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与农作物的影响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与农作物的影响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与农作物的影响在现代工业发展中,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重金属因其化学稳定性和毒性对环境和生物具有潜在的危害。

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和农作物产量及质量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重金属污染会对土壤环境产生长期的影响。

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的速度比较缓慢,但一旦进入土壤,很难被分解和移动,造成积累现象。

这种长期积累会导致土壤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例如,镉和铅在土壤中积累过多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破坏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能力,导致土壤酸化和结构松软,极大地限制了土壤的利用价值。

其次,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有直接影响。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重金属可以通过土壤被吸收进入植物体内,进而进入人类食物链。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积累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

同时,重金属对农作物的毒性也会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下降。

例如,过量吸收的镉会在稻谷中积累,使其含镉量超标,对人体健康产生慢性危害,例如引发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要解决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和农作物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重金属污染源。

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监测装置,对重金属污染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其次,加强农业管理,提高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

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能力。

此外,推广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此外,也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的安全监管。

建立健全的重金属污染防控体系,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加强对农产品的采样和检测,加大力度打击和处罚偷工减料、虚报和销售含重金属超标农产品的行为。

综上所述,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防控,改善农业管理方式,推广绿色农业模式,并加强农产品的安全监管。

某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某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某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土壤重金属含量是指土壤中某种或某几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大于5g/cm³的金属元素,如铅、镉、汞、铬、铜等。

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重金属含量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差异主要源于地理环境、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地质背景是土壤重金属含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之一。

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而沿海地区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低。

地理环境也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产生影响。

山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可能较高,因为山区地势陡峭,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和重金属富集。

人类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可能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

土壤性质是影响重金属含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的理化性质如pH值、有机质含量、粒径分布等对土壤重金属含量有一定影响。

土壤pH值的变化可以影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和可溶性,从而影响其吸附和迁移行为。

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通过与重金属形成稳定络合物来影响其迁移和生物可利用性。

土壤粒径分布可以影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和迁移。

土壤红oxdolien的存在也可以影响土壤重金属含量。

气候因素也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产生影响。

降水量、温度和湿度等气候因素可以影响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和赋存形式。

高降水量可能会增加重金属的溶解度,导致重金属元素的淋洗和迁移;而高温和干旱则可能使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富集。

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重金属含量的重要因素。

工业排放、农药使用、废水排放等人类活动会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升高。

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会通过冲洗和浸出进入土壤中。

农药残留可以导致土壤中农田重金属含量的增加。

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包括地理环境、地质背景、土壤性质、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深入研究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科学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制定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最终实现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重金属元素是指原子量大于200的元素,具有毒性、放射性和腐蚀性,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植物和动物等进入土壤,对生物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研究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热因素。

首先,物理因素是影响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土壤的结构、粒径、含水量、温度和风向等,它们对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有显著影响。

例如,土壤结构的孔隙结构和尺寸会影响重金属元素的渗透,土壤的温度和含水量也会影响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

其次,化学因素也是影响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pH值、离子交换容量、有机质和无机盐等。

pH值是影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酸性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较高,离子交换容量也会影响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有机质能够结合重金属元素,并将它们沉积到土壤中,减少重金属元素的污染。

第三,生物因素也是影响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及其代谢产物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其它重要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水分、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土壤结构、土壤可溶性有机物含量以及地表面积等。

其中,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是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

相比于粗颗粒,细颗粒更容易吸附重金属元素,而有机质及其表面电荷的存在增加了重金属元素的吸附程度,也就是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最大。

另外,土壤水分也是影响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

当土壤水分过多时,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和迁移性增加,从而使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加速。

然而,当土壤水分过少时,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和迁移性降低,从而使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减缓。

此外,温度过高会加速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而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也会影响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摘要: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探究课题。

本文起首概述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然后重点阐述了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吸纳、转运和积累机制。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土壤性质、植物物种、土壤微生物、重金属浓度和土壤管理等因素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最后,本文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探究的将来进步方向进行了展望。

1. 引言重金属指密度大于5克/立方厘米的金属元素,例如铅(Pb)、汞(Hg)、镉(Cd)、铬(Cr)、锌(Zn)等。

在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排放来源。

重金属往往会通过沉积、渗漏和固体废物等途径进入土壤系统,然后被植物吸纳并积累。

由于重金属具有生物积累、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的特点,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生物有效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2.1 重金属的来源重金属的来源多种多样,自然源包括岩石风化、土壤成分和自然水源等;人为源则主要来自于矿区开采、工业废弃物排放和农药施用等。

2.2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主要通过溶解、吸附、迁移、沉积和析出等过程实现。

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粒径、土壤微生物和环境因素等都会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产生影响。

3.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吸纳、转运和积累机制3.1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纳植物根系通过根毛、根尖和根皮等结构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纳,重金属离子则通过活跃传输和被动扩散的方式进入植物体内。

3.2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转运和积累植物体内的转运和积累是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生物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根部与地上部的运输和分配来实现。

在植物体内,重金属会与蛋白质和有机酸等结合形成络合物,被运输到地上部的各个组织。

4. 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因素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生物有效性受到浩繁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性质、植物物种、土壤微生物、重金属浓度和土壤管理等。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方法及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方法及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当代化工研究Modern Chemical R esearch 132019•06综述与专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方法及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王高飞(海南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海南571400)摘耍: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直接导致植物受到伤害,从而威胁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因此,为了对这一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阻力和缓解措施,然后,有必要通过重金属元素形态来分析重金属形态分布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建立风险预测机制以确定重金属的活动分类,存在状态和毒性.本研究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测量方法以及澎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关键词:重金属元素;元素分析;元素形态分布中EB分类号:T文献标识码:ASpeciation Analysis Method of Heavy Metal Elements in Soi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Speciation DistributionWang Gaofei(Hainan Provincial Geological Testing Research Center,Hainan,571400)Abstract:The poll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directly leads to plant injury,thus threatening the health of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Therefore,in order to deeply analyze this environmental p ollution problem andformulate f easible resistance and mitigation measures,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heavy metal speciation distribution on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rough heavy metal speciation analysis.Establish a risk prediction mechanism to determine the activity classification,presence status and toxicity of h eavy metal This study briefly explained the speciation distribution of h eavy metal elements in soil,the measurement method of t he speciation distribution of h eavy metal elements in soil and the main f actors affecting its distribution.Key words z heavy metal elements\element analysis\element speciation distribution1.前言虽然重金属的有效含量可以反映一定的生物利用度,但难以反映重金属的潜在危害以及不同形式的迁移转化特征;重金属形态的研究可以对重金属活性进行分类,揭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迁移转化,生物有效性,毒性和可能的环境影响。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过环境容许限值,对土壤和植物生长产生危害的现象。

土壤重金属如镉、铬、铅等,通常是由于工业生产、矿业开采、污水排放等活动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标沉积而引起的。

这种污染不仅危害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也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人类,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1.影响土壤肥力:重金属超标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

2.污染地下水: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后可能通过渗漏、冲刷等方式进入地下水体,造成地下水污染。

3.影响植物生长: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会影响植物的吸收和利用,导致植物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4.影响人体健康:重金属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人体,造成慢性中毒、免疫系统损伤等健康问题。

为了有效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采取以下措施:1.减少重金属排放: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规范工业生产、矿业开采等活动,减少重金属排放。

2.土壤修复技术:采用土壤修复技术对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包括原位修复和外源修复等方法。

3.植物修复:选择对重金属具有吸收、蓄积、转运等能力的植物,进行植物修复,通过植物吸收重金属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4.土壤改良:采用有机物、石灰、磷酸钙等改良剂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的固化、稳定能力,减少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

5.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监测评估,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进行防治。

只有通过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希望政府、企业和公众可以共同努力,为减轻土壤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危害做出贡献。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土壤重金属污染是近年来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重金属指的是具有高密度、高原子量和有毒性的金属元素,其中包括铅、镉、汞、铬等。

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以下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危害1.威胁人类健康:长期接触含有重金属的食物和水会导致重金属在人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例如铅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以及镉对骨骼、肾脏、心脏和免疫系统的伤害等。

2.影响农业生产:重金属超标的土壤和农产品可能会导致农业生产损失和质量下降。

许多作物会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而导致食品污染,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健康。

3.破坏生态系统:对重金属敏感的生态系统如湿地和河流,重金属超标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繁殖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

防治措施1.加强监测与管理:实施严格监测制度,及时发现重金属污染问题并加强管理。

建立“土地清洁项目”、“重金属污染治理战略计划”,对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进行管控和治理。

2.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重金属污染一般来自于矿山、电力、金属加工、废弃物处理等工业污染源。

科学规划农作物种植,根据土壤的适宜程度选择抗性作物种植,减轻重金属污染。

3.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设计,减轻工业排放量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减少人工干预对土壤的次生污染。

4.加强宣传教育:科普土壤重金属污染知识,增强公众意识,提高社会全民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只有通过加强监测管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保障我们自身和环境的健康。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过一定标准,对土壤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现象。

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工业污染、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生活垃圾的无序处理等都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和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的问题1. 土壤重金属对作物的影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标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加速土壤的老化和退化,导致土壤贫瘠化。

人们长期食用受重金属污染的作物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2. 土壤重金属对水环境的影响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会随着渗漏和冲刷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导致水环境的污染。

这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生态环境,还会危害水源地的安全和稳定性。

3. 土壤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对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造成伤害,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将会导致生态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恶化。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1. 技术成本高传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存在成本高、周期长、效果难以保证的问题。

化学物理法、生物法、植物修复法等技术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但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技术研发和实践。

2. 治理复杂度高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土壤特性、环境背景、重金属种类等因素,因此需要寻求一种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治理策略。

3. 长效性难以保障传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难以保证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性,容易出现治理效果不彰的情况。

这也使得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成为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

三、应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措施1. 加强监测和评估系统加强土壤重金属的监测和评估是进行治理和应对的前提。

建立健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动态变化,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
作者:罗乐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重金属的开采、提炼等活动是环境重金属污染最主要的来源,一旦进入外环境并将长期存在且危害是长远的。

本文阐述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并分析了影响因素,对于土壤重金属形态的研究和环境风险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一、引言通常地,大多数的重金属元素是周期表中的副族元素,ρ>4.5g/cm3,如Au、Ag、Cu、Pb、Zn、Ni、Co、Cr、Hg、Cd等,对人体伤害极大。

但针对环境领域所指的重金属而言,则是在环境中表现为具有显著生物毒性的重金属。

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可变价态的重金属元素往往又能与其他元素结合,表现出极为复杂的环境行为及环境效应。

当含有浓度很小重金属的废水进入水环境时,也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水体重金属污染,如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和骨痛病等公害问题,均是由重金属污染所导致的。

此外,含有重金属的废水、废渣进入土壤环境,也会造成难易修复的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最终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进入人体,威胁人来健康。

因此,应严防重金属污染。

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大致分为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及生物迁移,其主要表现有元素的溶解和悬浮运动、被植物根系吸收、伴随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

1.机械迁移。

土壤中的重金属或络合离子能随地下水或地表水的运动迁移至水环境当中。

但土壤是一个多相的疏松多孔胶体体系,重金属往往会矿物颗粒包裹,或者被吸附在土壤胶体的表面上,伴随着土壤中的水流动而被机械搬运,尤其是在多雨潮湿地区的山坡土壤中,重金属的机械迁移更加明显;但在干旱少雨的土壤环境中,更多的是以尘土形式随风被机械搬运。

在自然环境中,富集作用是机械迁移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富集系数是用来表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或亏损的程度。

2.物理化学迁移。

物理化学迁移是指重金属元素以简单的粒子、配合离子或可溶性分子在水环境中通过各种物理化学作用达到迁移转化的目的,其结果决定了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形态、富集程度和潜在危害等级。

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能以离子交换、络合-螯合等形式和土壤胶体相结合,或者发生溶解与沉淀反应。

2.1重金属和无机胶体结合。

通常包括非专性吸附(即为离子交换形式的吸附)和专性吸附,专性吸附是土壤胶体以共价键、配位键的形式将重金属离子吸附。

2.2重金属和有机胶体结合。

土壤中的有机胶体能将重金属络合或者螯合,有的还能被其表面吸附。

从吸附角度来讲,土壤中有机胶体的吸附量远大于无机胶体,但有机胶体的总量远小于无机胶体。

2.3溶解和沉淀作用。

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反应是土壤中重金属化学迁移的重要形式,其过程是离子的多相平衡,必须遵循溶度积规律,再结合土壤的具体环境条件(主要有pH和Eh),了解其规律,能进一步控制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

3.生物迁移。

生物迁移指重金属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实现的一种复杂的迁移,该过程伴随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直至死亡,服从生物学的一般规律。

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某种形态的重金属,并富集在植物体内。

除植物根系的吸收之外,土壤中的大量微生物也会吸收或啃食表层土壤或植物残体,生物残体又能让重金属返回土壤,这也是一种重金属生物迁移的途徑。

三、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1.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无机和有机胶体,吸附能力与离子的性质和胶
体类型有关。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能力与阳离子价态和离子的水合半径有关,价态越高,电荷数越多,吸附静电作用力就越强,作用力也就越大,所以吸附强度也越大。

离子的半径大,水合半径小,容易被土壤胶体的表面吸附。

土壤胶体的结构和电荷密度均对阳离子的吸附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不同的溶液浓度或者土壤中存在络合剂时,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顺序有变化。

2.重金属的配合作用。

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可与各种无机或者有机配位体发生络合或螯合形式的配合作用。

当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较高时,吸附形式以吸附交换为主,而当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则以络合或螯合的配合作用为主。

然而,当存在羟基配合或氯配合时,难溶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时,削弱了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的约束,溶解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重金属的溶解和沉淀作用。

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发生沉淀反应或溶解作用是土壤中重金属迁移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受土壤的pH、氧化还原电位Eh和土壤中的其他物质等因素的影响,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再依据溶度积原理了解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当土壤pH上升到氧化物的零点电荷之上时,胶体表面为负电,此时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加。

土壤Eh是影响重金属元素行为的关键因子之一,直接影响到重金属元素的价态,最终导致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度发生明显变化。

当配位体的浓度越大,生成可溶性络合物或螯合物越稳定,则生成的沉淀越趋向于溶解。

四、重金属的形态与生物活性当然,不同形态的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的释放难易程度均不同,生物可利用性也不尽相同。

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与土壤结合程度偏弱,是土壤-水体系和土壤-植物体系中重金属元素容易迁移的活性形态,是最容易被释放出来的形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是重金属元素在还原环境下比较易释放的形态;有机结合态是重金属元素在有机质分解时会逐渐被释放出来。

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与土壤的类型、土地的利用方式以及土壤的pH、Eh、无机和有机胶体的量等因素有重要的关系,也能影响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生物活性主要包括生物可利用性和迁移转化能力、淋溶能力。

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是指重金属元素能被生物吸收或对生物产生毒性的性状,可由间接的毒性数据或生物体的浓度数据来进行评价。

五、结语重金属污染物是一类典型的优先控制污染物,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土壤环境面临严重的问题。

重金属的环境毒性不仅与总量有关,往往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和重金属的形态。

研究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对于进一步治理和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1]赵燕鹏,李刚. 湖南某锰渣库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治理[J]. 现代矿业, 2017, 574(2): 181-183. [2]杜兵,周长波. 电解锰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展望[J]. 工业水处理, 2010(12): 34-37.[3]曹昌,李永华. 湖南重金属污染令人触目惊心[J]. 环境教育, 2014(12): 27-30. [4]汪启年,王璠,高小娟. 我国电解金属锰废水处理技术研究[J]. 中国锰业, 2011(2): 10-14.
[5]孙宁,王兆苏,卢然,等. “十三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思路和对策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16(2): 1-7.作者简介:罗乐(1987—)男。

重庆铜梁人。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化工环保。

※基金项目: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院级科研课题(KJA2017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