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古诗改写
你读了古诗《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诗词,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你读了古诗《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诗词,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参考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
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
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
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
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
白里透粉,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
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
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牧童》: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光照耀下的露天里休息了。
《舟过安仁》:在湖上,两个小孩在划船,可他们又停下了船桨,撑开了伞。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他们是要借助风力划船呀!《清平乐·村居》那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旁有一间小茅屋,茅屋里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轻柔的吴地的方言谈笑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
而尚未成年、而又最可爱顽皮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在溪边剥着莲蓬。
改写古诗清平乐-四篇

改写古诗清平乐-四篇改写古诗清平乐-四篇改写古诗清平乐篇一:清平乐村居改写《清平乐·村居》改写五年级二班:郭怡馨在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一间矮小的茅草屋和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那间茅草屋与那条河衬托的美丽极了!好看极了!再看看院中的一棵树就是这一大家子的乘凉伞。
夏日,在阴凉的屋子里,一对老翁老妇,坐在炕头,喝着酒说:“你看看现在的生活多么的美好,秋天庄稼大丰收,又有大儿这么懂事的孩子,二儿这么不让人操心的孩子,三儿这么可爱的孩子。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大儿,在村东的豆地里锄草,豆大的汗水从他脸上流下来,可他却一点儿也不抱怨。
正如老翁所说他太懂事了!二儿看见家里的鸡笼破了,他就编了一个鸡笼,鸡笼编的那么棒!精巧的手工,飞快的速度。
真是心灵手巧!如果拿到集上可以卖好几个铜板呢?哈哈!小儿子最可爱了,在溪边上剥着莲蓬,看见莲蓬有的全绽开了,而有的还没有绽开,他那天真的样子真!这么温馨、幸福的农户。
幸弃疾诗兴大发写下了…五年级二班:郭怡馨20xx年3月16日《清平乐·村居》改写夏日里,竹林透着生机勃勃。
远远看见一个偏僻而又清秀丽的山村。
小溪旁,有个又矮又小的茅草屋,屋里有一位老夫妻带着醉意,用吴地的口音谈论着。
只听老翁说:“这里多美呀!丰衣足食,都可以安享晚年了。
”老妇笑着说:“对呀,大儿子辛苦能干二儿子聪明,则小儿子乖巧、淘气”随着看见大儿子在田中锄草,二儿子坐在树下编鸡笼,则小儿子一边玩溪水,一边剥着莲蓬吃。
这真是一个和睦美满的农家,一个清幽的山村。
五年级二班:党文雪20xx年3月16日改写古诗清平乐篇二:改写三首古诗改写《牧童》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
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10篇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1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1一天下午,我吃完午饭来到一座大山中,到处都是一片绿色,山峦依稀可见。
真是一派勃勃生机!大山中坐落着一个古朴、矮小的茅屋。
茅屋前一条小溪清澈见底,流水淙淙,溪底里还有几条可爱的小鱼在嬉戏着,看上去是多么和谐。
小溪里长满了荷花,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含苞待放;有的像蒙着面纱的女郎,露出了一半粉嫩的“脸”;有的像妖娆的女子,在“舞池中”中翩翩起舞……溪边长满了一丛碧绿的小草,为这美丽的景象增添了一丝生机。
茅屋前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他们手拿着酒,一起喝了起来。
带着些醉意老年夫妻用吴地方言亲热地交谈了起来。
他们先把目光看向大儿子那,只见他挽着袖子和裤腿,手拿着撅头,头戴着草帽,在田里挥汗如雨锄起了草,嘴里还喊着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
老太太喜笑颜开地说道:“瞧瞧,我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啊!今年在他的帮助下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老头子说道:“这大儿子呀,就像年轻时的我,身强力壮,能干,肌肉还发达!”老太太应声附和道:“对呀,当初我不就是看到你这一身肌肉才嫁给你的。
不过,咱们二儿子也不赖呀!”他俩又将目光移到了二儿子身上,老太太骄傲地说道:“这二儿子呀,就像年轻时的我,心灵手巧。
瞧,他这架势,真是有模有样!”只见二儿子手拿竹条,飞速地编织着鸡笼,耳边一直传来“刷刷”的声音,甚至还在尝试着能不能想出一种既快又简便的方法呢!老头子看到以后,哈哈大笑:“对呀,看到这两个儿子,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我们呀。
真让人怀念!”“回想以前,是多么让人幸福、快乐呀!”老太太高兴地说道。
而此时,这地老年夫妻的心头肉——小儿子,正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呢!他身穿红色衣服、裤子,蓝色布鞋,多么喜气呀!他头扎着两个小辫子,手里拿着一个不知道从哪来的莲蓬,躺在地上,兴致勃勃地剥了起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练习题汇总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练习汇总1.草原1、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内蒙古草原的空气清鲜,天空晴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翠色欲流。
蒙古族同胞非常热情好客,他们住蒙古包,吃手抓羊肉和奶豆腐,喝奶茶,能歌善舞。
)2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线条柔美的小丘比喻成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我从“不用墨线勾勒”体会到小丘柔美没有明显的界限。
“翠色欲流”写出了小丘由于绿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似的。
从“轻轻流入云际”中,我仿佛看到了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那翠绿的颜色也流入了天边。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答:这句话运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把蒙古族同胞穿着鲜艳的服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时襟飘带舞的样子比作飞动的彩虹,这样写形象传神。
3、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读了这句话我体会到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呢!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家始终要分开,唯有在这无边的大草原上诉说大家的不舍,难舍难分。
这句是文章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流连忘返,对蒙古族同胞的惜别之情。
《草原》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3.白杨2、默读课文,讨论:(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答:我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这些特点:不择环境、适应性强;不惧灾害、生命力强;生长迅速、高大挺秀。
我从爸爸的语言和神情中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理解考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理解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天地。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首句中__________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节是在__________。
[2]请说说第二句中“孤”字好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品读诗句,按要求完成练习。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关于这首诗歌中的两个“风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两个“风雨”的意思相同。
B.第一个“风雨”指自然界中的狂风暴雨,第二个则比喻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忧愁等。
C.第一个“风雨”指自然界中的和风细雨,第二个则比喻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忧愁等。
D.第一个“风雨”的意思是由第二个引申而来的。
[2]诗中的“你”指_____________。
这首诗歌由鸟儿的巢联想到_____________,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
[3]在“心中的风雨来了”时向亲人倾诉,寻求慰藉,这样的经历你一定也有过,请用几句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先将古诗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江畔独步寻花__________________,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__________________?[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状态。
()A.黄师塔前江水东B.春光懒困倚微风C.桃花一簇开无主D.可爱深红爱浅红[4]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桃花之美的____________之情,也流露出诗人______的心绪。
村居古诗——精选推荐

《村居》描写出了⼀幅春天孩⼦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幅⾃然景物和活动着的⼈物融合在⼀起的、充满⽣机、春意盎然的农村⽣活图画。
下⾯⼩编为⼤家整理了关于村居古诗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村居古诗1 春天的⼆⽉来了,⼀阵阵柔和的微风吹拂着辽阔的⼤地,⼀棵棵⼩草正扭着⾃⼰柔软的腰肢舞蹈着,⼀朵朵美丽的⼩花绽开了⾃⼰的笑脸,⼀棵棵⼩树挥舞着⾃⼰⼜长⼜绿的枝条,⼀只只可爱的⼩鸟正在天空中欢快地飞⾏,就像是⼀幅美丽的风景画。
⼀天,快到五点的时候,家家户户打开了煤⽓灶开始做饭,房⼦上的烟囱⾥冒出了⼀缕缕炊烟。
⼀些孩⼦也都放学了,他们急匆匆地跑回了家,快速地打开书包开始写作业,写完了之后就拿起了早就已经准备好的风筝,头也不回⼀溜烟地跑出了家门。
孩⼦们就像约定好似的,都集中在了村⼦⾥的⼩⼭坡上,拿出各种各样的风筝,在⼼⾥默默地念着:我⼀定是放的最⾼的⼈。
然后,飞快地从⼭坡上跑了下来,风筝越飞越⾼、越飞越远,最后,就腾空⽽起了。
这时,各种各样的风筝⾃由⾃在地在天空中飞着,有鱼风筝、有鸟风筝、狗风筝、鹰风筝……它们和⽩云⼀起玩耍,和真正的⼩鸟⼀起歌唱,真是快乐地不得了。
快乐的孩⼦们看着炊烟在天空中⼀点⼉⼀点⼉地消失,知道该吃饭了。
不舍地拿着⾃⼰的风筝回家了,但他们明天⼀定还会来。
村居古诗2 ⼆三⽉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地,⽑⽑细⾬从天上洒落下来。
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的嫩叶。
青的草,绿的芽,各⾊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黄莺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形成了烂漫⽆⽐的春天。
杨柳拂在堤岸,似乎把春天陶醉了。
我沉浸在这美景之中。
这时,⼀群⼩燕⼦从南⽅飞来,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斜着⾝⼦在天空中掠过。
“唧”的⼀声,已由这边的稻⽥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
还有⼏只横掠过湖⾯,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下⽔⾯,那⼩圆晕便⼀圈⼀圈地荡漾开去。
“多么美的春光啊!”我不禁感叹道。
看,⼀群孩⼦,正在欢快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放风筝呢!那些孩⼦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用古诗清平乐村居写作文300字

用古诗清平乐村居写作文300字清平乐·村居改写成作文:在古时吴越的一个小山村,有一户人家,五口人。
他们住的是茅草屋,屋子又低又小,阴暗潮湿。
房前有一条小河,河水缓缓。
荷花和莲蓬连成一片。
老两口年龄很大了,白发苍苍,躺在靠椅上,正操着像喝醉了酒的吴地方言,聊天。
听起来低吟似唱,柔软温和,很好听。
这两位老人是谁呢?老婆婆摸了摸白发,高兴滴说:“阿拉大儿子最能干活了,现在在河东的豆田里除草,豆子长得不错,快要封垄了,看来今年会有个好收成”。
“是啊是啊,”老公公喝了一口“老爸茶”,抿了抿嘴,说:“二儿子也不错,正在屋外编织鸡笼,小鸡越越越大了,旧鸡笼装不下了,明年开春,就可以用鸡蛋换零用钱了。
最可喜的是幼崽,他年龄不大,也学会干活了,这不,正横躺竖卧地在河边的荷花丛里,把莲蓬采摘下来,剥里边的莲子呢,莲子做莲子羹,在市场上,卖的很快呢。
”“可不是吗,”老婆婆接着说,只要不再打仗,我们的日子就会很安定很好。
原诗: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钩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习于小儿亡赖,溪头斜剁莲蓬。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
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
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
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
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
白里透粉,粉里透红,像是一位位面拎轻纱的害羞少女。
小溪旁存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紫带十分茂密,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变得碧清调皮。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活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很忙,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著眼。
《清平乐村居》改写

《清平乐.村居》改写《清平乐.村居》改写(精选5篇)《清平乐.村居》改写篇1《清平乐.村居》改写: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03《清平乐. 村居》改写扬中郭如成午后,阳光灿烂,漫步在乡村的小路上,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座造型别致的茅屋,虽然低小了点,但是很是风情依依。
小屋的后面是连绵起伏的山丘,近处,是一片青翠挺拔的竹林,显得生机勃勃。
门前的小溪欢快的流着,溪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水中自由的快乐的追逐游戏,一阵微风吹来,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水面上荷花朵朵,有的含苞未放,饱涨的好象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刚刚开放,微微露出了黄黄的花蕊,有的正在盛开,层层花瓣透出淡淡的粉红,犹如一位头戴纱巾的少女,是那么羞涩娇艳,楚楚动人。
门前坐着一对老夫妻,他们相互依偎在一起,兴许刚刚喝了点酒,脸上泛着微微的红光,正用吴国的方言低低的谈笑着,一会儿你推我一下,一会儿我拍你一下,是多么夫妻情深啊!在溪水的东面,大儿子正在锄着豆苗里的小草,只见他身穿短袖,头戴斗笠,两手紧紧的握住锄头,倾斜着身子,用力的锄着,全然不顾额头的汗珠悄然的滚落。
他是那么的专注,生怕一不小心,把幼小的豆苗锄掉。
二儿子头扎红巾,盘腿而坐,正在熟练的编织着鸡笼呢,虽然是个男人,却是那么心灵手巧,,两手不停的编织着,耳边只是一阵阵“唰唰”的竹篾舞动的声音,仿佛正在演奏着动人的乐曲呢!小儿子最是可爱,他头扎俩小辫,身穿红色小衫,正趴在溪边采摘着莲蓬,竖起的两条腿还不时的晃动着,多么的悠闲自在哦,他把刚剥下的一颗莲籽放进口中细细的嚼着,清甜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看着这一家悠然自得,其乐融融的样子,真是令人羡慕不已啊!《清平乐.村居》改写篇2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
溪的两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和荷叶。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一阵风轻轻的吹过,荷叶翩翩起舞。
瞧,溪里倒映着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谁呢?原来是溪前的一棵大柏树呀!柏树旁,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条爬上了房顶,结了许多个大南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古诗改写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小编与大家分享古诗改写,欢迎参考!
一个晴空万里的早晨,宋代诗人辛弃疾来到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那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上漂浮着一朵朵碧绿的荷叶。
岸上铺了一层绿茸茸的青草。
小溪边有一座小茅屋,粗壮的南瓜藤爬上了茅草屋黑色的屋顶,南瓜藤上还挂着几个又大又红的南瓜。
茅草屋的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群山环抱着。
在这美丽的农家小院中,住着幸福的五口之家。
诗人辛弃疾隐隐约约地听到茅草屋内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
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窗边边喝酒,边说话取乐。
老翁抿了一口酒,骄傲地说:“你看,我们这三个儿子真是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
”
老妇忙为老翁斟上一杯酒,颔首点头,目中尽是欣慰。
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除杂草。
只见他光着膀子,两只粗壮的手紧紧的握着锄头,弯着腰,一下一下地锄着,虽然他已经汗如雨下,可嘴角还是有一丝笑意。
在离豆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他专心
致志,手法娴熟,手指灵敏,很快,一个精致的鸡笼就完成了。
老翁的三儿子呢?原来他正趴在小溪边,翘着两只小脚丫,摘下一个莲蓬,剥出一颗莲子,乐呵呵地送入口中。
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茅草屋·小溪·青草·快乐的一家人,汇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妙。
诗人辛弃疾被深深地感动了,吟下了千古名句——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
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
“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
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