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艺高一音乐鉴赏教案

合集下载

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现代主义音乐》

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火鸟》、《蓝色狂想曲》、《一个华沙的幸存者》三首经典的现代主义音乐作品,感受其风格特征。

2.能对现代主义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并区别于之前几个时期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现代主义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难点:理解现代音乐在艺术创作的创新方面做出的贡献。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1.老师带来一段表演《4分33秒》这是来自美国的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最惊世骇俗的一首作品。

让观众倾听平时忽略的声音,万音皆可为乐。

平时人们更重视演奏家的地位,忽视了其实是关注令所有音乐作品得以成立,《4分33秒》让“听”替代了“演奏”的主动地位。

这样的作品纵观西方音乐发展史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诞生并获得认可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2.观看微视频,导入课题。

(二)《火鸟》终曲1.简介斯特拉文斯基刚刚的微视频当中提到被视为现代主义音乐的灯塔的一部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今天我们要欣赏的第一部作品是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火鸟》。

2.简介《火鸟》3.芭蕾舞剧《火鸟》的剧本是根据一个古老的俄罗斯传说编写的。

传说中王子伊凡为解救被魔王卡茨囚禁在城堡中的公主,与魔王进行了一番搏斗,不幸被魔王抓住。

关键时刻,王子得到了一只神奇火鸟的帮助,最终战胜了魔王,救出了公主。

4.聆听《火鸟》终曲主题,思考:(1)音乐开始部分担任独奏的是什么乐器?该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担任独奏的是圆号,是铜管乐器的一种,其音色温和、圆润,在演奏庄严的乐器时富有一种神圣的、凯旋性的音响。

(2)作曲家为什么在此处使用该乐器?此处使用该乐器演奏,表现了王子战胜魔王后的凯旋,与公主举行婚礼的神圣之感,诠释出了故事的圆满结局。

5.聆听《火鸟》终曲主题的重复段,思考:在主题反复时你还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说说这些乐器给主题带来怎样不同的感觉?小提琴是管弦乐当中最重要的弦乐器,音色明亮、细腻、秀美、柔和,适于表现温柔、热烈、轻快、以及最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

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中国流行音乐》

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中国流行音乐》

《中国流行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并能说出每个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流行音乐作品。

2.尝试演唱2—3首教材上的中国流行歌曲,如《春天里》《黄土高坡》《外婆的澎湖湾》等,体验歌曲的情感和韵味。

3.聆听感受中国流行歌曲的风格特色,能指出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所融入地域或民族风格的音乐元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和探究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掌握流行音乐的时代特点和它所包含的地域以及民族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欣赏歌曲《夜上海》设问:是否熟悉歌曲?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歌曲?属于流行歌曲吗?2.师生交流探讨后老师小结这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中国上海歌厅的舞曲,也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主要以时代为背景来了解每个时期流行音乐的特点。

(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可以说历经时代的锤炼和洗礼,成就了一个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

纵观历史,我们大致把它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三)新中国成立前的流行音乐1.介绍这一时期中国歌曲创作的大致分类。

①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的大众进步歌曲。

②以黎锦晖和贺绿汀为代表的通俗歌曲。

2.欣赏贺绿汀的《春天里》。

看谱跟唱,感受歌曲韵味3.介绍贺绿汀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东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

在近八十年的音乐生涯中,他把自己的音乐活动与人民的革命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创作了很多不朽的音乐作品,在我国音乐届产生重大影响。

他的创作,构思严谨周密,结构完整紧凑,手法简洁洗练,感情真挚自然,有鲜明的时代感使他成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位优秀的人民音乐家。

4.再次聆听歌曲思考:旋律有什么特点?歌曲传播方式是什么?5.小组讨论,老师小结歌曲特点:这首作品是电影《十字街头》的插曲,歌曲以轻松活泼、简洁明快的节奏表现了年轻人虽然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当中,仍对未来充满信心,决心迎着困难为美好的明天大干一场的乐观主义精神。

高一【音乐鉴赏(湖南文艺版)】中国古代音乐赏析(一):古曲《哀郢》-教学设计

高一【音乐鉴赏(湖南文艺版)】中国古代音乐赏析(一):古曲《哀郢》-教学设计

高一【音乐鉴赏(湖南文艺版)】中国古代音乐赏析(一):
古曲《哀郢》-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聆听笛子演奏的《我爱你,中国》片段
2.了解主奏乐器笛子
二、新授:
1.初步了解乐器——埙并聆听《楚辞》九章之《哀郢》,熟悉主题旋律,感受变化音的作用。

(乐谱后略)
2. 对照主题旋律,聆听《哀郢》片段。

通过乐器音色、演奏技法等感受作品情感。

3.了解赵良山老师在埙乐艺术的贡献。

4.编磬与编钟的了解学习
5.聆听竹枝词,用不同速度视唱乐谱,感受作品速度在演奏中的作用
(乐谱后略)
6.了解《竹枝词》作品背景
7.通过音乐要素感受作品情绪。

三、巩固:
1.回顾“八音”分类法类别及分类依据,并确认笛子、埙、编磬、编钟所属“八音”分类。

“八音”分类法:
金类、石类、丝类、竹类、匏类、土类、革类、木类
2.聆听《八音和鸣-楚调》片段,感受纯四度音程在旋律中的作用,体会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作品的影响。

四、小结
1.归纳总结
五、作业
1.挥拍视唱《竹枝词》旋律;
2.完整聆听八音和鸣《楚调》,根据所听到乐器音色思考“和”的含义。

3.收集关于古代“八音”相关介绍,每类乐器各举一例。

湖南文艺版高中音乐鉴赏《影视音乐》精品教案

湖南文艺版高中音乐鉴赏《影视音乐》精品教案

湖南文艺版高中音乐鉴赏《影视音乐》精品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影视音乐,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与享受2.在欣赏过程中,能了解主题歌、插曲、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并分析其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掌握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授法对比法启发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一、课程导入:问题:该歌曲出自哪部影片欣赏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二、教学过程(一)主题歌1.定义:主题歌或主题曲是在电影、电视剧等作品中,用来代表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歌曲。

有时主题歌化为音乐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2.影片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将要欣赏的影片---《泰坦尼克号》3.歌曲介绍:《我心永恒》歌曲荣获:第七十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第五十五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音乐4.欣赏主题歌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其中三个片段,分析各个片段音乐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视频一:引入故事情节,提前将观众带入影片的气氛中视频二:渲染场景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进入爱情故事的高潮视频三:凄美婉转的歌声似在诉说感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对画面起到烘托、突出主题的作用5.总结主题歌的作用主题歌贯穿全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影片的爱情主题,是整个爱情故事的凄美缩影。

(二)插曲1.定义:是配置在影片中的歌曲,常常伴随着重要的场景及人物出现,与剧情发展。

2.欣赏:《天竺少女》3.问题:从音乐中你能判断出故事发生在:A、新疆B、云南C、印度4.音乐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是什么?A、刻画人物形象B、渲染场景气氛C、表现人物内心情感D、展现异域音乐风情(三)主题音乐1.定义:主题音乐是一段完整的纯器乐演奏段落,能深刻的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是影视剧的核心音乐。

2.学生影片介绍:《辛德勒的名单》影片讲述的是德国商人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目睹了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民残暴虐待、血腥屠杀的场面后,唤醒了良知,最后拿出自己所有积蓄拯救犹太人民免遭屠杀,人们永远感谢他怀念他的真实历史事件。

高中音乐湘文艺版《音乐鉴赏》第一单元《1812年序曲》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音乐湘文艺版《音乐鉴赏》第一单元《1812年序曲》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音乐湘文艺版《音乐鉴赏》第一单元《1812年序曲》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

2、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知识,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2学情分析
学生对1812年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还不够充分,需加深认识,对乐曲中的乐器也需作讲解。

3重点难点
通过参与聆听和体验,引导学生了解音乐要素的作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欣赏与鉴赏的区别
欣赏:是怀着喜欢与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你认为美好的东西。

鉴赏:是通过对照、比较、评价判断和知识性的欣赏。

“欣赏”又可称玩赏、领略,指一种相对被动的、多从感官出发的审美行为,常常以其感性直观引起的精神愉悦令人产生美感;“鉴赏”则更进了一层,往往兼及感性和理性,又带有品鉴、判断、反思的意思,所以鉴赏含有区别、品味、品评的成分,是比欣赏更多些主观成分的一种审美态度。

2【讲授】音乐鉴赏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清晨-湘文艺版《音乐鉴赏》教案

清晨-湘文艺版《音乐鉴赏》教案

清晨-湘文艺版《音乐鉴赏》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不同音乐风格和乐器的基本特点和特色。

2.学习如何鉴赏不同音乐。

3.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课程内容1. 音乐介绍在课堂开始时,给学生们提供一些不同风格和乐器的基本介绍,例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摇滚乐、钢琴、小提琴、吉他等。

介绍时可以使用录音或视频来展示不同类型的音乐和乐器。

2. 音乐鉴赏选择一首适合年龄段的音乐,为学生们进行全面的鉴赏,包括歌曲的旋律、节奏、乐器、歌词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共同的讨论,探索歌曲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意义,促进学生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3. 音乐制作给学生们短暂的时间来自己制作一首音乐。

可以使用音乐软件或乐器来演奏自己的作品。

鼓励学生们在音乐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1. 听课让学生们先听音乐,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贯穿于整个听课的过程中,从音乐整体到细节逐步地体会、理解和分析音乐。

2. 分组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互相交流和讨论每个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以及学生们的制作成果。

3. 演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自己的音乐作品或乐器演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四、课程评估考虑到这是一节音乐课,评估应该基于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程度。

采取以下方法:1.分组学习表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估,对每个小组评价其合作程度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整体表现对全体学生进行总体评估,主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高程度。

五、教学资源1.录音、视频2.音乐软件、乐器六、总结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以及创作和表现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听课、分组学习和演示,通过各种教学资源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估将基于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为其提供真实、有价值的评价,并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反馈和改进建议。

高一【音乐(湖南文艺版)】学会聆听音乐:管弦乐《我爱你,中国》高一年级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高一【音乐(湖南文艺版)】学会聆听音乐:管弦乐《我爱你,中国》高一年级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高一【音乐(湖南文艺版)】学会聆听音乐:管弦乐《我爱你,中国》高一年级音乐鉴赏-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课题教科书出版社:XXX出版日期:2019年6月教学人员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单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引导赏析管弦乐曲《我爱你,中国》主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2.感知作品中主要演奏乐器的音色,分析音乐要素,感受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3.准确且富有表现力的视唱主题。

教学重点:1.运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主题;2.视唱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1.能用准确的语言从音色、力度、情绪等方面分析音乐主题;2.有表现力地视唱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学科音乐年级高一学期第一学期学会聆听音乐——管弦乐曲《我爱你,中国》主题赏析书名:高中《音与鉴赏》主要师生活动导一、总述音乐的内涵,并举例说明。

入二、复管弦乐队编制,为聆听作品做好铺垫。

三、聆听作品引子段落1.听辨乐器;2.了解引子部分的音乐动机;3.感触感染铜管组乐器的音色关于作品情感的表达起到的作用;新授环节4.完整欣赏引子部分。

四、主题赏析1.复旋律;2.了解歌曲背景;3.分析主旋律歌词,了解音乐表达的情绪;4.识读乐谱,视唱主题。

五、对比聆听主题,从四个方面分析音乐要素,完成表格,感受三段主题旋律的音乐表现。

聆听乐段第一乐段主要乐器大提琴力度变化轻柔吹奏特点气息连接音乐情绪宽广空阔第二乐段弦乐组管弦乐双簧管+合唱管弦乐增强活泼流动喜气平和第三乐段非常强拉宽饱满汹涌澎湃六、聆听尾声,感受作品首尾呼应的创作手法。

七、课堂小结8、课后功课1)有施展阐发力地背唱作品主题旋律;2)完整聆听管弦乐曲《我爱你,中国》,结合课上对主题乐段的分析。

进一步感触感染作品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3)自立选择聆听《康乐的女战士》、《过山》,感触感染不同乐器的音色对塑。

湖南文艺高一音乐鉴赏教案

湖南文艺高一音乐鉴赏教案

湖南文艺高一音乐鉴赏教案湖南文艺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篇一:高中音乐鉴赏教案课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教学内容说明本课作为音乐鉴赏模块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们带着自主选择学习的期待和新鲜感,步人音乐殿堂。

我们用什么迎接他们呢?是陌生的理论概念,还是亲切、动听的音乐?当然,应该是后者。

尽管本单元的中心是“音乐的欣赏”,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诸如“什么是音乐”、“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怎样欣赏音乐”之类的理论问题,但本课是以两首音乐作品---- 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各一首,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

通过对这两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在学生对音乐有了具体、真切的感受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引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和呈现方式,并以自己的欣赏经验作为印证,进而领悟“怎样欣赏音乐”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点需要说明:1. 课文标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一句启发式的引导语,其后的“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则是问题的具体化。

编者使用这些语言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直接答,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欣赏音乐。

2. 本课第一首乐曲为标题音乐,形式为钢琴独奏。

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因为乐曲的作者写作这首作品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近,使学生有同龄人的亲近感。

其二是音乐优美,在标题的引导下,易于产生联想。

3. 本课所选的第二首乐曲为非标题音乐(也可称为“无标题音乐”,是作者第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除作品有一句简短的题辞外(“献给1986 年我的朋友们”),未加任何乐曲说明,给听众留有十分广阔的想像空间。

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作品的题材与青年人的理想和追求有关(当然不止于此),另一是同前一首标题音乐形成呼应和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获得欣赏音乐的经验。

教学目标 1. 能认真听赏本课两首优美动听和扣人心弦的音乐作品,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将音乐与绘画、语言文学艺术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后,能概述出音乐艺术是否具有具象性和语义性特征,以及音乐“不能告诉”我什么的简单道理,从而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文艺高一音乐鉴赏教案教学内容说明本课作为音乐鉴赏模块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们带着自主选择学习的期待和新鲜感,步人音乐殿堂。

我们用什么迎接他们呢?是陌生的理论概念,还是亲切、动听的音乐?当然,应该是后者。

尽管本单元的中心是“音乐的欣赏”,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诸如“什么是音乐”、“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怎样欣赏音乐”之类的理论问题,但本课是以两首音乐作品 ---- 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各一首,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

通过对这两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在学生对音乐有了具体、真切的感受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引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和呈现方式,并以自己的欣赏经验作为印证,进而领悟“怎样欣赏音乐”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点需要说明: 1. 课文标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一句启发式的引导语,其后的“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则是问题的具体化。

编者使用这些语言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直接答,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欣赏音乐。

2. 本课第一首乐曲为标题音乐,形式为钢琴独奏。

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因为乐曲的作者写作这首作品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近,使学生有同龄人的亲近感。

其二是音乐优美,在标题的引导下,易于产生联想。

. 本课所选的第二首乐曲为非标题音乐,未加任何乐曲说明,给听众留有十分广阔的想像空间。

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作品的题材与青年人的理想和追求有关,另一是同前一首标题音乐形成呼应和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获得欣赏音乐的经验。

教学目标 1. 能认真听赏本课两首优美动听和扣人心弦的音乐作品,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将音乐与绘画、语言文学艺术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后,能概述出音乐艺术是否具有具象性和语义性特征,以及音乐“不能告诉”我什么的简单道理,从而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的认识。

. 通过作品实例的感受与认识,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音乐表现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建议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结合选材特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以下四点建议可供任课教师参考: 1. 本单元为高中学生的起始课,建议安排一个课时。

本课的开始可进行-分钟的热身活动,让学生对老师有一个初步印象。

然后进行听赏活动。

第一首作品可以作为精听曲目,第二首可作为浏览性欣赏。

浏览的曲目亦可先分段赏析,然后再综合的欣赏。

. 引导学生带着期待来欣赏与感受。

比如课文开始处提示的:“让我们先听赏从一位年轻女音乐家心中流淌出来的音乐。

”特别是课文中写明作曲家写作这首乐曲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仿,就更能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这种兴趣源于内心的一种审美期待 ---- 欲知她在“祈祷”什么?从而专注地去听赏和感受音乐。

接下来听赏的是一首“献给青年人的奋斗篇”,也与成长中的高中生富于幻想、正在规划人生的心理状态相贴近。

加之课文中将这一乐章音乐主题的旋律线条,以不规则的锯齿状示意图形式呈现出来,也使学生产生聆听音乐的期待感。

教学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能巧妙地突出这些细节,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在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可感而未知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如第一首钢琴曲,音乐优美、明朗而略显高贵、华丽,起伏流动的琶音如涌动的波澜。

这样的音乐,为何冠以“少女的祈祷”这一标题呢?这位少女是谁?她是在祈祷,还是在倾诉?或是在回忆?沉思?第二首乐曲连续用了前长后短的三连音与迂回级进的旋律线的组合,为什么说这样的音乐“蕴含着无穷的?掘进’力量?”乐曲题献给“ 198年我的朋友们”,这与作品的音乐内涵有什么联系?这类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应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皆可直接作为学生的探究课题。

探究的结果,最后则自然归结到“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 “怎样欣赏音乐”的单元主题上,从而使教学过程完全沉浸于与音乐的对话之中。

. 通过讨论交流与师生互动,达到感性认识的升华。

上述探究课题,是在聆听与感受音乐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

涉及第一首作品的问题,与认识音乐的艺术特征相关,即乐曲本身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音乐具体表现的是什么,正如课文中三幅插图的提问 ---- 祈祷?沉思?倾诉?或是思念?回忆?憧憬?有可能是,有可能都不是。

涉及第二部作品的问题与此近似,音乐表现了劳动?学习?海涛?同样有可能是,也可能都不是。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很可能会得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答案,有些答案还可能截然相反,但这不足为奇,因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以个体的联想和想像作中介,这种联想与想像又基于个体的生活经验,因而存在差异。

这正好说明,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和音乐理解的宽泛性是合理的。

其深层的美学原理,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特征: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

认识到这一步,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和逐层剖析达到的。

教师参与其中,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并可陈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但不要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所有的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潜心感悟和自我总结,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得以升华。

. 将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贯穿于审美体验的全过程。

对音乐作品的听觉感知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前提是学生对音乐作品完整而充分的聆听。

本课听赏的是两首不同形式的器乐作品,前者充分利用了钢琴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特点,主题旋律流畅、优美,但却是器乐化的写法,不容易跟唱;后一部作品的主题充满了变化音,可唱性不强。

两首作品都不宜采用“背唱音乐主题”的传统听赏模式。

面对这样的作品,直抓住作品中突出的音乐要素,引领听觉感知。

如《少女的祈祷》可从钢琴的音乐人手,一开始的引子,声音宏亮而带光泽,可联想到钟声、教堂、明媚的阳光……其后钢琴颗粒性的音乐,清脆而富于弹性,似圆润闪动的珍珠。

其次,这首乐曲的结构规整而明晰,由主题和四个变奏组成,段落分明,很容易对主题进行“追踪”。

翟小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音乐要素突出的特点有:贯穿全曲的前长后短的三连音节奏,迂回级进、偶尔夹以远距离跃动的旋律线条,以及这一主题在不同声部的呼应、重视,这种主题变形纵横交错,汇成此起彼伏的音响洪流,加上力度的大幅度涨落和对比,使音乐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掘进”力量,给音乐带来极大的“冲力”。

上述这些由各种音乐要素造成的突出特点,皆与音乐的内涵密切关联。

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抓住这些表现特点,有助于学生更深人地进行审美体验。

教学评价教科书 P.最后两行和P.1“活动与探究”栏目,共有四个思考和叙述题,可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

这四个问题,可用口答;亦可通过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来进行评价;如果时间允许,还可通过学生写作短文的形式进行评价。

评价并不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师的期待为唯一的标准,而应着重观察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对问题的探究是否专注和投人,是否对音乐产生了共鸣,是否有自己的感受等。

由于这是本模块的第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增进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而不宜把评价放在一个突出的显要位置。

本课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肯定学生欣赏音乐的专注和探究问题的投入,增进学生感受音乐美和探究音乐内涵的自信。

教材分析及相关资料 1. 乐曲分析《少女的祈祷》钢琴独奏曲,变奏曲式。

结构图式为:附:关于赋格曲赋格曲是用复调手法写作的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同时也是一种复调音乐式。

它由拉丁文 Fuga 的译音而得名。

Fuga 的原意为逃逸、追逐、遁走,它形象地表明了赋格曲是由一个音乐主题在不同声部时隐时现、一再模仿、不断变化重现这一基本的特点。

赋格曲式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主题在不同声部轮流出现,主题之间有间插段。

展开部:主题在不同调性上作各种移位变形和展开。

再现段:主题回到原调,音乐收束。

赋格曲源于欧洲,在 1- 1世纪发展成熟和完善。

德国作曲家巴赫是欧洲复调音乐的代表人物。

0 世纪中国作曲家借鉴了赋格曲式,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2. 作曲家及创作情况简介苔克拉 . 芭达捷芙斯卡波兰女音乐家。

关于这位女作曲家的介绍文字较少。

仅知道她生于华沙,未上过音乐学院,主要靠自学成才。

她的钢琴弹得很好,兴趣爱好广泛。

她的作品除 185年发表的《少女的祈祷》外,还有《小茅屋的回忆》、《甜蜜的梦》、《友谊的梦》等钢琴曲,大都是短小精致而又通俗易解的小品,其中以《少女的祈祷》最为著名,是欧洲钢琴文献中通俗小品的代表作。

此曲除钢琴独奏的形式外,也有人将它改编为四手联弹或其他形式的器乐曲。

由于它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不太高,所以常为初学钢琴的人或音乐爱好者所乐于弹奏。

瞿小松,中国当代作曲家。

195年生于贵阳市。

他的成长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

初中毕业便逢“上山下乡”运动,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山区务农,历时五年。

在此期间深受大自然和民间艺术的熏陶。

后开始自学音乐,并考人贵阳市京剧团,任该团乐队小提琴演奏员。

197年考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

19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访问、考察,活跃于国际乐坛。

现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为该院作曲系教授。

翟小松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新一代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交响组曲《山与土风》、小提琴与乐队《山之女》、大提琴与乐队《山歌》。

混合室内乐《 MongDong 》、打击乐协奏曲、管乐协奏曲《神曲》、清唱剧《大劈棺》、歌剧《俄狄甫斯之死》、《命若琴弦》。

室内乐《寂》等,并为话剧《野人》、电影《青春祭》、《盗马赋》等配乐。

曾于 198年和 198年两次在北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

他兴趣爱好广泛,还涉猎绘画、摄影等艺术,举办过画展和影展。

《第一交响曲》作于 198年初,于同年月在北京他第一次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上首演。

此作在总谱和节目单上写有“献给 198年我的朋友们”。

这批朋友,以文学家、戏剧家、诗人、导演、画家、摄影家、记者等身份,策划并促成了瞿小松的个人作品音乐会。

此外,这部交响曲是以表现“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使命拼搏奋斗”为主题,这正是这批朋友成长道路和奋斗精神的写照。

这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出生的人,大都与他有相似的经历:“文革”时期中断学业,上山下乡,到农村。

工厂和基层参加劳动,接受工人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思想,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

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求学、成长和施展才干的条件,使他们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材,共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是通过生动的音乐材料和丰富的表现手段体现出来的。

在听赏音乐时,可以引导学生以作品的题辞为线索,结合作曲家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展开联想,从昂扬、奋进的音乐基调中感受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

这部交响曲未采用传统交响曲的四乐章套曲形式,而由两个前后呼应、互补的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为广板,变体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快板,大型赋格曲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