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损伤早期标志物
诊断早期肾损伤的标志物

诊断早期肾损伤的标志物张国富;杨彦民【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年(卷),期】2009(0)14【摘要】低分子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是内源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
为非糖基化的碱性蛋白质,人体有核细胞均可以产生排泄率恒定,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在近曲小管全部重吸收并迅速分解代谢,使之成为能准确反应肾小球滤过滤(GFR)的理想内源性物质。
但。
肾功能损伤时,它在尿中的浓度可升高200倍,因为它重吸收后被完全分解代谢,不再重新回到血液循环中去,同时。
肾小管也不分泌cys—C,故血清或血浆中的cys—C浓度只由。
肾小球滤过率决定并在尿中成分稳定,在对GFR的评价上尤其在早期肾功能损害和老年患者中cys—C比SCY和CCR更敏感,且方便、快速,可反复多次进行检测。
是临床判断早期肾功能损害和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国内外文献报道均认为,cysc—C在评价GFR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可能代替Scr与Ccr应用于临床。
【总页数】0页(P165)【作者】张国富;杨彦民【作者单位】甘肃永昌县人民医院,737100;甘肃金昌市中医院,7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相关文献】1.尿液蛋白标志物在儿童HSP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意义 [J], 吕志勇;宋文琪2.联合检测标志物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J], 郝玉婷;林洁;秦杰3.联合检测标志物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J], 智胜利4.痛风患者早期肾损伤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J], 李雪媛; 江美华; 李伟; 王佳怡; 肖春媛; 韩捷5.早期肾损伤标志物在老年高血压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 [J], 方金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种肾损伤标志物大盘点(2020)

20种肾损伤标志物大盘点(2020)编者按:早期诊断并积极干预是改善肾损伤预后的关键,因此临床上需要能够更早发现肾功能损害和更早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同时需要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近年来许多更敏感更早期的生物标志物被开发出来,下面为大家概要介绍。
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肌酐来源于自身骨骼肌和饮食中的肉类,正常情况下,肌酐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
以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为例,常用诊断指标为Scr,但是,Scr水平受年龄、性别、种族、代谢、蛋白质摄入量及药物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H2阻断剂西咪替丁片、抗心律失常药决奈达隆、抗生素甲氧苄啶、HIV感染治疗药物可比司他等,其误差率可高达50%,Scr明显升高往往发生在对比剂使用48h后,不仅造成CIN诊断准确率低,也使得诊断滞后,意味着正在或已经发生CIN的患者失去了预防和减轻肾损伤的最佳时机,直接导致CIN病死率上升。
周期阻滞生物标志物(TIMP-2和IGFBP-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7,IGFBP7)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 loproteinase 2,TIMP-2)的组合似乎是目前一个有前途的同时具有临床和科研潜力的生物标志物,都是G1细胞周期阻滞蛋白,在缺血性和炎性刺激后,在受损肾小管细胞中合成和分泌,通过结合内皮细胞表面的α3β1 整联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G1细胞周期阻滞,避免带有受损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细胞分裂,阻断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维持这种状态直到DNA完全修复。
TIMP-2和IGFBP7都在AKI早期表达,标志着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有研究称IGFBP7可用于预测肾功能恢复、AKI 评估、肾脏替代疗效观察,两种标志物都已在验证试验中进行了评估,TIMP-2×IGFBP7>0.3对AKI的发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教您看懂化验单--肾损伤八项

教您看懂化验单--肾损伤八项正常人尿液中,微量蛋白含量极少。
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通常被认为是早期肾小球损伤,常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早期病变。
尿微白蛋白肌酐比(A/C)参考值:0-20mg/l是尿微量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测定,常用于反映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
尿转铁蛋白(TRF)参考值:0--0.5g/l转铁蛋白为血清中结合并转运铁的β球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早期肾损伤时肾小球基底膜内外疏松层硫酸肝素糖蛋白(带负电)含量减少,使血液中带负电荷的分子蛋白TRF从肾小球自由滤过,尿中TRF浓度增高。
相比于尿微白蛋白更能敏感地反映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屏障的受损程度。
尿免疫球蛋白G(UIgG)参考值:0--8mg/dl正常尿液不会出现,当肾小球疾病时,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尿内才出现,临床上主要用于协助蛋白尿的分类及选择性评估。
02肾小管损伤标志物β2-微球蛋白(β2-MG)参考值:0--0.1mg/l广泛存在于有核细胞表面,尤其富含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其通过肾小球后会在近曲小管几近全部被重吸收,故尿中生理浓度很低。
因β2-MG在酸性尿中极易分解破坏,故尿收集后应及时测定。
尿β2-MG增多较灵敏地反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如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药物或毒物所致早期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
α1微球蛋白(α1-MG)参考值:0--12mg/l在肝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
是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灵敏指标。
α1-MG生理性增高:α1微球蛋白浓度随年龄增加有增高趋势。
成年男性高于女性,运动后可增加。
病理性增高:α1微球蛋白浓度升高见于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因子、感染等原因诱发的近端肾小管功能损害,也可见于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α1微球蛋白降低见于严重肝实质性病变所致生成减少,如重症肝炎、肝坏死等。
与β2-MG比较,α1-MG不受恶性肿瘤影响,酸性尿中不会出现假阴性,故更可靠。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参考值:0.04--0.18mg/l在肝细胞内合成,与视黄醇结合后进入血液,由肾小球滤出,大部分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
早期急性肾损伤标志物肾损伤分子1研究进展

早期急性肾损伤标志物肾损伤分子1研究进展肾损伤分子1(Kim-1)是一种Ⅰ型跨膜糖蛋白,在正常肾脏中不能检测出,但在肾脏缺血或者毒性损伤后在近端小管细胞的细胞膜顶端表达增强,能够促进损伤的上皮细胞修复。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Kim-1可能是代表急性肾损伤早期、无创的近端小管生物标志物。
标签:急性肾损伤;肾损伤分子1;生物学标志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个常见而又严重的临床问题,最新的调查显示,每年近200万人死于AKI,就算有幸存活其发生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将增大[1]。
AKI的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部分原因可能是到目前为止仍缺乏一个可靠的早期损伤生物标志物,以至于不能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是早期发现AKI的一种近端小管损伤生物标志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Kim-1分子在早期检测AKI比其他分子更有优势,尤其是在24 h内血清肌酐增加之前。
本文将对Kim-1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AKI及其生物标志物AKI是指肾功能突然或者持续下降,导致含氮废物与非含氮物质在体内潴留以及水电解质平衡调节失调。
尽管AKI在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但其临床的早期检测和诊断仍存在争议。
目前AKI的诊断主要根据RIFLE标准[2],即主要依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以及有无少尿,分为5个等级:风险期(risk)、损伤期(iniury)、衰竭期(failure)、丧失期(loss)、终末期(end-stage)。
但是由于血肌酐升高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常常在肾损害48~72 h后才升高,因此其不能全面早期准确地反映肾损伤。
而且,血肌酐升高与否及其升高的幅度还受其他一些因素,如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以及是否合并慢性肾衰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寻找更为准确、有效的临床早期诊断指标,及时早期治疗,已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之一[3]。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β2-微球蛋白等肾早期损伤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和参考值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β2-微球蛋白等肾早期损伤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和参考值传统肾功能检查项目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且只有当GFR下降到正常的1/2—1/3时才有病理性的升高。
一旦血浆尿素、肌酐水平升高,肾脏病变多进入不可逆期。
项目组成肾早期损伤检测项目1、尿微量白蛋白;2、尿β2-微球蛋白(β2-m);3、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4、尿肌酐。
标本及要求标本类型:晨尿、随意尿或24h尿,最好用晨尿。
临床意义一、尿微量白蛋白1、糖尿病肾病:mAlb是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损伤的重要标志蛋白质,其测定的应用被称为80年代对糖尿病学的两大贡献之一。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糖尿病人的慢性并发症特别是血管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DN没有特殊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尿蛋白仍是诊断DN的主要线索。
尿蛋白排出率<20ug/min,为正常白蛋白尿期;若尿蛋白排出率20~200ug/min,为微量蛋白尿期,临床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目前主张用晨尿标本,测定时至少应在6个月内连续查2—3次尿,取平均值达到20~200ug/min方可诊断;当尿蛋白排出率持续>200ug/min或常规尿蛋白定量>0.5g/24h,即可诊断DN。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大量蛋白尿,对DN也不具有特异性。
临床诊断DN必须仔细排除其它引起蛋白尿的原因。
2、高血压肾病: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尿mAlb 测定,有助于及早发现高血压肾病,尿mAlb测定可用于判断高血压肾病的病情和预后。
mAlb尿是特发性高血压病人心血管危险综合指标。
3、其它疾病:mAlb升高也见于其它情况如外伤、烧伤、急性胰腺炎和大手术后,其值与病情程度呈正比。
肾外恶性肿瘤患者也有mAlb升高。
二、尿β2-微球蛋白β2-m是由10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作为HLA的轻链存在于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以外的所有有核细胞,尤其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存在丰富。
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早期肾损伤的临床应用

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早期肾损伤的临床应用1. 引言1.1 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概述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是两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胱抑素C是一种小分子蛋白,主要在核糖体内合成,分子量为13kDa,非糖化性蛋白,受肾小管吸收和降解,与肾小球滤过无关,因此不受饮食影响,是反映肾小管滤过功能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视黄醇结合蛋白是一种结合维生素A的载体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分子量为21kDa,受肾小管吸收和降解,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因此也不受饮食影响,是反映肾小管功能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之一。
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测定可以提供早期发现肾损伤的依据,并且在鉴别肾脏疾病类型及进行治疗方案选择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对这两种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深入,它们在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也将不断拓展和完善。
1.2 早期肾损伤的临床意义早期肾损伤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往往是肾脏疾病发展的起点。
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旦发生肾损伤,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
而且早期肾损伤通常是潜在的、无症状的,容易被忽略或被误诊。
发现早期肾损伤、及时干预成为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作为早期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们的浓度变化可以反映肾单位的损伤程度和肾脏的代谢活性,为早期肾损伤的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检测胱抑素C 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水平,可以及时发现患者肾脏功能的异常变化,引起医生的重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早期肾损伤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望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和治疗肾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评估早期肾损害指标:尿微量白蛋白

评估早期肾损害指标: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在病程超过25年的糖尿病患者中,大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危害较大,是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没有特殊治疗方法,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对阻止和延缓进一步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非常重要。
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是目前临床上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最有效的检测手段,是糖尿病患者肾健康的晴雨表。
尿微量白蛋白是指24小时白蛋白的排泄量为30~300mg,且用常规方法不能测出尿蛋白,这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其他肾病的早期诊断有价值,但并非特异性指标。
尿蛋白包括所有蛋白(如小分子的溶菌酶、免疫球蛋白;中分子的白蛋白、转铁蛋白;大分子的脂蛋白、a2微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临床上所说的蛋白尿是指24小时内尿蛋白大于150mg,或定性试验为阳性。
可见于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的参考值为0-20mg/L。
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标本,但因留取困难,在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所以随机尿测定是目前常用、易行的方法。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一种灵敏、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远远优于常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
相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定量检查,我们平常所说的检测尿常规是对尿蛋白的定性检查,结果以“+”表示,“+”越多,表示尿里的蛋白越多。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总蛋白超标,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定性检查阳性和(或)尿蛋白定量检查超过150mg/24h。
若超过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尿常规中的蛋白(干化学法)和尿微量白蛋白是筛查肾脏疾病时常用的两个检测项目,但许多人对这两个指标不是很了解,经常混淆或者对两个项目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存在疑问。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尿常规中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区别。
尿常规中的蛋白正常情况下,一些蛋白质可以透过肾小球的滤过屏障进入原尿中,但经肾小管重吸收后,只有极少量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_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梁冰红△(综述),何敏华3(审校)(大理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云南大理671000)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09)2323540203 摘要:急性肾损伤即以往的急性肾衰竭,具有高发病率及病死率,干预时机的掌握对其转归及预后起着重要影响;但目前缺少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
本文对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最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之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它的生物学性质、对早期诊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局限性,旨在为临床早期预测提供帮助。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生物标志物Neutroph il Gel a ti n a se2a ssoc i a ted L i poca li n:an Early D i a gnosis B i omarker of Acute K i dney I n jury L I ANG B ing2hong,HE M in2hua.(D epart m ent of Pediatrics,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 ali U niversity,D ali 671000,China)Abstract:Acute kidney injury,als o named acute kidney failure in the past,has high morbidity and mor2 tality,Opportune intervene of the disease is i m portant f or its p r ognosis,however,effective method for early di2 agnostic is lacking.This paper p r ovides a brief revie w of the research p r ogress in the r oles of neutr ophil gelati2 nase2ass ociated li pocalin,one of the most p r om ising bi omarkers,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kidney inju2 ry.This p r ovides assistance for the early p redicti on of the disease in clinic.Key words:Acute kidney injury;Neutr ophil gelatinase2ass ociated li pocalin;B i omarker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以往被称为急性肾衰竭,是住院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量白蛋白尿的定义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液中白蛋白含量超出健康 人的正常范围,但是常规检查方法,不能定量 定性检测的蛋白尿。
若患者出现以下3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都可 被诊断为存在微量白蛋白尿: ①患者的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泌总量达到 6
确定微量白蛋白尿应该注意的事项
因尿白蛋白排泄量可受很多因素干扰(如 存在运动负荷、短期内血糖过高、泌尿系 统感染、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发热性疾病等 ),故只有在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时排除 了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使患者于半年 内重复进行此检查3次且其中≥2次检查结果
微量白蛋白尿是反映早期肾小球损害的敏感 指标,特别是在慢性肾功能损伤性疾病中 (如在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或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疾病中)控制微量白蛋白尿对于判 断疾病程度,及患者预后有很大的临床参14
尿微量白蛋白
β2微球蛋白
胱抑素C
15
β 2微球蛋白
β2微球蛋白(β2MG)是由淋巴细胞、血 小板、多形核白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球 蛋白,分子质量为11800,由99个氨基酸组 成的单链多肽。
7
符合微量白蛋白尿的标准者时,方可做出
临床意义
白蛋白分子量为66458,健康人的原尿中很 少出现白蛋白,即使有少量滤出,绝大部 分都会在近曲小管被从吸收。
在病理状态下,白蛋白滤出增多或近期小 管从吸收功能下降,导致尿液中白蛋白含8 量上高,小量高多提示肾小管从吸收功能
糖尿病肾损害的机制
糖尿病患者的高糖环境,促使蛋白质的非 酶糖基化反应加速,形成非酶糖基化终产 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products , AGEs )。
尿β 2-MG的临床应用
糖尿病、高血压病人早期尿β 2-MG 与其肾 功能损害程度显著相关。
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时,尿 中β 2-MG 明显增高。
重金属中毒肾损害的流行病调查,尿β 2- 18 MG 可用为筛选试验。
尿β 2-MG鉴别诊断价值
尿蛋白 / 尿β 2-MG 比值有助于鉴别肾小球 或肾小管病变。单纯肾小球病变时,尿蛋 白 / 尿β 2-MG 比值大于 300 ;单纯肾小管 病变时,比值小于 10 ;混合性病变时,其 比值介于两者之间。
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早期干预
若在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医 生即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则有可能阻 止病情向大量白蛋白尿发展或延缓其发展 速度。
首先要控制患者的血糖,血糖达标是控制 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前提,其次要控制患者11 的血压,血压达标是防止糖尿病肾病进展
高血压肾损害的机制
高血压病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高,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肾小管萎缩坏 死,对滤过的白蛋白重吸收减少,两方面 导致尿微量白蛋白增多。
AGEs可与肾小球基底膜(GBM)成分交9 联,导致GBM增厚,通透选择性和电荷选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指标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标志物 。在没有临床干预的前提下,糖尿病肾病 患者可从微量白蛋白尿发展为蛋白尿,最 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故病史>5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须定期进行10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
在健康人群中β2MG的合成和释放基本恒定16 ,所以β2MG的含量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水
尿β2MG的特点
β2MG分子量小,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 膜,在近曲小管几乎被全部吸收并被分解 ,尿β2MG增多提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检测尿β 2-MG 是诊断近曲小管损害敏感而17 特异的方法。当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尿
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血β 2-MG 升高与淀粉样
变、淀粉骨关节病及腕综合征的发生相关
。
21
尿微量白蛋白 β2微球蛋白
胱抑素C
22
胱抑素C(Cysta质(分子量: 13.3KD),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中一员, 在有核细胞中以相对稳定的速率合成和释放,广泛 存在于各种体液中。
肾脏损伤的早期标志物
《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论》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
则乱。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 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素问·刺热篇》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2
肾脏早期损伤标志物
3
肾脏早期损伤标志物的相关区位
4
尿微量白蛋白
β2微球蛋白 胱抑素C
12
高血压肾损害与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可以作为高血压肾损害的早 期检测标志物,尤其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中,尿微量白蛋白量与收缩压呈正相关。
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的高血压患者,要对高
血压进行强化治疗,目标值为
13
<130/80mmHg,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可以改
尿微量白蛋白可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 预后
19
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升高,下尿路感
血β 2-MG
血β 2-MG 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 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 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 β 2-MG 升高。
20
在血β 2-MG产生恒定的情况下,肾功
血β 2-MG的临床应用
血β 2-MG 是反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肾功能 受损的敏感指标。
23
胱抑素C作生物标志物的原因及优点
CysC分子量小且呈碱性 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在 肾小管几乎被完全吸收并 分解,尿液中检测不到 1 CysC。
血清中CysC的浓度不受 性别、年龄、饮食、炎症 等因素的干扰,所以 CysC浓度完全取决于肾 小球滤过率,因此胱抑素 C是一理想的内源性生物 标志物。
24
胱抑素C的临床研究
一项涉及50例心外科手术合并 AKI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 CysC在患者术后6小时便开始显 著升高[1]。
另一项对119名体外循环术后合 并AKI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患 者在术后12小时便有血CysC升 高,并且在术后24小时CysC依 然保持高水平[2]。
[1] Ghonemy TA, Amro GM. Plasma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 and Plasma
Cystatin C (CysC) as Biomarker of Acute Kidney Injuryafter Cardiac Surgery [J]. Saudi J Kidney 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