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的哲学思考(清华大学李广信)
奇谈怪论土力学李广信

奇谈怪论土力学 李广信 在教学中关于概念和原理恰当的议论、比喻和穿插小故事将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活跃课堂气氛。
但亦不能用滥,以致喧宾夺主。
这里举一些例子供参考。
1 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弃之如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土,是尊贵还是轻贱?土力学值得一学吗?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一书中断言:土,生长了人类文明。
只要量测人类古文明发源的尼罗河、两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河与黄河、长江流域土层深度就应当承认这一断言是正确的。
2 土的级配土中颗粒尺寸大小基本一致称为级配均匀;大、中、小各种尺寸颗粒比例合适称为级配良好。
在工程中是否级配良好就一定“好”,这要看具体情况。
比如作一般填料,希望级配良好;而用于反滤料,则希望每层土料级配均匀。
正如在军队中,要求战士们年龄级配均匀,以便于训练与战斗,而不同级别军官年龄则应级配良好,可发挥不同年龄段人的经验,阅历和威望。
同样,希望学生级配均匀,教师级配良好。
但是听说,已经允许接近70岁的大学生入学,则是新问题。
3 塑性指数与液性指数粘性土的塑性指数I P=w L-w P,即由液限含水量减去塑限含水量,它是由土性决定的,所以常用于土的分类。
液性指数I L=(w-w P)/I P,它主要由土目前的含水量w决定,是表明粘性土软硬的一种状态。
对于粘性土,前者是不变的,后者是可变化的。
塑性指数如同你的姓,将你划归了哪一家就不变了。
液性指数如同你的年龄,是“状态”的描述。
4 关于不均匀系数等不均匀系数C u越大,土就越不均匀;液性指数I L越大,土性就越接近于液态;相对密度D r越大,砂土就越密实;渗透系数K不叫“阻力系数”,它们都是由其定义决定的。
记住了这一点,就不会将它们的定义公式记反。
5 土的强度土的强度不是由组成土颗粒的矿物强度决定的,主要由颗粒间的结合和相互作用决定的。
所以砂土常被称为“一般散沙”;而粘性土的粘聚力与岩石晶粒之间的键连结相比很微弱,所以我们用石块打人会打破头,而用土块打人顶多起个包。
案例趣谈-李广信

〔收稿日期〕 2002-4-26编者按: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开辟“岩土漫话”专栏。
在这个专栏里,古今中外岩土工程界发生的事,还有岩土工程的未来,都可能成为漫谈的话题。
“漫话”之人可来自四方,“漫话”之事可令人莞尔,也可发人深思。
希望您能从中得到有用且愉悦的信息,增进对岩土工程的了解,寻觅到“所见略同”的朋友。
这一栏目要传递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待回味的是“高山流水”那绕梁三日而不绝的余音。
它是互动的,希望读者喜欢这个栏目,参与这个栏目,撰写趣文,提供话题,引见作者,推荐文章,并将您对这个栏目的意见与建议告诉我们。
聚精会神的听众与满腹经纶的“侃”者,尤如一幅传神的画作。
若能做到“传神”,作者、编者、读者的心血与汗水便能融在一起,为岩土工程界浇灌出一片儿新绿。
案 例 趣 谈李广信 时常与学生们讨论《基础工程》中的一些案例,有的是一些重大工程;有的是身边的校园工程;更多的是一些失事和失误的工程的案例。
它们是我在工程中见到和遇到的,有的是在评审论文或报告时发现的,总之绝非编造,否则不会那么精彩。
1 奇特的扩底桩一次在北京西北某工地与一技术员(实际为包工头)讨论桩的载荷试验问题。
那是一个人工挖孔扩底桩,桩长大约20m。
他讲扩底部分在地下水位以下,所在地层为粉细砂层。
我问他怎么施工,倒坡开挖无论如何是站不住的。
他讲不用担心,我早已扩底了,就是从地面往下挖的过程中,一级一级地扩大,挖成一个瓮形,到了地下水位以下的粉细砂层就好挖了。
他挖的扩底桩见图1。
图1 某单位施工扩底桩示意图这样的扩底桩,当受荷载向下沉降时,桩身将与桩周土脱开,设计的摩阻力根本不存在,因而达不到设计的承载力。
不知设计者知不知道?2 无用的载荷试验北京某工地一座20层左右的建筑物,原拟在砂砾石地基上作天然地基筏型基础。
后发现大部分基底在几米厚的稍密粉细砂层上,承载力标准值只在150kPa 左右。
他们拟用挖出的砂与一定比例的水泥混合,作70cm 厚的水泥土垫层。
岩土工程的事故分析(李广信)

良好的场地条件酿成事故
• 该基坑工程的工地条件“太好”了:东西两侧距 离建筑物都在几十米到百米以上,西侧是风情大 道,大道西侧是一个小学校的操场。 • 自10月9号至事发前的一个多月,临近北二基坑西 侧风情大道位于污水管附近上方的车道路面结构 层开裂严重、路面下沉明显,基坑内侧地下连续 墙也曾出现过较大的裂缝。这些预兆没有引起充 分的重视。 • 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面:由于地面或者墙面发 现有微小的裂缝,居民就会在工地集聚起来,阻 止车辆进出,大爷大妈们坐在挖土机、起重机下, 不准动土-群众监督的有效性。
对待工程事故的正确态度
• • • • 目前“有关部门”对事故采取封堵的做法 ; 严格控制现场,封锁舆论,销毁物证; 评审专家-严禁扩散; 阿Q的精神。
• 当事者或相关者将造成近300人死亡的襄汾 县尾矿坝事故说成是泥石流;将掩埋了20 多人的杭州地铁基坑事故说成是“突发性 自然事故”。 •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论 语•阳货)。 “苍天何辜?代人受过。” • 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值 得佩服的,因为他也一定吃过蜘蛛,觉得 不好吃,于是人们也就不再吃蜘蛛了。 • 这里的关键在于他肯将结果告诉大家。
Nc 0 N q t
4.2.6.1 应按下列规定提供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3)对砂土、粉性 (1)应考虑实际工程底排水条件确定采用的 土和粘性土,采用 强度试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峰值强度指标; 三轴固结不排水试 (2)对于淤泥和淤泥质土。应提供室内试验 验,分别提供有效 不排水强度指标;当基坑安全等级为一、二 应力指标和总应力 级时,还需进行十字板试验提供十字板强度 指标。 和灵敏度。
(h t ) q
0 z 1.1 2
0 [0.5(q h)a 2 ]
地基与基础心得体会

地基与基础心得体会篇一:土力学学习心得体会《土力学》在线培训课程学习体会在网络课程这样综合的平台上近一个月的学习,对《土力学》这门课有新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学科带头人李广信教授的授课魅力,现将本人学习李广信教授《土力学》课程的的几点体会分享一下。
在听课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广信教授对土力学岩土工程问题的哲学思考。
这种科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理解和学习的方式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觉得很新颖,很立体。
他认为哲学源于岩土,岩土充满了哲学。
分析时他提出岩土是人类最早接触和最早使用的材料,旧、中、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人类使用岩土材料的水平;几大古文明(古希腊、古希伯来、古印度、两河文化、印第安人、古中国)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上帝(神)用土创造的。
而且还指出土层的厚度与文明、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成正比;人类耕耘营造,生生不息,建造了宏伟的楼堂殿宇、大坝长堤、千里运河、万里长城,创造了一个个璀璨夺目的古代和现代文明,岩土材料以其与人类间悠久而密切的历史渊源而出现在哲学命题中。
根据自身所学所感的总结,李广信教授归纳出:一方面岩土作为非连续性、多相性和古老的天然材料,形成其性质的复杂性和极大的不可预知性;另一方面岩土工程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因而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也就包含丰富的哲学命题。
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岩土、学习岩土、进行岩土工程实践具有新时代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哲学的核心是“求真”和“求知”,它的特点是思辨性、解释性和概括性。
大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像在谈人生,李广信教授用哲学观点来分析解释和阐明土力学原理,对土力学学科中复杂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解说,极大的启发了我的思路,引导我从哲学角度思考土力学的科学问题,就像李老师授课时所讲,我们现在研究或看待问题时要整体宏观的把握问题,即是很难,但是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
学会运用哲学思想考虑科学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更有益于我们的启迪我们的科研思路。
基坑规范的讨论(李广信)

m1
d
0
m2
M点的抗剪强度f
j
j
2
i j
j
d
j
M
j
f ( h l d ) tan cq c cq
瑞典条分法-替代法
MR Fs MS
i
h1i h2i h3i ui 浸润线
[c l (W cos u l ) tan ) W sin
i i i i i i i i i
圆弧滑动整体稳定-基坑规程图6.1.3
{c l [( q b G ) cos u l ] tan } K (q b G ) sin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s
Ks—圆弧滑动稳定安全系数1.3
规定对于水下的黏性土u=0;
j
1.前言
经过十余年的基坑工程实践,取得了很多经验; 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们对于基坑工程中 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频繁的基坑失事案例,使我们取得了宝贵的教 训; 最近修编的很多涉及到基坑的规范反映了这些 进展; 但仍有一些可以商榷和讨论的问题; 本人以下的意见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MR Fs MS
[c l (h h h ) cos tan (h h h ) sin
i i 3i 2i 1i i 3i 2 i sat 1i i
替代法:不计水压力
h3i部分用浮重度计算,h2i分母用饱和重度;分子用浮重度
0
ak ac k , j
k , j q0
与自重应力一样,用固结 不排水强度指标计算q0对 土压力与稳定性的影响。
岩土工程设计中的哲学思考2013-09-19

7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 ——《张子》
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p3 我的哲学的劳作一般的所曾趋赴和所欲趋赴的目的就是 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这是一条极艰难的道路,但是唯有这 条道路才能够对精神有价值、有兴趣。
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文、声、图 通过 载体 永久 保存
术 如科 学技 术 (可 验证)
道 真理 (哲学 问题, 难验证)
感悟
知识
实践+思考
能力
智慧
系统化、理论化 我思故我在。( I think ,therefore I am) ——笛卡尔
飞机的诞生————不要迷信任何权威
历史进步的尺度,寻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哲学智 慧反对人们对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 念、审美情趣等等采取现成的接受态度,反对人们 躺在无人质疑、因循守旧的温床上睡大觉。
9
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伯乐相马
瞎子摸象
人类 实践 经验
指 导
形成
具体科学知识
实 践
哲 学
系统化、理论化
岩土工程设计中的哲学思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
赵晓峰 2013年10月25日
岩土工程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工程的地
方就有岩土工程。岩土工程设计作为人类改造、
利用岩土体的实践活动的灵魂工作,设计本身就非
常复杂。我们既使穷其一生的精力也很难清明,
越想问题越多,越想矛盾越多,最后我们发现他 更象是一门“哲学”。
李广信-土力学教材的几点意见

1. 引言
• 《岩土工程界》自2003有关土力学本科教 材中的文章有近20篇,涉及到一些概念性 的问题;
• 这种讨论是有益的,相切相磋,取长补短, 澄清了概念,加深了理解。
有效应力原理一种隔离面的选取uaappc?uaaaapapc???????uaac???????1uc?1u0aacc其他几种隔离截面的选取pp颗粒间采用接触力还是接触应力颗粒接触点处的应力实际上常常达到矿物的屈服应力所以实际接触面积可以表示为
关于土力学教材的讨论
李广信 清华大学 岩土工程研究所
主要内容
P 颗粒i Asi M M si
1 2 3 4
u
siAsi = Pi+(Asi-Aci)u
Pi:竖向接触合力 ;
A
Aci:所有接触点面积的水平投影
Pi
有效应力原理的另一种推导
• 由于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很小,Aci0,
• siAsi = Pi+(Asi-Aci)u (1) 可以表示为:
P Au P i
两侧除以面积A,
其中=P/A,
=Pi/A, 则得到:
u
推导的优点
• 条件更具有一般性; • 利用了接触面积很小Aci≈0的概念; • 更加明确了有效应力不是颗粒的内部应力: sisi/A,这是重要的概念; • 在深水中的si=u,而=0.
b=1.0
f f q p' a f f ( A K ) p' p' K
1 f f f f cK /( A K ) q p' p' p'
土体_土骨架_土中应力及其他_兼与陈津民先生讨论_李广信

1 土体与土骨架 —— —力与应力的作用对象
我们通常认为 “土体 “或者 “土 ”实际上是碎散 、 三相的天然地质历史的产物 , 因而它包括了固 、 液和 气三相 , 对于饱和土体则包括固体颗粒和孔隙水两 相 。 而所谓 “土骨架 ”则是专指土体中的相互接触 , 共同作用的颗粒形成的固体框架 , 它占据的面积和 体积与整个土体相同 , 而非土颗粒自身的平均面积 和总体颗粒的实际体积 。 因而干密度与颗粒的比重 二者在数值上是不等的 。 这样在谈及土中应力时就不能不明确其作用的 对象 : 总压力作用于土体上 ( 包括土颗粒 、土中的水 及气 ); 有效应力则作用于土骨架上 。 渗透力也是 作用于土骨架上的体积力 ; 所谓浮容重 ( 重度 ) 其实 是单位体积的土骨架的重力减去水对骨架的浮力 , 也是关于土骨架的物理量 , 所以才常有 σ′ ′ z这 z =γ 样的计算式 。 这样再看 “陈文 ”中所说的土体的自重应力 , 由 于其作用对象是整个土体 , 对于地下水以下 , 用饱和 容重计算是准确和严密的 。 对于这一问题 , 国内外 不同的土力学方面的教材和著作的提法不尽相同 。 [ 2] 对于地下水以下 , 有的是 以饱和容重计算 ; 而大 多数国内外教材则是用浮容重定义自重应力
图 1 基坑下的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
A 点的自重应力 : σz =γ z; 可以认为其附加应力是由基坑开挖的 “荷载 ” 引起的 , 该荷载作用于基底面 , 数值为 q = - γ d ,在 半无限地基中引起的 “附加 ”应力它可以通过布辛 尼斯克的半无限弹性理论解获得 。 二者的 “叠加 ” 就是该点总 ( 的) 应力 。 所以陈文中所谓的 “自重以 外的外荷载 ”应当 包含有更广泛的意义 , 否则二者 叠加就不是 “总 ( 的) 应力 ” 。 例如水位升降 、 冻胀 、 膨胀土浸水膨胀 , 会引起正的应力 ; 而湿陷性黄土浸 水湿陷 、 膨胀土干缩会引起应力 松弛 ( 负 的应力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忽视理论受到报复
v 钻孔灌注桩施工:孔内水位为什么要高于地
下水位? v 土坝的边蓄水边填筑; v 弟顿坝的水力劈裂破坏; v 挖方施工-快!填方施工-慢! v 献礼工程的事故;
承载力理论的意义
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 1913年9月装谷物,10月17日倾覆,
1173年动工 1370年竣工
1940年在软粘土地基上的 水泥仓的倾覆
v v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
Es 2.5 4.0 7.0 15.0 20.0
p>fk
1.4
1.3
1.0
0.4
0.2
P<fk
1.1
1.0
0.7
0.4
0. 2
3. 对象及主体间的关联与转化
v
黑格尔: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 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现代科学)它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局限在自己 的专业中,只有少数人没有被它夺去全面观察问题 的能力(自然辩证法)
S
R R,S
可靠度设计
v
其失事概率可用可靠度指标表示。例如,相应的可 靠度系数为β=3.0,则表示失效概率为万分之9.4, v 能够明确地给出安全与失效的概率,然后通过经 济、社会、技术的风险分析,给出最合理的设计 值。是一种最科学合理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v 我国颁布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规定,对于各种结构设计应遵循 该理论方法。
三种承载力设计理论
v 1、容许承载力理论 v 2、极限承载力理论
p ≤ fa
p ≤ fu / K
-安全系数法 v 3、极限承载力理论 -分项系数法
分项系数
分项系数
S = γ s Sk
R = Rk / γ R
1·容许承载力理论
v
在载荷试验中可以由其比例界限确定;按一定沉 降比人为规定,例如s/b≤0.001-0.0015 在理论计算中可以由塑性区发展理论中的临塑荷 载pcr、p1/4、 p1/3确定。 按容许承载力理论确定的承载力,其沉降一般也 会满足要求,常常不需进行沉降验算。 在这种设计中,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无定量 的概念的。因而是一种经验的设计方法。
流土(砂沸)!
土中水与水中土问题的转化
v 前者土作为载体,土中水在其中运动,层流
时服从达西定律; v 后者水作为载体,水中土成为悬移质被挟带 裹胁运动,服从流体力学定律。 v 推移质介于二者间。
几个例子
v 流土(砂沸); v 管涌; v 流滑; v 液化; v 滑坡-泥石流; v 崩岸;
流土
管涌
论文“蜀国的地下工程规划”获得最佳论文奖;
v 白蚁在林地修建了一个3米高的蚁穴,出版了
专著《大型地基基础工程技术,槐阴国的地 标-超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问题》。
土力学学科的诞生
v
太沙基认识到:鼠獭蝼蚁也能建造土工建筑物,从 事岩土工程的实践。但是靠它们的本能和经验, v 而只有对客观世界的深入理解和正确的理论描述才 能够上升为科学技术。 v 于是他闭门思索和潜心试验,提出了土的有效应力 原理和单向渗流固结理论,1925年出版了《土力学 和地基基础》(Erdbaumechanik auf bodenphysikalscher Grundlage)一书。 v 人们公认这标志土力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体的四肢,蚂蚁、蜜蜂、海狸就是这样。只 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随着对 自然界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 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 -(自然辩证法)
鼠獭蝼蚁与岩土工程
v 水獭用树的枝干和石块在领地的河道上建造
一座水坝,并发表了论文“高坝建造技术”;
v 鼹鼠在草原下营造了复杂的地下工程系统,
东方哲学理念下的医药-中医
v 阴阳:阴虚阳虚; v 五行:肝木肾水; v 经络:穴位
岩土工程与中医
v 望问切闻,综合判断; v 对症治病,因地制宜; v 经验投药,随时调整; v 理论导向,实测定量,经验判断,检测验
证。
太沙基的土力学艺术说
™“无论天然土层结构怎样复杂;也无论我们的知识
与土的的实际条件有多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利 用处理问题的艺术(art),在合理造价的前提 下,为土工结构和地基基础问题寻求满意的答 案。”
™这与中医的手法是相通的。
概念设计与时空效应
v 抗震设计:不坏、可修、不倒(不死); v 桩基规范:变刚度调平、减沉疏桩; v 新奥法:设计、检测、施工的一体化方法; v 地下工程与基坑施工的时空效应理论;
-总之,是基于理论,依赖于经验的工作方 法。
一个复杂体系的认识
v v
L.A.Zadeh: “当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加时,我们作出系统特 点的精确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 岩土工程中精确是一种奢求。 土的本构关系模型的发展:“没有为任何一个模 型戴上王冠。”
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三种荷载组合
v v v
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 S k = SGk + S Q1k + ∑ψ ciSQik i =2 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 n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荷 S = S Gk + ∑ ψ qi S Qik i =1 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 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 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1. 前言:岩土材料
n
非连续性:颗粒与裂隙,岩石与岩体; n 多相性:固体、水、气体三相间的相互关联及作 用; n 变异性:长期地质历史的产物:原状性、区域 性、不均匀性、各向异性; v 岩土工程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及风险与挑战,充满 了哲学的命题; v 岩土工程科学与哲学-以哲学的高度来认识。
2. 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
不是前一瞬时的那个土了。 v 非线性、弹塑性、剪胀性和与应力路径有关 的性质。 v 土的应力应变与组成、状态和结构的耦合!
DDA (discontinous deformation analysis)非连续
变形分析
(σ1-σ3) (100kPa)
12 10 8 6 4 Shear Stress V ol um e Strai n
1 2 4 3
v 亚里士多德已经说过:这些较早的哲学家都设
想原初本质是某种物质:空气和水;后来赫拉 克利特设想是火,但是没有一个人设想是土, 因为它的组成太复杂。(天然辩证法)
v 一曰金,二曰木,三曰水,四曰火,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尚书·洪范)
2. 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
v 西方哲学强调万物的组成及分析, v 东方哲学强调万物间的相生相灭。 v 东方哲学崇尚宏观与定性,主张感悟:
人类最早接触和最早使用的材料:旧、中、新石器时 代的标志是人类使用岩土材料的水平; 土与文化:几大古文明中人类起源的传说:不约而同 地认为人是上帝(神)用土创造的; 表土与人类文明:人类的几大古文明的发生与衰落; 土地与农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权力与财 富 ;朝代的更替;农民战争 农业文明-土与水 目前名川大河的中下游,土层深厚—形成农业、经 济、文化、政治中心 海洋文化:三角洲文明(交通与信息) 岩土与哲学的天然联系。
强度与变形的转化
• 土的强度,或者破坏是其 应力应变过程的最后阶 段,即在微小的应力增量 下,会产生很大(或者不 可控制)的应变增量。因 而破坏是应力应变关系的 最后阶段。
ε
dε =
dσ Et
dε p = dλ
∂f ∂σ
0 dσ → dε = ∞, dε = 0
σ
变形与破坏的转化
p
s
渗流问题与强度问题间的转化
v
岩土工程的不确定性
v 土层剖面与边界的不确定性; v 现场与实验室岩土指标的不确定性; v 现场原位应力与孔隙水压力的不确定性; v 外加荷载及其分布的不确定性; v 岩土材料性质的复杂性;应力变形的机理不
清楚。 v 计算理论和方法的不确定性;
岩土定量描述的困难
v 因果关系的缺失:源于对象的复杂性及影响
一种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v 由于工程中的荷载和抗力都是随机变量, 有多少可能性使荷载大于抗力而失事是一 个随机事件, v 破坏的概率(可能性)决定于两个随机变 量的均值(众值,中值及某个分位值)及 其分布。
可靠度设计示意图
f(S) f(R) S
S = γ s Sk
R = Rk / γ R
R R,S
vvv来自界荷载 pcr、p1/4、 p1/3
f a = M bγb + M d γ m d + M c ck
F
塑性区
2· 极限承载力理论—安全系数法
v 承载力:极限承载力公式、平板载荷试验
的极限值/安全系数(K=2)
地基的破坏与极限承载力
3·极限承载力理论-分项系数
v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分项系数设计方法也是
v 二者相互影响; v 在一定条件下随可能是相互转化的。
抗滑稳定分析:渗透水流以一定角度从砂土
坡面逸出时
渗流
β
θ
坡面
γ ′ sin β + γ w icr cos( β − θ ) = [γ ′ cos β − γ w icr sin( β − θ )]tgϕ
γ′ 当β=0°,θ=90 °时, icr = γ w
S = γ G S Gk + γ Q1SQ1k + ∑ γ Qiψ ciS Qik
i =2 n
n
GB50007-2002的设计理论应用
地基承载力-容许承载力: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 效应的标准组合; v 稳定分析-单一安全系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 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分项系数取为1.0; v 沉降(开裂)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荷载效 应的准永久组合 v 结构计算-可靠度的分项系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