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OCT简单介绍
角膜oct描述

角膜OCT描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非侵入性、非接触性的成像技术,它利用干涉现象来获取生物组织的高分辨率截面图像。
在眼科领域,角膜OCT已经成为评估角膜结构和病变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详细描述角膜OCT的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角膜OCT的基本原理OCT技术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通过测量反射光波的干涉图样来获取组织内部的结构信息。
在角膜OCT中,低相干光波被分裂成两束,一束照射到角膜表面并反射回来,另一束则作为参考光波。
这两束光波在探测器上产生干涉图样,通过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可以重建出角膜的截面图像。
角膜OCT的分辨率高达微米级别,能够清晰地显示角膜的各层结构,包括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层。
此外,角膜OCT还可以测量角膜的厚度、曲率以及各层之间的界面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二、角膜OCT的技术特点1. 高分辨率:角膜OCT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清晰地显示角膜的细微结构。
这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观察和评估角膜的病变情况。
2. 非侵入性:与传统的角膜活检相比,角膜OCT无需侵入性操作,避免了因手术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患者可以在无痛、无创的情况下接受检查。
3. 快速成像:角膜OCT的成像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图像数据。
这有助于医生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诊断。
4. 三维重建:通过扫描多个截面,角膜OCT可以重建出角膜的三维结构。
这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了解角膜的形态和病变情况。
5. 可重复性:角膜OCT检查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可以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患者进行检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三、角膜OCT的临床应用1. 角膜疾病的诊断:角膜OCT在角膜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角膜炎、角膜溃疡等病变中,角膜OCT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深度和形态,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此外,在角膜营养不良、角膜变性等遗传性角膜疾病中,角膜OCT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OCT基础知识

异常视网膜OCT
1.眼底黄斑部病变:a 黄斑裂孔 b 视网膜劈裂 c 色素
上皮脱离 d 特发性脉络新生血管 e 中心性脉络膜视
网膜病变等。常见于视网膜厚度改变:视网膜隆起、 突起,或视网膜凹陷、变薄。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高血压性眼底病变 4.眼底视神经萎缩 5.先天性眼底病变 6.眼底肿瘤,常见于视网膜全层隆起 7.葡萄膜炎 8.高度近视眼底病变 9.青光眼早期筛查及病程跟踪 10.其它视网膜病变
20
黄斑中心凹内层视网膜完整,外层视网膜裂孔(缺损),形成外 层板层裂孔(箭所示),视网膜前可见线状玻璃体后脱离光带 (箭头所示)
21
黄斑中心凹外层视网膜完整,内层视网膜缺损形成内层板层裂 孔,中心凹周围的视网膜可见前膜附着(箭头所示)
22
黄斑中心凹凹陷失去正常轮廓,变得陡峭(箭所示),中心凹视网 膜厚度正常(141μm),周围神经上皮变厚,可见视网膜前膜附着 (箭头所示)
4
技术原
理
光反射: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由于细微的屈光 指数的变化,导致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任意角度的改变, 当传播方向与入射光线的方向完全相反时称反射光。 OCT就是返回探测器的反射光。
基本原则
➢ 组织的光学特性 1.组织结构对反射性的影响 水平结构(与入射光方向垂直):反射强。 垂直结构(与入射光方向平行):反射弱。 2.组织成分对反射性的影响 液体成分(水)多:反射弱。 液体成分(水)少:反射强。 3.组织结构转换对反射性的影响 强反射也可以发生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当入射 光线从一种屈光指数的组织进入另一种屈光指数的 组织时可出现高反射。
6
经黄斑矢状扫描
经视盘放射状扫描
视乳头周围区域坏状扫描
扫描方式
oct的名词解释(一)

oct的名词解释(一)OCT的名词解释1. OCT•全称: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解释:O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光学成像技术,利用光学信号和反射干涉原理,获取高分辨率的组织结构图像。
•示例:OCT广泛用于眼科领域,可以检测眼底、视网膜和黄斑等眼部组织的异常情况。
2. 短波长OCT(SW-OCT)•解释:短波长OC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OCT技术,它使用较短的光波,提供更高的图像细节和分辨率。
•示例:SW-OCT常用于皮肤科领域,可用于观察皮肤层次结构和诊断皮肤病变。
3. 超声导向OCT(USG-OCT)•解释:超声导向OCT结合了超声成像和OCT技术,可以同时获得结构图像和功能图像,有助于更精准地定位组织结构。
•示例:USG-OCT常用于心血管领域,用于评估血管病变和引导血管介入手术。
4. 频域OCT(FD-OCT)•解释:频域OCT是一种OCT图像采集和处理方式,通过分析光信号的频率、强度和相位信息,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
•示例:FD-OCT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领域,如眼科、牙科和皮肤科等,用于早期疾病检测和治疗方案制定。
5. 时间域OCT(TD-OCT)•解释:时间域OCT是OCT技术最早的实现方式,在实现频域OCT 之前,通过测量光在扫描杠杆上的时间延迟来获取图像信息。
•示例:TD-OCT在OCT技术起步阶段应用较广,后来被频域OCT所替代,但仍在某些领域有其应用,如牙科和皮肤科研究。
6. 模态转换OCT(MCOCT)•解释:模态转换OCT是一种OCT技术扩展,通过获取光学信号的多种模态信息,如弹性模态、声模态等,对组织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示例:MCOCT在生物医学领域被广泛研究,可以帮助识别和表征肿瘤、血管和其他组织类型的特征。
7. 谐振光子学OCT(RS-OCT)•解释:谐振光子学OCT结合了光子学谐振现象和OCT技术,利用共振增强效应提高信号强度和分辨率,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脉的应用

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脉的应用OCT的第一天来讲讲OCT的故事!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目前在眼科、心血管科、肿瘤科等领域广泛得到应用。
祝大家国庆节愉快。
发展历史OCT技术最初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已经是上个世纪90年代了。
1991年,麻省理工的一位华裔David Huang使用OCT技术测量离体视网膜和视盘,发现OCT竟然能清晰地辨识出视网膜各层次,成果一经发表便引起全世界眼科的广泛重视,这便是OCT后来在眼科广泛应用的滥觞。
之后OCT其他各领域的应用也逐渐被开发出来,例如评价冠状动脉血管壁情况、发现浅层癌变组织、术中评价肿瘤组织是否切除完全等。
与其它现有的冠脉评价方法(量化冠状动脉造影QCA、血管内超声IVUS)相比,2002年开始应用于冠脉OCT毫无疑问有着望尘莫及的分辨率。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冠心病相关指南中,OCT检查都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并且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增加,推荐等级也是水涨船高,比如在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心肌再血管化指南中,OCT 对于指导PCI治疗的推荐等级为IIa,与老牌检查IVUS持平。
成像原理我们的OCT仪器只能探测到干涉后光波强度也就是振幅的变化,因此要谨记只有总光强是可以获得的信息。
借用CSDN上的几幅图说明一下。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OCT主要分为时域OCT(TD-OCT)与频域OCT(FD-OCT)两种。
时域OCT是把在同一时间从组织中反射回来的光信号与参照反光镜反射回来的光信号叠加、干涉,然后成像,因此要不断改变参考反光镜的位置,成像较慢。
频域OCT的特点是参考臂的参照反光镜固定不动,通过改变光源光波的频率来实现信号的干涉,因为不用改变参考反光镜的位置,因此成像较快。
不管参考反光镜动不动,都是改变光的相位或频率,来造成可以用来解析的干涉光。
时域OCT原理频域OCT原理最后看一张我国2017年OCT专家建议中的对照表。
注:ILUMIEN系统就是加上了冠脉血流储备分析的频域OCT系统。
OCT原理及应用

OCT原理及应用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是一种在医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的非侵入式成像技术。
它基于光学干涉原理,利用激光光束与样本相互干涉的特性,实现对样本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
OCT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呢,我们一起详细探讨。
OCT技术的原理主要分为两部分:光学干涉原理和信号检测原理。
首先,光学干涉原理是OCT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的关键。
OCT系统使用一束低相干度的激光光源,通过光学分束器将激光光束分成两条光路,一条作为参考光路,一条通过光纤探测器将光束引入样本。
样本中的反射光和参考光再次通过光学分束器合并到光探测器上。
当样本的反射光程差与参考光程差相等时,两者重叠形成干涉,干涉信号通过光探测器被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
通过测量反射光信号与参考光信号的相位差和幅度差,可以得到样本的内部结构信息。
其次,信号检测原理是为了提高OCT系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利用光探测器检测到的干涉信号,通过四象限探测器实现幅度和相位的并行检测。
通过分析和处理检测到的信号,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信息。
OCT技术主要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在眼科、皮肤科和晶状体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OCT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
在眼科中,OCT技术广泛应用于视网膜的成像。
通过OCT技术,医生可以非常清晰地观察到人眼视网膜的各个层次的结构和病变情况,如黄斑变性、静脉阻塞和视神经纤维损伤等。
OCT技术还可以用于人眼前房角膜角膜厚度测量,对于角膜病变的评估和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在皮肤科中,OCT技术能够对皮肤的层次结构进行成像。
例如,OCT技术可以用于皮肤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估,观察癌细胞在不同深度的定位和扩散情况。
此外,OCT技术还可以用于皮肤老化和光损伤的评估,为个体化的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指导。
在晶状体领域中,OCT技术可以用于测量和评估晶状体的形状和结构。
晶状体是眼球中的一个透明的结构,OCT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晶状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以及其在眼球中的位置和形状。
OCT原理及应用学习资料

2、什么是OCT
OCT 全称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光学 相干断层成像术,一种高分辨率、非接触性的 生物组织成像技术,类似于超声波,只是用光 代替声波产生图像。光在样品内部被散射,然 后通过处理,形成高分辨率、深度的图像来分 析内在的微观结构,活体的,无需物理接触。 横向扫描可以快速的获取非侵入两维的和三维 的清晰度超过10微米图像。
OC域 发展方向 市场前景 结 论
技术简介
1、OCT的出现 2、什么是OCT 3、OCT工作原理 4、OCT技术优点 5、OCT技术应用
1、OCT的出现
原有的疾病诊断方法 : 超声波、X射线透视、CT扫描、核磁共振等。 均属于侵入式的医学诊断技术。给被检测患者带 来痛苦,并有精度低、辐射、速度不高等弊病。
5、OCT技术应用
发现各种微小病变,协助诊断 确定病变位置 病变的厚度测量,用于疾病的随诊、
疗效判断 发病机制的探讨
应用领域
OCT技术主要应用领域 眼科:可提供显现视网膜病变的影像
,藉以诊断和监控青光眼及黄斑水肿 等视网膜疾病。 耳鼻喉科:可通过表皮及皮下膜的成 像判断是否感染致病细菌,以提升诊 断准确度。
2010年4月中国OCT俱乐部宣告正式成立。 2010年6月第一届OCT技术应用进展研讨会 在京召开。 2011年7月《第八届心脏干预及心脏影像 大会 》特设有OCT专题讲座。
市场前景
OCT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 前和术后都发挥重要作用,术前可以对要治疗 的病变进行细致的评估,使得手术顺利进行并 达到预期的效果。术后通过定期复查,追踪术 后支架和支架相关部位的情况,以指导下一步 的临床治疗,使PCI术后的患者获得良好的预 后效果。
OCT技术简介

系统框图
只有当反射镜反射回的 参考光 和生物样品反射的 信号光 信号光的光 程差匹配时才能产生干涉,而 与参考臂光程相差一个相干长 度的信号光就不能与参考光发 生干涉。
由样品反射回来光的强弱与样 品的组织密切相关,光信号包 含有组织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 数等信息,所以: 信号的强度反映了样品的反 射强度 。
OCT技术简介
本文内容
1. OCT技术概念 2. OCT技术原理 3.采用高斯光源 4.数字信号处理部分 5.特点与前景
生物医学诊断中的问题
需要对病变组织进行无辐射、非侵入、 高分辨率及高探测灵敏度 的活体检测。
现有的疾病诊断方法 : 超声波, X X射线透视, CT扫描 核磁共振等
传统方法的缺点和局限性
系统框图
OCT技术的装置的核心是一个迈 克尔逊干涉仪。 干涉仪的一臂是作精密扫描的 参考反射镜,用以产生参考光。 干涉仪的另一臂放置待检测组 织分成两束,分别进入放 有反射镜的参考臂和放有被测样品的 样品臂。 2.照在样品上的光进入样品组织内部, 经过样品反射回来的光与反射镜反射 回来的参考光经光纤耦合器汇合到探 测器处。
OCT成像的特点 1.分辨率高
2.无损伤探测 3.具有一定探测深度 4.实时成像
前景展望
OCT技术无辐射,成像快,具有 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 前景。在内窥镜,OCT手术导航方 面已经投入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新文,王惠,南陶玲. OCT技术及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 [J]. 中国医疗器械息.2005.11. [2] 姜荔,马志中等. 高度近视眼继发视网膜劈裂的OCT图 像分析[J]. China optical Res.2004.6. [3] 赵志华,赵宏,朱永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系统调制 , , . (OCT) 技术的研究[J].工具技术.2005.第39卷No1. [4] 安源,姚建铨等.用数据处理的方法消除扫速不稳对 OCT 图像的影响[J].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4.2. [5] 王政平,李庆波等.两个光学参量色散对光学玻璃OCT 灵敏度的影响[J]. 传感器技术.2004.第23卷第12期.
oct介入治疗标准

oct介入治疗标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精确,其中OCT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高分辨率地成像眼部组织结构,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眼科疾病,并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OCT介入治疗的标准。
一、OCT技术的应用范围OCT技术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眼科诊疗中。
它可以用于观察和诊断多种眼科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
通过OCT的成像,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眼部组织的细微变化,从而准确判断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二、OCT介入治疗的适应症1. 黄斑区疾病:OCT技术可以为黄斑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如黄斑变性、黄斑穿孔、黄斑裂孔等疾病,通过OCT可以观察到黄斑结构的变化,确定病变类型,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注射药物等。
2. 视网膜疾病: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病变等疾病都可以通过OCT来辅助诊断和治疗。
OCT技术可以观察到视网膜层的变化,判断视网膜是否脱离、是否存在出血等情况,从而指导医生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
3. 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OCT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视神经的损伤程度,确定治疗方案。
OCT还可以观察到视神经头的厚度和形态,辅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视乳头水肿等病变。
三、OCT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技术1. 影像学评估:OCT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眼部结构成像,医生可以通过OCT影像对病变进行准确定位和评估。
通过多角度的扫描和对比,医生可以观察到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分布情况,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2. 导航引导:OCT技术可以在手术中作为导航工具,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病变部位。
在眼部手术中,特别是需要精确定位的手术中,OCT 可以提供实时成像,使医生更加准确地进行手术操作。
3. 治疗效果评估:OCT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效果的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网膜前膜
27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色素上皮层 脱离(局限性)
从OCT图象上,可直接见到为神经感觉层和色 素上皮层隆起,下方出现一光学透明区。并可通 过对脱离区定量测定,及早发现病变的微小变化, 对病程进行监测。
28
神经上皮层脱离
色素上皮层脱离
29
神经上皮层和 色素上皮层脱 离
多发性神经上皮层 脱离(VKH)
?常用扫描方式 经黄斑的序列矢状扫描 经视盘的序列放射状扫描 视乳头周围区域的环状扫描
6
四、操作步骤
1.瞳孔散大: 采用复方托比咔胺滴眼液滴眼 . 2.患者体位: 患者下巴置于仪器下巴托上 . 3.注视监控: 操作者通过监视器观察是否
为中心注视(内注视、外注视 ) 4.眼底扫描: 扫描深度为 2 mm。 5.图像储存和打印: 扫描后将典型清晰图像 储存于计算机内,结果用彩色打印机打印 .
42
43
23
黄斑裂孔二期 黄斑裂孔三期 黄斑全层裂孔(四期)
24
25
?视网膜前膜
OCT可鉴别前膜是否与视网膜内层相贴,局部 或广泛与视网膜分离,并可测量出视网膜前膜 的厚度、与视网膜内层的距离,分析视网膜前 膜与视力的关系,视网膜前膜的定量测定及与 视网膜粘连情况的检测,为估计手术预后提供 客观指标,并可预测手术的成功率。
7
五、正常人视网膜的OCT图像
伪彩色图像 红色代表水平排列的结构如神经纤维层、 丛状层、RPE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暗色(蓝到黑)代表光反射或反向散射相 对少或无反射的区域如视网膜中纵向排 列的核层,感光细胞层等结构。
8
9
10
六、异常人视网膜的OCT 图像
视网膜厚度改变: 增厚可见于视网膜水肿、视网 膜囊肿形成、视网膜渗出或视网膜前膜形成等。 变薄可见于局部或弥漫性视网膜萎缩、瘢痕形 成及一些遗传性黄斑变性疾病。
32
?视网膜劈裂
黄斑区视网膜劈裂
33
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
34
?脉络膜病变
外伤性脉络膜断裂
35
黄斑区脉络膜缺损
36
脉络膜血管异常扩张
37
七、OCT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 用
? 1.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视盘和视野未发生改 变时,即可在 OCT图像中出现 RNFL变薄。 OCT可定量观测视网膜神经纤维,能更早地发 现RNFL的损害。
16
17
AMD
18
中渗CNV 高度近视CNV
19
?黄斑水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有积 液而表现为此层的背反射信号减弱、视网膜厚 度增加。OCT尚可见视网膜的硬性渗出,表现为 视网膜内局限性、高反射灶。但是微动脉瘤及 其它血管异常在 OCT图像上不能查出。
20
CRAO黄斑水肿
BRVO黄斑水肿
?光速比声速几乎快 100 万倍。光的使用提供了一 个比超声波高得多的分辨率通过干涉仪、近红外 光和低相干光可以在眼内获得接近 10μm高分辨率 的图像,比 B超大约高 10倍,与 UBM相比,其分辨 率约高5倍。
5
?以伪彩色图象 显示生物组织内不同成分的反 射与背反射特性的相对大小进行。红色一白色 说明组织的反射性强,绿色代表反射性中等, 而蓝色一黑色则表示组织的反射性极弱、甚至 无反射性。
? 2.视盘 以视盘为中心做通过视盘的多条放 射状断层扫描,可清楚地显示视盘轮廓、视盘 凹陷和视盘周围的 RNFL。在OCT图像中可定 量测量视盘凹陷加深和视杯扩大的程度。
38
正常人杯盘比大小图片
39
青光眼患者杯/盘比图片
40
三维重建 提示青光眼早期, 显示环视 神经纤维层变薄
41
正常人视乳头周围RNFL厚度图片
反射性改变: 导致反射性增强 的因素有,视网膜 任何层次的炎症浸润、纤维化、硬性渗出和出 血、新生血管膜和膜增殖。导致 反射性减弱 的 因素有:视网膜水肿、屈光间质混浊等。
11
12
13
三维重建立体图
14
15
典型病变:
?黄斑区脉络膜下新生血管(CNV)
常见原因 : 老年黄斑变性( AMD)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高度近视 外伤
30
?视网膜脱离
对伴黄斑脱离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OCT 能发 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的少量残液,追踪观 察可见随视网膜残液吸收 ,RPE 与视网膜神经 上皮层完全贴复 ,视力可逐渐提高,同时可以 用OCT来研究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的解 剖复位变化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
31
术前 术后一周
术后一年
21
黄斑囊样水肿
22
?黄斑裂孔
OCT横断面图象上可清晰地显示出黄斑裂孔各期 的解剖结构特征
1期 (裂孔前期)中心凹变浅或消失
2期 视网膜表面部分裂开,网膜组织有小的全层 缺失
3期 裂孔完全形成,有时可见一盖膜
4期 可见后玻璃体与黄斑和视盘完全分离,OCT 图象的清晰度远非裂隙灯接触镜检查可比
此外,OCT还可以黄斑裂孔的大小、视网膜厚 度及水肿等进行定量分析,灵敏地监测裂孔的病 程发展及治疗后裂孔的修复过程。
OCT简单介绍
1
一、定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 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诊断眼底 视网膜病和青光眼的设备,也是 目前唯一可同时检查视网膜神经 纤维层、黄斑部和杯盘比的仪 器。
2
德国蔡司公司OCT4000
4
三、原理
?类似 B超,通过经不同界面反射形成的反射光和 背景散射光的时间延迟来反映组织距离和结构信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