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任洲鸿执笔人:梁军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学院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课程编号:202005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Econom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0学分:4开设专业:经济学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国际经济关系基本现象,掌握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并为深入学习其它经济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2.系统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学动因与影响,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政策的经济效应。

3.对当代我国的涉外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概述本章为国际经济学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国际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及本书的基本框架设计。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特征第二节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第三节本书的基本框架1.基本要求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掌握国际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2.本章重点: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3.本章难点: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推动因素。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本章在介绍古典贸易理论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第二节李嘉图模型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1.基本要求: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各种学说和观点,了解各种学说的不足和贡献,能够科学的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各种学说进行比较。

2.本章重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Ch008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1

Ch008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1


在本节最后,我们可对内外均衡冲突问题作一小结: 第一,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这一开放性要求 同时实现经济的内在稳定与合理开放,而这两点对特定变量要求 的调整方向并不总是一致的,由此造成内外均衡的冲突。 第二,内外均衡冲突的产生是与某种特定的调控方式直接相对应 的。在米德的研究中,是针对固定汇率制下调整社会总需求的不 同影响进行分析的,将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定义为内外均衡 之间的冲突。从更定义的角度看,凡是实现某一均衡的努力对另 一均衡的干扰或破坏都可以称为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 第三,内外均衡冲突问题说明:在开放经济下,单纯运用调节社 会总需求这一封闭经济的政策工具是不足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目 标的,开放经济的调控需要有新的政策工具,需要对政策工具有 新的运用方式。
第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在封闭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对经济制定宏观调控目标并运用政策工具来加以实现,已是 MANAGEMENT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封闭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 中心任务是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Fourth Edition 在开放条件下,不仅依然存在政府利用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 控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的性质还因为经济的开放性而发生深刻 EUN / RESNICK 的变化。
将前者称为内外均衡的一致,后者称为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 我们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目标时,这一措施可能会同时造成开 放经济另一均衡问题的改善,也有可能对另一均衡问题造成干扰或破坏。 一般地,我们将前者称为内外均衡的一致,后者称为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
6-7
Copyright © 2007 b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一、单选题二、多选题三、判断题四、概念题五、简答题六、计算题七、论述题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第二章开放经济下的国际金融活动第三章开放经济下的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经常账户第四章国际资金流动下的经济运行第五章汇率决定理论(上)第六章汇率决定理论(中)第七章汇率决定理论(下)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第九章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第十章开放经济下的汇率政策第十一章开放经济下的直接管制政策第十二章开放经济下的其他政策第十三章政策的国际协调第十四章国际协调的制度安排:国际货币体系第十五章国际协调的区域实践:欧洲货币一体化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第二章开放经济下的国际金融活动第三章开放经济下的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经常账户第四章国际资金流动下的经济运行第五章汇率决定理论(上)第六章汇率决定理论(中)第七章汇率决定理论(下)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第九章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第十章开放经济下的汇率政策第十一章开放经济下的直接管制政策第十二章开放经济下的其他政策第十三章政策的国际协调第十四章国际协调的制度安排:国际货币体系第十五章国际协调的区域实践:欧洲货币一体化第四部分模拟试题杨长江《国际金融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杨长江《国际金融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内容简介本书是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3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本部分按选择题、判断题、概念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题型,对近年来众多名校考研涉及到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的真题进行详细解析。

方便考生熟悉考点,掌握答题方法。

部分考研真题提供高清视频讲解,圣才名师从考查知识点、试题难度、相关考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讲解。

经济学基础第八章“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基础第八章“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基础
第8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四、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 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 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 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经济事务中有意识 的干预。
一般认为,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 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 的通货膨胀率。 所谓低,就是指通货膨胀率在 1%~3%之间; 所谓稳定,就是指在相当时期内能 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 目标。 它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 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 长,这种增长要达到一个适度的年均增 长率。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 值(GDP)的平均增长率来衡量。
一、财政政策的工具
财政政策的含义:
为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 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 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 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 做出的决策。
政府购买
财政政策 的工具
转移支付 税收
公债
(一)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 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 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 政府购买支出包括消费性支出 和投资性支出。比如行政管理费与 国防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基 础设施投资等。
(二)改变贴现率
中央银行也给商业银行贷款银行准 备金,但商业银行必须用商业票据或政 府债券作担保。 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 叫做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 款利率叫做贴现率。 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 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贴现率, 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 款,刺激投资。

《坚持改革开放》参考教案

《坚持改革开放》参考教案

《坚持改革开放》参考教案第一章: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1.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978年以前的中国社会状况。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地位提升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通过PPT展示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改革开放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改革开放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的个人感受或观察。

第二章: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与措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让学生理解这些政策与措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等。

这些政策与措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等。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通过PPT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这些政策与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改革开放政策与措施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政策与措施的调研报告。

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成果。

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如农村经济改革、城市经济改革等。

经济发展成果:如GDP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通过PPT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与成果。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经济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个人感受或观察。

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进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步的历程与成果。

《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

《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

教学大纲《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课程编号BX3203091 BX3203091课程类型基础课课程手段讲授、应用课程学时96课时课程学分 6学时分配课堂讲授知识应用专题报告自学指导其它合计96考核方式考试方式为闭卷成绩评定考试总成绩=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考试成绩占80%使用对象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林经济管理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数学、社会主义理论推荐教材王健、李新文主编,《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参考文献[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版)(教育部推荐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萨缪尔森,经济学(上、下),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4]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5]黎诣远:《西方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6]卢锋著,《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北京大学出版社课程简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最优配置及其运行规律的独立学科,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引导作用。

课程内容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

微观经济学部分以经济个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厂商如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资源配送这一中心展开分析,从中阐述了市场的供需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及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如何使资源在一国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这一中心展开,从中阐述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货币理论、IS-LM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及宏观经济政策。

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介绍一些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非主流学派的观点。

在分析方法上,根据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特点,课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定量分析的比重。

在阐述各经济变量内在关系,普遍采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动态分析、教学模型分析等方法,使经济学的研究更加科学化,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更易理解。

2.《国际金融学》考试重点

《国际金融学》考试重点——师说教育集团考试教学团队编录——第一章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1、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2、国际收支账户分为两大类:经常账户(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资本与金融账户(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金融账户包括一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分为直接投资、证劵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四类项目。

)其中,储备资产包括货币当局可随时动用并控制在手的外部资产。

它可分为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包括货币、存款和有价证券)和其他债权。

3、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

它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

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统计表,它以特定的形式记录、分类、整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收支的详细情况。

4、国际收支的记账规则:运用的是复式记账法,即每笔交易都是由两笔价值相等、方向相反的账目表示。

根据复式记账的惯例,不论是对于实际资源还是金融资产,借方表示该经济体资产(资源)持有量的增加,贷方表示资产(资源)持有量的减少。

详细参见p11。

5、国际收支账户分析:●贸易账户余额是指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进出口之间的差额。

●经常账户是指对实际资源国际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资本与金融账户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国际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综合账户差额使之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将储备资产账户剔除后的余额。

综合账户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错误与遗漏余额-储备资产账户差额如果综合账户差额为逆差,其外汇的收入将小于外汇的支出,汇率会变。

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圣

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一、重要概念1.内部均衡答:在国际收支进入宏观调控目标后,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就可以分为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部分。

原有的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等反映经济内部运行情况的政策目标可以归入内部均衡目标之中。

在这三个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并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的发达国家都越来越强调应通过市场机制的自身运作来实行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目标从这些国家政府的政策目标中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在此背景下,并且也出于简单起见,先不考虑经济增长问题,将内部均衡定义为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2.外部均衡答: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均衡,它是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反映了一国所应追求的国际收支状态。

外部均衡的定义可以简单表述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

对于一国来说,确定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的标准最主要有两条:①这一余额应符合经济理性;②这一余额应具有可维持性。

3.经济理性答:经济理性是确定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的标准之一。

经常账户可以表示为一国国内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

假定一国可以按世界利率无限制地借款或贷款,那么存在着收益率高于这一利率的投资机会而国内储蓄又不能满足时,符合理性的行为就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以使本国投资大于国内储蓄,该国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4.可维持性答:当一国选择的跨时期消费组合为C*(C1,C2)时,该国T期经常账户余额一定有:经济含义是:一国存在的跨时期预算约束要求一定时期内的经常账户赤字必须通过以后的经常账户盈余加以弥补。

因此,在利用国外的资金弥补本国储蓄不足时,必须考虑到今后能否实现相应的经常账户盈余来偿还债务,否则一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就是不可维持的。

5.内外均衡的冲突(广义、狭义)答:针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情况,也不考虑资金流动对内外均衡问题的影响,米德的分析认为,内外均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在固定汇率制下,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或通货膨胀、经常账户盈余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

第八章 开放经济下宏观调控(M-F模型)


P
LRAS
SRAS0
AD0 AD1
O
AS,AD
图8-12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扩张
8.2 中长期时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力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效力
货币政策:价格水平上涨、总产出水平不变; 财政政策:价格水平及总产出水平均不会产生影响。
蒙代尔三元悖论/不可能三角( The Impossible Trinity ) /克鲁格曼三角/永恒的三角(The eternal triangle )
➢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1932年出 生于加拿大。先后出任芝加哥大学、哥伦比 亚大学讲座教授,担任多个国际机构及组织 的顾问。199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发布 的授奖公告指出的重要贡献包括“奠定了开 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理论的基石……,最 优货币区理论”。“欧元之父”
蒙代尔三元悖论/不可能三角( The Impossible Trinity ) 对1997年东南亚货币危机的预测
从资本流动方面来看:泰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过快。
为了吸引外资以及提高本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水平,泰国政府于20世 纪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但是泰国实施资本项目开 放的条件远未成熟。 1996年泰铢的存贷款利率平均为15%,超过国际 市场水平的2倍,极易受到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通货膨胀率较高, 危机爆发前已达到7%;外汇储备水平偏低,只有380亿美元,而外债 规模已高达到1060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严重,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薄 弱,无法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M-F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
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开放的、资金完全流动的小型国 家,用于分析短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力,被称为开放经 济下进行宏观分析的工作母机(workhorse),主要假定: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与社会》章节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与社会》章节自测参考答案第一章人类的产生与发展1.宇宙大爆炸是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推断出来的一个假设。

(×)2.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它占整个系统总质量的99.9%。

(√)3.地球表层不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的区域空间。

(×)4.地球表层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五大要素构成。

(√)5.最古老的原始地壳大约出现在37亿年前。

(√)6.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近亲关系。

(√)7.猿与人都有A、B、O、AB等血型。

(√)8.劳动在猿变成人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作用。

(×)9.爪哇猿人是白色人种的祖先。

(×)10.有人认为20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妇女是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

(√)11.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原始人类约有一千万。

(√)12.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上。

(√)13.“农民工潮”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14.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域上是民族唯一最稳定的特征。

(×)15.中国汉语在历史地理条件影响下形成七大方言体系。

(√)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1.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 狭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与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要素,即自然资源。

(×)3.资源具有社会效应性和稀缺性的两个重要特征。

(√)4.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是固定不变的。

(×)5.社会资源是指人类创造的、除自然资源之外的其它所有资源的总称。

(√)6.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地质年代而言不能再生的各种资源。

(×)7.人的需求可分为生存需求、享乐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三个层次,其中自我发展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

(×)8.当今世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得更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1.支出转换政策,目的在于将国内外支出最大限度地转移到国内产品上,以增加本国收入。

A.对
B.错
C
D
答案:A
2、当一国经济出现膨胀和顺差时,为了内外经济的平衡,根据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理论,应采取的措施是
A、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B、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D、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答案:D
3、根据财政政策配合的理论,当一国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目的在于
A、克服该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
B、克服该国经济的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
C、克服该国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
D、克服该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顺差
答案:A
4.米德冲突描述的现象是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以下哪种组合()
A.通货膨胀和逆差并存
B.通货膨胀和顺差并存
C.顺差和失业并存
答案:B
5、当一国同时出现失业与国际收支逆差时,根据蒙代尔的政策搭配原则,应实行()
A、较松的财政政策和较松的货币政策
B、较紧的财政政策和较紧的货币政策
C、较松的财政政策和较紧的货币政策
D、较紧的财政政策和较松的货币政策
答案:C
6、根据“蒙代尔分配原则”,当一国发生经济过热和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
应同时采取:
A.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B.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膨胀性的财政政策
D.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答案:A
7、根据财政政策配合的理论,当一国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目的在于
A、克服该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
B、克服该国经济的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
C、克服该国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
D、克服该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顺差
答案:A
8、当一国经济出现膨胀和顺差时,为了内外经济的平衡,根据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理论,应采取的措施是
A、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B、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D、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答案:D
9.国际金本位时期,虽然将汇率政策排除在外,使各国只能考虑通过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外均衡目标,但由于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各国仍然可以实现内外均衡A.对
B.错
C.
D.
答案:A
10.斯旺图形中,若YY 曲线相对于EE 曲线更加更加平坦,应以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部均衡目标,以汇率政策追求外部均衡目标。

A.对
B.错
C.
D.
答案:B
11.两国模型中,本国由于维持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外国财政扩张所引起的外国均衡收入水平提高,事实上是以本国均衡收入下降为代价的。

A.对
B.错
C.
D.
答案:A
12、根据财政政策配合的理论,当一国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目的在于
A、克服该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
B、克服该国经济的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
C、克服该国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
D、克服该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顺差
答案:A
13.米德冲突描述的现象是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以下哪种组合()
A.通货膨胀和逆差并存
B. 通货膨胀和顺差并存
C. 顺差和失业并存
D.通货紧缩与顺差并存
答案:B
14.以下关于斯旺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有:1.YY,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曲线右侧代表通货膨胀,左侧代表失业2.EE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曲线右侧代表经常账户顺差,左侧代表经常账户逆差;3.若YY 曲线比EE 曲线更陡峭,说明汇率政策对外部均衡的影响力相对更大;4.仍然无法解决固定汇率制下或者可调整固定汇率制下的米德冲突问题
A.1,2,3
B.2,3,4
C.1,3,4
D.1,2,3,4
答案:C
15.以下关于蒙代尔政策搭配理论说法正确的是:1.将原有的支出转换政策分裂为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两个独立的政策工具:2,假设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敏感性高于国内货币需求,故IB 曲线比EB 曲线更加陡峭;3,考虑到不同的政策作用机制,每种政策工具应当适用于最具影响力的政策目标之上;4,遵循“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目标”的规则。

A.1,2,3
B.2,3,4
C.1,3,4
D.1,2,3,4
答案:B
16.下列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中,属于支出增减型政策的有: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汇率政策;4、直接管制。

A.1,3
B.2,4
C.1,2
D.1,4
答案:C
17、按对需求的不同影响,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中,支出转移型政策有:1、汇率政策;2、补贴政策;3、财政政策;4、直接管制.
A.1,2,4
B.2,3,4
C.1,3,4
D.1,2,3,4
答案:A
18.开放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哪些:1.经济增长;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国际收支平衡
A.1,2,3
B.2,3,4
C.1,3,4
D.1,2,3,4
答案:D
19.当各国的时间偏好和资本边际生产率存在差异时,在下列()情况下应
确定追求经常账户盈余。

A.偏好即期消费、资本边际生产率较高的国家
B.偏好将来消费、资本边际生产率较低的国家
C.偏好即期消费、资本边际生产率较低的国家
D.偏好将来消费、资本边际生产率较高的国家
20.根据政策配合的理论,当一国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目的在于()。

A.克服该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
B.克服该国经济的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
C.克服该国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
D.克服该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顺差
21.根据斯旺提出的支出政策与汇率政策搭配的理论,当一国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汇率贬值政策,其目的在于( A )。

A.克服该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
B.克服该国经济的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
C.克服该国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
D.克服该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顺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