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A-B-X模式
习题—人际关系

一、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根据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定义,下列最符合人际关系的是(??)A.朋友关系??B.雇佣关系??C.法官与罪犯的关系??D.顾客与商家的关系???2.比起社会关系,下列表述中最符合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特点的是(??)A.社会性??B.个人性??C.间接性??D.功利性????3.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符合下列哪种说法(??)A.?人际关系是低层次的社会关系B.?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和心理方面C.?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D.?两者之间没有关系4.心理学家雷维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将人际关系归纳为八种类型,其中最基本且最牢固的关系类型是(??)A.合作型??B.竞争型??C.主从型??D.混合型5.“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体现了哪种人际关系(??)A.主从型??B.合作型??C.竞争型??D.)A.?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A.?主动包容型B.?主动控制型C.?主动感情型D.?被动感情型8.人际吸引是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包括①喜欢、②亲和、③爱情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按照吸引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A.?儿童被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B.?儿童包容的需要没有被满足C.?儿童控制的需要没有被满足D.?儿童沟通的需要没有被满足10.沙赫特()的实验验证了影响亲和倾向的下列哪种因素(??)A.价值观??B.情绪状态??C.生理状况??D.童年经历11.现实生活中人们倾向于认为漂亮的女孩会有很多优点,而更可能去喜欢她们,下列说法中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是(??)A.首因效应??B.光环效应??C.近因效应??D.临近效应12.下列有关影响喜欢的要素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是否喜欢一个人与该人的外貌毫无关系B.?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与该人是否也喜欢自己无关C.?人们总是喜欢那些一贯喜欢自己的人D.?人们不一定喜欢与自己邻近且相似性很强的人13.根据阿伦森等人对能力与吸引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下列四种不同能力条件的人,最受人喜爱的是(??)A.?能力超凡且没犯错误的人B.?能力超凡但犯了错误的人C.?能力平庸且没犯错误的人D.?能力平庸且犯了错误的人14.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犯错误效应”与自尊心有着某种联系,自尊心低的男性更喜欢下列那种类型的人(??)A.?没犯过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B.?没犯过错误的能力平庸的人C.?犯过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D.?犯过错误的能力平庸的人15.研究发现,报偿与喜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根据阿伦森的“增—减理论”,一般来说,我们最喜欢下列哪种人(??)A.?一贯喜欢我们的人B.?一贯不喜欢我们的人C.?对我们喜欢程度逐渐增加的人D.?对我们不喜欢程度逐渐增加的人16.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出发,下列有关爱情的表述,正确的是(??)A.?爱情是人生而具有的本能B.?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C.?爱情可以是纯粹的精神之恋D.?爱情是一种单纯平稳的情感体验17.人际吸引是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东大管理心理学网考复习资料答案

东大管理心理学网考复习资料答案XXX管理心理学复题一、单选题1.管理心理学产生于(B)。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2.心理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在哲学体系中缓慢发展,直到(B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1878B 1879C 1880D18833.泰勒式“科学管理”盛行于(C)。
A.19世纪中叶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中叶4.最早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是(D)。
AXXXXXX5.XXX实验的主持者是(A)。
AXXX6.社会测量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XXX7.群体动力理论的开创人是心理学家(B),该理论又被称为“场”理论。
A霍尔B勒温C琼斯D凯利8.(A)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A感觉B知觉C记忆D思维9.心理学研究发现,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于(A)、相似原则、闭锁原则和连续原则。
A靠近原则B情境原则C交替原则D对比原则10.“人重言重,人微言轻”,这符合影响社会认知的(B)因素。
A认知者B认知工具C认知方法D认知情境11.“远亲不如近邻”反映了空间距离对于人际交往的影响,这符合影响社会认知的(D)因素。
A认知者B认知对象C认知方法D认知情境12.(D)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A性格B气质C能力D个性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是气质具有很大的(C)。
A情境性B固执性C稳定性D持久性14.在著名的体液说提出500年后,古罗马大夫(B)正式提出了“气质”的概念。
A巴甫洛夫B盖伦C培因D斯普兰格15.苏联生物学家(A)认为,气质类型可以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来解释。
A巴甫洛夫B#盖伦C培因D希波克拉底16.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C)对应着气质类型中的胆汁质。
A强、平衡、灵活的活泼型B强、平衡、不灵活的安静型C强、不平衡的不可遏制型D弱、不平衡的弱型17.“少年聪慧”与“大器晚成”说的是(C)。
沟通心理学小鱼

沟通心理学小鱼第一章1、沟通投机原理我方的表情、语言、动作与对方说话的内容高度一致。
(工资可以说是让他人开心费)2、控制他人情绪四步法(处理冲突)(人不可能客观,控制情绪再讲道理)#低位坐下或放低对方的重心#反馈式倾听(面有表情,也不表示同意。
眼睛呼大呼小,嘴巴不停身体前倾后仰)#重复对方的话(人对自己的信息感兴趣)*转换场地*以奇异之事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也就是所说的大脑低能量点) #认真处理3、首因效应第一次留下的印象具有顽固性,无论对错,很难改变。
4、末因效应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5、晕轮效应某物或人或组织有一特别突出的特征,充分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导致人们仅从这个特征的性质出发,对人作出整体的判断。
(如女孩漂亮(正面特征)而认为智商高、善良/有虎牙脾气坏/不声不响的人可靠实际上不讲义气也不会坏人)改变:制造一个更强的晕轮效应6、二元求助法用表情与动作暗示发生了严重的事,然后提出要求,求助容易成功。
第二章1、定型作用(刻板效应)人们从有限的信息中归纳出某类事物的共性特征,并推而广之。
2、栽花效应参与(增加投入,花了很多时间)就会产生认同感。
3、纯真微笑的实质两边对称的微笑,才是纯真的微笑。
4、投射效应投射是指个体根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以自己度人)5、ABC说服法(常见于传销)A:为推销员B:为A(对B充分肯定宣传)人为制造出来的权威C:为客户A先与C接触,最后B来劝说C。
第三章1、具体化效应具体化的描述产生真实感和信任感。
特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描述,能产生真实感。
(如:我肚子下边隔几分钟疼一下;表扬人要具体到位)2、双向沟通效应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更准确。
(让别个说、提问式确认)3、群体非理性效应(典型的催眠效应的结果)人群聚集会产生非理性行为。
它和下列三项因素有关:#人群数量:人群数量越大,非理性现象越严重。
领导科学(9章人际关系管理)精讲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一般问题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相互交往而 产生的心理关系。群体人际关系就是群体中人与人 之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 互相依赖。(凯利1983)
二、人际关系相关理论介绍
(一)人际关系倾向(反应特质)分析 这个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休茨提出来 的。 1.容纳型。人际交往时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 持相互容纳的和谐关系。 2.控制型。具有控制和影响他人的欲望。
(四)与下级相处的技巧 5.与那些精心挑选的、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能够 也愿意帮助领导者弄清楚复杂问题并寻找可行的解 决方法的下属分担压力、问题和责任。 6.熟悉下属的成就和所关注的事情。 7.通过螺旋式赞同方式来寻找:领导者与下属的价 值和目标是一致的。 8.通过用“内部人标记”来建立与下属的共同话题。 9.相互关系的公平。
心理学家尤里尔.福阿提出人际关系的交换理论, 用来说明人际关系中的需要互补。他认为友谊上物质 和精神财富的交换关系。人们通过友谊可以获得六个 等级的利益:(1)爱;(2)社会地位;(3)信息; (4)金钱;(5)财产;(6)帮助。在人际关系中, 这种利益的交换是必然的,但却不一定是在同一等级 上进行交换。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以这种利益的相互 交换,需要的相互满足为基础。
二、改善横向关系
1.首先要查明它们的存在范围。
2.弄清哪些人可能抵制合作,原因何在,以及抵制的程 度 3.选择并实施消除或克服这些问题的对策。 (1)建立关系 (2)由于观念和利害关系上的严重分歧,那些人甚至会 对你的管理采取强烈的抵制作法,这时你就要敢于并且能 够采取更复杂或更强硬手段来对付他们的抵制。 (3)通过一些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人影响他们 (4)减少横向关系和各方分歧
人际关系训练团体辅导方案

人际关系训练团体辅导方案主题:人际关系训练之“我沟通,我快乐”目的: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好地进行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增强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的能力。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达到自我良好成长的过程。
训练课程设置一览1.阶段一详细步骤介绍:本阶段设计2个环节。
1.1环节1:主讲人澄清此次团辅的目标和应遵循的活动规范原则目标:此次开展主题为“我沟通,我快乐”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团体成员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认知,克服交往恐惧和不必要的担忧。
通过团体互动和支持掌握成熟的社交技巧:有效倾听、有效回应,知道解决冲突的办法。
应遵循的活动规范原则:①保守秘密,尊重每位成员的隐私。
②坦率真诚地与其他团体成员进行交流,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③按时参加每次团体活动,不迟到,不缺席;参加团体活动时,注意力集中。
④尊重他人,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⑤广泛交流,避免只与自己喜欢的团体成员沟通等。
目的:让团辅成员了解活动规则,保障成员权益和团体运作,起舆论导向的作用。
为促使成员产生归属感、责任感和依存感创造条件。
1.2环节2:破冰游戏之轻松你我他(活动内容:相互放松敲打和大风吹)活动步骤:1、通过微笑相互自我介绍,以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等进行角色扮演,协助成员彼此认识;2、成员横排站成一行,通过左转右转身,为左右身边的其他成员按摩肩膀或者轻松敲打,活跃气氛,带来轻松舒适感;3、所有成员手牵手,深呼吸三次,调整心情、状态。
4、大风吹方法:全体围坐成圈,野外可划地固定各人的位置,主持人没有位置,立于中央。
主持人开始说:「大风吹!」大家问:「吹什么?」主持人说:「吹.有穿鞋子的人。
」则凡是穿鞋子者,均要移动,另换位置,主持人抢到一位置,使得一人没有位置成为新主持人,再吹。
备注:可「吹」之资料:有耳朵的人、带表的人、两只鼻子的人、没有指甲的人、穿X颜色衣服的人、带戒指的人、打领带、擦口红的人等等。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一、选择题:1. ( )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人格倾向,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
A.0岁一1岁半 B.1岁半一3岁 C.3岁一6岁 D.6岁一10岁2.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 ( )A.初级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3.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价值成分4.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A.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B.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C.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D.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面产生的意向5.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C.自我觉知 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6.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该、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7.以下不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的是( )A.大学合唱团 B.围在路边看热闹的人群C.英国曼联足球队 D.夫妻二人组成的两口之家8.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个北美人和一个阿拉伯人面对面的友好交往中,阿拉伯人步步紧逼,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这种现象说明( ) A.比起北美人,阿拉伯人待人更热情B.和阿拉伯人比起来,北美人更喜欢独处C.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D.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9.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称为()A.首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印象形成 D.人际认知10.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诸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这是()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11.()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方案

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方案一、团体名称:人际关系训练营二、团体性质:封闭性、自愿性、发展性团体三、团体目标:1、总体目标:增强团体成员的人际沟通能力,改善他们的与他人的交流方式,提高他们与他人人际交往技能,懂得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更好;2、团体具体目标:1增进团体成员的了解,建立团体规范;2通过团体活动、沟通、交流、分享,促进自我了解,正确的看待自己;3学习沟通技巧,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4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达成共识,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改善人际关系;四、团体对象:在校高中生五、团体规模:人六、团体活动地点:七、理论基础:1、强化理论强化,改造,操作和学习是构成该理论的主要环节;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刺激使某种行为加强或抑制,所谓改造,是说人的行为是可以改造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行为中的某些因素加强,某些因素削弱,于是人的行为也就得到了改造,所谓操作,是指对正负强化都不起作用的一类行为的控制引导,所谓学习,就是对可控行为的改造,即通过强化实践,使人的行为方式得到某种永久性的改变;2、需求层次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五种类型,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这就促进了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迫使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从心理上去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安全感、感情归属、受尊敬、自我实现等方面,都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4、海德尔的平衡理论海德尔的平衡结构理论,即为“P—O—X”模式;在此P代表一个知觉主体,O代表另一个知觉主体,X代表知觉对象;海德尔认为,P、O、X3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可以组成一个认知场;对于知觉者来说,这个认知场有时是平衡的、稳定的,有时是不平衡、不稳定的;任何两种成分之间的“+”号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肯定的正关系,而“-”号则表示他们之间具有否定的负关系;平衡的情况是令人愉悦的,在非平衡的状态中,知觉者感到紧张和压力,从而产生了恢复平衡的力量;恢复认知结构平衡的途径之一就是知觉者改变对知觉对象的态度,如P改变对X的态度,从而改善与另一个知觉主体O的关系;从海德尔理论来看,人际关系改善的动力就在于人们有恢复认知结构平衡的需求;这种理论常被用来解释人际关系的变化情况;5、人际交往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论、场合交往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和T组理论;社会交换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其缺陷;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请大家谈谈对辅导活动的感受以及对辅导的建议与意见,最后由辅导员对团体辅导活动进行总结;。
人际关系;PAC理论

PAC理论内容—C
儿童自我状态(C) —— 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可爱,一会儿发脾气,使人讨厌。 1.行为表现:无主见,遇事畏缩,感情用事,激动愤怒。
雀跃欢呼、拍手叫好或逃避困难是儿童式自我的行为 举止。
2. 语言表达:总是“我猜想……”、“我不知
道……”语调比较急促,语气冲动,间或装腔撒娇, 或带有恳求与无助的味道。
成人自我状态(A)
A
(成人的自我)
理智的思考,多角度收集资料作为参考, 冷静的处理和决断。
2.
PAC理论内容—A
成人自我状态(A) 1.行为表现:待人接物较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
2. 语言表达: 我个人的想法是 ……” 。音容语调不
急不慢,适当、温和。集中注意,紧闭嘴唇强 忍痛苦是成人式自我的行为举止。
—— 从父母或父母形象方面吸收与内化的态度、思想 与情感。
成人自我状态(A)
——整合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C)
——儿童中典型的以及在成人中偶尔自发的幼稚而缺 乏理性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父母自我状态(P)
2.
PAC理论内容—P
父母自我状态(P)
独断专行。
1.作风表现:统治人的、训斥人的以及其他权威式的作风。凭主观印象办事,
C P
4
5 6
值
7
8 9
即便是很小的一次坏行动,对于模棱两可的事情,你讨厌吗?
经常用“这哪行啊,必须要……做”,这样的话吗? 你是一位好还是不好,不弄清楚的话就不甘心的人吗?
10 你认为偶尔有必要对孩子要采用斯巴达教育方式吗?
以下问题的回答,是用〇,不是用×,均不符用/。请尽量用〇或×来回答 1 2 3
迫害者 Persecutor 拯救者 Rescu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由于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在看待问题时必然存 在认知上的差异。在看待同一件事情上由于所掌握情况的多少也会造成意见的分歧。但 这种分歧是可以随着情况的明朗化而逐渐消失的。比如,在改革之初,有人看到改革所 带来的进步,有的人就只看到改革中的弊端以及一些现有利益的丧失,这样就产生了很 大的分歧。但是,随着有关改革的各方面的信息的增多,人们在全方位审视改革时,就 会承认改革利大于弊,从而达到认识统一。这种统一可比不了解情况单纯听一面之词而 形成的一致稳定得多。所以,最初一定差异的存在不一定必然导致整合力下降,要视情 况而定。 纽科姆的ABX模式探讨人际关系,把传播视为一种维护人际关系的互动过程。这个模 式中的A和B代表不同个体,系与他们对X的态度密切相关,三者形成共生同动的关系,不 管哪一方态度的转变都会带来现有结构的变动,而传播就是这个结构稳定与变化的关键。 威廉· 麦奎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写道:“A与B之间对X的意向上的差异将刺激传播 的发生,而这种传播的效果将趋向于恢复平衡。”也就是说,当信息泛滥处于一定关系 中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出现分歧时,持有不同观点的个人会加强交流,在交流中彼 此修正和认同,从而逐步走向统一。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掌握全面信息从而持有不 同观点的个人间的沟通是更深层次的传播,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共识则是更高层次的社 会整合,这种整合下产生的凝聚力会比以往得到增强。而且,这种统一往往会更快地促 进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融洽。由于分歧本身就是存在的,并不是因网而生, 有了网络只会使分歧逐渐弥和而不是加深。同时,持有自己见解的个人对社会发展只会 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其他。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出的“和能生物,同则不继”实际上也 反映出了这种认识。“和”谓“阴阳、差异”,“同”则谓“一致”。和不可能同,因 为没有了差异就不可能有互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打破均衡追求和谐的原因了。
+ 居里夫人和其丈夫实现了A-B-X模式的对称
和平衡。 + 居里夫人为A,皮埃尔为B, 为科学献身的理想 为X,对科学的共同兴趣让居里夫人和皮埃尔 相的伟大发现,为科 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 居里夫人和其丈夫的故事充分体现了A-B-X 模式平衡的作用。
+
西奥多· 纽科姆 [Theodore Mead Newcomb 1903.07.24- 1984.12.2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个体的社会化、大学 对学生的影响、问题青年的矫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的阿什塔比拉市(Ashtabula) 乡村岩溪(Rock Creek)。1956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 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父亲是公理会会长。他在克利夫兰念完高中,1924 年 从奥伯林学院大学毕业,期间立志成为基督教传教士。毕 业后当了一年高中老师以清偿大学所欠学费,随后进入纽 约联合神学院从沃德(Harry Ward)学习伦理学,期间也跟 随华生(Goodwin Watson)学习教育心理学,在 G.墨菲门 下学习普通心理学。在神学院学习两年后,他发现自己成 为心理学家的想法甚于成为传教士,于是他转到哥伦比亚 大学学习心理学,1929 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29 年 秋,他在里海大学心理学系获得教职,期间因所出示的一 份调查报告不合校方意图而离职。随后到克利夫兰大学、 凯斯西储大学任职。1931 年 8 月,他和玛丽(Mary E. Shipherd)结婚,1934 年受聘于佛蒙特州本宁顿学院。7 年 后,受密歇根大学之邀成为该校教授,在上任前几个月发 生珍珠港事件,他前往华盛顿同许多社会学家共同研究战 争成就,他也服务于美国对外广播情报部门及战略情报局, 战后,他回到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在他的提议下成立 了联合博士班,吸引了许多社会学和心理学家。
+
图中 A、B 代表相关的两个人,X 则表示 沟通的客体(沟通的内容:人、事、物或 观念)。从图中可以看出:A 与 B 和 X 之间构成了三角形的三个角。 + 如果A与B和X 之间的倾向越强,即双方都希 望能够全面了解 X,并且有关 X 的信息对 于 A 和 B 都是公开的、流通的,那么 A 和 B 与 X 的关系像 A-B-X 模型一样形成 一个稳固的等腰三角形。图中 A 与 B 之 间的吸引力越小,A 与 B 之间的距离就越 大,但是他们为了保证这个模型对称,必 须维持 A-X 和 B-X 这两条边对等的关系, 这种对等关系是建立联系所必需的。但是 如果 A 和 B 对 X 产生了不同的认识,A 会不顾 B-X,或者 B 会不顾 A-X,那么 A-X 和 B-X 之间的影响就会不同,A-B-X 模型就会失去了对称和平衡,则 A-B 之间 的失衡关系更加速了 A 和 B 关于 X 的不 一致观点。
+ 彼此间态度是否相似或接近也影响着友谊的可能与否。1961年,西奥
多· 纽科姆在密歇根大学把学生的集体宿舍进行了人为安排,他们先以 测验和问卷把学生分为对人对事态度相似和相异的,然后把态度相似 的学生安排在同一房间住读,再把态度相异的也安排在同一房间住读, 然后就不再干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过了段时间再对这些学生进行调 查,发现态度相似的同屋人一般都成了朋友,而那些态度相异的则未 能成为朋友。可见,人们都强烈地倾向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而 且社会一般也认为这是对的。这也许是因为共同的态度与价值观,不 仅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与共鸣,同时也容易预测对方的情感与反应倾 向,因此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彼此容易适应而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 正所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ABX模式不仅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种现象,还解释了我们应该如 何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A向B讲述X时,A与 B 好,对X的看法相 同,均衡;A与B不好,对X的看法不同,均衡;A与B好,对X的看法不 同,不均衡;A与B不好,对X的看法相同,不均衡。当A与B处于不均 衡状态时,X为A与B所关注,并对于一方有意义时,强烈倾向X的一方 会促使另一方改变态度,双方趋于一致,由此而言,人际传播过程是 双方关系逐步协调的过程,伴随而来的是和谐现实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
+ 纽科姆于1959年对他早年的命题加
上了一些限定条件。他提出传播只 有在某些条件下才可能活跃: a、人之间要存在强烈的吸引力; b、物体至少要对参与者中的一 方具有重要性; c、物体X对传播双方来说都是恰 当的。
+ 居里夫人和她丈夫: + 1894年,居里夫人结识了皮埃尔· 居里
先生,为科学献身的理想把他们永远 联系在一起。 + 玛丽与丈夫皮埃尔是研究事业上的最 好合作者,同时又是和睦的人生伴侣。 1897年,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密切合 作,终于发现两种新的化学元素,它 们比铀具有更强的放射性。一个是 “钋”,它是居里夫人出于对祖国的 热爱,以波兰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 另一个是“镭”,它倾注了居里夫妇 巨大的心血、智慧、体力,甚至生命。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可勒尔共同获 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 1926-1927年邓小平与蒋经
国是苏联中山大学的同窗, 1973年两人几乎同时掌管大 事。邓小平信仰马克思主义, 维护毛泽东思想,有自己的 方法论 。蒋经国笃信三民主 义,坚守均富理想。他们两 人几乎是较量了一生 + 邓小平的一生,大起大落, 有惊无险,总体是――从成 功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 利。 + 蒋经国,一生无险有惊,看 似顺利,却是――从背叛走 向背叛、从失败走向失败。
仁济护理9班 叶 晓 学号:1119070290
是一种关于认知过程中人际关系与认知系统的变化及态度变化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假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T.M.纽科姆于1953年提 出。 它由3种要素、4种关系构成。 3种要素是:认知者A,对方B,认知对象X; 4种关系是:A-B感情关系,A-X 认知关系,B—A感情反馈(B对A- B感情关系的认知),B-X认知反馈(B对A-X认知关系的认知)。 4种关系构成认知主体A的认知系统;当把反馈包括在认知系统中 时,A和B的地位是互换的,A是认知主体,又是认知对方;B亦然。 于是,B作为认知主体出现时,也形成一个认知系统。A 的认知系统 和B的认知系统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呈集合状态,是一种群体式认 知系统。
+ 邓小平和蒋经国的关系体现了A-B-X模式
的失衡。 + 邓小平为A,蒋经国为B,他们从政与改革 的思想和理论为X,他们不同的思想让他 们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并且影响了台 湾,影响了中国,甚至影响了世界。 + 这也说明了A-B-X模式的失衡会产生多大 的影响。
一、解释人际关系 二、道出平衡的意义 三、“和能生物,同则不继”
+ 前面我们说到,人类在他们的认识中都有一种寻求一致或追求和谐的
倾向,纽科姆的模式意味着,任何一个特定系统都有力量平衡的特征, 系统中任何部分的任何改变都会导致倾向平衡或对称的张力,因为不 平衡或缺乏对称会造成心理上的不舒服并产生内在的压力以恢复平衡。 施皮格尔博士分析说,“ 认知不和谐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机制,当他发 现他的行为不是必然地符合其思想或心理信念时,他必须找出某种办 法,使这两者之间产生联系,或是使他们归于和谐。如果你花了大把 银子在电脑上,你必须捍卫购买它的正确性。”因而,我们需要这种 平衡对称来支撑我们的选择,强化现存的观点。对称的好处是从一个 人(A)可以估量出另一个人(B)的行为。同时对称也能确认一个人 对X的倾向。这是我们所持态度需要社会和心理支持的一种说法。当 我们与自己尊敬的B对X的评价一致时,我们会对自己的倾向更具信心。 接下来,我们会与自己尊敬的人交流对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对象、事件、 人物、思想(X)的评价,试图达到某种共识或是共同的倾向,或用 纽科姆的术语说,是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