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糖名词解释
第十四章糖类名词解释

第十四章1.糖类:一类多羟基醛(酮)或多羟基醛(酮)的缩合物和衍生物2.单糖:最简单的不能水解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例如:葡萄糖3.低聚糖:水解后能生成2~9个单糖的多羟基醛(酮)的缩合物4.多糖:水解后能生成10个以上的单糖分子的多羟基醛(酮)缩合物例如:淀粉5.D-型:凡是单糖分子中与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与D-(+)-甘油醛构型相同的(投影式中羟基在右边)6.L-型:凡是单糖分子中与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与L-(-)-甘油醛构型相同的(投影式中羟基在左边)7.α-D-(+)-葡萄糖: D-(+)-葡萄糖水溶液的比旋光度随放置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少8.β-D-(+)-葡萄糖: D-(+)-葡萄糖水溶液的比旋光度随放置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9.变旋光现象:随时间变化,比旋光度逐渐增大或缩小,最后达到恒定值的现象10.氧环式结构: δ-碳原子(C5)上的羟基与醛基作用生成了环状半缩醛(六元环)11.苷原子:在形成氧环式过程中,由于羟基可以从羰基平面的两侧进攻羰基碳,结果可生成两种不同构型的新的手性碳原子,这种新形成的手性碳原子(半缩醛碳原子)12.苷羟基:苷原子连接的羟基(半缩醛羟基)13.苷:苷羟基中的氢原子被其他集团取代生成的化合物14.差向异构体:含多个手性碳的两个异构体中只有一个手性碳构型不同,其余手性碳原子构型都相同的非对映体15.异头物:在糖类氧环式中除C1构型不同外,其他手性碳原子的构型完全相同,这种差向异构体16.异头碳:苷原子别称17.哈沃斯式:用五元环平面或六元环平面来表示单糖氧环式结构中个原子在空间的排布,这种式子(透视式)叫做哈沃斯氧环式18.吡喃糖:具有与吡喃环相似骨架的δ-氧环式六元环结构的糖类19.还原糖:能还原菲林试剂或托伦试剂的糖20.差向异构化:在稀碱溶液中,单糖于室温下通过烯醇化产生差向异构体的变化21.脎:单糖与苯肼作用时,开链结构的羰基发生反应,生成苯腙,在苯肼过量时,单糖苯腙能够继续再与两分子苯肼反应,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22.糖苷:在糖分子中,苷羟基上的氢原子被其他集团取代后的产物23.苷元(配基):苷的非糖部分(聚糖中均为糖)24.O-苷:以含羟基化合物的羟基与半缩醛羟基而成的苷25.N-苷:以含氮碱基做配基的苷则通过氮原子与糖结合而成的物质。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05
结果分析与解读
数据处理与图表绘制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计算,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图表绘制
根据处理后的数据,绘制图表以直观 地展示实验结果,如柱状图、折线图 等。
结果解读与误差分析
结果解读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判断实 验是否符合预期。
误差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找出误差来源,如操作误差、仪 器误差等,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部分多糖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通过脱 水缩合形成的,部分多糖 也具有还原性,如淀粉、 纤维素等。
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的区别
还原性
还原糖具有还原性,能够还原斐林试 剂或班氏试剂;非还原糖则没有还原 性,不能还原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
结构
性质
还原糖通常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而 非还原糖则较低。
还原糖通常含有醛基或酮基,而非还 原糖则没有这些基团。
02
还原糖基础知识
定义与性质
定义
还原糖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类,能够 还原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的糖。
性质
还原糖具有醛基或酮基,因此具有还 原性,可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发生 氧化还原反应。
还原糖的种类
01
02
03
单糖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类,也 是最具还原性的糖,如葡 萄糖、果糖等。
双糖
双糖是由两个单糖通过脱 水缩合形成的,如麦芽糖、 乳糖等。
色谱法
总结词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测定复杂混合物中各组 分含量的方法。在测定还原糖含量时,通常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将样品中的还原糖与 其他组分分离,通过检测器检测各组分的含 量,从而计算出还原糖的含量。
详细描述
生物化学糖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糖名词解释第一章糖1.单糖(monosaccharide):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类。
2.寡糖(oligosaccharide):水解生成2-19个单糖分子的糖类。
3.多糖(polysaccharide):水解时产生2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类。
4.同多糖(homopolysaccharide):水解时只产生一种单糖或单糖衍生物的糖类。
5.杂多糖(heteropolysaccharide):水解时产生一种以上的单糖或/和单糖衍生物的糖类。
6.构型(configuration):分子中由于原子或基团间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而使它呈现出不同的特定立体结构。
7.构象(conformation):由于分子中的某个原子(基团)绕C-C单键旋转而形成的不同的暂时性的易变的空间结构形式。
8.旋光率(specific rotation):单位浓度和单位长度下的旋光度。
9.对映体(diastereomer):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取代基在空间里的两种取向是物体与镜像关系,并且两者不能重叠的两种旋光异构体。
10.差向异构体(epimer):又称表异构体,只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上的基团排列方式不同的非对映异构体。
11.不对称碳原子(asymmetric carbon atom):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共价连接并因而失去对称性的四面体碳。
12.变旋现象(mutarotation):在溶液中,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α、β)之间可以相互转变,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称为变旋现象。
13.异头物(anomer):单糖由支链结构变成环状结构后,羰基碳原子成为新的差向异构化,这种羰基碳上形成的差向异构体称为异头手性中心,导致C1物。
14.异头碳(anomeric carbon):在环状结构中,半缩醛碳原子称为异头碳。
15.糖苷(glycoside):环状单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另一化合物发生缩合形成的缩醛(或缩酮)称为糖苷。
《生物化学》常用名词解释(五)

《生物化学》常用名词解释(五)1.硫胺素焦磷酸(thiaminepyrophosphate):是维生素B1的辅酶形式,参与转醛基反应。
2.磷酸吡哆醛(pyidoxalphosphate):是维生素B6(吡哆醇)的衍生物,是转氨酶、脱羧酶和消旋酶的辅酶。
3.生物素(biotin):参与脱羧反应的一种酶的辅助因子。
4.辅酶A(coenzymeA):一种含有泛酸的辅酶,在某些酶促反应中作为酰基的载体。
5.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由异戊二烯组成的脂溶性光合色素。
6.转氨酶(transaminases):也称之氨基转移酶(aminotransferases),在该酶的催化下一个α-氨基酸的氨基转可移给另一个α-酮酸。
7.醛糖(aldoses):一类单糖,该单糖中氧化数最高的碳原子(指定为C-1)是个醛基。
8.酮糖(ketoses):一类单糖,该单糖中氧化数最高的碳原子(指定为C-2)是个酮基。
9.异头物(anomers):仅在氧化数最高的碳原子(异头碳)具有不同构型的糖分子的两种异构体。
10.异头碳(anomericcarbon):一个环化单糖的氧化数最高的碳原子。
异头碳具有一个羰基的化学反应性。
11.变旋(mutarotation):一个吡喃糖、呋喃糖或糖苷伴随着它们的α-和β-异构形式的平衡而发生的比旋度变化。
12.单糖(monosaccharide):由三个或更多碳原子组成的具有经验公式(CH2O)n的简单糖。
13.糖苷(glycosides):单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分子(例如醇、糖、嘌呤或嘧啶)的羟基、胺基或巯基缩合形成的含糖衍生物。
14.糖苷键(glycosidicbond):一个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分子(例如醇、糖、嘌呤或嘧啶)的羟基、胺基或巯基之间缩合形成的缩醛或缩酮键,常见的糖苷键有O-糖苷键和N-糖苷键。
15.寡糖(oligoccharide):由2个~20个单糖残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名词解释

单糖:单糖是含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不能再水解的最简单的糖类。
还原糖:具有还原性的糖叫还原糖,单糖都是还原糖。
如果将还原糖置于碱性溶液中,很容易被氧化。
不对称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
α-及β-异头物:α-及β-异头物是指葡萄糖分子形成环状半缩醛结构后,C1原子也变成了不对称碳原子,半缩醛羟基可产生两种不同的排列方位,因此形成了α-及β-两种异头物,α-型的羟基位于决定构型的羟基的同侧,β-型则相反。
蛋白聚糖:蛋白聚糖是指以一种长而不分枝的黏多糖为主体,在糖的某些部位上共价结合若干肽链而生成的复合物。
糖脎:单糖在加热条件下与过量的苯肼反应时的产物叫糖脎。
改性淀粉:天然淀粉经过适当的化学处理,引入某些化学基团使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这种淀粉衍生物称为改性淀粉,如氧化淀粉、磷酸化淀粉(阴离子淀粉)、羧甲基淀粉、阳离子淀粉等等。
改性淀粉在工农医等领域中有重要用途。
复合多糖:复合多糖是糖和非糖物质共价结合生成的复合物。
如糖与脂结合生成糖脂或脂多糖,糖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糖蛋白或蛋白聚糖。
糖蛋白:糖蛋白是指以蛋白质分子为主体,共价结合许多短链(2—10个以上)糖残基所形成复合物。
糖胺聚糖:为含氮多糖,具黏稠性,如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等均是,存在于软骨、腱等结缔组织中和各种腺体分泌的黏液中,是一种黏多糖。
在糖胺聚糖分子上连接若干肽链后即生成了蛋白聚糖(黏蛋白)。
脂质是一类不溶于(或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神经节苷脂7.8.9.血浆脂蛋白10.乳糜微粒11.极低密度脂蛋白12.低密度脂蛋白13.高密度脂蛋白14.糖脂15.脂质:是一类不溶于(或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必需脂肪酸:是指一类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需要而必须从外界摄取的脂肪酸。
相变温度:生物膜从液态向固态转变的温度称为相变温度。
鞘磷脂鞘磷脂是由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胆碱或乙醇胺组成的脂质。
生物化学糖名词解释

第一章糖1.单糖(monosac charid e):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类。
2.寡糖(oligosa cchari de):水解生成2-19个单糖分子的糖类。
3.多糖(polysac charid e):水解时产生2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类。
4.同多糖(homopol ysacch aride):水解时只产生一种单糖或单糖衍生物的糖类。
5.杂多糖(heterop olysac charid e):水解时产生一种以上的单糖或/和单糖衍生物的糖类。
6.构型(configu ration):分子中由于原子或基团间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而使它呈现出不同的特定立体结构。
7.构象(conform ation):由于分子中的某个原子(基团)绕C-C单键旋转而形成的不同的暂时性的易变的空间结构形式。
8.旋光率(specifi c rotatio n):单位浓度和单位长度下的旋光度。
9.对映体(diaster eomer):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取代基在空间里的两种取向是物体与镜像关系,并且两者不能重叠的两种旋光异构体。
10.差向异构体(epimer):又称表异构体,只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上的基团排列方式不同的非对映异构体。
11.不对称碳原子(a symmet ric carbonatom):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共价连接并因而失去对称性的四面体碳。
12.变旋现象(mutarot ation):在溶液中,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α、β)之间可以相互转变,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称为变旋现象。
13.异头物(anomer):单糖由支链结构变成环状结构后,羰基碳原子成为新的手性中心,导致C1 差向异构化,这种羰基碳上形成的差向异构体称为异头物。
14.异头碳(anomeri c carbon):在环状结构中,半缩醛碳原子称为异头碳。
还原性唐

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
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还原性糖概念:还原糖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类。
在糖类中,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单糖和含有游离醛基的二糖都具有还原性。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果糖分子中含有游离酮基,乳糖和麦芽糖分子中含有游离的醛基,故它们都是还原糖。
还原性糖鉴定: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
用斐林试剂、班氏试剂、银氨溶液等可以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
(1)利用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
其反应式如下: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利用班氏试剂:班氏试剂由A液(硫酸铜溶液),B液(柠檬酸钠和碳酸溶液)配制而成。
将A溶液倾注人B液中,边加边搅,如有沉淀可过滤。
实验原理与斐林试剂相似,所不同的是班氏试剂可长期使用。
班氏试剂A液中的硫酸铜溶液与B液中的无水硫酸钠和柠檬酸钠相遇,能产生可溶性的又略能离解出cu2+的柠檬酸铜。
(3)利用银氨溶液:银氨溶液是在2%的AgNO3溶液中逐滴滴人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得到的溶液就是银氨溶液。
银氨溶液中含有Ag(NH3)20H(氢氧化二氨合银),这是一种弱氧化剂,能把醛基氧化成羧基,同时Ag+被还原成金属银。
还原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
食品分析名词解释

1.采样:从大量的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为分析材料(分析样品),这项工作叫采样。
2.检样:由组批或货批中所抽取的样品称为检样。
3.原始样品:将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称为原始样品4.平均样品:将原始样品按照规定方法经混合平均,均匀地分出一部分,称为平均样品。
(已考过)5.有机物破坏法:用于食品中无机盐或金属离子的测定。
在高温或强烈氧化条件下,使食品中有机物质分解,并在加热过程中成气态而散逸掉。
6.硫酸磺化法:用浓硫酸处理样品提取液,使脂肪磺化,形成可溶于硫酸和水的强极性化合物,不再被弱极性的有机溶剂所溶解,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目的的方法。
7.皂化法:利用热碱溶液处理样品提取液,将脂肪等杂质皂化除去,已达到净化目的的方法。
8.沉淀分离法:在试样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被测组分沉淀下来,或将干扰组分沉淀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
9.掩蔽法:利用掩蔽剂与样液中干扰成分作用,使干扰成分转变为不干扰测定状态的方法。
10.恒重:指两次烘烤后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规定的质量,一般不超过2mg。
11.总固形物:去除水分后剩下的干基。
其组分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无氮抽出物和灰分等。
12.二步干燥法:对于水分含量在16%以上的样品,如面包之类的谷类食品,先将样品称出总质量后,切成厚为2~3mm的薄片,在自然条件下风干15~20h,使其与大气湿度大致平衡,然后再次称量,并将样品粉碎、过筛、混匀,放于洁净干燥的称量瓶中以直接干燥法测定水分。
13.水分活度:溶液中水的逸度与纯水逸度之比值。
反映水分与食品成分的结合的程度。
14.还原糖:指具有还原性的糖类。
(如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15.总糖:指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和在测定条件下能水解为还原性单糖的蔗糖的总量。
(已考过)16.直链淀粉:是由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连接构成的,分子呈直链状。
17.支链淀粉:由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连接构成直链主干,而支链通过第六碳原子以β-1,6糖苷键与主链相连,形成“树枝”状支杈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原糖名词解释
还原糖是在生产中通过一系列的反应,把蔗糖还原为果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等低聚糖。
主要是使蔗糖和淀粉转化成果糖,再进一步还原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蔗糖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就可以变成果糖,而果糖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又可以变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由于果糖和葡萄糖在医药和食品行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这两种单糖已被视为现代技术中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
这样一来,天然的单糖就不够用了。
所以人们想到用物理方法来人工合成这两种糖。
在人工合成的过程中,使得其它的一些单糖得以保留下来。
通常人们叫它们还原糖。
主要分子式为C16H14O16。
由于它们在水中很难电离出H+和OH-从而可以直接与强酸(如硫酸)发生中和反应,故称这类化合物为非电离型还原糖。
还原糖名词解释:还原糖是指天然糖类在人工制造过程中由于糖类中的双键受到了破坏,而能够和强酸(如硫酸)发生中和反应,使还原糖分子本身或者分子中的双键或者单键电离成离子所形成的不
稳定化合物,因此,不存在游离态的还原性糖。
蔗糖(简写为蔗)、果糖(简写为果)、葡萄糖(简写为葡)、半乳糖(简写为乳)、木糖(简写为木)、戊糖(简写为戊)等均属于还原糖。
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上,如果不能回避天然单糖这个名称,则可以用“还原糖”一词替代之。
但是在科学研究领域里,则统称为还原糖,即为人工糖。
人工糖必须符合“一价原子,一个碳原子,有限反应”三条标准。
换句话说,只要人工合成的糖不满足“一价原子,
一个碳原子,有限反应”三个条件,它就是人工糖。
世界各国在科学研究领域里基本采用国际化标准。
例如,在国际标准分类法中,将“人工糖”划分为22类,共50种,它们是:葡萄糖、果糖、山梨醇、麦芽糖、乳糖、甘露糖、核糖、木糖、吡喃糖、阿拉伯糖、岩藻糖、海藻糖、乳糖醛酸、蔗糖、麦芽糖、蜜二糖、棉籽糖、松三糖、菊糖、艾杜糖、阿拉伯糖、纤维二糖、磷酸氢二钠。
可见,各国对于“人工糖”的分类并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