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第九章分子结构
高三化学分子结构与化学反应知识点概述

高三化学分子结构与化学反应知识点概述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分子结构与化学反应是两个核心知识点,对于理解化学的本质和探索化学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解析。
一、分子结构分子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单位,分子结构则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分子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原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种类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结合形成分子。
例如,水分子(H₂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2.空间构型: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排列形式称为分子的空间构型。
它决定了分子的形状和性质。
例如,甲烷(CH₄)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而乙烯(C₂H₄)的空间构型为平面结构。
3.化学键:原子之间的连接称为化学键。
化学键的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其中,共价键又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例如,氢气(H₂)中的氢原子之间是共价单键,氮气(N₂)中的氮原子之间是共价三键。
4.分子极性:分子极性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化学键的类型。
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而非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的中心重合。
例如,水(H₂O)是极性分子,而二氧化碳(CO₂)是非极性分子。
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在原子、离子或分子层面上发生的转化,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化学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类型:根据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每种反应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规律。
2.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浓度变化的速度。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反应速率可用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表示。
3.化学平衡:在封闭系统中,正反应速率达到相等时,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
4.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的转移。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 化学基本原理* 热化学*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2. 化学平衡原理及应用* 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 沉淀平衡* 氧化还原平衡及滴定* 配合平衡及配合滴定3. 物质结构* 原子结构* 分子结构4. 元素化学*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过渡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考试的基本题型判断题、选择题、填充题、计算题第一章热化学重点内容:状态及状态函数计算注意点:1、热力学标准状态:在pθ(101325Pa)压力下,理想气体、液态和固态的纯物质、1mol×L-1浓度的溶液。
2、理解时,最稳定单质是指:C(石墨 ),Cl2 (g) ,Br2 (l) ,I2 (s)等。
3、1) 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相加减,相应的也相加减。
例1、298.15K时由于Na (g) Cl-(g)→NaCl(s)的= -770.8kJ·mol-1,则NaCl(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770.8kJ·mol-1。
(×)解:标准摩尔反应焓定义: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化合物的焓变。
本题中Na (g) Cl-(g)不是最稳定单质。
例2、反应 Na2O(s) I2(g) ->2NaI(s) O2(g)的为( C )(A) 2 (NaI, s) - (Na2O, s)(B) (NaI, s) - (Na2O, s) - (I2, g)(C) 2 (NaI, s) - (Na2O, s)- (I2, g)(D) (NaI, s) - (Na2O, s)例3、已知Zn(s) O2(g) = ZnO(s) 1= -351.5 kJ?mol-1 (1)Hg(l) O2(g) = HgO(s) 2=-90.8 kJ?mol-1 (2)Zn(s) HgO(s) = ZnO(s) Hg(l) (3) 的3为 = -260.7 kJ?mol-1解:∵(3)=(1)-(2)∴3 = 1 - 2= -351.5 90.8=-260.7 kJ?mol-1第二章化学平衡重点内容:* 标准平衡常数*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计算)*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1、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注意1)各种条件下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正确书写2)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3)能进行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根据已知条件求算平衡常数;根据平衡常数计算c平(p平)或α。
兰叶青 无机化学专业课考研复习第9章 分子结构

第二节
第九章
一、现代价键理论(也称电子配对法)
1、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 海特勒和伦敦在用量子力学处理H2分子形成的过 程中,得到H2分子的能量E和核间距R之间的关系曲线, 如图。
H2分子的能量随核间距的变化
NaBr、NaCl中, I 、Br、Cl 的还原性依次降低,而
AgI、AgBr、AgCl的溶解度依次增大,颜色依次变浅, 这都与离子半径的大小有着密切联系。
第一节
第九章
2、离子的电荷 离子电荷高,与相反电荷的吸引力大,熔点、沸
点就高。例如:CaO的熔点(2614℃)比NaCl(801℃) 高。
3、离子的电子构型
相反电荷Z+和Z-的离子间的吸引势能V吸引为:
V吸引
z z e2
4 0 r
第一节
第九章
式中ε0为介电常数,e为1个电子所带电量。相反电荷的 离子之间,除静电引力外,还存在外层电子之间以及
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排斥势能V排斥与r的关系
为:
V排斥
B rn
式中:B和n为常数。因此,正负离子间的总势能为:
rNa 230 133 97pm
rCl 278 97 181pm
目前最常用的离子半径是1927年由鲍林(Pauling) 从核电荷数和屏蔽常数出发推算出的一套数据,半径 计算公式为:
第一节
第九章
r cn
Z 式中Z为核电荷数,σ为屏蔽常数,Z-σ为有效核电数,cn为取决 于最外电子层的主量子数n的一个常数。
F 、Cl 、O2 等简单的负离子,其最外层都为稳定
的稀有气体结构,即8电子构型。对于正离子来说,情 况相对复杂,除了8电子结构外,还有其它多种构型。 正离子的电子层构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有机化学基础(必考+选考)第三讲 烃的含氧衍生物课件

4.化学性质 以断键方式理解醇的化学性质(以乙醇为例):
反应 断裂的化学键
化学方程式
与活泼 金属反应
催化氧 化反应
① ①③
2CH3CH2OH+ 2Na―→2CH3CH2ONa+H2↑
2_C_H__3C_H__2O_H__+__O_2―__C△ ―_u_→_2_C_H__3C__H_O_+__2_H_2_O
官能团
—OH
结构 —OH 与链烃基相 —OH 与芳香烃 —OH 与苯环直接
特点 连
侧链相连
相连
(1)与钠反应(置换反应); 主要化 (2)取代反应;(3)消去反应; 学性质 (4)氧化反应;(5)酯化反应;
(6)脱水反应 特性 将红热的铜丝插入醇中有刺激性气
味产生(生成醛或酮)
(1)弱酸性; (2)取代反应; (3)显色反应
第九章 有机化学基础(必修2+选修5)
第三讲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九章 有机化学基础(必修2+选修5)
1.掌握醇、酚、醛、羧酸、酯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它们之间 的相互转化。 2.了解有机分子中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3.了解烃的衍生物的重要应用以及合成方法。
醇酚
[知识梳理] 一、醇 1.概念 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饱和 一元醇的分子通式为__C_n_H__2n_+__1O__H__或 CnH2n+2O(n≥1)。
(1)1mol 汉黄芩素与足量 H2 反应,消耗 H2 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1mol 汉黄芩素与足量的 NaOH 溶液反应,消耗 NaOH 的物 质的量是多少?
答案:(1)8mol (2)2mol
脂肪醇、芳香醇、酚的比较
类别
第九篇 结构化学基础之分子结构

σ1s 节面
原子轨道 1s
原子轨道 与分子轨 道的能量。
原子轨道 与分子轨 道的形状。
(2) s-p重叠:形成一个成键轨道 s-p, 一个反键轨道 s-p*
(3) p-p 重叠:
头碰头形成轨道 p-p, p-p*
肩并肩形成轨道
p-p
,
* p-p
原子轨道与分子轨道的形状。
sp3d杂化 1 ns + 3 np + 1 nd 5 sp3d 如:PCl5
sp3d2杂化1 ns + 3 np + 2 nd 6 sp3d2
六个sp3d2杂化轨道指向正八面体的六个顶点 sp3d2杂化轨道间的夹角 = 180或90
3p 3s
激发态
激发
SF6分子形成
杂化
3d
sp3d2杂化态
第九篇 结构化学基础之
分子结构
§9.4 价键理论
一、价键理论 二、共价键的特性 §9.5 杂化轨道理论
一、轨道杂化理论的基本要点 二、杂化轨道的类型 §9.6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9.7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一、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二、能级图 三、应用举例
§9.8 离子键
一、离子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二、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
②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 Li,Be, B, C, N 分子轨道为:
(
1s
)(
1s
)
(
2s
)
(
2s
)
2 2
py pz
(
2
px
)
2
2
py pz
第九章 分子结构—Lewis理论

式中:θ为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 α为杂化轨道中含s轨道的成分。
例如:BeCl2分子
cos 1/ 2 1
11/ 2
180ο
2. spd型杂化
• sp3d杂化 Cl PCl5(g)的几何构
型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角双锥。
P: 3s23p3
3p
3s
3d
激发 3s
Cl
P
Cl
p轨道—p轨道 +
键轴方向
HF的生成
σ键特点: *σ键的轨道重叠程度比π键的轨道重叠程度大, 因而σ键比π键牢固。 *σ键可单独存在于两原子间,是构成分子的骨架, 两原子间只可能有1个σ键。 *一般地说,p-p重叠形成的σ键(可记为σp-p) 比s-s重叠形成的σ键(可记为σs-s)牢固。 *σ键可绕键轴自由旋转,而不被破坏
价电子与Lewis结构
原子中参与化学键的外层电子称为价电子。一般用小 黑点代表价电子,用短线代表原子之间的共享电子对, 如此表达的电子结构称为Lewis结构
H + H H H H-H
He的结构1s2。
F+F
F F F-F
Ne的结构1s22s22p6。
路易斯理论的局限性
它不能解释有些分子的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虽然少 于8个(如BF3)或多于8个(如PCl5、SF6),但仍能 稳定存在。也不能解释共价键的方向性、饱和性。
与共价键的特点 9.2.3 共价键的键型
9.2.1 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
Heitler和London用量子力学处理H2分子 的形成过程,得到 E—R关系曲线。
E
0
-D
ro
R
• 价键理论继承了Lewis共用电子对的概念。 • 以量子力学为基础。 • 揭示了共价键的本质——原子轨道重叠, 原子核间电子概率密度大吸引原子核而成键。
基础化学第九章分子结构

H
109.5
C H
H H H
N H H NH3 H H H2O O
CH4
孤电子对数: 0 键 角:109.5º
1 107.3º 三角锥
2 104.5º V形
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
结论:在CH4、NH3和H2O分子中,中心原子都采 用sp3杂化,其键角随孤电子对数的增加而减小。 27
空间构型
sp sp2 sp3
如:CO分子:
2s C O 2p
价键结构式:
C O
C
O
14
一个 键,一个 键 ,一个配位 键
4、价键理论的局限性
2s C
2p
• 价键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许多分子价键的形成, 但也存在局限。 根据VB 法,C:1s22s22p2,有两个未成对电子,如 与H 成键,只可能生成CH2——与事实不符:CH2 不稳定,而CH4却十分稳定。 解释:c 的2s、2p 轨道能量相近,成键前,2s电 子发生激发: 这样,有四个未成对电子,可以形成四个共价键。 但这四个共价键应该不同, 事实:四个键无差别(正 四面体)为了解释上述事实,鲍林提出了“杂化轨道 15 理论”
第九章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分子的空间构型 分子结构 离子键
化学键
共价键
金属键
1
§9.1 化学键参数和分子性质
一、键参数:用来表征化学键性质的物理量 1、键能:
(1)定义:通常指在标准状态下,将1mol理想气体 分子AB解离为理想气态下A、B原子时的焓变,称为 AB的键能。用EA-B表示。 AB(g) A(g) +B(g) E (A-B)
q d
q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称为永久偶极
7
2、分子的磁性: (1)顺磁性物质:分子中有未成对电子,在 磁场中能顺磁场方向产生磁矩。 (2)抗(反)磁性物质:分子中所有电子均 成对,无未成对电子。
基础化学第九章分子结构

(一) σ 键
四、共价键的类型
四、共价键的类型
(一) σ 键
以“头碰头”方式沿键轴(两原子核间联线) 方向重叠,重叠部分对于键轴呈圆柱形对称。沿键 轴方向旋转任意角度,轨道的形状和符号均不改变。
σ 键沿键轴方向形成,重叠程度大,所以其
键能大、稳定性高。
σ 键是化学结构的保持者。
第九章 分子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离子键 共价键的价键理论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轨道杂化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离域π键 分子作用力和氢键
第九章 分子结构
第二节 第四节 第七节
共价键的价键理论 轨道杂化理论 分子作用力和氢键
于是, CO 可表示成
CO
六、共价键参数
共价键参数是表征共价键性质的物理量, 常见的参数有:键能、键长、键角和键的极性。
键能Ed:使气态 A—B分子解离成气态原子 A 和
原子 B 所需要的能量。一般在102 kJ·mol-1数 量级。
键长l:分子中两个成键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
一般在102 pm 数量级。
一、共价键的本质
而电子自旋方式相同的两个氢原子相互接近时,两 核间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降低,从而增大了两个原 子核的排斥力,使系统能量升高,所以无法形成化 学键。
由此可见,电子自旋相反的两个氢原子以核间距R0
相结合,比两个远离的氢原子能量低,可以形成稳 定的分子。而电子自旋相同的两个氢原子接近时, 系统能量比两个远离的氢原子能量还高,不能形成 稳定的分子。
成的化学键的键能大; (4) 杂化轨道不能以空轨道形式存在; (5) 杂化轨道的构型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 1. 两个原子接近时,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可配对 形成共价键。
Cl
3s2 3p5
1s1
H
HCl
二、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 2. 一个原子所形成的共价键的数目受其未成对电子 数的限制(共价键的饱和性):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 子,就只能和几个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
离子键的共价性
离子键形成的重要条件就是元素之间的电负性差值较大。
元素的电负性差值越大,形成的离子键越强。但离子化合物中
不存在100%的离子键,即使是 CsF 中的离子键,也有8%的
共价性。
>1.7,发生电子转移, 主要形成离子键;
<1.7,不发生电子转移, 主要形成共价键。
一、共价键的本质
海特勒和伦敦指出共价 键的本质:
当两个氢原子相互接近 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即 波函数叠加),两原子 {A(1,0,0,1/2),B(1,0,0,1/2)}间通过共用自旋相反 的电子对使系统能量降低而 成键。
一、共价键的本质
电子自旋方式相 反的两个氢R0处原引子力互=相斥力,两原 接近时,子其达1平s轨衡道,能发量最低 生重叠,两原子核间 形成一个电子出现的 概率密度较大的区域, 这一方面降低两个原 子核间的正电排斥, 另一方面增加了两个 原子核对核间电子的 吸引。
1.共价键的饱和性 2.共价键的类型
四、共价键的类型
➢ 综上所述,当两个原子接近时,自旋相反的未成对 电子可通过原子轨道的重叠形成共价键。在重叠时, 受未成对电子数目的限制,并遵守最大重叠原理, 所以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这两个特征。
➢ 按形成共价键时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的不同,共价
键分为σ 键和π 键两种类型。
形成配位键的条件: (1) 提供电子对的原子的最外层有孤对电子; (2) 接受电子对的原子的最外层有空轨道。
C 2s2 2p2 O 2s2 2p4
CO 中的配位键由 C 原子和 O 原子各提 供一个 2p 轨道,互相重叠,但是电子是由 O 原子独自提供的。
于是, CO 可表示成
CO
六、共价键参数
如果分子中只含有一种键,且都是单键,键能可用键解离能的
平均值表示。如NH3含有三个N―H键:
NH3(g) = H(g) + NH2(g)
D1 = 433.1 kJmol1
NH2(g) = NH(g) + H(g)
D2 = 397.5 kJmol1
NH(g) = N(g) + H(g)
D3 = 338.9 kJmol1
共价键参数是表征共价键性质的物理量, 常见的参数有:键能、键长、键角和键的极性。
➢ 键能Ed:使气态 A—B分子解离成气态原子 A 和
原子 B 所需要的能量。一般在102 kJ·mol-1数 量级。
➢ 键长l:分子中两个成键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
一般在102 pm 数量级。
比如H2: Ed=436 kJ·mol-1, l=74pm。
E(N—H) = (N—H) = (D1+D2+D3)/3
D = (433.1+ 397.5+ 338.9) kJmol1/3
= 389.8 kJmol1
键能E,键强度,化学键越牢固,分子稳定性。
对同种原子的键能E有: 单键<双键<叁键
如 E(C–C)=346kJmol1, E(C=C)=610kJmol1,
(一) σ 键
四、共价键的类型
四、共价键的类型
(一) σ 键
以“头碰头”方式沿键轴(两原子核间联线) 方向重叠,重叠部分对于键轴呈圆柱形对称。沿键 轴方向旋转任意角度,轨道的形状和符号均不改变。
σ 键沿键轴方向形成,重叠程度大,所以其
键能大、稳定性高。
σ 键是化学结构的保持者。
(二) π 键
四、共价键的类型
pz–pz
zz
++
x
––
zz
py–py
–
+
y
y
–
+x
四、共价键的类型
(二) π 键
以“肩并肩”方式垂直于键轴重叠,重叠部分 呈镜面反对称。包括键轴在内的平面上、下两侧对 等地分布着原子轨道,形状相同,符号相反。
π 键不是沿最大重叠方向形成,重叠程度较小,
所以其键能小、稳定性低。
π 键是化学反应的积极参与者。
四、共价键的类型
两原子形成共价单键时,原子轨道总是沿键轴
方向达到最大程度的重叠,所以单键都是 σ 键;形 成共价双键时,有一个 σ 键和一个 π 键;形成共价 三键时,有一个 σ 键和两个 π 键 。
实例 N2
N2 的结构
N 2p3
N2 N N
N 2p3
N2 的结构
N 2p3
N 2p3
N 2p3
N2 NN
二、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 3. 原子轨道重叠越多,两核间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
就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因此,共价键的形
成总是沿着原子轨道最大重叠的方向进行 (最大重
叠原理,共价键的方向性)。
+ _+
+
_
H+
+
Cl-Βιβλιοθήκη 不能成键_ ++
能成键
三、共价键的特征
E(C≡C)=835kJmol1
一些键能和键长的数据(298.15K)
共价键 键能 E/(kJmol1) 键长 l/pm
H–H H–F H–Cl H–Br H–I C–C CC CC C–H
436.00 568.61.3 431.4 3662 2991 346 610.0 835.1 413
74.1 91.7 127.5 141.4 160.9 154 134 120 109
N2 N N
N 2p3
2pz
πz
2py
N
σx πy
N
2px
五、配位共价键
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形成的共价键 称为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配位键用箭号“→” 表示,箭头指向接受电子对的原子。例如:
H:O H===H O H
H
H
五、配位共价键
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形成的共价键称 为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配位键用箭号“→”表 示,箭头指向接受电子对的原子。例如:
一、共价键的本质
➢ 而电子自旋方式相同的两个氢原子相互接近时,两 核间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降低,从而增大了两个原 子核的排斥力,使系统能量升高,所以无法形成化 学键。
➢ 由此可见,电子自旋相反的两个氢原子以核间距R0
相结合,比两个远离的氢原子能量低,可以形成稳 定的分子。而电子自旋相同的两个氢原子接近时, 系统能量比两个远离的氢原子能量还高,不能形成 稳定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