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

合集下载

上焦不治,水泛高原;中焦不治,水留中脘;下焦不治,水乱二便

上焦不治,水泛高原;中焦不治,水留中脘;下焦不治,水乱二便

上焦不治,水泛高原;中焦不治,水留中脘;下焦不治,水乱二便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三焦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只是身体的部位,就如同咱们国家,中原地带,江南,东北之类。

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水液五谷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现在很多人的三焦都是不通的,气血也就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回路,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会有大问题。

细一点讲就是三焦不通不能枢纽气机,此时脾气不升,胃气不降。

循环道路不通畅,导致肺气不能向下走,火自然瘀阻在上焦,而下焦得不到温煦则呈现下焦寒凉,继而形成上热下寒体质。

阳虚体质特征和寒性体质接近,为阳气不足,有寒象,表现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苍白,少气懒言,嗜眨乏力,男性遗精,女性白带清稀,易腹泻,排尿次数频繁,性欲衰退等,饮食耐温不耐寒,吃温的东西舒服,吃凉的东西就难受。

而上热表现症状为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甲状腺类问题等这一系列上有虚热的证候。

寒从脚下生,寒邪入体之后,元气不能上通下达,让肝肺工作将寒排除体外,而是存留在下焦,肝肾不能,这就引起了寒热症。

寒热错杂表现是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

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黄帝内经》其实早早就告诉了我们治疗的方法,上焦要升清,下焦要降浊,中焦要活通。

三焦名词解释

三焦名词解释

三焦是中医学的一个名词,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是六腑的其中一个。

在人体的脏腑中三焦是最大的,从解剖上来看,上焦在膈肌的上方,包括了肺和心脏;膈肌和下脐之间称为中焦,包括了脾脏、胃、肝脏的胆囊;脐以下的部位称为下焦,包括肾脏、大肠、小肠、膀胱。

所以三焦并不是指的某一个器官或者某个穴位,三焦的功能包括:
1、通元气;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根基;
2、运行水谷;也就是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
3、运行水液;三焦是管理人体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液、运行水液的作用,即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

(完整版)三焦

(完整版)三焦

有趣的是,在中医学中,类似三焦的 空间概念还有“气门”、“玄府”、“腠 理”。
“玄府” 即“气门”,《内经》也称汗孔,因 其能“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是荣、卫之气流通往 来的通道。另外,气门是皮毛的组成部分,肺与皮 毛相表里,汗孔(即气门),还有“助肺呼吸,供 气出入”的作用。此外,还是汗液外排的通道,从 而还具有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总之,是清浊气体 交换、津液代谢的场所。
(二)部位之三焦
上焦
中焦
下焦
部位
膈以上 膈以下,脐以上 脐以下
主要脏腑 心、肺 脾、胃、肝、胆、小肠 肾、膀胱、
大肠、女子胞
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用药特点 治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
治下焦如权
非轻不举
非平不安
非重不沉
总之:三焦是一个多层面使用的复杂概念, 即脏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辨证体系之三焦。 不同层面的三焦,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教材 上的表述含混不清,逻辑混乱,眉毛、胡子一 把抓。不利于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客 观上又给我们的学术争鸣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定义为: “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作为 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 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 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问题:既已定义“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的 外延就难以涵盖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在内。
三焦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行元气”,指三焦为元 气升降之道路。《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 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指出三焦 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所以, 三焦正常,则气道通畅,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反之,三焦失常,气道壅滞,则必致气滞胀满。《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 坚……留则为胀。”足见三焦乃气机运动的空间和通 道。

中医基础理论三焦辨证

中医基础理论三焦辨证
肺失宣肃 三大定位主症
咳嗽、气喘、咯痰。
邪袭肺卫 微恶寒、苔白、脉浮数。 邪热壅肺 高热、苔黄、脉数。
32


㈡ 手厥阴心包病证
邪扰心包 必具症状 神志症状 热陷心包 湿蒙心包 神识昏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
伴见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伴见
身灼热,舌謇肢厥,舌 质红绛、或纯绛鲜泽。
身热朝轻暮重, 舌苔垢腻,脉濡滑。
②吴又可:“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39

㈡ 阳明热炽
本证临床表现可参考: ★.第四章六经辨证----阳明病之“阳明邪热”证;
★.第五章卫气营血辨证----气分证之“阳明热盛”证。
【治疗措施】辛寒清气,达热出表----白虎汤
40
注:
①脉浮弦而细者
② 脉沉者 ③ 不渴者 ④ 汗 不 出者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腹胀纳呆,泛恶欲呕,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舌 苔白腻或白厚,或白多黄少,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中阻,湿重热轻。
【诊断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49
㈨ 湿热中阻,湿热并重
暑 风 、
暑厥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证。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特点: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白虎汤“四禁”

三焦的病机

三焦的病机

三焦的病机
三焦为六腑之一,包括上、中、下三部分。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般认为概括了全身的气化机能,即上焦心肺的输布作用;中焦脾胃的运化转输作用;下焦肝、肾、肠、膀胱的疏泄和气化作用。

三焦病机,即是三焦气化的失调或障碍。

其病理表现有两方面:一是表现为肺、脾、胃、肠、肝、膀胱等脏腑的气机不畅,功能失调。

二是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津液代谢气化的障碍,升清降浊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水液贮留。

所谓气机不畅,是指由于外邪留恋,或因痰、食等病邪阻滞,从而使肺、肝、胃、肠、膀胱等气机郁滞而不畅。

如肺气的宣肃失职、肝气的疏泄失调、胃气的和降失职、大小肠的传化失司、膀胱的气化失权等。

所谓津液代谢气化障碍,则是指由于寒湿之邪内侵,或久病损及肺、脾、肾三脏,因而阳气虚弱,气化失常。

如肺的宣肃通调失职,脾的运化转输无权,肾的蒸腾气化无力,开合失司等。

上、中、下三焦气机不畅,升降出入之机关皆不通利,以致水津气化障碍,水因气阻,气因水滞,水液积聚泛溢于肌腠,则发为水肿。

若以肺、脾气化障碍为主,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上;若脾肾气化障碍为主,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下。

三焦病变之症状及其发生机理,与脏腑病机有关部分相同,不再重复。

三焦调理

三焦调理

三焦调理何为三焦?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

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因而喻为"上焦如雾"。

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故喻之为"中焦如沤"。

("沤"即饮食水谷腐熟时的泡沫浮游状态。

)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

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故称“下焦如渎”。

("渎"指沟渠。

)三焦的生理功能三焦是气血水的通道,上焦是气和水的通道,中焦是血和水的通道,下焦是水的通道。

脉内和脉外,中焦和上焦,又是相互沟通的。

三焦是六腑之一,主要有三大功能:1、通行原气。

2、运行水谷。

3、运行水液2、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调理适应人群肺气不足、心气不足、胸闷气短、头疼、头晕、颈椎酸疼、手臂麻木、用脑过度、压力大等灵气充能套装,上焦调理疗程水疗精油10ml、经络通按摩精油100ml、肩颈丹20粒小麦胚芽油、橙花、洋甘菊、薰衣草、檀香等、上焦的功能、上焦主气;1、心的功能----------主血脉、藏神、其华在面2、肺的功能----------主呼吸、朝百脉、主宣发、外合皮毛3、上肢的问题--------麻木、肩周炎、无力4、头面部-------------头疼、头晕、记忆力、面黄、色素沉着话术;从中医的角度讲,人体分为三焦,分别主:上焦主气、中焦主血,下焦主水。

首当其冲的就是上焦的气循环,因为气不行则血不畅,血不畅则水不流,水不流则毒不排,由于上焦掌管着大脑、手部、肩颈及心肺功能,上注于头部和脸部及心肺的血液都要通过上焦,若是气循环不畅的话,上焦的气堵在颈部就会照成颈部硬化疼痛,堵在心脏就会造成心气不足,心慌、胸闷等问题,如果气瘀在肩部关节就会出现肩周炎的问题再者堵在肺部,肺逇功能就是主呼吸的,一旦受堵就会肺气不足,造成人没力气,气虚气喘等问题。

中医的三焦功能主治

中医的三焦功能主治

中医的三焦功能主治一、上焦•上焦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源头,与吸收、运送、接受和分布营养息息相关。

•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和运送水谷精微。

•上焦主治痰饮、胀痛、呃逆、烦渴等病症。

二、中焦•中焦是人体的消化系统,主要负责脾胃的功能。

•中焦的主要功能是运转水谷精气,消化吸收和传输。

•中焦主治胃痛、脘腹胀满、纳差、肠鸣、泄泻等病症。

三、下焦•下焦是人体的排泄系统,主要负责肾膀胱的功能。

•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排出废物、精液和尿液。

•下焦主治津液不足、尿频、尿急和寒湿下注等病症。

综合调理三焦的方法1.饮食调理方面:–上焦: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蘑菇等。

–中焦:饮食应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下焦:多食用温补滋阴的食物,如黑豆、黄鳝等。

2.草药调理方面:–上焦:可使用黄连、麦冬等清热化痰的草药。

–中焦:可使用山药、白扁豆等健脾化湿的草药。

–下焦:可使用泽泻、牛膝等利水温阳的草药。

3.情绪调理方面:–上焦: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

–中焦: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消化。

–下焦:保持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和过度疲劳。

4.养生保健方面:–上焦:定期进行呼吸训练,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

–中焦: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多油腻和生冷食物。

–下焦:保持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总结:通过饮食调理、草药调理、情绪调理和养生保健,可以有效调理三焦功能,改善相应的病症。

中医强调整体调理,维护人体的平衡和健康,因此综合调理方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个体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理,如果病情严重或出现明显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三焦理论

三焦理论

1.三段三焦说: 上焦:胃上口上至舌下 中焦:胃上口至胃下口 下焦:胃下口下至二阴
此外,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难知》谓: “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呼为三 焦。”
2.油膜三焦说: 3.腔子三焦说:
4.胃部三焦说:
清代季罗美撰《内经博义》,根
据三焦经气的循行,与胃经的循行如出一 辙,独倡三焦为胃部之说,谓:“阳明胃 之经络,……与焦同行在前,故知三焦者, 特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阳明之 地,三焦之所主,即阳明之所施,其气为 腐熟水谷之用,与胃居太阴脾之前,实相 火所居游之地也。故焦者,以熟物为义。 上焦为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中焦 如沤者,状化时沃溢之象也;下焦如渎者, 状济泌分别流水之象也……。”
(二)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
1.六腑之一的三焦: 源于《内经》,为五脏六腑之一,
有形质,其功能表现为六腑的共同功能 特征,“以通为用”传而不藏。 2.“元气之别使”的三焦:
见于《难经》所述,无形质,其 功能具有“主持诸气”,突出地表现在 对整个消化过程的作用。
3.人体上、中、下三处部位合称的三焦:
因此,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 人体气化之功能,为元气通行和水谷运 行的道路,并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密切关 系。简单来说,三焦有“温煦”、“腐 熟”、“决渎”三大生理功能。这三项 任务,由上、中、下焦分工职掌,以三 焦“气化”为契机提供的,并以肺、脾、 肾三脏协作完成。
(二)三焦的病理
由于三焦在生理上有着重要的作有, 又和人体内脏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 此三焦的病变,可概括分为自身的病变与相应 脏腑共同发生的病变。 1.三焦自身功能失调:
三焦字义: 三:阴阳生化和众多之义
《说文》有:“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 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 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就肾与膀胱的功能而言,水液在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下,有用的水液(清者),固摄于体内,无 用的水液(浊者),成为小便而排出体外。此清、浊,指有用水液与无用水液。概括为“下焦如渎”。所 谓“如渎”,是形容下焦肾与膀胱排泄水液作用,犹如疏通沟渠,使水浊不断外流的状态。即是肾与膀 胱的生成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二是就大小肠的功能而言,水谷通过小肠的化物、泌别与大肠的传导、变化,将精微物质(包括水液) 吸收,糟粕形成大便而排出体外。此清、浊,是指精微与糟粕。 三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下焦使水谷“成糟粕”,“下于大肠”,“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 胱”,以及《难经·三十一难》所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认为清与浊相对而言,清指 小便,浊指大便,皆为糟粕。 4特点 编辑
1. 三焦的解剖形态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 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 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类经·脏象类》)。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 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 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 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 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2. 三焦部位及脏腑划分 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 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 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如何划分人体三个区域及其所辖内脏器官,也存有不同观点。 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 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 下焦。《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
三焦
③运行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 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 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 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 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 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 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 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 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 便。” 区别特点
1.三焦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
三焦 自《难经·二十五难》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的论点之后,引起后世不少医家之 争论,归纳起来,即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 (1)关于三焦有名有形说《灵枢》最早认为三焦“有名有形”,如《灵枢·论勇》说:“勇士者,……三 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灵枢·本脏》说:“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 焦膀胱薄。”《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灵枢·本输》说:“三 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在《内经》论述三焦的基础上,后世一些医 家认为三焦应与其他诸腑一样,有表里关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从而进行探讨三焦的形质所指。 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说法。如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说:“三焦者,指 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 总名曰三焦。”章璜在《图书编·三焦有形考》中说:“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 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 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张介宾认为三焦是躯体 之内,包罗诸脏的一腔之大腑。他在《类经·藏象类》中说:“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 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清·唐宗 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 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 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 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2解剖 编辑
(2)三焦的各别功能三焦的各别功能,是说三焦除了运行元气、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外,上、中、下三 焦还有各自的功能特点。 ①上焦如雾根据三焦部位划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 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 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 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此外,《难经》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 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②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 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灵 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 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 下,主腐熟水谷。”
三焦 编辑 [sān jiāo]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 当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 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目录 1概况 2解剖 3功能 ▪ 综述 ▪ 区别特点 ▪ 不同认识 4特点 5形质 6辩证 7经 8保养 9疾病 1概况 编辑
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 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东医宝鉴·内景篇·三焦腑》提出:“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 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一些期刊文献及中医教材也沿用此观点。但根据《灵枢·胀论》所说的“脏 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的论述,以及临床对三焦部位概念的具体运用而言,拟不将头面、四肢归属于 三焦部位为妥。 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 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 肠、大肠。
三焦 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观点的学者,对三焦形质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认为三焦是淋巴系统、网油、 胰腺、神经系统等。如陆渊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影响,根据“三焦者,决渎 之官,水道出焉”,认为三焦是人体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由此进而发展 到全身淋巴系统。张锡纯认为三焦是网油。赵隶华等依据古人解剖中无“胰腺”一词,从《难经·四十 二难》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陈无择的“在脐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论说,根据胰腺的现代解剖位置及其形 恰如散膏,约如手掌大,结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认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亦有人根据“三焦与命 门相为表里”之说,力倡三焦就是“脊神经”、“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等等。 上述所指的形质,尚不能完全解释三焦运行元气、运行水谷和水液等功能,故难圆其说。 (2)关于三焦有名无形说三焦“有名无形”之论,始于《难经》。《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 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三十八难》亦谓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 自此以后,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其有名 而无形者也。”唐·孙思邈亦谓三焦有名无形,如在《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中说:“夫三焦者,一名 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 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元·滑寿的《难经本义》说:“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明·李梴 的《医学入门·卷之一·脏腑条分》说:“三焦,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 主便,虽无形而有用。”近代张山雷在《难经汇注笺正》中亦说三焦“有名无形”。以上诸家论说,皆 承《难经》“有名无形”之说。
三焦 自《内经》以来就有肝属中焦与肝属下焦两种说法。肝属中焦说的如:《灵枢·胀论》指出“肝大”、 “肝偏倾”、“胁下痛”,肝居胁里,当位于中焦。《内经》的脉法和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 应左关,而属于中焦。《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明确指出:“肝为阳脏,位于中焦,以阳居阴, 故为阴中之阳也。”从部位划分而言,肝归属于中焦。肝属下焦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 第二十·三焦虚实》中说:“下焦……主肝肾病候也”,对其治疗,“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王冰 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时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至于清代吴 鞠通《温病条辨》将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症,归于下焦的病变范围后,则肝属下焦又成为 辨证概念,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因此,肝属下焦之说,主要是辨证上的概念,不是说肝位于 脐下。 3功能 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