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OCT观察黄斑裂孔的自发闭合

合集下载

黄斑裂孔黄斑裂孔分期在OCT中的表现

黄斑裂孔黄斑裂孔分期在OCT中的表现
药物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比较
手术治疗
手术并发症:出血、炎症、视网膜脱离等
术后恢复:定期复查,注意眼部卫生
手术目的:封闭裂孔,减轻或消除玻璃体对黄斑的牵拉
手术方法: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
预后评估
视力恢复情况: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需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效果进行评估
并发症发生情况:黄斑裂孔手术后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如视网膜脱落、黄斑水肿等,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视网膜前出现玻璃体后脱离
视网膜下出现新生血管
视力下降至0.1以下
晚期黄斑裂孔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出现囊样改变
视盘黄斑纤维束受损
视网膜内界膜消失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完全断裂
04
OCT在黄斑裂孔诊断中的应用
OCT的基本原理
OCT技术原理:基于光学相干理论,通过测量光在生物组织中的相干散射来获取组织结构信息
定量测量:OCT可以定量测量视网膜各层的厚度和结构变化,为黄斑裂孔的诊断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早期诊断:OCT能够发现早期黄斑裂孔,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保护视力。
随访观察:通过定期随访观察,OCT可以评估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OCT在黄斑裂孔分期中的应用
OCT在黄斑裂孔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视网膜内界膜的破坏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的损害与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黄斑裂孔的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黄斑裂孔会导致中心视力的明显下降,患者难以看清近距离的物体。
视野缺损:黄斑裂孔会导致视野中心出现暗点,影响患者的视野范围。
视觉扭曲:黄斑裂孔患者可能会出现视物变形、扭曲的现象,影响视觉质量。
闪光感:部分黄斑裂孔患者可能会出现眼前闪光的现象,这是由于视网膜受到牵拉所致。

黄斑裂孔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关键在于什么

黄斑裂孔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关键在于什么

保持眼部健康
添加 标题
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添加 标题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定时休息
添加 标题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
添加 标题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治疗
定期眼部检查
检查频率:根据个人年龄、 眼部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
定期检查的重要性:早期发 现黄斑裂孔,及时治疗
检查项目:包括视力检查、 眼底检查、眼压检查等
02
黄斑裂孔的早期治疗
药物治疗
抗VEGF药物:如 Lucentis、Eylea等, 可抑制新生血管生长,
减轻黄斑裂孔症状
抗氧化剂:如维生素 C、维生素E等,可 减轻氧化应激,减轻
黄斑裂孔症状
抗炎药物:如皮质类固醇, 可减轻炎症反应,减轻黄
斑裂孔症状
其他药物:如β-阻滞剂、 碳酸酐酶抑制剂等,可减 轻眼内压,减轻黄斑裂孔
检查注意事项:选择专业眼 科医院,遵循医生建议进行
相关检查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手术目的:修复黄斑裂孔,恢复视力 手术方式:玻璃体切除术、激光光凝术、眼内注射等 手术风险:可能引起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并发症 术后护理:注意用眼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
03
黄斑裂孔的预防
控制慢性疾病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动 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水平,避免血压波动 控制血脂:高血脂患者应控制血脂水平,避免血脂波动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提高身体素质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眼睛的影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眼底自发荧光成像(FAF)在监测视盘小凹黄斑病变中的作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眼底自发荧光成像(FAF)在监测视盘小凹黄斑病变中的作用
( Hirakata et al: Ophthalmology 2005)
背景: 视盘小凹黄斑病变
然而,绝大多数患眼需要几乎1年的时间才能达 到视网膜完全复位。
术前视力= 术前视力= 0.1 术后2 术后2个月视力 = 0.4
术后6 术后6个月视力 = 0.8
术后12个月视力 = 1.2 术后12个月视力 12
术后
47岁女性视力= 0.3
黄斑脱离自然病程
无赤光
自发 荧光
结论
1) OCT结果提示邻近视盘的玻璃体牵拉是导致视网膜层间分离和 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 2) FAF图像显示了外节感受器的变化,对应了该疾病恢复的阶段。 3) 在玻璃体切割术后仍有视网膜脱离的残留时视力也有改善, 推测视力改善可能缘于光感受器外节的重建。
术后
FAF结果
术前 • • • • • 12眼 (n = 12眼) (2 眼) 视网膜脱离和外层视网膜分离: 黑色(12 眼) 网膜下沉淀物: 颗粒状高荧光 不规则黑色区域周围的边缘高荧光(2眼; 自然病程) (n = 10 眼) 视网膜脱离改善 : 较术前亮度增加 伴随网膜下沉淀物增加的颗粒状高荧光增多;相当于OCT中光 感受器外节的厚度增加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眼底自发荧光成像(FA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眼底自发荧光成像(FAF) (OCT)和眼底自发荧光成像 在监测视盘小凹黄斑病变中的作用
杏林眼科中心 杏林医科大学 东京, 日本
Akito Hirakata
背景: 视盘小凹黄斑病变
不用激光光凝,仅手术诱导PVD,对于视网膜复 位和改善视力有效。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视网膜自发荧 光成像(FAF)在监测先天性视盘小凹相关浆液性视 网膜脱离中的作用

oct黄斑裂孔愈合规律

oct黄斑裂孔愈合规律

OCT(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眼底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观察黄斑裂孔的形态和结构,以及黄斑裂孔的愈合过程。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区域的视网膜组织出现裂隙,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黄斑裂孔的愈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数周到数月的时间。

OCT图像可以显示黄斑裂孔的形态和结构,以及黄斑裂孔周围的视网膜组织的变化。

根据OCT图像的表现,黄斑裂孔的愈合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桥接型愈合:黄斑裂孔边缘的视网膜组织重新连接,形成一个“桥”状结构,将黄斑裂孔覆盖起来。

2. 收缩型愈合:黄斑裂孔边缘的视网膜组织收缩,使黄斑裂孔逐渐缩小,直至完全愈合。

3. 膨胀型愈合:黄斑裂孔边缘的视网膜组织膨胀,使黄斑裂孔逐渐扩大,直至完全愈合。

4. 混合型愈合:黄斑裂孔的愈合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愈合规律可能会同时出现,例如收缩型愈合和桥接型愈合同时存在。

总之,OCT黄斑裂孔愈合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OCT图像的表现来判断。

对于黄斑裂孔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OCT在黄斑裂洞诊断

OCT在黄斑裂洞诊断

全层裂洞
板层裂洞
裂洞伴神经上皮脱离
特发性黄斑裂洞影像特征
裂洞洞缘神经上皮水肿,并向内倾斜 裂洞前面可见玻璃体后界膜(水平、垂直) 裂洞前面有洞盖 特发性黄斑裂洞分4期 治疗原则
特发性黄斑裂洞分期
Ⅰ期:
正常中心凹曲线形态改变,中心凹部被牵起,此区域间视网膜间层出 现间隙或囊腔,分为1a、1b期;
继发性黄斑裂洞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 a 无裂洞 b 全层洞 c 外洞 d 内洞
囊样变性
普通眼底 OCT:未见神经上皮缺损,神经上皮变
薄 OCT:在神经上皮内囊样无反射
视网膜囊样变性
1. 定义 2.眼底彩像 3.OCT特征:和劈裂一样,只是比劈裂更局 限呈球形,液体来源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 血管,不是玻璃体。
玻璃体和中心凹周边紧密粘连 钝挫伤时是外力的间接作用点 黄斑中心凹是高耗氧处
临床诊断黄斑裂洞主要依据
症状是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变形 视力:≤0.1(中心视力) 视野:绝对中心暗点 注视性质:旁中心注视 注视直线带有缺损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光带移位 病灶底部可见黄色斑点,洞缘存在灰白色晕 FFA:病灶处呈透见荧光点
OCT在黄斑裂洞 诊断中的应用
黄斑裂洞的定义及分类
黄斑裂洞(Macular Hole):是指发 生于黄斑区的视网膜裂洞,各种原因 造成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的损伤,在视 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缺损, 形成裂洞。
为什么视网膜裂洞常发生在中心凹
中心凹解剖特征 a. 神经上皮层薄、仅8层 b. 内界膜菲薄
正常黄斑OCT影像
NFL表示神经纤维层,
ILM表示内界膜,
GCL表示神经节细胞层, IPL表示内丛状层,

OCT在黄斑裂洞诊断

OCT在黄斑裂洞诊断
黄斑裂洞
FFA:无透见荧光点 普通眼底:裂洞大小不等,洞底
无黄色点,周边无晕 裂洞周边有水肿,范围大、出血、
网脱 治疗原则
萎缩性黄斑裂洞
FFA黄斑处透见荧光,分不出裂洞所在 直接检眼镜检查:黄斑未见明显裂洞 OCT:可见裂洞的神经上皮缺损 OCT:黄斑神经上皮菲薄
继发性黄斑裂洞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 a 无裂洞 b 全层洞 c 外洞 d 内洞
囊样变性
普通眼底 OCT:未见神经上皮缺损,神经上皮变
薄 OCT:在神经上皮内囊样无反射
视网膜囊样变性
1. 定义 2.眼底彩像 3.OCT特征:和劈裂一样,只是比劈裂更局 限呈球形,液体来源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 血管,不是玻璃体。
先天性黄斑色素上皮缺损
眼底:红色斑,有中心反光,双眼 对称
OCT:色素上皮部分缺损、毛细血 管存在
假性黄斑裂洞
眼底:红色斑,膜样组织,血管弯曲 OCT:神经上皮增厚,存在陡峭的凹
洞,中心凹神经上皮厚薄正常,无明 显裂洞。
板层裂洞伴神经 上皮脱离
术前
术后
玻璃体和中心凹周边紧密粘连 钝挫伤时是外力的间接作用点 黄斑中心凹是高耗氧处
临床诊断黄斑裂洞主要依据
症状是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变形 视力:≤0.1(中心视力) 视野:绝对中心暗点 注视性质:旁中心注视 注视直线带有缺损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光带移位 病灶底部可见黄色斑点,洞缘存在灰白色晕 FFA:病灶处呈透见荧光点
正常黄斑OCT影像
NFL表示神经纤维层,
ILM表示内界膜,
GCL表示神经节细胞层, IPL表示内丛状层,
OPL表示外丛状层,
IS/OS表示内外感光层结联,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黄斑裂孔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它会导致视网膜层次变化并给患者带来视力损害。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黄斑裂孔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已经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并讨论其临床意义和前景。

OCT技术是如何应用于黄斑裂孔的?OCT是一种通过测量反射光信号来获取组织结构信息的成像技术。

在诊断黄斑裂孔时,医生会利用OCT仪器对患者的眼睛进行扫描,获得横截面的高分辨率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黄斑裂孔所导致的视网膜层次变化,包括视网膜的纤维层厚度、黄斑区的形态和水肿程度等。

通过OCT技术,医生可以准确地观察到黄斑裂孔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OCT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监测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情况。

OCT技术在黄斑裂孔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OCT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如何?通过对大量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OCT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OCT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黄斑区的细微结构和病变情况。

这些图像不仅有利于医生准确诊断黄斑裂孔,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OCT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非侵入性的检查,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相比传统的检查方法,如眼底检查和视网膜造影,OCT技术无需接触患者的眼球,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OCT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情况。

在黄斑裂孔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定期的OCT检查,及时发现疾病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OCT技术在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变化在频域OCT中的观察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变化在频域OCT中的观察

2012年12月第19卷第12期·论著·(临床研究)收稿日期:2012-11-09基金项目:佛山市医学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编号:2010085)作者简介:肖泽锋,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玻璃体视网膜疾病,E-mail :xiao-zefeng@126.com黄斑裂孔是严重影响人类视力的一类疾病,其中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 )为无明显病因,排除眼底本身疾病而出现的黄斑裂孔,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患者,是中老年人群视力损害最严重的眼科疾病之一。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通过切除玻璃体后皮质,剥离内界膜和视网膜前膜等松解其牵引力,成功封闭黄斑裂孔,从而改善视力,使IMH 的治疗有了历史性突破[1]。

但是,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的患者预后视力却不尽相同,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 )技术,由于其在扫描速度和分辨率上大大提高,使得我们能对IMH 患者在手术前后黄斑区细微结构进行观察,其中光感受器内外节(inner and outer segment ,IS /OS )是我们研究的焦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3例(25只眼)IMH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3只眼),女性20例(22只眼),男女比例为1∶6.7;右眼12只眼(48%),左眼13只眼(52%);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3岁;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3个月。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术前经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检查初诊为IMH ,后经SD-OCT 确诊为IMH 的Ⅲ、Ⅳ期患者。

排除标准:患者术眼屈光间质清晰能看清眼底,排除白内障Ⅳ级以上核患者;排除增龄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及曾经有过眼底病手术史患者;排除术后随访时间小于12月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OCT 观察黄斑裂孔的自发闭合
李 永 戴 虹 夏 群 龙 力 张尧贞
北京医院眼科 100730
特发性黄斑裂孔多发生于60~70岁,无屈光不正的老年女性,人群中约有千分之三的患者因黄斑裂孔而致视力损害,是比较常见的致盲眼病〔1〕。

外伤性黄斑裂孔多发生于年轻人,一般是由于受伤后黄斑部视网膜撕裂或外伤性黄斑囊样水肿破裂所致的黄斑中心凹处的神经上皮缺失
〔2〕。

近年来由于对
黄斑裂孔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大部分病人视力都有所改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黄斑裂孔进行早期手术干预。

但是有一部分黄斑裂孔特别是外伤性黄斑裂孔是可以自发闭合的。

所以对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观察一段时间是很值得的。

本文报导了应用OCT
观察三例黄斑裂孔,其中两例为外伤性黄斑
裂孔,一例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其裂孔的自发闭合情况。

例1:18岁青年男性,
就诊前一周被篮球打伤左眼,当时视力:右眼015,左眼0105;左眼球结膜下出血,前房末见明显异常,眼底镜检查发现黄斑区放射状高反光皱折,中央见一个小圆孔。

行OCT 扫描显示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缺失,直径为183
μm ,内表面一强反光带(图1),临床诊断为外伤性黄斑裂孔伴黄斑前膜。

因家庭经济困难要求暂不手术,三个月后门诊复查时,视力上升为014。

OCT 扫描显示黄斑中心凹正常反光曲线恢复,中心凹旁有一个小范围的色素上皮脱离(图2)。

图1 外伤性黄斑裂孔,
直径为183
μm ,视力为0105图2 外伤性黄斑裂孔自发闭合后伴发小的色素上皮脱离,视力上升为014
例2:21岁男性大学生被足球击伤右眼,受伤后即来我院就诊,当时检查视力右0105,左018;右眼前房及玻璃体内均有少量出血,眼底镜发现右眼黄斑中心凹处一个红色小孔。

OCT 扫描显示玻璃体内数个高反光点并见一稀疏之强反光带,
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全层缺失(图3),孔径为241
μm 。

给予维生素C 及复方芦丁等药物治疗,一周后复查时发现黄斑裂孔闭合,黄斑中心凹仍有出血。

OCT 显示黄斑中心凹反光曲线恢复正常,中心凹局部增厚,反光增强(图4)。

图3 外伤性黄斑裂孔伴发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出血,直径为241
μm
图4 外伤性黄斑裂孔自发闭合伴黄斑出血,视力无改善
例3:67岁女性,因右眼视物模糊就诊,视力右眼0105,左眼110;眼底镜检查发现右眼黄斑全层裂孔,OCT 显示右眼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全层缺失,直径为216
μm ,两旁视网膜增厚,其间见低反射腔,平均厚度为365
μm (图5
)。

患者不愿手术,建议每年复查一次。

一年后复查时发现裂孔闭合,视力提高到0115,OCT 显示黄斑中心凹曲线恢复正常并有一
强反光带与视网膜部分分开(图6)。

图5 特发性黄斑裂孔,直径为216
μm ,两旁视网膜增厚平均为365μm 图6 特发性黄斑裂孔自发闭合伴玻璃体部分后脱离,视力提高为0115
讨论:G ass 提出黄斑中心凹处切线方向的玻璃体牵拉可以导致黄斑裂孔形成〔3〕,如果将这种牵拉解除可以使黄斑裂
孔自发闭合〔4〕。

Y amashita 〔5〕
认为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形成有两
种不同的机制,一种为受伤时玻璃体发生了后脱离,视网膜发生了撕裂而伴发视力骤然下降;另一种为受伤时未发生玻璃体后脱离,黄斑部受玻璃体牵拉而发生黄斑囊样水肿,囊肿破裂发生迟发性黄斑裂孔及视力下降。

OCT 是一种具有纵向高分辨力的断层成像技术,它可以帮助观察黄斑裂孔解剖结构的变化及与玻璃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报告了应用
OCT 观察三例不同类型的黄斑裂孔患者裂孔的发展过程与玻
璃体的关系及其闭合过程,其中一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一年后玻璃体发生了部分后脱离,而裂孔发生了自发闭合。

另外两例外伤性裂孔患者一例受伤时已发生了玻璃体后脱离,伴发黄斑出血,而另外一例则无玻璃体后脱离发生。

同时也提示尽管手术解除玻璃体牵拉可以使黄斑中心凹处解剖结构
恢复正常,改善视功能,但是手术毕竟会伴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所以对于黄斑裂孔患者适当地观察一段时间,对于裂孔的自发闭合还是很值得的。

参考文献
〔1〕McDonnell PJ ,Fine SL ,Hillis AI.Clinical features of idiopathic
macular cysts and holes.Am J Ophthalmol 1982 93:77~86
〔2〕Yanagiya N ,Akiba J ,Takahashi M ,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umatic macular hole.Jpn J Ophthalmol 1996 40:544~547
〔3〕G ass JD.Idiopathic senile macular hole.Its early stages and patho 2
genesis.Arch Ophthalmol 1988 106:629~639
〔4〕Uchino E ,Uemura A ,Doi N ,Ohba N.Postsurgical evaluation of
idiopathic 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 2raphy.Am J Ophthalmol 2001 132:122~123
〔5〕Takehiro Yamashita ,Akinori Uemara ,Eisuke Uchino ,et al.Spon 2
taneous Closure of Traumatic Macular Hole.Am J Ophthalmol 2002
 133:230~235
(2002年8月收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