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 勋伯格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精品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精品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音乐鉴赏》教材第十二章——20世纪音乐,其中第二节将聚焦于勋伯格及其代表作品。
详细内容将包括勋伯格生平、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特点,尤其是他对十二音技法贡献。
重点分析作品有《五首钢琴曲》和《一个华沙幸存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勋伯格生平和音乐成就,理解其音乐创新性和时代背景。
2. 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掌握勋伯格十二音技法,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激发他们对现代音乐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勋伯格十二音技法理解,以及这种技法在实际作品中应用分析。
教学重点:勋伯格音乐风格特点及其在20世纪音乐中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勋伯格作品音频和视频资料。
2. 教学PPT,包含勋伯格生平、作品简介、乐谱片段等。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要点和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勋伯格照片和简要介绍其生平,引发学生对这位作曲家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勋伯格音乐风格,特别是十二音技法基本原理和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五首钢琴曲》中片段,让学生感受十二音技法音乐效果。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华沙幸存者》乐谱,讲解十二音序列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勋伯格作品中十二音序列,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勋伯格生平简介2. 十二音技法原理3. 《五首钢琴曲》和《一个华沙幸存者》作品分析4. 勋伯格音乐风格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勋伯格另一部作品《月光小径》,找出其中十二音序列,并解释其音乐效果。
2. 答案提示:提供《月光小径》乐谱片段,标出十二音序列,引导学生从旋律、和声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解勋伯格及其音乐风格。
课后,我将反思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如学生参与度、理解程度等,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人民音乐家—聂耳》说课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作品情感内涵,体验到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通过学生演唱等活动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1、了解聂耳的生平与代表作。
2、通过聆听演唱《毕业歌》、欣赏对比民乐合奏与西洋乐器合奏的《金蛇狂舞》在愉快中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与情感内涵,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念并能通过演唱等活动表达出来3、通过观看视频认识更多的中西方乐器。
教学重难点:1、聆听《毕业歌》体会歌曲的情感并且把情感融入到其中通过演唱的形式表达出来。
2、聆听《金蛇狂舞》对比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演奏的两个版本,动手用身边的器乐表达出金蛇狂舞欢腾的气氛。
教具:多媒体,沙锤、碰铃等打击乐器。
一.导入1.上课铃声响起之前在教室里播放《国歌》2.上课前我们听到了一首什么歌曲?(《国歌》)它的作者是谁呢?(《聂耳》)3.进入主题《人民音乐家—聂耳》二、课题内容1)、简介聂耳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云南玉溪人。
作曲家,他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大革命期间曾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以后又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
他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作曲。
作品有《卖报歌》、《新女性》、《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另外还有一些战斗性的论文。
1935年他到日本准备到苏联留学,不幸在游泳时溺死。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他是第一个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2)、小组展示,成果分享(课后作业:分组的方式收集聂耳作品,各组依次向大家展示收集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所收集作品的创作背景。
第一组收集关于百姓生活艰苦方面的歌曲第二组收集聂耳儿童歌曲第三组收集以工人阶级生活为题材的歌曲)3.)学生展示收集作品后进入课本两首歌曲《毕业歌》《金蛇狂舞》的欣赏学习。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二章,主题为“勋伯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勋伯格的生平介绍、音乐创作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22.1节“勋伯格的生平与艺术成就”;第22.2节“勋伯格的创作风格及技巧”;第22.3节“勋伯格的代表作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勋伯格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勋伯格的音乐创作风格、技巧及代表作品。
3. 提高学生对现代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勋伯格的创作风格、技巧及其代表作品。
难点:对勋伯格无调性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勋伯格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引发兴趣。
2. 讲解:介绍勋伯格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为例,让学生模仿创作,体验其创作过程。
4. 例题讲解:分析《五首钢琴曲》中的第一首,讲解其创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勋伯格的其他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勋伯格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勋伯格的创作风格、技巧。
3. 勋伯格代表作品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勋伯格的《五首钢琴曲》中的第二首,阐述其创作风格和技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勋伯格的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现代音乐流派,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理解和欣赏。
2.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创作体验。
3. 例题讲解中《五首钢琴曲》第一首的分析。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无调性音乐的理解和欣赏1. 定义:无调性音乐是指音乐作品中没有明确的调性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大、小调体系。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走进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第二十二节勋伯格【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必修)第十二单元第二十二节勋伯格【课型】鉴赏课【课时】一课时【教学年级】高一【教学分析】“表现主义音乐”是西方近现代音乐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教材第十二单元是一个独立的“表现主义”单元。
本课选择了勋伯格的两首管弦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不同,这为学生认识、了解表现主义的音乐风格特征提供了条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表现主义音乐无调性的风格特征,本课重点欣赏勋伯格的两首管弦乐。
学生对现代音乐了解甚少,对无调性音乐了解的就更少了。
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聆听分析作品,并且对作品进行评价成为本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已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创造的能力,有了一定追求美的愿望。
且通过之前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欧洲创作音乐发展的脉络、各个流派的音乐风格,作曲家、代表作品等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已为学习表现主义音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表现主义音乐是近现代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音乐流派,这一流派对当代音乐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听辨能力。
因此,这节课仍然“以音乐为本”,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和学习、感受勋伯格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勋伯格音乐创作中充满个性的创作技巧和创新主义追求,树立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
通过两首管弦乐作品的对比探究对表现主义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对表现主义音乐美的鉴赏力。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勋伯格的生平、代表作及贡献;在聆听过程中,通过体验与感悟、分析与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思想内涵,进而从理性角度理解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三)知识与技能:分析并理解表现主义无调性音乐创作的特点,体会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感受和体验表现主义无调性音乐的风格特征。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二节,主题为“勋伯格”。
详细内容包括:勋伯格生平介绍、音乐创作风格及特点、代表作品解析。
重点章节为第二十二章第三节“20世纪音乐鉴赏——勋伯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勋伯格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勋伯格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其代表作品。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勋伯格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以及对其代表作品的鉴赏。
教学重点:了解勋伯格生平,掌握其音乐创作风格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勋伯格的代表作品《五首钢琴曲》选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引发兴趣。
2. 讲解:介绍勋伯格的生平,分析其音乐创作风格和特点。
4. 例题讲解:以《五首钢琴曲》中的一首为例,详细讲解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勋伯格的创作手法,创作一首简短的音乐作品。
7.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勋伯格生平2. 音乐创作风格和特点3. 代表作品解析4. 学生创作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勋伯格的另一首代表作品《三首弦乐四重奏》。
2. 答案要求:从结构、旋律、和声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外欣赏勋伯格的其他作品,了解20世纪音乐的发展趋势。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音乐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风格和特点。
2. 对勋伯格代表作品的分析方法。
3. 学生的创作实践及评价。
一、勋伯格的音乐创作风格和特点1. 十二音体系:勋伯格创立了十二音体系,打破了传统音乐的调性束缚,使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 序列音乐:他在十二音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出序列音乐。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二章,主要详细讲解勋伯格的音乐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具体内容包括:勋伯格的生平简介、音乐创作背景、十二音体系理论、代表作品分析,以及勋伯格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勋伯格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风格;2.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十二音体系理论,提高音乐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对现代音乐作品的兴趣,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十二音体系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勋伯格音乐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谱例;2. 学具:教材、笔记、钢琴(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勋伯格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勋伯格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背景,分析其音乐风格特点,讲解十二音体系理论。
3. 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尝试创作十二音音乐片段,体验勋伯格的音乐创作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五首钢琴小品》中的经典片段,讲解十二音体系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勋伯格作品中的十二音体系应用,并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勋伯格生平简介2. 音乐创作风格特点3. 十二音体系理论4. 代表作品分析5. 勋伯格对后世音乐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五首钢琴小品》中的十二音体系应用,并写出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十二音体系理论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勋伯格的其他作品,以及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勋伯格与他的时代》等相关资料,加深对勋伯格音乐风格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十二音体系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过程: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创作尝试及讨论。
3. 作业设计:分析《五首钢琴小品》中的十二音体系应用。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第二十二节勋伯格教学目标:1、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知识。
3、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4、通过学习现代主义音乐,了解音乐的多元化并且更充分地认识表现主义,了解现代主义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需求和更好地诠释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无调性音乐与调性音乐的概念、特征及风格区别。
(3)十二音体系的产生及其基本创作技法。
2、教学难点:(1)无调性音乐与调性音乐的概念、特征及风格区别。
(2)十二音体系的产生及其基本创作技法。
教学方法:以“聆听—感受—体验—比较—讨论—探究—总结”为核心方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民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播放一段电影视频,学生聆听电影配乐,结合电影画面,感受电影和音乐的情绪。
(视频资料:《八恶人》片段)导入课题:教师:刚刚大家看到了一些怎样的画面?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像郎朗刚刚演奏的《八恶人》的插曲,大家喜欢么?如果不看画面,只听音乐大家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总结:像这样没有旋律规律、没有节奏规律、没有调性的音乐,仿佛杂乱无章的音乐,就是我们今天上课一起来进行探讨的现代主义音乐。
二、介绍现代主义音乐的起源和流派。
1、现代主义音乐也称为“新音乐”或“新潮音乐”,“现代”只是时间的概念,不是也不能含括审美思想、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现代主义音乐的开拓者都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交的音乐家,他们身上兼有浪漫乐派的基因,面对高度发达的工业、空前活跃的思想和剧烈变革的社会,自然也要在音乐的发展上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为了获得表现的自由,不惜摒弃传统的美学标准和表现手段,虽然有成功与失败,甚至有的至今也无定论,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却是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风格。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材第二十二章,主题为“勋伯格”,详细内容涉及第22节,通过对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的生平介绍及其创作风格的分析,学习无调性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勋伯格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无调性音乐的特点,理解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现代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调性音乐的理解,十二音技法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勋伯格生平介绍,无调性音乐的特点,十二音技法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教鞭。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十二音技法谱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无调性音乐,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勋伯格。
2. 新课内容讲解:(1)介绍勋伯格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分析无调性音乐的特点,讲解十二音技法。
(3)举例说明勋伯格的作品中十二音技法的运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创作一段无调性音乐,体验十二音技法。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勋伯格作品,讲解十二音技法的具体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创作一段简短的音乐。
六、板书设计1. 勋伯格生平简介2. 无调性音乐特点3. 十二音技法4. 勋伯格作品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勋伯格作品,阐述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技法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现代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无调性音乐的理解,十二音技法的掌握。
2. 教学过程: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教学内容:1. 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
2. 知识: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
3.拓展与探究:
教学目标: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初步知道表现主义音乐
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知识。
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
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初步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知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
二.导入新课:
1.导言:
20世纪十一个充满矛盾和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等,引发了社会心理的变化,个人主义充分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追求创新求异,试图与传统技法与风格决裂,因而在各类艺术中都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现代”风格和流派。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德国,奥地利兴起的一个现代流派,它最先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领域,然后扩展到音乐领域。
表现主义艺术家常常把他们对世界所感悟到的内心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作品常与病态,失常,死亡等主题相联,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小人物,他们因饱受折磨和压抑而呈现出一种畸形,怪诞的形象。
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三位作曲家。
勋伯格对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技法的探索,引起20世纪音乐翻天覆地的变化。
2.名人名言:
艺术家并不创作其他人认为是美得那样的作品,而只是创作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作的作品。
------【奥】勋伯格
3.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展示:
《生与死》与克里姆特
《即兴》与康定斯基
4.出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代表人物为奥地利的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由于他们以维也纳为活动中心,又称“第二维也纳乐派”。
受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主张按照作者自己的解释,将现实生活加以夸张,扭曲和变形,以表现作者主观的心理冲动,创作技法广泛使用无调性,代表作品有勋伯格作于1921年的《月光下
的皮埃罗》(朗诵和室内乐)。
2.勋伯格
勋伯格(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
勋伯格生于维也纳,家境贫寒,曾在银行当小职员。
他作曲靠自己摸索,基本上自学成才。
后来与其门生韦伯恩和贝尔格一起形成“新维也纳乐派”,成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
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瓦格纳影响,后逐渐倾向于无调性,代之半音阶风格的十二音体系,从而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
他认为古典的意念,古典的形式与古典音乐的基础----大小调体系都是过时的东西,在调性限制的范围内是不可能写出好乐曲来的,因此他抛弃了音乐的调性,代之以半音阶风格的十二音体系,从而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
1933年勋伯格流亡到美国,后加入美国籍。
晚年创作由朗诵,男声合唱,管弦乐演出的名作《一个华沙幸存者》,用音乐向纯粹提出强烈的抗议。
其音乐理论与作曲体系对世界有较大影响,主要著作有《和声学理论》,《和声的结构功能》和《作曲基本原理》等。
3.《五首管弦乐曲》
创作于1909年的《五首管弦乐曲》,是勋伯格从调性音乐转向无调性音乐的主要作品之一,音乐具有显明的表现主义风格。
当时,勋伯格集中精力创作短小的抒情作品。
五首乐曲的标题分别是:
“预兆”:很快。
表现恐怖和焦虑的情绪,处于极度痛苦中的幻觉世界。
“往事”:表现抒情的沉思的情绪。
“湖边晨景”:中速。
早晨的太阳照到平静的湖面上闪闪发光,好像静止不动。
“色彩”:很快。
剧情发生突然转折或是相反的变化。
“突变”:稍快。
充满热情的抒情风格。
4.《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
第一首:预兆
这是一首速度很快的乐曲,表明了无调性音乐非常适于表现恐怖和焦虑之类的情绪。
音乐展现了一个处于极度痛苦中的幻觉世界,基本主题是一个上行旋律线条,它以各种方式反复出现在作品中。
在这首作品中,勋伯格还使用了各种新鲜的乐器音色和配器效果,如长号的刺耳声音,加弱音器的圆号,构成十分突出,有趣的变化和对比。
5.《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
第二首《往事》表现了一种沉思的情绪,尚待有某些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余韵。
旋律比较简单,但却有丰富的和声语汇和精致细腻的音色。
开始的和弦由音色,音质各不相同的乐器奏出,色彩丰富,高声部主题由大提琴奏出。
四.音乐知识讲述:
1.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
调性音乐,即有调性的音乐。
调中各音对主音有倾向性。
在调性音乐中总是存在着一个作为中心的音,和弦的构成和曲调的进行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
无调性音乐。
就是没有调性的音乐。
无调性音乐出现于20世纪初,它取消了各音之间的音级功能差别,它打破了传统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处于平等地位,既不与某个调性中心有关系,也不依附于某个主音,从而避免和否定了调中心的存在。
用无调性写成的代表作品有《钢琴曲三首》,《五首管弦乐曲》,以及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等。
在传统音乐中,调性是具有结构乐曲的功能的,因而,勋伯格在放弃调性,抹杀调性中心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丧失了传统音乐中对结构框架的组织手段。
也就是说,作曲
家只能用无调性来写一些篇幅短小的作品,而很难创作类似于交响曲,歌剧这样大型音乐体裁的作品。
2.十二音音乐
十二音音乐是20世纪作曲技术之一。
其基本原则是平等对待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取消传统大小调体系各音级的功能区别。
十二音体系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作曲家将十二个半音不许重复地自由编排成一个序列(或称音列),然后用这个序列的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组织成一部作品。
这是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他解决了无调性音乐缺乏结构组织手段的弱点,这种新的组织体系使创作大型音乐作品成为可能。
十二音音乐的重要作品有勋伯格的《第三弦乐四重奏》,《华沙幸存者》等。
五.拓展与探究:
1.进行是乐曲中主题展开和变化的一种手法,其手法基本上是以原主题最后一个音为起音,用逆行方向,将各音按原主题高音和节奏进行模仿直到原主题的起音为止。
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着编排一个音列,并作出这个音列的逆行。
2.与传统的调性音乐相比,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容易给人以怪异,不谐和之感,难以用欣赏调性音乐的方式来把握,聆听《往事》并说说感受。
3.结合现代美术,谈一谈现代音乐与现代美术之间有无共通之处。
六.小结: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