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程
人体解剖学课程设计

人体解剖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人体基本解剖学知识,识别并描述人体的主要骨骼、肌肉、器官及其功能。
2. 学生能理解人体的系统构成,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等系统,并掌握各系统的基本功能。
3. 学生能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专业术语,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术语进行交流。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观察和分析人体解剖结构的能力,能通过模型、图像等进行识别和描述。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解剖学实验操作,如制作骨骼拼图、识别肌肉模型等。
3. 学生能够运用解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理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分享、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健康的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人体解剖学在医学、保健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人体解剖学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爱自己的身体,为未来的医学、生物学等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人体解剖学基础:人体的细胞与组织、骨骼与肌肉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等基本概念和结构。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细胞与组织;第二章 骨骼与肌肉系统;第三章 神经系统;第四章 感觉器官;第五章 内分泌系统。
2. 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心脏、肺、肝脏、胃、肾等器官的构造和功能。
- 教材章节:第六章 呼吸系统;第七章 消化系统;第八章 泌尿系统;第九章 心血管系统。
3. 人体的系统构成:介绍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等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
- 教材章节:第十章 系统解剖概述;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第十三章 循环系统;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课程性质:职业能力必修课学分:计划学时:96学时适用专业:高职针灸推拿1.前言1.1 课程定位: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科学,是针灸推拿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课程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1.2 设计思路:围绕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医疗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点,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在授课中注意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本课程安排在第1学期,课程总课时96学时,理论为48学时、实验为48学时。
2.课程目标2.1 总体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具体目标【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人体的组成和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和人体各系统的器官组成。
2.掌握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3.掌握人体主要器官的微细结构。
4.熟悉人体各系统和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
【能力培养目标】1.熟练掌握人体器官的观察方法,确认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
2.熟练掌握某些主要器官的体表投影;熟练掌握与专业有关的骨性、肌性和皮肤标志。
3.能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观察并理解主要器官的微细结构。
【素质教育目标】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4.树立牢固的职业理想,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4.实施建议4.1 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根据本课程标准,选用优质教材。
高中人体解剖课程设计

高中人体解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能够描述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2)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能绘制简单的解剖图。
(3)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如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
2.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解剖学工具,如解剖刀、镊子等,进行简单的解剖操作。
(2)具备观察和描述人体解剖结构的能力。
(3)学会查阅相关解剖学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人体解剖学的兴趣,认识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
(2)树立科学的人体观,尊重生命,关爱身体健康。
(3)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3.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
4.人体解剖图的绘制和解读。
5.解剖学实验操作,如解剖鸡胚、观察人体器官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和结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实验法:安排解剖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人体解剖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人体解剖学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解剖学知识。
4.实验设备:准备解剖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模型,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人体解剖学教案详细完整版

6
02
骨骼系统解剖
Chapter
2024/1/30
7
骨骼组成与功能
2024/1/30
骨骼组成
人体骨骼由206块骨头组成,分 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
骨骼功能
保护内脏器官,提供肌肉附着点 ,储存矿物质,参与造血等。
8
颅骨、脊柱和胸骨特点
01 02
颅骨
由23块形状不规则的扁骨构成,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脑颅骨围 成颅腔,保护大脑;面颅骨构成面部支架,并与脑颅骨共同构成鼻腔和 口腔的骨性腔壁。
课程要求
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勤于实践,掌握基本 的人体解剖学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2024/1/30
5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系统解剖学》(第九版),人民卫 生出版社。
辅助资源
多媒体课件、在线课程视频、实验室 标本等。
参考书目
《人体解剖学图谱》、《格氏解剖学 》等。
2024/1/30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包括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分别负责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和反 射性运动。
2024/1/30
35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与案例分析
常见疾病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包括脑卒中、帕金森 病、癫痫、多发性硬化症等。
VS
案例分析
针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可以通过案例分 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例 如,可以选取脑卒中作为案例,介绍其危 险因素、症状识别、急救措施和康复治疗 等方面的内容。
关节结构
关节是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根据关节面的形态和运动方式,关节可分 为屈戌关节、车轴关节、椭圆关节、球窝关节、杵臼关节和平面关节等类型。
人体解剖学课程教案

人体解剖学课程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基本结构1.1 人体解剖学概述介绍人体解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重要性解释人体解剖学的分支和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2 人体轴向和方位术语教授前、后、上、下、内、外等基本方位术语解释水平面、垂直面和矢状面的概念1.3 人体的组成介绍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解释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第二章:运动系统2.1 骨骼系统介绍骨骼的组成、功能和分类详细讲解骨骼的构造,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2.2 关节和运动解释关节的类型和结构探讨关节的运动原理和限制因素2.3 肌肉系统介绍肌肉的分类、结构和功能讲解肌肉的收缩机制和肌肉的作用第三章:神经系统3.1 概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释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3.2 脑的结构和功能详细讲解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3.3 神经系统疾病和诊断介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和诊断方法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第四章:心血管系统4.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心脏的组成和血液循环途径探讨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机制4.2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解释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和血压的概念4.3 心血管疾病的概述介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其危险因素探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第五章:呼吸系统5.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过程详细讲解呼吸道、肺和呼吸肌的功能5.2 气体交换和呼吸调节探讨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解释呼吸调节的机制和呼吸与血氧的关系5.3 呼吸系统疾病和诊断介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和诊断方法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第六章:消化系统6.1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释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过程详细讲解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的结构和功能6.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探讨食物的消化机制和吸收过程解释消化酶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6.3 消化系统疾病和诊断介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和诊断方法探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第七章:泌尿系统7.1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释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结构和功能7.2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探讨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解释肾脏的功能和水平衡调节7.3 泌尿系统疾病和诊断介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和诊断方法探讨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第八章:内分泌系统8.1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激素的作用详细讲解主要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的结构和功能8.2 激素的调节和代谢探讨激素的分泌机制和调节过程解释激素对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其他器官系统的影响8.3 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诊断介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诊断方法探讨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第九章:免疫系统9.1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应答的过程详细讲解淋巴结、脾脏、骨髓等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9.2 免疫反应和免疫疾病探讨免疫反应的类型和机制解释免疫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等)的发生和发展9.3 免疫预防和治疗介绍免疫预防的概念和疫苗的应用探讨免疫治疗的方法和免疫调节药物的作用第十章:皮肤和感官系统10.1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解释皮肤的组成和功能详细讲解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结构和功能10.2 感官系统的基本原理解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产生机制探讨感官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的结构和功能10.3 皮肤和感官系统疾病和诊断介绍常见的皮肤和感官系统疾病和诊断方法探讨皮肤和感官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人体解剖学课程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基本结构难点解析:方位术语的理解和应用。
[小学教育]《人体解剖生理学》(解剖学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人体解剖生理学》(解剖学部分)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e3dd5c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4.png)
《人体解剖生理学》(解剖学部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授课专业:四年制本科药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44(理论讲课22学时,实验22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性质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也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配布形式以及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配布组合和位置毗邻关系的知识,掌握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二)目的与要求: 1、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解剖或标本观察,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
2、在教学中,应该以形态与功能相关,局部与整体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进化发展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来理解和掌握人体解剖学基本内容,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在教学中,要注重智能型人才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操作的能力;也要适当地联系临床。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同时,适当反映国内外有关最新科学进展。
(三)教学内容分类: 本大纲供本科药学专业使用,根据对学生的要求,将讲授内容分为三个等级。
1、凡属“掌握内容”,一般应在课堂上把基础理论讲深讲透;对基本知识,必须通过实地解剖或标本示教,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达到说得出、认得准、记得住、用得上的程度。
2、凡属“熟悉内容”,应该重点讲授,要求学生概念清楚、印象深刻、内容熟悉、记忆牢固。
3、凡属“了解内容”,可概括讲授、扼要介绍有关知识的进展及规律、使学生知其要点,一般理解。
(四)教学方式(法)与课时数: 1、本大纲要求的内容可通过讲课,标本与模型的示教、尸体解剖操作、活体观察与触摸、解剖学多媒体教学系统、放映电影、录相、投影片、幻灯片、图谱、以及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与医学各科的联系密切,是医学科学的一门重要先修基础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毗邻关系,并对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新进展有所了解,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护理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医学教育科学中的先修课和必修课。
教学中要求正确阐述人体各系统、器官形态结构特征、位置及毗邻关系,使学生能正确辨认和描述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
正确把握主要器官形态特征和重要的体表标志、脏器及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和常用穿刺部位的解剖学关系。
使学生能较全面、完整和系统的获得有关人体结构知识,为以后学习其它基础课、专业课和国家执业资格认证考核打下必需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改革人体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不可动摇的基石,是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任务驱动、讨论、案例、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多种手段开展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眼”、“脑”、“手”三者结合,使学生快速地熟悉和掌握解剖学知识,挖掘学生形态思维能力,并将临床常见病例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解剖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改变传统人体解剖学“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合理适当改革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启发式、讨论式、混合式教学等。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课程理论教学绪论1学时知识点: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分科,人体解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人体的组成,人体解剖学基本术语。
本章小结重点:人体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人体的轴和面难点:人体的轴和面思考题:试述人体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及轴和面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一篇运动系统16学时第一章骨学6学时第一节总论1学时知识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性质、地位和目标(一)课程性质、地位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学习的第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医学中有近1/3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
只有正确认识人体器官形态结构,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先进诊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如CT、MRI、介入医学等,都促进了解剖学的发展和应用。
我校针对临床医学等五年制本科的《人体解剖学》课程,划分为《大体解剖学》(Gross Anatomy)和《神经解剖学》(Neuroanatomy)两个教学阶段,分别在第2、3学期实施。
《大体解剖学》按人体各局部划分为多个教学单元,复合系统解剖和局部解剖的知识内容,系统解剖知识主要通过理论讲授概述和总结,主要教学内容以局部解剖知识为主体,指导学员通过大量的动手解剖实践,观察和认知人体结构。
教学过程主要在实验室实施,系统概述、各个局部的总结通过多媒体课件理论讲授在教室实施。
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涵盖内容多,知识体系相对固定,结构学习直观形象。
《神经解剖学》按神经系统的组成划分为多个教学单元,并将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的“颅骨”、“视器”和“前庭蜗器”划入这一课程。
教学中采取先上大班理论课、后小班实训课和临床病例讨论的方式。
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涵盖内容相对专一,属于前沿生命科学神经生物学的形态学部分,知识体系更新相对较快和较抽象。
(二)课程目标《大体解剖学》着重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归纳总结训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能掌握人体器官的系统组成、功能概况及相互联系。
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概况,各局部的重要器官的位置、毗邻及形态结构。
能够建立起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人体形态学知识结构。
能够阅读理解一定量的大体解剖学专业英语词汇。
《神经解剖学》着重培养学员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和理解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传入中枢,以及中枢发出指令到达效应器传导路径的形态学基础,建立系统的观念和意识,将《大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知识融会贯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转运
(P低P高)
原发性主动转运 : 离子泵参与 继发性主动转运 : 转运体参与
(一) 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 1) 单纯扩散:脂溶物质顺浓度差以物理扩散的方式直
接通透细胞膜。
脂溶性物质 (O2 、CO2、乙醇、固醇类的激素等)
单纯扩散的特点
不需要膜蛋白的帮助 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 物质转运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耗能 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
(二) 细胞生物电的产生机制
化学驱动力:浓度梯度
电驱动力:电位差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离子
A-; K+; Cl-;N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离子
细胞外液Na+ > 细胞内液 Na+
• 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 对K+通透高 对Na+通透性低
• 钠钾泵的产生
1. 静息电位(RP)产生的原理
静息电位值约等于钾平衡电位的值
动作电位的超射值等于Na+平衡电位
AP:上升支
Na+通道
去极化 ↓ 激活 ↓ 失活 ↓ 恢复
配体 :凡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产生效应的物质。 如激素,神经递质,药物
1. G蛋白耦联受体
由一条7次穿膜的多肽链构成,当与相应配体结合 后激活G蛋白
2. G蛋白
由αβγ三个亚单位组成,位于细胞膜的胞质面
3. G蛋白效应器分子
A. 效应器酶 B. 离子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神经递质、激素等配体(第一信使)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谷莉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 物质转运的两个必备条件 1)细胞膜对物质有通透性
2)转运动力:如浓度差、电位差、渗透压差
主动转运:耗能 被动转运:不耗能
二 物质的跨膜转运形式
(一) 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跨膜转运 单纯扩散
被动转运
(P高P低)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 载体蛋白参与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 通道蛋白参与
静息电位的产生: K+的外流
Bernstein首次提出,细胞内外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 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基础。
顺浓度梯度使细胞内 K+向细胞外扩散
内负外正电位差( K+通透性大;A-不具通透性)
阻碍 K+ 外流的电驱动力增加
促进 K+ 外流化学力 = 阻止 K+ 外流电驱动力 (即K+平衡电位)
生反应(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阈上刺激
一 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在细胞电生理学中的贡献
静息电位记录示意图
电
极
0 mV
刺
穿
细
胞
膜
前
电
极
0 mV
刺
穿
-90 mV
细
胞
膜
后
(一)两个重要的细胞生物电现象
1 静息电位
膜电位变化
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 偏离静息电位的任何负向电位
1)原发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 将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钠钾泵
排3Na+,摄2K +
(Na+-K+-ATP酶) 有ATP酶活性,分解ATP供能
钠泵的生理意义
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 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
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的条件 钠泵活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 浓度势能差(势能储备)是其 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钠泵活动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 态和胞质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原发主动转运特点
直接利用细胞代谢产生 能量
介导转运蛋白是泵蛋白
2)继发主动转运:
伴Na+的易化扩散而进行的另一物质的主 动转运,为间接利用ATP的转运过程
继发主动转运特点
1. 以原发主动转运为基础,通过钠泵建立钠 离子浓度梯度
2. 介导转运蛋白为转运体 3. 间接利用细胞代谢产生的ATP能量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生物电现象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静息电位 ( RP:resting potential ) 动作电位(AP:action potential )
相关概念
刺激:物理、机械、电、温度、化学
反应:兴奋、抑制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能力 阈强度(阈刺激;阈值):引起组织、细胞发
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① 细胞膜内、外的K+浓度 ② 细胞膜对K+通透性 ③ Na+a+的内流
有效刺激后,膜对Na+通透↑ ↓
Na+顺浓度快速内流 ↓
膜内电位迅速增高 ↓
形成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
促进 Na+内流化学力 = 阻止 Na+内流电驱动力
(Na+平衡电位)
(二)大分子物质跨膜转运 :(细胞膜"运动")
1.入胞:吞噬(固体) 吞饮(液体) 受体介导入胞
2.出胞:神经末梢分泌递质,腺体分泌激素 受 体 介 导 入 胞
小结:
被动转运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一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受体 G蛋白 G蛋白效应器分子
受体与配体
受体 :位于细胞膜,具有特异地识别和结合外来化 学信号的功能蛋白质。
2)易化扩散:需膜蛋白参与的扩散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 象船,eg:葡萄糖;氨基酸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特点 : A 饱和现象 B 立体构象特异性 C 竞争性抑制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象闸门,eg:各种离子 特点 : A 离子的选择性 B 门控特性
化学门控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2. 主动转运:逆浓度,耗能
去极化
depolarization 偏离静息电位的任何正向电位
2. 动作电位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 细胞受到一个适当刺激 (不小于阈电位)时,其 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迅 速短暂而可逆的倒转和 复原的波动。
动作电位发生时膜电位的变化
静息电位(极化):安静时, 膜两侧电位外正内负 去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减小, 膜内负值变小 复极化:去极化后,又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 超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加大,膜内负值增大 超射:去极化超过0mV的部分
结合G蛋白耦联受体 激活G蛋白 作用于离子通道 酶活性增强或减弱
促进或阻止 离子跨膜转运
胞浆中第二信使物质的生成增加或减少
细胞内生物效应
二 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类型: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三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a. 自身具有酶的活性
b. 自身没有酶的活性,但可与细胞内的酶结合, 并使之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