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课件(48张)

[学习聚焦]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 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 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 政令统一的需要。
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商鞅在魏国李悝 _《__法__经__》_的基础上,“改法为律”。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九__章__律__》。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 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汉朝律令后来变得繁乱庞
[思考点] Biblioteka 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提示:儒家的“礼”是基于人类的情感而人为创制的规范体系。 中国古代的法律一直是引礼入法、礼法交融的,法律之中渗透着许多 礼的内容。
[学习聚焦] 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 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 并以乡约 形式直接面向底层 百姓宣讲。
[思维拓展]家训、族规和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有利于维护家庭、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凝聚家庭、 宗族乃至中华民族)。 (3)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谐社会),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5)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
杂,条目字数都很多。
2.魏晋: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1)原因 ①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_解__释_____,以经注律,并逐渐主导 了律令修纂。 ②魏明帝命令专用___儒__学___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 的儒家化。 (2)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 ___卑__亲__疏_为量刑原则,目的主要在 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1.德治 (1)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__宗__法____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 “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朝礼制社会秩 序崩溃。儒家提出__德__治____思想。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31张ppt)

从《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 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 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也就是说在法 家思想产生之前,统治者已经运用法律来 治理国家了。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 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记·曲礼上》 材料二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 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 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怀保小民,……;《立政篇》说“继自 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 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要 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 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 《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乱)世也。
——《左传·昭公六年》 材料四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 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 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 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与法治关系 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分析传统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与教化方式,是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的重 要工具,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法律制度与教化方式的影响。 【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主要原 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理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必然性,探究不同时期法律制度不同发展的 表现,认识社会教化的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了解历代王朝在法律和教化方面的主要举措,“礼法结合”治理模式 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 的五大法系之一。增强对当今中国法律制度与道德建设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育家 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 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记·曲礼上》 材料二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 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 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怀保小民,……;《立政篇》说“继自 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 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要 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 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 《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乱)世也。
——《左传·昭公六年》 材料四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 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 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 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与法治关系 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分析传统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与教化方式,是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的重 要工具,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法律制度与教化方式的影响。 【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主要原 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理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必然性,探究不同时期法律制度不同发展的 表现,认识社会教化的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了解历代王朝在法律和教化方面的主要举措,“礼法结合”治理模式 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 的五大法系之一。增强对当今中国法律制度与道德建设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育家 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宗族和姻戚的情谊经过了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 名分,最初靠权力造成,名分背后的权力一消失,名分便成了纸 老虎,必被戳穿,它的窟窿愈多,则威严愈减。光靠亲族的情谊 和君臣的名分去维持的组织必不能长久。何况姬周帝国之外本来 就有不受这两种链索拘束的势力。
—— 张 荫 麟 《 中 国 史 纲 》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韩非子·有度》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 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 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2)德治与法治之争——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鲁昭公六年)三月(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叔向使 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 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 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 而征于 ( 刑 ) 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 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3)儒家的德治思想
代 表
孔子
孟子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 张 荫 麟 《 中 国 史 纲 》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韩非子·有度》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 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 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2)德治与法治之争——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鲁昭公六年)三月(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叔向使 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 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 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 而征于 ( 刑 ) 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 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3)儒家的德治思想
代 表
孔子
孟子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PPT-优质版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第8课 第8课
中中国国古古(代代2的的)目法法治 治的与与礼礼:教教 主要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___三_纲__五_常____。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知识延伸】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知识点 2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法律的发展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_九_章__律___》。 (3)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 律效力。
【知识延伸】 “律”字及其含义 “律”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据考证,“律”乃“聿”之 繁文,本具有行列、标准、规矩之义。甲骨文“师惟律用”之 “律”有纪律、军法、战时号令之义,是从“律”字的本义引申 而来的。后来的法律意义上的“律”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律” 字的出现是战国晚期全国走向统一,统治事务日益繁杂,因而需 要更多具体规章制度的结果。
第第88课 课古中中代国国古古的代代的的法法法治 治制与与礼礼一教教 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第第88课 课是中中公国国古古器代代的的,法法治 治目与与礼礼的教教 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第第88课 课和中中。国国古古学代代的的术法法治 治界与与经礼礼教教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
3.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评价 (1)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 助于国君们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 _君__主_专__制__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 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19张ppt)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 ,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 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防范与惩处 教育与引导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 相辅相成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 治关系的讨论;
“血亲复仇”案
“醉酒杀人”案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 谦之年数岁,所生母亡,昭之
兴平县人上官兴,
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 (父)假葬田侧,为族人朱幼方 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
误伤乙,甲当何论?
(伯)燎火所焚。同产姊密语之, 父下狱。兴自首请罪,
按法律断案:《张家山汉 谦之虽小,便哀戚如持丧……永明 简·二年律令》“杀伤父母…… 中,手刃杀幼方,诣狱自系。
D.受到世族儒
生的轻视
唐代《续曹大家女训》有云“士族传 写,行于时,妪媪孩提皆通晓”。宋代 《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知能行 者,语诸世俗,使田夫、幽闺妇女皆晓 然”。这反映了唐宋年间( )A.女 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C.家训社会化
枭其首市。”
按照法律断案:《晋律》
实际断案:甲不当坐。 理 “准五服以制罪。”
以出其父。
按法律断案:《唐 律疏议·捕亡》“杀人 者斩。”
由:董仲舒断,臣愚以父子至 亲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 诟父也。《春秋》之义,…… 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实际断案:世祖嘉其义,虑
实际断案:诏许免死
相复报,乃遣谦之随曹虎西行理 配流。理由:上官兴以
材 料 :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故以法治国法,家举:措认而为已人矣性。恶法,主不张阿法贵治,,绳君不主挠用曲法。和法刑之治所国加。,智者弗能辞 ,决缪勇者,弗绌敢羡齐争非。刑 ,一过民不代辟之表大轨人臣,物,莫:赏如商善法鞅不。、遗厉韩匹官非夫威子。名故 ,矫 退上 淫之 殆失,, 止诘 诈下 伪之,邪莫,如刑治乱 。 ——《韩非子·有度》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ppt 精品课 件 (共14页)
【课堂探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 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 立。(3分)
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ppt 精品课 件 (共14页)
【课堂探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2018年课表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②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 ③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 曾数次重修《问例。 ④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ppt 精品课 件 (共14页)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29张ppt)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曾谈道:“治国就是治吏。礼义
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
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
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A. 惩治干部贪污腐败
B. 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 从严治吏以巩固新生政权 D. 严刑峻法以提高治国水平
(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 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 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 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变化原因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空前加强。 ②经济:明清时期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③思想: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广泛传播。。 ④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需要。
封建社会法律特点形成原因: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繁荣发展。 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
原始民主:
2、汉朝
汉朝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称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 的开端。
汉朝法律突出特点:外儒内法、礼法结合。 原因: ①吸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 ②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巩固封建统治需要。
3、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特点:①以经注律、律令儒家 化②立法频繁,形式多样③突出伦理犯罪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 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秦朝的统治( ) A. 赋税沉重 B. 徭役繁重 C. 兵役繁重 D. 法律严苛
秦汉时期,封建法律体系形成
律指法典,令指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郡县制 官僚政治成熟标志: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29张ppt)

第0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西周——德治与法治的起源 ①法治传统 :《禹刑》《汤刑》《九刑》 习惯法 ②德治传统 :礼制;“敬天保民”思想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 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 也。
——《礼记·曲礼上》
周公曰:“君子所(在位),其无逸。
武帝受教于大儒赵绾与王臧,并接受董仲舒
的建议“以教化为大务”,同时“立太学以
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
民以谊,节民以礼。
——《汉书》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
汉代的国家治理手段:外儒内法
董仲舒《决狱》曰:甲无子,拾道旁 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 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 论? 或曰:藏匿也,当枭首。 论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 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 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 甲宜匿乙而不当坐。
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百姓)
之依(苦衷)。”
—— 《 尚
书·无逸》
第0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西周——德治与法治的起源 ①法治传统 :《禹刑》《汤刑》《九刑》 习惯法 ②德治传统 :礼制;“敬天保民”思想
评价:减轻负担,缓和矛盾,巩固 统治;为民本思想的产生奠 定了基础;但其本质是维护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灋 公平
正直
惩罚
“灋者,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 去之,从去。” ——许慎《说文解字》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侧重、关系
“礼”的本义是举行礼仪、祭神求福。 后引申为行为规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 节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 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历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 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 突出伦理犯罪。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
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 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 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 “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 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 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 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 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
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课堂探究】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优质课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2017年课表卷Ш)44. (15分)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
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 “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 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 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 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 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 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经》的基础上,“改法为律”。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
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3)汉朝律令后来变得繁乱庞杂,条目字数都很多。
2、魏晋时期:(1)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主政时对《魏律》又进一步减省。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原因? 影响?
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相反,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 君主专制的愿望。 (4)正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1)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商鞅在魏国李悝《法
3、东周时期:
周王朝礼制社会秩序崩溃。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找治国新 思想,而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4、早期国家的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 周朝有《九刑》,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并引发早期的德治 与法治之争。
5、春秋战国德治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时期: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殄灭民命, “人殉”就是例证。
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 2、西周时期: “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 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
西方法律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课标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古代中国法律、礼教并用的 治理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的渊源和基本特征,以及 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平阴县第一中学 刘玉华
【导入新课】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 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 史选择 性必修1 PPT优 质课件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 史选择 性必修1 PPT优 质课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3、唐朝时期: ①唐初对律多次删减;
(1)法律: ②唐高宗:《永徽律》、《唐律疏议》:地位、影响
(2)教化:①《大唐开元礼》:内容、地位 ②推广魏晋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课堂探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2014年课表卷Ⅰ)45.(15分)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时期: 2、西周时期: 3、东周时期:4、早期国家的法律: 5、春秋战国德治与法治之争:
(1)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2)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徳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 (3)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并不适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 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历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 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 突出伦理犯罪。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
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 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 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 “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 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 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 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 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
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课堂探究】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优质课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2017年课表卷Ш)44. (15分)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
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 “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 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 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 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 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 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经》的基础上,“改法为律”。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
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3)汉朝律令后来变得繁乱庞杂,条目字数都很多。
2、魏晋时期:(1)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主政时对《魏律》又进一步减省。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原因? 影响?
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相反,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 君主专制的愿望。 (4)正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1)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商鞅在魏国李悝《法
3、东周时期:
周王朝礼制社会秩序崩溃。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找治国新 思想,而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4、早期国家的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 周朝有《九刑》,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并引发早期的德治 与法治之争。
5、春秋战国德治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时期: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殄灭民命, “人殉”就是例证。
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 2、西周时期: “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 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
西方法律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课标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古代中国法律、礼教并用的 治理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的渊源和基本特征,以及 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平阴县第一中学 刘玉华
【导入新课】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 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 史选择 性必修1 PPT优 质课件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 史选择 性必修1 PPT优 质课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3、唐朝时期: ①唐初对律多次删减;
(1)法律: ②唐高宗:《永徽律》、《唐律疏议》:地位、影响
(2)教化:①《大唐开元礼》:内容、地位 ②推广魏晋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课堂探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2014年课表卷Ⅰ)45.(15分)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时期: 2、西周时期: 3、东周时期:4、早期国家的法律: 5、春秋战国德治与法治之争:
(1)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2)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徳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 (3)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并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