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精修订
初中生的政治教案3篇

初中生的政治教案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的编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政治知识的掌握和政治素养的提升。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编写优秀的政治教案,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三篇初中生的政治教案。
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通过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
一、学情分析:本单元为初中政治必修内容,学生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有基本了解,但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学生对领袖人物及其思想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误解,需要引导学生在政治知识领域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及其重要内容。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1.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及其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2.如何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导入:运用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掌握程度。
2.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对毛泽东思想及其重要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同时简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以及内容和意义。
3.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4.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认识。
通过听课,学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和理解,形成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同时,通过反思,学生可以自我总结和提高。
二、《共和国的成立》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新中国的成立。
通过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新中国的历史背景、诞生过程和重要意义,同时逐步提高对于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七年级政治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政治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政治教案篇一一、本课教学设计意图: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2、能力目标:①逐步形成按照社会要求规范约束自己活动的能力。
②逐步形成明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做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2、难点:生活离不开规则三、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根据课标内容精选与我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规则、规矩,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看教材、预习课本内容。
六、本课安排的依据:1、学生面临的问题:一是针对同学们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有模糊认识,只看到“规矩”和“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规矩”和“法律”也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
二是,青少年学生情绪容易波动,做事易冲动的特点。
2、解读课程的依据:“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部分,学会懂得规矩、规则,自觉约束自己。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问题调查导入:(设置六个问题)①去别人家做客,你知道有哪些规矩吗?②你不管什么情况都能按秩序就餐吗?③上学时你遇到红灯时会自觉停下来等待吗?④假如你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怎样处理?⑤平时你能自觉地对自已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反省吗?⑥你会有意识地看一些有修身养性的书吗?来引出:一、我们身边的规则1、什么是规则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
2、规则的作用:出示材料:1823年,在英格兰一所大学的一场足球比赛中,一位队员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动作:他跳起来用手接住队友的传球,直奔对方球门,把球扔了进去。
双方对这个进球是否有效争执不下,因为当时没有规则可依。
后来,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的问题,英国足协制定了“不许用手触球和持球跑动”的足球规则,并成为全世界通用的规则,一直延续至今。
初中政治思政第一课教案

初中政治思政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理解我国的发展战略,认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理解我国的发展战略,认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我国发展成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认识,以及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发展战略,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使命。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和使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设备、视频资料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3. 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政治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启发。
5.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思品课教案初中

思品课教案初中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思想品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型及特点,认识到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3. 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情绪的类型及特点。
2. 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2. 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对情绪的认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情绪吗?情绪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课堂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情绪的类型及特点,如喜、怒、哀、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情绪,讨论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 教师介绍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注意力转移法、宣泄法、自我暗示法等。
4.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调节情绪。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实例,如成功调节情绪的故事、情绪失控导致的后果等。
2. 学生分析实例中的人物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调节情绪,从而取得更好的生活效果。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例,互相借鉴经验,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四、小组活动(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调节情绪。
2.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五、总结提升(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表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做情绪的主人。
3. 教师提出要求,希望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实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情绪的类型及特点,学会了调节情绪的方法。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需加强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初一思想品德教案大全5篇

初中初一思想品德教案大全5篇初中初一思想品德教案大全1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中的第二个框题的内容,第八课的主题是学会拒绝,而本框题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可见本框题在本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是教会学生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分清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逐渐形成辨别是非能力,从而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制定了本框题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中不良诱惑的危害性,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能力目标:初中生的三观处于哺育时期,对社会认识不够清晰,特别是对社会中不良诱惑的控制力度仍是不够,因此将能力目标定制为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方法,加强对不良诱惑的控制力度。
?教学重点、难点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的目标,结合初中的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框题的教学难点及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各种诱惑,尤其是要认清不良诱惑存在的危害。
教学难点: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重点、难点的依据:学生只有了解身边不良诱惑的危害,才会有意识去避免不良诱惑的侵蚀。
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在发育时期,对社会认识不够清晰,尤其对身边的不良诱惑控制力度不够,因此在学会一定的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的基础上,增强对不良诱惑的控制。
?学法我们的初中生好动,好奇,爱发表意见,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那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个特征,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在本框题的教学中,我会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
对于本框题的存在的理论知识,学生还不清晰,所以只有通过一定的讲授法,才能使框题的理论观点更加细致化,让学生更易接受理论方面的知识。
为了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讲授的过程中会穿插讨论法,也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才能让学生更完善更快捷地了解身边不良诱惑到底存在哪些危害,才能更加全面总结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范文6篇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范文6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重点和难点:1、责任的概念;2、责任的来源;教学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引言的内容提问:中学生要承担什么责任学生阅读:第一课引言的内容提问:1、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2、你认为应该有谁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3、如果你是小方,你会怎么决定教师指导归纳:当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
先做重要的、必须马上做的,再作重要的,不需要马上做的,最后作自己爱好的一类事情。
我们应该由自己做出选择,并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板书: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我的角色我的责任二、讲授新课(一)第一个活动:支付赔款的案例分析1、学生先阅读材料,然后以对话的方式呈现情境2、提问:(1)这个少年应该赔钱给店主吗(少年做错了事,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2)爸爸应该为孩子支付赔款吗(是父亲的责任,在婚姻法中规定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
)(3)你赞成爸爸的决定吗你觉得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讨论,教师引导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看上去好像对孩子的要求严厉了一些,但是这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很有帮助的。
)(二)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1、我们和15岁的少年是同龄人,他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2、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是否感到自己的责任也在逐渐增大呢教师归纳过渡:的确,自从你走上自立的路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也逐渐增多,那么,什么是责任呢(三)第二个活动:责任的含义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当中选择一个,探讨在这个领域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填写在表格中。
思政课教案初中

思政课教案初中课程名称: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主题: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对个人成长和集体建设的积极作用。
2. 培养学生具备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勤奋创新、敬业奉献等良好道德品质。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内容:1. 道德品质的内涵与意义2. 良好道德品质的表现3.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与途径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践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人物道德品质表现,引发学生对道德品质的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道德品质的认识和体会。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道德品质的内涵与意义。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良好道德品质的表现。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认为的良好道德品质表现。
2. 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良好道德品质。
3.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对个人成长和集体建设的积极作用。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践行良好道德品质。
2. 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良好道德品质?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践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实例。
二、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2. 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出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与途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 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出自己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方面的努力方向。
初中思想政治教案(优秀6篇)

初中思想政治教案(优秀6篇)初中政治教案篇一1、同学们看到老师讲台上这些东西一定觉得很奇怪吧!政治课也作实验啊?对了!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做个小演示。
2、(拿起盘子)问:盘子里分别装着红萝卜、鸡蛋和咖啡豆,我把这三样东西放在沸水里煮了30分钟,煮了30钟后的萝卜、鸡蛋、咖啡豆会怎样呢?我们来看一看(拿出沸水中的三样东西分别进另一个盘子里)问: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捏一捏,甚至尝一尝,看看他们煮之前与煮之后有什么变化?A、先捏萝卜(问:什么变化?一变软了)(原来呢?一硬)B、再举鸡蛋(举起鸡蛋〈要有一定高度〉)→放手→破→脆弱(再举起熟鸡蛋→放手→没破→内部变硬)C、再看咖啡豆与咖啡(从粉状→一杯咖啡)截然不同。
3、这三样东西的变化都是因为经过→煎熬→沸水,如果把沸腾的水比作生活中的挫折面临的是同样的开水,反应却大不一样,假如变开水就是生活中的挫折,请想一想,你会是哪一个呢?红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问:从这个简单的不实验中,你悟到了什么呢?引导节一层次面对挫折,有的人从坚强→软,有的人从软弱→坚强节二层次我们不应该像红萝卜(硬→软)应该像鸡蛋(脆→强)更应该学习咖啡豆,他以独特的方式,利用挫折,改变成一杯香浓可口的咖啡,变挫折为力量,变挫折为自己的财富这才是真正的战胜挫折。
4、我想成为咖啡?我也很希望我的学生能成为咖啡。
所以我决定,在这节课结束时我要把这几杯咖啡送给本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你们可要争取噢!5、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同学们也不例外。
我的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同学,名叫小波他就遇到一个挫折。
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故事吧!6、小品演完,问:1、小波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啊?(沮丧、难过、失望。
)2、什么原因造成心情?(他想加入排球队,被教练拒绝了,愿望没有实现,所以产生了失望,难过这种挫折感)3、面对挫折的态度的结果是学习成绩下降。
→被挫折打倒了!7、像小波这样类似的遭遇,你们有吗?能不能说一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呢?学生回答:8、我觉得同学们说的太好了!讲得真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我知我家》教案
沙河市蝉房中学
刘聚书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
型;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3、情感目标:理解家的含义;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不会因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
初步形成为家庭作贡献、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和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认识家庭关系的情形。
2、难点: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以及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情景预设
板书课题:我知我家
引言:(学生阅读教材P3页第一段后,教师引入本课教学。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都有父亲和母亲。
人人都盼望有个温暖的家。
作为子女、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我知我家》,那么,你知道家是什么吗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我们首先来阅读P4两幅图片及文字说明。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页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图一:有房子——————没有家:家不只是房子
图二:没房子——————有家了:加中有亲人、亲情
至于地域、住所、人群集合体、好朋友、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能是家庭的一
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
那么什么是家、家庭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家庭关系的建立
1、家庭的含义
活动一:
(1)想一想、写一写:
我们每个同学想一想在自己家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然后写出一句话“家是————”来表达你对家的理解。
(2)读一读、比一比:我们再来看看书本上写的“家是什么”(指导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与依靠,无论是远方的游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都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因为那里有着骨肉相连的亲情,有着如山如水的父爱与母爱。
所以可以说:
家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家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家有形式上的东西,更有丰富的内涵
(3)教师归纳: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板书)
过渡:前面我们从感性层面上了解了“家”,下面再让我们从理性层面上认识一下“家”活动二:
(1)想一想、说一说:
请大家来具体介绍一下自己家的情况(包括由哪些人、哪几种关系),先写在小纸条上,把他们的相互关系用线条表示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父亲、母亲、子女
父亲、母亲——婚姻关系;
父母、子女——血缘关系(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子女关系
养(继)父母、养(继)子女——收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
(2)教师归纳: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
(板书)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那么家庭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指导学生分析讨论)
2、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
(1)结婚(2)子女出生(3)收养(4)随父(母)再婚(5)非婚生
3、现在家庭结构的形式
过去——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现在——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板书)
4、家庭的功能
活动三:(学生阅读教材P5页——相关链接后讨论)
下列材料的中的内容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家庭功能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家庭教育功能)。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休息娱乐功能)。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物质生产功能)。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消费功能)。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抚育和赡养功能)。
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家庭功能:
人口生产消费抚育赡养教育休息娱乐物质生产
具体表现:(见教材P5—6页图表)
二、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活动四:畅所欲言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了解到,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
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
(1)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选择什么样的父母”(学生畅所欲言)
(2)子女与父母的亲情,会因家境状况、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吗?(3)你是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页——相关链接)教师归纳:
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
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三)做一做:填写家庭树,知道自己与家人、亲戚的血缘关系。
(P教材7页)
(四)效果评价(让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
(2)仔细阅读家庭树,哪些人跟我是直系血亲关系哪些人与我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3)在你的家庭(或家族)中,有什么好的家风和传统?
(五)本课知识点
(1)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2)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
(3)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4)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形式:结婚、子女出生、收养、随父(母)再婚、非婚生
(5)现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6)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
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六)课后作业:
1、把下列知识点抄写一次
(1)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2)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
(3)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4)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形式:结婚、子女出生、收养、随父(母)再婚、非婚生
(5)现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6)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
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2、阅读家庭树,分辨其中哪些属于你的直系血亲哪些属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3、什么是家庭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哪几种情形
4、现在常见的家庭形式有哪几种你的家庭属于其中的哪一中
5、怎样理解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教材P6页正文第一段。
)
课外活动:想一想,把你所想到的写在书上
(1)在你的家庭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祸、得到夸奖等)是什么父母当时是怎么做的
(2)想一想:你在自己家庭中都感受到了哪些温暖和激励(
试举一、二例)
(3)说说家人对自己家庭的主要贡献有哪些你自己对家庭都有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