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案 鲁科版-鲁科版高三全册化学教学案

第2节 氮的循环 考纲定位 核心素养1.掌握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3.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1.宏观辨识——能从不同层次认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变化观念——从氮的化合价变化,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反应原理及转化条件。
3.科学探究——从不同的角度探究NH 3、NO x 、HNO 3的主要性质和制备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4.社会责任——关注NO 、NO 2的污染、保护环境。
考点一| 氮气及其氧化物1.自然界中氮的存在和氮的固定2.N 2的性质及应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熔点、沸点比O 2的低。
(2)化学性质N 2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N。
①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N 2表现氧化性。
②与M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 2+3Mg=====点燃Mg 3N 2,N 2表现氧化性。
③与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 2+O 2==========放电或高温2NO ,N 2表现还原性。
提醒:氮元素是一种活泼非金属,但N 2稳定的原因是N 2分子中氮氮叁键很稳定,不易断裂,难发生化学反应。
3.氮的氧化物(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N 2O 、NO 、NO 2、N 2O 4、N 2O 3、N 2O 5等,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N 2O 3、N 2O 5;NO 2与N 2O 4能相互转化2NO 2N 2O 4(写化学方程式)。
(2)NO 、NO 2的比较x ①碱液吸收法2NO 2+2NaOH===NaNO 3+NaNO 2+H 2O ;NO 2+NO +2NaOH===2NaNO 2+H 2O 。
注意:NO 不能被碱液吸收。
②催化转化: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 2)或NO x 与CO 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 2和CO 2)。
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学案(2)鲁科版必修1

第2节 氮的循环知识·巧学·升华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元素的存在:游离态和化合态。
2.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氮气与氮的固定(1)N 2的分子结构:N 2是双原子分子,2个N 原子之间共用3个电子对,使每个N 原子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2个N 原子之间结合十分牢固,要破坏它,需要很多的能量。
(2)N 2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N 2化学性质不活泼。
在一定条件下,N 2能跟O 2或H 2反应。
①N 2和O 2的反应:② N 2和H 2的反应“”表示反应同时向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进行。
这样的反应被称为可逆反应。
③N 2与Mg 的反应 3Mg+N 2点燃Mg 3N 2(3)植物对氮的吸收和氮的固定 ①通常植物只吸收+4NH 和-3NO②氮的固定: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可利用的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简称固氮。
游离态氮化合态氮,是氮的固定。
如:N 2NH 3,N 2NO 等。
固氮⎪⎪⎩⎪⎪⎨⎧⎩⎨⎧⎩⎨⎧仿生固氮合成氨人工固氮闪电固氮根瘤菌固氮自然固氮 2.氮的氧化物(1)NO 的两面性①NO 是大气污染物:是造成光学烟雾的主要气体之一;NO 还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运O 2能力。
②NO 是人体内的信使分子:NO 在人体血管系统内具有传送信号的功能,NO 能让体内某部位的信号传送到另一部位,人体离不开少量的NO 。
(2)NO 的合成反应 N 2+O 2放电或高温2NO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但该反应却是吸热反应。
(3)NO 的氧化反应常温下,NO 很容易被空气中的O 2氧化为NO 2 2NO+O 2══2NO 2(无色) (红棕色) (4)NO 2的性质①物理性质:NO 2是红棕色易溶于水的有毒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②NO 2溶于水的反应该反应也是歧化反应,NO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③NO 2的自身聚合反应 24+N 22-O 42+N 24-O(红棕色) (无色) (5)NO x +O 2+H 2O 的反应 ①2NO+O 22NO 2②3NO 2+H 2O══2HNO 3+NO ①+②×2,消去NO 得: 4NO 2+O 2+2H 2O══4HNO 3①×③+②×2,消去NO 2得 4NO+3O 2+2H 2O══4HNO 3 (6)N 2O 4的氧化作用我国研制的火箭中,使用偏二甲肼(C 2H 8N 2)作燃料,四氧化二氮作氧化剂,反应为3.氨与铵态氮肥 (1)氨的物理性质NH 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且极易溶于水。
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必修1

第1课时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氮气、氮的氧化物二氧化氮的性质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氮的存在形态(1)以______态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2)以______态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自然循环:N 2――→根瘤菌放电铵离子和硝酸盐植物蛋白、动物蛋白―→氨气 (2)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____,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______、______)。
二、氮气 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3.氮的固定(1)概念:使空气中________的氮转化为____________的过程。
(2)分类预习交流1.什么是可逆反应? 2.有人说,“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水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所以反应:2H 2+O 2===2H 2O 为可逆反应”。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三、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2.NO 和2(1)物理性质(2)相互转化①NO→NO 2:__________________②NO 2→N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①NO:是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但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体缺氧。
②NO 2:能使多种织物退色,损坏多种织物和尼龙制品,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也有腐蚀作用。
预习交流1.俗语“雷雨发庄稼”的道理是什么? 2.实验室如何收集NO 、NO 2?为什么? 答案:一、1.(1)游离 (2)化合 2.(2)氨 氮肥 硝酸二、1.无色 气体 无味 难溶于水2.N 2+O 2=====放电2NO 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3.(1)游离态 含氮化合物 (2)高能 生物 合成氨 仿生 预习交流:1.答案: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2.答案:不对,因为这两个反应不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不是可逆反应。
三、1.N 2O NO N 2O 3 NO 2 N 2O 5 2.(1)无色 红棕色 气体 气体 无味 刺激性气味 有毒 有毒 难溶 易溶 (2)2NO +O 2===2NO 2 3NO 2+H 2O===2HNO 3+NO 预习交流:1.答案:空气中氮气在高压电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O ,NO 与氧气反应转化成NO 2,NO 2与雨水反应生成HNO 3,生成的HNO 3随雨水进入土壤,同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类,使庄稼受益。
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氮气及其氧化物学案无答案鲁科版必修1word格式

第 2 节氮的循环第 1 课时氮气及其氧化物【学习目标】1.认识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知道氮循环过程中的基本物质。
2.知道氮气在必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响,而且认识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
3.认识氮的两种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响,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响,认识自然界形成硝酸的过程。
【课前预习案】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氮气以态:存在于大气中;以态,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土壤中和水体中。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转变(一)氮气1 、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色味的气体,密度水溶性2 、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填“开朗”或“不开朗”)(1) N2与 O2反响:(2) N2与 H2反响(工业合成氨的反响):可逆反响:在下,能同时向进行的反响,方程式顶用表示。
3、氮的固定( 1). 定义:叫做氮的固定,简称。
( 2). 分类:高能固氮 (N2+ O == 2NO)2固氮生物固氮 ( 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固氮仿生固氮(二)氮的氧化物1、氮的氧化物(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化合价+1+2+3+4+5对应氧化物此中、分别是HNO2(亚硝酸)和HNO3的酸酐。
2、 NO和 NO2( 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毒性水溶性NONO2( 2)化学性质: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响: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响:思虑: NO的采集方法:NO 2 的采集方法:( 3) NO、 NO2的作用分别是什么?NO :NO2:特别提示(1)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污染物。
(2)空气中 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要素。
(3)空气中 NO、 NO2主要本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汽车尾气、硝酸工厂等。
【预习检测】1.(双选)以下反响,氮元素被还原的是()A. N2+O2=2NO B. 2NO N 2O4C. N2+ 3Mg = Mg N D.N2 + 3H22NH3232.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平时状况下,氮气性质很不开朗B. 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C.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固,其原由是两原子间联合特别坚固D.跟氢气在必定条件下发生反响,氮气是氧化剂3. 以下变化中,属于氮的固定的是()A.植物从土壤中汲取含氮的养料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汲取空气中的氮气,使之转变为植物蛋白质C.工业大将氨转变为硝酸及其余氮的化合物D.从空气中分别氮气4. 以下大气污染物中,能与人体血红蛋白联合而惹起中毒的气体是()A. NOB. CO2C. NO2D. CO5.以下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A. 分别液态空气制氮气B.闪电时N2转变为NOC. 工业合成氨D.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6、把少许NO2气体通入过分小苏打溶液中,再使逸出的气体经过装有足量的过氧化钠颗粒的干燥管,最后采集到的气体是()A.氧气B.一氧化氮C.二氧化氮和氧气D.一氧化氮和氧气【课堂研究案】【研究一】 N2的化学性质性(氧化性、还原性)从元素化合价解析氮气拥有写出以下方程式并指出该反响中电子转移的数量( 1)氧化性:( 工业上制氨气)N 2 + 3H2——( 2)还原性:(自然固氮)N 2 + O 2——【研究二】 NO、 NO2的化学性质(达成以下方程式并指出各反响的氧化剂、还原剂以及电子转移的数量)( 1) NO + O 2——(2)NO2+ H2O——【思虑】( 1)如何除去NO中的 NO2?( 2)农谚“雷雨发庄稼”是何道理?写出该过程中的反响方程式。
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学案 鲁科版必修1

第2节氮的循环1.自然界中氮的循环(1)氮元素的存在: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元素,存在形式:一种是以游离态存在于空气中,另一种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中、土壤中和水体中。
化合态的氮元素主要以NO-3、NH+4的形式存在,在有机物中以蛋白质形式存在。
(2)氮的循环①在自然界中,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实现氮的循环有两种途径:一是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二是在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氧气结合为氮氧化物,并随雨水进入水体中。
②人类在氮循环方面是通过化学方法把氮气转化为氨,再进一步转化成各种含氮的化合物。
③化石燃料燃烧、森林和农作物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进入氮循环。
【例1】某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如图所示。
(1)哪一类生物能将蛋白质转化为氨( )A.微生物B.藻类(2)该生态系统的豆科植物不施氮肥,仍能表现出良好的长势,原因是____________。
解析:在氮的循环过程中,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从而满足自身营养的需要。
NO-3被吸收后最终可转化为蛋白质,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氨、硝酸根、铵根离子,而氨又可被硝化细菌氧化为NO-3。
答案:(1)A(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满足自身营养的需要2.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通常状态下是无色的气体,没有味道,没有毒性,密度与空气的密度接近且略小。
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通常状态下,1体积水中只能溶解大约0.02体积的氮气。
当压强为1个大气压时,氮气在-195.8 ℃变为无色液体,在-209.9 ℃变为雪花状固体。
析规律巧比气体密度:比较两种气体的密度大小时,可利用“同温、同压下,两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只需比校相对分子质量(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即可。
如N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故N 2的密度比空气略小。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临沂第二中学杨庆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的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知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
掌握了非金属碳的性质及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待学习的知识:氮的两种氧化物NO和NO2的性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认识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物质和氮的固定
待发展的认知:能用化学语言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魔鬼谷的例子,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含氮的物质,认识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物质NO和NO2,通过实验探究NO和NO2的化学性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并解释雷雨天氮元素的转化过程,进而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2、通过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使学生认识氮气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
3、通过学习,了解酸雨及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氮的两种氧化物NO和NO2的性质。
高中化学3.2氮的循环教学设计1鲁科版必修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 2 节氮的循环( 1)一、教材解析(一)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
本节教材经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虑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经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而后经过观察思虑、实验研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氮气与氮的固定氨与铵态氮肥氮的循环硝酸及其应用(氨的性质,(硝酸的性质)人类活动对氮循(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三)新教材的主要特色:从培育学生终生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要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侧重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解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课目标(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认识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经过认识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 NO2的性质;3、经过观察思虑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经过观察思虑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育学生经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解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领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经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领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浸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经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认识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要点、难点(一)知识上要点、难点要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要点、难点培育学生经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解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领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课准备(一)学生准备1 、预习第二节- 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课时1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案 鲁科版必修1

课时1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目标与素养:1.了解氮及其氧化物的主要性质。
(宏观辨识)2.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社会责任)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1.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
2.自然界中氮的循环3.人类活动的影响(1)氮气――――→化学方法氨气→氮肥、硝酸等含氮化合物。
(2)燃烧反应产生的氮氧化物参与氮的循环。
二、氮气的性质和氮气的固定 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1)N 2与O 2反应打雷时或汽车引擎中发生的反应为N 2+O 2=====放电2NO 。
(2)N 2与H 2的反应①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代替“===”。
②合成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微点拨:(1)氮分子中两个氮原子之间存在很强的作用力,故N 2性质很稳定。
(2)可逆反应必须满足“两同”:①相同条件;②正反方向同时进行。
3.氮的固定(1)定义: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2)分类氮的固定⎩⎪⎨⎪⎧自然固氮⎩⎪⎨⎪⎧高能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仿生固氮三、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2(1)物理性质①NO →NO 2:2NO +O 2===2NO 2。
②NO 2→NO :3NO 2+H 2O===2HNO 3+NO 。
微点拨:NO 和NO 2的收集方法 (1)NO 的收集:排水法。
(2)NO 2的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化合态的氮元素只显一种价态。
( )(2)N 2在通常状况下与O 2反应生成NO 2。
( ) (3)合成氨反应属于自然固氮中的高能固氮。
( )(4)2H 2O=====通电2H 2↑+O 2↑和2H 2+O 2=====点燃2H 2O 属于可逆反应。
( ) [答案] (1)× (2)× (3)× (4)× 2.下列叙述中与氮的固定无关的是( ) A .工业合成氨B .工业上将氨转化成硝酸和其他氮的氧化物C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气使之转化成植物蛋白质D.电闪雷鸣的雨天,N2与O2会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B[氮的固定过程是使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B项,NH3转化为HNO3不符合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N2、NO、NO2、HNO3的性质,能构建氮的家族知识体系。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硝酸的性质。
3.激情投入,认识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73~76及80~82页,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划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栏目,明确硝酸性质的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
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习案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O和NO2的性质
2.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家”,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对此“俗语”的认识。
3.分别举例说明你对“氮的固定”的认识。
【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习自测】
1.下列关于氮及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O与O2反应生成NO2,不属于氮的固定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
C.工业上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时,水作还原剂
D.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为防止其见光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探究案
探究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
【化学与生活】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植物需要大量氮。
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你知道如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能被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吗?浓硝酸为什么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实验室中为什么久置硝酸呈黄色?硝酸到底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
【方法导引】可从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的方法来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预测。
认真阅读课本80页“观察·思考”,完成探究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硝酸的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思考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并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
【拓展应用】
1.学过的用到棉花的实验有哪几个?棉花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化学试剂的保存有哪些注意事项?并举出实例。
【针对训练1】现有下列物质,其中必须保存在棕色瓶里的是()
①氯水②氨水③浓硝酸④浓盐酸⑤烧碱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⑤
★【针对训练2】为除去铝表面的铜镀层,可选用的试剂是()
A.稀硝酸B.浓硝酸C.稀硫酸D.浓盐酸
【身边的化学】
玻尔巧藏诺贝尔奖章
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
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
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
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
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
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
那么,玻尔是用什么溶液使金质奖章溶解呢?原来他用的溶液叫王水。
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按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的混和溶液。
由于王水中含有硝酸、氯气和氯化亚硝酰等一系列强氧化剂,同时还有高浓度的氯离子,因此,王水的氧化能力比硝酸更强,不溶于硝酸的金、铂,却可以溶解在王水中。
其反应原理为:Au+HNO3+4HCl=H[AuCl4]+NO↑+2H2O
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 参考答案 编号16
预 习 案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O 和NO 2的性质
2.① N 2+O 2
2NO ② 2NO +O 2=2NO 2 ③ 3NO 2+H 2O =2HNO 3+NO 3.氮的固定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
自然固氮:高能固氮、生物固氮; 人工固氮:合成氨固氮、仿生固氮 【预习自测】1.C
探 究 案
探究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放电
【思考总结】
【拓展应用】
1.
2.
【针对训练1】C 【针对训练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