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浮游植物

合集下载

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研究

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研究

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研究海洋浮游生物是指在海洋中漂浮、随波逐流的微小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气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近年来的海洋科学研究中,浮游生物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其种类和分布研究进行探讨。

一、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海洋浮游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动物性浮游生物和植物性浮游生物两类。

动物性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鱼类卵等,它们通常只有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

植物性浮游生物主要指浮游植物,包括浮游硅藻和浮游钙藻等,它们的体积相对较大。

1.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海洋浮游生物中最为复杂的群体之一,包括浮游软体动物、浮游甲壳动物、浮游水母、浮游类、浮游蠕虫、浮游发光生物等。

其中,浮游甲壳动物是最为重要的浮游动物之一,也是海洋浮游生物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

浮游甲壳动物包括海洋浮游蟹、海洋浮游虾、海洋浮游蜂、海洋浮游糖虾等,其种类达数千种之多。

2.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海洋浮游生物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包括浮游硅藻、浮游钙藻、浮游蓝藻等。

浮游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中种类最多、最丰富、分布最广的一类,其数量在海洋中的比例也最高。

一些硅藻如针状微藻、链条藻、菱形藻等,其产生的生物毒素不仅会对动物造成危害,甚至对人类健康也会产生影响。

二、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受到海洋物理和化学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海水温度、盐度、养分、氧气和光照等。

在大洋深处,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而在近海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

同时,由于海洋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浮游生物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

1. 近海海域近海海域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主要繁殖区域,其物种数量和密度都比大洋深处要高。

在这些海域,浮游植物数量最为丰富,其次为浮游动物,包括浮游虾、浮游蟹、海洋浮游水母等。

2. 大洋深处大洋深处对浮游生物类型和数量都有较大限制,经常有一些特别的动物出现,在这些压力下生存及繁殖存在很大的难度。

浮游植物_精品文档

浮游植物_精品文档

浮游植物在大小和体积上差别显著,一般根据粒 径大小分为三种类型,即小型浮游植物(Micro,20~ 200μm)、微型浮游植物(Nano,3~20μm)和超微 型浮游植物(Pico,0.7~3μm)。
二、浮游植物悬浮机制
• 分泌粘液或制造胶状物质,使个体减轻; • 形成气囊结构; • 形成比重较小的代谢物质; • 增加身体表面积以增加与水之间的磨擦力。
3、湖泊的混合层和海洋并不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是均质的。
在无风、温和的气候条件下,光、营养、温度 的垂直梯度分布造成了空间上的异质化,使得不同 种类得以在各自的最适区域生长、繁殖,从而使竞 争降到最小。
总之,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可用不同的机制加以 解释,这些机制可能是同时起作用的,但还需要更多 的实验数据来进一步证实。
(m)
层的种类
1月 8.13 6.3 9.48 11.37
12.66 5.98 8.99
14
4月 14.37 12.85
8.33 7.22 2.34 1.10 7.70
29
7月 2.99 18.37 13.71 15.16
1.32 0.91 8.74
15
10月 10.35 17.22 24.48 18.12
六、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当环境中某种物质的存在量少于浮游植物正常生 长对它的最低需求时,这种物质就成为浮游植物生长 的限制因子。当限制因子的量增加,浮游植物的数量 会以较快的速率增加,直到又有必需资源的量限制生 长速率。
由李比希提出的限制因子概念最初仅适用于化 学营养缺乏(“最小因子定律”)。现在对这一概 念已进行了扩展,并把一些物理参数如光强和温度 等也纳入进来。
表4. 2 湖泊浮游藻类水平分布 (源自章宗涉等, 1995)

水生植物的定义

水生植物的定义

水生植物的定义
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或水边、有一定适应水生环境能力的植物。

水生植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指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

它们通常不需要根系固定在
水底,而是依靠空气囊等结构悬浮在水面上。

常见的浮游植物有睡莲、睡菜等。

二、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可以在水面上漂浮,但它们通常具有较长的根系,能够从水
底吸收养分。

漂浮植物可以通过扩展的根系锚定在水底,或者通过水
面上的根须支撑在水面上。

常见的漂浮植物有荷花、水葫芦等。

三、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是指完全生长在水下的植物。

这些植物通常需要固定在河床
或池底,可以通过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来生长。

常见的沉
水植物有水鱼草、水葱等。

四、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可以在水边或浅水区域生长。

它们通常需要一定的土壤深度和湿度,并能够适应周期性的水淹情况。

常见的湿生植物有芦苇、香蒲等。

水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吸收有害污染物质,促进水生动物生长繁殖,并且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同时,水生植物还能美化水域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愉悦的观赏场所。

浮游植物名词解释

浮游植物名词解释

浮游植物名词解释浮游植物:是指附着在细胞质体上的非自养型光合细菌,它们能利用水中溶解氧生活。

其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蓝藻门的颤藻属、念珠藻属和绿球藻属;原生动物门的绿纤维藻属、鱼腥藻属、黄丝藻属以及褐藻门的黄管藻属、金褐藻属、马尾藻属等。

浮游植物可分为两大群,即单细胞浮游植物和多细胞浮游植物。

前者如硅藻、甲藻、金藻、黄藻、绿藻等;后者包括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浮游动物和绿藻等。

1、根尖或茎尖、叶片等处没有或只有少量叶绿体的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称为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由内质网、高尔基器、线粒体、核糖体组成。

原生质体与细胞壁之间存在着间隙,这些空隙叫做原生质泡。

原生质体的功能主要是保护和支持细胞,使细胞免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2、藻类细胞结构简单,无真正的细胞核,但有明显的细胞膜,故又称原生质体。

3、蓝藻的细胞中含有色素体(叶绿体),因此呈现出蓝色。

4、蓝藻的细胞壁较薄,液泡较小而且数目众多,所以蓝藻细胞比较容易失水干燥。

5、蓝藻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

6、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还有藻胆蛋白、藻蓝素、藻红素、藻蓝蛋白等。

7、蓝藻的营养方式是异养,通过异养作用获得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磷酸盐等。

8、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藻胆蛋白以外,还有藻红素、藻蓝素、藻蓝蛋白等。

9、蓝藻的繁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10、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藻胆蛋白以外,还有藻红素、藻蓝素、藻蓝蛋白等。

11、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藻胆蛋白以外,还有藻红素、藻蓝素、藻蓝蛋白等。

12、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藻胆蛋白以外,还有藻红素、藻蓝素、藻蓝蛋白等。

13、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藻胆蛋白以外,还有藻红素、藻蓝素、藻蓝蛋白等。

14、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藻胆蛋白以外,还有藻红素、藻蓝素、藻蓝蛋白等。

浮游植物的基本特征

浮游植物的基本特征

浮游植物的基本特征浮游植物的基本特征浮游植物是水体中最为常见的一群植物,它们以微小的形态和基本的生物学特征闻名于世界各地的水域中。

浮游植物不仅在水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整个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浮游植物?它们有什么基本特征呢?下面,我将按类别分析浮游植物的基本特征。

浮游藻类:最常见的浮游植物浮游藻类是最为常见的浮游植物,绝大部分都是单细胞生物。

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是球形,有的是弯曲的长条状,有的甚至可以与动物相似。

浮游藻类生物的特征是体型小且轻盈,一般不超过2毫米。

它们飘浮在水体中,会浮动或自然漂流,可自由挥动、螺旋或泳动。

浮游藻类的体积和数量非常之大,可以覆盖整个水域,并通过吞噬悬浮在水中的光合细菌生存。

浮游细菌:在水体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浮游细菌是指生长在水中的一群细菌典型例子,它们在水生态中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浮游细菌是典型的单细胞无机营养生物。

它们生长快速,繁殖迅速,并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生存。

浮游细菌是一种非常基本的水生生物,它们的数量和体积决定了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存活的能力。

浮游真菌:水体中的生物过滤器浮游真菌生长在水体表面和较深的水层中,它们的特征是体型较大,缠绕在水中的浮游物质之间,并将其吞噬掉。

浮游真菌是水体生物过滤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繁殖吞噬在水中的有机物质,从而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浮游植物的基本特征不仅体现在其形态结构上,同时还包括其繁殖方式、光合作用和代谢能力等。

浮游植物在水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和养料,更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资源。

希望我们能更加关注和保护水生生态系统,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保驾护航。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

真绿藻
绿藻门
纲轮藻 纲
石莼纲
裸藻门 --- 裸绿藻藻纲 --- 隐藻纲
金藻纲 异鞭藻门 硅藻纲
黄藻纲
普林藻门 --- 普林藻纲
3.浮游藻类主要特征(藻类的分类鉴定依据)
(1)浮游藻类的体型 :
胶群体型
球胞型
鞭毛型
丝状体型 9
(2)浮游藻类的细胞结构
• 细胞壁
细胞壁的有无,化学成分和构造,各门类不尽相同。
4月份,开始出现温跃层但较弱——浮游植物较均匀地分布 在40m以浅的水层中,40m以深数量很少
7月份,浮游植物上、下层分布显著——更集中于上层,下 层数量极少
10月份,温跃层位置逐渐下降——浮游植物向下移动,下 层数量开始增多
随着气温继续下降,至一月份温跃层消失,浮游植物 的分布又恢复到上、下层较均匀的状态
2.代表藻类
金胞藻 目
黄藻纲
1.黄藻纲分类及依据
分四目,主要特征如下: • 柄球藻目:小的球菌状细胞。 • 黄丝藻目:丝状体,单核细胞。 • 气球藻目:球形多核的叶状体,
具有无色假根。 • 无隔藻目:丝状体,多核细胞。
2.代表藻类
假拟柱杆藻
柄球藻
气球藻
无隔藻
硅藻纲
• 硅藻类的显著特征是具有高度硅质化的细胞壁,壳体由 上下两个半壳套合而成,其壳面具有各种细致的花纹。
19
2.蓝藻门代表藻类
•蓝藻中常见的浮游种类有微囊藻、颤藻、螺旋藻、 鱼腥藻和束丝藻等属中的种类。
微囊 藻
色球藻
颤藻
螺旋藻
鱼腥藻
束丝藻
绿藻门 Chlorophyta
1.绿藻门分类及依据
绿藻门中3个重要的纲分别是轮藻纲、石莼纲和绿藻纲。 原始状态为鳞片,随着进化的延续,鳞片逐渐叠合成一完整 的细胞覆盖物。

浮游植物名词解释

浮游植物名词解释

浮游植物名词解释浮游植物( turbulophorous)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机体完全被水所淹没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类群落,它与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植物一起构成了自然界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之一。

形态特征: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一般具根状、块茎状或鳞片状的生活型,主要是好氧性的异养生物。

通常都附着在水面上或漂浮在水面,但也有不少是沉于水底的。

植物的基本构造是其细胞质内充满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其中以淀粉和糖类占优势。

例如:金藻(Scenedesmus)、水绵(Bryozoa)等。

生长与繁殖: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浮游植物可在短时间内发生爆发式增长,即某些浮游植物种类突然出现过度繁殖,致使水中严重缺氧。

当浮游植物处于严重的缺氧时,在其表面的生产孢子囊便会迅速增大,从而导致细胞质壁分离和原生质体解体,这个过程就是浮游植物的休眠。

休眠后的细胞需经一定时间恢复活力,方能萌发。

繁殖方式多为无性繁殖,以断裂和出芽生殖为主,形成水绵状群体。

由此,可将浮游植物划分为草本浮游植物和木本浮游植物。

草本浮游植物又可分为漂浮植物(如满江红、水云、圆筛藻等)和浮叶植物(如金鱼藻、眼子菜等)。

6。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的生活史,几乎全部是以无性生殖产生新个体的生活史。

( 1)小球藻属(Hydrococcus):包括海水中常见的角果藻(Calliopsia ceu ria)及泥点藻(Conidiapea)等。

( 2)枝角藻属(Cladosporium)及尖尾藻属(Atyposoma)的大多数种类;( 3)微孢藻属(Microspora)及其它各属;( 4)产甲藻属(Physochorota)及其它各属;( 5)带枝藻属(Paptosporium)及其它各属;( 6)褐球藻属(Rhizoma)及其它各属。

浮游植物在显微镜下为单细胞结构,其生长点在细胞前端,由伸缩泡(respiratory vacuole)将消化液注入。

浮游植物的呼吸代谢十分活跃,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二氧化碳与氢气,同时放出热量;在缺氧的环境中,利用体内贮存的有机物或同化现象将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或其它有害气体排出体外。

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水体中的生态角色非常重要,可以用来作为水体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也是水体养分的主要来源。

因此,了解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非常有意义。

本文将对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进行探讨。

一、浮游植物的种类浮游植物属于植物界,是一类不具根茎叶的微型水生植物,主要通过悬浮在水体中的芽孢或配子形成新个体,繁衍生息。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浮游植物有浮游藻类、浮游硅藻类、浮游甲藻类等。

此外,还有一些不同于植物的生物,如动物浮游生物、细菌等,它们虽然也是在水体中漂动,但它们不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因此不能被归为浮游植物。

浮游藻类:浮游藻类也称绿藻,它们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

通常它们以异养为生,需要从外部摄取有机物才能生存,但它们也有一些根据环境条件自己合成有机物质的能力。

浮游藻种类非常多,有高等浮游藻类、低等浮游藻类、蓝藻等。

浮游硅藻类:浮游硅藻类主要以硅质为壳,在水体中经常可以看到石蕊(一种常见的硅质壳)形态各异的硅藻种类。

它们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浮游生物,也是水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指标生物。

浮游甲藻类:浮游甲藻类的主要特点是它们具有外壳,并且这个外壳是非常复杂的形态结构。

浮游甲藻类也是一类重要的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标生物之一。

二、浮游植物的分布浮游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体中的环境条件,如水温、光照、养分等因素。

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有不同的生长环境要求,因此它们的分布也有所不同。

在水体中,最主要的浮游植物分布区分为多层分布和表层分布。

多层分布主要指的是深度较深的水层中的浮游植物,比较常见的有硅藻、黄绿藻等;表层分布主要指的是水体表面的浮游植物,比较常见的有绿藻、蓝藻等。

此外,还有一些浮游植物主要分布于湖沼中,如水生菌藻、石蕊藻等。

总体来说,浮游植物的分布比较广泛,既可以存在于富含养分的水体中,也可以存在于养分较为缺乏的水体中,还可以存在于一些深渊水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浮游植物
调查期间,绥芬河(包括支流)浮游植物经鉴定共计6门40种属。

其中,硅藻门最多,21种属,占52.5%;绿藻门次之,10种属,占25%;蓝藻门5种属,占12.5%;隐藻门2种属,占5%;甲藻门、裸藻门各1种属,共占2.5%。

绥芬河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属有舟形藻、小环藻、针杆藻、桥弯藻;另外,绿藻门的衣藻、集星藻,蓝藻门的蓝纤维藻也在占优势。

绥芬河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属有硅藻门的短小舟形藻、简单舟形藻、异极藻;绿藻门的斜列栅列藻、柱状栅裂藻、盘星藻、纤维藻;蓝藻门的平裂藻、针状蓝纤维藻等。

绥芬河春季浮游植物数量均值为1.75×106 ind/L。

秋季浮游植物数量均值为1.81 ×106ind/L。

春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均值为4.15mg/L。

秋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均值为1.85mg/L。

③浮游动物
绥芬河浮游动物经鉴定共计4类33个种属,其中原生动物12个种属,占36.4%;轮虫16个种属,占48.5%;枝角类2个种属,占6.1%;桡足类3个种属,占9.0%。

绥芬河春季浮游动物优势属有原生动物的侠盗虫,轮虫中的晶囊轮虫、三肢轮虫、螺形龟甲轮虫;桡足类的无节幼体。

绥芬河秋季浮游动物优势属有原生动物有滚动焰毛虫、筒壳虫、侠盗虫;轮虫类有蒲达臂尾轮虫、三肢轮虫、矩形龟甲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前节晶囊轮虫;枝角类有柯氏象鼻蚤;桡足类有某种剑水蚤、无节幼体及桡足类幼体。

绥芬河浮游动物数量均值为4.40×103 ind/L。

生物量均值为0.41mg/L。

④底栖动物
调查期间共采到底栖动物4类41种(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及扁形动物),隶属于11目20科,其中水生昆虫28种,分属5目12科,占总数68.3%;软体动物5种,3目5科;环节动物7种,2目2科;甲壳动物1种,1目1科。

春季绥芬河底栖动物优势种属有生米蜉、东北田螺、黑龙江短沟蜷、圆顶珠蚌和钩虾等。

秋季绥芬河底栖动物优势种属有生米蜉、Epeorus uenori,东北田螺、黑龙江短沟蜷、圆顶珠蚌、宽身舌蛭、钩虾等。

调查期间绥芬河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43.31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0.31g/ m2。

⑤水生维管束植物
调查期间在保护区境内共采集水生维管束植物2大类别(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共计7科8种,共有挺水植物、滨水植物和漂浮植物3种生态类群。

其中眼子菜科为2种,其他种类分别只有1种,结果见表5-2-9。

保护区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在不同江段中的种类和优势种有较大区别。

保护区的河湾及回水区只有少量水生维管束植物,而在低洼沼泽区有较多的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

保护区河段水生大型植物中多为广布种类,但其分布和优势种因水域的生态环境而发生变化。

评估河段主要优势有:芦苇、水葱、宽叶香蒲、两栖蓼等,在各个河段中优势种有所差异。

(5)鱼类等水生生物食性及食物网链关系
保护区境内共有鱼类8目13科36种。

其中鲤科鱼类15种为优势种群,占调查鱼类种类总数的41.7%,从生态类群的组成来看,绥芬河生态类型上中游多以栖息冷水水域、喜急流、溶氧高,底质为鹅卵石、石砾的冷水性或喜冷性鱼类为主,而下游多以温水性鱼类为主(表5-2-10)。

表5-2-10 主要鱼类种类生态类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