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肝脏解剖图(B超)
正常肝脏与肝脏胆管病理组织切片彩色图谱大全

正常肝脏与肝脏胆管病理组织切片彩色图谱大全肝小叶( hepatic lobule)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长约2mm,宽约1mm, 人的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很少,相邻肝小叶常连成-片,分界不清(图15-7,图15-8)。
肝小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 central vein) ,周園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索和肝血窦。
门管区:位相邻肝小叶间,为三角形或椭圆形结缔组织小区,内含伴行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
有时在肝小叶间的结缔组织中可见一条单独的静脉即小叶下静脉。
小叶间胆管由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围成。
图13-10肝门管区图示壁厚腔小的是小叶间动脉(※)、壁薄腔大的是小叶间静脉(★),单层立方上皮构成,核深蓝色圆形的是小叶间胆管(↑)。
天马波波胆小管( bile canaliculus) 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靠近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膜形成由紧密连接、桥粒等组成的连接复合体,可封闭胆小管周围的细胞间隙,防止胆汁外溢至细胞间或窦周隙。
当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胆道堵塞而内压增大时,胆小管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胆汁则溢人窦周隙,继而进人肝血窦,导致机体出现黄疸。
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称门管区( portal area) , 每个肝小叶周围有3 ~4个门管区。
门管区内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
小叶间静脉是门静脉的分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管壁薄;小叶间动脉是肝动脉的分支,管腔小,管壁相对较厚。
小叶间胆管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它们向肝门方向汇集,最后形成左、右肝管出肝。
在非门管区的小叶间结缔组织中,还有单独走行的小叶下静脉,由中央静脉汇集形成,它们在肝门部汇集为肝静脉。
胆小管胆囊分底、体、颈三部分,颈部连胆囊管。
胆囊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
黏膜有许多高而分支的皱襞突人腔内。
胆囊收缩排空时,皱襞高大而分支;胆囊充盈扩张时,皱襞减少变矮。
正常肝脏解剖和组织结构(共44张PPT)

窦内皮细胞:为有孔内皮,细胞扁而薄,腔面可见少量微 绒毛,局部细胞因有窗孔而成筛状
肝内巨噬细胞〔枯否细胞,kupffer 细胞〕:是定居肝内的 巨噬细胞,位于血窦内或血窦璧上,来源于
血液单核细胞 肝内的大颗粒淋巴细胞:曾被认为是肝内散在的内分泌细
胞,称为“pit〞细胞,证实具有NK细胞活性和
外表标记的大颗粒淋巴细胞
黄疸
中央静脉
• 位于肝小叶长轴的中央,周围成放射状排列的肝血窦汇入其中,
• 直径45μm,由内皮细胞围成,内皮外少量结缔组织,无平滑肌
• 肝血窦开口于中央静脉,开口处的内皮细胞具有收缩功能 • 假设干个小叶中央静脉集合成小叶下静脉
门管区
• 相邻肝小叶的三角形或不规那么性的结缔组织小区,
• 有三种管道分支: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
不易鉴别。电镜下胞质内含许多大脂滴。
•
功能:贮存维生素A、合成胶原
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间局部质膜凹陷形成槽并相互对接、封闭而成的微 细的小管,在肝板内连接成网状管道。胆管直径0.5~1μm。
胆小管(ATP酶染色)
胆小管〔EM〕
胆小管壁之肝细胞膜形成微绒毛突入管腔, 形成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之间紧密连接、桥粒, 以防止胆汁通过肝细胞间溢入窦周间隙。当胆小 管正常结构破坏——胆汁溢入窦周间隙——入血——
•特点:最大的消化腺〔最大腺体〕
肝脏位置
• 肝大局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小局部达左季肋区 • 肝大局部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区 的左、右肋弓之间有小局部露于剑突 下
• 在呼吸时肝可随膈肌上下移动, 平静呼吸时肝的上下移动范围为 2~3cm
肝脏形态
• 肝脏由于血液丰富,固活体肝 呈现棕红色,质地柔软而脆弱
正常肝脏解剖及组织结构

病毒侵入肝脏后,肝细胞发生水肿、气球样变等病理改变。
炎症细胞浸润
大量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肝组织,导致肝组织炎 症反应。
肝细胞坏死
严重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可发生坏死,包括点状坏死、碎片状坏 死等。
脂肪肝对组织结构影响
肝细胞脂肪变性
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滴,导致肝细胞体积增大、功能受损。
结构组成。
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中央,接 受来自肝血窦的血液,并将其
汇入下腔静脉。
肝板是由单层肝细胞排列而成 的板状结构,围绕中央静脉呈 放射状排列。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是血液 在肝脏内流动的通道,内有 Kupffer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等。
汇管区结构特点
01
汇管区是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内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 和小叶间胆管等结构穿行。
脂肪代谢
02
03
碳水化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进 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
肝脏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 或在需要时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 血糖平衡。
能量代谢过程及意义
ATP生成
通过细胞呼吸作用,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产生ATP ,为细胞提供能量。
热能调节
肝脏通过调节代谢速率和热量产生来维持体温恒 定。
肝硬化时,肝内血管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如肝动脉和门静脉之间形成异
常吻合支等。
03
汇管区改变
肝硬化时,汇管区因纤维组织增生而显著增宽,其中可见增生的胆管和
淋巴细胞等。
07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正常肝脏解剖及组织结构重要性
维持生命活动
肝脏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代谢、解毒、合成及储存等功能,是维 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器官。
肝脏解剖及正常超声表现

1
一、肝脏的解剖概要
• 肝脏呈楔形,上面呈光滑圆顶形,下面 凹陷不平,有左、右纵沟和中间一条横 沟。
• 横沟为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肝 管等由此出入。
• 右纵沟前方为胆囊窝,内有胆囊,后方 为静脉窝,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2
二、肝内管道系统
3
肝动脉:常规超声较难显示,与肝外胆管伴行于门脉腹侧。
• 剑下纵切 肝左叶呈锐角(<45度)。 腹主动脉矢状切面测量左肝厚度,正 常值:5—7CM.
8
9
• 右肋缘下斜切面声像图 右肝缘呈钝角,约75度。可显示肝脏各 叶,三支肝静脉,门静脉左、右分支, 左右肝管及胆囊等结构。
• 正常值:肝右叶最大斜径12-14cm。
10
11
正常肝动脉波形 特点是低阻型,
主要病理:肝细胞发生广泛性坏死,其后 在肝实质坏死区出现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和 肝细胞再生现象。
44
45
(3)胆汁性肝硬化 主要病因:胆道系统阻塞淤胆而发生的肝硬化.
A.持续性肝外胆管阻塞和胆道上行性感染。 B.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叶间胆管破坏 和损伤。 主要病理:肝体积常增大,晚期可轻度缩小。肝 表面较光滑或呈细小颗粒状。
65
66
67
4.胆囊变化
胆囊壁增厚,或呈双层。 原因:肝纤维化血管萎缩,胆囊静脉回流受阻,胆囊 静脉压增高,引起胆囊壁水肿。
肝功能障碍血浆蛋白降低。
68
4.门脉高压表现(后期改变)
(1)脾肿大 (2)侧支循环形成 (3)腹水
69
70
• 脾门区脾门静脉增粗>1cm。
71
72
73
74
脐静脉重新开放:肝 圆韧带呈液性管腔, 一端与门脉左支囊部、 矢状部相通,另一端 至肝下缘延续至腹壁。
超声检查肝脏-PPT课件

肝硬化
肝硬化时胆囊声像图
GB
肝硬化 门静脉增宽
肝硬化 腹水
小 肝 癌
小 肝 癌
一、原发性肝癌
3.超声表现 (5)弥漫性肝癌 特征:①肝大:病灶叶明显大。 ②肝硬化背景。 ③回声不均,于数叶或全肝分布不规则的粗亮 斑点。 ④门脉或肝静脉内癌栓。 ⑤AFP升高。
弥漫性肝癌
一、原发性肝癌
3.超声表现 (7)超声彩色血流成像: 1)多血管型肝癌:结节周围及内部可见血流信号, 点状、丰富者呈树枝状。 2)少血管型肝癌:周边上点状,内部未见血流。注 意假阴性,深度>8cm,角度,取样框等。 3)肝动脉-门静脉瘘:红蓝镶嵌,杂乱,V>60cm/s 4)流入血管与流出血管 流入动脉--肝癌;流出门脉--肝癌 流入门脉—血管瘤or肝癌 流出肝静脉—血管瘤or肝癌
一、原发性肝癌
3.超声表现 (3)肝癌转移及扩散
①癌栓(门静脉、肝静脉癌栓):可导致不完全
性或完全性梗阻
②肝内扩散及侵入邻近脏器:例如胆囊、胆总管
或肝总管、胃壁、结肠 旁、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③远处转移:下腔--肺;第一肝门旁、腹主动脉
门静脉癌栓
PV
门静脉癌栓
Tumor
一、原发性肝癌
3.超声表现 (4)小肝癌,定义:直径小于3cm 超声表现: ①低回声结节占90%,圆形,有包膜,侧壁回声 失落(两侧包膜不显示),内回声均匀,后方回 声轻度增强; ②高回声结节占10%,圆形,包膜不清,周围暗 环,回声不均匀; ③分隔型结节占1%,包膜薄,内低回声有纤维分 隔,病理上相当于结缔组织增生型。 ④等回声结节。
二、肝硬化
2.超声表现: 肝体积缩小、肝包膜、肝实质回声、肝内管道、脾 大、腹水、门脉系统、脐静脉开放、胃左静脉曲 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见增粗曲张的食道下 段静脉)、胆囊壁水肿。 3.多普勒超声 1)彩色血流:门静脉,正常为单一的红色,门脉 高压时红、蓝色双向低速血流或反向血流 2)门脉高压时,Vmax<12cm/s。
正常肝脏解剖图(B超)

正常肝脏B超解剖图
肝*腹主动脉纵切超声显像图
肝(L)贲门(CA)胰腺(P)腹主动脉(AO)
肝*下腔静脉纵切超声显像图
肝(L)肝左静脉(LHV)门静脉左支(LPV)下腔静脉(IVC)
肝*胆纵切超声显像图肝(L)胆(GB)
肝*肾纵切超声显像图肝(L)右肾(RK)
肋缘下斜切超声显像图
肝(L)胆囊(GB)门静脉右支(RPV)门静脉左支(LPV)肝右静脉(RHV)肝左静脉(LHV)
第一肝门肋缘下斜切超声显像图
肝(L)肝中静脉(MHV)肝左静脉(LHV)肝右静脉(RHV)下腔静脉(IVC)
第一肝门右肋缘间斜切超声显像图
肝(L)门静脉右支(RPV)门静脉主干(MPV)下腔静脉(IVC)胆总管(CBD)幽门窦(PY)
.。
正常肝脏B超解剖图

正常肝脏B超解剖图
————————————————————————————————作者:————————————————————————————————日期:
正常肝脏B超解剖图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中华乙肝防治指南网点击数: 1543 更新时间:
2007-8-13 编辑:hypnos …………………………………………………………………………………………………………………………
…
正常肝脏B超解剖图
肝*腹主动脉纵切超声显像图
肝(L)贲门(CA)胰腺(P)腹主动脉(AO)
肝*下腔静脉纵切超声显
像图
肝(L)肝左静脉(LHV)门静脉左支(LPV)下腔静脉(IVC)
肝*胆纵切超声显像图
肝(L)胆(GB)
肝*肾纵切超声显像图
肝(L)右肾(RK)
肋缘下斜切超声显像图肝(L)胆囊(GB)门静脉右支(RPV)门静脉左支(LPV)肝右静脉(RHV)肝左静脉(LHV)
第一肝门肋缘下斜切超
声显像图
肝(L)肝中静脉(MHV)肝左静脉(LHV)肝右静脉(RHV)下腔静脉(IVC)
第一肝门右肋缘间斜切
超声显像图
肝(L)门静脉右支(RPV)门静脉主干(MPV)下腔静脉(IVC)胆总管(CBD)幽门窦(PY).。
超声诊断_肝脏PPT课件

(二)、肝血吸虫病
(一)病理 急性期肝脏病理变化以炎性渗出和嗜酸性 结节为主;慢性期基本病变是以虫卵肉芽 肿和门脉周围纤维化为主。
(二)慢性血吸虫病肝
声像图特征:
1.肝肿大,既而缩小,不规则,常有右叶缩小, 左叶增 大 2.肝表面不平,有结节状或锯齿状 3.肝内门静脉管壁回声增强。门脉主干及分支纤 维结缔组织增生, 呈网络样改变 4.脾肿大,晚期可有腹水
门静脉彩色血流
门静脉和肝静脉的鉴别:
a.门V于第一肝门入肝,HV于第二肝门出肝 b.门V管壁回声较强,HV壁薄,回声弱各支 有其形态特征,HV是肝脏分叶的标志 而PV右支为“飞鸟征”,左支的工字结构 C.HV频谱为三峰
二、肝液性占位性病变
(一)肝囊肿
肝囊肿一般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可单发,也可多发,较大的囊肿可有饭后 饱胀 ,当囊肿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寒战、 发热、剧痛、黄疸等症状
间接征象:
1.肝切面形态失常,肝肿大,可出现“驼峰征” 或“角征” 2.出现血管绕行,管道移位。(由于肿块压 迫,肝静脉、门静脉、肝管受压) 3.当肝癌有扩散转移时,门静脉、肝管内出 现癌栓,肝静脉内的癌栓可以延至下腔静 脉
(二)转移性肝癌 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都可以转移 至肝,多来自消化器官,其次是血液系统,再 次是呼吸、泌尿等,一般经血液,少部分经淋 巴循环或直接侵入肝脏。 声像图多有肝体积的肿大,形态失常, 压迫管道致其移位或闭塞,肿块多呈弥漫性小 结节,回声可强可弱。 因图像复杂多变,不具特异性,检查时必 须结合病史,追踪复查。主要找原发病灶。
声像图特征:
直接征象: 1.肝内见一个或数个光团 2.光团的形态不规则,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分叶 状 3.光团的内部光点分布不均,回声强弱不一,当肿 块中心部液化坏死时,可出现无回声暗区 4.光团周边可以见声晕(光团周围一圈细的低回声 暗带)或“靶环征”(光团周围宽的低回声暗 带). 5.光团周边及内可见丰富的 动静脉血流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肝脏解剖图(B超)
————————————————————————————————作者:————————————————————————————————日期:
2
3 / 6
正常肝脏B 超解剖图
肝*腹主动脉纵切超声显像图
肝(L ) 贲门(CA ) 胰腺(P ) 腹主动脉(AO )
肝*下腔静脉纵切超声显像图
肝(L )肝左静脉(LHV )门静脉左支(LPV )下腔静脉(IVC )
4 / 6
肝*胆纵切超声显像图
肝(L ) 胆(GB )
肝*肾纵切超声显像图
肝(L ) 右肾(RK )
肋缘下斜切超声显像图
肝(L)胆囊(GB)门静脉右支(RPV)门静脉左支(LPV)肝右静脉(RHV)肝左静脉(LHV)
第一肝门肋缘下斜切超声显像图
5 / 6
肝(L)肝中静脉(MHV)肝左静脉(LHV)肝右静脉(RHV)下腔静脉(IVC)
第一肝门右肋缘间斜切超声显像图
肝(L)门静脉右支(RPV)门静脉主干(MPV)下腔静脉(IVC)胆总管(CBD)幽门窦(PY)
.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