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与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汉代西域的范畴

汉代西域的范畴

汉代西域的范畴汉代西域是指汉朝时期的西域地区,涵盖了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地区。

这一地区的开发与管理,是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汉代西域的范畴。

一、地理范围汉代西域的地理范围包括了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地区。

这一地区地势较为崎岖,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干燥,资源匮乏。

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汉代政府对其进行了长期的管理和开发,使之成为了汉朝政治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二、政治范畴汉代西域的政治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立都护府,二是实行“统治与联合”政策。

汉代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等事务。

都护府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同时也为了保护汉朝的边疆安全。

都护府下辖多个州、郡,设立了官署、驿站等设施,以便于管理和控制。

此外,汉代还实行了“统治与联合”的政策,即在一定程度上尊重西域地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也与当地的各个部族建立了联合关系。

这种政策的实施,使得西域地区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管理,同时也保证了汉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三、经济范畴汉代西域的经济开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二是开展贸易活动。

汉代政府鼓励西域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向西域地区输送种子、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推广种植某些作物,发展织造、制陶等手工业。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汉代还在西域地区开展贸易活动,以满足汉朝的对外贸易需求。

西域地区的丝路贸易,成为了汉朝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汉朝政府通过向西域地区输送货物,收购当地的商品,以及通过官方贸易和私人贸易等方式,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文化范畴汉代西域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知识传播。

汉代西域地区的人们信仰佛教、摩尼教等宗教,这些宗教信仰的传入,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对西域管理制度

古代对西域管理制度

古代对西域管理制度西域,即指中国古代的西部地区,包括现今的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由于其边远地处,气候恶劣,文化和风俗与中原有所不同,古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制度也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汉代、唐代和清代三个不同时期的角度,探讨古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制度。

汉代对西域的管理制度西域地区是中国古代边疆的一部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汉代对西域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以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1. 巩固统治汉武帝时期,朝鲜、南越等地区发生边疆地区的动乱,因此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尤为重要。

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对西域地区的统治。

首先,设置了西域都护,负责西域地区的治安和防务。

其次,通过加强对西域地区的军事力量,确保其边境的安全。

此外,还实行了文化统一政策,汉文化得以传播,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2. 发展经济汉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制度还包括了发展经济。

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汉朝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建设,如修建道路、设立驿站等,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还实行了农耕制度,推动西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增加了西域地区的经济收入。

3. 文化交流汉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制度还包括了文化交流。

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汉武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学校,传播中原文化。

同时,还积极开展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汉文化与西域地区的融合,促进了汉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唐代对西域的管理制度唐代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安抚西域各族唐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制度主要是通过安抚各族来维护边境稳定。

唐朝沿袭了汉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制度,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负责西域地区的治安和防务。

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土官、修建城堡等,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2. 开发经济资源唐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制度还包括了开发经济资源。

唐代对西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水车等,提高了西域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

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与文化交流

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与文化交流

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与文化交流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唐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

汉唐王朝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政策措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始采取“王道为主、以力辅仁”的政策,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东汉时期由西汉的“开拓”转向“保守”,造成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三绝三通”,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到唐朝时期尤其是唐太宗时期,对外政策再次转向“开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标签:汉唐王朝;西域政策;文化交流互动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状况与其国力有直接关系,同时与汉唐王朝对西域政策也密切相关。

西汉主动通好西域、屯垦戍边等策略具有开创意义,对双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形成了深远影响;东汉对西域态度的犹疑及其反复的政策产生过一定的消极影响;唐朝开明的民族观念,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互融合,双方文化交流空前活跃。

汉唐西域政策受制于其军事优势与经济优势,但总体看来,汉唐王朝统治者多受儒家思想影响,更愿意“行王道以安四夷”,彼此相安,这种思想对他们的决策也有很大影响。

目前学界对于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有不少研究,但这些研究中大多集中在对汉或唐朝西域政策的个案分析上,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的不多。

另外,已有的研究中,对于汉唐王朝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研究较多,而对于这些政策及其背后的民族思想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本文主要选取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为代表,即西汉武帝时期、东汉光武帝时期、唐太宗时期,以此来探讨汉唐王朝对西域采取的主要政策、这些政策背后蕴含的主导思想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等。

一、西汉时期的西域政策及文化交流西汉初年,由于国力不够强盛,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较少。

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其“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①之雄心,他派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诸国通好,以“断匈奴右臂”,此举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唐朝的边疆民族政策与影响

唐朝的边疆民族政策与影响

唐朝的边疆民族政策与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边疆地区,唐朝的民族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边疆民族政策及其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一、边疆民族政策的制定1.1 民族融合政策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融合政策,通过婚姻联姻、赐姓改名等方式,促进了各族之间的融合。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统一北方后,采取了赐姓制度,将突厥、回纥等族人变为唐姓,降低了族群之间的隔阂。

1.2 平等待遇政策唐朝实行平等待遇政策,对各个民族的权益进行保护,使得边疆地区各民族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

唐朝对各大边疆民族进行物质和政治上的扶持,富饶的赋税和丰厚的俸禄使得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到唐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中来。

1.3 文化交流政策唐朝重视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并积极传播中原文化。

唐朝的士人常常到边疆地区任职,他们将中原文化传授给少数民族,并且吸收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取长补短。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二、边疆民族政策的影响2.1 边疆地区的繁荣唐朝的边疆民族政策使得边疆地区得到了繁荣发展。

通过对边疆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唐朝提升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水平,使得边疆地区成为唐朝国力的重要支撑点。

2.2 民族融合的推进唐朝的边疆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通过婚姻、姓氏等方式,唐朝将各民族融合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稳定了边疆地区。

2.3 文化多样性的提升唐朝的边疆民族政策使得各民族的文化在边疆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多样的文化风貌。

边疆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为中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4 世界贸易的繁荣唐朝的边疆地区是东亚、中亚乃至欧亚大陆的交汇点,边疆地区的畅通无阻为唐朝的世界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唐朝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边疆地区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经济枢纽。

2.5 社会稳定的增强唐朝的边疆民族政策增强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

西汉王朝对西域的开拓和治理

西汉王朝对西域的开拓和治理

西汉王朝对西域的开拓和治理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时期,他们对西域的开拓和治理,不
仅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的领土与疆域,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了更好地
了解西汉王朝对西域的开拓和治理,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西汉王朝从何时开始向西域开拓?
西汉开拓西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时期,在他统一天下后,派遣大将韩信、
彭越等人率军西出,攻占了西域地区的焉耆、龟兹等国家。

然而此时西域地区的开拓还处
于初期阶段,并未真正取得重大成果。

直到汉武帝时期,西域的开发才达到了高峰。

在治理西域地区方面,西汉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他们成立了西域
都护府,将西域地区划分为十四个都护府,以实现对西域的统一管理。

其次,西汉王朝还
给予西域地区的统治者一定的尊重和权利,例如在各国国王间建立盟约,允许他们继续保
留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此外,西汉王朝还不断派遣使节赴西域,开辟贸易,进行文化传播,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影响。

西汉王朝长期的开拓和治理,使得中国向西拓展,与中亚、西亚等地的文明交流交融,促进了古丝绸之路的形成,加速了汉唐时期中国和中亚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此外,西汉王朝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予西域地区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使得西域地
区得以实现了一定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西汉王朝在对西域地区的开拓和治理中,也促进
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繁荣。

汉唐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汉唐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汉唐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在古代,中原地区的汉唐文化与西域地区的文明一直保持着联系并相互吸收。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不仅促进了两地文明的发展,而且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交通对文化交流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需要有交通的支持,而古代的交通路线主要是由丝绸之路构成。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其起点是长安,终点则取决于贸易商的目的地。

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各国之间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得以顺畅开展。

二、文化交流对经济的促进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唐时期的丝绸和瓷器、铁器、制药等产品畅销于西域和中亚,同时那里的珍贵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地区,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力量。

三、互相融合,互相借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相互借鉴的过程,各自的文化得到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原地区的汉唐文化逐渐兼收并蓄,吸收了西域文化的许多优秀成分,而西域地区也受到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吸收了许多中原地区的文化元素。

四、文化融合的表现形式文化交流和融合有许多表现形式,其中汉唐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语言文化的交流——唐代多次到唐蕃边境地区征战,大批唐朝官兵和籍流的人员在西域地区繁殖生息,在汉语中就出现了大量西域文化中的词汇,如“胡同”“马路”等。

2. 建筑文化的交流——唐代的宫殿建筑和写实主义绘画艺术对西域的建筑和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唐代,西域的“四合院”被引入到中原地区,渐渐演变成了中式围合式的“四合院”。

3. 宗教文化的交流——在唐代,佛教开花结果,大量佛像出土,其中不少火藏佛像来自西域。

人们在造像、壁画等方面也为之大胆创新,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工艺品和艺术作品。

总之,汉唐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汉朝的文化交流与西域的联系

汉朝的文化交流与西域的联系

汉朝的文化交流与西域的联系汉朝(公元前202年-220年)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之一,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与西域的联系在汉朝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汉朝的文化交流与西域的联系,以展示其对中原与西域文明的互惠互补之处。

一、汉朝与西域的交往背景汉朝统一中国后,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特别是与西域地区的互动频繁。

西域是指当时中国西部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汉朝积极利用这个地理优势,与西域展开了多层次的文化交流。

二、文化交流的途径1.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朝与西域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方式是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将中原地区的丝绸、陶瓷、书法等文化艺术品输送到西域地区,同时也向西域地区输入了西方的艺术品和科技。

2. 使者交往汉朝还派遣使者与西域各国进行往来,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文化交流。

这些使者除了传递政治、外交信息外,还将汉朝的文化、教育、科技等带到了西域,同时也学习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文化交流的影响1. 艺术与工艺品的互鉴汉朝的艺术与工艺品对西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中国的丝绸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地区,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之一。

同时,西域地区的木雕、石雕、纺织等技艺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丰富了汉朝的艺术文化。

2. 宗教与哲学的交流汉朝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还使得佛教等宗教和哲学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并在汉朝得到推广和深入研究,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学与历史的互补汉朝的文学和历史作品对西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朝的史书,如《史记》和《汉书》等,以及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和《西游记》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并在当地广为流传。

汉唐盛世中的外交政策及其效果

汉唐盛世中的外交政策及其效果

汉唐盛世中的外交政策及其效果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外交的黄金时期。

汉唐时期的外交政策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下面本文将探讨汉唐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效果。

一、汉唐时期的外交政策1. 安邦定国,以和为贵汉唐时期的外交政策注重安邦定国,以和为贵。

通过缔结结盟、论和议和等手段,维护祖国的领土安全和政治稳定。

例如,汉武帝时期,与朝鲜、匈奴等国家签订了和亲协议,缓解了边境紧张局势;唐朝时期,则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与日本、新罗、吐蕃等国家的外交交往,推动了东海、东海岸的经贸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开发。

2. 以贸易为纽带,推动经济繁荣作为一个重要的丝绸之路贸易国家,中国早在汉唐时期便已经开始了外交贸易交流,促进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发展。

例如,汉文帝时期,汉朝派使者前往西域、印度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印贸易和文化交流。

唐朝时期,帝国对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亚、中东国家,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对外输出了大量的唐朝物品,拉近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距离。

3. 推展文化,推广中华文化汉唐时期的外交政策以推展文化、推广中华文化为目标。

强调中国在文化上的独特性和优势,通过向其他国家、民族推广中华文化的方式增进与其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

典型的如唐朝时期,中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输出到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推广了汉字、佛教、文学、音乐和绘画等传统中华文化,同时也收获了其他地区独特的文化元素,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汉唐时期的外交政策效果1. 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通过缔结结盟、论和议和等手段,维护祖国的领土安全和政治稳定。

例如,汉武帝时期,通过签订和亲协议,拉近了与朝鲜、匈奴等国家的关系,缓解了边境紧张局势,维护了国家安全;唐朝时期,则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发展政策和交流,形成了和平友好的世界格局。

2. 推动了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发展汉唐时期的外交政策推动了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与文化交流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唐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

汉唐王朝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政策措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始采取“王道为主、以力辅仁”的政策,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东汉时期由西汉的“开拓”转向“保守”,造成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三绝三通”,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到唐朝时期尤其是唐太宗时期,对外政策再次转向“开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标签:汉唐王朝;西域政策;文化交流互动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状况与其国力有直接关系,同时与汉唐王朝对西域政策也密切相关。

西汉主动通好西域、屯垦戍边等策略具有开创意义,对双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形成了深远影响;东汉对西域态度的犹疑及其反复的政策产生过一定的消极影响;唐朝开明的民族观念,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互融合,双方文化交流空前活跃。

汉唐西域政策受制于其军事优势与经济优势,但总体看来,汉唐王朝统治者多受儒家思想影响,更愿意“行王道以安四夷”,彼此相安,这种思想对他们的决策也有很大影响。

目前学界对于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有不少研究,但这些研究中大多集中在对汉或唐朝西域政策的个案分析上,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的不多。

另外,已有的研究中,对于汉唐王朝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研究较多,而对于这些政策及其背后的民族思想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本文主要选取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为代表,即西汉武帝时期、东汉光武帝时期、唐太宗时期,以此来探讨汉唐王朝对西域采取的主要政策、这些政策背后蕴含的主导思想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等。

一、西汉时期的西域政策及文化交流西汉初年,由于国力不够强盛,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较少。

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其“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①之雄心,他派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诸国通好,以“断匈奴右臂”,此举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张骞及其随从去到西域,带去了汉朝的物品,也带去了汉民族的生活习俗等。

他们回到汉朝,又把西域见闻包括西域地理、政治制度、风土人情等向内地传播,起到了沟通中西的桥梁作用。

史料记载:“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②从此,中原与西域及中亚、西亚、南亚地区开始了频繁往来。

汉武帝对西域诸国的政治策略是以文德为主,当这种原则不被双方或多方共同遵守时也辅助征伐策略,如对楼兰、姑师之战。

这两个国家处于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一方面迫于匈奴之威,不愿和汉通好,另一方面国小力弱,难以供应来往客商水粮等,而对汉使所携带财物也时有袭掠。

元封三年(前108),汉武帝派赵破奴攻破姑师,擒楼兰王。

《汉书》记载:“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

还,封破奴为浞野侯,恢为浩侯,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矣。

”③两汉时期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是李广利征伐西域大宛国,曾历时四年。

最终攻破大宛,与西域众多国家恢复了联系。

“贰师将军之东,诸所过小国闻宛破,皆使其子弟从入贡献,见天子,因为质焉。

”④“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

汉使西域者益得职。

”⑤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五十小国皆为汉所属,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中原与西域及中亚等地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汉屯垦戍边政策也对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西汉边疆的屯田活动,从物质上保证了中西使者来往之需,也促进了农业经济方面的交流。

内地耕作技术、冶铁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传入西域,提高了西域农田耕作水平,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当时屯田点大多设置在交通要道,如楼兰,是中西商客、使者来往的必经之地;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重镇。

这些屯田点也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西域日益成为中原与中亚、西亚等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汉武帝对西域的积极开拓思想,也被其后西汉统治者所继承,如汉昭帝与汉宣帝,继续屯垦,设西域都护等,中原与西域的关系不断加强,为后世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基础。

和亲策略在加强民族关系、文化交流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西汉初年采取和亲是一种消极防御策略,而汉武帝之后的和亲则是一种改善民族关系的积极手段。

汉元封年间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在团结乌孙、促进中原与乌孙之间的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贡献。

两位公主带去大批随从、工匠,进入西域的汉人的生活习俗,对当地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后汉书》记载:解忧公主侍从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节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⑥。

“乌孙公主(解忧)遣女(弟史)来自京师学鼓琴。

汉遣侍郎乐奉送主女过龟兹。

”⑦弟史后来嫁给龟兹王绛宾,史载:“元康元年遂来朝贺,王及夫人皆赐印绶。

夫人号称公主,赐以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绮罗杂缯奇珍玩数千万,留且一年,厚赠送之。

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

”⑧二、东汉时期的西域政策及文化交流光武帝时期,西域诸国一方面处于匈奴的威胁之下,另一方面受莎车国的压迫之中,因此纷纷遣使请求汉朝设置都护,但均被光武帝拒绝。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许之。

”⑨建武二十二年(46),鄯善、车师等西域十八国再次谋求保护,请求质子于汉,汉传谕西域各国:“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

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⑩车师、鄯善等国随即归附匈奴。

在莎车多次请求设都护的情况下,光武帝刘秀采纳大司空窦融意见,赐莎车王贤印绶,但随即又听从敦煌太守裴遵意见收回印绶,这种出尔反尔的作为使莎车不满,与汉朝产生矛盾。

刘秀这些作为有现实原因,因为当时内乱刚平,国力消耗严重,无力兼顾西域诸国事务,但更与他所持的治国思想有关。

史书里有不少关于刘秀休战安民的记载,如“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

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

建武十七年刘秀自称:“我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建武二十七年,宫藏等人上书要求攻击匈奴,刘秀诏报:“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

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

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柔道,即为政以德,以柔为德。

此思想运用于西域问题之上即是“无为”,不干涉西域诸国事务。

刘秀这些思想虽然迫于当时内有国家实力不足,外有匈奴威胁的严峻环境,但客观上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消极影响。

此后东汉当权者对于西域的政策犹疑反复,始终没有形成明确而统一的管理思想,时而坚持,时而放弃,导致了自建武至延光时期汉与西域“三绝三通”,对于双方都有不小的影响。

“三绝三通”与当时东汉的政治形势与经济实力有密切关系,但与统治阶层对西域的思想态度也有直接关系,在东汉后期对西域问题的争论中,有些执政大臣认为经营西域耗资巨大,主张放弃西域。

“三绝”时期,东西交通断绝,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三、唐代之的西域政策及文化交流唐朝经济实力雄厚,农业高度发展,唐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多达400多项。

唐时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据考证,唐朝天宝年间垦田总面积达到750万顷左右。

粮食产量比前代有很大提高。

唐朝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主要表现为门类多,如印刷、陶瓷、丝织、冶铸、熬糖等,技术高,分布地区广。

商业大都市数量增多,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杭州、广州、成都、江陵,而且较之前朝更加繁荣,唐代对外贸易也更加频繁。

强盛的国力使唐朝有能力对西域诸国进行有效管理,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安定的环境保障。

国力强盛,使其在世界上富有影响力,诸多国家对唐朝心怀向往,愿意与唐朝友好往来。

唐朝与汉朝经营西域的目的已有所不同。

联合西域对付匈奴、维护边境安宁是汉朝的重要目的。

唐朝时匈奴已被突厥代替,东突厥是唐朝北部的主要威胁,当时东、西突厥冲突不断,东突厥无暇西顾,唐朝无需借助西域“断其右臂”。

再者,与东汉王朝视西域为“外事”“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的思想不同,唐太宗把西域属国视为大唐领土的一部分,统一西域为国家统一大业,因此非常重视西域事务。

唐朝平定高昌之后,唐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名西州。

此举遭到魏征、褚遂良等人的强烈反对,褚遂良曰:“彼高昌者他人手足,岂得糜费中华,以事无用?宜择高昌可立者,征给首领,遣还本国,负戴洪恩,长为藩翰。

”唐太宗皆不听,遂置西州,并在其地设安西都护。

在他看来,西域不是“他人手足”,而是大唐的一部分,必须重视,此举带来了很好的收效。

高昌地处中西交通之枢纽,安西都护府设立后,唐朝政府实行了有效管理,核对户籍,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兴修水利,设置官市,管理交通等措施,促进了高昌的经济发展,畅通了丝绸之路。

唐朝强盛的国力也使唐朝统治者充满自信,具有开放的胸怀与气度对待民族交往问题。

唐朝统治者的民族平等观念,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

唐高祖具有朴素的民族平等思想,在他眼中,“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还抨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旧观念,说:“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

”又说:“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在“四海如一家”之主导思想下,唐太宗在西域等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府州制,将各族改为国家编户,将“蛮貊之乡”变为“冠带之城”。

唐朝采取诸教并行的开放的宗教政策,也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互相传播。

如唐太宗派玄奘西方取经,支持玄藏的译经、讲经事业。

武则天也推崇佛教,史载:武周时期“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

唐中宗时,“营造寺观,其数极多,皆务取宏博,竟崇瑰丽”。

唐朝时各种宗教的教徒都可以进入中原地区传教,丝绸之路上的高僧来往不断,西域众多高僧来到唐朝传教,带来了西域的宗教与艺术,唐朝也有众多使者前往西域求法,带去了中原丰富多样的文化。

总之,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打破了自秦以来“汉夷对立”的传统思想,使各民族间达到空前融合,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中亚文化的交流。

贞观年间,丝路上的通使及商业往来非常活跃,大批犹太商人来到中国,贞观十四年(640),粟特人把葡萄酒等技术带到中国,中国南方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大运河运到洛阳、长安,然后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

大食、东罗马帝国也派遣使者与中国相通,西域之敦煌、阳关、玉门等地,一时成为“陆上海市”。

唐朝在西域置县、设官、屯垦等,致使去西域的汉人大增,其中有僧侣、商人、贬谪西域的犯人等,这些人带去了汉文化,包括儒学、道教、汉字、节日习俗、文学艺术、生产技术等。

史载唐朝大将封常清外祖,“犯罪流安西(今库车)效力,守胡城南门,颇读书,每坐常清于城门楼上,教其读书,多所历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