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唐西域屯田制

合集下载

汉唐时期西域屯垦及其作用

汉唐时期西域屯垦及其作用

西交流 以及新孤经济 的繁荣 , 对促 进新疆地 区生产方式 的改进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意 义
关键词 :汉 唐朝 ;西域 ;屯垦 ;作用
中图分类号 :K 34 :K 42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一 432X (2010 )01一 0046一 04
一 ! 屯垦戍 边 ∀治边思想的理论依据
的地 方 , 便 会 有 屯 田作 为经 济保 障
心 以及在 丝绸 之 路 上 东往 西 来 的商 旅 都 能 得 以安 定 , 提高 了军 队 和政 府 机 构 的 战斗 力 和生 存 能 力 , 东 西 方经 济 文化 交流 得 以畅通 , 同时通过 屯 田也将 内地 先进 的农 具 和耕作 方式传 播 到西域 , 对提 高 当 地 的农业 生 产力 水平做 出 了贡献 汉 武帝执 政 时 , 匈 奴势 力 很 强 盛 , 他 们 控 制 着 西域 的众 多城 邦 , 经常袭扰 汉朝 汉 武帝 试 图改变 西域 的 战略格 局 , 在得知 西域游 牧 民族 大 月 氏在 河
或驻 扎的 地方 垦种农 田 ;而戍 边就 是守卫 边防
早 提 出 !农 战 ∀概 念 的是 战 国时的商 较
书 农 战 ∃中说 : ! 国之所 以兴 者 , 农 战也 , 国待 农 战 而安 , 主待 农 战而 尊 ∀主张 兵农合 一 , 亦 兵亦农 , 此 可谓 屯垦 戍边 思 想 最 早 的 理论 根 源 之 一 为 了保
是 , 汉朝在 取得 伐 大宛胜 奴 打 败 被 迫 西 迁 , 其 国王 被 匈 奴 杀 害
后 , 他决 定联 合大 月 氏 ,共 同夹击 匈奴 , 于是 派 张赛 于公 元前 1 8 年 出使西域 3 张赛 等人 历尽 千 辛 万苦 , 公 元 前 127 年 , 在 中 亚 的 阿姆 河 畔 , 见 到大 月 氏 的首 领 不料 , 由于 新 的 田土 十分肥 沃 , 离 匈 奴也 很 远 , 这 时 的大 月 氏人 已无 意再 向匈 奴 复仇 了 公元前 11 年 , 张赛第 二 9 张蓦 的 次 出使西 域 , 目的是 结盟 乌孙 以抗击匈 奴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3.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4.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其演变

中囯古代土地制度概论原始社会土地是公有的,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土地制度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原始社会的氏族、村社公有转为奴隶主国家所有。

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经过商、周的进一步发展,土地成为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奴隶主国家所有。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奴隶制的逐渐解体,社会各阶层对土地私有的要求日趋强烈,进入春秋战国之时,土地私有战胜土地国有而蓬勃发展起来了。

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最后形成,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早期阶段。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由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组成,并在不同的历史时一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阶级斗争的涨落,在比重上迭有升降,然而地主土地所有制总是占着支配地位。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铁器得到广泛使用,逃往的平民和奴隶纷纷开垦荒地,这些新垦之地,为开荒者隐瞒下来,成了私田。

私田的产生,土地国有观念动摇了。

春秋中期,私田土地急剧增长,到末期出现土地买卖,此时奴隶主也更热心于私田的扩大和经营,各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放弃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改革和变法,商缺两次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它标志着占统治地位的井田制宣告结束,土地私有制已经形成。

这一时期,地主阶级虽已形成,但人数还不是很多,所占土地数量也不大。

秦汉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私有土地得到了封建政权确实认和保护。

秦灭六国后,对于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没有干预,虽下令迁徙各国旧贵族和豪富,但他们占有的土地状况并未改变,到秦末依然是“官者田连降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给地主阶级以沉重打击。

西汉政权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农民占有少量土地。

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至西汉末年土地终于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颠覆了西汉政权。

浅析汉朝对西域的影响

浅析汉朝对西域的影响

浅析汉朝对西域的影响作者:陈沛来源:《卷宗》2018年第14期摘要:汉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巅峰时期,期间确立了中国现今版图的基础。

随着汉朝的国力强盛,其开始影响周边地区。

并在两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汉朝的行政管理中。

正是在汉朝剧烈的影响下,使得西域各地区发生极大的变化。

进而影响着西域地区的长期发展,为中国形成大一统的历史局面产生了深切影响。

关键词:汉代;西域;张骞;班超1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西域都护府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直入长安,严重威胁到汉朝安全。

然而经过文景之治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有了抗击匈奴的打算。

于是,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使团,前往西域,寻找传说中曾被匈奴打败的大月氏,希望能结为联盟。

然而,当张骞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大月氏时,他们早已忘却复仇匈奴,只顾眼下安逸的生活。

虽然,张骞出使的目的没有达成,但使得西汉了解到西域的现状。

当时西域小国往往受到匈奴极大影响,不得不臣服匈奴。

所以,汉朝将结盟的目标选为较具规模的乌孙国。

通过输出大量财物,让乌孙了解到西汉国力的强大。

在这场重要的联盟活动后,严重打击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

之后,西汉经过楼兰、姑师之战,彻底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西汉进入西域提供了便利。

西汉开始替代匈奴,开始影响西域。

楼兰为了在匈奴和汉朝间讨好,楼兰王将他的一个儿子质于匈奴,一个儿子质于汉。

这种三心两意的作法,遭到汉朝的反感。

汉武帝因此逮捕楼兰王,严重打击了匈奴对于楼兰的影响。

其后,在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楼兰因此被汉朝更名为“鄯善”。

并且,设置伊循都尉,将鄯善纳入西汉管辖范围。

随着西汉在西域影响力的扩大,国际地位的提升,各个小国俨然呈现归附汉朝的趋势。

西汉在这种历史的趋势下,开始设置西域都护府,来保障西域的秩序。

西域都护府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置,而其中最高行政长官为西域都护,秩比二千石。

大致相当于九卿的地位,拥有较高的序列。

汉唐间赋役制度的变革及对经济影响

汉唐间赋役制度的变革及对经济影响

汉唐间赋役制度的变革及对经济影响1 西周时代的井田制及其影响西周时代,周王是名义上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

但周王实际控制的土地仅为王畿和周围的土地,其他的要层层向下分封给诸侯、卿大夫和士。

所以西周土地制度的性质是多层次的宗族土地所有制。

贵族根据其身份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和人民。

贵族占有的土地不具有私有权,而世代负责管理并享受赋税。

井田制是贵族对这些土地和人民的生产组织制度、赋税制度。

将土地按照“井”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和组织。

对于国人,采取“彻”法。

以九夫为井,一井九百亩,每夫百亩,收获物的十分之一上交于上,本质为实物地租。

对于野人,采取“藉”法。

以八夫为井,每夫百亩收获作为个人收入。

再共耕其中的公田,收入上交于上。

剥削率也为十分之一,本质为劳役地租。

井田制是建立在宗族国家土地所有制之上的,但有原始公有制的残余。

其剥削率较低,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春秋时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动,宗族土地所有制开始向封建国家所有制转变。

2 东周的土地制度变化及其影响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发展,农民的耕作能力提高,开垦土地成为可能。

开垦的土地称为“私田”,而集体劳作的“公田”则逐渐没落。

国家为了保证收入,承认新的耕作方式和所有形式。

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等都是开始对农民进行分田劳作,根据土地面积和好坏而按亩纳税,标志着传统的井田制生产模式的瓦解。

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的彻底瓦解,土地实际属于国君。

但在战国,可以开垦和种植的土地多,关键在于使土地和农民结合,因而国家普遍推行“授田制”。

授田就是把土地授给农民,授之以地,课之以税。

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

可以买卖,说明土地广义上属于国家和君主,而实际上土地已成私有。

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具有地租性质,租税开始分离。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赋税制度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田而作的耕作方式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也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浅谈对西汉屯田西域的认识

浅谈对西汉屯田西域的认识

浅谈对西汉屯田西域的认识发布时间:2022-11-03T05:14:26.46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3期7月作者:赵华琳、刘红超[导读] 西汉军民屯垦西域,不仅是中央政府应对匈奴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形式,赵华琳、刘红超摘要:西汉军民屯垦西域,不仅是中央政府应对匈奴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形式,也是其经略西域,维护西北安全的战略选择。

西汉在西域屯田是一个创举,设立的屯田机构呈现出初创性、实用性的特点,屯田主要分布在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附近,有效支撑着中央政府在西域战略利益的实现,为其后历代中央王朝在西域进行屯田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西汉;西域屯田西域屯田从公元前105年伊始,至今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屯田”这种制度形式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文化交流发挥着巨大作用。

历史证明,“屯田兴则西域兴,屯田废则西域废”,屯垦戍边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治理西域的千古良策。

一、西汉屯田西域的战略考量屯田西域与西汉经略西北、消除匈奴威胁息息相关。

匈奴是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游牧部族。

公元前209年,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强大起来,一统北方草原并逐步控制西域,“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

”[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P3173.]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匈奴屡屡南下侵扰。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征讨匈奴,因实力有限,终至“白登之围”,转而与匈奴实行比较屈辱的和亲政策,然而和亲只能维持双方脆弱的和平。

文帝、景帝时期,匈奴仍然南下掳掠,“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一度“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司马迁.史记·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P3761.],严重威胁西汉的安全。

汉唐对西域的管理

汉唐对西域的管理

汉唐对西域的管理
汉唐通过典制和财政制度对西域进行管理。

从西汉至唐朝,汉代政府把西域分为境内部分和境外部分,在境内部分,汉朝采用中央直辖式的政府管理,境外部分由官员受王室委任管理,建立蒙文书院记录文档等。

汉武帝任命分封宣慰司,自此西域发展迅猛,交通活跃,文物走私频繁,财政得到充分收入。

唐太宗更是为西域统治构建了回车网络,派遣大量官员及兵马把关。

大批官员被任命去检验部落的组织状况,收集国防情报,实施补贴政策,开展贸易活动。

唐朝还发行了涉禁西域的诏令,令官吏远离各部落,制止无序交易,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汉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统一

汉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统一

汉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统一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分别对应着汉朝和唐朝。

这两个时期都以疆域的扩张和国家的统一为特征,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汉朝的疆域扩张与统一1.西汉时期的疆域扩张西汉时期,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张,主要表现在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和对北方民族的征服上。

西汉在南方对蛮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统治,建立了多个郡县,巩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而对于北方的匈奴族等民族,西汉则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将这些民族纳入了中国的疆域。

2.东汉时期的疆域扩张东汉时期,中国的疆域继续向外扩张,主要是在南方和西部地区。

东汉末年,中国向南方的交趾地区进一步扩张,并在今天的越南地区建立了军事要塞。

同时,东汉还派遣使者到西域等地,增进了对外交往,扩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控制。

3.汉朝的统一汉朝通过对疆域的扩张,逐渐实现了对中国的统一。

汉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太尉、太子太傅等高级官职,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同时,汉朝还推行了律令制度,加强了对法律的管理和执行,确保了统一的法律体系。

二、唐朝的疆域扩张与统一1.初唐时期的疆域扩张唐朝在初期就开始了对西域地区的扩张。

唐太宗时期,唐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先后征服了西域的各个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安西都护府,进一步巩固了对西域的控制。

此外,唐朝还通过对北方的各个民族的征服,扩大了对北方的疆域。

2.中晚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中晚唐时期,中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大,主要是在南方和西南地区。

唐朝征服了今天的云南和广西等地区,将其纳入中国的疆域。

此外,唐朝还在南海诸岛建立了军事据点,确保了对南海地区的控制。

3.唐朝的统一唐朝实行了较为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唐朝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政府机构,统一了政治决策。

同时,唐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官员队伍,进一步加强了统一。

总结:汉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汉唐西域屯田制
内容摘要
屯田是西域开发史上的重要篇章,历朝为了使屯田获得成功,都会有组织地将内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运用到屯田区中,这就为先进技术传入西域提供了平台,从而为提高屯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唐时期西域屯田区农作物发展,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和耕作技术的发展,手工业及水利的发展,足以说明汉唐在西域屯田对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汉唐;西域;屯田;经济发展
西域位于我国西北部,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其东面和南面与我国甘肃、青海及西藏相邻,尽管各史所记“西域”的范围所记大小不一,其核心部分为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

历代中央政府在经营西域时都采取了很多管理措施,屯田就是其中的有效措施之一。

利用军队在其驻扎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或政府出面招募农民从事大规模垦殖,这种措施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之为“屯田”。

我国屯田最早始于西汉时期,之后历朝历代纷纷效仿,成为解决军队粮食供应,维护边疆安定和发展西域经济的重要措施。

一、屯田的原因
西汉王朝初期,“一岁中多至十余辈”i的西汉王朝派往西域的使者为当地丝绸之路孔道的楼兰、姑师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两国“常主发导,负水粮,迎送汉使”,“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和匈奴勾结,为匈奴提供西汉王朝使者往来的信息,让匈奴发兵劫掠汉使。

楼兰、姑师还杀汉使以解脱负担,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绿洲农业尚不能满足来往使者的需要,所以,汉朝中央政府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补给方面的困难。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利领兵数万,西击大宛,以报宛杀汉书车令之仇,但“道远,多乏食”,而且“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汉军遭到了惨败,所率军队仅剩下“什一二”,ii李广利还军敦煌,此即是补给困难制约汉朝经营西域的典型事例。

基于此,屯田便成为汉朝统治西域一种必然的选择,由此看来,屯田是为了一种政治目的,但本身却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是一种经济制度,也为后来的各朝所效仿。

与汉朝最初屯田西域的目的一样,唐朝在西域的屯田也是为了统一西域的需要而开始的。

公元640年,高昌降唐,唐朝统一了高昌地区,此后,唐朝的势力进入了西域。

但是是对高昌屯田戍守进行直接管理,还是更立高昌王实行羁縻统治,唐朝内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唐太宗最终将高昌地区列州而治,置兵戍守,唐朝的屯田戍守也由此在西域的广大地区而展开。

二、屯田的地点
西汉在西域屯田的地点主要分布在伊犁河谷、渠犁、轮台、北胥键、焉耆、姑墨、伊循等地。

与西汉相比,由于受西域政策时断时续的影响,东汉对西域的经营史称“三通三绝”,屯田也时罢时屯,主要集中在伊吾庐、车师、疏勒、于阗等地。

西域屯田的发展是在隋唐时期,尤其是在唐朝,其屯田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分布地点之广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唐朝在西域屯田地点主要集中在安西四镇、北庭。

综上所述,从公元前101年起,汉率领数百士卒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在天山以南开辟第一个屯田点,到唐太宗以伊州为基地,经多年经营,由东向西,先南后北,大兴屯田,西域屯田范围东起巴里坤草原,西达楚河之畔,南抵昆仑山麓,北到准噶尔盆地,遍布天山南北,分布空前广泛。

从屯田地点的分布看,汉唐屯田区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地和防范匈奴进入西域的战略要地,这种屯田的分布在军事和政治上具有战略意义,有利于汉唐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治和管理。

所以,就汉唐在西域屯田的作用而言,通常情况下学者们大都重点强调了屯田对西域的政治影响。

汉唐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的屯田政策亦不乏组织生产的经济意义,因为屯田是汉唐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最主要的经济建设措施之一,符合西域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其在西域的运作,势必会产生强烈的辐射与影响,因此使屯田区成为传播中原先进文明的重要策源地,发展了屯田区的社会经济,考古资料也验证了这一点,如各种先进的农业工具、冶炼中心及多处灌溉水利设施遗址大都发现于汉唐屯田分布之处,可以说明当时各种先进生产技术的西进与传播,与汉唐在西域的屯田有关,而先进生产力的西进与传播,必然会影响到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屯田对西域经济的影响
汉朝是历代王朝在西域屯田的首创者,其屯田的效果十分显著,屯田政策的连续性,为后来唐朝在西域屯田奠定了基础。

唐朝在汉朝屯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是西域屯田史上的繁荣时期。

汉唐和西域在政治上联系密切,从而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屯田活动的开展,使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为提高,以下方面可以说明汉唐在西域屯田对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进步作用:丰富了农作物种类
“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西域当地人民的温饱问题。

楼兰遗址所发现的粟的遗物以及大量糜杆用于建筑的迹痕、尼雅遗迹有陈积的小米和麦粒麦穗、古城塔东有深达70 厘米的糜子堆等等,反映了屯田种植的作物种类与产量等基本情况。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由于西域气候及地理环境关系,塔里木盆地远古以农业为主,在李广利征讨大宛之前,天山南路各绿洲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石器、木器及少量铜器,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

但自公元前101年起在轮台、渠犁高昌、楼兰一带屯田后,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便传入西域,使西域的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使用铁制农具。

西域屯田军的农具均由国家统一发给,所以内地各种先进农具便会传入西域各屯田区。

考古资料显示,在生产工具方面,屯区已经较为普遍地使用了铁器。

两汉经营西域的过程之中,往往官给牛犁谷种,铁制农具当然位列其中。

如昭苏乌孙古墓中出土的属于西汉时期的铁犁铧,舌形,其形制、大小与敦煌、关中发掘的同一时期的铧基本相类;尼雅遗址中出土的铁铲、铁锛、铁镰等农具,也大致有类似特征。

这些都说明当时西域的生产工具已十分先进,与之前的不知铸铁器形成鲜明对比,屯田军带来的先进的铁制农具及冶铁技术,为西域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推进了手工业生产
发展了冶铁业。

据载,“其地皆无私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兵器”。

说明西域使用铁器,是由汉使亡卒教
给。

如果屯田军来到以前,西域已经会铸造铁器,那么也早就传到大宛国了。

可见,在李广利西征前,西域大部分地区还不会铸造铁器。

李广利迢迢万里征讨大宛,所以能取得胜利,铁铸的兵器优于西域的兵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又有史料记载“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刀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

然犹三而得一”。

原来西域用铜器,难于重击,在攻坚农耕方面铁器远胜于铜器。

后虽教以冶铸之法,但冶炼技术不高,也难敌汉军锋利的铁器。

尽管屯田军初期进入西域时的生产工具都由政府统一发给,可是在长期屯田中,各种铁制工具经常要更新,不可能随时从中原运往西域,只有组织部分屯田军就地冶铁,制造铁器,并帮助龟兹属国地方政府发展冶铁,从而推动了汉代西域冶铁业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屯田虽是汉唐为统一边疆和保持边疆安定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客观上也对西域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唐在西域的大规模屯田,不仅使中原和西域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更加巩固,增强了西域各民族的向心力,而且对西域的开发,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