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_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中医眼科的常见病诊疗指南。
随着现代社会对眼睛健康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中医作为一种传统而综合性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在眼科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疾病概述、诊断要点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介绍中医眼科对于近视和青光眼这两个常见眼科疾病的诊疗指南。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展开讨论。
引言部分是全文的开篇,通过概述和文章结构简要说明本文的目的以及各个部分内容安排。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即“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其中包含了关于这两个常见眼科疾病的总体介绍、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则具体针对近视和青光眼这两个常见眼科疾病展开讨论,包括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准则,以及中医治疗常用方法等。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未来中医眼科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介绍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增加人们对于中医在眼科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近视和青光眼是两种常见且对人们生活有影响的眼科疾病,在现代社会高度普遍。
通过阐述这两个疾病的概况、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医在眼科领域的应用,从而提升他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并进一步促使人们主动关注并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的视力健康。
2.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1 疾病概述中医眼科常见病包括近视、远视、弱视、斜视、散光等。
这些疾病主要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引起,其中近视和青光眼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眼科疾病。
2.2 诊断要点对于中医眼科常见病的诊断,首先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包括视力变化、眼睛干涩或沙眼感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如裸眼视力检查、屈光度测量、眼前节检查等。
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相似表现的眼科疾病进行区别。
2.3 治疗方法中医对于中医眼科常见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内服药物和外治法。
内服药物主要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改善眼部组织营养,增加抵抗力,并纠正身体内部的失调。
2023年眼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2023年眼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摘要
本文档旨在为2023年眼科常见病诊疗提供规范和指导。
主要包括常见病种的定义、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内容。
引言
眼科常见病是指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炎等。
规范和统一的诊疗方法对提高眼科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病种及定义
1. 青光眼:指眼压升高,视野缺损等症状的眼部疾病。
2. 白内障:指眼睛晶状体混浊,视力模糊等症状的眼部疾病。
3. 角膜炎:指角膜红肿、疼痛等症状的眼部疾病。
二、诊断标准
1. 青光眼诊断标准:
- 基本病史和症状表现
- 眼压测量
- 视野检查
- 颞动脉血流速度检查
2. 白内障诊断标准:
- 视力测量
- 眼前节检查
- 检查晶状体混浊程度
3. 角膜炎诊断标准:
- 角膜红肿、疼痛等症状的存在- 角膜染色检查
- 细菌培养
三、治疗方法
1. 青光眼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降眼压药物的应用- 激光治疗:激光小梁切除术等- 手术治疗:滤过性手术等
2. 白内障治疗方法:
- 手术治疗:白内障摘除术等
3. 角膜炎治疗方法:
- 抗生素眼药水治疗
- 抗炎眼药物治疗
- 角膜移植手术
四、预防措施
1. 定期眼科检查,早期发现眼科疾病的迹象。
2. 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接触眼部污染物。
3. 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适时休息眼睛。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眼科常见病诊疗的规范和指导,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眼科常见病,提高治疗效果,保护视力健康。
眼科沙眼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沙眼本病为一种常见的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炎,如不积极防治,可发生许多合并症,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中医称之为“椒疮”。
多属脾胃湿热,外感风热邪毒,内外合邪,气血壅滞所致。
【诊断】1.初起可无特殊感觉,或仅有不同程度的发痒、异物感、流泪、畏光与分泌物增加,后期则刺激症状加重。
2 .上嗡结膜血管纹理不清,并有乳头肥大与滤泡存在,后期可出现条状瘢痕;角膜上缘有血管伸入为血管翳,渐向下方延伸。
3 .后期可产生倒睫、睑内翻、全角膜血管翳、泪道阻塞、角膜溃疡与眼球干燥等多种合并症,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
4 .沙眼分期沙I为进行期:即活动期,上险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沙II为退行期:上睑结膜开始出现瘢痕,并渐增多,以至仅留少许活动病变。
沙In为完全结瘢期:上睑结膜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5 .沙眼分级病变面积<1/3睑结膜为'+病变面积在1/3与2/3之间为‘什",病变面积>2/3险结膜为“册6.记录时可分别写为:沙—沙I*,沙I”渺H*,沙II#,沙H#与沙IIL【治疗】一、辨证论治沙眼重症患者险肉红赤,颗粒较多,或胞睑厚硬,疙瘩不平,伴见够泪胶黏,病情缠绵,舌红苔黄者,可用之。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散瘀。
方药举例:桅子、连翘、黄苓、大黄、当归、赤芍、金银花各10g,红花、防风、枳壳各5g,白芷3g。
二、中成药重症用青麟丸,每次5g,日2次。
三、局部治疗1.平时可点八宝眼药,每日2〜4次。
亦可点斑马眼药水等,但需坚持使用。
2 .睑结膜乳头滤泡较多者,在1%地卡因液行表面麻醉后,用黄连水浸泡的乌贼骨(乌贼骨切成鸭舌形,表面磨平,约3.5CmXL5cm大,煮沸消毒后晒干,浸入黄连水内备用)轻轻摩擦局部,使滤泡略破,微出血为度。
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涂抗生素软膏即可。
可数天进行一次。
3 .险结膜充血严重久而不退者,在1%地卡因液行表面麻醉后,用小刀或注射用的针头轻轻划痕,以出血为度。
眼科视神经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视神经炎本病为视神经乳头或视神经球后段的炎症。
前者称为视神经乳头炎,后者称为球后视神经炎。
多单侧性,常见于青壮年。
属中医“暴盲”与“视瞻昏渺”范畴。
多由肝热上攻或肝气郁结所致。
【诊断】1.早期即发生视力障碍,并不断加重,严重者可至光感消失的程度。
2 .视力高度障碍者,瞳孔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对光反射不持续。
3.头痛,眼球压痛或眼球运动痛。
4 .眼底变化①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乳头呈不同程度的充血,边缘模糊,视网膜静脉扩张,视乳头及其邻近视网膜上有出血、渗出与水肿。
②球后视神经炎:早期眼底无变化。
5 .视野检查,多发现中心暗点。
【治疗】一、辨证论治1.肝热上攻视力迅速下降,视神经乳头充血、肿胀,视网膜静脉扩张,视网膜出血、渗出多,面部烘热,耳鸣头痛,舌红,苔黄。
治法:平肝泻热,兼通瘀滞。
方药举例:生地黄、赤芍、牡丹皮、桅子、夏枯草、决明子、当归各IOg,桃仁6g,菊花3g,石决明30g,车前子6g。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g。
头痛甚加钩藤10g,白痍藜10g。
2.肝气郁结视力逐渐下降,眼底改变较轻或无改变,伴胸闷胁胀,或妇女月经不调等现象。
舌质暗红,苔薄或薄黄。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举例:柴胡、广郁金、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桃仁、黄苓各10g,薄荷5go 加减:口干、舌红、苔黄者,加牡丹皮10g,桅子12g,紫草6g。
头痛、眼胀痛者,加钩藤10g,夏枯草、香附各6g。
二、中成药丹桅逍遥丸每次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气郁结型。
龙胆泻肝丸每次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热上攻型。
原发性视神经菱缩本病为视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和传导功能的障碍,表现为视乳头颜色变淡、边界清晰。
是多种视神经损害的最终结局,属中医“青盲”范畴。
多由气血两亏,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诊断】1.视物逐渐模糊,甚至最终可致失明。
2.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颜色变淡,境界清晰,血管变细。
【治疗】一、辨证论治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举例:黄芭、当归、熟地黄、白芍、党参、茯苓、陈皮各10g,川尊、柴胡、升麻各5g,甘草3g。
眼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本病是以眼底微小血管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糖尿病所引起的严重的、致盲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性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体现。
属于中医“视瞻昏渺”范畴。
多因气虚血滞、阴虚火旺及脾虚湿盛所致,重者痰瘀互结而成顽疾。
【诊断】1.糖尿病史,眼前闪光感,视物不清,最终盲无所见。
2 .在非增殖期,眼底见微血管瘤,小片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
荧光血管造影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上述病变随病情发展不断加重。
3 .在增殖期,眼底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纤维增殖,最终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治疗】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是防治本病的关键,非增殖期患者中医治疗有一定效果,增殖期患者难以取效。
一、辨证论治1.气虚血滞眼前闪光,视力下降,眼底视网膜轻度水肿,散在微血管瘤,小片出血及硬性渗出。
伴体虚乏力,舌淡苔薄,脉细涩。
治法:益气和血明目。
方药举例:党参、黄黄、黄精、意及仁、茯苓、泽泻、当归、芍药、蒲黄、牡丹皮各IOgo4 .阴虚火旺视物不清,甚者眼前黑影飘动,眼底视网膜水肿,出血色鲜量多,伴体虚盗汗,口渴咽干,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止血。
方药举例:知母、黄柏、生地黄、山萸肉、泽泻、牡丹皮、车前草、侧柏叶、龟甲、鳖甲各10g。
5 .脾虚湿盛视物不清,眼前黑影飘动,眼底视网膜水肿明显,渗出多,出血少,玻璃体混浊,伴食后腹胀,大便清稀,舌淡苔白微腻,脉濡。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举例:太子参、意瑟仁、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陈皮各IOg,六一散、牡丹皮、山楂、神曲各5g。
6 .痰瘀互结视物不清,甚至盲无所见,眼底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可见新生血管及纤维增生。
治法:祛瘀化痰明目。
方药举例:陈皮、半夏、茯苓、昆布、赤芍、丹参、红花、蒲黄、山楂各IOg,全蝎6g,牡蛎、石决明各20g。
二、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5g,每日2次。
适用于阴虚火旺。
香砂六君丸每次5g,每日2次。
适用于脾虚湿盛。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泪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
治疗效果
评估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 ,如流泪、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是
否减轻或消失。
随访与复发
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是否出现 复发情况,并记录复发的原因和
应对措施。
PART 05
结论与展望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中医治疗泪囊炎的方法具有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注重调整机体功能,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治疗泪囊炎副作用小,对肝肾等器官功能无损 伤。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调节气血、 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目的。常 用的穴位有睛明、太阳、合谷等 。
外治法
局部用药
手术治疗
使用具有消炎、杀菌、收敛作用的中 药制剂,如黄连眼药水、千里光眼药 水等,直接滴入患眼,以缓解症状。
对于严重的泪囊炎,中医也主张手术 治疗,如泪囊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 术等。
按摩治疗
流泪、眼红、口干不欲饮 、舌苔黄腻、脉濡数。
诊断标准
症状
流泪、眼红、畏光、口干等。
舌脉
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或濡数。
泪道冲洗检查
泪道冲洗不通或通而不畅。
PART 03
中医治疗方法
内治法
药物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采用清热解 毒、利湿排脓、活血化瘀等中药 汤剂进行治疗,如黄连解毒汤、 五味消毒饮等。
通过按摩相关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 环,缓解炎症。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推 拿、揉捏等。
PART 04
临床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信 息。
症状描述
详细描述患者的症状表现,如流泪 、脓性分泌物等。
眼科老年性白内障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老年性白内障
本病是眼内晶状体发生混浊,造成视力逐渐下降,最后导致失明的慢性眼病。
常见于老年人。
多双眼先后患病。
中医称“圆翳内隙多因脾虚气弱或肝肾两亏,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诊断】
1自觉视物渐趋模糊,眼前有固定阴影而无其他痛楚。
经过较长时间后,视力渐降,甚至只能辨别影子晃动与感到光亮。
2.初发期晶状体呈车轮状混浊,以后逐渐加重,融合呈灰白色混浊;侧照法于晶体表面见到新月形虹膜阴影则为膨胀期;后期则晶状体呈一片乳白色,是为白内障成熟期。
白内障从初发期到成熟期可经数月至数年不等。
【治疗】
一、辨证论治
适用于白内隙早期。
1脾气虚弱视物渐渐模糊,体倦乏力,面色淡白,食少便澹,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牌益气。
方药举例: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鸡内金、当归、陈皮、柴胡各10g。
2.肝肾不足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细。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举例:枸杞子、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泽泻、首乌、菟丝子各IOg,荒蔚子12g,砂仁3g,菊花5go
二、中成药
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每次服5g,每日2次。
五子补肾丸每次服5g,每日3次。
补中益气丸或益气聪明丸每次服5g,每日2次。
三、针灸治疗
适用于白内隙早期,以提高部分视力。
体针臂膈、肝俞、睛明、肾俞、太冲。
四、手术治疗
白内障成熟期,可行白内障针拨术或针拨套出术。
膨胀期可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多同时植入人工晶体。
眼科老年性黄班变性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老年性黄班变性本病是以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或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为特点的、老年人常见的致盲性眼病。
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
类似于中医“视瞻昏渺”,有急性出血时亦可归之于“暴盲”。
多因肝肾两亏、气阴两虚、痰湿内聚等所致。
【诊断】1.年龄50岁以上,双眼发生对称性视力进行性损害,眼底后极部有多数黄白色大小不一、边界不很清楚的玻璃膜疣,或见地图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灶,眼底其他检查均正常者,即可诊断为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2 .老年人单侧突发性视力障碍,眼底后极部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大范围的视网膜深层及浅层出血或伴有玻璃膜疣者,应考虑为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诊断本病有很大价值。
3 .注意与其他黄斑区新生血管膜疾病相鉴别。
如: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外伤、弓形体病、血管样条纹等。
【治疗】一、辨证论治1.肝肾两亏年逾五旬,腰膝酸软,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眼底后极部有多数玻璃膜疣或地图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灶,眼底其他检查均正常。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举例:熟地黄、生地黄、当归、山萸肉、枸杞子、山药、补骨脂、菊丝子各12g,茯苓、泽泻、五味子、牡丹皮、赤芍各10g。
4 .气阴两虚年老体虚之人,突然视物不清,眼底黄斑区大范围暗红色出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确诊本病。
治法:益气养阴,和血明目。
方药举例:黄茂、党参、茯苓、山药、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龟甲、当归、牡丹皮、蒲黄、槐花、侧柏叶各10g,三七5g。
5 .痰浊内聚双眼视力渐降或单眼突然视物不清,眼底后极部玻璃膜疣融合成片,或见残留出血及大片渗出。
治法:化痰软坚明目。
方药举例:半夏、陈皮、茯苓、石菖蒲各IOg,石决明、牡蛎、龙骨各20g,赤芍、蒲黄、三七、山楂各5g。
二、中成药石斛夜光丸每次3g,每日2次。
三、针灸疗法常用穴:睛明、攒竹、球后、承泣、瞳子醪、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外关等。
每次局部取2穴,远端取穴,中刺激,不留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目录概说溃疡性睑缘炎麦粒肿霰粒肿目割上睑下垂泪溢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沙眼春季结膜炎泡性结膜炎巩膜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角膜溃疡虹膜睫状体炎老年性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老年性黄斑变性概说眼为视觉器官,属五官之一。
它通过经络,与内在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肝藏血而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诸脉者皆属于目,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发生联系。
这种脏腑、经络与眼的有机联系,保证了眼的正常功能。
如果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反映于眼部,引起眼病。
反之,眼部疾病也可通过经络影响相应的脏腑,以致引起脏腑的病理反应。
因此,在诊治眼病时,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因证论治,调整人体内部与眼病有关的脏腑、气血之间的相对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
一、五轮学说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就是将眼分为五个部分,分属于五脏,藉以说明眼的生理、病理与脏腑的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至今仍有其一定的临床实用意义。
1 .肉轮指胞睑(包括皮肤、肌肉、睑板和睑结膜),在脏属脾,因脾主肌肉,故称肉轮。
因脾与胃相表里,故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与胃。
2 .血轮指两眦(包括两眦的皮肤、结膜和泪器),在脏属心,因心主血,故称血轮。
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与小肠。
3 .气轮指白睛(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在脏属肺,因肺主气,故称气轮。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与大肠。
4 .风轮指黑睛(包括角膜、虹膜、睫状体),在脏属肝,因肝主风,故称风轮。
因肝与胆相表里,故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与胆。
5 .水轮指睡神(包括瞳孔与瞳孔以后的眼内组织,如晶状体、玻璃体、脉络膜、视网膜与视神经等),在脏属肾,因肾主水,故称水轮。
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故水轮疾病常责之于肾与膀胱。
但由于瞳神结构复杂,其生理病理还与其他脏腑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二、辨证1.辨内外障“障”是遮蔽之意。
眼科病症虽多,但按其部位来分,则可归纳为外障与内障两大类。
(1)外障:外障是肉轮、血轮、气轮与风轮等部位病变的总称。
多为六淫外袭或遭受外伤所致。
其特点是多突然起病,发展较快,外症比较明显,眼部自觉症状较突出。
一般来说,外障眼病多有余之证,以属表、属实、属阳居多。
(2)内障:内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内障专指瞳神中生翳障者,其主要病变在瞳孔与晶状体。
广义内障则泛指水轮疾病,即包括发生于瞳孔及其后的一切眼内组织的病变,多外眼正常而只有视觉方面的异常,用检眼镜检查常可发现眼内病变。
一般来说,内隙眼病多为内伤所致,如七情过伤、过用目力或劳累过度等,导致精气耗损,血脉阻滞,脏府经络或气血功能失调引起。
多属里、属虚、属阴。
6 .辨翳起于黑睛上的混浊称为翳。
可呈点状、树枝状、地图状或圆盘状等。
根据混浊的形态、色泽、深浅程度不同,翳的名称亦甚繁多,但首先要辨是新翳还是宿翳,然后再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辨证。
(1)新翳:凡黑睛混浊,表面粗糙,边界模糊,具有发展趋势,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者,统属新翳范畴。
相当于西医的各种角膜炎。
多因外感六淫所致。
亦易化热入里,病变由浅入深。
多实证。
(2)宿翳:凡黑睛混浊,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发展趋势,不伴赤痛流泪等症状者,统属宿翳范畴。
相当于西医学的角膜薄翳、角膜斑翳、角膜白斑等角膜瘢痕病变。
多由新翳转化而来。
7 .辨视觉视力突然下降,多属实证;逐渐模糊,多属虚证。
8 .辨痛痒暴痛属实,久痛属虚;持续性疼痛属实,时发时止属虚;痛而拒按为邪实,痛而喜按为正虚。
目痒目赤,多外感风热;睑弦赤烂,痒如虫行多脾胃湿热,外感风邪。
9 .辨红肿胞睑红肿,多脾胃热毒;胞肿不红,不伴疼痛,多脾肾阳虚,水湿上泛。
白睛红赤,够泪并作,多外感风热;白睛红赤如火,多肺经实热;红赤隐隐,多肺经虚热。
抱轮红赤,羞明泪多,多肝胆实热。
10 辨夥泪够多黄稠,多肺经实热;够多清稀,多肺经虚热。
泪热如汤,多肝经风热;冷泪长流,多肝肾不足或泪道阻塞所致。
11 辨眼底病变(1)视网膜改变:眼底水肿多为水湿停留,与肺、脾、肾有关,但后极部弥漫性水肿多为肝热,病久不消者亦可为命门火衰;眼底渗出新鲜者为肝热或脾运不健,日久则为痰湿结聚;充血、出血多为邪热入血或脉络受损,反复者多为虚火灼络或为血瘀所致;萎缩、变性及退行性改变多在病变后期,为气血不足或肝肾两亏;增生性病变若出血所致者多为气滞血瘀,炎性渗出所致者多为痰湿结聚。
(2)视神经乳头改变:色红、界不清者多为肝经风热或肝经郁热;微红、界欠清、病久者多为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蜡黄或苍白者多气血两亏。
(3)视网膜血管改变:静脉扩张、迂曲者,多气滞血瘀所致;静脉迂曲伴视网膜出血者,多为血热妄行;小血管扩张或有毛细血管瘤者,多为阴虚火旺;动脉变细,有如白线者,多为气滞血瘀或痰浊停滞或肝风内动;动静脉皆细伴视神经乳头色淡者,多为气血不足。
三、治疗由于眼与脏腑经络的密切关系,以及眼的结构与功能上的特点,对眼病的治疗,既有内治,也有外治。
大多内障眼病以内治为主,外障眼病则多配合外治。
此外,如针灸、推拿与按摩等疗法,亦常应用。
1.内治法常用的有疏风清热法、泻火解毒法、滋阴降火法、祛湿法、止血法、活血化瘀法、疏肝理气法、益气养血法、补益肝肾法、软坚散结法与退翳明目法等。
2.外治法包括点眼药法、熏洗法、外敷法、冲洗法等一般外治法。
还有钩割法、镰洗法、熨烙法、三棱针法与金针拨内障法等手术疗法。
溃疡性睑缘炎本病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睫毛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比较顽固难治。
中医称“险弦赤烂二多脾胃湿热蕴积,复感风邪而发。
【诊断】1.自觉险缘作痒、轻度刺痛,泪多畏光。
2.险缘充血,有较多黄色蜡样分泌物,干后结痂,剥除痂皮后,露出睫毛根端和小溃疡。
病久则睫毛脱落,形成秃睫;险缘组织形成瘢痕而变形,可引起倒睫、险外翻等。
由于泪液浸渍,可致眼险湿疹。
【治疗】一、辨证论治险缘红赤溃烂,痛痒并作,够泪胶黏,睫毛成束,睫毛乱生或秃睫,舌红,苔黄腻。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举例:荆芥、防风各5g,滑石、川木通、车前子、茯苓、黄苓、连翘各IOg,枳壳、陈皮各6g,黄连、甘草各3g。
二、局部治疗本病以局部治疗为主,并注意清洁卫生。
1.拔除睫毛后,以黄连油膏加少许枯矶或八宝眼药调匀,涂擦局部,日3〜4次。
2 .较顽固者,尤其是合并眼睑湿疹的,用人中白块文火烤热或夏天烈日下晒热后熨烫局部,以勿烫伤皮肤为度。
3 .下险外翻者,在揩泪时,从颊部往上揩,避免因往下揩而加重外翻,造成恶性循环。
麦粒肿本病是险腺因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如为睫毛毛囊及附属腺的感染称为外麦粒肿,睑板腺的急性炎症称内麦粒肿,中医称“针眼”。
多风热外侵或脾胃热毒蕴积,气血凝滞所致。
【诊断】1.自感眼险某一部位感觉过敏,逐渐胀痛加重,尤以长在眦部为甚。
4 .险局部皮肤呈现红肿、压痛。
在近险缘部可触到硬结。
以后硬结逐渐软化而出现脓点,终则溃破而愈。
严重者则可引起眼险及附近球结膜发生水肿及耳前淋巴结肿痛。
内麦粒肿可见险结膜面出现黄色脓头,常可自行穿破。
【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热外袭病属初起,局部微有红肿及压痛,可伴有头痛、发热,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举例:金银花、连翘、芦根、桔梗、牛劳子、黄苓各IOg,薄荷、防风、竹叶各5g,生甘草3g。
2.热毒上攻眼嗡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伴有口渴喜饮,便秘尿黄,苔黄,脉数。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举例:石膏20g,桅子、生地黄、牡丹皮、天花粉、蒲公英各10g,穿山甲、制大黄、白芷各6g。
二、中成药银翘解毒丸每服5g,日2~3次。
适用于风热外袭者。
防风通圣丸每服5g,日2次。
黄连上清丸每服5g,日2次。
后两种适用于热毒上攻者。
三、局部治疗1 .雄黄粉或玉枢丹加醋调,涂敷局部,干后再涂,保持局部潮润。
2 .脓成后,切开排脓,外麦粒肿切口一般位于皮肤面并与嗡缘平行,内麦粒肿切口一般位于险结膜面并与睑缘垂直。
切忌挤压。
3 .盐水热敷,日3次,每次15分钟。
四、其他疗法适用于未成脓者。
1.耳尖放血。
2.挑治法在肺俞或膏育俞穴附近皮肤面,找出红点一个或数个,若不明显,可轻刮之后再找。
消毒后,用毫针挑破,挤出黏液或血水少许。
霰粒肿本病是因睑板腺排出管道受阻和分泌物潴留所形成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
中医称“胞生痰核”。
多因脾失健运,痰湿互结而成。
【诊断】1.一般无显著自觉症状,硬结较大者可有沉重感和异物感。
2.险皮肤隆起,皮肤颜色不变,可触及坚硬肿块,但与皮肤不粘连,且无压痛。
在正对肿块的险结膜面呈紫红色或灰红色。
【治疗】一、辨证论治治法:化痰散结。
方药举例:陈皮、半夏、茯苓、僵蚕、昆布、白术各10g。
加减:睑结膜面充血较明显者,可加黄连3g,夏枯草5g。
二、局部治疗1.初起时,可于局部进行热敷、按摩,以促进其消散。
2 .生南星磨醋,涂患处皮肤,干后再涂。
3 .痰核较大者宜行霰粒肿切开刮除术,并注意尽量刮除囊壁防止复发。
目割本病为两目上下眼睑频频开合,不能自主之病症。
又称“目连札”。
多见于小儿。
常因脾虚肝旺,肝风上扰所致。
【诊断】小儿双眼频频眨动,而外观如常,常喜揉眼。
【治疗】治法:健脾清肝祛风。
方药举例:苍术、白术、茯苓、白芍、麦芽、僵蚕、钩藤各10g,蝉蜕6g,胡黄连5ge上睑下垂本病是指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而遮挡视线。
中医称为“上胞下垂二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或脾阳虚,中气不足以及气血郁滞,风痰阻络等所致。
【诊断】4 向前注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部超过角膜的1/5即为上险下垂。
5 .先天性上睑下垂出生时就不能将睑裂睁开到正常程度。
6 .后天性上嗡下垂多有相关病史或其他症状,如动眼神经麻痹伴有其他外眼肌麻痹,重症肌无力所致者具有晨轻夜重、注射新斯的明后明显减轻的特点等。
【治疗】一、辨证论治1.命门火衰自幼上胞下垂,无力抬举,视物时举额张口,或以手提睑。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举例: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杜仲、党参、白术、炙甘草各IOg.肉桂、附子各5g。
2.中气不足上胞下垂,晨起病轻,午后病重,甚者眼珠转动不灵,视一为二,周身乏力,甚至吞咽困难。
治法:升阳益气。
方药举例:黄黄、党参各15g,白术、当归、陈皮、甘草各10g,升麻、柴胡各6go3.风痰阻络上胞下垂骤然发生,麻木不仁,眼珠转动不灵。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举例:羌活、防风、白附子、胆南星、半夏、生姜、秦茏、木瓜、全蝎、天麻、伸筋草各6g。
二、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服5g,日2次。
适用于中气不足型。
三、针灸疗法1.睛明、阳白、合谷、三阴交。
前三穴用针刺,三阴交用灸法。
2.攒竹、风池、瞳子醪、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