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舞蹈的原始性文化特点研究
浅谈鄂伦春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浅谈鄂伦春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作者:王毳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我国北方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族,宗教信仰“萨满教”,以黑熊作为民族崇拜的图腾,性格爽朗、豁达,喜爱歌舞的民族。
他们的民歌多为自编自唱的即兴歌曲,而舞蹈内容和动态也因生活地域及方式的特殊,形成了以模拟动物姿态和生活动作为主的特点。
舞蹈具有民族性、民间性和原生态性。
关键词:鄂伦春族民间舞蹈艺术特点鄂伦春族是居住在黑龙江省人口较为稀少的民族,他们和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同属于通古斯语系,解放前在大小兴安岭山林中过着逐兽游猎的原始生活,信仰“萨满教”。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鄂伦春人不仅喜爱“赞达仁”那样的歌唱艺术,也喜爱“吕日格仁”那样的舞蹈艺术,同时在长期原始狩猎生产过程中,创造了“摩苏昆”“萨满舞”那样的民间口头文学。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保持了原生态狩猎和采集的生产生活情景,作为没有文字记载的鄂伦春族,具有较高的文化记载价值。
一、鄂伦春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鄂伦春族喜欢在劳动之余和节日之时,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
常见的民族舞蹈“熊斗舞”,充满了原始祭祀的色彩。
表演“熊斗舞”时,可根据不同场合,进行二人表演和三人表演。
黑熊是鄂伦春族的原始“图腾”崇拜,鄂伦春人信奉与熊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连称呼也不能直呼其名,更不准许捕猎黑熊,如果为了自卫被迫打死黑熊,所在部落要举行风葬仪式进行隆重的祭祀。
“熊斗舞”是二人表演时舞蹈者模拟黑熊形象做动作,边唱歌谣边舞蹈,而且没有伴奏,歌谣呼叫衬词,主要是“额呼兰德”“额乎德乎”“介边介回”等语调,有时也采用“加黑加”“哲黑哲”“达乎达乎”之类衬词呼号,舞步主要有拖步、搏斗士步等基本步伐。
三人表演时,也都扮作熊态表演,先由两人面对面站立,第三个人进入舞蹈,模仿劝解正在用下巴袭击对方肩部的舞者。
“熊斗舞”表现了人熊之间的融通与亲和,从表演上能看出对黑熊的膜拜和崇敬。
论蒙古族与鄂伦春族舞蹈的异同

的情景 。 这个舞蹈可 由双人或 多人 进行 , 动作的前半段 , 由参 与者模拟狩猎过程 中的 牵马 、 扬鞭 策 马奔驰 、 嘹望 、 马、 下 射 击、 拣拾猎物 、 回住地等 系列动作 ;然后 , 返 所有在场 的人 们 伴着优 美的歌 声 ,围成 圆圈做 沿逆 时针 方 向的侧 步行进 舞
则 自称 为 博 。 所 进 行 的 宗教 祭 祀 活动 称 为行 博 。 尔沁地 区 博 科
博舞动作基本相 同, 但风格各异 , 的古朴雄壮 , 有 有的典雅健 美, 的刚柔相济 , 有 有的潇洒明快 博舞也有其共 同的特征 , 那 就是博们在行博 时都须头载沉重的铜制五佛冠 ,腰扎九个 圆
中 。“ 和 纳仁 ” 是 鄂伦 春 族 祭 祀 的 一 种 仪 式性 的舞 蹈 , 依 舞 这 种 舞 蹈 是 只 在 三 年 举 行 一 次 的 氏 族 大 会 的 隆 重 时刻 举 族 齐
跳 的 舞 蹈 , 一 种祭 祀 性 的 氏族 舞 蹈 。 蹈 开 始 后 , 家先 开 是 舞 大
鄂伦春人的 生活 内容 , 如模拟 狗 熊姿 态的《 熊斗舞 》 具有 游 ,
戏性质 的 《 鸡》 树 ,也 都 是 鄂伦 春 族 人 们 喜 爱 的 文体 活动 形 式 :《 普嫩 》 映 的 是 妇 女 的 采 集 活 动 。《 哈 嫩 》 娱 乐性 红 反 依 是 的 集体 舞 。 萨 满祭 祀 活 动 中的 萨满 舞 是 宗教 性 质 的 舞 蹈 。 二 、 蹈在 两个 民族 中 的异 同 舞 蒙 古 族 与 鄂伦 春 族 都 是 游 牧 民族 , 生活 习惯 和 服 饰 上 都
浅析鄂伦春族舞蹈风格特征

浅析鄂伦春族舞蹈风格特征作者:王宝玲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现存鄂伦春族舞蹈进行调查并整理概括出外化的、形态上的特征。
运用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揭示鄂伦春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探索鄂伦春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与特征以及鄂伦春族舞蹈文化的形成因素。
并对其传承与发展作出初步的探索。
全文主要通过对各类书籍的查阅和对鄂伦春族进行的一系列田野调查,整理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鄂伦春族舞蹈,并在此基础上对鄂伦春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及主体动作的形态进行分析,得出了鄂伦春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及动作特征,包括鄂伦春族舞蹈包括稍前倾的体态、模拟性的手臂动作、刚健有力的脚下动作,以及鄂伦春族舞蹈古朴粗犷的风格气势恢宏的呼号。
【关键词】鄂伦春族;舞蹈特征;舞蹈文化鄂伦春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本民族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民问故事等文化艺术。
这些珍贵的艺术大多反映了鄂伦春人民高尚的品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鄂伦春族舞蹈,现今主要流传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地区和其他鄂伦春族聚居区。
鄂伦春族舞蹈原始古拙、节奏明快,舞蹈动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个性特征。
鄂伦春族舞蹈中整体展现了动作刚健、跺地为节,风格古朴、气势辉宏的特点。
一、动作刚健跺地为节鄂伦春族自古以来从事狩猎生产1949年以前仍然过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
狩猎不仪是鄂伦春人重要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鄂伦春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
狩猎文化同样也渗透在民族的舞蹈艺术之中。
鄂伦春族舞蹈动作相对简单,动作刚健有力。
从一些舞蹈资料巾发现,鄂伦春族舞蹈巾主要动作特点为:稍前倾的体态、模拟性的手臂动作、刚健有力的脚下动作。
(一)稍前倾的体态鄂伦春族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之巾,兴安岭茂密的深林里栖息着数不清的各种珍禽异兽。
鄂伦春人游走在山林之中,从事狩猎生产活动。
兴安岭山势险峻鄂伦春人终年爬山身体必然形成稍前倾的体态。
鄂伦春族以狩猎生活为主,寻觅猎物时身体略微前倾观察动物的踪迹。
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

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1. 引言1.1 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背景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丰富多样的舞蹈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鄂伦春舞蹈文化逐渐受到关注,但也面临着传承保护的挑战。
鄂伦春舞蹈源远流长,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和生活体验,是鄂伦春人民的精神文化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许多传统舞蹈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年轻一代对传统舞蹈的兴趣逐渐减弱。
对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深入挖掘鄂伦春舞蹈的起源与历史、特点与风格,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研究现代社会对鄂伦春舞蹈文化的影响,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的重要途径。
1.2 鄂伦春舞蹈文化的重要性鄂伦春舞蹈文化作为鄂伦春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民族的传统、历史和精神。
它不仅是鄂伦春人民的心灵寄托和情感表达,更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纽带。
通过舞蹈,鄂伦春人民传承着祖先的智慧和信仰,传达着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与体验。
鄂伦春舞蹈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鄂伦春人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是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对鄂伦春人民历史与现实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贡献和对未来世代的传承责任。
2. 正文2.1 鄂伦春舞蹈的起源与历史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鄂伦春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史料记载,鄂伦春族在远古时期就开始跳舞,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古代,鄂伦春族的舞蹈多以祭祀活动为主,包括祭祀神灵、祖先等。
这些舞蹈充满了神秘色彩,舞姿优美、舞曲悠扬。
随着历史的演变,鄂伦春舞蹈逐渐融合了不同民族的舞蹈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
在清朝时期,鄂伦春族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舞蹈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鄂伦春族历史演进与独特习俗

鄂伦春族历史演进与独特习俗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他们独特的历史演进和习俗,构成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
本文将依次介绍鄂伦春族的历史演进以及他们的独特习俗。
一、鄂伦春族的历史演进鄂伦春族起源于东北亚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鄂伦春族经历了许多变迁和磨难,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1.1 远古部落时期在远古时期,鄂伦春族的祖先是一些游牧部落,他们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
他们过着简朴而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2 农耕文化融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鄂伦春族逐渐过渡到农耕文化,开始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
这种转变为他们带来了更加稳定的生活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1.3 渔猎文化的保留尽管农耕文化融入了鄂伦春族的生活方式,但他们仍然保留了渔猎文化的传统。
捕鱼和狩猎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象征。
1.4 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20世纪中后期,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进程,这对鄂伦春族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逐渐接触到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但他们仍然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二、鄂伦春族的独特习俗鄂伦春族以其独特的习俗而闻名,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狩猎习俗作为渔猎民族,狩猎一直是鄂伦春族的重要活动。
他们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狩猎的丰收和安全。
他们还会使用特殊的工具和陷阱来捕捉猎物,这些工具和陷阱代表着他们的智慧和技巧。
2.2 祭祀习俗鄂伦春族有丰富的祭祀习俗。
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他们,并且尊重祖先的传统是他们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每年的祭祀仪式上,他们会进行舞蹈、歌唱和捐赠的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2.3 婚俗习惯鄂伦春族的婚俗习惯也非常独特。
婚姻通常是通过家族之间的协商来决定,而不是个人的意愿。
在婚礼仪式上,他们会举行独特的传统舞蹈和歌唱表演, 这些表演寓意着他们的幸福和繁荣。
2.4 服饰和装饰品鄂伦春族的服饰和装饰品也是他们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伦春舞蹈特色及其发展脉络研究

鄂伦春舞蹈特色及其发展脉络研究作者:张蕊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2期【摘要】鄂伦春民族的舞蹈继承了千年来此民族的生产、生活、野兽动作、萨满跳神传统的舞蹈动作和曲调,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传承,鄂伦春舞蹈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特民族性的舞蹈,具有鄂伦春人传统的萨满跳神在祭祀中崇拜英雄驱除邪恶、歌颂伦理道德的原始风貌。
【关键词】鄂伦春舞蹈;原始性;发展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51-02鄂伦春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族自治旗。
直到20世纪50年代,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阶段,过着以狩猎为主,辅以采集和捕鱼的生活。
鄂伦春称谓有两种含义:一为“山岭中的人们”,一为“有驯鹿的人们”。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
在万物有灵的思想指导下,信仰自然、图腾、祖先等原始宗教。
一、鄂伦春族舞蹈的原始的艺术形态被称为游猎文化之一的鄂伦春歌舞,是紧密结合着游猎而产生的,因而明显地保留着原始的艺术特征。
鄂伦春族舞蹈一般都是边唱边跳,舞蹈动作多数都来源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表现的内容也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
他们由于生活的环境所致,舞蹈大多数都是模拟动物的姿态和自娱性歌舞形式为主,比如一家人打猎归来,守着篝火食用猎物后就会兴奋地载歌载舞起来,其中广泛流行的《鄂呼兰,德呼兰》,就是既能歌又能舞的一种乐曲;《吕日格仁》也是伴随领唱与合唱的一种自娱性歌舞。
表演时,节奏由慢到快,众人牵手顿足,并时有呼号“神话起源于祭礼仪式。
”在神话研究中许多人认为:“所有带有神话思想烙印的人类行为在基本方面都与祭礼有关。
”鄂伦春族的许多舞蹈都模仿动物动作及其吼叫,现场情绪会随着节奏的呼应变得欢快起来。
歌词虽少,但非常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这类舞蹈深受鄂伦春族群众喜爱。
斗熊舞为我们提供和印证了弥足珍贵的鄂伦春原始狩猎时代的基本生产生活形态特征,为研究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历史学、民族宗教学、人文艺术等社会学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民俗行为艺术的宝贵资料。
对鄂伦春民族歌舞简述

对鄂伦春民族歌舞简述摘要:本文对少数民族鄂伦春族舞蹈的风格、类别、着名的舞蹈形式进行了简单的描写,将中国三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民族舞蹈艺术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鄂伦春;舞蹈;萨满;民族在东北白山黑水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一个叫做鄂伦春的少数民族,“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
他们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地区。
有人把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确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
早年,他们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直到解放鄂伦春族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
鄂伦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统人民的共同体。
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
鄂伦春族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
鄂伦春民族在长期游牧渔猎的生活中产生了独特的舞蹈,舞蹈是鄂伦春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舞蹈主要起源于宗教,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这种活动每年都按照氏族公社部落形式进行。
鄂伦春人从四面八方都来到这里,骑着猎马,挎着枪,带着兽肉进行活动、跳神。
萨满跳神的时候身穿神衣,头戴神帽,左手拿着鼓,右手拿鼓锤,唱神歌,一边击鼓一边唱,坐在树墩上,当神下界的时候,会附在他身上,从树墩上蹦起来大跳,进行萨满舞蹈的跳神比赛,对新萨满进行训练。
一、鄂伦春族主要的舞蹈风格鄂伦春语“舞蹈”称为“吕日格仁”。
鄂伦春人的舞蹈大体可分为娱乐性、劳动生活性、仪式性和宗教性四大类。
无论哪一类,其动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并以激烈动作结束表演。
舞蹈表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而伴之于词曲,即边歌边舞。
基本步法有拖步、搏斗土步法等。
舞曲常以“介回、介回”、“额呼德呼”等衬词,还以“哲嘿哲”、“加嘿加”等作节奏呼号。
舞蹈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模仿动物动作或吼叫的舞蹈,如“群禽舞”是一种模仿数种飞禽动作及其呜叫声的大型舞蹈。
此外还有“布谷鸟舞”、“熊斗舞”、“野猪搏斗舞”、“树鸟舞”等粗犷豪放,模仿性极强。
对鄂伦春民族歌舞简述

对鄂伦春民族歌舞简述
鄂伦春民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如漠河、呼玛、塔河等地,其人口数量约为6000人左右,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鄂伦春民族
的歌舞文化,一直是他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鄂伦春民族歌舞起源于古老的牧民文化和狩猎文化,反映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其歌舞的演唱和表演,以各种舞蹈、歌曲为主,其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文化形式,早已成为鄂伦春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中,鄂伦春民族的民族舞蹈作为歌舞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
如祭祀舞、狩猎舞、战争舞、爱情舞等,都是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这些舞蹈形式对鄂伦春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尊重神灵、崇尚勇敢、怀念历史、赞美自然等思想,都起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作用。
此外,鄂伦春民族的歌曲也独具特色,以男女合唱、独唱等形式表现出他们的独特情感和民族精神。
除了在宗教事务和传统节日中表演外,鄂伦春民族的歌舞也广泛应用于婚礼、家族喜庆等场合,成为传统礼节的文化载体。
例如,在鄂伦春民族的婚礼中,新娘和新郎都会表演特定的舞蹈来庆祝婚礼的到来,同时也是在向祖先祈福、祈求幸福生活。
正是这些舞蹈、歌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表现,让鄂伦春民族这个少数民族更为神秘、独特。
总之,鄂伦春民族的歌舞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
其独特的歌舞、音乐和情感表现形式,不仅彰显了鄂伦春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示了鄂伦春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扎实的民族传统。
在今天,我们不仅应该保护、弘扬鄂伦春民族的歌舞文化,也要借此了解和认知这个神秘而富有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伦春舞蹈的原始性文化特点研究
鄂伦春舞蹈是我国传统舞蹈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鄂伦春舞蹈表现出很多传统舞蹈动作和元素,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使其更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中国鄂伦春舞蹈的原始性文化特点,来剖析我国民族舞蹈素材与原始文化的联系。
标签:鄂伦春;舞蹈;原始性文化;特点
一、鄂伦春族简介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小民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和黑龙江接壤的大小兴安岭的密林中,其中兴安岭茂密深林、纵横的河流,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的丰富,过去的鄂伦春人主要从事狩猎、采集等生产方式。
鄂伦春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民族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民间故事等文化艺术,这些艺术可以反映出鄂伦春人民高尚的品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的鄂伦春舞蹈主要流传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宜春市嘉荫县地区和其他鄂伦春族聚居区,鄂伦春族舞蹈具有原始文化性、节奏明快,以脚下的跺步等动作十分突出,具有广泛的兴致、自娱性和群众性。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的伴奏具有一定的特色,主要是用歌声和模拟飞禽走兽的呼声为舞蹈伴奏,其中模仿的呼声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一定的内容,只是起到了节奏和助兴的作用,还有一种是模仿飞禽走兽的呼声,使得情、舞、声融合为一体,使得舞蹈增添热烈的气氛,这种呼叫的方式十分动听。
二、鄂伦春舞蹈的原始文化性
鄂伦春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舞蹈在我国是比较有名的舞蹈之一,鄂伦春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仪式舞、娱乐舞、宗教舞,鄂伦春舞蹈来自于生活,主要体现鄂伦春人的生活内容,由于生活地域的偏僻与生产方式的单一性,民族舞蹈以模拟动物姿态的自娱性歌舞为主,其中有以下几个特性。
1.民间性
对于民间性也是鄂伦春舞蹈文化特征与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鄂伦春舞蹈与自然自乐的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歡跳,所以舞蹈主要存在民间,在各种场合都可以舞动起来,已经成为鄂伦春族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舞蹈语汇与舞蹈律动,以及舞蹈表情、构图等,都是来自民间的,有的伴奏乐曲,也来自鄂伦春族民间歌舞和民间乐曲。
2.原生态性
鄂伦春舞蹈是鄂伦春族先民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现在还保留着其原生态
性,在舞蹈中会表现出情感与宣泄,所以可以看出舞蹈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最高方式与最后的手段,鄂伦春的舞蹈产生是鄂伦春先民在狩猎以后表达出胜利的喜悦,现在我们看到的鄂伦春舞蹈,显现出原始性与原生态性。
3.鄂伦春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熊斗舞
鄂伦春族在劳动时和节日之时,常常喜欢在一起唱歌跳舞,其中常见的舞蹈就是熊斗舞,这种舞蹈充满原始祭祀的色彩,黑熊是鄂伦春族的图腾,鄂伦春人信奉与熊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更不允许捕猎黑熊,但是如果是由于自卫打死黑熊,需要部落举行风葬仪式进行隆重的祭祀。
熊斗舞是二人表演时舞蹈者模拟熊的样子做出的动作,边唱歌边舞蹈,没有伴舞,其中舞步主要是拖步、搏斗士步基本步伐,当三个人表演的时候,也是扮作熊的姿态进行表演,开始是两个人面对面站立,第三个人再进入舞蹈,模仿劝解正在用下巴袭击对方肩部的舞者,表现出人们对黑熊的膜拜和崇敬。
(2)乌乐阿道
对于鄂伦春族传统舞蹈乌乐阿道,是描写猎手上山狩猎的过程,所模仿的路线不可以重复,只能单线绕道行进,在舞蹈的时候一个人在原地进行舞动,这象征着大山,其余的人绕着山舞动,几个舞者边做蹲跳动作边呼喊,把舞蹈推向高潮。
(3)哲回哲舞
这种哲回哲舞多是山中的妇女进行表演,载歌载舞,表现出鄂伦春族妇女采集的生活,舞蹈一把都在采集劳作之余进行表演,随着时间的发展祭祀和社会活动及喜庆日子都会进行表演,这种舞蹈动作轻盈优美、形式活泼,由于在林中的场地不是很大,动作幅度也很小,但是收而不紧,方而不散,舞者感情深沉,步伐十分稳健,动作浮游弹性。
在鄂伦春族如果年轻的姑娘不会唱歌跳舞,会被人们所耻笑,所以姑娘们从小就主动向着老人学习歌舞技艺。
(4)额乎兰,德乎兰
额乎兰,德乎兰汉语的意思是篝火,是一种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形式,过去的舞蹈只有在狩猎之后庆祝丰收的、祭祀祖先、结婚喜庆时才跳的,当新中国成立以后一般的盛大节日都会燃起篝火,跳起额乎兰,德乎兰。
这种舞蹈动作十分的简单淳朴、奔放有力、形式热烈、节奏由慢而快,感染力很强,其动作主要为拉手走便步和拉手小跳步。
在跳舞开始的时候,人们围着篝火拉手成圈,然后是舞者携手挽臂,順时针转圈,再进行逆时针转圈,圈不断的缩小和变大,舞蹈主要以民歌为伴奏,旋律悠扬深邃,充分的展示出鄂伦春人民的豪爽的性格和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
三、鄂伦春舞蹈的原始性文化艺术属性
在劳动中舞蹈的素材基本上都是结合劳动的动作、内容等,这种舞蹈与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由于鄂伦春族人世代生活在森林之中,无论是打猎还是劳动,都需要在山林中进行,对于生活区域的复杂地区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可以发现规律。
由于鄂伦春人都生活在山林中,所以人们的身体向前倾的生理习惯,这样才能适应地势的要求,所以舞蹈素材主要都是从劳动中吸取的。
艺术来源于模仿,鄂伦春舞蹈中有大量的包含模仿元素,生活中如狩猎的场景模仿也有多样化,还有的是模仿女性的劳作、采集树叶、梳发洗脸等平淡的场景,在这其中用手臂复制劳动狩猎的动作有很多,例如将自己的手臂向着外舞动、向里弯曲、向上抬举、向前向后甩、向左向右抡起等,通过这些情况就可以发现舞蹈中含有丰富的日常元素,展示出人民生活的一面。
鄂伦春舞蹈队气场气概的表现,符合民族的特性,人们对内心的描述,表现的十分自然,体现出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联。
四、鄂伦春舞蹈的原始情感抒发
对于鄂伦春族来说舞蹈就是记录人们的生活原始形态方式手段,还能反映出内心的情感,所以鄂伦春舞蹈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延续和抒发,舞蹈的动作一般以头部、腰部、手部、腿部等为主,对于抒发原始情感具有直接的效果,而且不加以理性的修饰,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所以研究舞蹈对于人们的最初想法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结语:
我国鄂伦春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积淀,这种舞蹈充分的展示出中国悠久的原始人文性的舞蹈素材,而且容纳不同形式的艺术内容核心,所以分析鄂伦春族舞蹈的原始性文化素材特征对我国人文科学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鄂伦春的舞蹈关系到平时的劳动、朴素的生活、狩猎、节日,没有太大的仪式感,表现出来的内容给人一种真挚朴实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文化艺术融汇民族情——与“文化艺术行”同行有感[J]. 覃庆贵. 民族论坛. 2012(19)
[2]董秀玲;清末民初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研究(1895-191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独立学院“区域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探究[J]. 刘维维.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12)
[4]舞蹈艺术与“望海求仙”民俗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以秦皇岛打造城市文化艺术名片为例[J]. 李咏梅,丛玉婷. 大舞台. 2012(11)
[5]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 邹莹.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6]谈因材施教法在古典舞教学中的运用[J]. 刘锡斌. 戏剧之家.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