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在黄斑裂洞诊断
黄斑裂孔黄斑裂孔分期在OCT中的表现

手术治疗
手术并发症:出血、炎症、视网膜脱离等
术后恢复:定期复查,注意眼部卫生
手术目的:封闭裂孔,减轻或消除玻璃体对黄斑的牵拉
手术方法: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
预后评估
视力恢复情况: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需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效果进行评估
并发症发生情况:黄斑裂孔手术后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如视网膜脱落、黄斑水肿等,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视网膜前出现玻璃体后脱离
视网膜下出现新生血管
视力下降至0.1以下
晚期黄斑裂孔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出现囊样改变
视盘黄斑纤维束受损
视网膜内界膜消失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完全断裂
04
OCT在黄斑裂孔诊断中的应用
OCT的基本原理
OCT技术原理:基于光学相干理论,通过测量光在生物组织中的相干散射来获取组织结构信息
定量测量:OCT可以定量测量视网膜各层的厚度和结构变化,为黄斑裂孔的诊断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早期诊断:OCT能够发现早期黄斑裂孔,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保护视力。
随访观察:通过定期随访观察,OCT可以评估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OCT在黄斑裂孔分期中的应用
OCT在黄斑裂孔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视网膜内界膜的破坏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的损害与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黄斑裂孔的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黄斑裂孔会导致中心视力的明显下降,患者难以看清近距离的物体。
视野缺损:黄斑裂孔会导致视野中心出现暗点,影响患者的视野范围。
视觉扭曲:黄斑裂孔患者可能会出现视物变形、扭曲的现象,影响视觉质量。
闪光感:部分黄斑裂孔患者可能会出现眼前闪光的现象,这是由于视网膜受到牵拉所致。
OCT和前置镜在白内障患者术前黄斑病变检查中的诊断价值

OCT和前置镜在白内障患者术前黄斑病变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前置镜在白内障患者术前黄斑病变检查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80例(120眼),术前均行裂隙灯下前置镜及OCT扫描检查眼底,以手术检查结果为对照,比较两种方法对黄斑病变及其种类的检出率。
结果:手术检查显示有18例(26眼)患者有黄斑病变(21.67%),OCT对白内障患者术前黄斑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裂隙灯下前置镜的检出率(19.17% vs 7.50%,P<0.01)。
OCT检查对白内障患者黄斑病变中的黄斑水肿、黄斑前膜、黄斑渗出、黄斑出血和黄斑裂孔及玻璃膜疣的检出率与裂隙灯下前置镜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对黄斑病变中的萎缩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脉络膜萎缩等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
结论:OCT较之裂隙灯下前置镜检查对黄斑部的细微结构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作为白内障术前筛查黄斑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医疗风险。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and anterior mirror in the detection of preoperative macular lesions of patients with cataract. Methods:Eighty cases of patients (120 eyes)undergoing 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were selected. Before surgery,all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the ophthalmoscope under the slit lamp anterior mirror and OCT scan. The detection rates of macular lesions and their typ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by referencing the results of operation examination. Results:Eighteen patients with macular degeneration were detected by surgical examination (26 eyes,21.67%). The detection rate of OCT for macular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catarac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nterior mirror before operation (19.17% vs 7.5%,P<0.01).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OCT and slit lamp anterior mirror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macular degeneration including macular edema,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macular effusion,macular hemorrhage and macular hole and glass warts (P>0.05). However,the detection rate of OCT for atrophic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pathological myopia choroidal atrophy and other les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lit lamp (P<0.05).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slit lamp,OCT has higher resolution for macular fine structure,and can be used as a method for the screening of macular disease before cataract surgery and is of benefit to further reducing medical risk.KEY WORDS OCT;anterior mirror;cataract;macular degeneration白內障是一种全球公认的致盲性眼病,临床上常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体植入术进行手术治疗,治愈率极高,但部分患者手术成功后依然出现视力低下等现象。
oct黄斑裂孔愈合规律

OCT(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眼底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观察黄斑裂孔的形态和结构,以及黄斑裂孔的愈合过程。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区域的视网膜组织出现裂隙,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黄斑裂孔的愈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数周到数月的时间。
OCT图像可以显示黄斑裂孔的形态和结构,以及黄斑裂孔周围的视网膜组织的变化。
根据OCT图像的表现,黄斑裂孔的愈合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桥接型愈合:黄斑裂孔边缘的视网膜组织重新连接,形成一个“桥”状结构,将黄斑裂孔覆盖起来。
2. 收缩型愈合:黄斑裂孔边缘的视网膜组织收缩,使黄斑裂孔逐渐缩小,直至完全愈合。
3. 膨胀型愈合:黄斑裂孔边缘的视网膜组织膨胀,使黄斑裂孔逐渐扩大,直至完全愈合。
4. 混合型愈合:黄斑裂孔的愈合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愈合规律可能会同时出现,例如收缩型愈合和桥接型愈合同时存在。
总之,OCT黄斑裂孔愈合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OCT图像的表现来判断。
对于黄斑裂孔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黄斑裂孔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它会导致视网膜层次变化并给患者带来视力损害。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黄斑裂孔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已经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并讨论其临床意义和前景。
OCT技术是如何应用于黄斑裂孔的?OCT是一种通过测量反射光信号来获取组织结构信息的成像技术。
在诊断黄斑裂孔时,医生会利用OCT仪器对患者的眼睛进行扫描,获得横截面的高分辨率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黄斑裂孔所导致的视网膜层次变化,包括视网膜的纤维层厚度、黄斑区的形态和水肿程度等。
通过OCT技术,医生可以准确地观察到黄斑裂孔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OCT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监测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情况。
OCT技术在黄斑裂孔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OCT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如何?通过对大量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OCT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OCT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黄斑区的细微结构和病变情况。
这些图像不仅有利于医生准确诊断黄斑裂孔,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OCT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非侵入性的检查,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相比传统的检查方法,如眼底检查和视网膜造影,OCT技术无需接触患者的眼球,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OCT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情况。
在黄斑裂孔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定期的OCT检查,及时发现疾病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OCT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OCT形态学参数在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预后中的价值

OCT形态学参数在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预后中的价值刘瑞;盛敏杰【摘要】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术后效果的评估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术前测量的黄斑裂孔最小直径、裂孔基底最大直径、裂孔最大高度、黄斑裂孔指数、裂孔形成因子、裂孔牵拉指数、黄斑裂孔愈合指数、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中心凹视锥细胞外节尖端线、中心子区视网膜厚度以及黄斑裂孔内口直径等形态学参数与术后视力和裂孔解剖复位情况存在一定相关性.认识各种预测指标、熟悉其价值有助于手术者直观地对术后情况进行判断,也有助于加深对黄斑裂孔形态、功能学改变的了解.%Accompany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level,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redicting the surgical outcome for idiopathic macular hole.Preoperative morphologic parameters like minimum diameter,base diameter,maximum height,macular holeindex,hole form factor,tractional hole index,macular hole closureindex,photoreceptor inner-outer segment junction,cone outer segmenttips line,central subfield retinal thickness and macular hole inner opening diameter were proved correlated to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and anatomical results.It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to know these predictors to judge the surgical outcome and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idiopathic macular hole.【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7(017)008【总页数】4页(P1473-1476)【关键词】黄斑裂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手术治疗;预后【作者】刘瑞;盛敏杰【作者单位】200072 中国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眼科;200090 中国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术后效果的评估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医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眼科诊断中的应用

医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眼科成像技术,它在眼科诊断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医用OCT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几个主要应用:
1. 黄斑疾病诊断:医用OCT技术可以用于黄斑区的高分辨率成像,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黄斑疾病,如黄斑裂孔、黄斑水肿、黄斑变性等。
OCT成像能够提供黄斑区域的详细结构信息,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2. 青光眼诊断:OCT技术可以用于测量和评估青光眼患者的视神经头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以及视杯与盘比例等指标。
这些数据对于早期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跟踪具有重要意义。
3. 视网膜血管疾病诊断:OCT技术可用于评估各种视网膜血管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前膜等。
通过OCT成像,医生可以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和结构改变,帮助早期发现病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 角膜病变评估:OCT技术可用于检测和诊断角膜病变,如角膜干燥症、角膜炎等。
OCT 成像能够提供角膜的层析结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评估角膜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5. 屈光介质成像:OCT技术可用于评估眼内各个屈光介质的结构和厚度,如晶状体、玻璃体等。
这对于眼内屈光介质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手术规划非常重要。
总之,医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眼科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提供了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的眼底成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及早地诊断和监测眼科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眼健康管理和治疗服务。
oct黄斑裂孔描述

正常oct:双眼视盘、黄斑区未见异常反射。
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完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表面反射连续、光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反射连续、光滑,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之间连接紧密。
黄斑区厚度及容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分析结果见后图。
(右眼屈光间质欠清晰,结果仅供参考)⏹I期黄斑中心凹变形或消失,中心凹神经上皮脱离,呈现暗区与空腔,未见全层组织缺损,或伴视网膜前膜或玻璃体黄斑牵引。
⏹Ⅱ期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光带部分缺损,伴小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或仅有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裂孔直径<350微米,裂孔周缘神经上皮有囊样水肿的空腔。
孔缘翘起处相应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反光减弱。
⏹Ⅲ期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反光带全层缺损,直径达500微米,缺损区上可见带状黄绿色带(盖),孔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空腔,孔缘相应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反光减弱。
⏹Ⅳ期Ⅲ期黄斑孔的OCT特点,同时伴有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完全分离。
检查所见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直径约um),视网膜表面可见线状强反射,孔周神经上皮层间可见囊样无反射腔,裂孔底部向两侧扩散(直径约um),RPE层光带连续/不连续/变薄。
视网膜前可见线状低反射光带,不与黄斑区视网膜相贴,缺损区前光带局限增厚。
黄斑区厚度及容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分析结果见后图。
检查结果眼黄斑区异常反射性质?黄斑裂孔(III期)黄斑前膜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后脱离检查所见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直径约um),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孔缘可见盖膜相连,孔周神经上皮层间可见囊样无反射腔,RPE层光带连续/不连续/变薄。
视网膜前可见线状低反射光带,部分与黄斑区视网膜相贴。
黄斑区厚度及容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分析结果见后图。
检查结果眼黄斑区异常反射性质?黄斑裂孔(II期)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检查所见黄斑中心凹处内层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缺损(直径约um),外层神经上皮光带完整(厚约um),RPE层光带连续/不连续/变薄。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黄斑疾病诊断中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黄斑疾病诊断中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黄斑疾病的诊断。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黄斑疾病患者40例应用OCT 对黄斑疾病进行诊断,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黄斑疾病患者40例应用OCT诊断,黄斑水肿2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9例,黄斑裂孔3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2例,黄斑部视网膜前膜2例,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例,视网膜劈裂1例,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症1例。
结论:OCT应用于黄斑疾病诊断筛查,确诊率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黄斑疾病;诊断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OCT)为非接触、非侵入性眼科影像诊断技术,可对眼组织进行断层成像,其轴像分辨率为10μm。
对视神经、视网膜、黄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监测病情、定量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均有重要应用价值。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可以精确的检查和黄斑病变,对早期诊断十分具有优势[1]。
主要对眼底各部位的结构异常进行检测。
对临床诊断和术前检查及术后疗效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对我院收治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的黄斑疾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黄斑疾病患者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8.5±7.5岁;视力为0.01~0.8,平均0.50±0.23。
病程3~12年,平均年龄6.5±0.3年。
1.2 方法使用的仪器多为Zeiss—Humphrey OCT检查仪,它是由眼底摄像机、低相干光干涉仪、监视器、计算机、图像显示器及打印机等组成。
受检者检查前用0.5%托品酰胺将瞳孔散大7~8 mm,患者采取坐位,调整下颌架于舒适位置,被检眼注视镜头内闪烁注视点。
扫描方式根据病变性质和范围选择水平、垂直、环行、放射状以及不同角度的线性扫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层裂洞
板层裂洞
裂洞伴神经上皮脱离
特发性黄斑裂洞影像特征
裂洞洞缘神经上皮水肿,并向内倾斜 裂洞前面可见玻璃体后界膜(水平、垂直) 裂洞前面有洞盖 特发性黄斑裂洞分4期 治疗原则
特发性黄斑裂洞分期
Ⅰ期:
正常中心凹曲线形态改变,中心凹部被牵起,此区域间视网膜间层出 现间隙或囊腔,分为1a、1b期;
继发性黄斑裂洞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 a 无裂洞 b 全层洞 c 外洞 d 内洞
囊样变性
普通眼底 OCT:未见神经上皮缺损,神经上皮变
薄 OCT:在神经上皮内囊样无反射
视网膜囊样变性
1. 定义 2.眼底彩像 3.OCT特征:和劈裂一样,只是比劈裂更局 限呈球形,液体来源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 血管,不是玻璃体。
玻璃体和中心凹周边紧密粘连 钝挫伤时是外力的间接作用点 黄斑中心凹是高耗氧处
临床诊断黄斑裂洞主要依据
症状是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变形 视力:≤0.1(中心视力) 视野:绝对中心暗点 注视性质:旁中心注视 注视直线带有缺损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光带移位 病灶底部可见黄色斑点,洞缘存在灰白色晕 FFA:病灶处呈透见荧光点
OCT在黄斑裂洞 诊断中的应用
黄斑裂洞的定义及分类
黄斑裂洞(Macular Hole):是指发 生于黄斑区的视网膜裂洞,各种原因 造成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的损伤,在视 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缺损, 形成裂洞。
为什么视网膜裂洞常发生在中心凹
中心凹解剖特征 a. 神经上皮层薄、仅8层 b. 内界膜菲薄
正常黄斑OCT影像
NFL表示神经纤维层,
ILM表示内界膜,
GCL表示神经节细胞层, IPL表示内丛状层,
OPL表示外丛状层,
IS/OS表示内外感光层结联,
RPE/CC表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Choroid表示脉络膜层
OCT黄斑裂洞共同影像特征
全层裂洞 板层裂洞 伴有神经上皮脱离
先天性黄斑色素上皮缺损
眼底:红色斑,有中心反光,双眼 对称
OCT:色素上皮部分缺损、毛细血 管存在
假性黄斑裂洞
眼底:红色斑,膜样组织,血管弯曲 OCT:神经上皮增厚,存在陡峭的凹
洞,中心凹神经上皮厚薄正常,无明 显裂洞。
板层裂洞伴神经 上皮脱离
术前
术后
1-4期黄斑裂孔
外伤性黄斑裂洞
FFA:无透见荧光点 普通眼底:裂洞大小不等,洞底
无黄色点,周边无晕 裂洞周边有水肿,范围大、出血、
网脱 治疗原则
萎缩性黄斑裂洞
FFA黄斑处透见荧光,分不出裂洞所在 直接检眼镜检查:黄斑未见明显裂洞 OCT:可见裂洞的神经上皮缺损 OCT:黄斑神经上皮菲薄
Ⅱ期:
黄斑区神经上皮全层断裂,直径<350um,断裂处位于中心凹旁,另一 端未断离;
Ⅲ期:
神经上皮断膜完全游离,玻璃体 与后极部视网膜分离,其表面可见平行的玻璃体后界膜及盖膜反射;
Ⅳ期:
黄斑部全层神经上皮缺损,直径>350um ,未见玻璃体后界膜及盖膜 反射,眼底检查可见Weiss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