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学期1-3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1、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子上,从不同角度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或说成:最多同时能看到3个面)。
2、给出一个(或两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
3、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4、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排;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因数和倍数。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又如整数a能被b整除(a÷b=c),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因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或用除法找。
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自然数。
2、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分为:奇数偶数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2、3、5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同时是2、3、5的倍数,个位上是0并且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同时是2、3、5的倍数。
最小的两位数是30,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最大三位数是99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数。
如4,6,8,9都是合数。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1:只有1个因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4、100以内的质数(共 25 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5、奇数+奇数=偶数(如:5+7=12 3+5=8 ……)奇数+偶数=奇数(如:1+4=5 7+2=9 ……)偶数+偶数=偶数(如:2+4=6 8+6=14 ……)奇数×奇数=奇数(如:5×7=35 7×9=63 ……)奇数×偶数=偶数(如:5×8=40 7×8=56 ……)偶数×偶数=偶数(如: 8×12=96 14×24=336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知识点、易错点、易错题汇总

;4知识点易错点汇总★知识点归纳一、轴对称1、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性质: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轴对称图形:指具有特殊形状的一个图形,它可以有一条或多条对称轴。
二、旋转1、定义: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或轴)转动一定的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2、旋转三要素:旋转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钟表中指针运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与钟表中指针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3、性质: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度数,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了相应的度数,对应点到旋转点的距离相等,对应的线段和对应的角度相等。
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变了。
4、旋转90°的方法(1)找出原图行的关键点或关键线段;(2)借助三角板或量角器作原图行关键点或线段与旋转中心所在线段的垂线(3)在所垂线上量出或数出与原线段相等的长度(即找到原图关键点的对应点);(4)顺次连接所找到的对应点,即可得到原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5、时钟上包含12大格,60小格,时钟上相邻两数字间即为一大格,一大格为30°;每一大格又平均分为了五个小格,一小格为6°三、平移1、定义:指在一个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2、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3、图形平移的步骤:(1)确定原图形位置、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
(2)找出原图形的各关键点。
(3)根据题目要求将各个点依次平移,找出各个点的对应点。
(4)顺次连接平移后的各点。
◆习题:1、图形的变换包括:、、。
其中只是改变原图形位置的变换是、。
2、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图形,那条直线就是()。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1—4章知识归纳

3.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m3,dm3,cm3。
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m3=1000dm31dm3=1000cm3
4.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1.2旋转
1.旋转的意义: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运动,这种运动现象叫做旋转。
2.图形旋转的方向: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向是顺时针方向;与钟表上指针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3.图形旋转的性质: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度数,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应的度数,对应点到旋转点的距离相等,对应角相等。
2.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如1的分数单位是.
3.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用字母表示为a÷b =(b≠0)。当分母为0时,分数无意义。
4.2真分数和假分数
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都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像1,1,…这样的分数叫做带分数。带分数都是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带分数都比1大。假分数和带分数都一定大于真分数。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为S=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为S=a3。(其中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为V=Sh
5.容积的意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6.容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正方体等规则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宽、高。
五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五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归纳一、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 因数与倍数。
-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如果a× b = 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 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例如3×4 = 12,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 2、3、5的倍数特征:-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 既是2又是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
- 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例如2、3、5、7等。
-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例如4、6、8、9等。
-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 长方体和正方体。
- 长方体:-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 + 宽+高)×4。
-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 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 = abh。
- 正方体:-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
-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 正方体的表面积 = 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S = 6a^2。
-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3。
- 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各版本)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1、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有多种摆法,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休,只有1 种摆法。
3、只要对着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的任意1个正方体添1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都不变。
4、从正面、左面、上面3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组物体而画出的图形就是三视图。
5、综合三视图的形状,可以确定出立体图形中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通常只有一种摆法。
6、由三视图拼摆正方体的方法:俯视图打地基,主视图疯狂盖,左视图拆违章。
7、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
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8、想象不出来时,用小正方体摆一摆就简单了。
苏教版第一单元《简易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7、检验格式:60-4X=20解4X=60-20 4X=40 X=10检验: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8、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北师大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完整word版)五年级1-3单元知识点梳理(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目录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1、负数的初步认识2、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三角形的面积3.梯形的面积4.公顷和平方千米5.简单组合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2.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3.小数的性质4.小数的大小比较5.用“万”和“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小数的近似数1、教学目标:a)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
会用正、负产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b)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c)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2、教学目标:a)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图形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b)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c)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和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和1和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d)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e)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f)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有序思考、逻辑判断等思维品质。
3、教学目标:a)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数感。
b)掌握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c)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应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知道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小数的组成,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d)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e)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f)掌握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1-3单元知识点

1、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子上,从不同角度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或说成:最多同时能看到3个面)。
2、给出一个(或两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
3、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4、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8、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体积单位换算】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 -高 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 -高 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 -宽 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6、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精华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第一单元观察物体1、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子上,从不同角度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4、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
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
2、3、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
5、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6、奇数偶数的性质(1)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2)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3)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质数×质数=合数(4)除2外所有的偶数均为合数;(5)相邻偶数最大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
7、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8、100以内质数表: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立方体)的特征面棱顶点长方体①有6个面;②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③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①有12条棱;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特殊情况下有8条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正方体①有6个面;②6个面完全相同;③每个面是正方形。
①有12条棱;②12条棱全部相等。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子上,从不同角度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或说成:最多同时能看到3个面)。
2、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先根据平面图找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排;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非0的整数。
(不包括小数、分数)
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2х6=12,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只能说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
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
找因数的方法:24的因数有()。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60以内7的倍数有()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1是任何整数(0除外)的因数。
也是任何整数(0除外)的最小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至少有1个,这个数是1。
除1以外的任何整数至少有两个因数(0除外)。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 =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 =这个数它本身
2、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且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的两位数是30,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最大的三位数是99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至少有三个因数。
1:只有1个因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5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除2以外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除2以外任意两个质数的和都是偶数。
质数×质数=合数合数×合数=合数质数×合数=合数4、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做分解质因数。
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如24=2×2×2×3 ,2和3 叫做24的质因数。
5、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
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每条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4、小正方体拼大正方体的规律:由于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相等,所以要用小的正方体拼出大的正方体每条棱上摆放的小正方的个数应该是相等的,因此要拼出最小的正方体至少需要2×2×2=23=8个(也就是说每条棱上放2个小正方体),接着再往大了拼正方体,就是每条棱上放3个小正方体即3×3×3=33=27个,依次类推接下来是4×4×4=43=64个;要用小的正方体拼出大的正方体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应该是一个数的立方。
23=8 33=27 43=64 53=125
5、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高 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高 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宽 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6、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下面面积=长×宽前面面积=长×高左面面积=宽×高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 长×宽+长×高×2+宽×高×2
S=a×b+a×h×2+b×h×2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a×h+b×h)×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
长方体:沿与原来长方体最大面平行的方向切割,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的最多。
沿与原来长方体最小面平行的方向切割,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的最少。
正方体:无论沿那个面平行的方向切,都将增加两个正方形的面。
长方体:将原来长方体的最大面组合在一起,其表面积比原来减少的最多。
将原来长方体的最小面组合在一起,其表面积比原来减少的最少。
6、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体积÷宽÷高 a=V÷b÷h
宽=体积÷长÷高b=V÷a÷h
高=体积÷长÷宽 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或(右面面积×长)或(前面面积×宽)正方体的棱长扩大n倍,其棱长和也扩大n倍,表面积扩大n2(n×n)倍,体积扩大n3(n×n×n)倍。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其棱长和也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9(3×3=9)倍,体积扩大27(3×3×3=27)倍。
练习:把一个正方体木块截成两个相同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32平方分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分米,体积是(64)立方分米。
分析:正方体无论怎么切都将增加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等于原来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
因此,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为32÷2=16(平方分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16×6=96(平方分米);根据原来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棱长×棱长=16,可知4×4=16,原来正方体的棱长为4分米,原来正方体的体积为4×4×4=64(立方分米)7、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一个物体的容积一般都比它的体积小。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8、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9、【体积单位换算】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
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1、练习:用一张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从四个角上分别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后,做成一个无盖长方体盒子,做成盒子的容积是多少?
思考:做成的长方体长是()厘米,宽是()厘米,高是()厘米。
×进率
÷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