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气象监测领域应用
卫星遥感在气象学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在气象学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理解。
在气象学中,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对于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研究、灾害监测及预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卫星遥感在气象学中的应用,探讨其意义及应用前景。
一、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1.天气预报卫星遥感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气象要素的探测与监测,如云图、温度图、水汽图等。
遥感卫星上配备的对地观测仪器可以从高空观测地球表面的状况,同时还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监测,为天气预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2.气候变化研究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环境进行长时间的监测,同时能够实现全球范围的监测。
这使得气候变化的研究有了更加全面、具体的信息支撑,从而更加精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此外,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开展对全球温度、海平面变化、冰盖和雪盖等方面的研究。
3.灾害监测及预警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多种灾害的监测。
例如,卫星图像可以检测地震引起的地形变化和地面位移情况,及时地监测和预警地震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或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的意义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系统的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研究、灾害监测及预警的手段。
它的出现,使得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得出的全球温度趋势,得以预测气候变化,因而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从而减轻或避免其造成的损失。
同时,气象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农业、能源等各个方面。
因此,掌握气候变化的变化趋势,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三、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前景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全球性、超时空的优势,正逐渐成为气象学领域中的重要手段。
例如,卫星遥感技术在监测和预警气象灾害方面,实时性非常重要。
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Ⅰ、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作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收集、传输和处理高分辨率、多波段、全天候的遥感信息,为气象学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和分析手段。
在气象预报中,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快速、连续的气象观测信息,为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在卫星遥感技术的帮助下,气象学家可以获得气象参数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信息。
例如,天气卫星可以提供云量、云高和云类型的全球数据,提示天气系统的演变;多光谱成像仪可以获取地表温度、大气温度和水汽含量等气象参数,帮助监测阵风、台风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
Ⅱ、气象卫星的种类气象卫星主要可分为地球同步卫星和极地轨道卫星两类。
地球同步卫星每天可以拍摄同一地点的照片,由此可以得到该区域的云量、云高、云分布等气象信息;而极地轨道卫星则可以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气象数据,使气象学家可以获得更全面、全方位的气象信息。
其中,我国的风云卫星是一款地球同步轨道传感器,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气象卫星。
Ⅲ、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案例1、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气象灾害的快速监测和预报。
例如,在2019年的“百年大雪”和“晕渲雾”事件中,气象卫星提供的云图、风速、温度等气象信息,帮助气象部门提前进行了预警和预报,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
2、精准短时重现预报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提高短时重现预报的准确率。
通过卫星采集的云量、云高、温度和湿度等信息,结合数值模式,基于机器学习建立动力学模型,可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快速变化的气象事件,比如臭氧、沙尘暴、雷雨等,卫星遥感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结合可以使短时重现预报达到更高的准确率。
3、全球气候变化卫星遥感技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全球气候变化的数据,帮助气象学家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加强气象灾害防范的能力。
遥感技术在气候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气候变化监测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对气候变化的监测与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
遥感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气候变化监测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重点讨论遥感技术在气候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二、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通过感知地面目标并获取相关信息的一种远距离观测技术。
它能够以非接触、广域和高时空分辨率的方式获取地表信息,包括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海洋表面温度等。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三、遥感技术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1.地表温度监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地表温度来评估气候变化的状况。
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我们可以获取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分析和监测气候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2.降水量监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云的特征和云的辐射属性来估算降水量。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数据,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3.风场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地面上的风向和风速来估算大气风场的分布。
这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四、遥感技术在海洋气候监测中的应用1.海表温度监测海表温度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海洋表面的热辐射来估算海表温度的时空分布,为海洋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海洋风场监测海洋风场是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海面上的风向和风速来估算海洋风场的时空分布,进而推测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的演变规律。
五、遥感技术在极地气候监测中的应用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和最易受影响的地区之一。
遥感技术在极地气候监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极地地区的冰雪覆盖情况、海洋温度和植被变化等信息,为极地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六、遥感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意义与挑战1.意义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全球范围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和海洋数据,为气候变化监测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研究一、绪论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以及气象自然灾害频发,气象预测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服务。
然而,由于气象预测涉及到的数据量极大、时间紧迫,因此传统的气象观测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
这时,遥感技术应运而生,成为现代气象预测的重要手段。
二、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1. 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是气象遥感技术中最重要的应用。
通过气象卫星取得的图像数据,可以提供地球的云图、海洋图、陆地图和都市图等信息,从而为气象预测提供及时、全面、真实的资料。
气象卫星拥有全天候、全球性的观测能力,其数据可以实现快速传输,从而在天气预报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例如,在第十三届亚运会比赛期间,气象卫星比人眼更早地发现了即将到来的强对流天气、龙卷风和暴雨等异常气象事件,为安保情况提供了依据,严格防范了安全事件的发生。
2. 激光探测雷达激光探测雷达是一种高精度的遥感探测技术。
它利用激光束穿过大气层,经反射后回到雷达接收机,通过计算出往返时间,从而测定目标的距离、速度、方向等参数。
其数据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精度高、时间分辨率高,能够对气象状况的变化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和预报。
3. 雷电探测器雷电探测器使用夏普电场传感器、电磁感应传感器、磁场传感器、听音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依靠检测目标物体与地球不同的电势差、电场强度、电流分布等电气性质,实现对雷电的探测。
在气象预测中,雷电信号可以作为重要的预测气象因素。
雷电探测器不仅可以提示突发气象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强度等,而且还可以监测到重要的天气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4. 气象雷达气象雷达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气象遥感探测技术。
它通过检测雷达发射的微波在大气中反射的信号回波,观测到某一时间段内在大气中的降水情况。
通过气象雷达可以实现气象数据测量、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例如,通过气象雷达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暴雨、冰雹、雪球等大气降水特征的数据,并可以实现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
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气象学是一个研究地球大气的学科,遥感技术为气象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遥感技术的应用于气象学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气象卫星遥感气象卫星是一种通过遥感技术对大气进行观测的卫星。
气象卫星可以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测,获取大气中可能影响天气变化的温度、湿度、云量、云高、风向、气压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气象预测非常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度。
另外,气象卫星还可以用于监测天气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
通过对灾害区域的遥感监测,可以实现及时、准确地掌握灾害的发展态势,方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2. 气象雷达气象雷达是一种利用雷达技术对大气中降水进行探测的设备。
通过遥感技术,气象雷达可以对降雨区域的强度、覆盖范围、移动速度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
这些信息对于预测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非常重要。
气象雷达还可以监测大气中其他物质的浓度分布,例如污染物、花粉等。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和健康预警等方面。
3. 气象探空气象探空是一种将气象观测仪器放在气球或其他载体中,通过遥感技术对大气垂直剖面进行观测的方法。
气象探空可以对大气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这些参数对于气象预测和天气预报非常重要。
另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结合气象探空进行大气分层观测,如对大气中臭氧和温室气体等进行监测。
这些信息对于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研究非常重要。
4. 雾霾监测近年来,雾霾成为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站点观测,实现对雾霾的监测和预测。
通过对雾霾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可以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5. 农业气象研究遥感技术还可以将气象研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通过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水分蒸发量等因素的监测,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监测和预测。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合理规划和调整。
总结遥感技术为气象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将会在气象学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更加精准准确的服务。
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科学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科学中的应用在气象科学领域中,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空间和时间格局上的天气变化信息,进而大大提高对天气预测、灾害预警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本文将从卫星遥感技术的原理、气象学中的应用场景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为您介绍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科学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的原理气象卫星发射到地球轨道上,将云层、水体、地表、植被等信息通过各种传感器发送回地面系统。
数据经过处理后,可以形成多种气候信息。
例如,通过天气卫星可以了解地球各地的云层分布、风向风速、气温、湿度、降水等气象要素,同时也可以观测到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例如台风、暴雨、大雾等,进而为预测、预警和防灾救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气象学中的应用场景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以下列举几个比较重要的领域:1. 气象灾害预警与应对: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各种气象灾害的信息,进而帮助进行预测、预警和应对。
例如,通过卫星遥感得知台风的大小和路径,可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进行疏散和应急处置。
2. 天气预报: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全球气象数据,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各种气象要素,进而可以提供极长期预报、数值模拟预报、实时预报等多类预报产品。
3. 海洋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洋表面温度、风速、波高等信息,进而可以研究海洋气候变化、海洋环流、季风等海洋气象现象,帮助相关部门进行航海安全、渔业管理等工作。
4. 植被物候期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植被覆盖范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等信息,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展趋势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同时,对该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会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卫星遥感技术的数据分辨率和覆盖率将不断提高,给气象学的应用带来更精密的观测数据。
2. 卫星遥感技术将与其他技术,例如辐射计、激光雷达产生更多交叉应用,进而制定更完善的权衡机制。
卫星气象中的遥感技术

卫星气象中的遥感技术卫星气象是指利用人造卫星获取地球气象信息的一种应用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卫星气象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更是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精确、全面的数据,在卫星气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遥感技术在卫星气象上的应用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无接触式观测,然后利用遥感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处理的技术。
在卫星气象领域中,遥感技术主要通过卫星上安装的高分辨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观测,以获取相关气象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云图、降水图、温度图等,这些数据对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晴空云图,利用云图的运动变化来推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气象变化,从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实时监测台风、洪涝、大雾和沙尘暴等天气灾害,提前预警,加强管理和应急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二、遥感技术在卫星气象领域中的发展历程随着遥感技术在卫星气象领域的应用不断发展,其在这一领域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而遥感技术在卫星气象领域中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初期的气象卫星运行阶段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气象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世界各国相继开始研制气象卫星。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创了卫星遥感技术的先河。
之后,欧美等国相继发射了各自的气象卫星,随着卫星的不断升级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气象的精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阶段二:人工智能的应用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遥感技术在卫星气象领域中也得到了更深入的应用。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运用,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遥感数据的信息,从而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度。
例如,目前很多天气预报软件都注重“云图预报”,而其正是依靠遥感技术采集大量云图数据并通过算法分析来进行的预报。
阶段三:多源遥感数据的整合阶段目前,全球卫星系统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了多种不同型号、不同波段的遥感传感器,相应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庞大。
遥感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发展及其应用一、简介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二、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遥感技术起源于二战期间的空中摄影侦察,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得以迅速发展。
从最初的黑白摄影到多光谱、高光谱遥感,再到合成孔径雷达(SAR)和激光雷达遥感,遥感技术不断创新,为人类认识地球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三、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包括卫星气象观测、雷达气象观测等,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大气的实时监测,预警灾害、辅助天气预报等。
四、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农业资源调查、土壤监测、作物生长监测等,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农田的全面监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五、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包括城市扩展监测、土地利用规划等,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立体化监测,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六、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包括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等,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环境的全方位监测,及时发现环境问题。
七、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遥感技术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未来遥感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各行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八、结论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新技术,在气象、农业、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遥感技术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11/28
12
风云一号
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
风云二号
风云三号
风/11/28
1970-1977 第二代气象卫星
1978至今 第三代气象卫星
2016/11/28
11
第一代气象卫星
(1)泰诺斯,电视和红外辐射卫星。 1960-1965年共收射了10颗。均为级轨卫 星。 (2)艾萨,即环境科学服务业务卫星。 (3)云雨实验气象卫星。专用于进行新 的观测仪器的实验,以及对船舶,浮标站 等气象观测资料的收集方式进行实验。 (4)艾托斯,即应用技术实验卫星,是 静止卫星。
由于气象资料兼有通讯卫星的作用,利用气象卫星上的数据收集系统 (DCS)可以同时收集来自气球飞机船舶海上漂浮站无人气象站等的各种 资料,并转发给地面专门的资料收集和处理中心。
资源与环境遥感
2016/11/28
10
20世纪60年代 第一代气象卫星
资源与环境遥感
1.4、气象卫星发展历程 气象卫星发展史
成像面积大
气象卫星扫面宽度约2800km,只需 2-3条轨道就可以覆盖我国。相对于其 他卫星资料更加容易获得完全同步,低 云量或者无云的影像。
资源与环境遥感
2016/11/28
9
资料来源连续
气象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包括:可见光合红外云图等图像资料;云量, 云分布,大气垂直温度,大气水汽含量,臭氧含量,云顶温度,海面温度 等数据资料;太阳质子X射线的高空大气物理参数等空间环境监测资料: 以及对于图像资料和数据资料等加工处理后的派生资料。
云顶温度、云顶状 况、云量和云内凝
结物相位的观测
大气中水汽总量、 湿度分布、降水区
和降水量的分布
空间环境状况的监 测
2016/11/28
6
1.3、气象卫星特点
轨道(低轨和高轨)
成像面积大
短周期重复观测
资源与环境遥感
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
2016/11/28
7
轨道(低轨和高轨)
低轨就是近极低太阳同步轨道,简称极地 轨道,轨道高度在800-1600km,南北绕地球运 转,对南北宽约2800km的带状地域进行观察。
13
风云一号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气象卫星共4颗,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4颗,即FY-1A 卫星,FY-1B卫星,FY-1C卫星、FY-1D卫星。风FY-1A卫星和FY-1B卫星 分别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发射升空。风云一号C卫星在性能 上作的较大改进,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的序列,风云一号D卫 星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于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 征四号B火箭发射升空。
资源与环境遥感
2016/11/28
2
目录
1
气象卫星
2
气象卫星应用领域
3
气象遥感应用技术
4
结语
资源与环境遥感
2016/11/28
3
1、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 卫星。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 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 站。地面站将卫星传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 和海面图片,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得出各种气象资料。
观测网。
春
N
球地 轨 道
太
夏
阳
卫星 轨道
冬
H=3586 0Km
资源与环境遥感
秋
极轨卫星观测
S
静止卫星观测
2016/11/28
5
卫星云图的拍摄
陆地表面状况的观 测
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及其分布
太阳的入射辐射、 地气体系对太阳辐 射的总反射率以及 地气体系向太空的
红外辐射
资源与环境遥感
1.2、气象卫星观测内容
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观测 次数多,观测时效快,观测数据 质量高,不受自然条件和地域条 件限制,它所提供的气象信息已 广泛应用于日常气象业务、环境 监测、防灾减灾、大气科学、海 洋学和水文学的研究。
资源与环境遥感
2016/11/28
4
1.1、气象卫星分类
由于运行轨道的不同,气象卫星可分为两大类:①极轨气象卫星。飞行 高度约为600~1500千米,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交角, 这样的卫星每天在固定时间内经过同一地区2次,因而每隔12小时就可获得一 份全球的气象资料。②同步气象卫星。运行高度约35800千米,其轨道平面与 地球的赤道平面相重合。5颗这样的卫星就可形成覆盖全球中、低纬度地区的
遥感技术在气象监测领域的应用
姓名:周信文 学号:2
概述
与传统温、压、湿、风等常规观测手段不同,遥感不仅是一项涉 及观测的技术,更是一门涉及综合性探测的科学。遥感借助辐射测量 技术,通过科学算法反演出能够准确反映大气、陆地和海洋状态的各 种物理和生态参量,使遥感技术在天气气候、大气监测、灾害监测等 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已经在重大气象有关防灾减灾工作中得到验 证。
高轨是指地球同步轨道,轨道高度在 36000km左右,绕地球一周需要24小时,卫星公 转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相对于地球 似乎固定与高空某一点,故称地球同步卫星或 静止气象卫星。3-4颗卫星形成空间监测网,对 全球中低纬进行监测。
资源与环境遥感
2016/11/28
8
短周期重复观察
静止气象卫星具有较高的重复周期 (0.5小时一次);级轨气象卫星如 NOAA具有中等重复覆盖周期,约0.5-1 天/次。总的来说,气象卫星时间分辨 率较高,有助于对地面快速变化进行 动态监测。
资源与环境遥感
第二代气象卫星
(1)ITOS-1,TIROS的改进型。进一步发展了诺 瓦业务卫星。 (2)云雨气象卫星仍在发展,同时发展了SMS、 GOES等静止卫星。 (3)前苏联的“流星” Ⅱ型气象卫星,日本的对 地静止卫星,以及欧空局的Meteosat等发展起来, 共同构成了全球气象卫星系统。
第三代气象卫星
资源与环境遥感
2016/11/28
14
风云二号卫星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FY-2)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 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风云二号 卫星由两颗试验卫星(FY-2A卫星、FY-2B卫星)和四颗业务卫星(FY-2C卫星、 FY-2D卫星、FY-2E卫星、FY-2F卫星)组成,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 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 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监测太 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 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