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20

合集下载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刚接触物理,学生对物理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究意识和方法。

在生活中,学生通过知觉来感知自然世界,往往意识不到不能感知的世界的存在。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打破了他们认识的常规,更能激发起学生们的探究兴趣。

本节课先是通过简单的小活动,较慢地振动纸片却没有听到声音,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入本节课;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自读课本,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认识声音的分类;由教师提问变为学生主动提问等,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中,充分放“权”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激发兴趣,积累方法,提高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目标1、知道人的听觉范围2、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知道次声波的危害及监测;3、初步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方法和能力4、激发学习兴趣,探索未知世界,体会科学的无穷魅力和力量三、教学重难点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次声波的危害和监测。

四、教学方法和途径多媒体教学、活动演示、小组讨论、对联展示五、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教师演示:拿出一张纸片,第一次较快晃动纸片,让学生注意观察,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回答:看到纸片振动,听到发出声音(知识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大致相同的振幅,第二次较慢晃动纸片,让学生再次注意观察,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回答:看到纸片振动,却听不到纸片振动发出的声音。

教师设问: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振动产生声音,那么为什么较慢振动纸片却听不到声音呢?学生交流,讨论学生的回答可能丰富多彩,教师帮助学生分析。

第一排的学生离老师很近,也听不到声音,排除了由于距离远而听不见声音这种情况。

看来,在声音的世界里,还存在着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探究和学习《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两次简单的对比演示,给学生知觉上比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自然引入新课。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案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案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案《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世界上有好多声音是我们的耳朵根本听不到的呀?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这个神奇的知识,我当时就惊呆了!你们能想象吗?就像我们在一个大大的房间里,明明还有很多东西存在,可我们就是看不到。

声音也是这样,明明有好多声音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耳朵却没办法捕捉到。

老师说,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有范围的,大概在20 赫兹到20000 赫兹之间。

低于20 赫兹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 赫兹的声音叫超声波。

这就好像是一个声音的“门禁系统”,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才能被我们的耳朵“放进来”。

你们说,次声波是不是很神秘?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关于次声波的例子。

比如说,大象之间就能发出次声波来交流。

哎呀,我就在想,大象是不是在悄悄地说着什么秘密,而我们人类却一点儿都不知道?这就好像我们在玩捉迷藏,大象藏在了我们找不到的地方,偷偷地说着话,多有趣啊!还有地震、火山爆发的时候也会产生次声波。

这难道不是大自然在给我们发出一些特殊的“信号”,只是我们接收不到吗?再来说说超声波。

蝙蝠就能发出超声波来“看”路,它们在黑黑的夜里飞来飞去,一点儿都不会撞到东西。

这难道不像是它们有了一双超级神奇的“眼睛”吗?还有医院里的B 超检查,也是利用了超声波。

这多厉害呀,不用开刀,就能知道我们身体里面的情况。

我下课的时候还跟同桌讨论呢,我说:“你说要是我们能听到所有的声音,那世界得有多吵闹啊?”同桌摇摇头说:“那估计我们的脑袋都要被吵炸啦!”可不是嘛,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只能听到一部分声音,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刚刚好。

所以呀,同学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神奇和未知,还有好多好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呢!我们可不能满足于现在知道的一点点知识,要不断地去学习,去发现更多的秘密!你们说是不是?。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教案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教案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类型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类型:超声波、次声波、微波等。

2.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

3.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4.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类型和特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2. 教学难点:超声波、次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人耳听觉范围的界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音频,引发学生对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类型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4. 实例分析:分析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探讨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对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作业练习,评价学生对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特性。

2. 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超声波和次声波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作用。

3. 案例分析:介绍超声波在医学、工业等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七、学生参与:1. 观察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情况。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性及其应用。

八、学习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超声波和次声波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 探究报告:评估学生对超声波和次声波应用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苏科版八上《人耳 听不见的声音》教案

苏科版八上《人耳 听不见的声音》教案

苏科版八上《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科目年级备课时间周次星期授课时间执教人主备课人物理8课题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过程:(1)了解超声波的特点;(2)知道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3)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教学重点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次声波的来源及其危害。

教具多媒体课件、扬声器、B超图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修改意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问:人的耳朵是不是能听见所有的声音呢?我们来试试看!二、讲授新课1、人耳的听觉范围测试人耳的听觉的频率范围:用一台音频发生器由低到高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的听,当刚听到到时就举起手臂,直到听不到就把手下。

答:不是(或是)闭上眼睛仔细的听,同时做出相应的动作,了解自己的听觉范围总结: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

通过测试人耳的听觉范围,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对不同的动物的听觉范围进行了解,从而了解为什么他们具有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性。

学生阅读P20页的“生活·物理·社会”。

了解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并说出与此相关的生活习性。

了解一些常见动物发出声音的频率。

拓宽学生知识面。

2、超声波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这些特点请兴趣小组同学给大家汇报给学生观看B超图像。

总结: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可用于测距、清洗、焊接,医院里还用于击碎患者肾结石,免于病人开刀的痛苦。

3、次声波次声波人耳听不见,它却时刻潜伏在我们身边,它是怎么产生,有哪些危害,请E组同学上台汇报。

总结:地震产生次声波会使房屋倒塌,对人类造成伤害。

科学家正在研究、监测和控制次声波,有效避免它的危害,并利用它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三、课堂练习分析“”的第 1 题。

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苏科版初二上) (6)

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苏科版初二上) (6)

第一章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苏科版
初二上) (6)
课题: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1.明白人耳的听觉范畴是20Hz——2000
2. 通过交流与合作,了解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 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4. 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进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爱护意识。

二、设计思路
学生平常差不多上通过感受器官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因而他们关于感受不到的、未知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

因此本节课的关键确实是如何引导他们感知这些听不见的声音,提高他们的探究爱好。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音频发生器、扬声器、B超图片。

《第一章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历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历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我们将通过学习超声波、次声波等人类无法直接听到的声音,了解其产生原理、传播特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掌握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超声波、次声波的定义、特性及产生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的传播及人耳听不到的声波的传播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及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超声波、次声波定义及特性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步骤及结果记录,评价其实验能力的提升情况。

3. 综合应用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超声波或次声波的音频(如蝙蝠发出的声波),引导学生感受并思考人耳为何无法听到这些声音,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讲解:首先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及产生原理,然后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其特性及应用场景。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用频率计观察超声波或次声波的频率变化,通过声音传播实验箱观察不同声音的传播路径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并尝试解释人耳为何无法听到这些声音。

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给予反馈和补充,强调本课重点内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超声波、次声波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短文,或制作一份关于超声波、次声波的简报等。

3.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寻找生活中的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应用实例,并记录下来,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学后反思学生应反思本课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上《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3)

八上《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3)

课题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自主空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知道超声波的特点及其用途,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知道次声波的特点、危害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增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开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及其特点难点: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及利用教学流程[课前复习]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新课引入] 演示:手在空中来回摆动几下提问:手在振动吗?但为什么听不见这个振动发出的“声音〞呢?比拟:人能听见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声,却听不见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

——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一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新课学习]比拟蜜蜂飞行时翅膀的振动和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有何不同?——振动频率不同。

说明:人的听觉频率是有范围限制的。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 Hz之间的声波。

举例:风声、雨声、流水声、动物发出叫声、乐器演奏声……各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各不相同,尤其以年龄不同而差异显著:年轻人可听到低于20 Hz的声音,小孩最高达30000 Hz ~40000 Hz,老年人:50 Hz ~12000 Hz,70岁以上仅为1000 Hz ~4000 Hz。

各类动物听觉范围区别也较大。

阅读教材P20“生活物理社会〞,蝙蝠可听到1000 Hz ~120000 Hz的声音,大象能听到1 Hz ~20000 Hz的声音。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 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

查找:能听到超声波的动物:蝙蝠、海豚、狗、猫〔蟋蟀、蚂蚱、老鼠、飞蛾、座头鲸、白暨豚〕;能听到次声波的动物:狗、大象。

蝙蝠与超声波:179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普兰瑞尼发现失去视觉的蝙蝠行动自如,于是他让其分别丧失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做比照实验,发现只有失去听觉后无法捕食和飞行。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物理教案范文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物理教案范文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耳听觉频率范围,认识到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存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1.人耳听觉频率范围。

2.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1.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形成原理。

2.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耳能听到多高的声音吗?2.学生回答:一般来说,人耳能听到20Hz-20000Hz的声音。

3.提问:那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能听到吗?4.学生回答:听不到。

二、探究人耳听觉频率范围1.讲解: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次声波和超声波的特点。

3.分组讨论:次声波和超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次声波的特性a.准备实验器材:音叉、泡沫、蜡烛等。

b.实验步骤:将音叉振动,观察泡沫和蜡烛的反应。

c.实验现象:泡沫和蜡烛没有明显反应。

d.分析实验结果:次声波能量较小,不足以使泡沫和蜡烛产生反应。

2.实验二:探究超声波的特性a.准备实验器材:超声波发生器、水、塑料片等。

b.实验步骤:将超声波发生器放入水中,观察塑料片的振动情况。

c.实验现象:塑料片产生明显振动。

d.分析实验结果:超声波能量较大,可以使塑料片产生振动。

2.学生讨论:次声波和超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声波清洗、次声波探测等。

五、课后作业1.复习教材,理解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及次声波和超声波的特点。

2.举例说明次声波和超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及次声波和超声波的特点。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了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2. 通过交流与合作,了解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 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4. 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设计思路
学生平时都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因而他们对于感觉不到的、未知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

因此本节课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他们感知这些听不见的声音,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音频发生器、扬声器、B超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