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幼儿游戏分类

合集下载

游戏分类

游戏分类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分类方法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游戏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儿童身心发展这个纵向的角度和游戏自身的表现形式这个横向的角度来分析考察游戏的分类。

一、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以儿童生长发育中出现明显的重要变化为分界线,以儿童年龄发展特征为依据,来划分儿童游戏的类型,这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游戏分类方法,是以儿童发展阶段为参照系统的分类方法。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使用游戏材料的方式不同,游戏的类型也不同。

(一)认知的分类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把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等四类:1? 感觉运动游戏(练习性游戏)感觉运动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一般处于从儿童出生到2岁这一阶段。

儿童主要是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环境、与人交往的,他们的游戏最初是通过自己的身体作为游戏的中心,逐渐地会摆弄与操作具体物体,并不断反复练习已有动作,从简单的、重复的练习中,尝试发现、探索新的动作,从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在反复的成功的摆弄和练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游戏的驱力就是获得“机能性的快乐”、“动”即快乐。

该游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徒手游戏或重复的操作物体的游戏。

2? 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

象征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游戏中出现了象征物或替代物,儿童把一种东西当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即“以物代物”、把自己假装成另一个人即“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

游戏中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和想象,角色游戏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体现着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3? 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活动。

它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为一种智力活动。

4? 规则游戏规则游戏是7~11岁的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在两人以上。

幼儿园游戏分类

幼儿园游戏分类
五、有规则游戏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有规则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每种游戏都有自身的含义和特点,幼儿从每种游戏中学到的东西也各有千秋。
1.智力游戏
含义:智力游戏是指把智育因素和游戏形式结合起来,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自愿的、愉快的活动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根据智力游戏所使用的材料,可将戏智力游戏分为: ①利用专门的玩具、教具、自然材料、日用品进行的智力游戏,如积木、套碗、积塑等。 ②利用图片进行的智力游戏,如棋类、纸牌、拼图等。 ③利用语言进行的智力游戏,游戏中不接触图片、实物,主要通过语言来完成游戏任务。 ▪根据智力游戏的任务,可将智力游戏分为: ①训练感官的智力游戏。 ②发挥想象、锻炼思维的智力游戏。 ③发展语言的智力游戏。 ④练习记忆的智力游戏。 ⑤训练计算能力的智力游戏。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幼儿园游戏分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
各式各样的幼儿园游戏
1
幼儿园游戏的分类
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最常见的方法是分为两大类: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一、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含义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主要由幼儿自己玩。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
智力游戏的分类。
智力游戏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智力游戏的特点是不同的。 小班的智力游戏比较简单,游戏任务容易理解、容易完成,游戏玩法具体、简单,游戏规则一般比较少,开始时对全体幼儿几乎是同一规则要求。 中班幼儿的游戏任务比小班复杂多样,游戏的动作逐渐多样化,游戏规则更多地带有控制性。游戏中除运用具体实物和教具外,还增加了一些语言的智力游戏和竞赛的因素。 大班幼儿智力游戏的任务、内容都较为复杂,要求幼儿在智力游戏中进行较多的智力活动。游戏动作要求较高,主要是比较复杂的、相互联系的、连贯的迅速的动作。游戏规则的要求也提高了,幼儿不仅要严格控制自己,遵守游戏规则,而且要迅速、准确地执行游戏规则。

完整版幼儿园游戏的分类.ppt

完整版幼儿园游戏的分类.ppt

作业
课下完成 P86 二、简答题 第2小题
精选
5、联合游戏 例如一个接一个搭火车
6、合作游戏 例如:大家一起玩雪花片,插一个小公 园,甲插小桥,乙插小花、丙插树…… 大家组合一起就成为一个小公园。
精选
(二)教师组织的集体 游戏活动 手指游戏 规则游戏
精选
(三)我国常用的游戏分类
游戏
创造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
精选
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它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 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 为一种智力活动。
精选
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7—11岁的儿童按照一定 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 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在两人以上。
由于规则本身具有不同复杂程度,动 作技能的要求不同,这种游戏从幼儿一 直延续到成人。
对规则的认识理解和遵守可以为幼儿 今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精选
2、游戏的创造性分类
(1)主题角色游戏 (2)表演游戏 (3)建构游戏
精选
精选
精选
精选
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 要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帕顿 (Parten,1932)根据儿童(2岁 -6岁)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 划分为六类行为:
精选
帕滕 以 儿 童 社 会 性 发 展 为 依 据
幼儿园 游戏的分类
精选
精选
讨论: 你觉得幼儿游戏可以
按什么标准来分类?怎 么分?
精选Biblioteka 幼儿园 游戏集体游戏活动 (教师)
自由游戏活动 (幼儿)
认知
分类
精选
创造性 分类
社会性 分类
(一)幼儿的自由游戏活动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课程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复习辅导应了解的知识点:1.教育家欧文通过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的实施,使游戏开始进入学前教育领域。

2.福禄贝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基础教育的教育家。

3.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是经典游戏理论中松弛说的代表人物。

4.德可乐利认为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儿童,并为学前儿童制作了一套专门发展感知觉的游戏体系。

5.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6.贝特森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

7.游戏觉醒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伯莱因。

其核心概念是“觉醒”。

重点内容提示:1.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4)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2.游戏觉醒理论的主要观点游戏的觉醒理论又称内驱力理论。

主要观点是:(1)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

(2)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3)当有新异刺激时机体采取探究的方式来降低觉醒水平。

(4)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提高觉醒水平。

3.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领域产生的一种新的游戏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贝特森,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是一种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是一种发展儿童进入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必需技能的重要途径。

4.游戏的涵义我国学者一致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喜欢的、主动的活动,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1)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积极的反映活动。

(2)游戏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

(3)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4)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

(5)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5.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其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认为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

幼教游戏知识点总结大班

幼教游戏知识点总结大班

幼教游戏知识点总结大班一、游戏概念及特点1. 游戏的定义游戏是儿童在自愿、自主、自主的情况下参与,充满趣味和乐趣,目的是享受乐趣和满足心理需求的一种活动。

2. 游戏的特点(1)自愿参与:儿童游戏是自主选择参与的,没有外力干预。

(2)乐趣和情趣:游戏是基于儿童的乐趣和情趣,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3)目的性:游戏要有一个目的,可以是娱乐、学习、锻炼等。

(4)规则性:游戏必须有规则,儿童在游戏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社会性。

二、幼儿游戏的发展1. 幼儿游戏的阶段(1)单体游戏期:1-2岁,主要进行个体活动,如爬行、站立、行走等。

(2)对话游戏期:2-3岁,主要进行对话游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3)合作游戏期:3-4岁,开始参与多人游戏,学会分享和互动。

(4)规范游戏期:4-5岁,开始遵守游戏规则,学会合理竞争和合作。

2. 幼儿游戏的特征(1)观感的多样性:儿童喜欢用多种感官参与游戏活动,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2)情感的真实性: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真实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亲情关系、友情交往等。

(3)行为的循序性:儿童的行为在游戏中会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如先后顺序、连续性等。

(4)思维的固定性:儿童在游戏中会表现出一定的思维固定性,如喜欢进行重复性游戏。

三、幼儿游戏的分类1. 教具游戏:如积木、拼图、穿珠子等,通过这些教具让儿童进行一定的认知和操作训练。

2. 角色扮演游戏:如模仿家庭生活、模仿职业等,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场景。

3. 拼图游戏:如大型拼图、立体拼图等,通过拼图游戏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 认知游戏:如认识颜色、形状、大小等,让儿童通过游戏认识不同的事物。

5. 操作游戏:如搭积木、搭乐高等,通过操作游戏锻炼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幼儿游戏的意义1. 促进发展:游戏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机会,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完整版)幼儿游戏分类

(完整版)幼儿游戏分类

1、偶然的行为(或称无所事事) 儿童无所事事,独自发呆,或玩
弄的衣服,东游西荡,偶尔会注意 看看他人,或碰到什么东西会随手 玩弄两下。
2、袖手旁观的行为 儿童在近处观看同伴的活动,但
不主动参与游戏。
3、单独的游戏 专心地独自玩自己的玩具,不注
意也不关心别人的存在。
4、平行游戏
儿童相互之间可能会玩相同的玩具, 相似的游戏,也会有相互模仿的现象,也 会有少量的交谈,但他们仍是在独自游戏, 相互间没有合作。
机能性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 形式,一般处于从儿童出生到2岁这一阶 段,以后比例逐步下降,到6岁时,只占 全部游戏的14%左右。
Click
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 占的时间也最长,从2岁开始,直到入小 学,高峰期在3岁。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 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 游戏形式。角色游戏是其主要的表现形 式。
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 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 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体现着儿童认知 发展的水平
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 结构材料(积木、积塑、泥、沙、 雪等)来构建、反映现实生活中的 物体的活动。如搭积木、插积塑、 泥工、折纸、堆雪人、玩沙、玩泥。
它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 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 为一种智力活动。
5、联合游戏
儿童相互之间一起游戏,谈论共同的 活动,时常会有借还玩具的行为,但儿童 关注的仍是自己的兴趣。例如大家一起玩 雪片。
6、合作游戏
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组织、 有分工。例如:大家一起玩雪花片,插一 个小公园,甲插小桥,乙插小花、丙插 树……大家组合一起就成为一个小公园。

《幼儿游戏分类》课件

《幼儿游戏分类》课件

性。
增强体质
02
适当的游戏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质,提高免疫力。
培养运动习惯
03
通过游戏,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运动的习惯,为未来的健康打下
基础。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1 2
激发好奇心
游戏中的探索和尝试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 奇心。
培养观察力
游戏中的细节和变化,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
3
锻炼思维能力
游戏中的策略和决策,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 力。
《幼儿游戏分类》ppt课件
目录
• 幼儿游戏概述 • 创造性游戏 • 规则性游戏 • 游戏的教育价值
01
幼儿游戏概述
幼儿游戏的概念
幼儿游戏是幼儿期重要的活动, 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 ,是幼儿在假想的情境中对周围
世界的模仿和想象。
幼儿游戏没有强制的目的和社会 实用价值,重在享受过程,是一 种体验,是一种对世界的探索和
建构游戏
总结词
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筑、搭建,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认知

详细描述
幼儿通过堆积、拼插、搭建等方式 ,使用不同材料如积木、拼图、橡 皮泥等进行创造性的建筑活动。
目的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空间认知和 创造力。
表演游戏
01
02
03
总结词
通过模仿、表演故事情节 或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的 表演才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
手部协调游戏
搭积木游戏
搭积木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捏泥巴游戏
通过捏泥巴游戏,可以让幼儿锻炼手部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
手工艺品制作
通过制作手工艺品,可以让幼儿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创造力。
04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幼儿游戏分类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幼儿游戏分类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幼儿游戏分类一、根据儿童认知特点分类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倾向于将认知进展作为儿童嬉戏分类的根据。

认为嬉戏的进展是沿着认知进展的线索而绽开的,在不同的认知进展水平上,便会消失不同水平的嬉戏形式。

根据儿童嬉戏的认知特点,可将嬉戏分为以下四种。

1.感觉机能性嬉戏感觉机能性嬉戏又称为练习性嬉戏或机械性嬉戏。

它是儿童进展中最早消失的一种嬉戏形式。

其动因来自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快感,由简洁的重复运动所组成,比方奔跑、跳动、攀登、拨浪鼓、骑木马、敲打和摆布物体等。

这类嬉戏往往以单独嬉戏或各自嬉戏的形式发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类嬉戏的比例渐渐下降。

2.象征性嬉戏象征性嬉戏是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常进行的一类嬉戏。

它是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嬉戏形式。

儿童将一物体作为一种信号物来代替现实的客体。

这就是象征嬉戏的开头。

象征性嬉戏的初级阶段就是以物品的替代而获得乐趣,如把一根棍子想象成一匹马来骑。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学问阅历的不断丰富,儿童的象征功能也在不断进展。

他们会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来仿照真实生活。

这时的象征性嬉戏就进入角色嬉戏阶段,最常见的“过家家”、“医院”、“商店”、“公共汽车”等嬉戏,都借助了一些替代物品通过扮演角色并反映种种社会生活、场景和人物。

象征性嬉戏是学前儿童最典型的嬉戏形式,它对儿童人格和心情的进展都能发挥肯定的成效,基于它的这一成效,现代的嬉戏治疗也是通过这种嬉戏形式得以实现的。

3.结构性嬉戏结构性嬉戏又称建构嬉戏或造型嬉戏,是指儿童运用积木、积塑、金属材料、泥、沙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或构造,从而制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嬉戏。

这类嬉戏有三个基本特点:①以造型为基本活动,往往以搭建某一建筑物或物品为动因,如搭一座公园的大门、建一个汽车的模型等。

②活动成果是详细的造型物品,如门楼、飞机、坦克、卡通形象等。

③它与角色嬉戏存在着互相转化的亲密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性游戏与规则性游戏的区别


前者强调儿童游戏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自 发的创造性游戏, 而后者强调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主 张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 游戏活动。
创造性游戏与规则性游戏的密切联系



各种游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合现象或交叉关 系,只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游戏类型,并非严格意 义上的并列关系。 这些游戏类型中,角色游戏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几乎可以渗透入任何一种游戏中,构成一种辅合 性游戏。 智力游戏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几乎任何一种游戏 都在不同程度上包括了智力的因素或成份。
创造性游戏与规则性游戏的区别


创造性游戏的规则是内隐的,规则对游戏活动 的制约是内隐式的,儿童在游戏中自由度较大, 自由创造的“余地”也很大。 规则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规则对游戏活动的 制约是公开式的,儿童必须严格按游戏规则开 展游戏活动,自由度较小,自由创造的“余地” 也较小。但这并不排除创造性的存在,只是创 造性的表现方式发生变化。
3、幼儿园教学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
教学游戏是教师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利用游 戏的形式创编的游戏。因此,教学游戏实际上只能是 教学手段,是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初步体现。 我们不能以为安排了几个教学游戏,让孩子们在 那里安静地操作,就是给幼儿提供了游戏的机会。
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得是否好,关键 要看孩子是否体现了自主性,是否成 为游戏的主人并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而不是看一日生活时间表上是怎样安 排的。
Click

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 占的时间也最长,从2岁开始,直到入小 学,高峰期在3岁。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 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 游戏形式。角色游戏是其主要的表现形 式。 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 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 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体现着儿童认知 发展的水平
2、幼儿园各年龄段游戏的材料是全面的
幼儿游戏的主题是和他们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不 同年龄幼儿游戏的主题基本上都与他们生活的经验紧 密联系,大部分主题是相同的,但所反映的内容情节 则是有年龄层次的,大致体现了从玩耍游戏向规则游 戏过渡的规律。 因此,在提供游戏材料时,应注意给年幼的儿童 提供成型玩具为主,适当提供一点半成型玩具;随着 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玩具的种类和半成型玩具的数 量。
四、游戏分类在幼儿园游戏中的运用
1、幼儿园各年龄段游戏的类型是不同的 小班及中班前期:以玩耍游戏为主,根据幼儿 的特点及需要,适当增加简单的规则游戏。 中班后期开始:逐渐增加结构游戏及规则游戏 的成分,以满足幼儿智力及体力发展的需要。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游戏的时候,要考 虑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游戏的情况,不能盲目 照搬,以偏概全。
由于规则本身具有不同复杂程度,动 作技能的要求不同,这种游戏从幼儿一 直延续到成人。 对规则的认识理解和遵守可以为幼儿 今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从游戏的社会性角度分类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 面,美国心理学家帕顿(Parten,1932) 根据儿童(2岁-6岁)在游戏中的社会 交往水平,划分为六类行为:
1、偶然的行为(或称无所事事) 儿童无所事事,独自发呆,或玩弄的 衣服,东游西荡,偶尔会注意看看他人, 或碰到什么东西会随手玩弄两下。 2、袖手旁观的行为 儿童在近处观看同伴的活动,但不 主动参与游戏。 3、单独的游戏 专心地独自玩自己的玩具,不注意也 不关心别人的存在。
4、平行游戏 儿童相互之间可能会玩相同的玩具,相似的 游戏,也会有相互模仿的现象,也会有少量的 交谈,但他们仍是在独自游戏,相互间没有合 作。 5、联合游戏 儿童相互之间一起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 时常会有借还玩具的行为,但儿童关注的仍是 自己的兴趣。例如大家一起玩雪片。 6、合作游戏 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组织、有分 工。例如:大家一起玩雪花片,插一个小公园, 甲插小桥,乙插小花、丙插树……大家组合一 起就成为一个小公园。
三、游戏分类在幼儿园中的作用 1、幼儿园各年龄段游戏的类型是不同的 2、幼儿园各年龄段游戏的材料是全面的 3、幼儿园教学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
讨论: 你觉得幼儿游戏可以按什么标准来分类? 怎么分?
一、从认知发展角度分

游戏理论是皮亚杰认识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儿童在不同 的认识发展水平上,便会出现不 同水平不同类型游戏。
幼儿 游 戏 的 分类
一、幼儿游戏分类的标准 1、从认知发展的角度 (1)感觉运动游戏 (2)特征性游戏 (3)结构游戏 (4)规则游戏 2、从游戏的社会性角度 (1)偶然的行为 (2)袖手旁观的行为 (3)单独的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二、我国游戏的分类 创造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 二者之间的关系
看这边

感觉运动游戏
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 游戏,这类游戏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 运动组成。 例如:摇铃、拍水、滚球、滑滑梯等。 这种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在 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 机能性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 形式,一般处于从儿童出生到2岁这一阶 段,以后比例逐步下降,到6岁时,只占 全部游戏的14%左右。

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 结构材料(积木、积塑、泥、沙、 雪等)来构建、反映现实生活中的 物体的活动。如搭积木、插积塑、 泥工、折纸、堆雪人、玩沙、玩泥。 它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 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 为一种智力活动。

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7—11岁的儿童按照一定 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 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在两人以上。
三、我国游戏分类
我国幼教界在学习和借鉴国外游戏理论的基础上, 在实践中形成了幼儿园实用的游戏分类。 角色游戏 创造性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规则性游戏

智力游戏 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游 戏理论的影响,建立在长期幼儿教育实践和经 验之上的一种习惯性模式,着眼于教育活动中 游戏的形式、内容及其与发展功能的一致性, 便于教师的识别和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