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_精品文档

浮游植物在大小和体积上差别显著,一般根据粒 径大小分为三种类型,即小型浮游植物(Micro,20~ 200μm)、微型浮游植物(Nano,3~20μm)和超微 型浮游植物(Pico,0.7~3μm)。
二、浮游植物悬浮机制
• 分泌粘液或制造胶状物质,使个体减轻; • 形成气囊结构; • 形成比重较小的代谢物质; • 增加身体表面积以增加与水之间的磨擦力。
3、湖泊的混合层和海洋并不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是均质的。
在无风、温和的气候条件下,光、营养、温度 的垂直梯度分布造成了空间上的异质化,使得不同 种类得以在各自的最适区域生长、繁殖,从而使竞 争降到最小。
总之,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可用不同的机制加以 解释,这些机制可能是同时起作用的,但还需要更多 的实验数据来进一步证实。
(m)
层的种类
1月 8.13 6.3 9.48 11.37
12.66 5.98 8.99
14
4月 14.37 12.85
8.33 7.22 2.34 1.10 7.70
29
7月 2.99 18.37 13.71 15.16
1.32 0.91 8.74
15
10月 10.35 17.22 24.48 18.12
六、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当环境中某种物质的存在量少于浮游植物正常生 长对它的最低需求时,这种物质就成为浮游植物生长 的限制因子。当限制因子的量增加,浮游植物的数量 会以较快的速率增加,直到又有必需资源的量限制生 长速率。
由李比希提出的限制因子概念最初仅适用于化 学营养缺乏(“最小因子定律”)。现在对这一概 念已进行了扩展,并把一些物理参数如光强和温度 等也纳入进来。
表4. 2 湖泊浮游藻类水平分布 (源自章宗涉等, 1995)
水生植物的定义

水生植物的定义
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或水边、有一定适应水生环境能力的植物。
水生植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指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
它们通常不需要根系固定在
水底,而是依靠空气囊等结构悬浮在水面上。
常见的浮游植物有睡莲、睡菜等。
二、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可以在水面上漂浮,但它们通常具有较长的根系,能够从水
底吸收养分。
漂浮植物可以通过扩展的根系锚定在水底,或者通过水
面上的根须支撑在水面上。
常见的漂浮植物有荷花、水葫芦等。
三、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是指完全生长在水下的植物。
这些植物通常需要固定在河床
或池底,可以通过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来生长。
常见的沉
水植物有水鱼草、水葱等。
四、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可以在水边或浅水区域生长。
它们通常需要一定的土壤深度和湿度,并能够适应周期性的水淹情况。
常见的湿生植物有芦苇、香蒲等。
水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吸收有害污染物质,促进水生动物生长繁殖,并且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同时,水生植物还能美化水域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愉悦的观赏场所。
浮游植物名词解释

浮游植物名词解释浮游植物:是指附着在细胞质体上的非自养型光合细菌,它们能利用水中溶解氧生活。
其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蓝藻门的颤藻属、念珠藻属和绿球藻属;原生动物门的绿纤维藻属、鱼腥藻属、黄丝藻属以及褐藻门的黄管藻属、金褐藻属、马尾藻属等。
浮游植物可分为两大群,即单细胞浮游植物和多细胞浮游植物。
前者如硅藻、甲藻、金藻、黄藻、绿藻等;后者包括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浮游动物和绿藻等。
1、根尖或茎尖、叶片等处没有或只有少量叶绿体的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称为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由内质网、高尔基器、线粒体、核糖体组成。
原生质体与细胞壁之间存在着间隙,这些空隙叫做原生质泡。
原生质体的功能主要是保护和支持细胞,使细胞免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2、藻类细胞结构简单,无真正的细胞核,但有明显的细胞膜,故又称原生质体。
3、蓝藻的细胞中含有色素体(叶绿体),因此呈现出蓝色。
4、蓝藻的细胞壁较薄,液泡较小而且数目众多,所以蓝藻细胞比较容易失水干燥。
5、蓝藻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
6、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还有藻胆蛋白、藻蓝素、藻红素、藻蓝蛋白等。
7、蓝藻的营养方式是异养,通过异养作用获得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磷酸盐等。
8、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藻胆蛋白以外,还有藻红素、藻蓝素、藻蓝蛋白等。
9、蓝藻的繁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10、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藻胆蛋白以外,还有藻红素、藻蓝素、藻蓝蛋白等。
11、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藻胆蛋白以外,还有藻红素、藻蓝素、藻蓝蛋白等。
12、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藻胆蛋白以外,还有藻红素、藻蓝素、藻蓝蛋白等。
13、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藻胆蛋白以外,还有藻红素、藻蓝素、藻蓝蛋白等。
14、蓝藻细胞内含有的色素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藻胆蛋白以外,还有藻红素、藻蓝素、藻蓝蛋白等。
浮游植物的基本特征

浮游植物的基本特征浮游植物的基本特征浮游植物是水体中最为常见的一群植物,它们以微小的形态和基本的生物学特征闻名于世界各地的水域中。
浮游植物不仅在水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整个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浮游植物?它们有什么基本特征呢?下面,我将按类别分析浮游植物的基本特征。
浮游藻类:最常见的浮游植物浮游藻类是最为常见的浮游植物,绝大部分都是单细胞生物。
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是球形,有的是弯曲的长条状,有的甚至可以与动物相似。
浮游藻类生物的特征是体型小且轻盈,一般不超过2毫米。
它们飘浮在水体中,会浮动或自然漂流,可自由挥动、螺旋或泳动。
浮游藻类的体积和数量非常之大,可以覆盖整个水域,并通过吞噬悬浮在水中的光合细菌生存。
浮游细菌:在水体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浮游细菌是指生长在水中的一群细菌典型例子,它们在水生态中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浮游细菌是典型的单细胞无机营养生物。
它们生长快速,繁殖迅速,并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生存。
浮游细菌是一种非常基本的水生生物,它们的数量和体积决定了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存活的能力。
浮游真菌:水体中的生物过滤器浮游真菌生长在水体表面和较深的水层中,它们的特征是体型较大,缠绕在水中的浮游物质之间,并将其吞噬掉。
浮游真菌是水体生物过滤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繁殖吞噬在水中的有机物质,从而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浮游植物的基本特征不仅体现在其形态结构上,同时还包括其繁殖方式、光合作用和代谢能力等。
浮游植物在水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和养料,更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资源。
希望我们能更加关注和保护水生生态系统,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保驾护航。
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公式

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公式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公式主要基于数量密度和浮游植物的大小结构。
数量密度是指在水体中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内浮游植物个体的数量。
浮游植物的大小结构则是指浮游植物个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大小分布情况。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公式。
1.积分生物量积分生物量是指在一定水层深度范围内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它可以通过测定浮游植物的细胞浓度和溶胶浓度来计算。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积分生物量=∫(细胞浓度+溶胶浓度)×层厚×体积其中,细胞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内浮游植物细胞的数量,溶胶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内溶胶中浮游植物细胞的数量。
层厚是指测定所选定的水层的深度,体积则是指所测定水层的体积。
2.长度生物量长度生物量是指在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它可以通过测定浮游植物个体的长度分布情况来计算。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长度生物量=∫(细胞长度×长度频度)×长度类宽度×体积其中,细胞长度是指浮游植物个体的长度,长度频度是指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浮游植物个体的频率。
长度类宽度是指所选定的长度范围的类宽度。
3.背透光生物量背透光生物量是指通过背透光测定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它可以通过测定溶胶浓度和浊度来计算。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背透光生物量=∫(溶胶浓度×浊度)×光透过深度×体积其中,溶胶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内溶胶中浮游植物细胞的数量,浊度则是指水体中悬浮颗粒物质对光线的散射和吸收能力。
光透过深度是指光线在水体中逐渐减弱的深度。
4.光合作用速率生物量光合作用速率生物量是指通过测定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来计算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光合作用速率生物量=光合作用速率×时间其中,光合作用速率是指浮游植物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光合作用产量。
需要注意的是,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公式的选择和应用需要考虑测定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以及浮游植物种类和水体的特征等因素;同时,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测定和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浮游植物

真绿藻
绿藻门
纲轮藻 纲
石莼纲
裸藻门 --- 裸绿藻藻纲 --- 隐藻纲
金藻纲 异鞭藻门 硅藻纲
黄藻纲
普林藻门 --- 普林藻纲
3.浮游藻类主要特征(藻类的分类鉴定依据)
(1)浮游藻类的体型 :
胶群体型
球胞型
鞭毛型
丝状体型 9
(2)浮游藻类的细胞结构
• 细胞壁
细胞壁的有无,化学成分和构造,各门类不尽相同。
4月份,开始出现温跃层但较弱——浮游植物较均匀地分布 在40m以浅的水层中,40m以深数量很少
7月份,浮游植物上、下层分布显著——更集中于上层,下 层数量极少
10月份,温跃层位置逐渐下降——浮游植物向下移动,下 层数量开始增多
随着气温继续下降,至一月份温跃层消失,浮游植物 的分布又恢复到上、下层较均匀的状态
2.代表藻类
金胞藻 目
黄藻纲
1.黄藻纲分类及依据
分四目,主要特征如下: • 柄球藻目:小的球菌状细胞。 • 黄丝藻目:丝状体,单核细胞。 • 气球藻目:球形多核的叶状体,
具有无色假根。 • 无隔藻目:丝状体,多核细胞。
2.代表藻类
假拟柱杆藻
柄球藻
气球藻
无隔藻
硅藻纲
• 硅藻类的显著特征是具有高度硅质化的细胞壁,壳体由 上下两个半壳套合而成,其壳面具有各种细致的花纹。
19
2.蓝藻门代表藻类
•蓝藻中常见的浮游种类有微囊藻、颤藻、螺旋藻、 鱼腥藻和束丝藻等属中的种类。
微囊 藻
色球藻
颤藻
螺旋藻
鱼腥藻
束丝藻
绿藻门 Chlorophyta
1.绿藻门分类及依据
绿藻门中3个重要的纲分别是轮藻纲、石莼纲和绿藻纲。 原始状态为鳞片,随着进化的延续,鳞片逐渐叠合成一完整 的细胞覆盖物。
浮游植物名词解释

浮游植物名词解释浮游植物( turbulophorous)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机体完全被水所淹没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类群落,它与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植物一起构成了自然界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之一。
形态特征: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一般具根状、块茎状或鳞片状的生活型,主要是好氧性的异养生物。
通常都附着在水面上或漂浮在水面,但也有不少是沉于水底的。
植物的基本构造是其细胞质内充满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其中以淀粉和糖类占优势。
例如:金藻(Scenedesmus)、水绵(Bryozoa)等。
生长与繁殖: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浮游植物可在短时间内发生爆发式增长,即某些浮游植物种类突然出现过度繁殖,致使水中严重缺氧。
当浮游植物处于严重的缺氧时,在其表面的生产孢子囊便会迅速增大,从而导致细胞质壁分离和原生质体解体,这个过程就是浮游植物的休眠。
休眠后的细胞需经一定时间恢复活力,方能萌发。
繁殖方式多为无性繁殖,以断裂和出芽生殖为主,形成水绵状群体。
由此,可将浮游植物划分为草本浮游植物和木本浮游植物。
草本浮游植物又可分为漂浮植物(如满江红、水云、圆筛藻等)和浮叶植物(如金鱼藻、眼子菜等)。
6。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的生活史,几乎全部是以无性生殖产生新个体的生活史。
( 1)小球藻属(Hydrococcus):包括海水中常见的角果藻(Calliopsia ceu ria)及泥点藻(Conidiapea)等。
( 2)枝角藻属(Cladosporium)及尖尾藻属(Atyposoma)的大多数种类;( 3)微孢藻属(Microspora)及其它各属;( 4)产甲藻属(Physochorota)及其它各属;( 5)带枝藻属(Paptosporium)及其它各属;( 6)褐球藻属(Rhizoma)及其它各属。
浮游植物在显微镜下为单细胞结构,其生长点在细胞前端,由伸缩泡(respiratory vacuole)将消化液注入。
浮游植物的呼吸代谢十分活跃,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二氧化碳与氢气,同时放出热量;在缺氧的环境中,利用体内贮存的有机物或同化现象将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或其它有害气体排出体外。
浮游植物—黄藻的分类

绿胞藻纲
植物体为单细胞的鞭毛藻类。 无真正的细胞壁,外层只有 柔嫩的周质,因此能变形。
细胞常为背腹侧扁,背侧隆 起,腹侧平直,具1条纵沟。
鞭毛2条,游泳鞭毛向前, 拖曳鞭毛向后。
无眼点。
细胞前端具1个大的储蓄泡, 储蓄泡前端与胞咽相连,胞 咽开口于细胞顶端凹入处。
伸缩泡1~2个,位于储蓄泡 侧边。
中。
扁形膝口藻在我国较常见,常在温暖季节出现于肥水鱼池中。 大量繁殖时,形成云彩状水华,水色呈黄绿色,为鲢鳙的良
好饵料。
赤潮异弯藻
• 藻体单细胞 藻体单细胞,细胞裸露,易 变形,略呈椭圆形,长 8~25μm,宽6~15μm。 细胞腹部略凹,从此处伸出 2条不等长鞭毛,长者约为 细胞长的1.3倍,短者为细 胞长的0.7~0.8倍。
三、常见黄藻门植物
1.拟气球藻属
• 单细胞、球形、细胞壁薄,无“∪”形节片构造。
• 个体大小相差很大,大的细胞中央具1大而明显的液 泡。
• 幼细胞具1~2色素体,成熟后色素体为多数,椭圆 形、多角形或盘状,周生。
• 拟气球藻:浮游生活或潮湿土壤表面,动孢子具2条 不等长鞭毛。
2.海球藻属
• 细胞球形、个体大,直径大于500µm • 细胞壁由相等的两瓣组成,以边缘相连 • 色素体多个,侧生。 • 细胞的叶绿体常由原生质线连成网状 • 本种为暖水种,有时可大量分布于我国近海
我国南海、黄海、渤 海等有分布。
01 认识浮游植物
一、藻类的概述 二、认识蓝藻 三、认识硅藻 四、认识金藻 五、认识甲藻 六、认识裸藻 七、认识绿藻 八、认识黄藻 九、认识隐藻
02 认识浮游动物 03 认识底栖动物 04 认识大型水生植物
黄藻门的分类
一、分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浮游植物
类别:养殖技术信息来源:农博水产发布日期:2006-7-19 11:05:37淡水浮游植物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八个种类。
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
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因池水有机质和营养盐类的含量及其他因素不同而有显著
差别。
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是决定水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以致水色较浓甚至出现藻团、浮膜的现象称水华。
鱼池中常见的水华 按优势种类可分为14个基本类型:
1、隐藻水华
2、滕口藻水华
3、颤藻或席藻水华
4、颤藻或席藻水华
5、鱼腥藻或拟鱼腥藻水华
6、微囊藻水华
7、尖头藻水华
8、微型兰球藻水华
9、团藻目水华10、绿球藻目水华11、裸藻水华12、囊裸藻水华13、矽藻水华14、金藻水华
通常金藻、矽藻、隐藻、甲藻的水华几乎都是褐、褐绿色 而兰藻、绿藻和裸藻的水华色多变。
一般来说红褐、绿褐、墨绿色水较好。
兰绿、深绿、灰绿、黄绿、泥黄色等水色为劣水。
出现“水华”,对养鱼来说具有双重性。
这种水较肥,对鱼类可以提供容易消化吸收的浮游生物种类也多,这是有利的一面。
但这种水质难以长期维持,经验不足的养鱼户很难掌握其规律。
当天气变化时,藻类因水生生物(包括自身耗氧)、有机质大量耗氧而缺氧发生大量死亡时,水质便会迅速恶化变黑,甚至发臭,影响鱼类摄食,有时引起鱼浮头甚至翻塘死鱼造成经济损失。
池塘中以控制浮游植物量来控制“水华”的出现。
可采取投喂优质饲料及其合理的投喂量、
合理施肥,科学使用增氧机和及时加注新水或用投放化学物质、生物制剂等方法,使水中的浮游植物量达到适于鱼类生长的最佳水平.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门Cyan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隐藻... ,淡水浮游植物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⒒圃骞柙濉⒙阍濉⒑吐淘灏烁鲋掷唷R阎 澜缭謇嘀参镌加?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
<BR>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因池水有机质和营养盐类的含量及其他因素不同而有显著差别。
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是决定水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BR>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以致水色较浓甚至出现藻团、浮膜的现象称水华。
鱼池中常见的水华 按优势种类可分为14个基本类型:<BR>1、隐藻水华2、滕口藻水华3、颤藻或席藻水华4、颤藻或席藻水华5、鱼腥藻或拟鱼腥藻水华6、微囊藻水华7、尖头藻水华8、微型兰球藻水华9、团藻目水华10、绿球藻目水华11、裸藻水华12、囊裸藻水华13、矽藻水华14、金藻水华<BR>通常金藻、矽藻、隐藻、甲藻的水华几乎都是褐、褐绿色 而兰藻、绿藻和裸藻的水华色多变。
一般来说红褐、绿褐、墨绿色水较好。
兰绿、深绿、灰绿、黄绿、泥黄色等水色为劣水。
<BR>出现“水华”,对养鱼来说具有双重性。
这种水较肥,对鱼类可以提供容易消化吸收的浮游生物种类也多,这是有利的一面。
但这种水质难以长期维持,经验不足的养鱼户很难掌握其规律。
当天气变化时,藻类因水生生物(包括自身耗氧)、有机质大量耗氧而缺氧发生大量死亡时,水质便会迅速恶化变黑,甚至发臭,影响鱼类摄食,有时引起鱼浮头甚至翻塘死鱼造成经济损失。
<BR>池塘中以控制浮游植物量来控制“水华”的出现。
可采取投喂优质饲料及其合理的投喂量、合理施肥,科学使用增氧机和及时加注新水或用投放化学物质、生物制剂等方法,使水中的浮游植物量达到适于鱼类生长的最佳水平。
生态意义
分布特点:蓝藻类分布很广,淡水、海水、内陆盐水、湿地、沙漠上都有蓝藻。
从高温温泉到冰雪上均可生存,但在温暖和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水体中较多。
主要在淡水中生长,成为淡水中重要的浮游植物,在温暖的季节里常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在我国南方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由蓝藻形成的“水华”。
在盐碱水中蓝藻较多。
微细蓝藻是海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超微藻类(picophytoplankton)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体的垂直分布一般表层大于表层,有假空泡的更是如此。
水平分布上下风位多于上风位,静水易孳生。
如水体开增氧机时较少有蓝藻,河流中蓝藻较少。
生态特点:(1)蓝藻一般喜高温好强光;
(2) 喜高pH和静水;
(3) 喜低氮高磷。
蓝藻水华和赤潮:
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有: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节球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
其中微囊藻水华极为常见,它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志,蓝藻水华发生时,散发腥臭味,夜间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死亡后产生羟氨或硫化氢,对水生动物有毒,破坏生态平衡,危害渔业,也使水的其他利用价值降低。
在海洋沿岸带可形成束毛藻等蓝藻赤潮。
一些养殖鱼类的土臭味认为与鞘丝藻属和胶鞘藻属的种类有关。
生物固氮:蓝藻类有些种类具有固氮能力,特别是具有异形胞的种类。
国内外正在从事利用蓝藻固定游离氮的研究,为农作物的肥源寻找新的途径。
如稻田中接种培养固氮蓝藻——满江红鱼腥藻A. azollae (与满江红共生)可增加水稻产量。
有的蓝藻可作为水质的指示生物,如褐色管孢藻Chamaesiphon fuscus是清水的指示生物,泥生颤藻Oscillatoria limosa则是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
鱼类饵料价值:蓝藻类作为鱼类饵料,以往认为属于不消化的种类。
但在我国南方,蓝藻常年大量出现的鱼池,鱼类生长也良好。
罗非鱼胃液的pH值常低于1.25甚至1.0,可溶解蓝藻的细胞壁(Bowen,1983),因此可利用难以消化的蓝藻。
又如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iroides:据陕西水产研究所试验结果,对鲢鱼种饲养具有良好的效果。
用同位素示踪法测定消化情况也表明能够被鱼体吸收利用的。
所以那种认为蓝藻类是家鱼不能消化的概念,应予以重新评价。
但是多数蓝藻,特别是那些小型的单细胞种类,消化性的确是比较差的。
螺旋藻可作水产动物育苗的高效饵料和添加剂和免疫增强剂。
微囊藻水华的利弊和防治方法:养鳗池中有少量微囊藻是有利的,一方面它通过光合作用产氧,另一方面,一些浮游动物因微囊藻的消化性差而生长不起来。
微囊藻发生总之是害多利少,一般用CuSO4 0.7 ~ 1×10-6也杀不死,因Cu过量也有毒,一般不提倡用之。
用粉状生石灰在水面上泼洒,有一定效果,但治标不治本。
捞取一般不合算。
生态防治更好些,秋末鞭毛藻类喜施有机肥,促进其繁殖,一直到春天,冬天扫雪、施肥,微囊藻被压制繁殖不起来。
食用蓝藻:有的蓝藻可食用,如发菜是我国的特产,出口外销。
螺旋藻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居各食物之冠,且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质组成独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如亚油酸1.38g/kg,γ-亚麻酸1.20g/kg;富含可抗癌防辐射增强免疫力的多糖(葡聚糖到达1.5%)、β-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以及
含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目前已经进行了大量培养利用,螺旋藻保健品早有销售。
目前大量培养的螺旋藻只有极大螺旋藻S.maxima和钝顶螺旋藻
S.plate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