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试题类型:2021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终止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考据、批判与观赏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样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判当作观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判”;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如何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专门重视:莎士比亚大致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依照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查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观赏剧本本身,他并只是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能够关心观赏,却不是观赏本身。观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观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差不多上题外事,因为美感体会全在观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专门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明白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依旧“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观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明白艺术是制造的,尽管能够受史实的阻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关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佩服、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依旧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会领会它的味道。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确实是一种文学批判,然而一样人所谓的文学批判,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判学者一直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判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关心了解的文学批判,要紧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判。“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确实是没,违抗它们的确实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制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确实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判。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判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周密地说起来,差不多上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判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判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判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判所持的是“批判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判所持的是“观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判的态度是平复的,不杂情感;观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势的交流。批判的态度须用反省的明白得;观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判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观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城建,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假如始终持批判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体会。学.科.网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只是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喜悦读《花月痕》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怎么说是从前对依旧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判都不是观赏,然而观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判。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判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能够谈文艺,这差不多上专门大的错误。

(有删改)【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2分)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显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观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判的特点。(3分)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把考据和批判当作观赏的人不差不多上学者。

B.假如不观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体会。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判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判者不认为《麦克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判观点上的异同。(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8分)

湖殇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事实上,那种心痛的感受,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第一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唱歌晚的恬适,这些特点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个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宽敞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失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那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经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学科.网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辉煌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仿照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补偿对海的贫瘠和期望。

⑦由于道路的坎坷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动,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专门宽,即使极目眺望,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能够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紧密接触的闲适。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刻,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因此,停靠在回忆中的湖,事实上,一直都专门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那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许多沙尘和盐尘的,那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逝的,那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经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经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期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如此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逝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逝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逝于1974年;艾丁湖消逝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逝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逝而消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因此,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假如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欲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经常看到一些颂扬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颂扬她漂亮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明白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可不能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伤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妄图的天堂。学.科网

(有删改)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

8.作者描画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3分)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成效?(4分)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3分)

11.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1)非独贤者是有心也,人皆有之,。。

(2)__________,孤城眺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3)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夕阳下,酒旆闲,。(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5)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知足不辱,__________。(《老子》第四十五章)

(7)奇文共观赏,_________。(陶渊明《移居》)

(8)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际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际”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如何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阴谋①令吴罢守。因此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只是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涡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因此吴人翁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阴谋: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博学能属.文(2)枯独安.其室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皆计所侵.,送绢尝之()

A.侵占

B.侵占

C.侵害

D.侵袭

(2)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名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枯女夫尝劝枯有所.营置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 □ □。(2分)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要紧品质,完成表格。(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怎么说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慧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因此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明白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专门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要领。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承诺为他作记,缘故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明白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域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二写作 70分

27.随着现代社会的进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判他人一辈子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判对个人和社会的阻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判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摸索。学科&网

要求:(1)自拟题目;(2)许多于800字。

上海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

1.答案示例: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B

3.答案示例:“法官”式的文学批判预存标准评判作品美丑,用反省的明白得,平复而不杂个人情感。

4.C

5.B

6.答案示例:

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观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体会。

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判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而作者认为文学批判不是纯粹个人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

(二)

7.答案示例: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躯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专门强的表现了。

8.以经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漂亮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9.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逝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楚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受。

10.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声讨等复杂情感。

11.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消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伤”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画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漂亮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制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成效。

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消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伤”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漂亮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克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受,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

12.(1)贤者能勿丧耳(2)青海长云暗雪山(3)水随天去秋无际(4)两三航未曾着岸(5)山河破裂风飘絮(6)知止不殆(7)疑义相与析(8)夜深千帐灯

(四)

13.D

14.D

15.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显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落,表达对亲人的想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截了当表达对家国之事的担忧。(五)

16.(1)连缀,写作(2)安抚

17.(1)A (2)C

18.C

19.答案示例: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策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20.答案示例:不谋权私

21.答案示例:(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六)

22.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23.D

24.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因此作者初见藤君就承诺为他作记。

25.A

26.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27.评分标准

一类卷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

差不多符合题意,立意一样,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差不多完整,语言差不多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2021-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高考语文试卷

2021-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

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大中型城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具有功能特征的区域,以此为据可以建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即以建筑区域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质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及其他重要视觉元素的色彩景观控制。中心商务区往往因集中了城市的高标准建筑而具有城市标志的作用。像上海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商贸区,多以高层、超高层的写字楼、酒店或大型综合性建筑群为主,在控制策略上,应以色彩的调和为主。 商业区常常以商业街或商业广场等形式出现,其色彩一般是城市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应该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商业区所应采取的控制策略是不同的。传统商业街所要传达的文化含量并不亚于其商业性,因此,色彩的处理应慎重,广告招贴和商品陈列应遵从传统方式,避免因色彩面积过大而破坏景观。而一般商业区以商业活动为主要目的,色彩多变、强烈冲击的视觉效果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特色。但国内很多城市的商业区经常存在广告过多、过于杂乱的通病,相对而言,欧洲城市的商业区则要“安静”得多。

2021-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21-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①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②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不同的花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

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③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渗入其中,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由单幅剪纸组成的窗花图案,常见的题材有"吉祥喜庆"、"五谷丰登"、"贵花祥鸟"等,也有的表现戏曲故事或传统故事,还有一些表现动物、神仙、花卉等与节庆有关的内容。它们虚实相生、简练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要。比如旧式窗格多,便有"窗越"(越过窗格的窗花)与"气眼"(窗户糊纸时留一孔,贴此窗花以便透气)等品种,虽然灵巧又优美,但在当今宽大的玻璃窗上则不再有用武之地。再比如现代妇女多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涵盖了高中作文和阅读两个方面。其中,阅读部分主要考察了学生的认知语言能力,而作文部分则更注重哲学思辨能力。试卷共包含39篇原创内容,可以在公众号上查看。 在阅读部分,试卷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来理解和分析文本,进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在作文部分,试卷要求学生通过哲学思辨来探讨一些社会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本次试卷共包含39篇原创文章,这些文章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这些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本次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语言阅读和哲学思辨作文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份试卷,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积累应用(10分)

1.(5分) 1) 贤者能够不失去耳朵。 2) XXX,清秋水龙吟。 3) 想在别人的住处过夜,需要隔着水问问樵夫。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3.(2分) 答案示例:在与他人互动中只获益而不付出成本。 4.(2分) B 5.(3分) C 6.(5分)

答案示例:根据亲缘选择理论的假设,人类祖先主要在亲人之间进行合作。然而,XXX的生活方式与人类祖先相似,他们的合作行为主要是在家庭外部,而不是在家庭内部。这与亲缘选择理论的假设相矛盾,因此该理论存在缺陷。 7.(4分) 答案示例:我认为这样安排有以下原因:亲缘选择理论存在局限性,而两种互惠理论的解释力更强,因此先介绍亲缘选择理论;从理论间的关系看,两种互惠理论的内容相关性强,内部关系更为紧密,应当连续阐述;在两种互惠理论中,间接互惠理论是作为直接互惠理论的补充而被提出的,从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和事理顺序看,直接互惠理论都要放在间接互惠理论之前。 二)(15分) 8.(3分) 答案示例:本段使用动态的视角,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环境到主人公的活动场所,持续推进画面,带领读者进入小说场景,产生沉浸感。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最新真题版

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规定填空(5分) (1)子曰:“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梦中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2.按规定选取。(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一项是()。(2分) 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专家为人诚挚,默默奉献四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教师备课总是进一步而又全面,她懂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也许。 D.小赵论文缺少独到看法,她导师给她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将下列编号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言连贯一项是()。(3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必要冷漠,从而彰显艺术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关系 ②她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而真实是 ④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毕第3—7题。(16分)

喜怒哀乐经济逻辑熊秉元 ①十八世纪哲学家休谟曾言:“理智乃情感之奴。”也就是说,人是情感、情绪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以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原始力量,理智但是是属于被支配和奴役地位。人 境况 ..,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提示世人:原始部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典礼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这位大师看法,相称限度上变化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典礼举措可以用新办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眼光得到新、不同解读呢? ⑤咱们先从简朴例子说起。如果人真是情感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环境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怪时,咱们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大概不多,除非打定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注意。可见,人并非情感动物。情感运用其实有规则可循。用经济学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而不值得这样做。 ⑥比较复杂一种状况是:诸多人把气往父母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也许就不再是朋友,甚至会变成敌人。因而,无需掰指头加减计算就懂得,得罪朋友成本高且效益低,得罪家人则否则。万物之灵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⑦可是,另一种状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事,负罪感往往很重,这种对比,这同样不难解释。老式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才可以同舟共济。要使关系紧密,最佳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构造相应条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一条。 ⑧这两种状况不是有点矛盾吗?其实稍稍揣摩就可以体会,这种表面上矛盾,正是人在解决情感时精致细微处。朋友是一时,父母是永久。因而,在小利小害上,可以以朋友为重,牺牲父母家人;在长远考虑上,固然还是要庇护父母家人权益。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含答案)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含答案) 2021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C )(2分)。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3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

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却一块,这当然是常情。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测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提供良好的解释。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理论的解释力。 ⑤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从何处讲道理?从常识。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是个常人。爱因斯坦说的“科学整体无非是日常思考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卷附答案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卷附答案----de05e2e4-6ea1-11ec-ba49- 7cb59b590d7d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卷 一、累计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这里有高山,。反射区周围也有明显的洋流和湍流。(王羲之《兰亭集序》)(二),以玉簪、包子祭奠哀怨。(辛弃疾,邓建康心赏馆) (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 2.根据需要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分) a、一个很在乎的傻瓜会得到一个。B.如果他不打扫房子,为什么要打扫世界?麻烦来自粗心,麻烦来自小事 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在下一段中填空。最合适的项目是()(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的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吴、白毛民歌自古就有。B.吴和白毛民歌自古以来就有人唱。C.自古以来,有些人就能够唱吴、白毛民歌。D.自古以来,人们就可以唱吴、白毛民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内容并完成问题3-7。(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 根据我们的常识,桌子是光滑的,但物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之间有间隙,而桌面实际上是凹凸不平的。许多人想知道:当理论和常识相遇时,我们应该相信理论还是坚持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

2021高考上海语文试卷详解(有《虞美人》《吴仅传》《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的译文)

2021高考上海语文试卷详解(有详细的古诗文译文)(为更好呈现答卷样貌,答卷作了调整。将现代文及古诗放在古文后面。详解卷从题目考点、解题思路到答案都做了认真解读。其中《虞美人羊山饯杜侍郎郡君十二姑及外弟天逵》《吴仅传》《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都有译文)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王维《终南山》中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一联,以声入景,侧面写出了终南山的幽深空旷。 (考点①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②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重点①精准记忆要求背诵的内容。②突破易写错的字。---突破生僻字、难写字、易写错的字。如“丧”“楚”“吟”“隔”这四个字都是易写错别字的字。默写时要做到五个“不”: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一字不错。第(3)句考情景默写的。重点①揣摩提示的情境,紧扣关键填名句。②诗歌术语要理解。首先锁定诗句是王维《终南山》中的,要理解“以声入景”“侧面写出”“幽深空旷”等词意。评分说明:答对1空给1分))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想选一副对联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率冒失,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联是( B )(2分) A.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 B.鹰隼人云睐所向;骅骝得路慎于平。 C.反观自己难全是;细论人家未尽非。 D.为人竖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考点:①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言、名句等。A.的意思是:练拳与做人同样首忌轻浮,立场要稳定;再忌委琐,脊梁要挺直;又忌目光短小,眼光应远大;还忌心态失衡,心情要平和。B.鹰和隼,都是捕食小鸟和别种小动物的猛禽,比喻凶猛或勇猛的人。骅骝:红色骏马。睐:看。这副对联用鹰隼、骅骝打比方,说明人首要的是明确奋斗目标,要像鹰、隼一样高飞向上,做一个有

202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2)夕阳下,____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双调】寿阳曲•_______》 (3)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与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句所描绘场景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如果古代有手机,下列哪一句最有可能受影响而不出现()。(2分) A.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B.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C.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D.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游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题目残缺) A.①③②⑤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②①⑤③ D.④①⑤②③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7分) ①有人说,语言是思维的牢茏,比如说如果语言中没有“将来”这个词或将来时态,我们就无法理解“将来”的概念。 ②这种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可是当我们关注具体语言的具体特点,并讨论这些特点如何与具体的思维特质产生联系时,问题就产生了。至少我们不会通过抹去“痛苦”这个词来追求快乐,也不会把词语“死亡”删掉让所有人都得到永生。 ③对这种观点的批判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点教训。这种观点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事实依据或依据不充分,我们如果想正确地描述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就一定要吸取这个错误带来的教训。 ④我们得到的教训是,如果要说语言对其使用者的思维有任何影响,就一定要有事实的支持,要经过论证。如果我们要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确定不同,就必须依据语言以外而不是语言本身的事实。即使思维的不同得到证实,还必须以可靠的方式证明导致这种差异的是语言而不是文化或环境中的其他因素。 ⑤我们必须抛弃"语舌牢笼"这样的说法,因为根本没有证据显示某语言会成为使用者的智力疆界并限制使用者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妨碍他们理解其他语言使用者的想法。 ⑥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如果一种语言中完全没有某些话题的相关词汇,那么讲这种语言的人就无法理解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试想一下,要把洗碗机的说明书翻译成一个狩猎部落的语言,你很快就会卡壳,因为你没法在他们的语言中找到自来水,橡皮管,洗染剂这些词语。如果想把数学或物理学的抽象概念介绍给他们,也会碰到类似的困难,不过,这种困难并不是因为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够,而只是因为他们不熟悉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用他们的母语,给他们清楚地解释那些具体概念如自来水,洗涤剂,或者通过借用词汇,延伸他们现有词汇涵义的方法,来表达那些抽象概念如数学概念。任何语言都表达复杂的思想观念,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⑦还有一种流行的表现是语言对思维基本没有影响。持这种表现的学者认为,语言在深层上

2021年高考真题——语文(上海卷) Word版含答案

上海语文试卷 考生留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全部答题必需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殊留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试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当邀请谁参与、需要预备哪些食物等,这是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像,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高校校内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假如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确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由于依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明显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到底 .. ,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行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简洁被人忽视,这需要我们格外留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像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像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其次,我们拥有一套社会商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商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商定格外浅显,并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商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商定,只是具体状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商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学问,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⑾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觉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好玩的问题:存在完善的地图吗?答案依靠于什么是“完善的地图”。假如“完善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全部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行能存在。 ⑿表征全部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全部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的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善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置,而忽视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的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明显,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⒀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图”。 1.假如要替换第⑥段中的“到底”一词,依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由于B.况且C.因此D.或许 2.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3分) 3.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2分) 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

202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21.1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2)夕阳下,____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双调】寿阳曲• _______》(3)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与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句所描绘场景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如果古代有手机,下列哪一句最有可能受影响而不出现()。(2分) A.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B.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C.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D.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游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题目残缺) A.①③②⑤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②①⑤③ D.④①⑤②③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7分) ①有人说,语言是思维的牢茏,比如说如果语言中没有“将来”这个词或将来时态,我们就无法理解“将来”的概念。 ②这种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可是当我们关注具体语言的具体特点,并讨论这些特点如何与具体的思维特质产生联系时,问题就产生了。至少我们不会通过抹去“痛苦”这个词来追求快乐,也不会把词语“死亡”删掉让所有人都得到永生。 ③对这种观点的批判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点教训。这种观点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事实依据或依据不充分,我们如果想正确地描述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就一定要吸取这个错误带来的教训。 ④我们得到的教训是,如果要说语言对其使用者的思维有任何影响,就一定要有事实

2021高考语文上海卷

2021高考语文上海卷 经过个人校对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

202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孟子·告子上》 (2)___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_____·登建康赏心亭》) (3)王维《终南山》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以声入景,侧面写出了终南山的幽深空旷。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想选一副对联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率冒失,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联是()(2分) A.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 B.鹰隼人云睐所向;骅骝得路慎于平。 C.反观自己难全是;细论人家未尽非。 D.为人竖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筹建历时3年。有关部门广泛征求了各方专家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馆的开放为本市又增加了一个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课堂。 ①对展陈大纲进行了修改完善 ②对布展设计进行了优化提升 ③“风雨经远里,军史丰碑地”的主题鲜明突出 ④通过图文、实物、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讲述中央军委将近8年的历史变迁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合作之谜 ①长久以来,合作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这里所说的合作,是指群体(至少由两个成员构成)中的成员为让群体中所有成员都获益而做出贡献,不论其他成员是否也做出贡献。根据进化论,自然选择会促使个体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而合作者在获益的同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所以每个人在和他人互动时都更有动力去“搭便车”,那么合作行为按说应该不会存在。然而,从远古的狩猎采集,到如今维护公益、组织大型活动,所有这些人类行为之所能够成功,归根到底都要依赖于我们愿意广泛地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于是,我们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有广泛的合作呢? ②有一种理论认为,这种广泛的合作可以由亲缘选择机制来解释。母亲会为了拯救不慎落水的孩子而跳入水中,她这样做显然要付出个人的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虽然这种合作行为以及有助于这种行为的基因对个体而言很危险,但有助于家族获益。即使这位母亲去世了,她的有助于合作的基因仍然会在她的孩子身上存续下去,并传递给更多的后代。这种理论就是亲缘选择理论。 ③不过,这种理论如果要成立,就需要满足以下假定:早在主要生活于很小的家族群体中时,人类的合作行为就受到亲缘关系的限制,而且现在的人类基因仍然留有这种合作的印迹。但现今居住在坦桑尼亚的哈扎人的生活方式对此假定提出了挑战。哈扎人有着与人类祖先相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亲缘关系之外的合作,家庭内部的合作行为反而不多。很显然,解释广泛合作需要其他理论。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填空〔5分〕 〔1〕子曰:“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1分〕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 ?〕〔2分〕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2分〕 2.按要求选择〔5分〕 〔1〕以下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教师备课总是深化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2〕将以下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接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中,,,,,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分〕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①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 ..,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乖僻甚至是荒谬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乖僻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目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假如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本钱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本钱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⑥比拟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母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本钱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

2021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①,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②不忍登高临远,,。(柳永《八声甘州》) ③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2.按要求选择。(5分) (1)学校新建一座亭子,想要悬挂一幅楹联,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2分) A.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 B.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C.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D.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远远望去,美术馆造型如同几个大小不一的方盒子堆叠交错,富于现代几何感;外观黑白相映,,,。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第一印象,似乎预示着这座美术馆将助力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①俨然从建筑立面上绘就一幅中式画卷 ②又恰好是水墨与宣纸的颜色

③也突显出江南建筑的特点 A.②③①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①②③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 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判断标准。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上海卷)带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上海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没,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标准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拟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那么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奉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奉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那么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缺乏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开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标准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局部,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