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格之我见解

国民性格之我见解
国民性格之我见解

国民性格之我见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不管受过什么影响,其本质变化不会太大。一个民族亦是如此,中华上下五千年,已经凝聚形成了谦逊奋学、自强不息、忠贞爱国的精神主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稳定中也存在着起伏和细微的变化。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至今还在蓬勃发展的国度,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后代人生生不息地传承。在原始社会,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实践发现了许多自然规律,并巧妙地通过微小地利用或改变这些规律方便生活。就是这些许许多多的先代经验,多多少少地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使后代人获得一批批宝贵的财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他借鉴原始社会“家天下”的模式,发展成国家,并使自己成为“酋长”的升级版领袖,这一升级,便使得这种模式得到了不可取代的传承,其实到了现代,我们依然是一个最高领导人领导国家的形式,国家主席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只是冠以民主之名罢了。还有一个重要性格是委曲求全,这个在水浒里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抗。

上面说了,我们民族性格继承了传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继承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如果一味延续一些性格,没有顺应时代发展,不结合实际,那也是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比如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兴起西学大潮,他们虚心学习先进技术,使得中国很快地发展,也逐渐强大起来了。但是到现在,我们的学习似乎变味了,我们叫这种学习为崇洋媚外,我们学得太多了,快把我们民族之根给抛弃了,我想这也算是悲哀吧。

另外,国民性格也有变化,零零星星地算起来也有太多了,有好有坏的,好的不说,下面谈谈我对部分不好的现状的见解。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1987年10月,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以下是我对中国人性格的简单概括。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的莫过于一个“中”字。中国人喜欢采取折中的方式处理问题,原因同时表现为:

1、怕得罪人;

2、遇事总留有退路;

3、中医向来讲究阴阳调和,严防阴阳任何一方的极盛极衰;

4、中国人崇尚和平,同情弱者,反对极权、霸权,有正义感,以仲裁者或和事老自居;

5、中国艺术,如建筑、绘画等很讲究对称,中国传统文化以对称为美;

6、中国人也以自我为中心,以保全自己和宣扬自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7、基于上一条,中国人一般不会轻易采纳别人的意见,所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人虚心好学,因为我们同样要力避“狂妄至极”;

8、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昌盛和先进的国家,稳居世界中央,中国之名或许来源于此;

9、中国人的中也表现为当看客,,“隔岸观火”,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给我们指出来了,“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别有用心的看客;

现代中国人的性格虽然仍保留了大量儒家的影响和痕迹,但已大大削减。随着中国近一两百年来的不断开放,“西学东渐”,以及中国不断受到世人的关注,中国人的国民性格越来越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性格趋同。主要表现是,热爱学习、讲求高效、开放、活跃,等等。

“五四”所以能够发生,首先必须有一批眼界不同以往,具有相当新思想,同时又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知识分子。戊戌变法时期、清末新政时期,以及辛亥革命前后,这样的条件都还不具备,因此也产生不了这样的启蒙运动。1915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之所以能够发起并促成了这场运动,根本就是因为他们有着留洋的背景,有着不同于以往的眼光和视野,同时在国内各大学身居教授之位并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一个《青年杂志》要能够发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还需要有大批的受众与之互动。在此之前,即使有相应的报纸杂志谈到类似的话题,也很难引起社会的共鸣,其原因就是读者数量太少。这个时候读者之所以极其广泛,就是因为经过清末新

政废科举、办新学前后10年左右时间,国内已经有了大批新式学校和数量庞大的青年学生群体。他们中许多人,如“五四”中崭露头角的傅斯年、罗家伦等,又多半就是陈独秀、李大钊这类留洋归国知识分子的学生。正因为他们的存在和热烈的响应,才使得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呐喊与呼声,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并得以形成持续的声势与广泛的影响。

任何一场思想启蒙运动,都需要大量的思想文化资源。中国的旧东西不能利用,就要借助于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理论。过去虽然也有过大量的译介工作,但当年具有严复那样眼界的译者可谓凤毛麟角,多数的译介工作靠的是传教士通过同文馆训练出来、毫无新思想可言的外语人员,因而那个时候中国人能够得到新的思想材料就十分有限,译介的数量自然更少。而1915年以后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一方面留学回国的有新思想的留洋学生越来越多,他们非常热衷于译介各种新的思想材料;另一方面大量的欧美文化思想资源陆续被译成日文,中国在日或留日归国的学生数以万计,包括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都积极借助日文资料接受新思想,这些都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及其随后的“五四”运动,提供了相当充沛的思想启蒙材料。

思想启蒙要形成规模和效应,还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物质条件,一个是城市化要发展到相当程度,一个是生产力必须发达到相当程度,亦即必须要有比较便利的铁路、电报、电话、报纸、杂志等等交通和信息同步传播的条件。清末科举废除之前,中国不仅缺少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条件,几乎没有可以提供给普通民众阅读的报纸杂志,就是城市化的水平也很低。因为科举的教育基础是乡村私塾,因此就连相当多有知识的士绅,也都住在乡下。清末新政以后,全国范围废科举、办新学、修铁路、兴实业,包括开放办报办杂志,到这个时候,城市化的规模和交通、信息传播条件已达到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思想的程度了。

陈独秀等人之所以会一上来就着眼于文化问题,力主破旧立新,一是因为久有前车之鉴,即从所谓“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等,种种变革或革命留下了太多失败的教训,在他们看来,唯有从社会改造入手之一法了。二是因为中国的现状距离世界潮流和先进国家实在差距太远,一方面列强环伺,弱肉强食;一方面中国自身又四分五裂,深陷不平等地位而无以自拔。现实的刺激使他们相信,必须先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尤其是要先从人的解放做起,然后才能依次解决其他问题。

还有一个原因同样是不能忽视的。即为什么在1915-1920年前后会形成这样一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果说在此之前各种条件不具备,那么为什么在此之后,中国也没有能够再度出现这样的局面?很显然,这里面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在起作用。第一是当时中国尚能维持形式的统一与和平,以后中国长年陷于战争和分裂中,这样的全国性思想大讨论的热潮很难再现。第二是此时的中央政府处于极度弱势的地位,根本无力实施统制政策,更不用说什么报刊检查和新闻封锁了。就连青年人结党、集会,政府通常也只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学生上街打砸烧,陈独秀随后上闹市撒传单攻击政府,北洋政权也只能拘几天然后交保释放了事。这些自然不能对主张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形成太大的压力。

由上不难了解,“五四”的发生,有很多具体的历史条件,少了哪条都不成。而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留洋归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新式学校和青年学生?为什么会形成那样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信息传播条件以及形成那样水平的城市化规模?……归根到底,都是源于1840年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

一系列社会历史变革的发生。

因此,我就得出了如下两个基本的结论:

第一,“五四”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更不是突如其来的,它其实是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因而被迫从传统转向现代的一段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必然会发生的历史环节。它所以会在1915-1920年这段时间发生,和以这样的形式发生,仅仅是缘于上述种种具体条件和具体环境的机缘巧合。

第二,因为“五四”的发生具有十分特殊的具体条件和具体环境,因此,它的取向、内容、规模、深度、命运及其历史的作用,也注定要受到当时中国与世界种种特定历史条件与历史环境的局限。

在论述西方人所描绘的中国形象时,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西方如同东方一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从空间范围来看,从欧洲诸国远及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从时间范围来看,从古希腊罗马经中世纪至今,从语种来看,涵盖英、法、德、俄等多种语言,因而不宜把西方复杂多样的文化传统简单化。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到底哪些是强权体制下的歪曲与附加,哪些是合乎客观事实的知识,我们还需要借助中国人自己的表述来仔细地加以区分。

简要地讲,西方人并非一概贬斥中国,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历史上,西方对中国曾经有过充满美好礼赞的时期。

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于十三世纪来到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在中国为官和游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根据该书记载,元代中西交通频繁,各种人士往来很多,世界各国皆希望通与高贵的元帝国的贵族联姻来修好政治关系,那时候亚洲北极地区的商品和贸易主要都是运往中国的。书中描绘了中国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雄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对我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举世闻名的发明,用"黑色石头"(煤)做燃料等,均有不少的记载。书中把中国描写得黄金遍地,美女如云,绫罗绸缎应有尽有,简直就像天堂一样。这部游记传达出的中国人是一个高度文明、和平而繁荣的民族。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的人都无限神往。这本书问世后在欧洲广泛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马可·波罗的书并不为其同时代的欧洲人所相信,同时代的人称他为说谎者。因为在当远远落后于中国的欧洲,人们根本无法相信在东方有如此的高度文明,他们把《游记》中的许多叙述看作无稽之谈,诸如拿黑色石头(煤)当燃料;整个原南宋地区共有1200多个城镇等。实际上,马可·波罗时代的欧洲人判断失误,正如清末的中国人对欧洲没有正确的理解一样,纯属愚昧落后所致。

我认为,国民性格会出现这种转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人有一个特点——群居生活,人不能脱离人群、脱离社会生活,那是恐怖、不可思议的。那在生活中就难免会受到别人或社会的影响,人处在一个群体中,会慢慢地融入其中,就如广东人喜欢饮食,美国人爱打篮球,唐朝人很会写诗……国家作为群体的一种形式,其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群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也正是因为发展得太快了,国人骄傲自大了,他们不再谦虚,不再纯洁。他们也穷怕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们渴望富裕,不愿贫穷,为了发财,他们不惜化身恶魔、豺狼,违法犯罪、迫害同胞、甚至出卖国家。中国经济发展得太快了,快得离谱,脱离了社会实际的发展会造成经济泡沫,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距不但拉大,农村人渴望进城,西北地区的人们则

使劲向南方挤,因为富人太富了,穷人太穷了。八十年代我们说好了,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但快要过去三十年了,有一部分人是先富起来了,那其他人呢?那些还在大山里,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怎么办呢?是社会制度的不完善,让人们丧失了善良的本心,逐渐变为吃人的恶魔。

总之,国民是谦虚大方、充满智慧、艰苦奋斗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何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坚持主旋律,抵制不良影响,任然是社会各界人士所不可逃避的课题。

浅谈中国人

中国人的民族性:浅谈中国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word版本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 较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 1. 李大钊曾总结过西方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总结,东方人看世界用的是一元论,更倾向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用的是二元论,从矛盾中发现真理。 2. 西方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 西方人爱权,中国人爱钱; 西方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 西方人办事倾向彻底,中国人办事喜欢妥协; 西方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 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突出优点是对生活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可以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效率的品质,而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有一则笑话,说得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 英国人当警察,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法国人做厨师:如果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作警察,英国人作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 1.法国: 法国女人会做菜才有资格结婚法国女人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却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女人。而要领略法国女人的生活品位以及她们的勤劳贤惠,却要从居家生活中去体验。法国女人的着装理念一是可以露,但不可以透。

露,甚至可以露出乳沟,但衣服不能薄得看出里面的背心或文胸带子,裙子不能透过光线看见里面的两条腿。二是无论哪个季节,同一件衣服不能连穿两天,必须每天更换衣服。 在法国不是人人都可以请保姆的。你要请保姆,你就成了雇主,按法律规定你要给保姆买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你除了要付给她工资,还要每年给她提供两次带薪休假。如此这般下来,你的收人只能应付保姆,等于你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政府解决了一个就业问题。尽管政府可以为请了保姆的雇主每天补助40法郎,可大家把账一算,自己不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还更合算,至少丈夫可以因妻子不工作而免交50%的收入所得税。 2.俄罗斯人: 果断却又犹豫的性格 俄罗斯人很果断。在市场上买东西不爱讨价还价、挑三拣四;十月革命后,对沙皇一家,说杀就杀;30年代,对可疑分子,说毙就毙;90年代搞“休克疗法”,一夜间彻底放开物价。他们的“当机立断”,哪怕从一则幽默中也可看出:城墙倒塌,有人被压。美国人:“OK!来两箱可乐、两打汉堡,挖掘机、推土机、铲运机和翻斗车各1台,我指挥,你们干!”日本人噼里啪啦按了通计算器:“机器的不要,劳力的干活!2.5个劳力、1.4个工作日,活人的救出!”俄国人:“我从墙这边拽他两腿,你们从墙那边拉他胳膊,人不就出来了!” 3. 中国人的性格 很多先人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想着去推动战争而是用来放焰火,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用来去航行,这说明了中国

中印国民性格比较

中印国民性格比较 雷柳青 中印是两个相邻的大国,但中印两国的国民性格相差巨大,用中国农村的俗话说就是“谈不拢”。我总认为: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印度人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我们从镜子中看到了我们的美丽和伟大,也看到了我们的丑陋和渺小! 印度人的国民性,我概括为:听天由命,得过且过,知足常乐,不思进取。印度的国民性深深地打上了种姓制度的烙印,10%的高种姓的统治者也许是例外,但90%的低种姓的民众,就是这样一副德性。由于宗教的影响深入骨髓,普通民众对于自己艰难困苦的处境,甘之若素,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生不过是轮回,今天自己吃苦受罪是前世造的业,是应该的,是命,不用去抗争,也不必去抗争,抗争也是徒劳。因此,他们不思进取,不想改变命运,也不嫉妒和仇恨富贵之人!从这点来说,印度教对于社会稳定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它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动力! 如果你深入到印度的农村或城市的遍地皆是的贫民窟,你会发现:普通民众过的是得过且过,知足常乐的生活。从住的方面来说,有钱的印度人住着豪华的别墅,大部分的贫民住的则是茅草房,或由铁皮、木板、塑料袋撑起的窝棚,昏暗、低矮、潮湿的几个平方米的地方,就是一家四五口甚至七八口人的全部房产!睡觉没有像样的床,吃饭没有像样的桌子,拉尿屙屎没有厕所(随便找个地方解决吧!),搭几个砖,架一个盆就是厨房!连电都经常没有,更不说风扇空调。你说经常40度以上的高温,这样的环境,一大家人怎么过呢?就是两夫妻要做爱也不方便啊!而印度人吃的又是什么呢:不论是什么菜,都一锅熬成糊糊状,加入咖喱粉,与饭一拌,用右手抓食。中国人一看:这样的东西也吃得下,为何不用筷子?或者汤匙?印度人口和中国差不多了,可粮食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还不到!人均200公斤粮食,无论如何也吃不饱啊?中国人均粮食400多公斤,每年还要大量进口粮食。其实,印度的劳苦大众,每天也就囫囵吃点,也没什么正经八儿的一日三餐!穿的当然也简单:男的一条花短裤,一双拖鞋;女的一条纱丽把身子一裹就行,反正印度常年不冷,也不用棉衣棉裤!周围的环境就不用说了:臭水横流,老鼠满地跑,蚊子满天飞……这一切见怪不怪,也就习以为常!对于这样的生活:印度的人的态度是忍受;中国人的态度是改变!印度人自己不想改变,也不想下一代改变,所以穷人的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或者与其送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去乞讨! 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不信神不信命,积极进取,追求完美。中国人是全世界唯一没有陷入过宗教狂热的民族!面对命运,中国人喊出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质问,朱元璋乞丐出身却当了皇帝,中国人相信努力能改变命运。因此,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能吃苦耐劳而又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的民族!有了这个优势,中国人就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建造了全世界最大面积的钢筋水泥楼房,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达8亿吨,水泥产量达24亿吨!占同期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同期印度的钢筋水泥产量分别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这样多的钢筋水泥用在什么地方去了?主要用于农村、城市建房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据说,中国人现在平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如果按印度穷人的标准,住50亿人没问题!中国人的吃,那叫吃出精彩!第一,中国人什么都了敢吃,讲究的是物尽其用:如蛇、蛙、鸟、龟各种野生动物,猪血、猪大肠、猪脑、猪肺……只要有营养,中国人就敢吃,只要能吃中国人就能开发出各种烹调方法。如猪血,中国人就有毛血旺、猪血米豆腐、血灌肠、猪血丸子等几十种烹调法。印度人虽然贫穷,但是一般不吃野味,各种动物的血、肠子等。当然,如果连保护动物也吃那就违法了!但物尽其用却是中国人的生存技能,如猪血本是废品,烹调出美食,既补充蛋白质又补铁,何乐而不为?第二,中国人的烹调技术全世界第一,每一种食材在中国人的手里都能烹调出无数种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不像印度人一样,什么都是一锅煮。只有追求完美,追求改变的民族才会开发出各种各样的烹调方法,才会吃出精彩!环境污染了,中国人就会改变,才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什么都忍受,活着还不如死了!中国人就是这辈子混得不好,也希望子女改变命运,因此对子女培养是格外的重视!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中国人太进取,却不能知足常乐,有了十万,想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活得够累!反过来想想也是:住那么大的房子有用吗?卫生都难搞;钱要那么多干吗,够用就好。见着野生动物就想抓着来吃,弄得野生动物都特别害怕中国人!人和自然不能和谐相处。印度人尽管没有吃,但野味坚决不吃!信印度教不吃牛肉,信伊斯兰不吃猪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虽然贫穷,但一不偷二不抢三不搞假冒伪劣,穷得有底线!中国人想发财想疯了,偷摸扒窃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什么都敢来!这没有底线了!这方面得向印度人学习。因此,印度人太知足不好,中国太进取也不好。相互学习一下就好了!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老成温厚。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的人生与人性的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的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的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天才。”从林语堂的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的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的,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都是怪怪的人物。第二遇事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第59页)。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30年以后的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的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的低音,在自己的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1008090080 叶挺敏 摘要:文化是传承的,中国现代的民族性格也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要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必须先发掘其性格特点。 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知识文化教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虽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然而人的生物性心理、行为自身还不是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有机体的表现方式。只有当个体心里、行为成为文化载体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已是和共同规范时,它才能在社会互动中构成文化现象。 我们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就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化上。人们对社会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养有关。即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文化上也仍然会有文明扫地、野蛮复归的危险。 我们中国人常常对外炫耀说,我们国家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但现在反思一下,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是否被我们继承?那优秀的文化沉淀在咱身上究竟有多少呢?想让咱们民族复兴起来,想让中华民族把华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为之崇拜,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人性格中的体现,并加以提倡,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真正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的民族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吗? 那我们该怎么研究我们的民族性格呢? 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然后,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升华,经过社会的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就成了学富五车、气质不凡、忠义礼廉的谦谦君子。 鲁迅先生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

中国的国民性格

文化与人格:中国和欧洲---兼论文明转型期国民性格的再建构 何平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发表于北京:《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1期) [摘要] 本文借用“国民性格”和“人格”等社会科学的概念,在与抽象意义上的“欧洲人格”相比较下,讨论中国传统人格的特征。论文认为在现代性的文化氛围中,人格的再建构不能受到忽视,而且,其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应该放在首位,还必须在继承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来进行,由此产生对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再诠释问题。论文认为这种再解读可以走施莱尔马赫的循环论诠释学和王阳明的实践伦理学的路径。论文分析了《论语》人格境界的三个层面,注意到儒家道德教化理论博采“发展论”、“发现论”和“改造论”三大模式,主张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人格形象在经过当代诠释学的清洗后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融入到当代中国的伦理言说中。 关键词:国民性格儒学中西文明比较 20世纪中期,对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人格的探讨曾经是国外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学者认为由于生活在大致相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中,接触到大致相同的制度、语言和生产方式,受到被社会认可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并都在大致相同的养育子女的模式中长大,一个民族或文化中大部份人的行为和心理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性,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就构成所谓的“民族性格”,①而且不同民族的人格形态是有差异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在其<<菊花与刀>>中对日本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极有影响的探讨。60和70年代欧洲学术界颇为流行的文化与人格的比较研究中,弗朗西斯.徐、E.埃瑞克森和H.赫芝森等学者讨论了东亚中国和日本的所谓“羞耻型人格”和西方所谓的“罪感型人格”。日本学者Hajime Nakamura著书比较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认为中国文化和人的思维方式以实用主义为特征。②更早在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也在<<中国的宗教>>中比较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与人格。一战后,斯宾格勒出版名著《西方的没落》,认为近代欧洲是一种“浮士德类型人格”。 对中国国民性格的研究开始得更早些,早在17世纪,西方来华的耶稣会士已对那时的中国人的性格进行观察描写。③ 1857到1858年间,<<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在他的通信集中有不少对中国人格的描述。1894年,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美国传教士阿瑟.斯密思(旧译为明思溥)发表<<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文化与人格。④ 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也引起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特征的反思。梁启超曾写出了若干论文探究中国的国民性,从救国的立场出发,他断言中国国民性格缺乏独立性,并思考改良之道。鲁迅也探讨那时的中国民族性格,他的<<阿Q正传>>以文学的手法揭示了那时中国民族性格的弱点。梁漱溟在他那本著名的《东西文明及其哲学》中对中国、印度和欧洲三大文明区域中的人格形态有不少洞见。在他看来,文化的区分本质在于意志克服外在障碍和满足自己欲望的态度与方式,欧洲人以征服自然和环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中国人则在欲望与环境之间力求一种平衡。⑤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又一次掀起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的比较研究,但大多从批判的角度,着力说明中国人格 ① Kardiner, A. & Linton, R. The Psychological Frontiers of Societ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5, p.237. ②Hajime Nakamura, Ways of Thinking of Eastern Peoples:India-China-Tibet-Japa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Wiener, Honolulu, Hawaii: East-West Center Press, 1964, pp. 180,181, 234, 235. ③英国皇家学会图书馆收藏很多当时来华传教士的通信,那一时期的皇家学会会刊《哲学汇刊》也有不少文章谈到在华的经历。法国路易十四鼓励下法国在华耶稣会士发回的书信和报告中也有一些讨论。 ④参见Smith, A. Chinese Characteristic, New York: Fleming H.Revell Co.1894. ⑤参见梁漱溟:《东西文明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出版社,1921年。

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在学校里,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听到老师提到关于素质这个词语,语文老师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素质,数学老师要培养我们的科学素质,政治老师要培养我们的道德素质,音乐、美术老师培养我们的审美素质,体育老师要培养我们的身体素质....我想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国民素质吧.这样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他们真正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关于国民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说起"国民素质",不禁想起那一群围观同胞被日军枪毙的鲁迅同龄人。当然,百年奋争之后,我们不再是任列强蹂躏的民族了。不过,山雨欲来的全球化竞争依然有一种你死我活的味道,谈国民素质总是免不了一种忧患意识。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没有国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己确立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否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民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已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毋庸置疑,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分数、能力这些基本范畴的确是有联系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涵盖了所有这些范

畴。鲁迅这样描述日本同学歧视华人的心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滕野先生》〉今天,我们已是有着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分数和能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困绕着我们的教育界,也是我们作为学生终日追求的,它影响到我们的继续进步。 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管子·水地》里有:“......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对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质素也。” 这里,作者以“准”、“素”、“淡”为例,论证水是万物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基本成份。那么,"素质"指的就是所有颜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 素质教育"指的应当是通过教育提高或增进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东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东西"呢? 一方面,相对于无限丰富的实际生活,教育总是有限的,总是针对基本东西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莫不是关于素质的,因而"素质教育"有点同语反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质”莫过于他们的先天天赋了,而后天教育是无法提高先天天赋的,后天教育只是给天赋以发展的机会。所有好的教育又莫不如此。《自知录.教官》说“………师范如此,虽有英才美质,何由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一个人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

作者:杨德森来源:昆明国际心理治疗大会文献资料 一个历史长存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必须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每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历代传承的民族性,它是长期共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共同需要与利益、共同命运和理想所形成的。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是大多数中国人在这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心理特征或民族性格呢?当国家初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面向廿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交融化的新时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又将如何发展变化呢?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中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但是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尚武、创新意识。 儒家文化强调伦理道德,所立项目与释义众说纷纭,以仁为例,至少有几十种解释,即在论语中,也见于多处而含义不一。到共和国成立之前,儒家学者仍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和“礼、义、廉、耻”的四维等提法。 儒家文化通过教育对民族性格与价值取向有广泛的影响。儒者立身处世,接受与奉行入世与济世的、积极有为的、讲究伦理道德的下列原则: 修齐治平,仁义忠孝; 少立大志,耀祖光宗。 内圣外王,立德立功; 刚健有为,人定胜天。 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朵奇花是道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并存两千余年。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家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王侯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是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他们是如何讨论的?历史文献没有记载。但是老干道德经第十八章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昏乱,有忠臣。是”直接与儒学的忠孝仁义的治国思想针锋相对的;第十九章继续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老子对圣智、仁义、巧利的否定。而老子提倡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复古倒退思想和愚民政策,与儒家的法先王,赞古风又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国民性格之我见

11法学12班余弘扬学号:20113301141228 “国民性格”之我见 “对一个人来说,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决定性格,性格又反过来影响历史。”独特的历史,更确切地说是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社会制度,造就了我们的国民性格。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多种类型的国民性格既有共性,又有地狱差异,也有因为开放程度所影响的区域性格等等,这些性格形成了多样的中国国民性格。 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先人在封建社会中深受儒学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国民性格,总结起来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主要的特点:第一是“家族主义”:“以孝为制行之本”,我国国民讲究〝亲亲、尊尊、长长、任人唯亲〞。但家族主义的弊端是重家族而轻国家与他人,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封建专制统治,家族主义的观念让每一个王朝都没落的如此之快;在当今社会,家族主义的弊端最直接的体现是-富不过三代。 第二为“中庸主义”:其实说白了就是叫我们隐忍不做出头鸟,处事圆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性格。这种性格虽然让我们避免了得罪他人,但是却让我们丧失了人格。这种习惯于消极妥协,不能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使整个社会缺乏生气和活力,不利于社会健康的发展。我个人觉得这点在我的家乡河南体现的最明显。河南人民经历过1942,经历过1959,经历过1998-1999以及经历过2010-2011等大灾大难,可是河南人的隐忍即使是换来了几百万人的饿死也没有爆

发过多大的动荡或者动乱。 第三为“世界主义”: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为最多影响最大。但是纵观历史长河,汉族人民以及除蒙古、西藏等几个少数民族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很少有主动入侵他国,喜好征伐的。最著名的莫过于明朝时期郑和7下西洋。但是,这种观念缺乏国家观念,当外患来临时,常常少一些“敌忾同仇之心”。因为这些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经常在更替少则不足百年,多则不过400年。 第四为“和平主义”:和欧洲、非洲等地方的国家人民相比,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是算不上嗜杀。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讲究〝非攻,兼爱〞。这是中国长期所形成的传统。与邻近的日本相比,我国国民算是相当文明的“和平主义者”。“以德服人”是我国历代道德教育所推崇的主流文化。 第五为“政治上之不干涉主义”:我国人民受“封建君主专制”以及“天命学说”的影响,对待君主以及官员一般都是予以崇拜、畏惧、敬仰的心态面对的。这样的心态根本谈不上还讨论干涉政治。当然,当名不聊生,无法生存之时,也会出现人民起义改朝换代的现象,但是生存是人民的根本。所以当危急他们生存时,出现起义反抗也是正常的。普通民众的愚昧狭隘的观念,使得我国政治便很少有“改进之望”,这也是外国的坚船利炮轰开我国大门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六为“封建迷信主义”: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在逐渐改变,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国民还是属于封建迷信的那种,当然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国人遇事喜欢求神拜佛,求上帝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渭水河渭源人 渭河水渭源人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隶属于定西市,是定西市所辖七县

区之一。总面积2065平方千米。渭源县因地处黄河最大支流——古老渭河的发源地而得名。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大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是三大古文化的融汇之地。 它是中国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丝绸南路由汉代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渭源,最终入河西走廊。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右,就是沿这条路段到达张掖的。 县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诸多手迹。 总人口3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清源镇,邮编:748200。代码:621123。区号:0932。 渭源县辖8个镇、8个乡:清源镇、会川镇、莲峰镇、五竹镇、路园镇、北寨镇、新寨镇、麻家集镇、锹峪乡、大安乡、秦祁乡、庆坪乡、祁家庙乡、上湾乡、峡城乡、田家河乡。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县。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同时,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6处,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且渭源县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经典摘记:鲁迅论中国国民性

经典摘记:鲁迅论中国国民性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呐喊·自序》(1922) 昏乱的祖先,养出昏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的。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又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者,但却又绝得日见其光荣。 ——《坟·论睁了眼看》 这是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的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两地书·第一集(八)》(1925年) 中国国民性的堕落,我觉得并不是因为国家,他们也未必为“家”设想。最大的病根,是眼光不远,加以“卑怯”与“贪婪”,但这是历史养成的,一时不容易去掉。我对于攻打这些病根的工作,倘有可为,现在还不想放手,但即使有效,也恐很迟,我自己看不见了。 ——《两地书·第一集(十)》(1925) 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热风·随感录六十五》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自己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们斗争。任他们斗争着,自己不与斗,只是看。 ——《伪自由书·观斗》(1933) 乡下人捉进知县衙门去,打完屁股之后,叩一个头道:“谢大老爷!”这情形是特异的中国民族所特有的。 ——《从胡须说到牙齿》(1925年) 造化赋给我们的腰和脖子,本是可以弯曲的,弯腰曲背,在中国是一种常态,逆来尚须顺受,顺来自然更当顺受了。所以我们是最能研究人体,顺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脖子最细,发明了砍头;膝关节能弯,发明了下跪;臀部多肉,又不致命,就发明了打屁股。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1934年)

关于“中国人的性格”

这么看来,中国人真的很可怕(深度反思)…… 100多年前,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凭着在中国20多年的生活经验,研究中国人的性格,写出《中国人的性格》一书。 他研究出来了什么呢? ?中国繁琐的礼节近似于表演,目的在于维持尊卑关系,做到尊卑、长幼有序; ?中国人缺乏数字上的精确性,做事马马虎虎。中国人做的统计数据,根本就不可信; ?不论读书人还是底层人,都是天生就爱钻空子; ?中国人思路混乱,根本就没能力直直白白地、清晰地陈述自己,所以说话拐弯抹角、充满暗示。即便你精通汉语,你也很难听的懂中国人想表达什么。但一旦你触犯了他们的忌讳,他们又会挤兑你; ?明文规定是一回事,怎么执行却是另一码事,中国人善于阳奉阴违; ?小摊小贩充斥大街小巷,中国人对公共资源毫不关心,把一切防范不严、容易搞到手的东西据为己有; ?中国人忍受能力超绝,一切来自权力者、权威的打压,他们都默默忍受,于是也就维持着故旧的体系。权力者只要给他们一丁点儿的光,他们便心满意足,绝不敢拼命抗争; ?中国人对别人的苦难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只要看妇女、儿童、儿媳妇在中国社会的悲惨遭遇就明白了; ?中国人彼此互相猜忌,互相拆台,制造、传播谣言彼此中伤,以致人人自危; ?从小便教会孩子虚伪,在中国最难获得的便是真相;政府的通告冠冕堂皇,滴水不漏,但缺的便是真相; ?中国人要么没有信仰,要么对一切信仰都不会刨根问底,以至于什么神都信,但也只是为了捞好处,内心深处缺乏庄严感;

中国社会就像中国的一些风景区,远看风光迷人,近看则破破烂烂,颇多可憎之处,且臭气熏天。 史密斯在结尾处点了一下题:中国人不缺智慧,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人格和良知。 100多年前,史密斯首次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全景式描绘,这种描绘即使在今天也仍旧令我羞愧难当。我冒昧地把这一事件的意义夸大为:中国社会内部的肮脏第一次全面曝光给了世界历史。这本书给100多年前的留日中国留学生很大的震撼,其中便包括鲁迅。鲁迅在中年之后的写作生涯中,孜孜不倦地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很可能就与这本书的刺激有关。 原书太长,这里只分享其中部分文字。但仅这部分,已足够刺痛我们。 《中国人的性格》 by 雅瑟·史密斯 第一章面子问题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面子就象南洋诸岛上的禁忌,是一种不容否定的潜在力量。所不同的是:面子不可琢磨,不讲规则,废除或替换全由人们的常识来定。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戏剧性的,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天生富有(且需要)很强的表演才能。面子很多时候事关形式,与事实无关。 在中国调解争端时,和事佬也要务必仔细考虑双方面子。调节之举只是为平衡有关各方相应的面子。这一原则在法律裁决中也常常得到运用,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场不分胜负的游戏。 有个仆人失职,还拒绝履行自己的职务。他知道这下要被辞退,便把犯过的错误再犯一次,然后主动辞职,以此保持面子。有时官员被杀头,但得到特殊的关照允许他穿着官服上刑场。这也就是给了他一个面子。 第二章节约持家

中国人的国民性

中国人的国民性 一 中国向来称为老大帝国。这老大二字有深意存焉,就是即老又大。老字易知,大字就费解而难明了。所谓老者第一义就是年老之老。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样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国家和人一样,总是贪生想活,与其聪明而早死,不如糊涂而长寿。中国向来提倡敬老之道,老人有什么可敬呢?是敬他生理上一种成功,抵抗力之坚强;别人都死了,而他偏还活着。这百年中,他的同辈早已逝世,或死于水,或死于火,或死于病,或死于匪,灾旱寒暑攻其外,喜怒忧乐侵其中,而他能保身养生,终是胜利者。这是敬老之真义。敬老的真谛,不在他德高望重,福气大,子孙多,倘使你遇到道旁一个老丐,看见他寒穷,无子孙,德不高望不重,遂不敬他,这不能算为真正敬

老的一精一神。所以敬老是敬他的寿考而已。对于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中国有五千年连绵的历史,这五千年中多少国度相继兴亡,而他仍存在;这五千年中,他经过多少的旱灾水患,外敌的侵凌,兵匪的蹂一躏,还有更可怕的文明的病毒,假使在于神经较敏锐的异族,或者早已灭亡,而中国今日仍存在,这不能不使我们赞叹的。这种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时老字还有旁义。就是“老气横秋”,“脸皮老”之老。人越老,脸皮总是越厚。中国这个国家,年龄总比人家大,脸皮也比人家厚。年纪一大,也就倚老卖老,荣辱祸福都已置之度外,不甚为意。张山来说得好:“少年人须有老成一人之识见,老成一人须有少年人之襟怀;”就是少年识见不如老辈,而老辈襟怀不如少年。少年人志高气扬,鹏程万里,不如老马之伏枥就羁。所以孔子是非常反对老年人之状况的。一则曰“不知老之将至”,再则曰“老而不死是为贼”,三则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戒之在得是骂老人之贪财,容易患了晚年失节之过。俗语说“鸨儿一爱一钞,姐儿一爱一俏”,就是孔子的意思。姐儿是讲理想主义者,鸨儿是讲现实主义

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及变迁

中國人的性格特點及變遷 說起中國人的性格特點,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勤勞,朴實,勇敢.其實中國人性格按地域分布的不同還分成了很多不同的特點,如南方人的精明,能干,北方人的豪爽.樂於助人.這當然是好的方面,還有很多壞的性格.有好吃懶做,好酒成性,爛賭成癮,小氣奸詐,欺善怕惡,從眾廝混,貪心無良,恩將仇報等等.有好的也有壞的,但總體上人的性格是因人而異的,和各自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世界的多樣性決定了人的性格也千差萬別,有一些人的身上也會有一些矛盾的性格在同一個人身上體現.如北方的人有的大方豪爽.但同可能他會是一個好酒成性,爛賭成癮的人.所以中國人的性格也是一個矛盾體.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人有自我,自我的外在表現就是性格,性格因遺傳的基因和外在生活的環境而逐步形成或改變.中國人性格分兩大階段,西方列強入侵前和入侵后. 西方列強入侵前,南方大多數几千年來因為生活在山清水秀,物產丰富的地方,特別是在漢族人數佔絕對多數情況下,其他民族圍繞漢族,前期還會為了和西南少數民族搶生存空間而出現戰爭,后期逐步出現民族融合趨勢,所以性格多偏向於自我滿足和固步自封,求安穩,不具有強烈的打破現狀的冒險精神,和西方的創新自由精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這也是西方的特色文明和文藝復興不可能發生在中

國的原因.如果當政者為了政治穩定需要出現一段時間的夜郎自大,閉關自守的時期,那麼就會導致和世界發展脫節,陷入被新事物拋棄的境地.而北方則不同,一直以來入侵中國的勢力都是在北方,所以北方多災多難,而且北方多平原,一但動亂則無處躲藏,除了自衛抗爭或委身求全外,如果不能逃脫到南方就只有死亡.所以北方多出英雄,但也出不少投敵酋的狗熊.當然南方也一樣.西方列強入侵后,面對比自已強大的國家,我們中國人有的發奮圖強,求自立,有的在苦難中苦苦掙扎,有的傍上列強為虎作猖.顯示了中國人的不同性格特點,也說明了中國的當政者是為了維持政權是不會顧忌民眾的死活的,開明的政權會為民所用,如果腐敗則會對人民進行彈壓.所以民眾只能自求多保或是在其中暴發,進行社會改革或是變革.目前中國主體經濟從農耕時代已過渡到工業生產和服務時代.也就是從自然生存階段到了發展上升階段,由於長期的農業自已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生產率低下,所以在農村我們很多人長期滿足於有飯吃就知足了,在農村最大的生產工作壓力就是建房,結婚和養小孩和老人.而對於為什麼我們只能吃飽飯,生產水平為什麼只能原地踏步,農村面貌為什麼几百年都沒有大變化等都沒有清醒的認識,有些改進生產工具的意識甚至不如古人,當然這也與整體國家科技水平過低原因有關.因此在新中國前發展了几千年的生產水平仍和封建社會初期的秦漢時代沒有什麼明顯的差別,有些方面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具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的中国,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现代人的思想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怎样培养具有现代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 做人,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未做事,先做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向内心的,注重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开篇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自己健康人格的塑造,道德操守的养成是每一个人应该倾其毕生精力以完成的。现代人在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不断加强知识积累的同时,也切记不能忽视自己思想素质的提高。我们应该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德才兼备”应是每一个人的精神追求。 我们应当汲取的儒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 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 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我们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

文化人类学-谈中国文化类型中的民族性格

谈中国文化类型中的民族性格 ——读林语堂《中国人》有感政院思政0903 邹龙0120919630307 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或一种文化的各个文化特质丛(内容)相互联系整合成为协调一致的系统(整体)的结构状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其构筑了一个以人为中心,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模式,中国文化模式是一个综合、整体、系统地发展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中国人具备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的性格特点。属于东亚文化区的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国民性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第一、在个人性格表现上,中国人的“个人”在整个社会所采取的态度是把自己看作全体的一小点。对整个环境的存在是采取协调、和谐的态度;个人在社会中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整个群体的存在。《中国人》中写到: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首先应该是通情达理的人。他通常富有庸常的见解,喜欢随和与克制,痛恨抽象理论与逻辑极端,庸见为所有普通人所具有。这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其无所不包,淡化了所有的理论,摧毁了所有的宗教信仰。其作用在生活与知识的各个方面都会体现出来。 第二、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的行为颇受他人看法的影响。中国人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家庭为中心的社会,而“父子伦”模

型的扩大并经过儿童教养的过程,使得中国人具有较强的服从权威的性格。《中国人》中写到:中国的家庭制度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责任,相互调整的必要,自制、谦恭,明确的义务感,对父母感恩图报和对师长谦逊尊敬。这种家庭制度维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三、在对宇宙或自然的态度上,中国人表现的是“乐天知命”的观念;《中国人》中这样写到:中国人在低劣的环境中生活着居然颇感快乐和满足。即使像陕西那样闹着饥荒的省份,这咱自足精神也盐分普遍。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知足常乐。在维持自然与人的和谐上,“天人和一”的观念是中国人宇宙观的最高境界;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则一向采取延续性的想法。 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中无进不透出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在林先生看来无疑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是需要改进的。我们应该从中国文化的语言、物质特质、美术、神话与科学知识、宗教习惯、家庭与社会体制、财产、政府及战争来综合选择,继承精华,去其糟粕。正如英格尔斯所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国民心理和行为向现代化转变,‘一旦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的性格中去时,现代的态度、舆论、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