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药性好处

山豆根药性好处
山豆根药性好处

山豆根药性好处

有关山豆根大家可不要看成是山药根,山豆根和山药不同,山豆根又名为广豆根,多数生长在广东,广西,广州,也是属于南方的一种草药,多数是秋天采摘比较好,去除掉杂质,还有洗干净晾晒,以后可以做成相关有效的中药,那么山豆根药性到底有多少效果又是怎样的呢。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山豆根又名广豆根。主产于广东、江西、广西、贵州等地。全年可采,以秋季采挖者为佳。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切片生用。【山豆根药性】苦,寒。有毒。归肺、胃经。【山豆根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山豆

山豆根,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山豆根又名广豆根。主产于广东、江西、广西、贵州等地。全年可采,以秋季采挖者为佳。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切片生用。

【山豆根药性】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山豆根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山豆根应用】

1.牙龈肿痛:山豆根苦寒,入胃经,清胃火,故对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均可应用,可单用煎汤漱口,或与石膏、黄连、升麻、牡丹皮等同用。

2.咽喉肿痛:山豆根大苦大寒,功善清肺火、解热毒,利咽

消肿,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凡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者均可用之。轻者可单用,如《永类钤方》单用山豆根磨醋噙服;重者常与桔梗、栀子、连翘等药同用,如清凉散(《增补万病回春》);若治乳蛾喉痹,可配伍射干、花粉、麦冬等药,如山豆根汤(《慈幼新书》)。

此外,山豆根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证。

【山豆根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

【山豆根使用注意】

山豆根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山豆根现代研究】

1.山豆根化学成分:山豆根主要生物碱及黄酮化合物。生物碱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和甲基金雀花碱等;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柔枝槐酮、柔枝槐素、柔枝槐酮色烯、柔枝槐素色烯。其他尚含紫檀素、山槐素、红车轴草根苷等。

2.山豆根药理作用:山豆根有抗癌作用,所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肿瘤均呈抑制作用。

有抗溃疡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对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麻风杆菌、絮状表皮癣菌。

白色念珠菌以及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山豆根所含臭豆碱、金雀花碱能反射性地兴奋呼吸,氧化苦参碱和槐果碱有较强的平喘作用;此外,山豆根还有升高白血球、抗心律失常作用、抗

炎作用及保肝作用。

相信不少人经常感觉到牙龈肿痛,那么山豆根和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以上有关山豆根药性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可以对山豆根有着很好的了解,同时山东朋友可以起到防癌抗癌的主要作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发表时间:2013-04-16T13:34:06.9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郭黎光[导读] 基于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相关研究展望 郭黎光(山东省诸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6220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方法:针对现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已有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已有研究方法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之可行性。结果:通过实例分析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展望。结论: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最佳方法。【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9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101-01 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是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用药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有坚实的中医理论依据,更具有广泛的临床实践基础。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某种药物的反复应用使我们观察到了其疗效并逐步认识到了它的性质,再通过各种不同性质的概括,总结出药性理论,可见药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临床实践[1]。 一、药性理论已有的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其药性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如附子等温热药均含有去甲乌药碱,具有肾上腺素能β-兴奋剂样广泛的生理作用,与祛寒药所具有的某些作用相符。辛温药大多含有挥发油成分,苦寒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主,甘平药的化学成分除含糖类较多外,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维生素类成分也较多,这类成分可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即有“扶正”作用。也有报道中药药性热、温、平、凉、寒与Fe的含量比例呈正相关;与Mn的含量比例呈负相关。 2、药理作用研究温热药附子、干姜等所组成的复方口服后能使寒证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使催化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的多巴胺β-羟化酶的活性增加,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生成,对内分泌腺的功能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寒性药的作用与热性药物恰好相反,寒性药知母、石膏等所组成的复方能使热证患者亢进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减弱,体内多巴胺β-羟化酶的活性降低,尿中儿茶酚胺和cAMP的排出减少[2]。酸味药的收敛作用,主要表现在抗病原微生物、凝固、吸附及调节神经系统等方面;苦味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抗菌、消炎和强心等作用;甘味药具有调节机能,补其机体不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杀菌、解热、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利尿等方面的作用; 二、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之可行性 目前中药药性理论已经成为中医药界广泛关注并努力研究的领域,因为相关理论的阐明既是正确把握中药本质,揭示中药应用规律的前提,亦是中药在临床应用中能否取得确切疗效的保证。依据中医药理论,中药功能和中药临床应用之间能很好互通,由中药药性功能可推断中药应有的临床应用,同样由中药的临床应用也可推断中药应用的药性功能。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广泛和深入,临床应用和相应的药理作用之间也有了很好的互通,由中药的临床应用可推断应用的药理作用,同样由中药的药理作用也可推断中药应有的临床应用。中药药性与临床应用的一致性、中药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的一致性,使药性理论与药理作用也有了密切的联系;药理研究应是目前研究药性的最好、也是既能体现中医药理论指导、又能融合现代科学内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药理作用是中药本身功能的现代反映,理所当然中药药性功能和药理作用之间应有很好的互通,但目前缺少的是相关互通的普遍证明。建立中药药性功能与中药药理作用的互通联系,对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自身药性与药理的结合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寻找中西药药理的内在联系,应用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从药理学的角度揭示中药药性的本质,重视了药物与机体、细胞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给“药性”理论赋予了“效应”的内涵,建立中药药性药效谱,对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中药性能是说明中药功效的依据,性能与功效之间是一种陈述说理关系。如对热性药的药理研究表明,热性药能增强物质代谢,使产热增加,临床研究表明寒证患者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cGMP占优势,寒证、阳虚患者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后,均能使cGMP/cAMP的比例趋向正常。即热性药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表明温热药对机体多种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和提高作用[3]。 三、基于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相关研究展望 中药药理的研究,能依据微观指标给中药定量定性,使中药获得客观指标,因而在研究上更具有科学性;其次,中药药理的研究成果,扩大了中药原有功效和应用范围,众多中药的潜在功效将被陆续挖掘出来,如通过药理研究,证明大黄还有消食、利尿等功效,这在历代本草中都极少论述;再次,在中药药性指导下的中药应用,虽然具有灵活性这一长处,但由于过于灵活而变得难以掌握,药效难以重复。和中药相比,西药的针对性之长恰恰弥补了这一短缺,比如抗生素的应用,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使用,其抗菌谱和适应症都是稳定的。如果在保持中药应用上的整体性和灵活性这一药性理论之长的基础上,能吸取自身药理这一定性定量标准化、客观化的指标,中药的应用必然更具有规范性;还有,中药的应用源于中医基础理论,因此以药性为指导应用的中药,在药效上体现出宏观性和整体性。由于药理所对应的疾病都有相应的病理指标,因而在药效上体现出微观性和针对性,因此在发展上具有中西医结合性。药性的应用依据辨证,药理的应用依据辨病,可见在应用中药时,既要考虑药性与药理的结合,又要使药性与药理的各自所长相互渗透,由此也说明了中药药性与药理的结合应用,不仅具有中西药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中西医临床上的相互沟通。 参考文献 [1]胡爱萍. 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思考[J].光明中医,2010,21(10):20. [2]刘群, 杨晓农. 中药四气五味的现代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5):981. [3]王啸天.中药药性与药理的结合应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14(1):188.

中药相似功效药物

(一)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附药:紫梗)、生(附药:生皮、生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二)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根(附药: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 (二)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 (四)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五)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一)攻下药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 (二)润下药火麻仁、郁仁、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 (二)祛风湿热药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古楠叶 五、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渗水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附药:冬瓜子)、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 (二)利尿通淋药车前子(附药:车前草)、滑石、木通(附

中药药性药理总汇

中药药性药理总汇 1、山药 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不燥不腻; 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主治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气虚燥、痰喘咳嗽、肾气亏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消渴尿频、遗精早泄、带下白浊、皮肤赤肿、肥胖等病症。 ☆健脾益胃、助消化: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临床上常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病症; ☆滋肾益精: 山药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大凡肾亏遗精,妇女白带多、小便频数等症,皆可服之; ☆益肺止咳: 山药含有皂甙、黏液质,有润滑,滋润的作用,故可益肺气,养肺阴,治疗肺虚痰嗽久咳之症; ☆降低血糖: 山药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 ☆延年益寿: 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疾病,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抗肝昏迷 近年研究发现山药具有镇静作用,可来抗肝昏迷。 食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适宜糖尿病患者、腹胀、病后虚弱者、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腹泻者; ☆山药有收涩的作用,故大便燥结者不宜食用;另外有实邪者忌食山药。 2、山萸肉(山芋)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耳鸣,腰酸。与熟地、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等配伍。用于遗精,遗尿,小便频数,及虚汗不止。对肾阳不足引起的遗精、尿频均可应用,常配合熟地、菟丝子、沙苑蒺藜、补骨脂等同用;对于虚汗不止,本品又有敛汗作用,可与龙骨、牡蛎等同用。 又能固经止血,可用治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症,可与熟地、当归、白芍等配伍应用。

山豆根药性好处

山豆根药性好处 有关山豆根大家可不要看成是山药根,山豆根和山药不同,山豆根又名为广豆根,多数生长在广东,广西,广州,也是属于南方的一种草药,多数是秋天采摘比较好,去除掉杂质,还有洗干净晾晒,以后可以做成相关有效的中药,那么山豆根药性到底有多少效果又是怎样的呢。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山豆根又名广豆根。主产于广东、江西、广西、贵州等地。全年可采,以秋季采挖者为佳。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切片生用。【山豆根药性】苦,寒。有毒。归肺、胃经。【山豆根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山豆 山豆根,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山豆根又名广豆根。主产于广东、江西、广西、贵州等地。全年可采,以秋季采挖者为佳。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切片生用。 【山豆根药性】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山豆根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山豆根应用】 1.牙龈肿痛:山豆根苦寒,入胃经,清胃火,故对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均可应用,可单用煎汤漱口,或与石膏、黄连、升麻、牡丹皮等同用。 2.咽喉肿痛:山豆根大苦大寒,功善清肺火、解热毒,利咽

消肿,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凡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者均可用之。轻者可单用,如《永类钤方》单用山豆根磨醋噙服;重者常与桔梗、栀子、连翘等药同用,如清凉散(《增补万病回春》);若治乳蛾喉痹,可配伍射干、花粉、麦冬等药,如山豆根汤(《慈幼新书》)。 此外,山豆根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证。 【山豆根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 【山豆根使用注意】 山豆根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山豆根现代研究】 1.山豆根化学成分:山豆根主要生物碱及黄酮化合物。生物碱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和甲基金雀花碱等;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柔枝槐酮、柔枝槐素、柔枝槐酮色烯、柔枝槐素色烯。其他尚含紫檀素、山槐素、红车轴草根苷等。 2.山豆根药理作用:山豆根有抗癌作用,所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肿瘤均呈抑制作用。 有抗溃疡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对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麻风杆菌、絮状表皮癣菌。 白色念珠菌以及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山豆根所含臭豆碱、金雀花碱能反射性地兴奋呼吸,氧化苦参碱和槐果碱有较强的平喘作用;此外,山豆根还有升高白血球、抗心律失常作用、抗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 1.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细辛.白芷.香薷.羌活.独活.藁本.辛夷.生姜.葱白.石胡荽.苍耳子.芸香草.柽柳。 2.辛凉解表药: 薄荷.蝉蜕.葛根.柴胡.升麻.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3.清热泻火药: 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竹叶.天花粉.夏枯草.淡竹叶.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压趾草 4.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秦皮.白鲜皮.椿白皮.。(泻火解毒药):黄芩.黄连.黄柏.犀角.芒硝.龙胆草.水牛角.。 5.清热解毒药: 连翘.拳参.贯众.玄参.牛黄.白薇.大黄.射干.绿豆.甘草.秦皮.红藤.酸浆.白蔹.马勃.青黛.漏芦.升麻.菊花.大蓟.小蓟.地榆.朱砂.紫珠.蔊菜.硼砂.金银花.忍冬藤.连翘心.大青叶.板蓝根.水牛角..蒲公英.鱼腥草.白头翁.败酱草.穿心莲.蚤休(七叶一枝花).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垂盆草.四季青.金果榄.凤尾草.天葵子.千里光.金荞麦.山慈菇.地锦草.鸦胆子.鸭跖草.雷公藤.豨莶草.金钱草.地耳草.青木香.鸡矢藤.仙鹤草.苎麻根.黄药子.羚羊角.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6.清热凉血药: 犀角.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白薇.水牛角.生地黄.。 7.清退虚热药: 青蒿.白薇.鳖甲.知母.黄柏.龟板.秦艽.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8.泻下药: 大黄.芒硝.芦荟.羊蹄.玄明粉.番泻叶.。 9.润下药: (润肠通便)杏仁.桃仁.当归.百部.蜂蜜.桑葚.锁阳.火麻仁.郁李仁.何首乌.紫苏子.瓜蒌仁.柏子仁.松子仁.黑芝麻.决明子.车前仁.胡桃仁.冬葵子.肉苁蓉.。 10.峻下药: 甘遂.巴豆.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 11.祛风湿散寒药: 羌活.独活.川乌.草乌.辛夷.苍术.木瓜.蚕沙.松节.蕲蛇.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雷公藤.伸筋草.寻骨风.海风藤.老鹳草.路路通.苍耳子.。 12.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萆薢.稀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穿山龙.丝瓜络.。

中药药性歌诀

中药药性歌诀 (一)解表药 1麻黄辛温,解表发汗。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2桂枝辛甘,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3紫苏辛温,表寒可用。解毒安胎,行气宽中。 4生姜解毒,温中止呕。解表散寒,温肺止嗽。 5香薷味辛,化湿和中。解表发汗,利水消肿。 6荆芥辛温,透疹止痒。祛风解毒,止血消疮。 7防风辛甘,胜湿止痛。祛风解表,止痉可用。 8羌活辛温,祛风胜湿。解表散寒,头痛更适。 9白芷解表,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鼻窍能通。 11藁本辛温,除湿止痛。祛风散寒,头痛常用。 12苍耳子温,宣痹止痛。发散风寒,鼻窍亦通。 13辛夷性温,发散风寒。性能通窍,善治鼻渊。 14薄荷辛凉,风热疏散。头目咽疹,行气舒肝。 15牛蒡苦寒,宣肺祛痰。利咽透疹,毒解肿散。 16蝉蜕透疹,利咽开音。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7桑叶苦寒,风热疏散。清肺润燥,明目清肝。 18菊花平甘,风热疏散。清热解毒,明目清肝。 19蔓荆子苦,风热疏散。清利头目,头痛能安。 20柴胡苦辛,疏肝解郁。解表退热,阳升陷举。 21升麻解表,透疹力强。清热解毒,举陷升阳。 22葛根透疹,解肌退热。升阳止泄,生津止渴。 (二)清热药 23石膏甘寒,止渴除烦。清热泄火,敛疮宜煅。 24知母甘苦,泻火清热。生津润燥,止咳止渴。 25芦根利尿,止呕止咳。泻火除烦,生津止渴。 26天花粉寒,泻火清热。消肿排脓,生津止渴。 27竹叶平淡,利尿除烦。清热泻火,上下焦安。 28栀子解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出血能安 29夏枯明目,眩晕头痛。清热泻火,散结消肿。 30决明子寒,眩晕可煎。明目清肝,润肠通便。 31黄芩止血,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亦适。 32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渴疮适。 33黄柏苦寒,解毒疗疮。清热燥湿,带下称王。 34龙胆苦寒,泻火肝胆。清热燥湿,目赤黄疸。 35苦参味苦,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带下尤适。 36银花苦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疮痈能克。 37连翘苦寒,热清毒解。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38穿心凉血,消肿燥湿。清热解毒,虚寒不适。

葛根的现代应用 药理价值和药性

葛根的现代应用药理价值和药性 2014-02-18 14:45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关键词:解表药葛根中草药养生药理 分享到: 葛根(Lobed Kudzuvine Root)为藤本植物野葛的块根,茎被稀疏的棕色长硬毛,是中国南方一些省区的一种常食蔬菜,其味甘凉可口,常作煲汤之用。其主要成分是淀粉,此外还含有约12%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大豆(黄豆)甙、大豆甙元、葛根素等10余种;并含有胡萝卜甙、氨基酸、香豆素类等。 葛根供药用,葛根提取类黄酮物质与桑叶提取物脱氧野尻霉素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洗胰清糖素(cics),具有降血糖、血脂、抗炎等作用。葛根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止泻的功能,并能改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项强、头晕、头痛等症状。有效成分为黄豆甙元、黄甙及葛根素等。茎皮纤维供织布和造纸用。古代应用甚广,葛衣、葛巾均为平民服饰,葛纸、葛绳应用亦久,葛粉用于解酒。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发掘出三块制作于新石器时代、在今天看来依然技艺精湛的葛布残片,这三块葛布残片是我国从6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利用葛根的可靠见证。[1]

品种分类 苦葛,是多年生落叶藤本豆科植物。葛根较肥大,长圆形。主要分布在低山沟谷中。葛根淀粉含量在8~10%,含葛根黄酮较高。据检验,每 100克葛根含总异黄酮14.82毫克,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葛根,又称柴葛和药葛,是多年生落叶藤本豆科植物。葛根较肥大圆形,味苦、甘、黄褐色,含葛根淀粉12%。主要野生低山沟谷中,当地农民挖野葛根打粉自食或市场出售。有的农民挖取野葛根,洗去泥沙,切块晒干,卖给药材收购部门。据检验分析,野葛含葛总异黄酮每100克达到21.59毫克,药用价值极高。 粉葛,学名葛根,又叫甘葛。粉葛是多年生藤本豆科植物,葛根特别肥大,含粉率在25~30%。因含葛粉多而得名粉葛,又因葛根甘甜,又将粉葛称为甘葛。野生粉葛,主要野生于低山沟谷中,未经人工栽培驯化,含淀粉率在17~20%。也可用来作人工栽品种。葛根粉性凉味甘辛,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等多种功能,可治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疹、泄泻等多种疾病。一般的粉葛质韧,纤维性强。 主要价值 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葛根主要含异黄酮类之葛根素和三萜类葛皂醇等成分。 1. 异黄酮类 含葛根素、葛根木糖苷、大豆黄酮苷、金雀异黄素、芒柄黄花素、拟雌内酯 葛根栽种、异甘草素等二十多种异黄酮类成分。 2. 葛根苷类 日本产野葛含葛根苷A、B、C。

人参药性及功效

2012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6卷第2期 纵观历代本草方书发现,当今之人参与《神农本 草经》(《本经》)所言人参存在着药性的不同,通过研究发现,人参的药性与功效随着配伍药物的不同而变化,即所谓药有合群之性,方有化合之妙。现将其变化规律归纳如下。1人参寒凉之辨 早在《本经》,即对人参的功效已作了高度的概括,然就药性而言,《本经》谓:“人参味甘,微寒。”今言其甘,微苦,平。当今之人参是否为《本经》所言之人参,《别录》言:“微温。”谓生上党山谷及辽东。并在《本草经集注》将《本经》、《别录》之性和而论之,谓:“人参味甘,微寒,微温无毒。”而在《海药本草》陶弘景注云:“高丽即辽东。”由此可见高丽,辽东同属一地,自梁代起上党参与辽参(高丽)同时并存,其后著作中亦可见这样的记载:人参生上党者为上,次用辽参。《本经》曰:“微寒。”既寒而不甚寒。《别录》言:“微温。”既温而不甚热。其后《新修本草》、《蜀本草》、《大观本草》、《图经本草》、《证类本草》等亦多持弘景之言。至金《珍珠囊》谓:“甘,苦,阳中微阴”。前者只言其“甘,微寒,微温”。未言其苦,此处首提味“苦”,似与今之人参“味甘、微苦”相合,这或许是因年移代革及气候的变化带来药性的改变。再后,元·王好古《汤液本草》认为人参:“气温,味甘。甘而味苦,微寒,气味俱轻,阳也。阳中微阴,无毒。”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指出人参:“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也,阳中微阴,无毒。”由此可知,金元时期医家多以“阳中微阴”立论。到了明代李言闻在炮制方面明确指出:“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其后医家亦多沿其说。明·贾所学在《药品化义》谈到:“山西襄恒县,古名上党,有紫图山,出人参,久绝其种。今惟辽佐清河所产最良,朝鲜者次之。”由此可见,此时所指辽参已不是陶弘景所指辽东所产者,也有别于朝鲜高丽所产。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言:“人参气味甘美,甘中稍苦,故曰微寒。”清·严洁《得配本草》言:“味甘,微苦,生微凉,熟微温。”张璐《本经逢源》:“人参甘苦微温,无毒。”民国·张山雷就其产地品质在《本草正义》论道:“古称人参,今辽参、高丽参之别。形色、性情、功效各有不同,考其气味主治,则《本经》“寒,而补五脏,安精神”云云,皆似辽参而言。辽参、高丽参其力皆厚,惟一则甘而能清,一则甘而兼温,功力自别。辽参微寒,功能养阴清虚火,今用之阴虚有火,及吐衄失血后宜于清养,或汗家、失精家,阴液耗损,虚阳偏炽者,甚有经验,证以《本经》之所谓人参“味甘微寒”者,气味甚合。寻绎《本经》主治,皆滋养阴液,生津补血之功,而非补气回阳之药;是皆辽参之功用,而非高丽参之兼有温性者可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以上本草考证来看《本经》所言人参为上党所产并非辽参,《药品化义》所言上党人参,久绝其种。今惟辽佐清河所产最良,朝鲜者次之。将两家之言合而论之,并结合整个考证情况来看,自明代贾所学起所言之辽参已不是陶弘景时之辽参(高丽)者。至现代受加工炮制的影响分别有生晒参、糖参、红参,其药性亦有所不同:生晒参性偏凉,对气阴不足者较宜;糖参品质较生晒参为次,药力也弱,常用于病后体弱、气阴耗伤之证;红参性偏温,对气弱阳虚者更为适合。 2从方剂配伍探讨人参药性 论人参之功,早在《本经》言:“补五脏。”唐·甄权《药性论》以彰其说:“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认为其:“补五脏,盖脏虽有五,以言乎生气之流通则一也,益真气则五脏皆补矣。”明·张景岳《本草正》谓:“扁鹊曰,损其肺者益其气,须用人参以益之,肺气即旺,余脏之气皆旺亦。”亦有以补肺气立论者,如明·徐彦纯《本草发挥》言:“东垣曰:人参甘温,能补肺中之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气故也。”清·严洁亦将《本经》之言发挥,在《得配本草》谓:“人手太阴经气分,能通行十二经,大补 人参药性及功效探析 刘 敏 (齐河县中医院,山东齐河251100) [摘要]通过对《神农本草经》关于寒凉之性、方剂配伍的研究,认为凡言参之微寒者,皆为《神农本草经》上党所产,言参之微温者多指高丽所产;人参之功甚广,能补五脏、通行十二经,能升、能降、能通、能泻,其功效与配伍密切相关,并阐述了人参药性随配伍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人参;药性;补五脏;通血脉;泻火;配伍[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2-0110-03 [收稿日期]2011-06-20 第36卷第2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36,No.22012年3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Mar .2012110

各种花的作用

能放在室内净化空气的植物有那种(1)? 因为并非所有的植物都适宜在室内放置,所以,挑选室内植物,必须分辨,只能把有益健康的请进门。而这一切,均要事先充分了解室内植物与人的健康之间的关系。 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天然的清道夫。研究表明,芦荟、虎尾兰和吊兰,吸收室内有害气体甲醛的能力超强。 常青铁树、菊花、金橘、石榴、紫茉莉、半支莲、月季、山茶、米兰、雏菊、腊梅、万寿菊,可吸收家中电器、塑料制品等散发的有害气体。 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柠檬、蔷薇、石竹、铃兰、紫薇,这些芳香花卉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紫薇、茉莉、柠檬等植物,5分钟内就可以杀死原生菌,如白喉菌和痢疾菌等。茉莉、蔷薇、石竹、铃兰、紫罗兰、玫瑰、桂花等植物散发出的香味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虎皮兰、虎尾兰、龙舌兰以及褐毛掌、矮兰伽蓝菜、条纹伽蓝菜、肥厚景天、栽培凤梨,这些植物能在夜间净化空气。10平方米的室内,若有两盆这类植物,如凤梨,就能吸尽一个人在夜间排出的二氧化碳。 仙人掌、令箭荷花、仙人指、量天尺、昙花,这些植物能增加负离子。当室内有电视机或电脑启动的时候,负氧离子会迅速减少。而这些植物的肉质茎上的气孔白天关闭,夜间打开,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放出氧气,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 兰花、桂花、腊梅、花叶芋、红北桂,其纤毛能吸收空气中的飘

浮微粒及烟尘。丁香、茉莉、玫瑰、紫罗兰、田菊、薄荷,这些植物可使人放松,有利于睡眠。 此外,过于浓艳刺目、有异味或香味过浓的植物,都不宜在室内放置。如:夹竹桃、黄花夹竹桃、洋金花(曼陀罗花)。这些花草有毒,对人体健康不利。夜来香香味对人的嗅觉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夜晚还会排出大量废气,对人体不利。万年青茎叶含有哑棒酶和草酸钙,触及皮肤会产生奇痒,误食它,还会引起中毒。其他植物,如郁金香,含毒碱;含羞草,经常接触会引起毛发脱落;水仙花,接触花叶和花的汁液,可导致皮肤红肿。 能放在室内净化空气的植物有那种(2)? 适于室内种植的植物 1)玫瑰吸收二氧化硫; 2)桂花有吸尘作用; 3)薄荷有杀菌作用; 4)长青藤和铁树吸收苯; 5)万青年和雏菊清除三氯乙稀; 6)银苞芋、吊兰、芦荟、虎尾兰吸收甲醛; 不适于室内种植的植物 1)兰花:它的香气会令人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 2)紫荆花:它所散发出来的花粉如与人接触过久,会诱发哮喘症或使咳嗽症状加重; 3)含羞草:它体内的含羞草碱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人体过

中药药效术语

1.解表类 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多具辛味,又称辛散。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又称解表散寒。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又称解表清热。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或称祛风胜湿。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药如荆芥、薄菏。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药如蔓荆子、薄荷。 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又称通阳化饮。药如桂枝、薤白。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药如柴胡、黄芩。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 ,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 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药如石膏、黄芩。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药如石膏、山栀。又称清热泻火、清火。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药如黄连、山栀。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又称凉肝、泻肝。药如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 清肺火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药如黄芩、桑白皮。清胃火清泄胃经火热,用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热入气分之壮热烦渴,或胃火上炎之头痛、牙痛、牙宣、口臭,或胃热呕哕、吐血。药如石膏、黄连。后者又称清胃止呕,药如黄连、竹茹。 清肾火清泄肾经火邪,用于下焦水虚火盛,相火偏亢之潮热盗汗,遗精早泄,下肢痿弱或阳痿。又称泻相火、制相火、泻火坚阴、苦味坚阴。药如知母、黄柏。 清三焦火清泄三焦火邪,用于三焦火盛,一身大热烦躁。药如山栀。 生津滋生津液,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消渴。包括两类功效:清热生津清泄热邪,滋生津液,用于热盛津伤之证,又称清热保津,药如石膏、知母;养阴生津甘寒养阴以滋生津液,用于热病后期,阴液已伤,余热未清之证,如沙参、麦冬。 清热燥湿既能清泄热邪,又能苦燥湿邪,用于湿热互结的泻痢、黄疸、淋浊及湿温病。味苦性寒,又

黄精的药性是什么

黄精的药性是什么 黄精,是很常见的。这个植物的话其实也是叫做老虎姜,或者鸡头参。黄精也是一种药物。现在的话都是用这种植物的根茎去入药。要知道的,黄精本身的话,具有很好的补气养阴的好处。起到健脾和润肺的好处。甚至的话还有益肾功能。那么我们一起,来哦了解一下黄精的药性是什么? 黄精的药性是比较温和的,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症。对于糖尿病很有疗效。 黄精主产于河北、内蒙古、陕西省等省区。多花黄精主产于贵州、湖南、云南、安徽、浙江等省。滇黄精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 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根据原植物和药材性状的差异,黄精可分为姜形黄精、鸡头黄精和大黄精三种。姜形黄精的原植物多花黄精,鸡头黄精的原植物为黄精,而大黄精(又名碟形黄精)的原植物为滇黄精。三者中以姜形黄精质量最佳。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试验表明、黄精水提出液(1 :320)对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酸杆菌有抑制作用,2% 黄精在沙氏培养基内对常见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对血糖的影响:兔灌胃黄精浸膏,其血糖含量渐次增高,然后降低。黄精浸膏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过高呈显著抑制作用。 3.抗疲劳作用:黄精煎剂17.67%浓度0.3ml/只腹腔注射,可延长小鼠游泳时间。 4.抗氧化作用:黄精煎液20%浓度,13ml/只喂饮,连续27天,使小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心肌脂褐质 含量降低。 5.延缓衰老作用:黄精煎剂,20%浓度浸泡桑叶喂养家蚕,有延长家蚕幼虫期的作用。

6.止血作用:黄精甲醇提取物40mg/只,正丁醇部分20mg/只,水层部分20mg/只,腹腔注射,对干冰-甲醇冷冻小鼠尾部1分钟,切尾法实验表明有止血作用,使小鼠出血量减少。 7.对心血管作用:黄精水浸膏0.16-0.26g/kg 静脉注射,明显增加麻醉犬冠脉流量;1.5g/kg 静脉注射,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兔心肌缺血有对抗作用,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T波增高,促进T波异常提前恢复;12g/kg 腹腔注射,可增强小鼠对缺氧的耐受力。 温馨提醒:病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去服用黄精的时候,那么需要在饭后的话再去使用。而且需要进一步采用开水冲泡服用的方法。这样的话,才比较容易让自己的身体进一步去吸收黄精中的有益物质,而且可以减少出现副作用。

常见中药基本功效

常见中药基本功效 解表药 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湿,巅顶头痛。 藁本:同上。 防风:祛风解表,皮肤瘙痒,祛风湿,止全身之痛。 荆芥:祛风解表,皮肤瘙痒,透疹,炒碳止血。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止咳,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心,脾,肾)。 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香薷: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发汗解表量不宜大,不宜久煎,热服;水肿,量大,冷服。)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细辛:发散风寒(较强),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 白芷: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窍。 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理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小儿肝风内动。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肺,平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慢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 柴胡: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 升麻: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表证风发热,项背强痛,透疹,生津止渴,健脾止泻。 淡豆豉:疏散表邪风寒风热皆可,常做辅助药。 清热药 石膏:肺热咳喘,胃火上炎,煅后收湿敛疮。 知母:滋肺阴而除燥热,胃热口渴,滋肾阴。 芦根:泻胃热生津止渴止呕,清肺热祛痰排脓,湿热淋证水肿。 天花粉:胃热口渴,肺热燥咳。 淡竹叶:清热除烦,清心火,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夏枯草:泻肝火,消肿散结。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肺热,安胎。 黄连:清心肝胃之热,燥脾胃大肠湿热。 黄柏:清肝胆大肠膀胱及下焦湿热,泻火解毒,入肾经退虚热。 穿心莲:清下焦湿热,擅清肺胃之热,泻火解毒。 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利尿。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 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研究中药性能的 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 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 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 药。(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 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 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 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临床用于治疗 表证,气滞,血瘀等证。(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虚证,挛急作痛,调和药性,解药、食毒,滋燥等。(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还能生津、安蛔。临床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久痢,久咳,大汗虚脱,崩漏经多。(4)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能燥湿;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临床用于咳喘气逆,呃逆呕喘,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寒湿,湿热等证。(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瘰疠、痰核、癥瘕,热结等证。(6)涩:能收、能敛,有收敛固涩作用。临床用于滑脱诸证,久痢脱肛,崩漏带下。(7)淡:能渗、能利,有渗水利湿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8)芳香: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 4.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5.气味配合:(1)意义: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参合才能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 (2)原则与规律:气与味可组配,一药中气只能一,而味可以有一个或更多,味愈多,作用愈广,规律是气味均一,一气二味或多味。(3)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功能相近,气味想异,功能不同。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胖大海、枸杞子、金银花等都是人们熟识且常用的中药,由于这些中药药性较为平和,大多数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服用,其实这些常用中药也有一些服用禁忌,切不可随意服用,并要掌握好安全用量。 胖大海——清肺利咽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 【安全用量】代茶饮每次不得超过3粒,以防中毒。 决明子——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膜不正常;有泄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应慎用。另外,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10~15克。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枸杞子味甘,性平,功能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5克。 甘草——润肺祛痰止咳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3~10克。 人参——大补元气,提高免疫力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鼻孔出血。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0克。 菊花——平肝明目,解毒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菊花的服用方法:以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6~10克。 金银花——清热解毒 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因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尤其是脾胃虚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金银花的服用方法:一茶匙干燥的金银花茶,用一杯滚烫开水冲泡,焖约1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酌加冰糖或蜂蜜。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9~30克。 中药功效小结 一、解表药 1.兼利水消肿者:麻黄、香薷。 2.兼治咳喘者:麻黄、细辛、紫。 3.兼能行气者:紫。 4.兼能止呕者:生、紫。

一些常用中药不同用量的功效差别

中药不同用量的功效差别 A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 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10~15g;开胃15~30g;安神大于30g。 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C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g;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g;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g。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g),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g,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柴胡6g解肝郁,柴胡10g升举阳气,柴胡20~30g 可清热。柴胡两钱(10g)以内升阳,四五钱(20~25g)入少阳透邪,六钱(30g)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50g)以上用者。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g以上,解郁10g左右,升阳5~6g左右。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D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