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基础笔记被考到的

新闻学基础笔记被考到的
新闻学基础笔记被考到的

新闻学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新闻理论笔记

说明:

参考用书:

《新闻理论》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笔记来源:

本校2006、2007、2008、2009级考生结合往年笔记和雷老师授课笔记综合整理而成。

历年考试涉及情况:

近四年来,新闻理论部分在新闻学基础考试中占50分,占卷面分数的三分之一。本笔记中每个知识点后面的【】内写的标注即表示该知识点被考到的年份及涉及的题型。

新闻理论部分相对枯燥一些,需要大家花时间和耐心进行重复记忆,另外,建议大家注意关注学术类的期刊杂志,如《现代传播》、《新闻记者》、《新闻战线》等,及时了解新闻理论界最新的动态及研究成果。

绪论

新闻学及其研究对象【2007名词解释】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以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

、新闻现象指新闻传播行为的存在形态,包括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事业。

、新闻活动指的是新闻传播行为的运行过程,包括新闻传媒对新闻信息的采写编播过程,社会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过程,新闻事业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等。

新闻学体系结构

1、广义的新闻学,包括理论新闻学(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历史新闻学(中外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新闻界名人史)、应用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业务方面的应用知识)。

2、狭义的新闻学,只包括理论新闻学,也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指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应新闻现象和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原理、原则和方法论为主要内涵。

新闻学舆论与经济、政治体系的关系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任何新闻传播活动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对精神生产手段的占有和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因此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新闻学有着直接的影响。

西方主要新闻理论

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见《外国新闻史》笔记)【2006】

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关系

联系: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区别:

研究对象:新闻学——新闻传媒及其行为;大众传播学——所有的大众传播手段,侧重研究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书籍出版、电影、网络七大传媒。

研究方法:新闻学——定性描述;大众传播学——定量分析法。

研究重点:新闻学——新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舆论效应;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行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共有五个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时期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

中国共产党从延安整风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无产阶级新闻理论;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和学术研究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

当代世界新闻学研究特别是传播学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经验。

新闻

新闻的起源:

所谓新闻的起源,是指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最初动因。唯心主义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的本能或者好奇心,即天性论和本能论,都是错误的,应当受到批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新闻起源于人来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它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

新闻的本源:【2000、2001名词解释】

1、所谓新闻的本源,即新闻和客观来源,指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客观依据。

2、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在事实和新闻的关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新闻是事实的派生物,对事实可以进行能动的反映和报道。

新闻的定义:

表述:新闻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出处:1994年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评价:

具有科学性。这一定义在新闻和事实的关系上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即事实的存在决定新闻的存在,新

闻是对事实的一种反映。

具有准确性。这一定义指明了新闻的本源属性是报道,是一时形态的东西,它强调了新闻的特性:“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有利于区分新闻同文艺、哲学等意识形态的界限,有利于指导新闻实践。

具有普适性。这一定义对新闻的本质属性和特性进行了概括,适用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现象。

这一定义文字简约,概括得当,言简意赅。

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新闻是一种信息,但信息并不等于新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联系:

(1)它们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其本源都是客观事实;

(2)它们对接受者而言都有未知性和针对性,都能提供某种新情况和新知识,满足受众某种程度的信息需求。

区别:

(1)内涵不同。两者虽然都来源于客观事实,但新闻的来源主要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新状态,而信息来源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一切状态。

(2)外延不同。新闻知识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手段和认识成果,而信息包括对客观事物所有的反应手段和认识结果。

(3)传播的手段和作用范围不同。新闻这种信息通过新闻传媒传向整个社会,能够调整和影响最广泛的社会公众的认识和思想,而信息传播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通过新闻传媒进行传播,都能公开面向整个社会。比如有的信息如机密情报要通过特定渠道,去调整一定范围内接受者的认识。3、决定信息是否构成新闻的主要因素(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2006】(1)首先必须是事实。从内容上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真实的信息;从形式上说,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一切以新闻为主体的事业,其基本内容就是报道和评价事实,其基本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新闻)和就事实说话(评论)。(2)其次必须要有新意。新意是使某条信息成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新鲜事实,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

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即构成新闻的事实,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

它是人们欲知的事实,这是构成新闻的根据,即人们共同关心、很想知道的新情况、新动态、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等。

新闻的真实性、倾向性、客观性

新闻真实性的概念:

所谓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特性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报道中反映的情况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真实是各国新闻机构普遍遵循的首要原则。对于西方新闻机构来讲,失去真实性就是失去市场、失去广告、失去生命,对于我国新闻机构来讲,不讲真实性就会失去人心,失去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新闻真实性的含义:【1991、1996、1997、2002、2007】

新闻真实是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

新闻真实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

新闻真实是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

新闻真实是真实性和真实感的统一。

报道失实的分析:

报道失实现象:(1)虚构、(2)添加、(3)拼凑、(4)夸张、(5)偏颇、(6)孤证、(7)回避、(8)假象

报道失实原因:

从表层看:

①主观原因——新闻工作者自身思想修养差,业务素质差;

②客观原因——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

从深层看:

第一类“具体失实”的原因是违背了新闻在反映具体事实时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其表现有:①捏造事实,向壁虚构;②导演操作,以假乱真;③道听途说,偏听偏信;④合理想象、艺术加工等。

第二类“总体失实”的表现是对某个具体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但它和整个生活实际不符,其危害更大。原因如下:①割裂客观事物内部因素的有机联系,用片面的观点对待和分析事物的原因,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②不能用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而是孤立地看待某些事物,“一叶障目”,以偏盖全。③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静止地、形而上学地看待事物的运动变化,从而导致报道失实。

如何防止和克服新闻报道出现失实情况?

从新闻工作角度看维护真实性原则要做到: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实际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和具体情况,是新闻工作的本源,我们必须要尊重客观实际,按照其本来面貌进行报道。

②客观、全面、深刻地反映事实真相。首先,要做到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不仅要做到每篇新闻真实可信,“尤其要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江泽民);其次,从全局出发,深刻地反映现实,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③正确地把握新闻宣传的度。在新闻工作中,要注意宏观报道的广度、深度、密度、力度;报道时机的时间适度;新闻写作的尺度、详略度以及宣传效果的可接受程度。因此,一切宣传报道要服从大局,以国家大局为重,有针对性地宣传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新闻工作者角度看: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在坚持两点论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才能将新闻的真实性充分展示出来。

②注重新闻理论的学习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扎实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是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报道权”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信条。

③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要用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更要用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扬善揭恶,才能从行动上杜绝新闻

失实报道。

从新闻业务角度看:

①变“结论式”报道为“连续式”报道。密切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连续报道的形式,力求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出来。

②变“封闭式”报道为“公开式”报道。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深入贯彻,新闻报道应增强公开性、透明度。如果隐瞒事实,应该报道的新闻不报道,应向受众传播和信息不传播,让小道消息谬误流传,将造成更大的失实。

③变“间播式”报道为“直播式”报道。广播电视的优势是直播,运用“直播”方式,既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更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从而赢得受众的信任,增进传播效果。

结语:江泽民指出,“祸福论”(舆论导向正确与错误);切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倾向性:

概念: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新闻的倾向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为新闻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能动的反映,所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倾向性。

客观存在的原因:

从报道者个人来说,新闻是事实通过报道者的头脑所作的能动反映。新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包含着报道者主体意识和社会生活,是经过报道者认识和评价过的社会生活。由此可见,新闻必然包含倾向性。

从新闻事业来说,新闻事业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定的政党或一定的社会集团,是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舆论工具,并为他们的特定利益服务。因此,新闻事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制约,使得新闻不可避免地带有倾向性。

表现形式:直接明显或含蓄隐晦。

表现方式: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

新闻的倾向性要受新闻客观性的制约。

新闻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2005】

其一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企图用虚构、杜撰或背离了事实本身的逻辑的报道来表现倾向性,不仅无法说服人,而且生命力必然短暂。其二是指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将有利之小事夸大或不利之小事化小,都是徒劳无益的,必然失去受众。

因此,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倾向性。如果故意回避或者背离事实,主观随意地在新闻中表现倾向性,一定会使报道者丧失信誉,失去受众。

第四章新闻价值、新闻敏感【2006】

一、新闻价值的由来:

背景:在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众报刊大量流行。因此,“新闻价值”是资

本主义社会商业性报纸大量流行时期在大众报纸经营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产生原因:新闻事业一经产生,新闻工作者就面临两大矛盾:一是无限事实和有限传播渠道的矛盾,不可能“有闻必登、有闻必报”;而是新闻工作者的选择标准与广大受众需要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新闻工作者从具体的时间抽象概括出新闻的取舍标准,即“引起大众的共同兴趣”和“普遍关注”的共同素质。

在我国,最早提出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璜在1918年10月14日成立的北大新闻研究会讲学期间。

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1994、2001】

时新性;2、接近性;3、显著性;4、重要性;5、趣味性。

在新闻价值五要素中,时新**必备的,其它要素可多可少,具备的要素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

四、新闻价值的客观性:【1992、1993、1998、2001】

1、定义: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特殊素质,它是客观的、不因传播者的主观需要而增减,这就是新闻价值的客观性。这里所说的“客观性”指的是:

事实本身确定包含这些素质;

它能否成为新闻并为受众所关注是由受众而不是由传播者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新闻价值是一种预测。衡量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是受众对新闻的选择和实践对新闻的检验,因为新闻刊登在前,社会效果在后,因而判断价值的有无与大小,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水平和经验。

新闻价值是一个综合的标准。从内容上判断新闻价值,不仅包括信息价值,而且包括宣传舆论价值,文化教育价值等。

五、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

新闻控制者;2、新闻传播者;3、新闻传播媒介;4、新闻接受者。

新闻敏感:

概念:又叫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是指新闻记者能够迅速、准确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在一种特有的素质,即新闻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的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准确地反映能力。

要求:(1)快捷,迅速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2)准确,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有传播价值的变化;(3)灵活,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表现:(1)发现新闻线索;(2)从众多新闻事实中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3)从新闻事实中选择最佳报道角度;(4)预测新闻事件的发生。

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的定义:

是一种将新闻作为特定信息进行传播的活动,它包括三个基本因素:新闻事实、新闻报到者、新闻接受者。

二、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

新闻传播者从选择事实,发布新闻,到根据新闻接受者的反馈信息不断地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调整的过程。

反馈:

是受传者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映和回应。(再补充下面一条的部分内容)

四、事实、传者、受众三者的关系: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事实、新闻传播者、新闻接受者之间是一种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传者起关键性的中介作用,但从根本上说,事实和受众在新闻传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事实和反馈是传播活动中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传播者的意识为转移,也不为传播者所控制。相反,传播者却要受到事实和反馈的制约。

事实对传播者的制约:①客观存在的事实制约着传播者报道的真实性;②事实本身的逻辑性制约着传播者对事实的解释;③重大事实具有传播的必然性,决定了传播者非传不可。

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①新闻机构必须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②客观的宣传效果取决于受众接受的程度。

受众的反馈是受众对新闻机构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新闻机构对他们新闻需要的满足程度;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程度;

对事实的判断、解释的正确性程度,即宣传的观点正确与否。

由此可见,来自事实方面的制约,也要通过受众的行为表现出来。在实际工作中,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尊重事实,其次要认真搜集受众的反馈,从而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总称,它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1)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2)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所提供的物质手段;(3)国民教育的普及,形成广大的受众群。【2004名词解释】

新闻事业的发展: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的公开发行的定期出版物,一般以散页形式连续出版。

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和图像的新闻媒体。

互联网媒体:20世纪80年代,现代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网络传播技术问世,并立即用于新闻传播过程,诞生了第四媒体,标志着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即网络传播阶段。

二、新闻事业的性质、功能和特点:【2006论述题】

1、性质: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新闻事业具有二重性,其本质属性既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2、特点:

(1)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

(2)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报道面最广,岁迅速,影响极大;

(3)新闻事业是精神武器,不具有强制作用;

(4)新闻事业用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新闻手段【2003、2008】——是指消息、通讯、评论、新闻图片、标题、版面及节目编排等传播形式的总称,它们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记录电影进行新闻报道时普遍使用的方式。新闻手段最显著的特点是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形式,它不能强迫人们信奉或放弃某种思想、某种观点,只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或说服受众。

功能:

报道新闻,传播信息;(2)反映舆情,引导舆论;(3)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服务,文化娱乐;(5)刊播广告,服务经济。

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总目标:【2004】

性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三位一体的耳目喉舌。

地位: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

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总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介经营和管理体制,在保证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求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怎样贯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针?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2、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人民的利益;集中人民的智慧;体现人民的监督;引导人民前进。3、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全党办报、群众办报【2007】

1、内容: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工作路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新闻工作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提出了依靠全党、依靠人民群众办报的思想。1942年中国新闻界结合整风运动进行改革和整顿,1948年毛泽东在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

2、意义:

(1)从组织上保证和加强了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自“双办”方针提出后,各级党委更加强了对新闻工作地领导,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发挥新闻舆论工具的战斗作用。

(2)群众参与新闻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新闻事业同群众的关系。新闻事业不仅是党的舆论工具,而且也是人民群众心声的表达者,人民群众的讲坛。

(3)推动了新闻事业和实际的联系。实践证明,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必须直接依靠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做好群众工作,广泛吸引群众参加新闻工作的方式:【2008简答】

(1)建立以通讯员为主的群众性新闻工作网络;

(2)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

(3)收集和研究来自群众的反馈信息;

(4)联络各行业专家和有代表性的人士,组织他们发表真知灼见;

(5)群众内容、群众形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内容上:①充分地反应和报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②满腔热情地讴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及其业绩;③表达人民的情绪、愿望、意见和呼声。形式上:新闻报道、报纸版面、节目编排,要尽可能地适应群众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及其情趣品位。

(6)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和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六、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2007】

1、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

2、分属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3、分别宣传贯彻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

4、各自具有不同的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是为确保新闻事业各项工作有序运行而制定的,它包括领导体制、经营体制、管理体制、出版发行体制等许多具体体制。)

根本目的、宗旨不同。

第七章新闻自由

一、“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

1、新闻自由,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是公民通过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而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是政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出:1644年,约翰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提出著名的“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的最初思路。“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代表了一种思想——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代表了一项权利——要求参与国家管理、监督国家政权;代表了一个原则——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这一口号及其包含的意义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3、发展:

(1)第一阶段,争取出版自由权利;

(2)第二阶段,争取言论自由权利;

(3)第三阶段,争取新闻自由,即对信息的流通自由,争取知晓权。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新闻自由的实质:【2003】

是垄断资本控制下的新闻自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无政府集团竞争通过新闻手段的一种反映。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或者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2005】

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新闻自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恒古不变的。

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得义务和责任。

新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但归根到底是维护某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特点: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新闻媒体归全体人民所有。

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自由为前提。

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坚持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自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处在发展中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自由。

新闻控制:

概念:是指国家、政党和社会团体通过物质资产、政策法规等手段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和约束,其实质是按新闻资产所有者的意志对新闻传播行为加以规范,用以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利的滥用。

目标:

给予新闻传播一定的自由度;

使新闻传播行为与社会规范一致;

使新闻传播行为不违背控制者的利益和主张;

手段:经济控制、法规控制、政策控制、行政控制、伦理控制。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历史继承: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列宁最早提出“党性”的概念,他把新闻事业和党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齿轮和螺丝钉”与“大机器”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江泽民1989年,针对新闻宣传舆论导向上出现的严重错误,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强调“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言而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2002简答】

概念: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无产阶级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内涵:

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

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在组织上坚持和服从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纪律。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利益完全一致:

我国的新闻事业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纽带作用,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既要坚持党性原则,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做好新闻工作,同时又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充分反映民意舆情,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新闻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1991、1994、1999、2001、2005、2006,名解、简答、论述】

概念: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它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来实现。

功能:

社会监测功能:监测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首先表现在它对社会发展具有“晴

雨表”和“侯凤仪”的监测作用;其次表现在对社会发展过程的监视,第三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效果评价。

社会调整功能:首先表现在对社会心态、社会意见的调节、疏导和重新整合;其次表现在充当社会公众的“传声筒”和“排气阀”,使整个社会心态维持在一个理想的安全值上。

社会控制功能: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积极性控制,主要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段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社会越轨行为;其次表现在它是非强制性的软控制,只要通过精神自省、价值认同、道德感化的方式达到控制的目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往往具有其他控制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制衡功能:首先表现在对社会权威和权利的设限和抗衡上,其次它代表多数人的意志,是最民主、最合民意的权利,监督领域广、反应快、影响大。

特点:

主动性:监督总是积极主动地介入各个领域,许多社会问题往往首先以舆论监督形式表现出来。

动态性:监督是一个过程,它严密地跟踪监督目标的发生发展,能够做到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求得正确监督。

公正性:监督的公正性来自操作中的平衡手段,可以接纳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结论。

批判性:监督不是社会控制的异己力量,也不是社会进程的逆向运动,批判是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揭露是为了推动,否定是为了肯定,批判是为了建设,这是舆论监督的意义所在、独特价值所在。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和新闻传媒运用新闻传播手段就党和政府的某些政策、决策、某些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就某一个社会问题或某一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和意见。其实质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其本质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进行的监督。

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作用):【2008】

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防止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有利于激发人民当家做主的热情,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能力。

有利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进行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

有利于弘扬正气,倡导先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四、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新闻批评【2003、2006,名词解释、简答】

概念:新闻批评是指运用传播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及落后反动势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评。其特点:及时性、公开性、群众性、权威性。指导方针:开、好、管。

新闻批评的原则:

新闻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人民的事业,有利于党的工作和党的团结。

新闻批评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不能搞“有闻必录”。

新闻批评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本原则)。

新闻批评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大局意识(基本原则)。

新闻批评要区分性质,主义方法,讲究实际效果。

重大新闻批评要在党委领导下进行。

新闻批评的现实定位:

开展新闻批评,进行舆论监督,首先要有大局意识。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舆论监督的力度和社会、人民群众可以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其基本原则:舆论监督效果要有利于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稳定大局和振奋民心,有利于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和维护中央的威信。

开展新闻批评要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负责。

开展新闻批评,要着眼于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而不能为批评而批评。

开展新闻批评,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

开展新闻批评,要特别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工具,绝不能代替职能部门和行政部门。

开展新闻批评,必须注重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严守职业道德,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新闻批评的基本要素(新闻工作者业务角度):

事实确凿;

观点正确;

公正平衡:即立场的公正无私和操作的平衡适度。立场公正,要求尊重事实,尊重实际,尊重批评,尊重被批评者的合法权益。平衡适度,指实际操作中要“适时、适量、适宜”,把握好分寸,处理好新闻批评与正面宣传的正确比例。

遵纪守法:新闻批评要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自律意识,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保持清醒头脑,不被邪恶势力所利用,需要有匡扶正义、坚持真理及修正错误的勇气。

第十章新闻职业道德【1997、2001】

一、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他律:

1、新闻工作者的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它是一种调整新闻工作者之间以及新闻工作者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以善恶评判作为价值导向,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实现。

2、新闻工作者的他律: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法律规范和宣传纪律,它是运用法律的政策手段调整新闻传播行为的规范。它由国家制定并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3、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强调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自觉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新闻业务素养,不断提高自律水平,同时应自觉遵守各种法律和宣传纪律,做到敬业、守法,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宣传任务。二、新闻职业道德:【1997、2001名词解释】也叫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思想:【1999、2002】

1、具有坚定地政治立场。

2、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

3、尊重事实,维护新闻真实性。

4、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思想品德。

5、保持廉洁自律的形象。

四、《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997年,中国记协第二次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即为现行的新闻道德规范,内容包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新闻政策——是指国家、政党或地方行政机关对新闻事业所规定的活动准则,它是政党掌握和管理新闻事业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2007名词解释】

包括:

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宣传纪律;

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讲求和提高新闻时效;

必须坚持改革,讲求艺术,不断提高宣传报道水平。

另外,还要遵守有关民族、宗教及涉外宣传方面的纪律规定及其它有关新闻宣传的政策和法规。

新闻法规——是国家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定。

隐私权——隐私,是指在自己的私生活中,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隐私权就是个人按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不受侵害的权利。

江泽民新闻思想的核心内容:

江泽民新闻思想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内涵深刻丰富,其核心内容是他的“喉舌论”、“生命论”、“导向论”、“创新论”、“根底论”等思想。

新闻学基础知识(精品)

新闻基础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 目前,我国有五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这就是: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和新闻照片.其中,消息是一切新闻报道形式的老祖宗,现代一切新闻报道形式都是由它衍化出来的。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的分类标准有好多。 新闻种类较多,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真、实、强、短、快、活。 1、以新闻内容来分类: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评论消息。 2、以新闻发生地分类: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3、以新闻的时间性分类:突发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时间的报道)。 4、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硬新闻(关系到国际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5、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时间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6、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时间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 7、按照新闻的传播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 三、新闻的特点 新闻要求及时性、真实性。具体: 1、主题突出,文字精炼。一条新闻通常报道一件事实,说明一个问题。 2、文字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必要时可以有适当的精湛的议论。 3、开头通常有一段导语,简要说明全文的主题思想或主要事实,唤起读者注意,使读者先有一个总的概念。 4、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物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5、交代必要的背景:事物的历史背景、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地阐述事物的政治意义。背景材料应简明扼要,不可喧宾夺主。并非每条新闻都要背景材料。 四、新闻的结构 新闻是一种叙事性文体,其基本要素和其他叙事性文体是一致的。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要包含六要素,即“5W+H”:谁

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篇一: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院系班级:新闻传播和影视艺术学院新闻学新闻1403班 姓名:刘铃 学号:2 新闻,是用心感受的“心闻” 读《看见》有感 读完整本《看见》,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这不是我平时在电视上面看 到的采访,这是心和心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本书里,柴静将她的那些值得铭记的采访和经历展现给了我们,给我们感动,也给我们力量;但最多的,是鞭策着我们去思考。 我曾经以为,记者这一职业就是简简单单的惩恶扬善的职业。作为 记者,就是当重大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将事件报道出来 使公众知晓。记者,就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和真相,无需夹杂着 我们的私人情感。唯一需要尊奉的,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毕竟,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本质要求。并且我一直认 为倘若日后我从事了新闻传播行业,客观公正将是我报道的准则。 但是,在《看见》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闻报道。柴静在“沉默在 尖叫”一章中这样定义采访的: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并且柴静的一句话深切地诠释了这一定义: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采访中的人文 关怀。记者这一职业开始在我的心中变得鲜活起来。 作为采访者,倘若不以平等的地位和受访者进行交流的话,恐怕

很难得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我们在采访中倾注了我们的感情,把受访者当成我们的朋友(无论受访者是何种地位何种阶层),我们和受访者才能够进行心和心的交流。就像柴静老师在采访那些 在监狱中的人一样,尽管他们是犯了罪的人,但是在采访中你要得 到他们的真实情感,你就必须平等的看待他们,平等的进行交流。 但是,人文关怀倘若过了度,便会变成感情泛滥。在“真相常流失于 涕泪交加中”柴静老师是这样说的:“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 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着拳 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而柴静还写出了一位观众对她的批评: “准确是这一种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 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所以,在从事这一职业时, 我们必须得把握好人文关怀这个度的问题,不能硬邦邦的去采访受 访者,也不能让情感冲昏了理智的头脑。 最让我受益非凡的是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 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 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倾尽所有, 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不安。” 作为一个将要从事新闻行业的学子,我不能不为我将要从事的这一 职业付出努力。记者,并不是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你要做一名好的 记者,除了你的职业操守要遵循之外,你还要经受更多艰难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付出自己的真心。新闻,不仅仅是靠风里 来雨里去做出来的;新闻,更多的是用心去采访,用心去编辑,用 心去 体味。 既然我已选择了这条道路,我就应当用心去面对这条道路上的所有 挑战和感动。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这一路上,我要做的是用心感受。 【篇二: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新闻传播学考研基础知识

新闻学、传播学考研要知道的媒体基础知识 字林西报简介、历史地位与主要内容 《字林西报》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地位: ①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②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公告的发表机关,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内容: ①内容主要为行情、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②重视时政新闻。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③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香港新闻》、《中外新闻七日报》与《华字日报》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停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与《中外新报》 1857年由《孖剌报》报馆创刊,为该报的中文版,后改名为《中外新报》,由伍廷芳主持,黄胜参与了编辑工作。 遐迩贯珍名词解释与介绍 《遐迩贯珍》:1853年8月创刊于香港,中文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谷先后担任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自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该报纸在内容上除少数传教文字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的文章,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同时重视新闻报道的采写。曾登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经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 近代香港英文三大报纸 1881年创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导读: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 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

新闻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 一.新闻的定义: 活动说:即把新闻视为一种报道或传播的活动。 新闻是近来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事实说:将新闻看作一种事实 信息说: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 手段说:将新闻归结为一种手段 二.新闻与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是对新闻进行的报道,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对象 新闻报道是一种对新闻的记录 三.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是为受众所关注的事实信息 第二节 一.什么是新闻的本源 记者不仅仅需要从事实出发找新闻,而且必须从事实的变动中着手找新闻,因为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二.新闻本源与新闻的来源 新闻的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交代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新闻来源的途径:1、采访他人2、亲眼目睹3、公众来信4、相关资料5、其他报刊转载 第三节 一.新闻五要素:时间,地点,事情,原因,人物。 二.明确新闻五要素的作用: 1、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中迅速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2、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要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第四节 一.新闻类别 1、以新闻的内容来分 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法律新闻,社会新闻 2、按照地域分类 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都市新闻,乡村新闻,等等 3、按照写作载体分类 一般新闻报道,解释性新闻报道,深度报道,调查性新闻报道 4、以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 硬新闻,软新闻

第五节 新闻和信息 一、什么是新闻信息 狭义的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息随机影响不确定的东西。 二、信息的特点 共享性(不灭性),扩缩性,自创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第六节 新闻与宣传 一、新闻的最主要目的是传播 二、新闻与宣传的不同 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发生是出于宣传自需要,把一定的观点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与支持。儿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 归宿不同(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点,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新闻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判断,作出决策。) 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的传播是一次性的,宣传是常常需要重复的。) 传播的要求不同(新闻的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 第二章 第一节传播媒介 一.新闻传播媒介及其的作用 1、存在于事实和新闻之间的联系就是新闻传播的媒介 通过它的作用:可以扩大新闻传播的空间范围,如新闻传播在单位的时间内传播的速度,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改善新闻传播的效果。 三.新闻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1、口头媒介阶段 2、书写媒介阶段 3、印刷媒介阶段 4、电子媒介阶段 5、光电子和网络传播阶段 四.大众传媒的特点 (一)报纸的特点 优点:1、报纸便于深度报道,可以分展开论题,处理论题 2、报纸选择性强,具有自由度 3、记录性和保存性强,便于查证 缺点:1、传播速度相对较慢,时效性较差 2、读者数量有限 3、不够生动具体,直观 (二)广播电视的特点 1、传播覆盖面广

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新版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高教、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两种不同的起源观: 1.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队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主义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 3.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新闻对事实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 1.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2.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3.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随心所欲地改变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简版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 (一)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二)广播电视要反映和引导舆论 (三)广播电视是大众化媒体,具有公共性 二、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 (一)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声像符号信息 (二)兼具新闻性和视听艺术综合性 (三)以信息传播为主,兼具监视环境、文化传承和怡情悦性等多种功能三、广播与电视的共同特点 (一)具有直接感受性 (二)时效性强,可实现同步传播 (三)无远弗届,受众覆盖面广 (四)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 (五)时间媒体,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接收 (六)接收方式的非竞争性,可群体接收 四、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可非专注性接收(二)灵活性强(三)绿色媒体 五、电视的传播特点 (一)声、像互动的传播方式(二)符号系统的兼容性强 六、广播电视观念(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信息媒介(二)文化教育机构(三)市场竞争主体(四)抑或兼而有

七、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是指在一定的广播电视观念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法律规则和组织结构的方法。 十、广播电视体制之国家经营型 也称政府经营型广播电视体制,它是由国家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其领导机构是国家政府部 门。广播电视属全民所有,由政府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拨 款,或兼营广告以筹措经费。国家经营的电台、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宣传党、 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人民获得信息、知识、娱乐和表达意愿的工具,除执 政党、政府之外,任何人、任何团体均无权插手广播电视事业。电台、电视台以配合党和政 府的中心工作为任,强调电台、电视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以争取社会效益为惟一的或主要 的目标。十一、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 (二)强调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 (三)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 (四)没有商业广告或商业广告比例较小。 十二、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缺点 (一)严肃庄重有余,生动活泼不够 (二)信息来源单一 (三)有些节目说教味浓 (四)节目的知识性、娱乐性不足 (五)节目更新慢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1、《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2、《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 3、《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 4、《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 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 6、《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 7、《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 8、《未来之路》,[美]盖茨著 9、《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 10、《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 11、《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 12、《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13、《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 14、《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喻国明、李彪 15、《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喻国明 16、《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吴信训 17、《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 18、《传播学引论》李彬 19、《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陈昌凤 20、《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Stanley J.Baran)、丹尼斯·戴维

斯(Dannis K.Davis) 21、《人类传播理论》,李特约翰(Stephen W.littlejohn)、福斯(Karen A.Foss) 22、《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丹尼斯·麦奎尔、崔保国 2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 24、《网络传播案例教程》,彭兰 2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Shearon A.Lowery)、德弗勒(Melvin L.DeFleur) 26、《新新媒体》,保罗·莱文森 27、《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汤姆·斯丹迪奇 28、《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 29、《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 30、《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 31、《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马歇尔·麦克卢汉 32、《帝国与传播》,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33、《传播的偏向》,哈罗德?伊尼斯 34、《六度分隔: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邓肯·J·瓦茨(Duncan J.Watts) 3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拉斯韦尔 36、《自我技术》,米歇尔·福柯 37、《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3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崔保国 39、《大众传播与美帝国》,赫伯特·席勒(Herbert I.Schiller)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网络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内容如下: 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

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

新闻学基础笔记被考到的

新闻学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新闻理论笔记 说明: 参考用书: 《新闻理论》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笔记来源: 本校2006、2007、2008、2009级考生结合往年笔记和雷老师授课笔记综合整理而成。 历年考试涉及情况: 近四年来,新闻理论部分在新闻学基础考试中占50分,占卷面分数的三分之一。本笔记中每个知识点后面的【】内写的标注即表示该知识点被考到的年份及涉及的题型。 新闻理论部分相对枯燥一些,需要大家花时间和耐心进行重复记忆,另外,建议大家注意关注学术类的期刊杂志,如《现代传播》、《新闻记者》、《新闻战线》等,及时了解新闻理论界最新的动态及研究成果。 绪论 新闻学及其研究对象【2007名词解释】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以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 、新闻现象指新闻传播行为的存在形态,包括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事业。 、新闻活动指的是新闻传播行为的运行过程,包括新闻传媒对新闻信息的采写编播过程,社会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过程,新闻事业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等。 新闻学体系结构 1、广义的新闻学,包括理论新闻学(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历史新闻学(中外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新闻界名人史)、应用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业务方面的应用知识)。 2、狭义的新闻学,只包括理论新闻学,也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指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应新闻现象和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原理、原则和方法论为主要内涵。 新闻学舆论与经济、政治体系的关系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任何新闻传播活动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对精神生产手段的占有和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因此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新闻学有着直接的影响。

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

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Part 4 - 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汇编复旦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1999-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06-2017年真题答案详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6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2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0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 2009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8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6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新闻和新闻事业 一、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事实第一性和新闻第二性 (辨析题: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要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防止主观主义、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 二、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公认的、具有权威地位的定义。) 新闻定义的内涵(必须依据事实;内容上具有新意;公开报道和传播;时间上讲求时效) 三、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与本质要求 具体: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引用的材料准确可靠;背景材料完全真实、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本质:1、全面、完整、深刻,力求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反映事物内在规律;2、注意代表和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本质,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评论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 当前新闻真实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让防止新闻失实? 1、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基本要求、本质要求; 2、新闻失实的表现:一)子虚乌有二)合理想象三)以偏概全四)猎奇传讹五)导演摆布六)添枝加叶七)商业炒作 3、怎样防止新闻失实:A、接近“起点源”法,尽量接近“起点消息源”,坚持不做实地采访、不到事发现场不写新闻,是保证新闻真实的最可靠的方法。 B、全面采访法,采访一定要深入、全面,这是实践检验了的、新闻采访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1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论(20c4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语言,信号传播 b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C群体传播 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4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 5新闻要素:新闻主角 ;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弄清事实要点,抓住新闻重点) 6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7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多角度性,相对性。 8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受众的需要;宣传者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理解,接受,支持它。 传播方式不同:不重复;重复 传播要求不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定性准确,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9新闻与舆论 A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开讨论中形成;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近在眼前,迫切需要结决的问题。) 广泛性(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现的广泛性) 评价性(是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 B舆论的社会功能: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结果;执行人物)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3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身条件的限制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用是正负双向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 10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应并代表舆论(公众论坛,公众代言人,舆论的载体,舆论主体。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通过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体拟态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客观性)【圣才出品】

第六章 新闻客观性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1.客观性相关概念 (1)客观报道(objective reporting ) 客观报道是新闻实践中的报道手法,是实际操作规程。 客观性相关概念 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9世纪与客观性相关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的新闻客观性 客观报道的要求 客观报道手法 客观报道的情形 使用客观报道的理由 客观报道是一种策略 客观性作为一种态度 对新闻客观性的评析 客观性作为一种方法 新闻真实性不等于新闻客观性 新闻 客观 性

(2)客观性(objectivity) 客观性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或者是一种理想,是要求记者尽量达到的目标。 (3)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客观主义是一种新闻观念,是关于新闻是什么的一种判别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普曼的“形式彰明论”,它是观念层次的东西。 2.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据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理查德·斯特雷克法斯教授考证,客观性和客观报道这两个词在19世纪并没有成为新闻界的日常用语,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词才进入新闻界。 比他更早而且第一个对客观报道进行界定的是纳尔逊·A.克劳福德,在他1924年写的《新闻职业道德》一书中,他明确提出把自然科学方法作为记者的工作方法,并认为这就是客观。 3.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不相信人能够在作主观判断之前来收集事实材料。这种见识主要来自弗洛伊德和沃特森等人的心理学理论。 (2)即使人们能够收集并运用事实材料,宣传家也会加以操纵和利用,使得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事实”变成被污染的东西,也污染公众舆论。这主要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教训。 (3)当人们不能在现实中使用事实材料来作出正确的判断时,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就存在着极大的危险:人民做主就成了空话,真理最后终究能获胜也成了一句空话。

陈霖《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新闻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事件的所有具体事实,必须实有其事,不能随意捏造。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尊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世界的外部实在性,竭力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报道,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公开地表达新闻传播者自身的观点和倾向。新闻的时效性原则要求新闻从报道内容上来讲,所反映的事实要新,从报道活动上来讲要迅速及时。 新闻真实的含义 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完善新闻传播机制 真实性原则 应对虚假新闻 提高新闻职业道德,遵从职业规范 与失实报道的策略 受众提高媒介素养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新闻真实的限度 什么是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时效性的含义 新闻时效争夺 时效性原则 争夺新闻时效的负面效应 新闻时效的相对性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1.新闻真实的含义 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真实是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传播真实可靠的信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就成为新闻传播者最基本的工作原则之一。 新闻所要求的真实是以事实的真实为基础和参照标准,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符合事实的实际状况,是把“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 具体说来,新闻真实性要求包含五个层次和方面: (1)新闻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是,构成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的所有具体事实,必须实有其事,而不能捏造、夸大、歪曲。 (2)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如其所是。这要求新闻传播者准确地报道事实: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事实的认知和判断要是准确的;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时所采用的符号化手段能够准确地再现事实。 (3)新闻的真实不仅体现在单个事件的报道之中,而且应体现于报道的连续性。 (4)新闻的真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要求准确揭示事实之间的联系。 (5)新闻的真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还要求新闻报道在整体上对客观世界准确再现。新闻的真实不能仅限于单独的报道的真实,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追求整体的真实。 2.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准则,同时也是评判新闻作品的重要依据。但是近些年来,新闻失真失实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形式也多种多样。 对传统媒体的失真失实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区分出两大类:一类是虚假新闻,一类

新闻基础知识大全

基础知识 (1)新闻的定义: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A要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B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C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D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E要坚持政治家办报。 (2)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在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2坚持党性原则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之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四是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五是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区别。3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内部自由发表意见和公开报道遵守宣传纪律的统一。党对新闻带来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是对宣传党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的领导。 (3)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面宣传为主,就是要着力宣传能鼓舞和推动人们奋发向前的各种光辉业绩,用伟大的成就和业绩去鼓舞和启迪人们,还要注意处理好与批语报道的联系。 (4)舆论导向:1含义舆论导向指的是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导向。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确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善于和敢于回答广大群众面临的焦点热点敏感问题。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访法论的重要内容,把好关,就是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正确判断哪些应该报道,哪些不应该报道,把好度,就是要把握分寸,力度,把握报道的时机,了解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 (5)舆论监督的实质:1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的监督,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力武器,社会五种功能:一是舆论监督的最大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二是舆论监督具有社会调节功能,三是舆论监督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四是舆论监督具有社会制衡功能。五是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如何把握大局,提高舆论监督水平,一是要划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会计监督同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等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界限。二是会计监督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三是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有利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出发,促进问题的解决。四是舆论监督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抓住本质,打中要害。五是会计监督既然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要在党委领导下有序地进行。 (6)政治家办报办台:1957年6月,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报办台的基本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的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一是讲政治,讲党性,提高政治素养,二是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处理问题,三是突出宣传重点,把握政治方向,四是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宏观意识,五是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3新形势下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理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