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出自唐代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露浓一作: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赏析此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
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
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
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
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

正午时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赏析【诗句】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出处】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意思】野竹分开了如纱的青霭,飞泉如练挂在碧绿的山峰。

谁也不知道士何处去,我独自倚靠着松树,排遣那无端的愁情。

【全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七年(719),时李白十九岁,隐于戴天山读书。

为现存李白最早诗篇之一。

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大康山,在今四川江油。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写出诗人等待之久。

“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贺贻孙《诗筏》),诗中写山中幽丽景色,“水声”、“飞泉”,“树”、“松”,“桃”、“竹”,不避犯重,信手拈来,无斧凿痕,而平仄粘对都合律诗规则,中间两联尤属工对,足见诗人早年于律诗甚下功夫。

【注释】①青霭:山中云气。

【赏析】这是今存的李白最早诗作之一,作于十八、九岁隐居蜀中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大康山,今四川省江油县)大明寺读书时期。

本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

首联写进访初途,“带露”暗点时间是清早。

上句写所闻,溪水潺潺,时传犬吠,着笔于听觉;下句叙所见,放眼望去,夹路桃花,带露争妍,艳丽夺目,着眼于视觉。

此联“犬吠”、“桃花”,暗逗山前村庄之景。

颔联“树深”二句,乃入深山所见之景,时间已至中午。

上句,丛林深处,野鹿出没,“时见鹿”反衬不见人,状深山之幽;下句,以“不闻钟”复写山中之静,暗示道士外出无人打钟报时,为尾联“不遇”伏笔。

颈联,诗人宕开一笔,杳渺入深,继写山行所见之景,笔致灵动舒转。

顾盼四野,苍竹森森,青霭夹道而分;山峰碧绿,中悬飞瀑,空谷传响。

置身其间,如入画境。

至此,诗人跳过至道院等一系列情节,而于尾联直接“不遇”。

诗人等待道士已久,却不见人影。

诗以“无人知所去”,从侧面道出往访不遇。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戴天山”,按照传统的注解是“匡山”,位于四川江油市。

“匡山”又分为“小匡山”和“大匡山”。

“小匡山”位于江油市“让水乡读书台村”,据说少年李白曾在此刻苦读书;“大匡山”位于江油市“大康镇下庄坝村”,山下有“大明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据说李白年少时也曾在大明寺隐居读书。

杜甫在客居成都的时候,写过一首怀念李白的诗《不见》,最后两句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也不知道,杜甫诗中的匡山是指“小匡山”还是“大匡山”,不过至少证明当时就有“匡山”这个山名。

如果“戴天山”就是“匡山”,那李白为什么不写“访匡山道士不遇”呢?看来近代学者认为“戴天山”其实是“大匡山”背后的“盖天山”是有道理的(见《华西都市报》唐平瀛《李白诗中的戴天山迷雾》)。

文中的根据是:一,现存“江油李白纪念馆”内的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主持记》,其中记载了“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卜基创止宅”,认为“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正好说明“大匡山”并非“戴天山”。

二,在大匡山背后的“盖天山”(俗称:吴家后山)与“戴天山”谐音。

如今这座“大明寺”已不复存在,它的位置应该是介于“大匡山”与“戴天山”之间。

“大明寺”是一座佛寺庙,李白在这里隐居读书。

期间可能机缘巧合,认识了住在后面“戴天山”的某位道士,于是某一天,李白出发了,独自去拜访他。

据说这“盖天山”(戴天山)的的最高峰,海拔2179米,周边的自然景观与李白诗中所写相对吻合。

好,我们来感受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字词典故“犬吠fei4”:【狗叫。

】“浓”:【《说文解字》:“浓,露多也。

从水、农声。

”《诗·小雅·蓼萧》:“零露浓浓。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译文及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译文及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译文及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注释】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⑵吠:狗叫。

⑶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⑷树深:树丛深处。

⑸青霭:青色的云气。

⑹倚:靠。

【赏析】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

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

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

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

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代诗人李白描写地方四川的古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代诗人李白描写地方四川的古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代诗人李白描写地方四川的古诗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篇关于诗人李白书写的诗词鉴赏吧。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

道士姓名,不得而知。

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一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

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

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

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

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

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

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

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

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

以上四句。

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

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

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

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

异常清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

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

“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竹前冠一“野”字,是说翠竹是自然长成,并非人工培植,因而更觉可喜可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代: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露浓一作: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译文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派遣万端愁思。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注释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吠:狗叫。

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色的云气。

倚:靠。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一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

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李白古诗15首释意

李白古诗15首释意

1、访戴天山道士不遇⑴戴天山:又名大匡山或大康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

不遇:没有遇到。

⑵吠:狗叫。

⑶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⑷树深:树丛深处。

⑸青霭:青色的云气。

⑹倚:靠。

译文: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2、秋下荆门译文: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

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不是为了鲈鱼鲙,因为我向往游玩名山,才想去剡中。

3.越中览古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译文: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4、金陵酒肆留别(1)金陵:我国今江苏省南京市。

酒肆:酒店。

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

(2).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压酒:压糟取酒。

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3)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4).欲行:要走的人,指李白自己。

不行: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5).尽觞(shāng):喝尽杯中的酒。

也指干杯。

译文: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酒店中的侍女压糟取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喝尽杯中的酒。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5、子夜吴歌. 秋歌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五言律诗,据专家考定,写作该诗的时候诗人还不到20岁。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固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是李白青少年生活的地方。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括述访友末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到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势的感情。

可以这么说:这首诗是一幅山水画,是一首友情曲,请让我们一齐来欣赏: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这是诗歌的首联,(律诗由八句组成四联,名称依次叫:首联、领联、颈联、尾联)一开篇作者就以清幽的音响和绚丽的色彩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我们可以想象。

诗人很简单就启程起路了,这时大地还在晨曦中甜睡,四无人语,一片寂静,只听到潺潺的流淌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的狗叫声。

诗人走呀走呀,天渐渐亮起来了。

只见路边的桃花那红朴朴的脸上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在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浓艳。

诗人用短短的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清新恬静而又生机盎然的山乡清晨图。

不光用字简洁,表现的角度,手法和含义的丰富更植值得我们咀嚼。

表现的角度:先写所闻:犬吠,水声。

后写所见:桃花带露(再细心玩味,穿行于盛开的桃花林中,必然嗅到花香芬芳,那么,准确来说是写了听觉,视觉,嗅觉的感受了)。

所闻所见,这摄取的角度,暗中也交代了时间顺序,由晨光来露到旭日初生。

表现的手法:动、静相衬,写出了山乡的宁静和山林的寂僻。

“犬吠水声中”是天亮之前的耳中所闻,这时除了朦胧的路影之外:对环境的其余感受只能依靠听觉了。

有农村生活体会的人大概都知道,乡间夜晚最常听到的是狗叫声,这里是山村,当然也少不了山泉溪流之声,水声潺潺,间杂着时有时无,时远时近的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明明有声,为什么还说写出了山乡黎明的宁静呢?这是用动的字面写出静的境界,是寓静于动,以动衬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前言】《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

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注释】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

⑵吠:狗叫。

⑶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⑷树深:树丛深处。

⑸青霭:青色的云气。

⑹倚:靠。

【翻译】山泉流水声透过阵阵犬吠,桃花围着流水盛开。

幽深的树丛里时而有野鹿跑过,静静的溪边午间没有钟声传来。

飞泉挂在远处的碧绿山峰,野竹浮现于山间的青霭。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失意地在两三株松间徘徊。

【赏析】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
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

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

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

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

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

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

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

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

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
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

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

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

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

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