中医外科学学科进展综述
中医外科学发展

中医外科学发展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旨在应用传统中医理论和技术,治疗各种外科疾病和创伤。
自古以来,中医外科学一直在中国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外科学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进展。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早在《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经典中,就有关于外科疾病治疗的记载。
然而,由于当时医学技术的限制,中医外科学的发展相对较慢。
直到近代,随着现代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引入,中医外科学才开始迎来重要的突破。
在现代化的医疗环境下,中医外科学借鉴了现代外科技术和方法,并将其与传统中医技术相结合。
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不仅注重病因分析和病情评估,还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整体调理。
例如,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针对性地选择中药、针灸或其他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外科学在外科手术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中医外科手术注重手法的细致和独特操作技巧的培养,以及对手术过程中气血流动和阴阳平衡的重视。
与现代外科手术相比,中医外科手术更注重个体的整体调理和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中医外科手术在手术前后会应用中药调理患者的体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外科学的临床疗效也得到了认可。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外科学对于一些疾病如骨折、关节疾病和创伤后的功能恢复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与重视。
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针对中医外科学的政策文件,旨在推动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然而,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外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仍然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
其次,中医外科学的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也需要提高,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此外,中医外科学在西方国家的认可度和传播力度也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提高中医外科学在国际医学界的地位和声誉。
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重点】外科著作及学术流派1.外科发展简史(1)《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丁与疔同)”等,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2)两晋、南北朝时期,由龚庆宣所撰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问世。
(3)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许多简易有效的医方与外治方法他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4)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和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
(5)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
(6)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围遍及内外、妇、儿、伤、五官等科。
2.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是明清时期的正宗派和全生派、心得派。
(1)“正宗派”以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其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2)“全生派”以清·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
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3)“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学命名、术语及病因病理【重点】1.疾病命名原则外科疾病的命名虽然繁多,但从其命名方法来看,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
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的。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中医外科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外科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二级学科,属于中医药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下:现状:
- 中医外科临床人才缺乏,导致学术传承出现断档。
- 中医院外科按照西医院分科,许多经济而有效的中医外用药物和外治特色技术不断减少或濒临失传,中医外科的临床生存空间逐渐缩小。
- 由于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临床分科细化,普遍存在以普通外科代替中医外科、以三级学科代替中医外科的现象,使得中医外科学“大而空”。
发展趋势:
- 中医外科学将在传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中医外科学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 加强中医外科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中医外科人才。
- 推进中医外科的国际化,促进中医外科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合作。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包括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共同推动中医外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
正宗派 清代祁坤《外科大成》
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从学术思想:重视脾胃。
提出了消托补三大法
主要成就是外治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外科正宗》书影
王维德(王洪绪) 《外科全生集》为代表。 全生派 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 》 创立了以阴阳为主辨证论治法则,把复杂的外科疾
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食羊靥、鹿靥治疗 甲状腺肿大;
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都是现代科学证 实了的临床经验。
至于用葱管导尿,则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 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
《 千 金 方 》 书 影
8.金元时期外科的代表著作有
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有三大 流派。
正宗派 全生派 心得派
《伤寒杂病论》书影
《 刘 涓 子 鬼 遗 方 》 书 影
5.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 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
书中有不少外科内容。如瘿瘤,丹毒、疔 疮、痈疽、痔瘘、兽蛇咬伤等。
认识到漆疮与过敏体质有关。 在“金疮肠断候”中有肠吻合的记载,还有 血管结扎、拔牙等手术方法的记载。
《 诸 病 源 候 论 》 书 影
甲骨卜辞
1.《五十二病方》—最 早的医学文献
记载了感染、创伤、 冻疮、诸虫咬伤、痔 漏、肿瘤、皮肤病等 很多外科疾病。
《黄帝内经·灵枢》书影
1.华佗(公元141~203年) 汉代出现的我国历史上号称外科鼻祖的医家。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了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 为全身麻醉剂,进行世界上最早的死骨剔除术、剖 腹术。
辨证用药受到了温病学说的影响,应用犀角地黄汤、 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 疡 科 心 得 集 》 书 影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中医学受到西洋医学的冲击, 发展缓慢。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一、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
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外科范围。
由于医学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以上各病都先后发展分化成了有关专科。
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
一、起源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因与野兽搏斗,和严寒酷暑抗争,创伤很多,就自发地运用野草、树叶、草药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形成外科最原始的治疗方法。
以后发展到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
这些原始的清创、止血、外用药和小手术就是外科的起源。
大约在公元前1324年左右,甲骨文上有。
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记载。
《山海经·东山经》中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郭璞注说:砭针,治痈肿者。
”当时砭针是切开排脓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
该书载有38种疾病,其中包括痈、疽、痹、瘿、痔、疥等外科疾病,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民间行医者擅长各异,因此出现了医学的分科。
外科成为专科是在周代,《周礼·天官篇》把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即是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
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刮杀之齐。
(祝药即是敷药,刮是刮去脓血,杀是用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齐是疮面子复)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感染、刨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病等很多外科疾病,并在。
牝痔。
中记载了割治疗法,如“杀狗,取其脬(膀胱),以穿龠(竹管)人膻(直肠)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剥去其巢,冶黄芩而屡傅之。
还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用滑润的。
铤。
作为检查治疗漏管的探针等。
可见,当时外科已有广定的治疗水平。
二、形成中医外科初具规模,形成一个学科是在汉朝。
发—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的科研方向与重点领域
常见疾病的中医外治疗法
中药外用制剂的研发
针对颈椎病、腰腿痛、骨质增生等常见疾 病,研究和发展中医外治疗法,包括中药 外敷、针灸、推拿等。
针对不同疾病,研发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 外用制剂,如膏药、酊剂、散剂等。
针灸治疗机制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深入研究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机制,为针 灸治疗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
发—中医外科学
汇报人: 2023-11-16
目录
• 学科简介 • 学科基础知识 • 常见疾病的中医外治疗法 •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 中医外科学的科研与发展 • 中医外科学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01
学科简介
定义与内涵
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外部形态、功能及疾病防 治的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中医就已经对各种 外部疾病进行了研究和治疗。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外科 学也逐渐完善和成熟。
发展
现代中医外科学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结合中医 理论,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需求 的增加,中医外科学在未来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腰椎间盘突出
舒筋活络,祛风止痛。治 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熏洗 、药浴、膏药外敷等。
关节炎
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治 疗方法有中药汤剂熏洗、 药浴、膏药外敷等。
内脏疾病的中医外治疗法
慢性胃炎
调理脾胃,疏肝理气。治疗方法 包括中药汤剂熏洗、药浴、针灸
等。
慢性支气管炎
调理肺脾,止咳化痰。治疗方法 有中药汤剂熏洗、药浴、针灸等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和机 制,提高临床疗效。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心得派
“心得派”以清代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为代表。高氏的学术思 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对外科疾病病因病机的阐释,注重外证与 内证的关系,指出“夫外疡之发也,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并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疾病 的诊治,在临证中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 等治疗疔疮走黄。用分部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 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 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 发于中也”。
《太平圣惠方》
宋代外科医家在病机分析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治疗上注 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太平圣惠方》补充 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提出扶 正祛邪、内消托里等内治法则;该书还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 用烧灼法消毒手术器械等。
《卫济宝书》等
宋代外科专著颇多,其中《卫济宝书》专论痈疽,并记载了很 多医疗器械,如灸板、消息子、竹刀、炼刀、小钩等的用法。 李迅的《集验背疽方》,对背疽的病因、症状、治疗做了全面 论述。 陈自明撰《外科精要》,强调痈疽应根据脏腑经络虚实、寒热 轻重辨证施治,重视整体疗法,载有托里排脓多个方药,至今仍 在临床中应用。
3.秦汉以前
成书于秦汉以前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 医学文献,书中有痈、疽、创伤、痔疾、皮肤病等许多外科病的 记载,并叙述了破法、灸法、熨法、熏法、角法、按摩等疗法。 在“牝痔”中记载了割治疗(屡)傅之”。对犬咬伤者,用酒洗 伤口消毒,并扩创排毒。可见,当时外科已有相当的治疗水平。
2.《伤寒杂病论》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的辨证论治理论,对外科疾 病的证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书对肠痈、寒疝、浸淫疮 等外科病证的诊治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所载大黄牡丹皮汤、慧 茵附子败酱散等,至今仍为临床所采用。
略论中医外科学的临床现状

略论中医外科学的临床现状1现状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外科自身经历了经验的积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临床治疗方法的建立与完善等过程,并受到所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中医学整体发展及西医外科学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其学科体系逐渐成熟。
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外科学领域广博,包括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科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其他外科疾病等。
但目前的现状是疾病专科化、行业西医化、执业环境缩小化、人员不稳定化等日趋严重,这些严重影响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现分述如下。
1.1疾病专科化受西医学的影响,中医学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学科细化的历史自然选择,大家只要羽翼稍丰,便纷纷自立门户,于是皮肤、肿瘤科、肛肠科等等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斗妍。
殊不知中医学的生命力正是在于他博采众长、辨证论治。
脱离了整体来谈负隅一角,则犯了舍本逐末之大忌,分工越来越细,知识越来越单一、疗效越来越不稳定,恍惚间转入了一个死胡同。
1.2行业西医化细究起来,无论是中医外科学的任一疾病。
从命名、诊断、检查、治疗均是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或彻头彻尾是西医,在病房尤为突出。
这样一来,用于中医的有效时间与精力相对从前而言绝对匮乏,更何敢奢谈创新与发展呢?1.3执业环境缩小化随着学科专业化进程的深入,分科的细化,病人单一、治疗单一,病源相对不足,病人并非作为一个整体出现,而是以单个的个体出现的。
1.4人员不稳定外科以手术为主,而目前中医外科学手术又相对薄弱,中医方面优势又未得到有效的训练、发挥与提高,难免会使军心动摇,造成人才外流,反之,又会使学科的发展受到抑制。
例如,周围血管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充满朝气而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尽管目前大多数三级甲等医院都拥有独立的周围血管科,但这其中水平也都参差不齐,而且大多是以手术或介入等有创治疗为主的,不论目前现状何如,不得不承认,其适应症是相当局限的,也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患者或病变的某一阶段适用于此,除此之外,还面临术后再狭窄、堵塞等一系列难题,而中医外科学源远流长,在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加之近几十年来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医患面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学学科进展综述
海南省中医院外一科吕生辉
随着临床学科的发展,中医外科学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走向专科化,甚至有发展至专病专治的趋势。
如中医皮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泌尿男科、中医疮疡科等等。
在其诊治方面,临床特色鲜明,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强调辨证论治,这是其区别于西医外科学的显著特点。
西医外科学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去除病灶,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
更重视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
现就中医外科学近5年来的学科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一、中医外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外科学内治法的哲学思辨:当前中医外科学遇到了前所
未有的质疑和挑战,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病种结构严重分化。
对中医外科学现状进行哲学层次上的分,有益于完善中医外科学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内治法是中医外科学临床实践中整体观的表现,其立论依据不但包含有整体辨证思想,亦具有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观念融合的影子,充分体现了中医传统外科学重视由表及里、以里达表的外科学术思想,与哲学系统论中的联系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内治法依据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结合辨证确定的治疗原则,选择适宜的方药施治。
例如外科疾病病程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相应的局部辨证病灶为肿疡、脓疡、溃疡,而结合整体辨证立有
消、托、补三法,这种内治法体现了哲学系统里有序性原理,这是中医外科这一系统科学进行科研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但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具体运用以上治法,又是极其灵活的,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外科病期的划分也不是绝对有明显界限的,病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取决于疾病病程的变化和发展。
2.煨脓长肉在中医外科方面的研究进展
“煨脓长肉”首见于《外科启玄》,“在凡疮毒已平,脓水来少…… 肌肉未生……故将太乙膏等贴之则偎脓长肉……诸疮岂能致于败坏乎?”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煨脓长肉机制研究逐渐深人,逐渐从伤口局部变化向分子水平进展。
研究证实,经外用中药“煨”出之“脓”,主要由机体血液内各种物质自血管内向血管外渗出而形成,其中包括不同细胞、炎症介质及多种生长因子,并包含创面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锰等)。
另外文献报道在应用某些祛腐药物后可使坏死组织液化,与创面中的白细胞及微生物碎片共同形成所“煨”之脓。
上述因素共同“脓”在形成时段作用为创面愈合创造了一个适宜的湿润的、微酸性的、富含基质的环境,为肉芽组织及上皮生长提供必要条件。
研究进一步证实,外用中药可显著提髙创面纤维蛋白原、透明质酸、溶菌酶含量,进而促进巨噬细胞转化、刺激内皮细胞生长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煨脓长肉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在创面愈合后期目前常应用生肌象皮膏、生肌玉红膏、太乙膏、煨脓长肉膏、生肌散、复黄生肌愈创油联合红油膏、石香膏、正阳膏等实现惯脓长肉作用。
上述外用中
药主要用于糖尿臁疮、慢性溃疡、痔漏等疾病的治疗。
二、中医外科外用药物研究
红升丹作为沿用至今的“外科圣药”,现代研究表明,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①提毒作用:在体外实验已证实升丹对常见化脓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杀菌效力比石炭酸大100倍以上。
②祛腐作用:升丹中的汞离子与局部坏死组织的蛋白质生成变性蛋白盐,容易与正常组织分离,从而达到祛腐的作用。
③生肌作用:实验表明,小剂量应用升丹,可通过调整创面的炎症反应,促进各种生长因子的聚集而达到促进肉芽生长的作用。
但是,目前红升丹临床使用安全剂量范围、用药时间、方法及禁忌症等尚无客观统一的标准,缺少有关操作规范、毒副作用监测的相关研究。
金黄膏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菌及抗氧化、镇痛和镇静、解热和解痉等药理作用,目前金黄膏的临床应用较多,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系统感染,肛门周围疾病,糖尿病,静脉炎,水肿等。
刘孟平、陈亮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金黄膏可明显降低由大肠埃希菌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模型大鼠血中TNF-a IFN-a水平,说明金黄膏可以抑制皮下软组织感染的进一步恶化。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肌象皮膏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可使创面表皮细胞再生能力增强。
当创缘的上皮迅速生长时,伤口中央常见有“皮岛”出现,从而加速了创面的愈合速度,还可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分化。
另外还可促进创面再生血管的形成。
因为中药促进创面再生血管的形成,故创面皮肤覆盖早,创面收缩快。
生肌象皮膏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肉芽组织是由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构成,而创口愈合的基本过程是肉芽组织新
生,肉芽组织细胞机能活跃,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增强,起到长肉生肌、敛疮收口的作用,因此生肌象皮膏能够促进创面愈合。
三、临床研究方面
(1)慢性难愈合创面:慢性难愈合皮肤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学治疗本病手段多样,取得了不错进展。
顾氏外科主张细化疮面的局部辨证,在祛腐阶段,主张使用拔毒提脓祛腐之升丹制剂外用,或清热利湿解毒中药煎剂湿敷、溻渍或熏洗,外敷油膏为主,配合蚕食疗法等。
生肌阶段,主张使用生肌散等外用,或中药煎剂熏洗、湿敷,外敷油膏为主煨脓生肌,配合缠缚疗法、热烘疗法、艾灸疗法等。
吕纽红等使用活血生肌汤中药熏泡治疗下肢溃疡患者26例,李鑫等对24例慢性下肢溃疡的患者采用中药熏洗、溻渍、缠缚等中医外治法治疗,吴玉泉采用祛腐清创法治疗糖尿病足坏疽,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具体来说,是根据坏疽的严重程度不同,分别采用中医蚕食法和鲸吞法,使得坏死组织得以清除,以达祛腐生肌之目的。
周妮等使用双黄足浴方治疗I级糖尿病足106例,治疗组采用
双黄足浴方(大黄40 g,黄柏20 g,马勃20 g,枯矶15 g,毛冬青20 g,桂枝20 g)浴足,对照组采用温水浴足,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2)难愈性窦瘘类疾病:难愈性窦瘘属于中医“漏”的范畴,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
上海龙华医院中医外科指出难愈性窦瘘的病机为“气血瘀阻经络”
,在药捻疗法与挂线疗法基础上创制了拖线疗法,后逐步在各种先天性窦
瘘、手术后形成窦瘘等难愈性窦瘘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阙华发等采用拖线技术为主,结合垫棉法等治疗难愈性窦瘘类疾病,治愈率91.19%。
此外,对糖尿病性足坏疽形成穿通性窦道者,运用拖线技术,分期分批清除妨碍肉芽、上皮组织的变性坏死的腐肉组织;对疮肿巨大的有头疽、臀痈,行辅助切口的拖线引流术,减小了疮面和瘢痕,缩短了修复时间,并加速了疮面愈合,又比较经济。
杨云等为研究中药药线对口引流法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予中药药线对口
引流法对比切开旷置术结合挂线法60例,对比两组术后愈合时间、不同时间点创面分泌物及肛门功能变化情况。
研究表明,中药药线对口引流法可以显著减少创面分泌物,减轻肛门功能的损伤,从而缩短病程,对复杂性肛瘘疗效确切。
(三)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进展
在西医外科占主导的今天,要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研究和解决西医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结石术后残留及复发、腹部手术后的肠粘连、创伤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处理肿瘤及某些疑难的外伤科疾病等问题。
临床上要辨证与辨病、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诊断手段,提高诊断水平。
要与现代普外科、肿瘤外科等
融汇贯通,中西医结合,增强实力
科研是中医外科建设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中医外科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是中医外科学建设中一项根本性的任务。
临床医疗是本,是中医
外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科研是创新,是中医外科专业发展的动力。
通过科研创造新理论、新方法,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解决中医外科临床医疗中关键性问题,促进中医外科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的形成,进一步开创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