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总线、多源可重新布局的斯特林放射性同位素电力系统测试平台的开发
阿里巴巴平头哥 RISC-V 处理器架构和玄铁 CPU IP 介绍说明书

扫码注册平头哥OCC 官网观看各类视频及课程阿里云开发者“藏经阁”海量电子手册免费下载平头哥芯片开放社区交流群扫码关注获取更多信息平头哥RISC-V 系列课程培训扫码登录在线学习目录RISC-V处理器架构 (5)1.RISC-V架构起源 (5)2.RISC-V架构发展 (5)3.RISC-V架构与X86、ARM在商业模式上的区别 (6)4.RISC-V架构现状和未来 (7)5.RISC-V处理器课程学习 (9)平头哥玄铁CPU IP (10)1.概述 (10)2.面向低功耗领域CPU (10)3.面向中高端服务器CPU (16)4.面向高性能领域CPU (23)5.玄铁CPU课程学习 (26)无剑平台 (27)1.无剑100开源SoC平台 (27)2.无剑600SoC平台 (28)平头哥RISC-V工具链 (34)1.RISC-V工具链简介 (34)2.剑池CDK开发工具 (37)3.玄铁CPU调试系统 (44)4.HHB (51)5.剑池CDK开发工具课程学习 (54)平头哥玄铁CPU系统 (55)1.YoC (55)2.Linux (56)3.Android (62)RISC-V玄铁系列开发板实践 (67)1.基于玄铁C906处理器的D1Dock Pro开发实践 (67)2.基于玄铁E906处理器的RVB2601开发实践 (82)RISC-V应用领域开发示例 (100)1.基于D1Dock Pro应用开发示例 (100)2.基于RVB2601应用开发示例 (106)RISC-V未来探索 (116)1.平头哥开源RISC-V系统处理器 (116)2.平头哥对RISC-V基金会贡献 (117)3.高校合作 (117)RISC-V处理器架构1.RISC-V架构起源RISC-V架构是一种开源的指令集架构。
最早是由美国伯克利大学的Krest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提出的,当时提出的初衷是为了计算机/电子类方向的学生做课程实践服务的。
特约主编寄语

特约主编寄语高压电力电缆及附件系统是高压输电线路中的关键装备,具有低碳环保和安全可靠的优点,适用于环境敏感区域及城市电网的电缆化增容改造,增强电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高压电缆及附件的设计制造、敷设安装、试验运行中,电、热、机械等应力对系统绝缘的作用都会影响到电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因此,高压电缆及附件的关键技术研究,对于不断提高电缆系统的性能、保障电力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中国电力》编辑部特别组稿了“高压电缆及附件关键技术”专栏,我们有幸成为该专栏的特约主编,负责相关约稿、组稿和审稿等工作。
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众多投稿中本专栏再次录用了10篇稿件,详细内容介绍如下。
在高压直流电缆方面,西安交通大学李飞等人采用多种测试分析方法,研究了电缆绝缘相态组成结构和直流电气性能的径向不均匀分布特征及其对电缆电场分布特性的影响;华北电力大学徐晓彬等人采用双极性载流子输运模型,研究针板电极下直流电场对交联聚乙烯(XLPE )绝缘中空间电荷注入分布特性及电树枝引发特性的影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赵鹏等人对比分析了高压直流电缆国内国际试验标准的差异性,研究了±535 kV 电缆系统试验中的关键问题,可作为试验方案制定的参考;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胡明等人综述了高压直流电缆应用中空间电荷及交联副产物的测试分析方法,结合国内外直流电缆工程分析挤包绝缘高压直流电缆的未来研究发展。
在高压交流电缆方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欧阳本红等人研究了国产高压交流电缆用XLPE 绝缘料性能与进口材料的异同,为国产电缆绝缘料的性能提升提供数据支撑;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孟峥峥等人综述分析了高压XLPE 电缆缓冲层故障研究现状,为缓冲层故障防范提供参考;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王文超等人提出一种海底电缆用导体等截面梯形型线阻水结构的理论设计方法,验证了型线结构海底电缆的经济性。
基于PSASP_的电网智能仿真工具设计与实现

第51卷第17期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Vol.51 No.17 2023年9月1日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Sept. 1, 2023 DOI: 10.19783/ki.pspc.230142基于PSASP的电网智能仿真工具设计与实现李 锋1,王 莹1,周良松2,姚占东2(1.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中分部,湖北 武汉 430077;2.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要:现有通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极大影响了安全稳定分析工作的效率。
为此,从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基于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ower system analysis software package, PSASP)设计并开发了电网智能仿真计算工具。
该工具通过从数据解析与处理、计算功能优化、结果分析自动化3个方面对现有软件进行了优化,提升工作效率。
引入达梦数据库系统,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查询和共享。
开发了厂站接线图自动绘制功能,可自动实现元件连接关系的可视化展示。
开发了运行方式数据自动生成功能,可形成对应海量运行场景的潮流作业数据。
开发了静态安全自动分析功能,可进行N - 1开断的自动计算和结果的智能分析与展示。
最后,以华中电网安全稳定分析为例,验证了智能仿真工具的实用效果。
关键词:仿真工具;安全稳定分析;数据交互;接线图绘制;自动计算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ower grid intelligent simulation tool based on PSASPLI Feng1, WANG Ying1, ZHOU Liangsong2, YAO Zhandong2(1. Central China Branch,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Wuhan 430077, China; 2.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Abstract: The low degree of automation and intelligence of existing general power system simulation software has greatly affected the efficiency of security and stability analysis. An intelligent simulation tool for a power gird based on PSASP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The simulation software is optimized to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from three aspects: data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optimization of calculation function and automation of result analysis. The Dameng database system is introduced to realize the storage, calculation, query and sharing of massive data. The function of power station wiring diagram auto-graphing is developed to automatically achieve visual display of the connection relationship of elements. The function of operating mode data automatic generation is developed to form power flow data for mass operational modes. The function of automatic static safety analysis can automatically realize calculation of 1N- disconnection and the intelligent analysis and display of results. Finally, taking security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Central China power grid as an exampl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power grid intelligent simulation tool is illustrated.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Youth Fund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51707074).Key words: simulation too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analysis; data exchange; wiring diagram graphing; automatic calculation0 引言仿真分析是认知大电网安全稳定特性、制定运行控制措施的主要手段,因此仿真计算及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51707074);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项目资助(SGHZ0000JZJS2200228) 电力可靠供应愈显重要[1]。
空间斯特林制冷机系统模型辨识与预

航天返回与遥感第43卷第3期96SPACECRAFT RECOVERY & REMOTE SENSING2022年6月空间斯特林制冷机系统模型辨识与预测控制陈子印林喆赵筱琳张晗汪瑜(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100094)摘要为解决空间用大功率机械式斯特林制冷机系统的高精度控温问题,针对这一类具有时延特性的大时间常数温度控制系统,首先,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继电模型辨识的闭环辨识方法,通过设计合理的辨识参数,采集系统的输入输出响应数据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了系统的辨识模型,克服了传统开环辨识方法无法获得固定控温点附近辨识模型的不足;其次,基于辨识模型的阶跃响应数据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动态矩阵预测控制,通过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机制,对温度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实现了最优控制。
最后,通过搭建模型辨识及实验平台,验证了系统模型辨识的准确性可达到94%,对长波红外探测器60K控温点的控温稳定性可达到±10mK(3σ)的水平,该模型辨识与控制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多台星载红外相机的焦面制冷机控温系统并获得在轨验证。
关键词斯特林制冷机继电模型辨识动态矩阵控制预测控制空间制冷中图分类号: TP27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518(2022)03-0096-09DOI: 10.3969/j.issn.1009-8518.2022.03.011Model Identification and Predictive Control of the Space StirlingCryocooler SystemCHEN Ziyin LIN Zhe ZHAO Xiaolin ZHANG Han WANG Yu(Beijing Institute of Space Mechanics & Electricity, Beijing 100094, China)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igh-precision temperature control of high-power stirling cryocooler system for space application, towards such a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with time delay and large time constant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a closed-loop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relay model identification is proposed, by selecting the proper parameters, the system model can be identified through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based on the obtained input and output response data, which overcom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pen-loop identification method that cannot obtain the model at the neighborhood of the fixed operation point; secondly, the dynamic matrix predictive control is employed based on the step response of the identified model, through the rolling optimization and feedback correction, the optimized control performance can be achieved for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Finally,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model identification and experimental test bench,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imilarity of system model identification reached 94% and the收稿日期:2021-02-1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用格式:陈子印, 林喆, 赵筱琳, 等. 空间斯特林制冷机系统模型辨识与预测控制[J].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2, 43(3): 96-104.CHEN Ziyin, LIN Zhe, ZHAO Xiaolin, et al. Model Identification and Predictive Control of the Space StirlingCryocooler System[J]. Spacecraft Recovery & Remote Sensing, 2022, 43(3): 96-104. (in Chinese)第3期陈子印等: 空间斯特林制冷机系统模型辨识与预测控制 97stability of the temperature for the 60K operation point can achieve a high level at ±10mK (3σ), and these achievements on the model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method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of focal plane refrigerator for several spaceborne infrared cameras and have been verified in orbit.Keywords stirling cryocooler; relay model identification; dynamic model control; predictive control; space refrigeration0 引言机械式斯特林制冷机作为红外遥感相机光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为红外探测器提供低温工作环境,降低探测器热噪声,从而提高探测器的成像品质[1],随着高分辨率对地成像的技术发展需求,系统对制冷机控温的稳定性指标要求由±0.1K提高到±0.01K[2-5]。
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许世森:直流侧接入储能系统效率高 、投资低

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许世森:直流侧接入储能系统效率高、投资低和交流侧对比,直流侧接入电池储能系统整体来说投资是比较低的,效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我们说电到电的效率,我们现在能做到90以上,这个可能在所有的储能系统中效率是比较高的。
第二个,我们解决了分布式这种方式。
有一个直流侧、交流侧接入,就省了相互逆变的环节。
设备利用率、投资、功率变化、管理方面都做了比较好的匹配。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董事长许世森8月7日由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储能学术论坛暨风光储创新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为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储能创新技术,推动风光互补、太阳能+储能、风光储技术以及智能微电网、能源互联网技术在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的应用;搭建风能、太阳能与储能产业科学技术、创新应用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项目技术发展,推动储能技术进步和创新。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董事长许世森作”直流侧接入电池储能系统与应用“报告。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董事长许世森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上午好!对储能还是谈点认识,刚才国网公司的沈主任谈到了,我们国家未来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以后未来的储能还是一个难题,刚才王所长也讲到了,未来可能主要还是依靠可再生能源就是绿色电力,但是我们国家资源丰富的状况和我们负荷中心距离相当遥远,通过什么路径将这些绿色电力送到负荷中心,电网公司实际已经感受到了巨大压力,我是从发电企业来的,但是我们也感受到电网公司所承受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从政府这个角度,一谈到弃风弃光是不应该的,电网公司应该全额消纳,但是对一些局部的省份或者局部的小的国家来说,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相对容易,我们这个国家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基本上都在西部,我们负荷中心又在东南部,这个通道如何把电源侧的这种波动的电源有序的可控制的送到东部,电网公司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敢为人先拓荒牛——记国家“863”项目科研带头人、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波

,
关 基本 知 识 。 为 了对 国际 国 内超 导 技术 的 及 成都 、 侯 合肥 、I : 海和昆 明等地 , 还远赴俄罗斯 与同行 争家进行交流 , 并和西 门 子等跨 国公 司保持联系 ,积极进行交流学 爿。他经常 是坐一夜火 车后 , 目的地 立即投入工作 , r 到 为 工作经 常加班加点 。为使超导 电缆项 目达到国际水平 ,侯波 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对超导材料的反复研 究 ,充 分比较
这一得到国家863计划及北京市云南省科技主管部门大力支持的项日将对我国研制和使用高温超导电缆技术具有里程碑的意侯波到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工作后担任了研发部经理成为国家863计划北京市科委超导重大专项的高温超导电缆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并担任其中一个子课题的总负责人
维普资讯
人才工 作 。其 中 , 千 方 百 计 引 进 人 才 ,就是 强 化 人 才 工 作 的 表 现 之
人才引进
成 兵
撼
引 进 后 偏 要 安 个 处 长 、主任 之类 的 行 政 职 务 。表 面是 委 以重任 ,对其 加 以重用 ,实 际上却 让 他 落 得 个 学 非
服 种 种 困难 之 后 , 于安 装 、 试 和 并 网 运 行 成 功 。这 终 调
是我 罔第一套完整的高温超 导电缆系统 , 是继美 国、 丹 麦之后 ,世界 上第三套实际并例运行的超导电缆 。这
维普资讯
时 下 ,各 地 各 部 门 都 十 分 重 视
云 南支 部生 活 2 0. 063
国家级 资料库 ,先后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达上千余篇。 就 是靠 着这种一丝不苟 、 科学严谨 的精 神 , 研发部在侯 波 的带 领下顺利完成 了超导 电缆 的理论设计和计算。 电缆制作工艺是整个 高温超导 电缆研发 的重要一 环 ,而制作工艺 中的许多关键环节却在国内难以找到 现 成 的 答案 , 外 对 此 严 格 保 密 , 国 不 公 开 。要 想 解 决 所 遇 到 的难 题 , 只能 靠 自 己不 断 去摸 索 和 总 结 。侯 波 与 同事们不怕繁琐 ,静下心来开腱大量 的实验 。通常 解 决一 个问题 , 要准备几套方案 , 从一次次 的失败 中总 结 经验 , 直至取得成功。 0 3 2 0 年夏 天 , 北京“ 非典 ” 疫情 肆虐 ,此时 电缆工艺的研究正进入攻关的关键阶段。 为了保证研发工作 的顺利进行 , 回昆 明休 “ 五一” 长假 的侯 波 不顾 家 人 的担 心 和 劝 阻 , 然赶 赴北 京 , 领 研 毅 带 发部 的同事们投入 了对 电缆工艺的攻关 6川底 . 当北 京 市的疫情解除时 ,世界第 一 根双层液氮循环冷却的 热绝缘 高温超 导电缆也 已制作完成 。 几年来 ,侯波一方 嘶承担 了电缆本件关键 的技术 研发: 作 , [ 带领研发部完成 了本体的设计 、 制造 、 安装 和 试验 ;另 ~ 方 面 还 负 责 了项 目各单 位 之 间 的 协调 管 理 工 作 。他 先后 主持 丁整 个 项 目的 总 体 设 计 ,独立 完 成 电缆终端 的初设 ,主持了高温超导电缆本 体的设 计、 制造工艺研究 , 主持 完成 r 3 0米高温超导电缆 的 现场制造 ,负责 1高温超导 电缆整个项 日的技术 、质 r 量、 进度和资金的控制和协调 , 完成相关 中英文技术报 告、 论文 2 0余篇 , 并形成专利 7项 。留美博 士 、 北京云 电英纳超导 电缆有限公一 总经理信赢谈到侯波时称赞 J 道, 侯波为完成这个尖端 项 目做 出 _重要 贡献 。 『 20 04年 , l 北 京 云 电 英 纳 超 导电 缆 有 限公 司 而 x于 『 言, 关键 性 的 一 年 。 这 年 7月 , 侯 波 担 任 现 场 安装 是 由 调试总 负责 入的超导 电缆 系统在昆明酱吉变电站经克
33872951

成 功 研 制 国 内首 款 可 产 业 化 I T芯 片 GB
I GBT( 缘 栅 双 极 晶 体 管 ) 为 新 型 电 力 电 子 器 件 的 典 型 代 表 , 泛 应 用 于 智 能 电 网 、 绝 作 广 新 能 源 发 电 、 能 源 汽 车 、 业 变 频 、 电 一 体 化 、 用 电 器 等 诸 多 领 域 , 关 系 国家 能 源 、 新 工 机 家 是
合 集 成 , 配 套 开 发 了 相 应 的 控 制 和 数 据 解 析 软 件 , 次 形 成 了 利 用 微 型 流 化 床 反 应 器 的 并 首 通 用 气 固反 应 微 分 分 析 方 法 与 分 析 仪 。 该 仪 器 具 有 紧 凑 实 用 、 作 性 强 、 置 合 理 、 能 稳 操 配 性 定 、 据 重 复 性 好 等 优 点 。 实 际应 用 表 明 : 实 现 了等 温 微 分 气 同 反 应 , 效 克 服 了 扩 散 影 数 其 有 响 , 得测试 的反应动 力学参数 更趋近反应 本征特 性 。 使
强 , 制 的 仪 器 属 国 内外 首 创 , 到 同 际 领 研 达
先 水 平 。 ” 固 反 应 分 析 测 试 是 科 技 领 域 的 气
基 础研究 和技术 研发所 必需 手段 和工具 , 目 前一 般基 于热重分 析方 法和热 重分析 仪 , 具
有 升 温 速 度 慢 、 扩 散 抑 制 严 重 、 以 实 现 受 难 等 温 反 应 等 方 面 的 问 题 。过 程 所 许 光 文 研 究 组 , 自 20 0 6年 开 始 开 展 了 微 型 流 化 床 反 应
应 用 导 向 、效 率 优 先 的 富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超 级 计 算 模 式 。 4 月 2 日 , 中 科 院 高 效 能 分 布 式 4 GP 超 级 计 算 系 统 启 用 仪 式 在 过 程 工 程 所 举 行 。 科 院 院 长 路 甬 祥 、 院 长 李 静 海 、 书 长 U 中 副 秘
基于RS485总线的分布式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

㊀2021年㊀第2期仪表技术与传感器Instrument㊀Technique㊀and㊀Sensor2021㊀No.2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61525107)收稿日期:2020-03-24基于RS485总线的分布式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陈㊀航1,严㊀帅2,刘㊀胜1,张会新1(1.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㊀030051;2.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㊀100076)㊀㊀摘要:针对分布式测试系统中物理量种类多㊁相互之间易干扰,数据需要远距离传输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RS485总线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㊂该系统主要包含上位机㊁主控站点和被控站点,通过定制USB和RS485总线通信协议,实现了总线上40个站点的轮询测量或单站点单通道测量㊂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可靠传输,有效解决了大面积环境下进行分布式高精度数据采集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㊂关键词:分布式;RS485总线;高精度;智能化;ADS1258;数据采集中图分类号:TP30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1841(2021)02-0071-04DistributedHigh⁃precisionDataAcquisitionSystemBasedonRS485BusCHENHang1,YANShuai2,LIUSheng1,ZHANGHui⁃xin1(1.NorthUniversityofChinaTheMinistryofEducationKeyLaboratoryofInstrumentScienceandDynamicMeasurement,Taiyuan030051,China;2.BeijingAerospaceSystemsEngineeringInstitute,Beijing100076,China)Abstract:AdistributeddataacquisitionsystembasedonRS485buswasdesignedforthesituationthattherearemanykindsofphysicalquantitieswhichareeasytointerferewitheachother,andthedataneedstobetransmittedoverlongdistances.Thissystemmainlyincludedthehostcomputer,themasterstationandthecontrolledstation.BycustomizingtheUSBandRS485buscommunicationprotocols,itimplementedpollingmeasurementof40stationsonthebusorsingle⁃channelmeasurement.Theexper⁃imentalresultsshowthatthesystemachievesreliabledatatransmissionandeffectivelysolvestheproblemofdistributedandhigh⁃precisiondatacollectioninlarge⁃scaleenvironment,whichhashighpracticalvalue.Keywords:distributed;RS485bus;highaccuracy;intelligent;ADS1258;dataacquisition0㊀引言在一些分布式测试系统中,不可避免地要对被测环境不同位置地点多种物理量(湿度㊁温度㊁压力等)进行精确采集和测量[1-2]㊂传统的测试系统大多采用点对点连线的电缆对传感器的模拟量信号进行传输,这种方式一方面容易受到周围电磁环境的影响,降低采集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测试系统中电缆的消耗量和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采集系统的健壮性㊂为了提高测试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和精确度,设计了一个基于RS485总线的分布式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将各地点的传感器信号通过采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RS485总线传至系统主控站点[3-5]㊂和现有的测试系统相比,增加了数据采集通道个数和采集精度,最多可实现640个测点数据的轮询采集,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智能化水平㊂1㊀系统总体设计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包含上位机㊁RS485总线主控站点和40个RS485总线被控站点等部分,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㊂主控站点与上位机通过USB接口交换数据,在上位机下传的数据被解析后,FPGA将其通过主站RS485模块发出并与配对成功的被控站点通信㊂根据不同的命令,可以实现不同速率下的固定通道和自动扫描通道数据采集功能㊂主控站点在接收到数据后进行打包,通过USB接口传至上位机,实现了一主控站点多被控站点的高速RS485通信㊂每个被控站点包含RS485总线模块㊁FPGA控制模块㊁A/D采集模块等,属于独立的数据采集子系统,原理设计图如图2所示㊂与主控站点下传的站点号匹配正确后,FPGA首先对ADS1258相关寄存器进行配置,开始A/D采集,完成后将数据传至主控单元㊂㊀㊀㊀㊀㊀72㊀InstrumentTechniqueandSensorFeb.2021㊀图1㊀系统整体原理框图图2㊀被控站点设计示意图2㊀系统硬件设计2.1㊀FPGA控制模块系统选用Spartan-6系列FPGA作为主控芯片㊂在主控站点的硬件电路设计中,选择XC6SLX150芯片对RS485总线通信芯片ISO1176T和USB接口芯片FT2232进行控制,其电路连接示意如图3所示㊂被控站点的A/D采集芯片ADS1258及RS485通信芯片通过SPI接口与FPGA连接,电路设计如图4所示㊂图3㊀主控站点FPGA电路设计图图4㊀被控站点FPGA电路设计图2.2㊀RS485总线模块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分布范围大㊁电磁环境复杂㊁传输节点要求多等特点㊂为满足设计要求,选用RS485总线通过差分线的压差传输数据,可以极大地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共模干扰,提高数据传输系统的健壮性[6]㊂总线接口芯片ISO1176T内部集成了变压器驱动器,在不要外部光耦的情况下实现隔离式供电,该芯片最大可支持256个从节点,最大数据传输速率达到40Mbps,详细的电路连接图如图5所示㊂图5㊀RS485总线模块电路连接图2.3㊀A/D转换模块被控站点采用ADS1258对来自传感器的模拟量信号进行模数转换㊂ADS1258具有24位采样分辨率,固定通道的采样速率能达到125KSPS,16个通道同时采集最高速率可达23.7KSPS,同时还集成了片上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读取寄存器来读取芯片工作温度,它的工作温度为-40 105ħ,此外还有低温漂㊁低噪声等特点,非常符合系统的设计要求[7-8]㊂FPGA和ADS1258通过SPI接口相连,CLKIO为外部时钟输入引脚,来自FPGA的16MHz时钟通过50Ω电阻后与其相连,同时要将时钟选择引脚CLKSEL置高,芯片模拟供电电压为AVDD=5V,AVSS=AGND,参考电压为VREF=VREFP-VREFN=5V,数字供电电压为DVDD=3.3V,DVSS=DGND㊂ADS1258的硬件电路如图6所示㊂㊀㊀㊀㊀㊀第2期陈航等:基于RS485总线的分布式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73㊀㊀图6㊀ADS1258接口电路设计图2.4㊀USB接口设计FT2232H为支持高速USB2.0通信的接口芯片,支持最高480Mbps的通信速度㊂它有A㊁B2个数据传输通道,根据设计需要可以配置成多种速度模式,具体的接口如图3所示㊂芯片的工作模式为FT245异步FIFO接口模式,93LC56B为EEPROM,用于保存FT2232H配置完后的相关信息[9]㊂3㊀系统软件设计3.1㊀主控站点软件设计主控站点通过USB接口实现和上位机的数据交换,根据不同指令实现数据打包传输和被控站点寄存器配置功能[10]㊂FT2232H的数据收发时序通过FPGA控制,具体的读写时序如图7所示㊂RXF#信号为芯片输出信号,当缓存Buffer内部有读数空间时输出为低,这时可以拉低RD#信号进行一次8位FIFO数据的读取,然后RXF#信号被拉高,这期间不能进行读数操作,等RXF#再次拉低时进行下一次读数操作,写数据过程和读数据过程类似㊂图7㊀FT2232H读写时序图上位机和主控站点的通信协议如表1所示㊂在系统上电完成复位后,若接收到命令的第一个字节为25h,再继续判断下一个字节,若命令是55h(查询指令),则根据表1所示的通信协议进行RS485总线通信,主控站点从1到40依次查询被控站点,并将收到被控站点的数据上传至上位机进行显示㊁存储;若命令是ACh(寄存器配置指令),则对上位机的命令拆分处理,把后4个字节的数据根据总线通信协议进行打包,然后转发至对应的被控站点㊂表1㊀上位机通信协议命令有效标志8bit命令字8bit数据位32bit寄存器配置命令25hACh被控站点地址8bit站点配置数据24bit查询命令25h55h无效位停止命令25h90h无效位㊀㊀总线数据传输采取CRC-4进行差错控制,通信协议如表2所示㊂主控站点将校验无误的数据传送给上位机显示存储,校验不通过则再一次查询该站点,如果连续3次数据校验不通过,则将站点序号告诉上位机,然后进行下一个站点查询,避免了因某个站点工作异常而使整个系统无法工作,提高了数据采集系统的可靠性性和抗干扰能力[11]㊂表2㊀RS485总线通信协议起始位1bit有效数据位32bitCRC码4bit停止位3bit0被控站点地址8bit站点数据㊀24bitCRC-41113.2㊀被控站点软件设计被控站点作为独立的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完成16路模拟量信号采集和RS485总线通信工作㊂根据系统设计要求,ADS1258默认工作模式为以23.7KSPS㊀㊀㊀㊀㊀74㊀InstrumentTechniqueandSensorFeb.2021㊀采样速率自动扫描16个模拟量输入通道,寄存器通过SPI接口进行配置,DIN管脚为数据输入引脚,CONFIG1寄存器主要涉及采样速率的设置,命令字和寄存器地址为61h,相应的配置数据为03h;MUXSG0和MUXSG1寄存器主要进行采样通道选择,命令字和寄存器地址分别为64h和65h,相应的配置数据都为FFh㊂根据SCLK管脚的时序写入配置寄存器的数据,如图8所示,在片选信号CS拉低时,有效命令和数据在SCLK上升沿从最高位开始顺序进入DIN管脚㊂图8㊀ADS1258寄存器配置时序图系统运行后,被控单元首先按照默认值对ADS1258的寄存器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对相关寄存器的值进行读取,验证是否配置正确,随后开始监测RS485总线上的数据,当与总线上的站点序号验证成功后,进行数据采集和发送数据,工作软件设计流程如图9所示㊂上位机可以对各被控站点的寄存器进行重新配置,以满足特殊测试要求㊂图9㊀被控站点软件设计流程图ADS1258开始进行数据采集时,首先将START管脚进行拉高,程序开始检测DRDY管脚的电平状态,当为低电平时,表示一个通道模拟量完成转换,读取有效数据共计32位,高8位包含状态信息和通道信息,低24位代表转换的有效数据㊂ADS1258可以在小于700μs的时间内处理完16路通道的数据采集㊂4㊀测试结果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的RS485总线上间隔1m设置一个被控站点,总线长度共计40m㊂系统测试时,在第一个被控站点15通道输入2V电压,其余的被控站点和通道不输入电压,使用上位机发送查询命令后回传的数据见图10㊂图10㊀测试数据根据上位机的数据显示,主控站点按顺序查询了被控站点的16路采集通道,EB90EB90是子站点数据发送结束标志,很好地完成了主控站点控制下的数据采集功能㊂数据 ADD00001962F77E9 中 ADD0000196 表示第一个被控站点15通道的数据采集结果, 2F77E9 转变成电压为1.9778V,高精度万用表显示实际电压为1.9789V,所以系统的采集精度为0.6%,表明数据采集系统的精度很高㊂5㊀结束语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采用24位的模数转换芯片ADS1258,提高了模拟量数据采集精度,选用RS485总线进行数据的传输,增加了系统挂载的站点数量,总线驱动器芯片ISO1176T的使用实现了电源隔离,减少了周围环境的干扰㊂测试表明,系统数据传输可靠,精度很高,同时还可以根据(下转第79页)㊀㊀㊀㊀㊀第2期李鹏飞等:基于NVIDIATX2模块的双目视觉信号采集系统设计79㊀㊀效果图,在界面上定义一个全黑灰度图,将接收到的坐标点以白色画出,实时采集发送帧率为140fps,采集处理图像无丢帧失帧现象,发送数据包无丢包现象,稳定性好,满足了设计要求㊂6 结论针对胶体三维信息检测面临的缺失高帧率㊁采集实时性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双目视觉信号采集系统,该采集系统具有4路线结构光采集系统,实现了双目实时信号采集㊂其中以嵌入式NVIDIATX2为核心详细介绍了图像采集㊁处理以及中心线坐标发送的全过程,结合了小型化硬件以及简便的上位机界面,集成了一套小体积㊁高效率㊁方便操作和移动的采集系统㊂实验测试表明系统稳定性好,精度高,满足了设计要求,为汽车关键部件胶体三维测量做好了充分准备,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㊂参考文献:[1]㊀任勇峰,王国忠.基于CMOS传感器的高性能图像采集系统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9(1):64-67.[2]㊀岳昊,武栓虎.基于机器视觉的医用瓶盖质检系统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9(10):83-87.[3]㊀杨长辉,黄琳.基于机器视觉的滚动接触疲劳失效在线检测[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9(4):65-69.[4]㊀相江.线结构光传感器系统建模与误差分析[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9.[5]㊀章金敏.基于激光三角法的物体三维轮廓测量系统[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5.[6]㊀戴力.汽车涂胶工艺应用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7,23(8):71-74.[7]㊀朱立忠,陈美洋.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汽车涂胶缺陷检测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8,23(4):18-22.车工艺师,2019,25(7):61-64.[9]㊀吴勇,雷旭智.科惠力测量技术在缸体表面刀痕问题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7,16(8):121-123.[10]㊀唐广辉,穆建华,夏志豪.基于科惠力测量技术的发动机故障诊断应用[J].汽车科技,2015,23(1):52-56.[11]㊀OLENSKYJAG,DONISIR,BORNHORSTGM.Nonde⁃structivecharacterizationofstructuralchangesduringinvitrogastricdigestionofapplesusing3Dtime⁃seriesmicro⁃computedtomography[J].JournalofFoodEngineering,2020,267:1-11.[12]㊀金贝.基于HALCON的机器视觉教学实验系统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13]㊀方玉红.基于机器视觉的轨道缺陷图像检测系统设计[D].南昌:南昌大学,2013.[14]㊀MICHAELLB,NELEV,PANFILOVAV,etal.R⁃From⁃TasacommonmechanismofarrhythmiainitiationinlongQTsyndromes[J].Circulation.ArrhythmiaandElectrophysiology,2019,12(12):1-15.[15]㊀李杰强.基于线阵CCD的微位移传感器设计与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16]㊀刘文倩,沈三民,刘利生,等.基于以太网与FPGA的多通道信号源的系统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9(1):30-33.[17]㊀何能正,董建云,何岸.以太网数据包分段传输技术[J].光通信技术,2013,37(9):24-27.作者简介:李鹏飞(1994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机器视觉㊂E⁃mail:lipengfeihuft@163.com通信作者:卢荣胜(1963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器视觉和精密测量等方面的研究㊂E⁃mail:rslu@hfut.edu.cn(上接第74页)要求变换采集通道数量和采集速率,该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㊂参考文献:[1]㊀韩慧.基于RS485总线的温室环境监测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2(3):64-65.[2]㊀李木国,王延国,孙慧涛.基于EtherCAT总线的串联型分布式据采集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24(6):195-198.[3]㊀童一飞,王红亮,低功耗IEPE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测与仪表,2019,56(5):101-104.[4]㊀唐夕晴,李建闽,佘晓烁.RS485总线接口性能测试仪设计与开发[J].电测与仪表,2018,56(7):142-147.[5]㊀张志,李琮琮,王平欣,等.智能电能表RS485接口设计方案综述[J].电测与仪表,2015,53(5):124-128.[6]㊀白冰.基于485总线的分布式输入输出系统[D].天津:天津大学,2017.[7]㊀吴平,骆朝亮.基于USB的ADS1258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J].软件导刊,2010(6):65-67.[8]㊀金永杰,龙平,熊剑平.24位高精度模数转换器ADS1258的原理及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08(6):61-64.[9]㊀王辉,陈爱生.基于FT2232H的USB2.0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电子器件,2015(1):144-147.[10]㊀李超.基于FPGA+USB2.0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11]㊀TONGXR,SHENGZB.DesignofUARTwithCRCcheckbasedonFPGA[J].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012,490-495:1241-1245.作者简介:陈航(1993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嵌入式智能仪器㊂E⁃mail:614441509@qq.com通信作者:张会新(1980 ),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态测试技术与仪器㊂E⁃mail:zhanghx@nuc.edu.c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velopment of a Multi-Bus, Multi-Source Reconfigurable Stirling Radioisotope Power System Test Bed一个多总线、多源可重新布局的斯特林放射性同位素电力系统测试平台的开发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has typically used 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RTG) as their source of electric power for deep space missions.A more efficient and potentially more cost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the RTG, the high efficiency 110 watt Stirling Radioisotope Generator 110 (SRG110) is being develop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Lockheed Martin (LM), Stirling Technology Company (STC) and NASA Glenn Research Center (GRC). The SRG110 consists of two Stirling convertors (Stirling Engine and Linear Alternator) in a dual-opposed configuration, and two General Purpose Heat Source (GPHS) modules. Although Stirling convertor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operated as a power source for the utility grid and as a stand-alone portable generator, demonstration of the technology required to interconnect two Stirling convertors for a spacecraft power system has not been attempted. NASA GRC is developing a Power System Test Bed (PSTB)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a Stirling convertor in an integrated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application.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status of the PSTB and on-going activities pertaining to the PSTB in the NASA Thermal-Energy Conversion Branch of the Power and On-Board Propulsion Technology Division.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过去通常用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RTG)作为他们的深空探测任务的电力源。
作为RTG的更加高效和成本效益更高的潜在替代品,高效的110瓦斯特林放射性同位素发电机(SRG110)已经由能源部(DOE)、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M)、斯特林技术公司和NASA Glenn研究中心(GRC)共同开发。
SRG110由两个双对布局的斯特林逆变器(斯特林发动机和线性交流发电机)和两个热源(GPHS)模块构成。
尽管斯特林逆变器一直成功地用于电网的电源和便携式备份电源,还没有人尝试过证明把两个斯特林逆变器连接用于航天器的电力系统所需要的技术。
NASA Glenn研究中心正在开发电力系统测试平台(PSTB)来评估在集成电力系统应用中的性能。
本文将描述电力系统测试平台(PSTB)的状况和在NASA 的电力热能转换分部和机载推进技术部正在进行的与PSTB有关的活动。
Nomenclature 术语DAS Data Acquisition System数据采集系统DOE Department of Energy能源部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场效应可编程门阵GPHS General Purpose Heat Source通用热源GRC Glenn Research CenterGlenn研究中心GPIB General Purpose Interface Bus通用接口总线I/O Input-Output输入/输出IP 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ISO / OSI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国际标准组织/开放系统互连LMA Lockheed Martin Aeronautics洛克希德马丁航空公司Mpbs Mega-bits-per-second每秒兆比特NASA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国家航空航天局PMAD Power Management and Distribution电力管理和配送PSTB Power System Test Bed电力系统测试平台RISC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减缩指令集电脑RPC Remote Power Controller远程电力控制RTG Radioisotope Thermal-electric Generators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SEU Single Event Upset单事件翻转SRG110 Stirling Radioisotope Generator 110 Watt electric110瓦斯特林放射性同位素发电机STC Stirling Technology Company斯特林技术公司TDC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Convertors技术示范逆变器UART 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通用异步接收器发射器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gram传输控制程序TCP/I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gram/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程序/互联网协议I.BackgroundDesign of spacecraft electrical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s vary depending on the intended mission, duration, number and types of loads and electrical sources of energy. Typical power sources may be solar (photovoltaic), battery, or thermoelectric. The selection of energy source is driven by the mission objectives, orbits, and paths of travel in relationship tothe sun. Missions extending great distances from the sun (typically beyond the orbit of Mars) require extended-life energy sources, which, depending on the mission requirements, generally eliminate photovoltaic and battery technologies from consideration. Radioisotope based power sources become the logical choice for this class of missions. As currently conceptualized, Stirling radioisotope power convertors show the potential for higher efficiency than 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thereby producing the same amount of electrical power while using a smaller quantity of the radioisotope heat source.Ⅰ. 背景航天飞机的电力配送系统设计随任务、持续时间、载荷的数量和类型的需要和电源的不同而不同。
典型的电源是太阳能(光伏)、电池或热电。
电源的选择由任务的目标、轨道和相对太阳的运行轨迹来决定。
如果任务的范围,根据需要,超过了到太阳的距离(通常是超过火星的轨道)要求更长寿命的能源,基本上就排除了考虑选择光伏和电池的可能。
对这类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电源是合理的选择。
最近打样设计的斯特林放射性同位素电源逆变器展示了比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更高效率的潜能;因此可以用更少的放射性同位素热源产生同样的电力。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Power Management and Distribution (PMAD) system suitable for interconnection of one or more Stirling power convertors for spacecraft, satellite or rover applications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attempted. In order to fully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Stirling power convertors in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a Power System Test Bed (PSTB) is being developed. The test bed will allow many aspects of Stirling power convertor system integration to be investigated. Some of the areas that will be investigated are as follows: interconnection of single and multiple Stirling power convertor sources,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Stirling power convertors while connected to a variety of different load types,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Stirling controller types, reduction of risks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through extensive fault testing and design improvement, and determination of stability margins.设计和开发一个适用于连接几个用于航天飞机、卫星和探测器用途的斯特林逆变器的电力管理和配送(PMAD)系统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