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菌产生的条件

合集下载

黄曲霉毒素特性

黄曲霉毒素特性

黄曲霉毒素特性简介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类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黄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毒素。

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和食品中广泛存在,并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介绍黄曲霉毒素的特性,包括化学结构、生物毒性和产生途径等方面。

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主要包括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Aflatoxin B1 (AFB1),Aflatoxin B2 (AFB2),Aflatoxin G1 (AFG1)和Aflatoxin G2 (AFG2)。

其中,AFB1是最常见和最有毒的一种。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多环芳香化合物,它们的化学结构包括呋喃、苯环和两个羧酸官能团。

这些结构使得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亲脂性和稳定性。

生物毒性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其主要毒性表现为致癌、免疫抑制、遗传毒性和肝脏损伤等。

AFB1是最常见的一种黄曲霉毒素,也是其中最有毒的。

人类和动物摄入AFB1后,肝脏将其代谢为活性代谢产物,如氨基芳香体和环氧化物。

这些代谢产物具有高度致癌性,可引发肝癌和其他恶性肿瘤。

黄曲霉毒素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使人和动物更容易感染病菌。

同时,黄曲霉毒素还具有遗传毒性,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产生途径黄曲霉毒素主要产生于农产品和食品中。

黄曲霉毒素来源于黄曲霉菌和亲黄曲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黄曲霉菌主要寄生在谷物、大豆、坚果等食品和饲料中。

当这些食品受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的影响时,黄曲霉菌就会繁殖并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和气候)、食品和饲料的保存条件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感染状况等。

因此,控制黄曲霉毒素的产生需要从生产、储存和加工等环节入手。

食品安全风险和预防控制黄曲霉毒素的存在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措施。

当心身边的黄曲霉素

当心身边的黄曲霉素

多吃青菜对抗黄曲霉素
青菜中的叶绿素可以减少人体对黄曲霉素的吸收并减轻致癌作用,如菠菜、西兰花、卷心菜等青菜中富含叶绿素和叶绿酸。
淘米时搓洗三四遍
黄曲霉素多存在于籽粒的表面,家庭食用加工前,要充分搓揉,淘洗干净,搓洗可去除粮食表面的大量毒素。大米中黄曲霉素主要分布于米粒表层,淘米时用手搓洗三四遍可除去80%的黄曲霉素。对于“免淘洗米”,就是不经淘洗就可直接烧煮的粮食,应该在购买时选择离生产日期近的,并且一次不要买得太多。
有霉味的食物一定要坚决丢弃,不能食用;若不小心吃到了霉变食物,要全部吐掉再用清水漱口;哺乳期的母亲尤其要注意饮食,母乳里面的黄曲霉素就是婴儿最早的感染毒素的途径。
油热后加点盐
久置的植物油可能含有少量黄曲霉素。因此,不要囤油,不要生吃烹调油。可以在炒菜时将油加热到锅边冒出微烟后,加入适量食盐烧至沸腾,盐中的碘化物能去除黄曲霉素的部分毒性。
无处不在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无处不在,是我国粮食和饲料中常见的真菌,对食品和饲料污染的发生和程度随地理和季节因素以及作物生长、收获、贮存的条件不同而异。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而南方及沿海湿热地区存在于被黄曲霉菌寄生过的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如粮食、油料、水果、干果、调味品、乳和乳制品、蔬菜等,在动物性食品如肝、肾脏、咸鱼中以及奶和奶制品中也比较常见。它通常喜欢“亲近”以下四类食物:
1、坚果类 花生、核桃、瓜子、开心果、榛子、松仁等。当你发现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看起来有霉变之嫌时,很有可能已被黄曲霉素污染了,一定要丢弃。
2、谷物类 玉米、大米、大麦、小麦、豆类。凡表面上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谷物都有可能被黄曲霉素污染,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

简述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防治措施

简述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防治措施

简述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防治措施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中毒病,由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谷物、豆类、花生、大米、玉米等食品中。

黄曲霉毒素中毒对人类及动物的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预防与治疗方面对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防治措施进行阐述。

一、病因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病因主要是黄曲霉菌生长在谷物、豆类、花生、大米、玉米等食品中,产生的毒素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黄曲霉菌主要繁殖于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在不透气,通风不良的粮库、谷仓、罐头等处,尤其是在高温多湿的季节,更易引发中毒。

同时,灰尘、虫豸等也能成为黄曲霉菌的携带者,散播至环境中,引起感染。

二、症状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发热、皮肤发痒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肝炎、脑炎等严重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预防措施(一)购买食品时尽量选择大型商超或者有品牌认证的食品,保证购买的食品质量有保障。

(二)尽量不吃保存过久的食品,特别是没有包装和标签的食品,一旦出现变质的迹象立即丢掉。

(三)在存放食品的地方要保持干燥通风,防止潮湿环境、高温多湿的环境,尽量不吃霉变食品。

(四)要遵循健康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减少患病概率。

四、治疗措施(一)立即停止食用黄曲霉菌或已经被污染的食品,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二)医生会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包括使用解毒剂或者药物,支持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调整病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

(三)预防是最好的治疗,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生。

特别是在保存谷物、豆类、花生、大米、玉米等食品方面要做好防潮干燥的措施。

总之,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中毒疾病,对人类及动物造成重大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只有从源头上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健康饮食,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生。

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治

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治

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治1 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原因1.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黄曲霉毒素是由曲霉属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

黄曲霉作为贮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寄生曲霉在我国罕见,它是以寄生方式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蔗或葡萄的一种害虫——水蜡虫体内。

在自然界,黄曲霉的生长要求不高,在有氧条件下,花生和玉米是最好的繁殖场所。

在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过程,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温度过高过低,对霉菌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25 ℃ ~30 ℃ 下,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耐热,加入强碱和 5 %次氯酸钠可完全破坏。

1.2 饲料中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原因1.2.1 环境温度和湿度黄曲霉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25 ℃ ~30 ℃ 是最适生长温度,最适相对湿度为 80 %~90 %。

由此可见,黄曲霉的生长繁殖与一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密切相关的。

在众多的饲料发生霉毒的地区来看,南方地区都要高于北方,这是因为南方的气温、湿度更适合于黄曲霉的生长繁殖,特别是梅雨季节,黄曲霉容易生长。

1.2.2 饲料原料水分含量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 17 %~ 18 %时是黄曲霉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

谷实类在粉碎后如果水分含量过高则更适合黄曲霉的生长。

因此,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防霉含水量以下。

1.2.3 仓库和管道污染如果饲料原料长时间仓储或仓库潮湿、漏雨,库存过多而不注意通风、干燥、打扫卫生,特别是已经粉碎的物料,由于颗粒小,容易吸收周围的水分,就很可能为黄曲霉的生长繁殖创造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其次,颗粒饲料的生产中要注意冷却和配套风机的选择,否则易造成颗粒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出机饲料水分、温度过高而导致黄曲霉的生长。

此外,还要定期清理颗粒料提升料斗或管道中形成的霉积料。

1.2.4 运输管理。

饲料运输过程中若管理不当,雨淋、受潮、曝晒、通气不当、堆压时间过长也会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其产生的毒素会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黄曲霉菌最常见的毒素是黄曲霉素,它是一种具有强烈肝毒性的有机化合物,对人体的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除了黄曲霉素之外,黄曲霉菌还会产生其他一系列毒素,如赭曲霉素、麦角菌素等,它们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

黄曲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常生长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如发霉的谷物、果蔬、坚果等食品上。

一旦食品被黄曲霉菌污染,就可能产生毒素,对人体造成危害。

黄曲霉菌的毒素具有热稳定性,在一定温度下不易被破坏,因此即使食品加热也不能完全去除毒素。

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后,人体可能出现黄曲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

轻微中毒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中毒则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黄疸、肝癌等严重后果。

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菌毒素的食物,还会增加患癌症、肝硬化等疾病的风险。

为了防止黄曲霉菌及其毒素对人体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保持食品清洁卫生,避免食用发霉食品。

储存食品时要注意通风干燥,防止黄曲霉菌的生长。

食品加工过程中要遵循卫生标准,避免污染。

建议选择新鲜、质量可靠的食品,避免长时间食用过期食品或贮存不当的食品。

当发现食品有发霉的迹象时,应及时丢弃,避免继续食用。

如果食用食品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增强对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认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安全隐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预防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正确储存、处理食品,避免食用发霉食品,及时处理发现的风险食品。

只有保持警惕和谨慎,我们才能远离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威胁,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篇示例: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这种霉菌主要寄生在玉米、花生、大米、小麦、大豆、燕麦等谷物和豆类上,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长。

奶牛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l的产生及危害 黄曲霉毒素Ml的检测方法 - 奶牛养殖

奶牛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l的产生及危害 黄曲霉毒素Ml的检测方法 - 奶牛养殖

奶牛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l的产生及危害黄曲霉毒素Ml的检测方法-奶牛养殖奶牛生鲜乳中含有过高的黄曲霉毒素M1主要是由于其采食大量发生霉变的饲料、饲草,导致体内含有大量的黄曲霉毒素B1,通过体内代谢生成黄曲霉毒素M1,并存在于肝脏、肾脏、乳腺以及乳汁中,且经过24h就能够检测到牛奶中存在黄曲霉毒素M1.现主要介绍奶牛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l的产生及危害黄曲霉毒素Ml的检测方法,大家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1、产生及危害哺乳类动物主要是采食污染有黄曲霉毒素Bl的饲料或者食品而导致分泌的乳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Ml。

一般来说,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各中自然灾害,如干旱、早霜、虫害、倒伏等,以及收获后在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不合理,如贮藏湿度大等,都容易感染黄曲霉菌。

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就会生成一定数量的黄曲霉菌,黄曲霉毒素就是其产生的代谢物。

奶牛采食污染有黄曲霉毒素Bl的饲料后,进入的黄曲霉毒素Bl就会与微生物逐渐产生相互作用,其中10%作用的毒素能够在瘤胃内菌群的作用下发生降解,其他部分毒素即会被瘤胃吸收进入血液,并在体内的肝微粒体单氧化酶系的催化下,经由细胞色素P- 450的调节,导致黄曲霉毒素Bl末端存在的呋喃环C-10发生羟基化而生成黄曲霉毒素Ml。

由于黄曲霉毒素Ml没有活性,从而能够直接经由尿液排到体外,或者结合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而经由粪便排到体外或者通过乳汁排到体外,还有部分能够残留在肌肉内。

进入动物或者人类体内的黄曲霉毒素Ml,不仅能够抑制合成RNA、DNA,还能够抑制肝脏合成蛋白质,引起机体中毒,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损伤组织器官;抑制免疫功能;致畸、致癌、致突变,导致人类和动物发生胃癌、肾癌和肝癌等。

2、检测方法薄层色谱法(TLC)。

该方法是测定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l含量的经典方法,是一种比较定性或者半定量的检测方法。

其原理是对牛奶样品进行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使黄曲霉毒素Ml能够在36b nm波长的紫外光下发出蓝紫色荧光,从而根据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以及其在薄层板上表明的荧光最低检出量相比较,进而计算其含量。

花生黄曲霉污染 特点及防治措施

花生黄曲霉污染 特点及防治措施

黄曲霉菌生长和产生毒素条件
黄曲霉/寄生曲霉 寄主(基质) 有利的环境条件 (产毒) ┗━━━━━━╋━━━━━━━┛
黄曲霉毒素 霉菌、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寄主(基质):油料种子(花生,大豆,向日葵,棉籽),
谷物(玉米,高梁,水稻),香料(辣椒, 胡椒等),坚果(杏仁,核桃,椰子),无 花果,牛奶。
如何预防收获后黄曲霉毒素污染?
1、控制进货渠道:避免到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较高的地区
收购原料。
2、控制进货质量关:F 3、降低原料入库时的水分:尽量将水分控制到安全水分以 下(籽仁8- 9%,荚果10%)。 4、脱壳时采用干脱,切不可采用施水脱壳的方法。
5、入库前,剔除霉变,破损,皱皮,变色和虫蛀等不正常
黄曲霉毒素的控制
毒素产生前的预防—最有效,省时,省力,花费少
毒素产生后的去毒—成效低,影响品质,花费大
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特点?
收获前 收获后
影响花生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因素
1、土壤中的黄曲霉菌的种类 2、地下害虫 3、植物病害 4、荚果破损 5、成熟度 6、生育后期干旱胁迫 7、收获方式
1、土壤中的黄曲霉菌的种类 产毒株 土壤中的黄曲霉菌 不产毒株
5、种子的成熟度: 花生成熟后留在土壤中的时间越长,黄曲 霉菌对籽仁的侵染率就越高。
6、花生生长后期受干旱胁迫 ——花生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感染的主要原因 花生收获前30天内,如果遇到干旱胁迫(田间缺水), 田间荚果的含水量下降到30%,特别容易感染黄曲霉毒素。 花生在正常灌溉,中等干旱和严重干旱条件下,黄曲 霉毒素量分别为0,73和444μg/kg。
6、防止花生荚果在生长期间的破裂,荚果充实 期应避免中耕除草,防止人为损伤。避免 在土壤 温度较高时灌水,防止因温差较大而破裂。 7、适时收获,一般在成熟期前后一周内收获最佳。 8、采用良好的收获方式,防止花生荚果在收获时 受损可破裂。 9、收获后的鲜果要迅速干燥(3-5天内),将荚果 含水量降至安全贮藏水分标准(8-10%以下)。 10、花生在催干过程,以及干燥以后切忌回潮, 已 催干的花生应迅速包装和入库。

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

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

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有一种毒素,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目前发现的稳定性最高的真菌毒素,一旦形成,很难去除。

它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黄曲霉毒素(AFT),又称黄曲霉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土壤当中,菌丝生长时产生毒素,孢子可扩散至空气中传播,在合适的条件下侵染合适的寄生体,产生黄曲霉毒素。

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

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

AFT已发现20余种。

AFT 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

危害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人及动物的肝脏组织,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研究表明,在肝癌病人中,与黄曲霉素接触较高的人群远远高于正常饮食的人群;黄曲霉毒素也可损伤肾脏,还会降低免疫能力。

黄曲霉素多大剂量可以致癌呢?黄曲霉素1mg就是致癌计量。

国内外对于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都做了明确的限量规定,例如我国规定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应低于10微克/公斤,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含量应低于0.5微克/升,婴幼儿奶粉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M1,代乳品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B1。

我们有时吃到的苦瓜子、苦花生,就很有可能含有黄曲霉素。

不过这样剂量非常小的摄入不用担心,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积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菌产生的条件
黄曲霉菌产生的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

1. 温度:黄曲霉菌适宜生长和繁殖的温度范围为15-30摄氏度。

在这个范围内,菌丝生长迅速,菌落形成快。

2. 湿度:黄曲霉菌对湿度要求较高,湿度应保持在80%以上,才能产生正常的黄曲霉菌。

过低的湿度会抑制其生长和产生。

3. 营养物质:黄曲霉菌需要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支持其生长和产生。

常见的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等;氮源可以是蛋白质、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如镁、钙、锌、铁等也是必需的。

此外,黄曲霉菌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还需要适量的氧气供应。

过高或过低的氧气浓度都会抑制其生长和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