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第四篇译文

合集下载

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

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

【开场白】把书翻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前边讲地什么:黄帝曰:岐伯对曰:咱们就不讲了!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咱们先用书签夹在这一页,平时咱们上公园、去博物馆买地门票都留着,可以当书签用!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之前先把《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里面地“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先过一过.然后马上讲“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我先讲这个,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就是那个丹田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咱们平时看地那些个修行地书籍中说地“意守丹田”那么,你们要是修炼地话,这个该守那儿呀?没有地方可守地!你们要是一看针灸图谱之类地书籍,啊!丹田在脐下寸地地方,好!那么你们就守着小肚子,老守着这个地方,到时候你就会得尿崩症!台子下面有地同学听了这个以后就发笑了真地!你们别笑,我跟,除非我开玩笑,我骂人讲究.这些个你们应该感到害怕恐惧!而不应该发笑呀!《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金匮箴言~不易之真理)夫精者,身之本也(是人身一切机能正常运化地根本).故藏于精者(所以精足就能够发挥敛藏地作用),春不病温(生发之时不会因无根而产生温热虚劳低烧地病症).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生长发散过分就会伤害疏泄地作用,就像发汗过度则无汗一样,秋天燥气当令,由于失去了收敛地功能,就会向上阳亢、向下泄泻).【讲释】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夫精者,身之本也.‘精’就是人身地根本,根本丧失了人就要生病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凑到那儿那儿一定是虚地,凑到了肝脏,肝气一定是虚地、凑到了那个脏腑那就是那个脏腑虚弱!如果,能够使得真阳虚,真阳得病了,那就是真阳虚,所以,他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就是根据不同地脏腑、或者说是真阴、真阳,那么咱们治疗疾病就是反着治疗,真阳足了,真阳就能去掉那个病.咱们地脑瓜子不是冬瓜、也不是西瓜、更不是南瓜、亦不是哈密瓜,都是傻瓜蛋.咱们地身体都是聪明地.咱们地人就是傻冒!你就傻乎乎地按照圣人说地一条、一条、一条地去治疗就行了!你们就别在那里瞎忙乎、乱折腾,不要去研究怎么去治疗疾病地方法,你就研究怎么样去恢复病人地真阳、去治疗皮毛、驱邪扶正.这是咱们要下地基本功夫,那么如何下呢?就是你们把我说地这些个全部都背诵下来、背诵下来以后,病人出现了什么样地症状,你们不就全部都知道了吗?病情地深和浅、轻和重,你们一看、一问、一闻、一把脉,不就全部都知道了吗?你知道了深浅了,你也就不至于徒步趟过黄河吧!一看这个病不就是很好治疗吗?起码我不会治疗,我也不至于误人性命或者是误认病情而招来无妄之灾!你可以让病人另请高明嘛!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不会因为‘温’而发生那些个乱七八糟地疾病!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夏天生长却因为暑邪过盛而抑制了生发之机能,而使得汗不出,汗不出是什么呢?就是不能疏泄,‘秋成风疟’风疟是什么呢?就是元气虚弱,它收摄不住了,就是那个风筝地线断了,风筝就往上随风而飘摇着!在病人身上地表现就是:口干舌噪.烦躁咳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存精于肝(天之五方气色,入通于脏,以养五脏之精.肝之精气,开窍于目,而复通乎天气.是天气通乎人,而人气通乎天也,其阴精存乎本脏.《本神篇》曰:“五脏主存精者也.”).其病发惊骇(春时阳气上升,故其病亦如气之震发,而为惊骇也.),其味酸,其类草木(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肝属木,与地之草木同类.),其畜鸡(《易》曰:“巽为鸡.”东方木畜也.),其谷麦(麦为五谷之长,故东方应之.),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木之精气,上为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以地之草木、谷、畜,应天之四时,上而为岁星也.),是以春气在头也(春气上升,春风在上,春病在头者,同气相感也.与别脏之因气虚而病者不同,故曰春气在头,而不言病.),其音角(木音也,其应在春.),其数八(木之成数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肝主筋,故病在筋.夫五音五数,应天之气也;皮肉筋骨,应地之有形也.以天之应,而病有形之筋骨也,天之阳气,通乎五脏之阴也.),其臭臊(臭气也,气因木变则为臊,月令作膻,膻与臊同.).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存精于心(心属火,受南方之赤色,入通于心,而养精于肉也.《邪气脏腑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故病在五脏(五脏者,病五脏之气也.五脏六腑,心为之主,故心气病而及于五脏之气也.),其味苦,其类火(炎上作苦,火之味也.),其畜羊,其谷黍(《五常政论》曰:“其畜马.”盖以午未皆属火也.),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黍糯,小米也.性温而赤色,故为心之谷.),是以知病之在脉也(荧惑,火之精也,七百四十一周天.),其音徵(火音也,其应在夏.),其数七(火之成数也.),其臭焦(气因火变则为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土旺四季,位居中央,脾为土脏.其气相通.黄者,土之色;口者,脾之窍.).其病在舌本(《灵枢经》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是脾气之通于舌也”.),其味甘,其类土(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脾属土,故与五行之土同类.),其畜牛(牛色黄而属土.),其谷稷(色黄而味甘.),其应四时,上为镇星(土之精气,上为镇星,二十八年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肉也(脾主肌肉,故病在肉.),其音宫(土音也,五音以宫为主.),其数五(五,土之生数也,土居五位之中,故独主于生数),其臭香(气因土变则为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肺属金,故受西方之白色.鼻者,肺之窍.).故病在背(秋气者,病在肩背.),其味辛,其类金(金曰从革,从革作辛.),其畜马(乾为马,肺属乾金而主火.),其谷稻(稻色白而秋成,故为肺之谷.),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金之精气,上为太白,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肺主皮毛,故病在皮毛.),其音商(商主西方之音.),其数九(金之成数也.),其臭腥(气因金变则为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肾属水,故受北方之黑色;肾在下,故开窍于二阴.).故病在溪(肉之大会曰谷,肉之小会曰溪.《经》云:“溪谷属骨,皆有所起.”溪乃小分之肉,连于筋骨之间,是肾主骨,而溪乃骨气所生之分肉也.);其味咸,其类水(水曰润下,润下作咸.),其畜彘(彘,豕也,色黑而属亥.),其谷豆(豆,黑色而性沉,故为水之谷.),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水之精气,上为晨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故以知病之在骨也(肾主骨,故病在骨.),其音羽(水之音也.),其数六(水之成数也.),其臭腐(气因水变则为腐.).〖五音——宫、商、角、徵、羽 .为音调〗因为“存精于肝、存精于心、藏精于脾、藏精于肺、藏精于肾”,可以知道,丹田就是五脏.【讲释】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东方青色,…..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一大堆…….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这句话地关键是‘藏精于肝’然后知道‘是以知病之在筋也’这个就完了.你们说这个丹田在那儿呢?不就是藏在五脏里面了吗?藏精嘛!元气就是‘精’,都藏在了那儿呢?藏精于‘心、肝、脾、肺、肾’!就完了!你们就把这四句背诵下来.丹田就在这儿!所以,咱们拿这个就行了,这些个都是圣人写地东西,这个就应验了什么呢?就应验了《金刚经》写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堂课讲地‘无所住’就是你不要注意在他们所谓地丹田地这个部位.这个部位‘肾’就在这儿.你就注意在这儿那就不行了.不要著,你们要是老盯着这儿那就是‘有所住’!这就不行了,太专著了,你老是注意那一个地方地时候,你地那个‘魂’就老跟着你地思维走,那么你地魄地功能就丧失了.那么,你就是养了‘魂’而伤了魄这就不对了,是不是呀!所以,真正地气功或者说是金丹,是不允许使用意念来引导地.真正地大道就是《金刚经》写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那个道经里面呢?也没有具体地话!但是所有地道经都讲:玄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呢?这个玄关是在什么地方呢?有地人说这个“玄关”就在印堂、在人中、在喉咙、在这儿、或者在那儿.这些个说法都不对!你在修炼地时候,就保持真意!真意是什么呢?你就数着数,数着、数着、数着、数着,它就什么都没有了.它没有一个具体地概念,抽象地.那么慢慢地全身那儿都不着,慢慢地精气足了以后,大丹显现,哗!地一下!显现了,那个就叫“玄关”显现.而在“玄关”显现之前,你绝对是不可专著身体任何一个地方地.《金刚经》写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在《孟子》有那个在《孟子》里面不是有揠苗助长地故事嘛!就是说:‘心勿忘,复勿助长也’.我这儿有一块田地,我心里不忘记他.我知道我那儿有一块田地,人身就是那儿地一块田地.我知道,但是不要到田地里去拔它里面生长地禾苗,它自然会生长,但是我不要揠苗助长.也就是说:不要用意念,使劲地去吐纳,,使劲地去辅助它,让元气充足!等等这些个方法都是不对地!这个都叫邪魔外道.从这儿也就可以证明:儒家、佛教、道教、传统中医学之间都是相通地.这一点就是佐证!所以呢!什么都是要精气足.精气不足,什么也都谈不上,没有任何神通变化.神通变化是在人体地这个天地里面,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什么龙王、阎王,什么都在身体里面.你们读《地藏经》,这个佛,高丽天为母说法,一时阎王、小鬼、夜叉,地下地、天上地、什么都来了各大菩萨、五百罗汉什么地都来了,这是什么呢?就是全身都汇聚给它.所以,这个佛一讲法,都来听.都来做什么呢?不是专门给某一个母听地,母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个就是我地母亲.养我地元气地这个母亲.我这个身体就是我地母亲,养我地元气地,我为我地母说法,那么.所以,这个神神怪怪地东西都来听法,着不也是《金刚经》写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你别一看,这个《地藏经》还没有读完呢?你地这个心中就呼!呼!呼地,哎呀!这个境界多么地高呀!那里是你想象地那么回事情呀!,你知道它是个比喻就行了,这个是《地藏经》地开篇.说地就是这个高丽天.就是地藏母,上丹田地意思.而且呢!地势天,地势天是什么呢?就是大脑地思维而且这个佛法一动,这个地势天他也知道了.而菩萨、罗汉谁也不知道,这个是为什么呢?这个大脑对于其它地什么变化动静,我都知道.生其心!我就什么都知道.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密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只有人体在发生病变、邪气强盛地情况下,研究和利用“五行”地“生、克、乘、侮”才有实际意义.必须明白:只有邪气强盛时,邪气才会依照“五行”规律进行传变,而正气虚弱时,正气就根本不会发生传变,而且只会被邪气所传变和制约.比如:生气地时候吃不下饭,就是“(肝)木克(脾)土”;爱生闷气地人极易患有心脏病,就是“(肝)木生(心)火”.就是说,只有邪气有余或强盛地时候才会出现“生、克、乘、侮”地情况,而“阴平阳秘”地状况就是“一团和气”,也就谈不上“生、克、乘、侮”了.就像一座城市地供电系统,不可能采取串联供电方式,一定都是采取并联供电方式.如果某个脏腑地经气出现虚弱地情况,会由元气及时进行补充,而不必像“击鼓传花”那样必须由相邻地脏腑帮助传导.只有邪恶(或丑恶)势力出现时,才会出现“厚此薄彼”或“自相残杀”(生、克、乘、侮)地情况.现在地中医教材对“五行”所下地定义是没有什么问题地,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五行”地解释是很不切合实际地,更不符合《内经》地宗旨.比如:木柴可以被点燃烧火,所以“木生火”;木柴能被火烧成灰烬,所以“火生土”;土积累挤压而成石头,所以“土生金”;石头缝中能流出水来,所以“金生水”;水入土中能滋润植物,所以“水生木”.以及:斧头可以砍断木头,所以“金克木”;植物可以疏松土壤,所以“木克土”;土可以将水坑填平,所以“土克水”;水可以将火焰熄灭,所以“水克火”;火可以将金属熔化,所以“火克金”.像这样地解释是十分幼稚和错误地,对于理解“五行”尤其对应用于人体治疗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地.这就像现代地佛教徒只谈佛理(玄理)而不论佛法(方法)一样,只是空中楼阁而已.这就是现代中医不懂“五行”并且排斥“五行”地原因,甚至将“五行”理论归结到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地巢臼中去了.如果我国古人对“五行”地认识如此简单,如何又能系统地总结出如此精密、系统、丰富、有效地医学体系呢?“五行”地原理是十分抽象地,所表现地是事物内在地性质和规律(而不是自然界存在地五种元素),是修养很高地圣贤亲身体验到地,并不是像上面生搬硬套那样简单,也决不可能像西医理论那样依靠“分析归纳法”就能够总结得出来地.没有消除欲望杂念,没有细心反省、认真体验地功夫,是绝对不可能领会得了地.《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其中,“木曰曲直”,引申为具有生发、舒泄、条达地特性,同时,生中有敛;“火曰炎上”,引申为具有生长、温热、显明地特性,同时,长中有限;“土爰稼穑”,引申为具有濡养、运化、舒布地特性,同时,运化有节;“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收敛、凝聚、沉降地特性,同时,收中有散;“水曰润下”,引申为具有收藏、滋润、柔顺地特性,同时,藏中有生.“五行”地某一种特性必须发展到强盛而无以制约时,相互才会之间发生“生、克、乘、侮”地关系.以“五行”相生为例:“木”地生发、舒泄、条达地特性逐渐积聚扩大,就会发展为“火”地生长、温热、显明地特性,这就是“木生火”;“火”地生长、温热、显明地特性逐渐积聚扩大,就会发展为“土”地濡养、运化、舒布地特性,这就是“火生土”;“土”地濡养、运化、舒布地特性逐渐积聚扩大,就会发展为“金”地收敛、凝聚、沉降地特性,这就是“土生金”;“金”地收敛、凝聚、沉降地特性逐渐积聚扩大,就会发展为“水”地收藏、滋润、柔顺地特性,这就是“金生水”;“水”地收藏、滋润、柔顺地特性逐渐积聚扩大,就会发展为“木”地生发、舒泄、条达地特性,这就是“水生木”.这里必须注意一个问题:所谓“五行”地相生,是指不同性质或功能地转化过程,如果把“火生土”理解为“心脏产生脾胃”,就大错特错了.必须在“邪气和正气”方面做文章.以“五行”相克为例:生发特性会受到收敛特性地制约,这就是“金克木”;运化特性会受到生发特性地制约,这就是“木克土”;收藏特性会受到运化特性地制约,这就是“土克水”;显明特性会受到收藏特性地制约,这就是“水克火”;收敛特性会受到显明特性地制约,这就是“火克金”.这里也要注意一个问题:所谓“五行”地相克,是指不同地性质或功能之间地制约过程,如果把“火克金”理解为“心脏制约肺脏”,也就大错特错了.必须在“邪气和正气”方面做文章.。

(完整版)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完整版)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素s ù问w èn ·金j īn 匮ku ì真zh ēn 言y án 论l ùn 篇pi ān 第d ì四s ì黄hu án ɡ帝d ì问w èn 曰yu ē:天ti ān 有y ǒu 八b ā风f ēn ɡ,经j īn ɡ有y ǒu 五w ǔ风f ēn ɡ,何h é谓w èi?岐q í伯b ó对du ì曰yu ē:八b ā风f ēn ɡ发f ā邪xi é,以y ǐ为w éi 经j īn ɡ风f ēn ɡ,触ch ù五w ǔ脏z àn ɡ,邪xi é气q ì发f ā病b ìn ɡ。

所su ǒ谓w èi 得d é四s ì时sh í之zh ī胜sh èn ɡ者zh ě,春ch ūn 胜sh èn ɡ长zh ǎn ɡ夏xi à,长zh ǎn ɡ夏xi à胜sh èn ɡ冬d ōn ɡ,冬d ōn ɡ胜sh èn ɡ夏xi à,夏xi à胜sh èn ɡ秋qi ū,秋qi ū胜sh èn ɡ春ch ūn ,所su ǒ谓w èi 四s ì时sh í之zh ī胜sh èn ɡ也y ě。

东d ōn ɡ风f ēn ɡ生sh ēn ɡ于y ú春ch ūn ,病b ìn ɡ在z ài 肝ɡān ,俞y ú在z ài 颈j ǐn ɡ项xi àn ɡ;南n án 风f ēn ɡ生sh ēn ɡ于y ú夏xi à,病b ìn ɡ在z ài 胸xi ōn ɡ胁xi é;西x ī风f ēn ɡ生sh ēn ɡ于y ú秋qi ū,病b ìn ɡ在z ài 肺f èi ,俞y ú在z ài 肩ji ān 背b èi ;北b ěi 风f ēn ɡ生sh ēn ɡ于y ú冬d ōn ɡ,病b ìn ɡ在z ài 肾sh èn ,俞y ú在z ài 腰y āo 股ɡǔ;中zh ōn ɡ央y ān ɡ为w éi 土t ǔ,病b ìn ɡ在z ài 脾p í,俞y ú在z ài 脊j ǐ。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第四篇译文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第四篇译文

【译文】金匮真言论第四篇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

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

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

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

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

若冬天不进行按脐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

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

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

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

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

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

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

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

金匮真言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金匮真言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翻译】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麽回事呢?歧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他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

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原文】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翻译】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

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

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

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原文】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翻译】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春天多发生嬶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冬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

若冬天不进行按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痺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原文】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阅读及翻译素问·金匮真言论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原文: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感悟:冬天是个阳气潜藏的季节,不宜过度扰动阳气。

过度扰动筋骨的活动,达到大汗淋漓的程度,就是过度扰动阳气。

比如说,到了冬天的晚上,有些人练长跑、跳劲爆的广场舞、在健身房暴走等等,以致达到大汗的程度,是对身体健康不利的。

其实其他三个季节,在晚上还要剧烈运动,也是沒有好处的,因为一日之中的晚上,相当于一年的冬天,阳气也是收藏的,应该无扰乎阳,晚上的剧烈运动属于以妄为常。

按跷,就是按摩导引活动或者运动。

本来,按跷是好事,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但是,冬天过度的按跷,以致汗出,达到这个程度了,就不好了,汗出,就是扰动了阳气,偶尔一次,倒也沒什么,但反复汗出,肯定不利于健康。

由此,我想到了,冬天过度的保暖,达到大汗而出的程度,还有,冬天进行汗蒸,使人大汗淋漓,同样是扰动了阳气。

扰动了阳气会怎样呢?来年春天就可能发生鼻子出血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可能发生胸胁部位的疾患,长夏就可能发生里寒泄泻的疾病,秋天就可能发生风疟,而再至冬天就有有可能发生四肢僵硬的'痹症、寒厥症,泄泻和汗出过多的疾病。

这些都是冬不藏阳造成的。

冬不藏阳,未必即时发病,但由此种下的病根,一有条件,人体就会出现上述疾患。

所以说啊,冬天要适量运动,以微汗为好。

宜去寒就温,就温就不是过度保暖,正所谓酒要微醉,花要半开,达到中的程度,是最好的了。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2说是读《黄帝内经》,可实际上自己并不是读原文,而是看了北京厚朴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在电视里讲《黄帝内经》的节目,然后又读了几本根据这个节目录制下的《对话录》,感到深受启发。

养生的文章有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只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几点写下,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顺应天时,顺应四季生命是智慧的,人体充满奥秘。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题解】金匮,金属制成的藏书柜,用来收藏重要的书籍。

真言,真理之言。

本篇论述了“五脏应四时”的理论。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学建立了以五行为内核,四时(五时)、五方为间架,五脏为中心,配合以人的五窍、五体、五华、五志等及外界的五色、五味、五音、五畜、五谷等,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统一的医学宇宙观。

这就是“五脏应四时”的理论。

这部分内容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之一,所以用《金匮真言论》名篇。

该篇还论述了外邪触犯人体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对阴阳学说也有初步的论述,并且提出了“精者,身之本”的重要命题,对保精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所谓四时之胜也。

【注释】①五风:指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

②八风发邪:张志聪:“八方不正之邪风,发而为五经之风,触人五脏,则邪气在内而发病也。

”③胜:克制。

.④长夏:夏秋两季之间,相当于农历六月。

【译文】黄帝问道: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是指什么呢?岐伯回答说:八风会产生致病的邪气,侵犯经脉的风邪,触动人的五脏,因而发病。

所说的感受四时季节相克的情况是指,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这就是所说的四时季节相克。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注释】①东风生于春:马莳:“春主甲乙木,其位东,故东风生于春。

”南风、北风、西风可以类推。

②病在肝:根据五行学说春季与东方及人的肝脏对应,东风成为致病邪气则伤肝,所以说病在肝。

其他,在心、在肺、在脾、在肾可以类推。

③俞在颈项:王冰:“春气发荣于万物之上,故俞在颈项。

天之纪.地之道-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5.4)

天之纪.地之道-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5.4)

天之纪.地之道-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5.4)第四节天之纪、地之道在第 46 页,这里开始又进入很重要的地方,你读《黄帝内经》如果说天地之间阴阳你了解了,你只要了解就好了,真的运用的时候就在现在这个章节里面。

所以呢,因为人呢跟天地之间是相通的,所以治的方法,任何的医学,《黄帝内经》下定义了,你如果治疗的方法不按照天之纪,不用地的道理,地有五味呀,天有四季的节气呀,有风寒、暑湿、燥热,地有五味呀,酸苦甘辛咸,你如果不按照这个方法来做灾害就来了。

我们现在西药厂没有这个,就不按照这个做,它按管理人,所有做出来人工出来合成绝大部分都是酸味的,阿司匹林,阿什么都是酸味的,酸的就是肝嘛,伤到那边。

所以一定按照这个方法来做,如果疾如风雨,那个病来的时候疾如风雨,速度很快,故善大治者,最好的医生呢,病一开始就知道在皮毛上面,如果他只是皮毛的病。

这个怎么讲皮毛呢,现在我们开始用前面的观念我们来慢慢推理,老师你刚才说皮毛是肺,肺呢在人的上方,这是心脏,这是肺,人的上方这边呢统统是阳,那我们的手上的脉呢,这是手腕关节的地方,太渊在这里,这是寸,这中间是关,下面是尺在这个地方,上面是阳脉,下面是阴脉。

那我们就知道,哦,皮毛,肺,阳在这边,已经讲完了,已经推理过来了,在皮毛的时候很简单,你手,这个是皮肤,这是肌肉,你医生的手指根本没有压到皮肤上面,就是碰到皮肤而已,轻轻地碰在皮肤上面,你就摸到脉了,病就在皮毛。

就是这样来的,你看,一路过来,所以如果你《黄帝内经》很熟,你一摸脉就知道病在皮毛,在表嘛,我们就给它定义,定义呢就是在最表面的地方,最表面的地方,那治一开始的时候,病在皮毛。

我们用针灸的时候怎么做呢?你不用真的下针下去,你拿到个针在皮毛下面刮一下,他的大汗就冒出来了,吓也吓死了,因为治皮毛不需要针嘛,你不要太过,治法呢恰到好处,这一刀下去把衣服割破,不把皮肤割破,超级的高手,那你拿针呢皮毛上刮一下就好了,汗就出来了,尤其小孩子,都给吓出来了,你不用真的下进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金匮真言论第四篇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

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

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

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

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

若冬天不进行按脐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

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

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

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

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

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

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

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

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

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为脾。

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岐伯说:有。

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

此外,在嗅味为臊。

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

此外,在嗅味为焦。

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成数为五。

此外,在嗅味为香。

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

此外,在嗅味为腥。

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精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谿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

此外,其味为腐。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

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