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真言论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读后感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读后感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读后感(中英文版)英文文档:After reading "The Book of Huangdi Neijing: Chapter 4 - Jin Kui Zhen Lun",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profound wisdom and knowledge contained within.This chapt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natural world and how it relates to human health and well-being.One of the key concepts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is the importance of aligning one"s lifestyle and habits with the natural rhythm of the seasons.It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s this is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good health.For example, it advises adjusting one"s diet and exercise routine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of the seasons to ensure balance within the body.Another aspect that stood out to me was the emphasis on preventative healthcare.The chapt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proactive steps to maintain good health, rather than waiting for diseases to manifest.This includes adopting a healthy lifestyle, maintaining a balanced diet, and engaging in regular exercise.Furthermore, "Jin Kui Zhen Lun" also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observ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body"sresponses to illness, such as the color of the tongue, the pulse, and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patient.Overall, this chapter of the Huangdi Neijing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It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preventative healthcare and the need to adopt a holistic approach to maintaining good health.中文文档:读完《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我深受其深刻智慧和知识的启发。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由傅青主编,主要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金匮真言论的原文及相应的注释:
原文:
1、病症加减,常有苦乐,搏坚降服,以成艰苦。

注释:病情的变化常常伴随着病人的苦乐之情,医生需要立足于病人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以取得艰苦之果。

2、万差之方,纷纭闇昧,诊必战心,无失天机。

注释:疾病的治疗方法繁多,有时难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医生必须坚定决心,细心观察病情,捕捉到治疗的关键。

3、发干正气,抒泄里急,充塞关格,无立四极。

注释:治疗疾病应当注重增加人体的正气,排除内部的不适感,并保持各种腔隙通畅,以防止病情恶化。

4、万恶之源,存与虚极,便用此经,按之可诊。

注释:疾病的产生常常与生活中的不良因素有关,通过使用金匮真言论中的方法,医生能够准确诊断病情。

5、虚邪与实,代相表里,决战胜负,立决生死。

注释:疾病分为虚症和实症两类,医生需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病情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期战胜病魔,保住患者的生命。

以上是金匮真言论的原文及注释,金匮真言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医生诊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金匮真言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内经散文,内经是医学论文汇编,论文即由中心、论点、论据、论证及核心五要素构成。

在学习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五要素来取舍。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金匮,古帝王藏书之器。

此篇论经脉之道,乃上帝之所贵,藏之心意,非其人弗教,非其真弗授,乃金匮中之真言,不知道者,不易得也。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八风,八方之风。

经,谓五脏之经俞。

五风,五经之风也。

上章论阳气,此章论经脉,故首提曰经有五风,末结曰善为脉者。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八风发邪,谓八方不正之邪风,发而为五经之风,触人五脏,则邪气在内而发病也。

盖言在天则为八方之风,在人则为五经五脏之风矣。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如春时之西南风,长夏之北风,冬之南风,夏之西风,秋之东风,此得四时所胜之气,而不为风所触。

盖五脏因时而旺,能胜其所不胜也。

上节言八风发邪者,发所胜之风,而克贼所不胜之时也。

此言得四时之胜者,得四时所胜之气,而能胜所不胜之邪风也。

以上皆论四时不正之风气。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此言四时之正气,而亦能为五脏经俞作病也。

“五运行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肝。

盖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是以先言风气之伤五脏,而后言五脏之气,禀于五方五气而生也。

俞者,经气之所注也。

首言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发病者,言天之阳邪始伤阳气,由气而经,由经而脏也。

此言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者,言脏气实则病气,脏气虚则病脏,是以下文反复以申明之。

故春气者,病在头。

所谓气者,言四时五脏之气相为病也。

肝俞在颈项,而春病在头者,春气生升,阳气在上也。

故病在气者,病在头,病在经者,别下项也。

是以下文之有病在气者,有病在经者,有病在脏者,有病鼽衄之在上者,有病洞泄之在内者,有病风疟之在外内出入者,分别脏气经俞之有虚实也。

(眉批:春时阳气上升而风生,其风气在上故病在头。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之金匮真言论精华版二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之金匮真言论精华版二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之金匮真言论精华版二金匮真言论(二)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

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

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

是以知病之在脉也。

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

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⑩。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当四季出现了变化,人的内在的脏腑是怎么合着这个拍子呢、合着这个步点呢?黄帝就代表我们大家问了,说:有种说法五脏也跟着四季的气的变动,重点落在下一句:“各有收受乎?”收受区别在那儿?我经常给大家提个建议,当你研究汉字搞不清楚的时候,什么“疼者痛也、痛者疼也”,那就想把它翻译成英文。

这下你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下跳出汉语思维的圈子,你就能有一种新的理解,你比如说把这个“收”翻译成英文可以翻译成receive。

I receive a letter。

受翻译成accept。

Receive the gift doesn’t mean I accept it.当春天发生的时候,各个脏腑都receive,收到了这个春天的信息。

但谁跟它和谐共振跳起舞来了,谁受了!就是说五脏皆收,唯肝受之。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摘要:一、引言二、金匮真言论原文三、金匮真言论注释四、金匮真言论对中医理论的贡献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金匮真言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疾病与自然环境、人体脏腑的关系,以及四时气候对五脏六腑的影响。

这篇文章通过问答的形式,由黄帝向岐伯请教,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一些核心问题。

二、金匮真言论原文原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1.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2.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3.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4.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5.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三、金匮真言论注释1.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八风是指自然界中的八方之风,风邪侵袭人体,进入经脉,导致五脏受到伤害,从而引发疾病。

2.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这里讲述了四季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表明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和相互制约。

3.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段描述了不同季节的风邪侵入人体脏腑的情况,以及五脏与俞穴的对应关系。

4.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这里讲述了四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脏腑与四肢的关系。

5.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这段描述了四季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

四、金匮真言论对中医理论的贡献金匮真言论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中疾病与自然环境、人体脏腑的关系,以及四季气候对五脏六腑的影响。

这篇文章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徐文兵解读《金匮真言论》十三讲-南方赤色

徐文兵解读《金匮真言论》十三讲-南方赤色

徐文兵解读《金匮真言论》十三讲-南方赤色徐文兵解读《金匮真言论》十三讲-南方赤色【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上一周的时候我们学到《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讲到了“五脏应四时”,其中讲到东方与青色这样的关系,就是说一系列的东西都是有呼应关系的,只要和木有关。

是应的!他这儿不知不觉已经把地域的概念、季节的概念、植物动物的概念、数学的概念、音律的概念都给你灌输进去。

刚才你讲到“地域”的时候,我一身冷汗,呵呵……是方位对吧!而且呢,重点我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说,原来他是全息统一场,什么样的动物它居然跟植物,还跟数字,尤其上礼拜我们还讲特别有意思的,对应木的, 3、8这个数字,所以说这个人是个三八,真的是很深刻的!我们学辩证唯物主义就说到了普遍联系,变化发展,那么大家就细问下事物之间到底哪根线牵儿着呢?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呢?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告诉你了,这就是他们的普遍联系。

至于他们怎么变、怎么化、怎么发、怎么展,那是以后我们再讲……今天我们就接着往下讲!南方!方位转到南边了!记住是我们北半球,中国,你到澳大利亚、南非……反过来!所以在香港有一个堪舆学家叫苏民峰,他说他年青的时候专门去了南半球,去澳洲考察当地风水,发现风水的格局恰好与香港相反!对!轻易不要去做这种长途的旅行。

要慢慢适应,因为什么,你的气血流动变化和地域环境是有关系的。

突然去改变它,一旦不适应,就会得出一种莫名其妙的病。

很多人说,跑到西藏说我要去干吗,回来以后闹一身怪病。

很多人去两极,他要探险!你也不想想,那些地方都是没有人烟、寸草不生的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你跑那儿去干吗去!那当然是找地狱呢。

所以我建议大家,现在科学发达了,交通工具确实也方便了,一日千里飞得很远。

是,可以了,但是呢,得病的机会也增大了。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金匮,用金子制成的柜子。

这里是指古代帝王收藏珍贵文献和书籍的地方;真言,真切而重要的言论,也就是高深而重要的科学理论。

由于本篇重点阐发“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重要篇章,应当重视、也值得珍藏,故篇名为“金匮真言论”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胜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促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在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黄帝问道:自然界的气候有八风的异常,人体的经脉受邪有五风的病变,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回答说:八风变化过度,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后,首先进入经脉,再通过经脉进一步深入,而触动五脏,于是发生疾病。

一年四时的气候之间有相胜的关系,如春气能胜长夏气,长夏气能胜冬气,夏气能胜秋气,秋气能胜春气,这就是一年四时之气相胜的情况。

东风常发生在春季,最容易引起肝脏生病,而肝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颈项部位反映出来;南风常发生在夏季,最容易引起心脏生病,而心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胸胁部位反映出来;西风常发生在秋季,最容易引起肺脏生病,而肺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肩背部位反映出来;北风常发生在冬季,最容易引起肾脏生病,而肾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腰及大腿根部位反映出来;长夏季在春夏与秋冬四季的中间,也就是夏季最后的一个月---六月,这个季节在五行中属土,最容易引起脾脏的气血盛衰,常在脊背部的腧穴上反映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真言论【本章要点】一、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二、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

三、从四时阴阳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①,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②,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③,夏病在阳④,春病在阴⑤,秋病在阳⑥,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⑦,是以春气在头也。

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

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⑧。

是以知病之在脉也。

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⑨。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

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⑩。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注释】①天有八风:八风,指来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天有八风,指自然界中来自八方不正之邪气。

②鼽衄:鼽,指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③冬病在阴:肾五行属水,为阴脏,又居于下焦,为阴中之阴。

冬病在肾,所以说冬病在阴。

④夏病在阳:心五行属火,为阳脏,又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阳。

夏病多在心,所以说夏病在阳。

⑤春病在阴:肝五行属木,为阴脏,体阴而用阳,又居于下焦,为阴中之阳。

春病多在肝,所以说春病在阴。

⑥秋病在阳:肺五行属金,为阴脏,又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阴。

秋病多在肺,所以说秋病在阳。

⑦岁星:即木星,五行属木。

⑧荧惑星:即火星,五行属火。

⑨镇星:即土星,五行属土。

⑩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属金。

辰星:即水星,五行属水。

【译文】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

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

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

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

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

若冬天不进行按脐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

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

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

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

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

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

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

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

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

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为脾。

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岐伯说:有。

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

此外,在嗅味为臊。

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

此外,在嗅味为焦。

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成数为五。

此外,在嗅味为香。

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

此外,在嗅味为腥。

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精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谿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

此外,其味为腐。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

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异法方宜论一:说明东、南、西、北、中央五方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的差异,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二:指出医生临床上要了解病情和掌握治疗大法,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原文与译文: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过多的吃盐,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

人们依山陵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

该地的人们,喜好游牧生活,四野临时住宿,吃的是牛羊乳汁,因此内脏受寒,易生胀满的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艾火炙灼。

所以艾火炙灼的治疗方法,是从北方传来的。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南方地区,象自然界万物长养的气候,阳气最盛的地方,地势低下,水土薄弱,因此雾露经常聚集。

该地的人们,喜欢吃酸类和腐熟的食品,其皮肤腠理致密而带红色,易发生筋脉拘急、麻木不仁等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微针针刺。

所以九针的治病方法,是从南方传来的。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中央之地,地形平坦而多潮湿,物产丰富,所以人们的食物种类很多,生活比较安逸,这里发生的疾病,多是痿弱、厥逆、寒热等病,这些病的治疗,宜用导引按#的方法。

所以导引按#的治法,是从中央地区推广出去的。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