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

合集下载

从符号学角度看跨文化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

从符号学角度看跨文化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
认为哭是一种真实感情的流露 , 伤心 、 痛苦、 后悔的时候流泪是 跨文化交际,它既包 括本族语 言使用者 与非本族语使用 非常 自然 的表达方式, 他们不会刻意去控制 自己的眼泪。在东 者之 间的交际,也包括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 差异 的人们 方人看来 , 哭, 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 , 是不应该在别人面前表现 之间的使用语言或非语 言交际的一种 行为。人类用符号交流 出来的行为, 如中国 自古以来就有“ 男儿有泪不轻弹” 的说法。
文献标识码 : A 符号的能指是指语言和非言语的外在 构成形式 , 其所指 中图分类号: H0 - 0 5 1 关于符号学的概 念阐述 符号学是一门诞生于 2 0 世 纪初 的新兴学科, 它在各个学 科 的研究中都有较 强的指导意义 。 随着世界交流的 日益增强, 跨文化交际越 来越 重要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跨 学科 发展 ,使 得符号学这一崭新 的学科与之结合 ,从而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
从符号学角度看跨文化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
罗曼曼
( 武 ̄J E_ r - 大学外国语 学院
摘 要
湖北 ・ 武汉 4 3 0 0 7 0 )
人类生存 的世界是 一个符号 的世界 , 人类之所 以用符号来交流 , 正是 因为符 号的基本 功能——交 际。 人 类用 符号交流信息 的过程也就是传达和表达 的过程。 符号又分 为语言 的和非语言 的, 在 跨文化交际 中, 言和非言语交际 符号的意义有所差别 。本文着重分析 了这 些交 际符号的类别 、 差异 , 以帮助 外语 学习者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符号 跨文化 语言交 际 非语言交际
是这种语言或非言语形式所揭示 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 内 涵的实质就是全人类生命活动历程的整体表现 。拿玫瑰花来 说, 玫瑰 的形象是能指 , 爱是其所指 , 两者一起构成了表达爱 情的玫瑰符 号。然而 , 在跨文化交际 中, 很多非语言交际符号

微信语言的传播特点

微信语言的传播特点

微信语言的传播特点作者:张飞,王江波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5期摘要微信语言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新兴的社交语言。

它极大地丰富和简化了人们传递信息的途径。

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微信语言形态已经超越其交流属性,正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了解微信语言的传播特点,有益于我们更好地使用和认知这一新兴语言形态。

关键词复合体系;传播手段;真实还原性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5-0012-02据企鹅智酷发布的2016 版《微信数据化报告》,至2015 年9 月,微信已覆盖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6.5 亿,超过九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 小时,61.4% 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

可见,微信作为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传播的特点,更是值得我们重新认识。

1 微信语言是一个符号的复合体系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符号都蕴含着约定俗成的意义,所以微信语言所代表的是互联网移动端的文化。

对于微信语言而言,其不仅仅拥有语言符号,还拥有非语言符号,可以说,微信语言是一个符号的复合体系。

因为,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而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

而语言符号所包括的则有口头语和以书写符号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通俗的来说即是语言符号是指口头发音和笔头书写的符号。

在语言符号下,微信是以语音消息传送为主要功能,以文字消息传送为辅的社交软件。

虽然在微信中,文本消息的传送并不是主要的功能,但作为对语音消息传送的辅助功能,在人们微信的言语交际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符号。

其中,中国人在微信中使用的大部分文字符号来自汉语、数字、英语甚至汉语拼音等语言符号系统。

例如,人们如果想要传递一些金融信息,文字符号则比声音符号更加具体以及印象深刻,并且拥有较强的记忆功能,一看便知。

非语文符号在教育教学中的解读与应用

非语文符号在教育教学中的解读与应用

的手势 , 规范的姿态 , 富有感染力的表情 , 平和的 目 光等方面对学生来 说 , 能够增加 教学 内容 的表现
力, 同时也 能显 人工创 制的 自然语 言为语 言符号的 , 而是 以其它视觉 、 听觉 等符号 为载 体的 符号系统。虽然语 言符号 系统在教学 活动 中起决 定性的作用 , 但是非语言符号也在其 中扮演很重要 的角色。美 国学者伯德惠斯特尔认 为 , 在两个人以
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 , 采取 不同的教学方 法, 就有 可能收到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 的完整 , 语言驾驭的娴熟 , 能够吃透教材等方面的条件的确
称为情势语言或行为语言。如眼睛 、 表情 、 手势、 动 作 、 态 、 问 距 离 、 装 、 型、 境 布 局 姿 空 服 发 环
成的复杂符号 。四是无声非语言 , 即体态语言 , 也
1 2
维普资讯
手相 、 观面相虽有唯心 的成分 , 但通 过人 的外貌非
语言符号来判断一个人的阅历 、 性格 、 职业 、 家庭等 方面的情况 , 还是有一定道理 的。非语文符号 的表 现 特性有 : 1 .特定的情境性 。非语言符号只有在特定的 情境 中, 的表现意义才是确定的。否则其意义不 它 定 。比如竖起大拇指是什 么样 的含义?只有在特 定的“ 语境 ” 情境 ” 才有 准确 的信 息 内涵。 和“ 中, 大拇指向上 , 表示赞赏 、 、 好 棒极 了之类 的意思 ; 如 果方向朝下 , 则有骂人的意思 ; 假若方向朝后 , 可表 示一种鄙夷的态度 、 指代某种人或者物 的意思 ; 即
使方向朝上 , 但倘若动 几下 , 在欧洲国家也有侮辱
摘 要 : 教育教 学过程 中, 非语文符号 的地位是 不可替代 的。探究非语文符 号的 内涵和 特性 , 明确 它在信 息传 播 中的地位 与作 用 , 通过观察 与体验 , 解读非语文符 号 的各种 表现 , 总结 出具 有指 导价值 的经验 , 教育 教学 主体 对

符号学

符号学

一、索绪尔符号学理论【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一、记号、信号和符号1、记号:任何能够传达信息的东西,包括具象的物体、颜色、声音、气味等。

常常是与生俱来的,有单一性、即物性、和及时性。

2、信号:也叫征兆,是一种有提示意义的信息传递载体。

3、符号: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是信息的表现方式。

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1、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一定内部关系的二元实体。

2、能指:是语言文字的声音、形象;3、所指:所指则是语言的意义本身。

4、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的任意的,不能由“能指”推断“所指”也不能由“所指”推断“能指”。

一个能指能够指向多项所指,一个所指也能够被多项能指所指。

5、“符号的差异决定语义”,在语言系统中,一个符号职能凭借与其他符号的差异而具有意义。

EG:玫瑰这个能指,与爱这个所指,就构成了象征爱情的玫瑰符号。

【二】语言和言语一、言语行为(包括语言和言语)1、语言:由符号表示的规则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

也就是使具体语言成为可能的总体结构和一般规则。

语言具有社会性,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

2、言语:进入实际使用阶段的个人言语行为,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言语是个人的、异质的。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1、语言和言语是相互区别也是相互依存的。

2、语言是言语的工具又是他的产物;没有语言,言语就失去了同一的系统;没有言语,语言也不会建立起来。

【三】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也就是符号的“可变性”和“不可变性”一、时间因素使语言符号具有不变的一面,也有可变的一面。

二、共时态:是指暂时把符号看做静止的状态,研究某一特定集体所共享的符号,研究他们的结构、组成等。

三、历时态:符号是变化发展的,从历史发展上来研究符号的变化的特征。

【四】“组合(句段)关系”和“联想(聚合)关系”一、语言符号系统是一个由“组合(句段)关系”和“联想(聚合)关系构成的关系网络。

二、“组合(句段)关系”:符号按照线性排列所组成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符号的线性特征。

非语言符号名词解释

非语言符号名词解释

非语言符号名词解释非语言符号是一种不借助于语言、表情或手势而进行沟通的符号。

如文字、图形、图像、音调等。

它包括表情、动作、体态、空间环境等内容,能够表达特定的心理活动,用来交流思想感情、传达愿望与要求。

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目光接触、空间距离、服饰着装、身体接触、时间地点、数字与计量单位、色彩、音乐与声响、舞蹈等。

它虽不及语言来得那么准确、直观,但却比语言更精炼、更含蓄,更富有情趣。

非语言信息具有高度概括性、指示性和象征性。

许多动物在表达复杂意义时使用同一种形式,这就是所谓的“直观”。

人类所采用的非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

例如,只要几句话,你就能了解人类是怎样看待他们所做的事的,在说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你也可以从动物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例如,把一只猫放在一群老鼠中,猫对它来说就是老大。

有些信号,人们也许知道了一辈子,都不会发现其中隐藏着重要的信息。

例如,当我们走进超级市场买东西时,我们似乎觉察不出里面有任何玄机。

非语言信息传递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方法问题,即掌握非语言信息传递规律。

本文拟从认识与传播学角度分析非语言符号的产生与发展规律,并对语言与非语言符号进行辨证关系的研究。

非语言符号属于广义符号的范畴,按照广义符号学理论,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它们既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更大的符号体系,又可以与语言符号进行区分而成为独立的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 1)结构关系。

人类社会中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符号系统,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两者中,语言符号是核心和骨干,非语言符号则是血肉和细胞。

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非语言符号是由语言符号派生出来的,又由语言符号来承载。

( 2)功能关系。

不同的非语言符号往往有着不同的功能,它们分别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需要,同时,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可以对号入座。

非语言符号_百度百科

非语言符号_百度百科
表情简而言之,类语言是口语的附加或补充部分。 (2)其他声音符号
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下,某种单一的声音符号也可能担当传播信息的重任。
编辑本段非语言符号特点
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不管非语言符号有多少种和采用哪一种传播方式,也不管它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而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 1.目光接触与注视:注视——强化人的判断或增强对方信心,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表情。
2.面部表情:喜悦、幸福、悲伤、气愤、恐惧、恶心。 3.外表:着装+外形。 4.人际空间距离:取决于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5.动作、举止:说者;听者。 6.身体接触:握手、拍肩、拥抱、贴面、亲吻。 7.时间:反映RP,责任感,对别人的尊重。
4、“身体语言”也可称为“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动作、眼神和表情等.有的学者认为.人们在交往中,有声语言只能起到45%的作用,而55%的作用是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
5、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静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外貌、空间距离、时间控制、环境布置和服装饰物等
8.空间:表现主动者的动机和身份,参与者的心。 9.嗓音:声调。 *人际空间距离的信息: 12步<L<25步, 公共讲话 (公共演讲)
4步<L<12步,社会谈话距离 (陌生人) 1.5步<L<4步, 一般交际谈话距离 (熟人,朋友) L<1.5步, 亲密距离 (家人或密友)
1、 连贯性
语言符号是依据语法、逻辑的规则排列的。在一个句子中,不同性质、特点的词汇都有自己大体的位置,而且它们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因此,语言符号也是数位符号。非语言符号“则相互连贯,并形成一个色带(色彩)和范围(声音)。”(W.

影视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表征功能 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意义

影视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表征功能 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意义

影视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表征功能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意义非语言符号的含义及类别所谓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各种符号。

如各种颜色、人际间的距离,人的衣着、神态、表情、手势、身势,陈设、环境、音响等都属于非语言符号。

关于非语言符号的分类,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依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w.Back的观点,非语言符号可分为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

点头、姿态、微笑、皱眉等都是动态无声的;站、坐、蹲等姿势语以及交际双方保持的身体距离则是静态无声的。

而有声的非语言符号是指伴随有声语言的非语词声音,如音高、音色、声调、哭声、笑声、停顿等,这类符号通常被叫做副语言或类语言。

但详细到影视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我们一般根据信息的载体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别:画面语言。

影视画面能够直观、快速地呈现活生生的世界。

画面可以独立于解说词而完整、精确地传达有关信息,它是影视非语言符号的主体。

譬如,体态语言就能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态度、需求和心理意向,全部这一切都会准时地从身体或身体某一局部的运动中表现出来。

音响语言。

现场效果音响、后期配上的背景音乐为非语言符号。

音响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表情达意手段,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譬如一座大桥或一条大路通车,现场剪彩所发出的庆祝音乐,可以完善地烘托出庆贺气氛。

绝技语言。

在节目采编播过程中尤其是在后期制作中绝技语言被广泛应用。

包括动画、图表、虚拟、画面效果处理、字幕等。

它是一种表情达意的重要的影视手段。

譬如淡入淡出、叠化和叠印、定格等。

绝技语言被广泛应用,在拍摄过程中对颜色、线条、光线、镜头角度等的选择和运用,共同构成了旨在体现创主体意识的主观性具象符号系统。

影视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表征功能我们知道在斯图尔特・霍尔的《表征》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表征这一概念,表征就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

浅议非语言符号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

浅议非语言符号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

浅议非语言符号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作者:王伟红李轶凡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8期【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普及,网络语言以其独有的幽默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在各大门户网站的SNS社区中风靡开来。

其中由非语言符号构成的网络语言已被普遍接受,这些非语言符号在网络语言传播中起到了增强亲切感,增进交流的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网络语言社交网站近年来,互联网上兴起的各种社交网站和社交软件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成为今天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拟态生存环境。

以传统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P2P双向交流模式和O2O线上线下交叉互动模式拔地而起。

信息不再被动传给受众,反之,人们把所需要的信息从海量信息中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

这些创造出来的信息由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排列组合,然后通过社交网站和社交软件中的评论转发等功能逐渐扩散开来。

一、非语言符号和网络语言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①网络语言随着社交网站和社交软件的迅速普及发展也形成了一套专属网络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已不能满足网友表情达意的需求,于是各种被创造出来的非语言符号应运而生。

虽然非语言符号的“能指”范围很窄,但它的“所指”范围同语言符号一样具有很大的宣传效果,甚至超过语言符号。

网络语言也经历着曲折和发展,并日趋成熟,汉语网络语言符号的变化发展展现给我们一个更加多元的文化世界,因此,业界对非语言符号的研究是不能停止的。

二、非语言符号在网络语言中的表现形式1、标点符号构成的字符符号以及标点符号的咆哮体字符化恰恰是非语言符号在网络语言中的生动运用。

比如用:)来表示笑脸,用:D 来表示大笑,用(;_;)来表示哭泣,用(^.^)来表示高兴等。

与网络上的文字符号相比,网络表情符号不再像文字那样具有思维深度,而是用活泼直观的形象表达悲喜滑稽,以进一步拉近交流双方的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

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

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公式中的“语调”和“表情”均为非语言符号,这个公式表明了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能传递的信息远远大于语言。

但是它也说明:语言可以传递任何信息,而非语言符号传播意义的范围就有限。

传播主题越抽象,不用语言就越难表达。

解释“非语言符号” 英文对照nonverbal signs;non-language symbol;non-linguistic symbols;non - language symbol;nonverbal sign;non - language symbols;“非语言符号”在工具书中的解释:1、人类自然传通手段中的各种非语言手段。

诸如姿势、表情、眼神、形体动作、身体接触以及服装的选择、整容手段、香水气味和时间与空间的使用形式等都具有符号意义,都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渠道来表情达意。

它不但可以加强、扩大语言手段的作用,还可以弱化、抵消语言手段的效果。

如表情会表现言不由衷,眼神闪烁。

2、超越自然语言的范围,通过人的感官而感知的符号系统。

表达的信息常常带有某种暗示的性质,用来补充自然语言或表露感情。

有三种类型:(一)动态无声的。

以身体的动作表示“意义”,如点头、打手势、抚摸、拥抱等。

(二)静态无声的。

利用空间距离来传播某种信息,如呼吸、气味、服饰等。

(三)有声的。

利用语音的特点来表达意思,如叹气,呻吟等。

“非语言符号”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1、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能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电视中,非语言系统基本上是视觉系统2、非语言符号是指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象符号、目视符号(地图、曲线、绘画等符号).符号的多样化为信息的表征提供了多种途径3、非语言符号是指通过视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外貌、语音语调、气味等等.语言符号作为思想的直接实现,不仅是具体事物的抽象符号,而且反映了种、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4、“身体语言”也可称为“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动作、眼神和表情等.有的学者认为.人们在交往中,有声语言只能起到45%的作用,而55%的作用是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5、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静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外貌、空间距离、时间控制、环境布置和服装饰物等6、所谓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符号之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交际方式.从理论上说非语言符号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语言符号7、在传播学中,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体语,二是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三是听觉性的非语言符号8、传播学把这类信息称为非语言符号,它们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例如,唐传奇《莺莺传》中莺莺在遭遇始乱终弃之后,赠张生玉环、乱丝和文竹茶碾子等三物非语言符号内容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基本的两大类: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1.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1)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以及舞蹈语言)、运动画面、人际距离等体语是一人的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体语一般包括手势、动态体态、面部表情、触摸、眼神等。

体语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可发挥替代、辅助、表露、调节、适应等功能。

运动画面主要是指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中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

在这个二元空间中,运动画面利用其光影、色彩、构图以及画面的组接和转换等元素来传递信息。

人际距离的符号性是由美国人类学家E.霍尔提出的。

他认为人际距离与人互动的结果,即人际关系,有很大联系。

一般而言,关系越密切,距离就越近;距离越远,表明关系月松弛。

他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距离,提出“空间也会说话”。

他继而提出人际距离可以据此划分为四个区域:亲密区、熟人区、社交区、演讲区。

不同的人际距离对传播情境和传播内容起到了制约和补充的作用,*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1.目光接触与注视:注视——强化人的判断或增强对方信心,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表情。

2.面部表情:喜悦、幸福、悲伤、气愤、恐惧、恶心。

3.外表:着装+外形。

4.人际空间距离:取决于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5.动作、举止:说者;听者。

6.身体接触:握手、拍肩、拥抱、贴面、亲吻。

7.时间:反映RP,责任感,对别人的尊重。

8.空间:表现主动者的动机和身份,参与者的心。

9.嗓音:声调。

*人际空间距离的信息:12步<L<25步, 公共讲话(公共演讲)4步<L<12步,社会谈话距离(陌生人)1.5步<L<4步,一般交际谈话距离(熟人,朋友)L<1.5步,亲密距离(家人或密友)(2)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静止体态、象征符号、实义符号乃至衣着、摆设、环境、雕塑、绘画、图片等等。

人际互动过程中,静止体态不仅能沟通双方的思想和感情,而且它的不同样式还反映出双方社会地位和审美的区别(戈夫曼语)。

象征符号代表某个抽象的意义,它往往是特定文化的结晶,如五角星,镰刀斧头等标志和徽记。

实义符号表达某个确定的意义,特征为简洁、形象、直观、易记,如狼烟、烽火、路标、信号旗等。

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

(1)类语言类语言是人类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它是一种类似语言的符号,但是又不像语言一样有明确的字形和读音,也不像语言一样有固定的语法规律可循。

类语言包括辅助语言和功能性发声。

辅助语言是指辅助人类口头语言的声音要素,主要包括一掉、音量、音速和音质。

当声音要素系统中的诸要素在口头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口头语言意义的变化。

通俗的说,说话时的抑扬顿挫会使同一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功能性发声是指人发出的哭、笑、哼、叹息、呻吟、口头语等声音。

它们不具有固定意义,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

简而言之,类语言是口语的附加或补充部分。

(2)其他声音符号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

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下,某种单一的声音符号也可能担当传播信息的重任。

非语言符号特点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不管非语言符号有多少种和采用哪一种传播方式,也不管它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而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连贯性语言符号是依据语法、逻辑的规则排列的。

在一个句子中,不同性质、特点的词汇都有自己大体的位置,而且它们各自独立、相互分离。

因此,语言符号也是数位符号。

非语言符号“则相互连贯,并形成一个色带(色彩)和范围(声音)。

”(W. Littlejohn, 1989)就是说,非语言符号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传播信息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

因此,它也可称作连贯符号。

2、相似性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

比如,竖起食指可以代表数字“1”,伸出食指勾动中指可以代表手枪,伸出双臂上下扇动可以代表飞鸟,用双手可以表示某一物件的大小或形状,等等。

语言中的表意文字(如汉字)在产生的初始阶段也许具有某种相似性(如日、月、山、水),但一旦成熟即失去相似性,而表音文字(除拟声词)则没有相似性。

符号与实物相似,似乎只存在于非语言符号之中。

3、通义性非语言符号,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

要认识文字、听懂话语,通常要经过学习、接受教育。

对于母语之外的语言,更是如此。

但是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举世通用的意义。

比如,向人作恫吓或威胁的姿态,向人表示乞求或可怜的行为,向人做出欢迎或喜爱的动作,这些身体符号所传达的意义,不同国家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

4、协同性雷蒙德•罗斯(1986)写道:各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

如果它们不是这样,你的意图就要受到怀疑。

”①当你愤怒至极时,尽管你竭力克制,但沁出的汗珠、迅速的眨眼、轻微的哆嗦、沙哑的声音等非语言符号却在“协同造反”,纷纷暴露真相。

即使你为迷路者指示路径,你的眼睛、表情、身体也会随着你手臂的指向配合行动。

除了单幅图片,现实中的非语言符号都是协同传播、同时送出的。

5、即时性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方才输出,非语言符号往往未经思考就立即作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

驾驶汽车,红灯一亮即踩刹车;看电影电视,一出现人体的敏感部位,观者的瞳孔立即放大;一看到美味佳肴,饥者就忍不住要流口水;突然一声巨响,听者立即大惊失色。

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人体立即作出反应,输出非语言符号,是精神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则可能是不正常的。

6、真实性言语是行为的指标,眼睛是心灵的符号。

人浑身都可遮盖,唯独面目无法掩饰。

因此,除非训练有素的演员,一般人很难以非语言符号骗人。

如果你的讲话同你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不一致,聪明的听者总是依据非语言符号作出正确的判断。

甚至连孩子也会从父母严厉批评之后的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中,将批评的份量降到适当程度。

因为,非语言符号显得更加真实。

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1. 传播过程的连续性。

2. 传播通道的多感官刺激3. 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无意识性,也叫做非自制性。

非语言符号作用非语言符号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六种作用:补充语言符号,替代语言符号,强调语言符号,否定语言符号,重复语言符号,调节语言符号。

下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解释:1.补充作用声调、面部表情、手势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来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缺欠。

例如,在战场上,指挥员高喊“同志们,冲啊”的同时,右手猛力向前一挥;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们“注意听讲”的时候,两眼盯着两个讲话的学生。

2.替代作用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代替语言符号传播信息。

当某件事不便用言语表述或特定环境阻碍了言语交流,这时就使用替代法。

比如,当一位朋友在饭桌上将你一次尴尬的经历准备告诉别人时,你用脚踢了他一下,他会意后打住;在吵嚷的股票交易所,人们也是用手势代替说话。

3.强调作用“给我狠狠打!”随着一声命令,指导员一拳砸在桌上。

“一拳”突出强调了讲话者的愤怒和决心。

对讲话中的某些词或话故意提高音量或者拖长,也是为了强调和突现其特别之处。

4.否定作用有时非语言符号会否定语言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