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 学习并掌握作者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最苦与最乐”的个人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生的责任与担当,理解“苦”与“乐”的深层含义。
-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理解“乐在其中,苦亦成乐”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分享个人对“苦”和“乐”的理解,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阅读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注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讨论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
3. 精读分析:-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和对比来论证“最苦与最乐”的观点。
- 重点讲解文言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每个人分享自己认为的“最苦”和“最乐”,并解释原因。
- 各组选出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全班进行交流。
5. 拓展思考:-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作者的观点。
- 讨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苦”与“乐”的理解和追求是否有所变化。
6.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最苦与最乐”的深层含义。
-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理解“苦”与“乐”的辩证关系。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 以“我的最苦与最乐”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短文的写作,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评价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采用讨论、指导朗读、语言欣赏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2、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以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以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放假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让大家一起分担。
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2、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人生》主题下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最苦”与“最乐”的情境,体会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上存在一定难度。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情境创设,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这两个概念,但感觉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学习了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面对苦与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中苦与乐的奥秘。
举例:如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生道路上,吃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掌握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15.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约2分钟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着有饮冰室全集;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文,第4题可以查字典;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契.约②揽.③悲天悯.人qìlǎn mǐn⒉根据朗读,填空: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①失意②悲天悯人③如释重负④无入而不自得①不得志②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设计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插入画面;约23分钟当场明确目标,先给10分钟独立思考解答后,再给5分钟进行学生讨论,接下来教师再用8分钟进行讲解;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本文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如:“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道理论据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又如:“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再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⒏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此外还有对比论证如第3自然段,引用论证;⒐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提示:留意表明文意过渡、转折的标志性词语或语句,如“翻过来看”、“然则”等;明确:全文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1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分论点2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结论五、课外作业,根据下列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作答:第二课时,课堂上讲评归纳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c、曾子:任重而道远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a、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c、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您虽不能逃避第二课时一、对课文重点语段的赏析;约15分钟①让学生先熟读课文第3、4段,约5分钟;②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③教师加以分析讲述,约4分钟;④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一般说来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两个自然段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论述我们“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第一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第二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严密;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的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文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名言佳句充当道理论据,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最乐”的具体内涵,从而与题目构成一一呼应;从而明确地指出了“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且进一步指出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相反“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二、知识归纳和复习、练习;约20分钟10、11题教师先归纳后,放幻灯片,约4分钟⒑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⒒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证严密可谓本文的一大特色,足见议论文写作中,理清思路周全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⒓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本题教师先放幻灯片,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约7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基本完成后,再放幻灯片,参考答案,教师需就学生较困惑的问题进行引导约4分钟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⑴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⑵请从这两段中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道理论据:“君子有终身之忧”“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⑶文中划横线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起强调作用,能引用读者的深思,增强语言论证力;⑷“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⑸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表明这是假设的情形,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⑹你认为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参考答案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二、知识拓展与能力迁移;约15分钟第一课时后,可先作为作业形式布置学生课外搜集相关材料,此时进行交流,幻灯的内容作为参考,不是唯一答案;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c、曾子:任重而道远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①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②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得快乐;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a、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c、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四、课外作业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外完成,教师另找时间或下一课时进行讲评;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⑴—⑺题;大力弘扬奋斗精神①人类进化、社会进步到现在的程度,靠的是奋斗;人类文明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仍然要靠奋斗,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拼搏,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胜利;进入新世纪,我们要再创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更需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②奋斗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境界;奋斗需要立志高远,需要真才实学,需要真抓实干;人生百年,是为自己的名利而忙碌,还是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奋斗答案很清楚;为自己着想而苦心经营,其行为卑琐,境界低下;为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其生命绚丽,境界高尚;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凡事要奋斗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现在最需要强调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只有这样,我们的奋斗才是有价值,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有勇气和能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③我们高兴地看到,有无数同志正以这样的奋斗观......,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畏艰辛,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前不久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年轻的副院长袁家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为祖国航天事业服务的岗位,一干就是十多年;谁都知道,我国的航天基地几乎都在贫困荒凉、气候恶劣的地区;十多年间,袁家军边工作、边学习,读完了硕士学位,又在攻读博士学位;是重要的是,他为我国宇宙飞船“神舟号”的发射成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许,像袁家军这样的人在物质生活上并不那么富足,但谁能说他们的艰苦奋斗没有获得丰厚的回报呢他们人生的意义真实而伟大;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艰苦奋斗的观念淡薄,他们无所事事,饱食终日;庸庸碌碌,不思进取,荒废了大好年华;更有一些人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把奋斗只局限在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范围内,丝毫不把祖国和人民的需求放在心上;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人民尊敬的,这样的人生也不会是有价值的人生;⑤21世纪,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始终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实践要求我们,鄙弃庸俗,追求崇高,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选文有改动⑴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①狭隘.②恶劣.⑵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文章第③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⑷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样的奋斗观”指的是什么用文章原句回答⑸为什么说像袁家军这样的人“人生的意义真实而伟大”⑹文章第③段中“丰厚的回报”指的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想,简要回答;⑺仿照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奋斗需要……需要……需要……”的句式,在“友谊”“理解”“创新”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词语代替“奋斗”写一句话;不可照抄原句内容⑴①ài,② liè;⑵大力宏扬奋斗精神;⑶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⑷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⑸因为他们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畏艰辛,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并在工作中做出了贡献;⑹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重大的贡献,获得国家人民的肯定和尊重;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内容合理,句式相仿即可;教后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讲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事情,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人生的真谛。
教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但有时候又容易片面地看待人生。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正确的人生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产生共鸣。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延伸出去,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以及如何看待人生的苦与乐。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生的苦与乐是并存的,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约2分钟)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文,第4题可以查字典。
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qìlǎn mǐn⒉根据朗读,填空: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①失意②悲天悯人③如释重负④无入而不自得①不得志②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设计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插入画面)。
(约23分钟)(当场明确目标,先给10分钟独立思考解答后,再给5分钟进行学生讨论,接下来教师再用8分钟进行讲解。
)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本文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如:“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道理论据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又如:“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再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⒏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此外还有对比论证(如第3自然段),引用论证。
⒐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提示:留意表明文意过渡、转折的标志性词语或语句,如“翻过来看”、“然则”等。
明确:全文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分论点1)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分论点2)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结论)五、课外作业,根据下列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作答:(第二课时,课堂上讲评归纳)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c、曾子:任重而道远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a、做一事,专一事。
每事勤,事事成。
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c、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第二课时一、对课文重点语段的赏析。
(约15分钟)(①让学生先熟读课文第3、4段,约5分钟;②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③教师加以分析讲述,约4分钟;④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一般说来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这两个自然段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
论述我们“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第一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
第二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严密。
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的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文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名言佳句充当道理论据,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最乐”的具体内涵,从而与题目构成一一呼应。
从而明确地指出了“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且进一步指出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相反“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二、知识归纳和复习、练习。
(约20分钟)(10、11题教师先归纳后,放幻灯片,约4分钟)⒑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⒒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证严密可谓本文的一大特色,足见议论文写作中,理清思路周全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
⒓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本题教师先放幻灯片,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约7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基本完成后,再放幻灯片,参考答案,教师需就学生较困惑的问题进行引导约4分钟)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⑴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⑵请从这两段中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道理论据:“君子有终身之忧”“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⑶文中划横线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起强调作用,能引用读者的深思,增强语言论证力。
⑷“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⑸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表明这是假设的情形,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⑹你认为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参考答案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
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
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二、知识拓展与能力迁移。
(约15分钟)(第一课时后,可先作为作业形式布置学生课外搜集相关材料,此时进行交流,幻灯的内容作为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c、曾子:任重而道远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①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②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得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a、做一事,专一事。
每事勤,事事成。
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