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分期在OCT中的表现

合集下载

oct黄斑裂孔描述

oct黄斑裂孔描述

正常oct:双眼视盘、黄斑区未见异常反射。

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完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表面反射连续、光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反射连续、光滑,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之间连接紧密。

黄斑区厚度及容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分析结果见后图。

(右眼屈光间质欠清晰,结果仅供参考)⏹I期黄斑中心凹变形或消失,中心凹神经上皮脱离,呈现暗区与空腔,未见全层组织缺损,或伴视网膜前膜或玻璃体黄斑牵引。

⏹Ⅱ期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光带部分缺损,伴小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或仅有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裂孔直径<350微米,裂孔周缘神经上皮有囊样水肿的空腔。

孔缘翘起处相应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反光减弱。

⏹Ⅲ期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反光带全层缺损,直径达500微米,缺损区上可见带状黄绿色带(盖),孔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空腔,孔缘相应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反光减弱。

⏹Ⅳ期Ⅲ期黄斑孔的OCT特点,同时伴有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完全分离。

检查所见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直径约um),视网膜表面可见线状强反射,孔周神经上皮层间可见囊样无反射腔,裂孔底部向两侧扩散(直径约um),RPE层光带连续/不连续/变薄。

视网膜前可见线状低反射光带,不与黄斑区视网膜相贴,缺损区前光带局限增厚。

黄斑区厚度及容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分析结果见后图。

检查结果眼黄斑区异常反射性质?黄斑裂孔(III期)黄斑前膜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后脱离检查所见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直径约um),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孔缘可见盖膜相连,孔周神经上皮层间可见囊样无反射腔,RPE层光带连续/不连续/变薄。

视网膜前可见线状低反射光带,部分与黄斑区视网膜相贴。

黄斑区厚度及容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分析结果见后图。

检查结果眼黄斑区异常反射性质?黄斑裂孔(II期)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检查所见黄斑中心凹处内层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缺损(直径约um),外层神经上皮光带完整(厚约um),RPE层光带连续/不连续/变薄。

黄斑裂孔黄斑裂孔分期在OCT中的表现

黄斑裂孔黄斑裂孔分期在OCT中的表现
药物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比较
手术治疗
手术并发症:出血、炎症、视网膜脱离等
术后恢复:定期复查,注意眼部卫生
手术目的:封闭裂孔,减轻或消除玻璃体对黄斑的牵拉
手术方法: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
预后评估
视力恢复情况: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需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效果进行评估
并发症发生情况:黄斑裂孔手术后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如视网膜脱落、黄斑水肿等,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视网膜前出现玻璃体后脱离
视网膜下出现新生血管
视力下降至0.1以下
晚期黄斑裂孔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出现囊样改变
视盘黄斑纤维束受损
视网膜内界膜消失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完全断裂
04
OCT在黄斑裂孔诊断中的应用
OCT的基本原理
OCT技术原理:基于光学相干理论,通过测量光在生物组织中的相干散射来获取组织结构信息
定量测量:OCT可以定量测量视网膜各层的厚度和结构变化,为黄斑裂孔的诊断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早期诊断:OCT能够发现早期黄斑裂孔,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保护视力。
随访观察:通过定期随访观察,OCT可以评估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OCT在黄斑裂孔分期中的应用
OCT在黄斑裂孔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视网膜内界膜的破坏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的损害与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黄斑裂孔的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黄斑裂孔会导致中心视力的明显下降,患者难以看清近距离的物体。
视野缺损:黄斑裂孔会导致视野中心出现暗点,影响患者的视野范围。
视觉扭曲:黄斑裂孔患者可能会出现视物变形、扭曲的现象,影响视觉质量。
闪光感:部分黄斑裂孔患者可能会出现眼前闪光的现象,这是由于视网膜受到牵拉所致。

OCT在黄斑裂洞诊断

OCT在黄斑裂洞诊断

全层裂洞
板层裂洞
裂洞伴神经上皮脱离
特发性黄斑裂洞影像特征
裂洞洞缘神经上皮水肿,并向内倾斜 裂洞前面可见玻璃体后界膜(水平、垂直) 裂洞前面有洞盖 特发性黄斑裂洞分4期 治疗原则
特发性黄斑裂洞分期
Ⅰ期:
正常中心凹曲线形态改变,中心凹部被牵起,此区域间视网膜间层出 现间隙或囊腔,分为1a、1b期;
继发性黄斑裂洞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 a 无裂洞 b 全层洞 c 外洞 d 内洞
囊样变性
普通眼底 OCT:未见神经上皮缺损,神经上皮变
薄 OCT:在神经上皮内囊样无反射
视网膜囊样变性
1. 定义 2.眼底彩像 3.OCT特征:和劈裂一样,只是比劈裂更局 限呈球形,液体来源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 血管,不是玻璃体。
玻璃体和中心凹周边紧密粘连 钝挫伤时是外力的间接作用点 黄斑中心凹是高耗氧处
临床诊断黄斑裂洞主要依据
症状是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变形 视力:≤0.1(中心视力) 视野:绝对中心暗点 注视性质:旁中心注视 注视直线带有缺损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光带移位 病灶底部可见黄色斑点,洞缘存在灰白色晕 FFA:病灶处呈透见荧光点
OCT在黄斑裂洞 诊断中的应用
黄斑裂洞的定义及分类
黄斑裂洞(Macular Hole):是指发 生于黄斑区的视网膜裂洞,各种原因 造成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的损伤,在视 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缺损, 形成裂洞。
为什么视网膜裂洞常发生在中心凹
中心凹解剖特征 a. 神经上皮层薄、仅8层 b. 内界膜菲薄
正常黄斑OCT影像
NFL表示神经纤维层,
ILM表示内界膜,
GCL表示神经节细胞层, IPL表示内丛状层,

oct黄斑裂孔描述

oct黄斑裂孔描述

正常oct:双眼视盘、黄斑区未见异常反射。

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完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表面反射连续、光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反射连续、光滑,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之间连接紧密。

黄斑区厚度及容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分析结果见后图。

(右眼屈光间质欠清晰,结果仅供参考)⏹I期黄斑中心凹变形或消失,中心凹神经上皮脱离,呈现暗区与空腔,未见全层组织缺损,或伴视网膜前膜或玻璃体黄斑牵引。

⏹Ⅱ期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光带部分缺损,伴小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或仅有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裂孔直径<350微米,裂孔周缘神经上皮有囊样水肿的空腔。

孔缘翘起处相应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反光减弱。

⏹Ⅲ期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反光带全层缺损,直径达500微米,缺损区上可见带状黄绿色带(盖),孔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空腔,孔缘相应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反光减弱。

⏹Ⅳ期Ⅲ期黄斑孔的OCT特点,同时伴有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完全分离。

检查所见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直径约um),视网膜表面可见线状强反射,孔周神经上皮层间可见囊样无反射腔,裂孔底部向两侧扩散(直径约um),RPE层光带连续/不连续/变薄。

视网膜前可见线状低反射光带,不与黄斑区视网膜相贴,缺损区前光带局限增厚。

黄斑区厚度及容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分析结果见后图。

检查结果眼黄斑区异常反射性质?黄斑裂孔(III期)黄斑前膜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后脱离检查所见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直径约um),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孔缘可见盖膜相连,孔周神经上皮层间可见囊样无反射腔,RPE层光带连续/不连续/变薄。

视网膜前可见线状低反射光带,部分与黄斑区视网膜相贴。

黄斑区厚度及容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分析结果见后图。

检查结果眼黄斑区异常反射性质?黄斑裂孔(II期)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检查所见黄斑中心凹处内层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缺损(直径约um),外层神经上皮光带完整(厚约um),RPE层光带连续/不连续/变薄。

黄斑裂孔黄斑裂孔分期在OCT中的表现讲义

黄斑裂孔黄斑裂孔分期在OCT中的表现讲义
11、平时注意不要强光直射眼睛。另外防止眼外伤。
LoGyAnG
谢 谢
LoGyAnG
LoGyAnG
相关检查 视野检查:与黄斑孔相对应的中心或旁中心暗
点。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全层黄斑孔一般表现为
透见荧光,若视网膜色素上皮未受到损害,荧 光血管造影可表现为正常。 OCT检查:为黄斑裂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 了金标准。可以直观的观察裂孔的大小、形态。
LoGyAnG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LoGyAnG
6、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 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 ,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7、调整荧光屏距离位置。建议距离为50-70厘米, 而荧光屏应略低于眼水平位置10-20厘米,呈15-20度的 下视角。因为角度及距离能降低对屈光的需求,减少眼球 疲劳的几率。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 1.中心视力明显下降。 2.查眼底可见裂孔为圆形或椭圆形,边
缘清楚并稍内陷,底部呈深色,有黄白色小 点。 3.裂孔缘视网膜呈灰白色,四周可见放 射状条纹。裂孔小者1/4、大者1/3乳头 直径。有时裂孔附近可见到半透明的盖膜。
璃体手术中剥除 3、单纯玻璃体腔内注气,如无手术操作问题而视网膜未复
位者,可行玻璃体手术,多数情况为黄斑裂孔周围玻璃体牵 拉未解除 (三)、封闭黄斑裂孔 1、黄斑周围冷凝或光凝术 2、生物因子 :自体血清、自体浓缩血小板、TGF-β2
LoGyAnG
特发性黄斑裂孔激光治疗
LoGyAnG
特发性黄斑裂孔
有关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主要有3个理论: 1、外伤理论(traumatic theroy); 2、囊样变性及血管理论(cystic degeneration and vascular theory); 3、玻璃体理论(vitreous theory)。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变化在频域OCT中的观察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变化在频域OCT中的观察

2012年12月第19卷第12期·论著·(临床研究)收稿日期:2012-11-09基金项目:佛山市医学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编号:2010085)作者简介:肖泽锋,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玻璃体视网膜疾病,E-mail :xiao-zefeng@126.com黄斑裂孔是严重影响人类视力的一类疾病,其中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 )为无明显病因,排除眼底本身疾病而出现的黄斑裂孔,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患者,是中老年人群视力损害最严重的眼科疾病之一。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通过切除玻璃体后皮质,剥离内界膜和视网膜前膜等松解其牵引力,成功封闭黄斑裂孔,从而改善视力,使IMH 的治疗有了历史性突破[1]。

但是,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的患者预后视力却不尽相同,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 )技术,由于其在扫描速度和分辨率上大大提高,使得我们能对IMH 患者在手术前后黄斑区细微结构进行观察,其中光感受器内外节(inner and outer segment ,IS /OS )是我们研究的焦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3例(25只眼)IMH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3只眼),女性20例(22只眼),男女比例为1∶6.7;右眼12只眼(48%),左眼13只眼(52%);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3岁;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3个月。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术前经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检查初诊为IMH ,后经SD-OCT 确诊为IMH 的Ⅲ、Ⅳ期患者。

排除标准:患者术眼屈光间质清晰能看清眼底,排除白内障Ⅳ级以上核患者;排除增龄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及曾经有过眼底病手术史患者;排除术后随访时间小于12月患者。

教你看懂OCT(多图连载,精心力作)

教你看懂OCT(多图连载,精心力作)

教你看懂OCT(多图连载,精心力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利用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几次散射信号,通过扫描,得到生物组织结构断层图像。

OCT对眼底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且逐渐成为某些眼底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正常的视网膜OCT图玻璃体后脱离(PVD)病因: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分开---PVD症状:飞蚊症—玻璃体液化、变性、混浊闪光感---玻璃体对retina牵拉产生物理刺激体征:Weiss环---PVD确切体征治疗选择:无网脱无需特殊治疗OCT表现:一条中等反射条带与retina分开,呈不规则的曲线状或半弧形漂浮于后玻璃体腔中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病因:由于在黄斑部的玻璃体后皮质分离不完全,存在异常粘连和牵拉所致,黄斑部也可有浅的脱离,可为双侧。

可导致黄斑水肿处理方法:玻璃体切除术OTC表现:玻璃体后界膜中高反射信号条带与黄斑区,尤其与中心凹粘连,并牵拉中心凹使其隆起,黄斑水肿增厚,其后的神经视网膜层反射信号降低,有时可见视网膜断裂信号,为裂孔形成视网膜前膜(ERM)病因:视网膜内表面上,由于视网膜胶质细胞、RPE的移行、增生而形成的纤维化膜 ERM收缩可使黄斑发生皱褶、变形,黄斑水肿症状: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治疗方式:玻切剥除ERMOCT表现紧贴视网膜前的一条高反射信号带,可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和水肿黄斑裂孔病因: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可因外伤、变性、长期CME、高度近视、玻璃体牵拉等引起症状:中心视力明显下降,一般为0.1左右OCT表现1、全层孔:全层神经retina缺失,无反射信号2、板层孔:内层神经retina缺失,部分信号缺失3、Ⅰ期黄斑裂孔显示正常黄斑中心凹消失其下方出现一低反射区域黄斑内层组织未见破裂,中心凹区域可见玻璃体牵引,可自发缓解4、Ⅱ期显示视网膜内表面破裂并伴小的、全层视网膜组织缺失,视力下降明显,孔径≤350μm5、Ⅲ期黄斑裂孔显示为界限清楚的中心凹全层视网膜缺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边缘厚度增加,伴有光反射的下降以及视网膜内的水肿,有时可见裂孔前假性孔盖的高回声,孔径为400到500μm6、Ⅳ期显示为全层黄斑裂孔伴玻璃体从黄斑和视盘完全脱离视网膜水肿常见于糖网(DR)、CRVO、Uveitis及白内障术后等病变引起retina血管微循环异常,导致血-视网膜内屏障破坏,血管渗漏形成分类:囊样水肿和弥漫性水肿常累及黄斑部,故视力受影响明显Oct表现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呈囊腔样改变,囊腔内反射信号降低,视网膜内表面隆起2、黄斑区视网膜弥漫性增厚,由于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网膜外层组织信号受到影响,IS/OS、RPE层反射信号降低视网膜劈裂病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分离分类: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老年性视网膜劈裂症、继发性视网膜劈裂症。

OCT形态学参数在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预后中的价值

OCT形态学参数在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预后中的价值

OCT形态学参数在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预后中的价值刘瑞;盛敏杰【摘要】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术后效果的评估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术前测量的黄斑裂孔最小直径、裂孔基底最大直径、裂孔最大高度、黄斑裂孔指数、裂孔形成因子、裂孔牵拉指数、黄斑裂孔愈合指数、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中心凹视锥细胞外节尖端线、中心子区视网膜厚度以及黄斑裂孔内口直径等形态学参数与术后视力和裂孔解剖复位情况存在一定相关性.认识各种预测指标、熟悉其价值有助于手术者直观地对术后情况进行判断,也有助于加深对黄斑裂孔形态、功能学改变的了解.%Accompany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level,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redicting the surgical outcome for idiopathic macular hole.Preoperative morphologic parameters like minimum diameter,base diameter,maximum height,macular holeindex,hole form factor,tractional hole index,macular hole closureindex,photoreceptor inner-outer segment junction,cone outer segmenttips line,central subfield retinal thickness and macular hole inner opening diameter were proved correlated to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and anatomical results.It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to know these predictors to judge the surgical outcome and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idiopathic macular hole.【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7(017)008【总页数】4页(P1473-1476)【关键词】黄斑裂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手术治疗;预后【作者】刘瑞;盛敏杰【作者单位】200072 中国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眼科;200090 中国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术后效果的评估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yAnG
相关检查 视野检查:与黄斑孔相对应的中心或旁中
心暗点。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全层黄斑孔一般表
现为透见荧光,若视网膜色素上皮未受 到损害,荧光血管造影可表现为正常。 OCT检查:为黄斑裂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提供了金标准。可以直观的观察裂孔的 大小、形态。
LoGyAnG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MH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黄斑区视网膜 组织的损伤,在视网膜内界膜至色素上皮 层发生的组织缺损。
常发生在老年人及曾受过眼外伤或高度近 视的人中。黄斑位于视网膜中央,是视力 最敏感区,负责视觉和色觉的视锥细胞就 分布于该区域,因此任何累及黄斑部的病 变都会引起中心视力的明显下降、视物色 暗、变形等。
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7、调整荧光屏距离位置。建议距离为50-70厘米,而
荧光屏应略低于眼水平位置10-20厘米,呈15-20度的下视
LoGyAnG
分类: 按程度可分为:全层裂孔和板层裂孔。 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黄斑裂孔和特发性黄 斑裂孔。
临床上常分为以下三类: 1、特发性黄斑裂孔; 2、外伤性黄斑裂孔; 3、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后两者可出现视网膜脱离,特别是高度近视合并黄斑
裂孔。
LoGyAnG
发病因素及机制
LoGyAnG
(一)、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 适应证 :发病时间短,存在玻璃体后脱离,无明确玻璃体-黄斑
牵拉,无严重PVR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填充 玻璃体切割适应证: 1、合并PVR者,视网膜出现固定皱褶 2、黄斑裂孔周围出现前膜,将影响术后裂孔闭合,需在玻璃
LoGyAnG
LoGyAnG
黄斑裂孔的治疗方法
黄斑裂孔的治疗方法:
黄斑裂孔不伴有网脱者,严密观察;
伴有网脱者,手术治疗。对有网脱倾 向者,予氩激光治疗,封闭裂孔,预 防网脱。
1期的黄斑裂孔可自行愈合。 对2-4期的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时采
用或者不用内界膜剥除,同时应用气 体填充物是有效的。
LoGyAnG
黄斑裂孔3-D OCT表现
LoGyAnG
特发性黄斑裂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oGyAnG
特发性黄斑裂孔
LoGyAnG
特发性黄斑裂孔
LoGyAnG
外伤性黄斑裂孔
LoGyAnG
外伤性黄斑裂孔
LoGyAnG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体手术中剥除 3、单纯玻璃体腔内注气,如无手术操作问题而视网膜未复位
者,可行玻璃体手术,多数情况为黄斑裂孔周围玻璃体牵拉 未解除 (三)、封闭黄斑裂孔 1、黄斑周围冷凝或光凝术 2、生物因子 :自体血清、自体浓缩血小板、TGF-β2
LoGyAnG
特发性黄斑裂孔激光治疗
LoGyAnG
特发性黄斑裂孔
发病因素
它主要由炎症、外伤、中毒、变性与高度近视等所致的长期黄斑囊 样水肿发展而来。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生在老年人无其他诱发眼病相对 健康眼,多见于女性,病因不清,目前认为玻璃体后皮质收缩对黄斑 的切线向的牵拉力起到重要作用。
有关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主要有3个理论: 1、外伤理论(traumatic theroy); 2、囊样变性及血管理论(cystic degeneration and vascular theory); 3、玻璃体理论(vitreous theory)。
LoGyAnG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1、平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用眼睛,避免形成近视。切忌
"目不转睛",自行注意频密并完整的眨眼动作,经常眨眼可减
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避免泪液蒸发。

2、不吹太久的空调, 避免座位上有气流吹过,并在座
位附近放置茶水,以增加周边的湿度。

3、多吃各种水果,特别是柑桔类水果,还应多吃绿色蔬
LoGyAnG

延斑
L o G
安 大

y A n
学 咸

G阳


眼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眼科
Macular hole(MH)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1 黄斑裂孔的定义及分类 2 发病因素及机制 3 临床表现 4 黄斑裂孔的分期
LoGyAnG
5 诊断要点 6 鉴别诊断
7 治疗及预后 8 预防措施
LoGyAnG
菜、粮食、鱼和鸡蛋。多喝水对减轻眼睛干燥也有帮助。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

5、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通常连续
操作1小时,休息5-10分钟。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
LoGyAnG

6、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
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
LoGyAnG
临床表现
黄斑全层裂孔者视力显著下降(多在0.5 以下),中央注视点为暗点;裂隙灯前 置镜检查可见裂孔处光带中断现象; OCT检查可直观显示玻璃体后皮质与黄 斑裂孔的关系,及黄斑裂孔处组织病变 状况,对黄斑裂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 供了金标准。
LoGyAnG
黄斑裂孔的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Gass将特发性黄斑裂孔分为4期: I期为裂孔形成前期,仅中心凹脱离,视力轻度下降,中 心凹可见黄色斑点或黄色小环,约一半数病例会自发缓 解; II期~IV期为全层裂孔,II期裂孔<400um,呈偏心的半 月形、马蹄形或椭圆形; III期为>400um圆孔,II~III期时玻璃体后皮质仍与黄斑 粘连; IV期为已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的较大裂孔,可见Weiss环。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
1.中心视力明显下降。 2.查眼底可见裂孔为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清楚并稍内陷,底部呈深色,有 黄白色小点。
3.裂孔缘视网膜呈灰白色,四周可 见放射状条纹。裂孔小者1/4、大者1 /3乳头直径。有时裂孔附近可见到半 透明的盖膜。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OCT表现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鉴别诊断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LoGyA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