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合集下载

(完整版)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完整版)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素s ù问w èn ·金j īn 匮ku ì真zh ēn 言y án 论l ùn 篇pi ān 第d ì四s ì黄hu án ɡ帝d ì问w èn 曰yu ē:天ti ān 有y ǒu 八b ā风f ēn ɡ,经j īn ɡ有y ǒu 五w ǔ风f ēn ɡ,何h é谓w èi?岐q í伯b ó对du ì曰yu ē:八b ā风f ēn ɡ发f ā邪xi é,以y ǐ为w éi 经j īn ɡ风f ēn ɡ,触ch ù五w ǔ脏z àn ɡ,邪xi é气q ì发f ā病b ìn ɡ。

所su ǒ谓w èi 得d é四s ì时sh í之zh ī胜sh èn ɡ者zh ě,春ch ūn 胜sh èn ɡ长zh ǎn ɡ夏xi à,长zh ǎn ɡ夏xi à胜sh èn ɡ冬d ōn ɡ,冬d ōn ɡ胜sh èn ɡ夏xi à,夏xi à胜sh èn ɡ秋qi ū,秋qi ū胜sh èn ɡ春ch ūn ,所su ǒ谓w èi 四s ì时sh í之zh ī胜sh èn ɡ也y ě。

东d ōn ɡ风f ēn ɡ生sh ēn ɡ于y ú春ch ūn ,病b ìn ɡ在z ài 肝ɡān ,俞y ú在z ài 颈j ǐn ɡ项xi àn ɡ;南n án 风f ēn ɡ生sh ēn ɡ于y ú夏xi à,病b ìn ɡ在z ài 胸xi ōn ɡ胁xi é;西x ī风f ēn ɡ生sh ēn ɡ于y ú秋qi ū,病b ìn ɡ在z ài 肺f èi ,俞y ú在z ài 肩ji ān 背b èi ;北b ěi 风f ēn ɡ生sh ēn ɡ于y ú冬d ōn ɡ,病b ìn ɡ在z ài 肾sh èn ,俞y ú在z ài 腰y āo 股ɡǔ;中zh ōn ɡ央y ān ɡ为w éi 土t ǔ,病b ìn ɡ在z ài 脾p í,俞y ú在z ài 脊j ǐ。

《内经》【金匮真言论】看经典术语的严谨

《内经》【金匮真言论】看经典术语的严谨

《内经》【金匮真言论】看经典术语的严谨
【内經】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
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从上面一段话中的四个术语:平旦、日中、黄昏(合夜)、鸡鸣。

在今天
的解释出现诸多的类别。

《内经》中的准确意思依个人体会如图所示:平旦:是卯时中,即
早上六点正。

也可这样理解下:日出地平线,旦者,以象形而言太阳自地平线上,“日”在“一”上,平者水平之谓。

古人用字表义非常严格,旦与日虽同指太阳,但是两种意思,不
能混谈。

日中:即太阳在一日当中,即午时之正,中午12点。

午时是中午11--13点,但日中则是
12点正,日中和午时是两种意思不能混为一谈。

黄昏:太阳下山之象,日落地平线则昏。

意指酉时,天地闭合,正式进入夜晚,酉时正是合夜,即18点正,合夜和黄昏有所区别,黄昏的意思指酉时17--19点的范围,而合夜则是酉
时中,两种意思。

鸡鸣:在农村的朋友留意下会见到雄鸡在子时之后就会鸣叫,鸡鸣的解释古今各家学派较多
不同意见。

参照图示及对照《内经》原文所要表述的意思,不难看出此句中的鸡鸣是指子时正。

(引:一些老雄鸡的报时是非常准确的,它的报点往往初啼刚好是时辰交接刻【农历交
接刻】,如丑时1点正叫第一啼,接下叫二三啼,或寅时3点正现第一啼,接下还会啼几声,
有兴趣的朋友可多留意观察。

)。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摘要:一、引言二、金匮真言论原文三、金匮真言论注释四、金匮真言论对中医理论的贡献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金匮真言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疾病与自然环境、人体脏腑的关系,以及四时气候对五脏六腑的影响。

这篇文章通过问答的形式,由黄帝向岐伯请教,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一些核心问题。

二、金匮真言论原文原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1.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2.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3.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4.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5.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三、金匮真言论注释1.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八风是指自然界中的八方之风,风邪侵袭人体,进入经脉,导致五脏受到伤害,从而引发疾病。

2.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这里讲述了四季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表明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和相互制约。

3.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段描述了不同季节的风邪侵入人体脏腑的情况,以及五脏与俞穴的对应关系。

4.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这里讲述了四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脏腑与四肢的关系。

5.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这段描述了四季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

四、金匮真言论对中医理论的贡献金匮真言论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中疾病与自然环境、人体脏腑的关系,以及四季气候对五脏六腑的影响。

这篇文章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25《金匮真言论》第一讲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25《金匮真言论》第一讲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25《金匮真言论》第一讲《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阳,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金匮真言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

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

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金匮,用金子制成的柜子。

这里是指古代帝王收藏珍贵文献和书籍的地方;真言,真切而重要的言论,也就是高深而重要的科学理论。

由于本篇重点阐发“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重要篇章,应当重视、也值得珍藏,故篇名为“金匮真言论”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胜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促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在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黄帝问道:自然界的气候有八风的异常,人体的经脉受邪有五风的病变,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回答说:八风变化过度,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后,首先进入经脉,再通过经脉进一步深入,而触动五脏,于是发生疾病。

一年四时的气候之间有相胜的关系,如春气能胜长夏气,长夏气能胜冬气,夏气能胜秋气,秋气能胜春气,这就是一年四时之气相胜的情况。

东风常发生在春季,最容易引起肝脏生病,而肝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颈项部位反映出来;南风常发生在夏季,最容易引起心脏生病,而心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胸胁部位反映出来;西风常发生在秋季,最容易引起肺脏生病,而肺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肩背部位反映出来;北风常发生在冬季,最容易引起肾脏生病,而肾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腰及大腿根部位反映出来;长夏季在春夏与秋冬四季的中间,也就是夏季最后的一个月---六月,这个季节在五行中属土,最容易引起脾脏的气血盛衰,常在脊背部的腧穴上反映出来。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原文+译文)

-13-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gù chūn qì zhě bìng zài tóu xià
故 春 气 者,病 在 头,夏
qì zhě bìng zài zàng qiū qì zhě bìng
气 者,病 在 脏 ,秋 气 者,病
zài jiān bèi dōng qì zhě bìng zài sì
者,春 胜 长 夏,长 夏 胜
dōng dōng shèng xià xià shèng qiū qiū
冬 ,冬 胜 夏,夏 胜 秋,秋
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 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 相胜。
shèng chūn suǒ wèi sì shí zhī shèng yě
yú xià bìng zài xīn shù zài xiōng xié 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
于 夏,病 在 心,俞 在 胸 胁;
xī fēng shēng yú qiū bìng zài fèi shù 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
西 风 生 于 秋,病 在 肺,俞 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
中 有 阳。平 旦 至 日 中 ,
tiān zhī yáng yáng zhōng zhī yáng yě
dōng bú bìng bì jué sūn xiè ér hàn
冬 不 病 痹 厥,飧 泄 而 汗
chū yě
出 也。
fú jīng zhě shēn zhī běn yě gù
夫 精 者,身 之 本 也。故
cáng yú jīng zhě chūn bú bìng wēn xià
藏 于 精 者,春 不 病 温。夏

精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精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精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原文【 XJ】金匮真言论真是太重要了,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五脏六腑与自然的关系,做了形象而精确的表述,因而,我实在不忍心把这一节分成两部分来做精读,也正因为如此,本节的内容比较多,希望网友们能静下心来,认真研读。

精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由傅青主编,主要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金匮真言论的原文及相应的注释:
原文:
1、病症加减,常有苦乐,搏坚降服,以成艰苦。

注释:病情的变化常常伴随着病人的苦乐之情,医生需要立足于病人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以取得艰苦之果。

2、万差之方,纷纭闇昧,诊必战心,无失天机。

注释:疾病的治疗方法繁多,有时难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医生必须坚定决心,细心观察病情,捕捉到治疗的关键。

3、发干正气,抒泄里急,充塞关格,无立四极。

注释:治疗疾病应当注重增加人体的正气,排除内部的不适感,并保持各种腔隙通畅,以防止病情恶化。

4、万恶之源,存与虚极,便用此经,按之可诊。

注释:疾病的产生常常与生活中的不良因素有关,通过使用金匮真言论中的方法,医生能够准确诊断病情。

5、虚邪与实,代相表里,决战胜负,立决生死。

注释:疾病分为虚症和实症两类,医生需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病情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期战胜病魔,保住患者的生命。

以上是金匮真言论的原文及注释,金匮真言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医生诊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