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及预后判断研究现状论文

合集下载

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39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

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39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

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39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李海威【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2月~2018年4月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9例,均采取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统计本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本组眼压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增高(P<0.05);本组均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医源性裂孔,仅1例发生玻璃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6%(1/39).结论:联合采取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予以治疗,可避免影响其眼压,能有效提高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水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年(卷),期】2018(031)012【总页数】2页(P1810-1811)【关键词】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术;特发性黄斑裂孔【作者】李海威【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心医院眼科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9.6黄斑裂孔为发病于黄斑中心凹区域的视网膜裂孔类型,为临床多发黄斑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视物模糊、变形及中心视力低下等[1]。

黄斑裂孔致病因素较复杂,包括黄斑变性、高度近视及外伤等,其中难以明确病因的即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对患者日常功能及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

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除术为临床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常用措施,可解除病变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切向牵拉,以此改善视力[2]。

本研究选取我院39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探讨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和内界膜剥除术联合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4月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9例,男14例,女25例;年龄46~79岁,平均(62.33±8.18)岁;Gass分期:Ⅱ期8例,Ⅲ期13例,Ⅳ期18例;裂孔直径>700um 7例,400~700um 14例,<400um 18例。

手术干预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视功能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手术干预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视功能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手术干预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视功能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了解。

患者主要表现为中心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手术干预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手术后患者视功能恢复情况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患者手术后视力反而下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干预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视功能的影响,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所有被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5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岁。

患者视力需要符合压力感应视野的标准,并且没有其他眼部疾病的影响。

2.研究方法采用单臂前瞻性研究,在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进行视功能的评估,测量病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中心凹视力、散光等指标,并记录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方案。

3.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分析方差(ANOVA)和t-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预期目标和贡献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干预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视功能的影响,预计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贡献:1.分析手术干预对患者视功能的影响,为医生治疗患者提供参考。

2.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病理生理机制,对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为患者提供有益的及时干预,提高治疗的效果。

四、可能的局限性1.样本选取可能不够均匀和随机,存在局限性。

2.病人自身因素和干预手术的复杂性,可能导致视功能恢复情况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结果可能并不十分一致。

3.视功能的评估可能存在主观性,需要进一步进行严格的标准化控制。

综上,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化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认识和治疗程度,并提高医疗水平,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mfERG联合OCT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视功能的评价的开题报告

mfERG联合OCT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视功能的评价的开题报告

mfERG联合OCT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视功能的评价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黄斑部分性或全层裂孔形成,造成视觉障碍。

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种。

手术方式包括视网膜切开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 VRS)以及内段面葡萄膜切开手术(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ILM)。

其中,继发性黄斑裂孔(Secondary macular hole)可以经过I级手术治疗并获得成功。

因此,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型眼底成像技术的应用,如多伦多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多导视网膜电图(mfERG)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IMH手术前后的视功能变化,以及手术治疗的效果。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mfERG和OCT联合评价IMH手术前后的视功能变化,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为进一步探究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单位(待定)的IMH患者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40-70岁,平均年龄(55.3±5.6岁)。

所有患者均已被明确诊断为IMH,并已接受过VRS手术或IML手术治疗。

2. 数据采集(a) mfERG检查:使用200型mfERG仪器对患者进行检查,按照某专家组在20年前的标准测定7种圆形辐辏的检测点,即其中1个中心视网膜圆心和6个脉络膜检测点。

记录1-1.5小时测量得到的电位波形。

(b) OCT检查:使用高分辨率的OCT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记录神经纤维层、视杯视盘比率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等指标。

3. 数据处理(a) mfERG数据分析:对所有患者的mfERG检测数据进行第一波90-120ms以及第二波120-170ms的N1、P1波振幅分析。

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治进展

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治进展

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治进展付维;樊芳;贾志旸【摘要】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指患者眼部没有相关原发性病变,如屈光不正、外伤以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出现的视网膜黄斑区全层神经上皮缺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应用对研究IMH的发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分类标准由国际玻璃体黄斑牵拉学组(The International Vitreomacular Traction Study,IVTS)发布,应用OCT对玻璃体黄斑交界面疾病进行检查,加深对IMH的进一步认识.玻璃体切割术系统的不断更新,内界膜剥除方式的不断变化及奥克纤溶酶的应用,均对IMH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广阔的前景.本文就IMH的流行病学、分类、形成机制、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年(卷),期】2018(038)010【总页数】6页(P995-1000)【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奥克纤溶酶【作者】付维;樊芳;贾志旸【作者单位】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5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至光感受器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1]。

MH的病因包括高度近视、眼外伤等,但绝大多数MH是特发性的。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眼部无明显相关原发病变,如屈光不正、外伤以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出现的视网膜黄斑区全层神经上皮的缺失。

本文对近些年来IMH在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寻黄斑裂孔治疗方案

寻黄斑裂孔治疗方案

摘要:黄斑裂孔是眼科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视力。

本文通过对黄斑裂孔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的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引言黄斑裂孔是眼底病的一种,是指黄斑区发生局限性破裂,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

黄斑裂孔的病因复杂,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外伤、炎症等。

该病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因此,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因及临床表现1.病因(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逐渐萎缩,导致黄斑区发生裂孔。

(2)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变薄,易发生黄斑裂孔。

(3)外伤:眼部外伤导致视网膜破裂,形成黄斑裂孔。

(4)炎症:视网膜炎症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形成黄斑裂孔。

2.临床表现(1)中心视力下降:患者主诉中心视力模糊,视物变形、变小。

(2)视野缺损:患者出现中心暗点,视野缩小。

(3)黄斑区色素改变: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色素改变。

三、诊断方法1.眼底检查:直接观察黄斑区是否存在裂孔。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可清晰显示黄斑裂孔的形态、大小和深度,有助于确诊。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FFA可显示黄斑裂孔周围血管渗漏,有助于诊断。

四、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1)抗炎治疗:对于炎症性黄斑裂孔,可给予抗炎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2)抗VEGF治疗:对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引起的黄斑裂孔,可给予抗VEGF药物治疗,如贝伐珠单抗、雷珠单抗等。

2.激光光凝治疗(1)光凝治疗:对于较小的黄斑裂孔,可行激光光凝治疗,封闭裂孔周围视网膜,防止其扩大。

(2)光动力治疗:对于高度近视引起的黄斑裂孔,可行光动力治疗,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防止裂孔扩大。

3.手术治疗(1)玻璃体切除术:对于较大的黄斑裂孔,可行玻璃体切除术,切除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修复裂孔。

《2024年利用OCTA及FFA评估不同EIFL分期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的临床效果》范文

《2024年利用OCTA及FFA评估不同EIFL分期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的临床效果》范文

《利用OCTA及FFA评估不同EIFL分期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的临床效果》篇一一、引言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Pannus,IMP)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疾病,常常影响患者的视觉功能。

内界膜剥除术(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是治疗IMP的有效手段之一。

然而,对于不同EIFL(Epiretinal Fibroplasia and Fluid Level)分期的IMP患者,其手术效果及预后存在差异。

本文旨在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技术,评估不同EIFL分期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的临床效果。

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眼科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根据EIFL分期标准分为A、B、C三组。

2. 检查方法(1)OCTA检查: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对患者的黄斑区进行高分辨率、无创性的血管成像。

(2)FFA检查: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眼底血管的分布及荧光素渗漏情况。

3. 手术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内界膜剥除术,记录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情况。

4. 评估指标术后随访6个月,评估患者的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网膜厚度等指标。

三、结果1. OCTA及FFA检查结果(1)OCTA结果显示:随着EIFL分期的增加,黄斑区血管密度、血管壁通透性等指标逐渐升高。

(2)FFA结果显示:EIFL分期越高,眼底血管的渗漏现象越严重。

2. 内界膜剥除术效果(1)A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好,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网膜厚度均有明显改善。

(2)B组患者术后视力有所提高,但改善程度较A组患者稍差。

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网膜厚度也有所改善,但恢复速度较慢。

(3)C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相对较差,黄斑区改善程度不如A、B组明显。

3. 不同EIFL分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经统计分析,不同EIFL分期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网膜厚度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解剖学和视功能恢复效果评价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解剖学和视功能恢复效果评价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解剖学和视功能恢复效果评价李勇亮;李亚楠【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6(038)007【摘要】目的: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行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效果及视功能预后。

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就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36例(41眼),均采用微创玻璃体切割和C3F8气体填充,在TA辅助下进行内界膜剥离,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标准对数视力表等对患眼进行检查和随访。

结果术后裂孔闭合率达92.7%,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显著提高(χ2=10.25, P =0.001),视力提高率达91.2%;视物变形、中心暗点等症状也有明显改善(χ2=35.79, P <0.001)。

并发症情况:术中4眼出现毛细血管性出血,术后1周内9眼患者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30 mm Hg),9眼出现晶状体后囊下混浊及老年性白内障进展。

结论后部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可使特发性黄斑裂孔获得较高的闭合率,视功能亦可得到较好恢复。

【总页数】3页(P1007-1009)【作者】李勇亮;李亚楠【作者单位】065400 河北省香河县人民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1【相关文献】1.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J], 焦洁2.25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应用和观察 [J], 安丽;刘彬;张熙;赵坤;潘文剑;涂松3.特发性黄斑裂孔行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价 [J], 赵斌4.25 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及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评估 [J], 陈静;王文颜;陈彬5.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修复与视功能恢复关系研究 [J], 王一博;孟旭霞;余川;杨静;刘鹏辉;耿文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不同气体充填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不同气体充填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不同气体充填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中是否填充惰性气体对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影响。

方法回顾2008年6月~2011年6月确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2期或以上患者共66例(70只眼),随机分为C3F8充填组(治疗组)35只眼,及空气充填组(对照组)35只眼,两组分别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后行气液交换术,手术医生均为同一人,术后随访1~6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矫正视力改变情况;前置镜下观察对比两组裂孔闭合情况;用蔡司Cirrus HD-OCT观察对比两组手术前后黄斑裂孔的OCT图像改变情况。

结果视力: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两组的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比较,t=2.1290,P<0.05,两组视力存在统计学差异。

治疗组各个分期患者闭合率均为100%,而对照组2期闭合9例(90%),3期17例(85%),4期3例(60%)。

结论C3F8充填组在术后矫正视力以及裂孔闭合率均比对照组要好,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及C3F8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效果可靠,裂孔闭合率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vitrectomy on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with noble gas or not. Methods A total of 70 eyes of 66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vitrectomy surgery combined with ERM peeling,A/F exchange and gass tamponade. Surgery of A group was tamponaded with noble gas and B group was tamponaded with air. ALL of the operations were treated by the same surgeons. After the treatments ,we contrasted the vision ,macular hole occlusion,and OCT images of the two patient groups for 1-6 months. Results After operation,vision of the two groups was both improved but T test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6 months (t=2.1290,P<0.05). 100% anatomical closure was observed in A group. In B group,90% anatomical closure was observed on stage 2 ,85% on stage 3,and 60% on stage 4. Conclusion Observed by this study,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noble gass tamponade is an better and ideal method to treat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contrasted with air tamponade.[Key words] 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C3F8;Noble gas;Vitrectomy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没有明显相关的原发病变而自行发生黄斑中心凹区的全层视网膜组织的缺损[1],它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女性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眼底病杂志2016年9月第32卷第5期ChinJOculFundusDis,September2016,V01.32,No.5膜缺陷,孔径较大;LMH基底部更薄[5]。提示较严重的深层组织缺损,椭圆体带缺损比例更高,最佳矫正视力较差。手术过程中,没有LHEP的前膜可从孑L缘轻松撕除,而LHEP表现为孑L缘的黄色物质,难以从孑L缘撕除。对于全层黄斑裂孔患者,手术撕除ERM可促进黄斑裂孔闭合[1]。然而,对于LMH患者,手术中若连同I,HEP一同撕除,部分患者甚至会发展为全层黄斑裂孔[i“]。在有LHEP的全层黄斑裂孑L患者中,都经历过至少1次OCT检查可见的自然闭合[4]。提示LHEP是视网膜组织在受到严重创伤刺激下产生的继发产物,代表组织自我修复的过程。因此,手术处理有LHEP的LMH或全层黄斑裂孑L时,可适当保留LHEP,可能对于手术后黄斑裂孑L的闭合起到促进作用;对于孑L径较小且存在I。HEP的全层黄斑裂孑L,可作临床随访,观察其自然闭合的可能性。但LHEP对于判断黄斑病变手术适应证的意义以及是否可依据LHEP对黄斑裂孔进行临床亚组的划分,仍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加以证实。4参考文献[13WitkinAJ,KoTH,FujimotoJG。eta1.Redefininglamellarholesandthevitreomacularinterface:anultrahigh—resolutio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study[J].Ophthalmology,2006,113(3):388—397.D01:10.1016/j.ophtha.2005.10.047.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及预后判断研究现状鲍庆邢怡桥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通信作者:邢怡桥,Email:xing—yiqiao@aliyun.COITIDOI: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6.05.028【摘要】特发性黄斑裂孑L(MH)是指不明原因发生于黄斑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手术、药物玻璃体溶解手术是目前治疗特发性MH的主要方法。但II。M剥除过程中可能会损害内层视网膜,为此推出的ILM翻瓣手术、保留中心凹ILM的剥除手术、自体II。M移植手术等更能减轻或降低手术中损害。药物玻璃体溶解手术早期应用可解除玻璃体皮质与黄斑区视网膜的紧密粘连,解除前后方向的牵引,从而避免MH形成或闭合小MH。此外,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得到的椭圆体带、MH指数、MH形成因子、MH牵拉指数和MH直径指数等特发性MH判断和预后评估指标丰富了既往MH直径、深度和形态判断评估的内容。如何充分利用新的干预评估手段,在减少MH发生、获得理想MH闭合率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的视觉质量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关键词】视网膜穿孑L/#b科学;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视网膜穿孑L/药物疗法;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综述中图分类号:R774.5ThestatusofstudiesonthetreatmentandprognosisestimationinidiopathicmacularholeBaoQing,XingYiqiaoDepartmentofOphthalmology,RenminHospitalofWuhanUniversity,Wuhan43006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XingYiqiao,Email:xing—yiqiao@aliyun.com[Abstract]Idiopathicmacularhole(IMH)referstOfullthicknessdefectsofretinainmacularareawithnoclearreasons.ThemanagementofIMHincludesvitrectomycombinedwithinternal1imitingmembrane(ILM)peelingandpharmacologicalvitreolysis.ButII。Mpeelingmaydamagetheinnerretina;noveltechniques,suchasinvertedILMflaptechniqueandfoveolanon—peelingII,Msurgery,autologousII。MtransplantationhadmadethemethodofILMpeelingmorediversifiedwithlessdamage.549

(收稿日期:2016-01—18)(本文编辑:唐健)

~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万方数据550中华眼底病杂志2016年9月第32卷第5期ChinJOeulFundusDis,September20t6,V01.32,No.5Pharmacologicalvitreolysistargeting

fibronectinandlamininisconsideredtoworkinatwo—stepmechanism,

involvingbothvitreoretinalseparationandvitreousliquefaction.Furthermore,IMHjudgment

and

prognosis

indicators1ikeellipsoidzone。macularholeindex,holeformationfactor,diameterholeindexandtractional

holeindexbasedonspectr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enrichedtheassessmentofmacularhole

diameter.depthandshape.HOWto

makefulluseofnewinterventionstoreducetheincidenceofmacular

holeandobtainabettervisualacuitywithclosedholesiSanimportantdirectionforfutureresearch.[KeywordslRetinalperforations/surgery;Vitreoretinalsurgery;Retinalperforations/drugtherapy;Tomography,opticalcoherence;Review

特发性黄斑裂孑L(MH)是指不明原因发生于黄斑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手术是目前治疗特发性MH的主要方法。但由于ILM剥除过程中可能会损害内层视网膜,所以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对于ILM的处理方式不断创新。如ILM翻瓣手术、保留中心凹ILM的剥除手术、自体ILM移植手术等使特发性MH的治疗方法多样化、成熟化。除此之外,药物玻璃体溶解手术对特发性MH的预防及治疗也日趋受到关注。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深入应用,更多预后判断的评估指标被发现。现就特发性MH的发病机制与分期、治疗方式和预后判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特发性MH形成机制与分期1988年Gass[11对特发性MH形成机制提出了革命性的见解,认为Mailer细胞移行ILM后在黄斑中心凹表面形成切线方向的牵拉力进而导致黄斑中心凹劈裂或脱离。Guyer和Green[2]认为,玻璃体对黄斑切线牵拉造成MH的可能机制是眼内液体流动、玻璃体皮质细胞重新构形及细胞膜性成分对玻璃体内表面牵拉;细胞成分沿玻璃体皮质内表面增生;玻璃体皮质内细胞聚集及纤维重新排列、收缩造成牵拉。Kwok等[33对特发性MH患者剥除的ILM进行组织学研究,发现Mailer细胞、星形神经胶质细胞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等细胞成分在ILM上增生收缩是MH继续扩大的原因之一。频域OCT的高分辨率图像进一步且更加直观的反应出玻璃体切线牵引是引起特发性MH的原因。Spaide[43认为,黄斑中心凹周边玻璃体后脱离(PVD)、黄斑中心凹表面残留玻璃体牵拉、黄斑前膜及黄斑组织的水肿导致特发性MH发生。2014年Woon等[51提出了双稳态假说(bistablehypothesis):(1)中心凹处内层视网膜复合体具有稳定性浅盘状形态。当内层视网膜复合体受到玻璃体黄斑牵拉、黄斑前膜或创伤触发力时,稳定性被破坏,形态随之变化。(2)中心凹处内层视网膜复合体受到的触发力会沿着离心方式排列的Mailer细胞传到中心凹处外层视网膜复合体。(3)作用于中心凹外层视网膜复合体的触发力形成了切线力。当收到触发力时,力会沿着Mailer细胞传到中心凹外层视网膜复合体,当组织间的黏附力无法抵制这样的触发力时,MH就会形成。Gass[13将特发性MH分为I期先兆MH,1I期<400“m小MH,m期≥400“m大MH及Ⅳ期全层MH伴PVD。国际玻璃体黄斑牵拉研究依据OCT特征对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进行了新的定义及分期[6]。根据是否有PVD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特发性MH,依据OCT水平方向上的MH大小将其分为R<250pm小MH,>250肛m且≤400/zm中等MH,>400pm大MH及全层MH不伴玻璃体黄斑牵拉。

2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特发性MHAaberg等口1发现,对I期特发性MH患者行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疗效欠佳甚至手术后发展为全层MH。分析原因可能是至少1/3的I期特发性MH患者在发生完全性PVD后玻璃体前后方向及部分切线方向的牵拉得以解除,较小MH可自行闭合[8。]。完全性PVD、MH底部细胞增生、视网膜组织形成跨MH的桥状组织可能在特发性MH白发闭合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10123。提示临床对于I期特发性MH患者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而对于Ⅱ~Ⅳ期特发性MH,应尽早行治疗性玻璃体切割手术,修复MH及周围视网膜脱离,避免MH扩大及视功能的进一步丧失。目前治疗特发性MH的最常用手术方式是标准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视网膜前膜或黄斑区II。M剥除、玻璃体腔填充物填充口“。2002年Fujii等[1““3介绍了25G玻璃体手术系统,手术切口直径为0.5mm,无需切开结膜。通过睫状体平坦部直接穿刺插管进入玻璃体,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以及手术相对简单、安全、快速等优点。但25G手术器械易变形,切除周边部玻璃体、行周边尤其是上方视网膜激光光凝较为困难,切除浓密玻璃体积血时玻璃体切割头可能堵塞,适合一些比较简单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2005年EckardtE”3开始应用23G玻璃体手术系统。手术切口直径为0.6mm。与25G玻璃体手术系统相比,23G手术器械硬度增加。该系统既能同25G玻璃体手术系统一样实现无缝线切口,又能与20G玻璃体手术系统一样切除周边玻璃体并行周边视网膜激光光凝,手术应用范围基本满足临床需要。2007年27G玻璃体手术系统在临床推广。手术切口直径为0.4mm,其灌注和切除效率分别是25G玻璃体手术系统的62%和80%D4]。手术后反应较轻,与伤口渗漏的相关并发症较少,可以用于选择性病例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Kusuhara等[16]比较了23G和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特发性MH的效果,通过观察MH闭合率、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医源性视网膜裂孑L、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现23G玻璃体手术系统较25G玻璃体手术系统更加安全有效。根据患眼病情严重程度及手术中操作需要的器械,可以联合不同类型微创切口或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相结合的手术操作,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和最小的手术损伤。ILM近玻璃体内表面是光滑的,肉眼较难辨认,手术中应用生物染色剂可使之易于辨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ILM染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