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研究进展
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

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摘要】目的对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病理性近视临床患者病例38例(56只眼),对其采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患者黄斑区的图像特征。
结果本组56只眼中黄斑区OCT图像显示为继发性视网膜劈裂、脉络膜新生血管25只眼,黄斑裂孔5只眼,单纯视网膜下出血4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4只眼,黄斑萎缩14只眼。
不同表现者的年龄、屈光度以及最佳矫正视力间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采取OCT对病理性近视者黄斑区进行扫描可获得具有典型特征的图像,这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图分类号】R7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248-02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我国病理性近视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现阶段在临床上对于病理性近视的诊断以相干光断层成像检查为主,该检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非接触、客观定量、无损伤以及可重复等优势,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病理性近视临床患者病例展开了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并对扫描结果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病理性近视临床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38例(5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11例,女27例,年龄24-77岁,平均(48.6±13.2)岁,其中单眼20例,双眼18例,近视度数(-6.00)-(-18.00)之间,矫正视力在一尺指数-1.0之间。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将以上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以及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进行整理,针对所得图像特征展开回顾性分析。
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林会儒;肖静;刘英杰【摘要】• Al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method of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sclera reinforcement for retinal detachment due to macular hole in high myopia. <br> •METHODS: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in 45 eyes of 45 high myopic patients with retinal detachment due to macular hole, 28 eyes were in group A of vitrectomy with posterior sclera reinforcement and 17 eyes were in group B of vitrectomy.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s included visual acuity, intraocular pressure, indirect ophthalmoscopy and OCT were performed. ln follow - up 6 to 12mo, postoperative examinations of visual acuity, OCT were performed and effects of retinal reattachment and macular hole closu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 s. <br> •RESULTS: ( 1 ) Postoperative examinations: visual acuity was 1. 19±0. 39 in group A and 1. 51±0. 34 in group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 05). (2) The retinal reattachment rate was 100% in group A and 88. 24% in group B.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m(P>0. 05). (3) The macular hole closure rate was 82% in group A and 53% in group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 05). <br> • CONCLUSlON: The treatment of vitrectomy with posterior sclera reinforcement is safe and feasible, which could improve visual acuity and increase the rate of macular hole closure in treating retinal detachmentdue to macular hole in high myopia.%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巩膜加固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方法与疗效。
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

网膜 后极有 高反射 即玻 璃体 牵拉 , 没有 视 网膜
前膜 , 中 3 其 眼行 玻璃 体切割 手术 , 2眼术后 视 力几乎没有 改变 , 1眼 在 玻 璃 体 切 割 术 后 数 周
发 展 为 黄斑 裂 孔 性视 网膜 脱 离 。未 手 术 的 1眼
3 月 后 进 展 到 黄 斑 裂 孔 。另 1 个 7眼 中 的 9眼 在≥1 2个 月 观 察 期 间 未 发 现 黄 斑 裂 孔 。 最 佳 矫 正 视 力 不 变 者 7眼 , 2眼 1年 后 视 力 下 降 , l
眼 充 以密 封 氮 气 ( 氧 0 )持 续 2小 时 , 别 含 % , 分
于 试 验 前 和 试 验 后 测 定 每 个 人 的 视 力 、 膜 曲 角 率 、 膜厚度 、 光度 、 角 屈 眼压 等 。 结 果 表 明 , 病 例 间 眼压 无 明显 差别 ; 露 各 暴
的最 好 矫 正 视 力 达 2 /0 以 上 。玻 璃 体 存 在 05 W e s 7眼 , 发现 玻 璃 体 视 网膜 牵 拉 , i 环 s 未 眼底 检查 未 发 现 在 任何 区域 有视 网 膜 裂 孔 。 经 OCr检 查 2 1眼 均 有 视 网 膜 增 厚 , 要 主
( ) 一9 - 8 0 6 . 4 0 7
本文报道 采用 裂 隙灯 和 O Cr 检 查 的
1 7例 2 1眼伴有 后 巩膜 葡 萄肿 的高 度 近视 眼 , 采 用 裂 隙 灯 和 OC r检 查 具 有 黄 斑 部 视 网膜 厚
度增 加 而 无 裂 孔 的病 例 。 ( 研 究 是 连 续 性 和 该
角
膜
此 外 , 者 认 为 ,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缺 氧 可 使 作 本 角 膜 有 变 陡 倾 向 , 与 对 照 组 相 比却 无 明 显 差 但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

像并测 量视 网膜平 均厚 度 ( 素上皮 层 至神 经纤 维 色 层 间距 离 ) 。视 力 提 高 >2行 者 为 视 力 明显 改 善 。 术后 13 6 1 、 、、2个月 随访 。 以末次 随访 时 的检查 结 果作 为疗效评价 指标 。
采用后巩膜加 固术治疗 高度
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 2 8例( 8眼) 2 。结果 度较术前下降( 0 0 ) P< .5 。结论
中图 分 类 号 :7 8 1 1 7 . 1
术后 2 4例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 、 近视屈光度和眼轴长较术
前减少( P均 < .5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C ) 00 ) O T 检查显示术后视 网膜 劈裂 腔消失 2 4眼、 缩小 4眼 , 网膜厚 视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 网膜劈裂疗效 良好。
膜缘剪 除角膜 组 织 , 除眼 内容 及色 素 。将 巩膜 浸 去 入 7 %酒 精 中脱水 2 , 5 4h 然后放 人 9 % 乙醇 中密封 5 保存 于 6~ 8℃ 。用 前 2 4 h取 出 , 入含 有 庆大 霉 放
直肌止点稍后的鼻侧巩膜上 , 二者的夹角仍为 4 。 5,
片夹在 巩膜条带 与 后巩 膜葡 萄 肿 之间 。调 整 、 平 展
巩膜条 带 , 向鼻 下端拉 紧 , 条带所 经处 巩膜 出现 并 使 轻度压 痕 。检查 黄斑 区垫 压 之巩 膜 片是 否合 适 , 当 确定其位 置正 确后 , 80线 将条 带 鼻 下 端缝 于下 用 -
12 巩膜植 片 的制备 取巩 膜健 康 的 同种异 体 眼 . 球 ( 鲜眼球 或 冷冻眼球 , 存时 间不应 超过 2 新 保 周 ) 剪除残 留的视 神 经及 眼球外 的筋 膜 组织 , , 沿角
黄斑病变诊治新进展

病理生理:黄斑病可由遗传性病变、老年性改变、炎症性病变所引起,也可受其他眼底病变的累及。
遗传性黄斑病变,有家族遗传史,发病年龄从幼儿期至老年期,但最常见于青少年期起病,治疗上比较棘手;年龄性黄斑病变主要有老年黄斑变性、老年性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和老年性黄斑洞等改变,通过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可以使病情改善或稳定;炎症性黄斑病变多见于各种视网膜脉络膜炎,如弓浆虫病、葡萄膜炎等;此外,视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和外伤性脉络破裂等可导致黄斑区发生损害;某些病变如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可造成黄斑区水肿或出血而有一定程度的视功能损害。
黄斑病变的类型干性黄斑病变:干性黄斑病变,占总发病率的90%,是由于黄斑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老化,不会发生眼底出血及渗出,病变进展缓慢,视力逐渐下降,危害相对较小。
最常见症状是:视物模糊,不清楚,需要更多照明才能分辨细节,较远距离情况下,辨别人脸有困难。
当干性黄斑病变进一步发展,中央视力会出现模糊,随时间发展,这部分会变大、变暗、以致丧失中央视力。
湿性黄斑病变:湿性黄斑变性,占总发病率的10%,是由于视网膜下有异常的血管生长,新生血管破裂出血,并引起疤痕组织生长,使视力突然下降,会迅速严重地影响患者的中心视力,甚至导致中心视力丧失。
湿性黄斑病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中央视力快速减弱,视物变形,纸上字句弯曲,视觉中央出现黑影或模糊区域。
[症状及诊断黄斑病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中心视力减退,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
玻璃体无炎性改变。
眼底在黄斑部有黄灰色渗出性病灶及出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微隆起,大小约为1/4~3/2视盘直径(PD)。
以1PD以下为多见。
病灶边缘处有弧形或环形出血,偶有呈放射形排列的点状出血。
病灶外周有一色素紊乱带。
病变大多以中央凹为中心,半径为1PD的范围内。
病程末期,黄斑区形成黄白色瘢痕。
病理性近视后极黄斑并发症

病理性近视后极黄斑并发症郭悦;干德康【摘要】病理性近视眼底并发症是造成视觉损害的重要原因,以黄斑病变最为常见.目前关于病理性近视与高度近视,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近年来,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发生率增高,但人们对病理性近视的眼底并发症未给予足够重视,因而造成视力不可逆性损伤.本文根据病理性近视的最新定义,将病理性近视与单纯高度近视进行区分,重点讨论病理性近视后极黄斑并发症的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年(卷),期】2019(019)001【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病理性近视;眼底并发症;近视性黄斑病变【作者】郭悦;干德康【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上海20003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近视是引起世界范围内视力损害的首要原因[1-3],其发生率也逐年升高[1]。
北京一项调查[4]发现,中、高度近视患病率在2006~2015年间持续增长。
此外近视发病率也具有地区差异,亚太地区近视以及高度近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5]。
高度近视是病理性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病理性近视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是引起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6]。
人们对病理性近视还未给予足够重视,多数病理性近视患者早期诊治延误,病情进展得不到控制,最终造成视力不可逆性损伤。
据估计, 2050年,近视人数将达到49.8%,高度近视占总人口的9.8%[7]。
随着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发生率的增加,眼底退行性病变有急剧增加的趋势[8-9]。
目前病理性近视人数没有确切估计,可能与病理性近视的定义尚未明确有关。
1 高度近视与病理性近视高度近视的定义,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标准是屈光度数≤-6.00 D或(和)眼轴≥26 mm,而对病理性近视,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9]。
最初病理性近视定义为:高度近视伴有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典型退化而造成的视功能受损。
后续文献将病理性近视定义为高度近视并发黄斑疾病变,乃至更严重的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高度近视伴黄斑牵引30例光学相干扫描图像分析

江 苏 大 学 学 报( 学 版 ) 医
Ju a o J ns n e i ( d ieE io ) or l f i gu U i r t Mei n dtn n a v sy c i
Vo . 0 No. 12 5 Se .2 0 pt 01
[ 中图分类号 ] R 7 . 70 4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7 — 7 3 2 1 )5— 4 5— 3 6 1 7 8 (0 0 0 0 0 0
I a e c a a t r si s o ptc lc he e e t m o r ph m g h r c e itc f o i a o r nc o ga y 0 0 c s s o i h m y p a wih a u a r c i n f3 a e f h g o i t m c l r t a t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及 临床 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0例经 O T B超 确诊具 有黄斑 前膜 和黄斑牵 引综合 征 的高 度近视 患者 的黄斑部 C、 O T图像特征 。结果 : 0例患者 3 只眼大致可分为 5种特征 : C 3 1 单纯性 黄斑部正增厚 1 0例 , 网膜劈 裂 5例 , 视 黄斑裂 孔 4例 , 黄斑囊样水肿 7例 , 网膜脱离 5例。结论 :高度 近视患者具有黄斑前膜或黄斑牵 引的特征 主要 是黄斑前膜 视 或玻璃体反射带牵拉视网膜 , C O T能更好地观察其病理改变 , 为临床诊 断治疗提供依据 。 [ 关键 词] 高度近视 ; 黄斑 ; 牵引 ; 光学相 干断层扫描
高 度 近 视伴 黄斑 牵 引 3 光 学 相 干 扫描 图像 分 析 O例
高度近视患者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刘晓静,吴峥峥,邓铂林.高度近视患者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基于OCTA观察[J].眼科新进展,2022,42(2):164 168.doi:10.13389/j.cnki.rao.2022.0034【文献综述】高度近视患者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基于OCTA观察△刘晓静 吴峥峥 邓铂林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刘晓静(0000 0002 76071425),女,1995年7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白内障、眼底病。
E mail:745502765@qq.com通信作者:吴峥峥(0000 0002 5444 3339),女,1971年2月出生,四川成都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白内障、视光学。
E mail:wuzz7029@163.com收稿日期:2021 04 10修回日期:2021 09 06本文编辑:申蓝,王燕△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课题(编号:2019YFS0540)作者单位: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医学院【摘要】 近视是我国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增长易导致机械应变伴随的一系列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改变,进而导致视觉质量的进行性下降,严重时可致盲。
OCTA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在几秒内获得可视化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分层系统图像。
本文将综述OCTA近年来在观察高度近视眼底血管密度、血流面积及常见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以期对眼科临床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 高度近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血管密度;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近视性视盘周围脉络膜空洞【中图分类号】 R774.1近视是我国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1],而未矫正的近视是全球范围内造成远视障碍的主要原因[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研究进展张弓; 张小猛【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年(卷),期】2019(019)005【总页数】4页(P366-369)【关键词】黄斑劈裂; 高度近视; 玻璃体黄斑牵拉;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作者】张弓; 张小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长春 130000【正文语种】中文黄斑劈裂(foveoschisis,FS)是高度近视的主要并发症。
Kamal-Salah等[1]提出高度近视是黄斑劈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随着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发展,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myopic foveoschisis, MF)在1999年由Takano等[2]首次提出,并被定义为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分离。
据统计,其发生率为9%~20%[3-4]。
SD-OCT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视网膜三维结构,对黄斑劈裂的诊断、发病机制的研究、手术效果的分析逐渐敏感准确[5]。
MF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视网膜前膜、不全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以及后巩膜葡萄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
MF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玻璃体切除术与巩膜扣带术,但是手术时机及具体术式的选择尚无定论。
1 病理改变1.1 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增长,眼球壁拉伸,引起一系列组织学改变:巩膜、脉络膜厚度降低,视神经、玻璃体改变等[7]。
因此高度近视多伴有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劈裂以及视网膜微褶皱等病理改变。
巩膜变薄与巩膜组织、胶原纤维直径减少有关[8]。
Hayashi等[9]研究发现,后极部巩膜厚度与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成反比。
眼轴长度和年龄是影响脉络膜厚度的两大因素。
脉络膜变薄可引起许多高度近视相关病理改变,如脉络膜新生血管、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7]。
1.2 黄斑劈裂视网膜劈裂包括全层、内层和外层劈裂。
MF主要为外层劈裂[10]。
OCT可以精确探测到视网膜及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异常改变,是诊断黄斑劈裂的主要工具[11]。
MF的OCT表现为视网膜外丛状层分离为较厚的内层和较薄的外层,层间可见桥接柱样低反射区,同时伴有视网膜破坏[11-12]。
2 发病机制MF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为眼球壁内层因素与眼球壁外层因素。
眼球壁内层因素包括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 ERM)、不全PVD、视网膜血管旁异常和视网膜血管僵硬等。
眼球壁外层因素包括眼轴增长、后巩膜葡萄肿和脉络膜萎缩等[1,13]。
2.1 眼球壁内层因素高度近视多伴有玻璃体后脱离,且大部分为不全PVD。
Johnson[14]回顾分析PVD相关研究提出,一方面,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残留玻璃体后皮质的粘连,使后巩膜葡萄肿凹面内层视网膜延展性相对于外层差;另一方面,早期PVD在玻璃体黄斑前后方向存在牵引力,均可促使MF的发生。
高度近视不全PVD牵拉导致内界膜断裂,神经胶质细胞移位增殖,同时残留玻璃体后皮质中的玻璃体细胞增殖分化,形成ERM[14]。
Gomaa等[15]对100例高度近视患者的研究中,有65只高度近视眼存在视网膜前膜,其中10只伴有前后方向玻璃体黄斑牵拉。
在MF手术中,通过内界膜撕除去除玻璃体后皮质及ERM,患眼多数可以得到功能和解剖上的恢复[16-21]。
高度近视视网膜血管旁异常包括:视网膜微囊肿(paravascular retinal cyst, PC)[22],视网膜微褶皱(paravascular microfold, PM)[23],视网膜板层裂孔和血管旁视网膜劈裂(paravascular retinoschisis,PR)[5]。
Kamal-Salah等[1]对250只高度近视眼进行横断面研究,OCT图像显示170眼(68%)伴有PM,121眼(48.4%)伴有PC,35眼(14%)伴有板层裂孔,48眼(19.2%)伴有PR。
在单变量分析中,MF的发生与PC、PR有关。
在多因素分析中,PR是M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眼球壁外层因素高度近视患者眼轴不断增长,牵拉眼球后壁,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脉络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MF等。
Wu等[24]关于MF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发现,眼轴长度>31 mm是M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Shinohara等[25]对420例(729眼)高度近视眼进行回顾性研究,OCT检测到482眼(66.1%)存在后巩膜葡萄肿,136眼(18.7%)存在FS。
在FS眼中,117眼(86.0%)同时伴有后巩膜葡萄肿,在非FS眼中,365眼(61.6%)出现后巩膜葡萄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视网膜各层间联系减弱,引起视网膜层间分离(通常发生在外丛状层),视网膜劈裂发生[26]。
3 自然病程MF的病程是慢性进展的,患者可能在长时间内没有症状。
患者一旦出现视觉症状,可能预示着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脱离或板层黄斑裂孔的发生[6]。
Gaucher等[27]对MF患者的随访中,69%出现视力下降,55.2%出现视物变形。
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脱离大约在随访33个月时发生。
同时,Gaucher提出黄斑区视网膜前结构(包括玻璃体后皮质、ERM等)的牵拉是MF患者视力下降的高危因素,50%视力下降的患者OCT显示有视网膜前高反射信号带。
在Rey等[6]的研究中,1.8%的MF患者在随访26个月时出现黄斑裂孔。
黄斑劈裂的自然进展很难预测,但是一旦诊断,应密切随访,监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OCT图像,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 治疗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如不治疗,MF可能会导致严重视力下降[28]。
当患者出现视觉症状加重,视力下降或是视物变形时,应及时行手术治疗[6,27-28]。
目前,MF的主流术式有玻璃体切除术和巩膜扣带术,但对于具体术式的选项还存在争议。
4.1 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切除术可以去除玻璃体和视网膜前膜的牵拉,促使视网膜解剖复位,然而其操作较为复杂,手术风险较高,可能会出现黄斑出血、周边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29]。
术中是否撕除内界膜以及是否玻璃体气体填充仍然存在争议。
内界膜撕除清除了Müller细胞,但Müller细胞作为光感受器结合细胞,在黄斑中心凹处起支撑作用。
因此,内界膜撕除术后黄斑裂孔出现的风险增高[16]。
另外,撕除内界膜需要的吲哚菁绿染色剂对视网膜和脉络膜有毒性作用。
但是内界膜撕除可以使视网膜更好地复位[17]。
气体填充在一定程度上对劈裂的视网膜起到一定的顶压作用,但是患者术后需要保持一定时间面向下的特殊体位。
Meng等[18]对MF内界膜撕除术与玻璃体气体填充术进行Meta分析,纳入9个研究239眼,数据分析得出术中撕除内界膜可以使视网膜得到更好的解剖复位,但是在视力提高和术后并发症方面,两者没有区别。
玻璃体气体填充术后会出现更多术后并发症,但是在视力提高和MF解剖复位方面没有差异。
4.1.1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限制性内界膜撕除术针对内界膜是否撕除的问题,有术者提出了限制性内界膜撕除术,即保留中心凹处内界膜。
Elwan等[16]对限制性内界膜撕除术进行前瞻性研究,报告指出是否保留黄斑中心凹处内界膜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中心凹厚度没有影响。
2组均没有出现黄斑裂孔及其他损伤视力的并发症。
Jin等[19]对20只MF眼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和保留中心凹处内界膜的限制性内界膜撕除术,并进行至少12个月的随访。
术前LogMAR平均视力为1.65±0.65,术后提高到1.15±0.49。
术后OCT检查均未发现板层黄斑裂孔。
Jin等提出限制性内界膜撕除术可以预防MF术后板层黄斑裂孔的发生。
Lee等[20]回顾性研究了10例经过限制性内界膜撕除术的MF患者,术后随访无黄斑裂孔发生,指出这一手术可以使高度近视极薄的黄斑中心凹组织受到的牵拉力降到最低。
4.1.2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气体填充 Yun等[21]对85例MF患者进行临床试验,通过对比注气组与非注气组患者术后稳定视力和OCT结果,得出在MF的手术中,气体填充与否对手术效果影响不大。
Panozzo等[30]对未气体填充的玻璃体切除术后24眼进行长期随访,解剖复位率可达95.8%。
气体填充的作用是促使视网膜平伏,但是气体在玻璃体腔内的存留时间远少于劈裂复位需要的时间。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对于不伴有板层黄斑裂孔的MF患者,不必填充气体[30-31]。
4.2 巩膜扣带术黄斑区巩膜扣带术缩短眼轴长度,从而缓解后巩膜葡萄肿对视网膜的牵引,促进FS区复位。
同时后巩膜葡萄肿是MF患者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32]。
因此各种各样的黄斑区扣带相继出现。
如:ARB(adjustable macular buckle)[32]、Ando plombe(主要由T形半硬性硅胶板和钛丝组成,Ondeko 公司)[33]、L形黄斑扣带(由L形钛板和硅胶海绵组成,可在手术室制作)[34-35]、NBP黄斑扣带(硅胶覆盖PMMA材料组成,APL公司)[34]等。
与玻璃体切除术相比,巩膜扣带术相对简单,眼内损伤小,但是有文献报道了巩膜扣带术相关并发症,包括黄斑裂孔形成、暂时性眼球运动受限、暂时性眼压升高和视网膜下出血等[36]。
在Xiong等[34]研究中,L形钛板和硅胶海绵组成的黄斑扣带可以使平均眼轴长度减少约1 mm。
Cacciamani等[32]对15例伴有全层黄斑孔的FS患者进行巩膜扣带术,术后24个月随访时,13例(86.7%)患者视力提高,2例(13.3%)患者视力保持不变,平均视网膜敏感度从(5.69±3.52)dB提高到(8.35±3.86)dB,平均视网膜厚度没有明显改变,黄斑裂孔及FS没有复发,并且随访过程中没有发现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Ward[36]对10只MF眼行巩膜加压术,术前伴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4眼,术后视力均提高,黄斑区视网膜逐渐复位。
因此,巩膜扣带术可能是治疗FS的有效措施。
有专家提出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MF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去除了视网膜前的牵拉因素,同时撕除内界膜可以增加视网膜的弹性;另一方面,黄斑区巩膜扣带可以缓解眼球壁外层对视网膜的牵拉。
但是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也会加倍。
Xiong等[34]对7例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进行研究,术后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平均眼轴长度缩短6 mm,OCT显示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
Mateo等[37]回顾性研究36例(39眼)经过联合手术的MF患者,术后16个月随访时,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从0.76提高到0.43 LogMAR,30例(83.3%)视力提高,3例(8.3%)视力保持不变,3例(8.3%)视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