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节日习俗和禁忌.doc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的礼仪习俗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习俗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庆祝活动、宗教仪式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礼仪习俗的魅力。
一、日常生活习俗1. 拜年在中国,每年过春节时,人们都会拜年。
拜年是中国传统的习俗,意味着表达尊敬之情和祝福之意。
在拜年时,晚辈会向长辈行拜年礼,同时互相道喜,祝福健康和幸福。
这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
2. 尊重长辈中国文化非常注重尊重和孝顺长辈。
在中国,尊敬父母、尊重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当年轻人遇到长辈时,通常会行鞠躬礼,以示尊敬之情。
此外,长辈的意见和建议也经常被称为信仰之源。
3. 宴客礼仪在中国,举办宴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宴客礼仪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传统习俗,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为客人服务,保证客人的满足感。
而客人则应礼貌地接受主人的款待,并表达谢意。
二、结婚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仪式独具特色。
新郎新娘在婚礼当天会先进行传统的迎亲仪式,随后进行敬茶仪式和交杯酒仪式。
这些仪式都有着特定的顺序和规定,代表着新人对彼此的承诺和祝福。
2. 禁忌和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中有一些禁忌和习俗。
比如新娘在结婚前一晚不能剪指甲,因为在中文中,剪指甲的发音与“分离”的发音相近;同时,新人离开婚礼现场的时候不可回头看,以示对未来美好的祝福。
三、节日习俗1.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用于祭扫和纪念祖先。
在此期间,人们前往坟墓,整理墓地,并祭拜自己的祖先。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人民对收获和丰收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吃月饼、赏月、赵子龙、写对联、战嬴英等等。
此外,中秋节还与中国传统的家庭团聚有着重要的关联。
四、宗教仪式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也包含了一些宗教仪式,例如庙会和神像崇拜。
在中国,庙会是传统的集市,充满了文化、祭祀、娱乐等各种元素。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我国少数民族中满足也是为数众多的民族,但是你知道满足这个少数民族中有传统的风俗能这么吸引人们吗?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1、服饰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饰一样了。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
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
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2、饮食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宗教和禁忌1、禁忌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
重阳节的禁忌与讲究

重阳节的禁忌与讲究重阳节,又称为重阳节和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
在这个日子里,有一些禁忌和讲究需要大家注意,以保持节日的意义和祥和的氛围。
一、禁忌事项1. 不宜梳头:重阳节被认为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梳头会将阳气消耗掉,因此传统上认为重阳节不宜梳头。
2. 不宜长时间待在光线明亮的地方:传统上认为阳气太旺盛的时候,长时间待在明亮的地方会伤害人的眼睛。
因此,重阳节时大家要尽量避免在阳光直射的地方逗留过久。
3. 不宜晚出晚归:由于重阳节是一个阳气旺盛的日子,夜晚身外的阴气相对较重,所以传统上不宜在此时晚出晚归,以避免带来不好的运气。
二、讲究与习俗1. 登高远足:重阳节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时候,是踏青游玩的好时光。
人们会相约一起登高远足,欣赏秋天的美景,这个习俗有利于健康和身心的放松。
2. 佩戴茱萸: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被认为有驱邪的作用。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佩戴茱萸,以辟邪避灾,祈求平安健康。
3. 喝菊花酒:菊花在重阳节时是不可或缺的。
人们会采摘鲜艳的菊花,泡在酒中,饮用菊花酒,寓意吉祥如意和长寿。
4.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也是必不可少的美食。
重阳糕通常是由糯米粉和其他配料制成的,有着丰富的口感和独特的味道。
5. 婴儿晒太阳:重阳节是一个阳气旺盛的日子,人们将新生儿带到户外,让他们晒太阳,旨在增强他们的阳气和健康。
以上是重阳节的禁忌和讲究。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尊重传统习俗,共同庆祝和尊敬这个传统节日。
同时,也要注意遵守这些禁忌,以保持身心健康和祥和的氛围。
让我们在重阳节中度过一个愉快而安详的时刻!。
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清单

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清单
1. 春节 (Spring Festival)
-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公历1月或2月)
- 内容:庆祝新年的最重要的节日,家人相聚、拜神、燃放烟
花爆竹、舞龙舞狮等。
2. 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或3月)
- 内容:庆祝正月十五,燃放彩灯、赏月、猜灯谜、舞龙舞狮、吃元宵等。
3. 清明节 (Tomb Sweeping Day)
- 时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 内容:扫墓、祭拜祖先、踏青赏花、放风筝等。
4.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 内容:划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5. 中秋节 (Mid-Autumn Festival)
-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或10月)
- 内容:赏月、吃月饼、赏菊花、猜灯谜等。
6. 重阳节 (Double Ninth Festival)
-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
- 内容:登高、赏秋景、佩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7. 冬至节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 时间:公历12月21日或22日
- 内容:家人团聚、吃饺子、煮汤圆、吃腊肉等。
8. 除夕 (New Year's Eve)
- 时间:农历12月的最后一天(公历12月或1月)
- 内容:家人团聚、吃团圆饭、贴春联、守岁、燃放烟花爆竹等。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的完整清单,每个节庆都有其特定的日期和庆祝内容。
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参与其中,并了解和尊重传统习俗。
春节的禁忌和忌讳

春节的禁忌和忌讳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家庭团聚和欢庆的时刻。
在庆祝春节的同时,人们也要遵守一些禁忌和忌讳,以求平安吉祥。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春节相关的禁忌和忌讳,以及背后的文化含义。
1. 不要提及病痛和死亡在春节期间,人们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因此最好避免谈论病痛和死亡。
提到这些话题可能会给人带来不祥的预感和压抑的情绪,不利于欢庆的气氛。
2. 不要破碗破盆破碗破盆被视为破财的象征,因此在春节期间要小心使用碗盆等容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破损。
此外,人们还要避免故意打碎或破坏物品,以免带来财运受损的不吉利。
3. 不要打扫房屋在春节期间,人们一般会提前打扫房屋,以扫除旧岁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吉祥。
然而,在春节期间要避免打扫房屋,尤其是正月初一。
相传,打扫房屋会扫走家中的好运和财气,因此要在春节期间尽量保持家中的整洁,但不进行大规模的打扫。
4. 不要裁剪指甲春节期间,人们要避免裁剪指甲。
在汉字中,指甲的发音与“年”字相近,因此裁剪指甲被认为会削减和减少家中的福气和好运。
因此,人们会在春节前剪指甲,以确保家中幸福平安的氛围。
5. 不要穿纯黑色衣物尽管春节是欢庆的时刻,但人们要避免穿纯黑色的衣物,因为黑色在中国文化中与丧葬和悲伤联系在一起。
相反,人们会选择红色、黄色等吉祥瑞兆的颜色来庆祝春节。
6. 不要使用负面词语在春节期间,人们要避免使用带有负面意义的词语,比如“破”、“死”、“鬼”等。
这些词语会被认为会带来厄运和不吉利。
相反,人们会使用吉祥如意的词语,比如“福”、“寿”、“财”,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美好。
7. 不要使用利器在春节期间,人们要避免使用利器,比如刀、剪刀等。
使用利器会被认为会“破财”,而且容易引发意外和伤害。
因此,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尽量避免使用和接触利器,以保证自身和家人的安全。
总之,遵守春节的禁忌和忌讳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相信通过遵守这些规定,能够避免厄运和带来好运。
尽管随着时代的演变,一些人对这些禁忌和忌讳的信仰也有所减弱,但在庆祝春节的过程中,人们仍然会尊重和遵守这些传统,以求平安幸福的新年。
春节的民俗习惯与禁忌

春节的民俗习惯与禁忌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同时也会遵循一些民俗习惯和禁忌。
一、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访亲戚朋友,这是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
走亲访友是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也是为了增进亲情和友情。
在亲戚家做客时,一般会带上一些礼物,以表达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二、贴对联贴对联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对联是由上下两幅对称的对子组成,通常中间还会有一幅大字。
对联的内容通常祝福家人平安幸福、事业顺利、财源滚滚等。
贴对联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喜庆的氛围,也是为了祈求吉祥和好运。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能够驱除邪气,带来吉祥和好运。
在中国古代,人们放鞭炮的目的也是为了驱走怪兽和恶鬼。
然而,由于鞭炮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现在很多地方已经禁止了放鞭炮的行为。
四、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这顿饭通常由全家人一起吃,也被称为“团圆饭”。
年夜饭的菜式丰盛多样,代表着丰收和幸福。
人们相信年夜饭吃得越丰盛,来年的生活就会越好。
五、禁忌在春节期间,也有一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禁忌。
比如,不要在大年三十晚上打扫房屋,因为这会“打走”家中的财运。
还有,不要在大年初一说不吉利的话,因为这会带来厄运。
此外,还有一些与数理相关的禁忌,比如不要剪头发,因为剪头发的音同“剪”字,容易剪断财运。
春节的民俗习惯和禁忌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吉祥和幸福的向往。
这些习俗和禁忌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但它们所传递的美好祝福和家庭团聚的重要性是不变的。
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个特殊的时刻,与亲人朋友一起共度欢乐时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三大鬼节禁忌事项有哪些

中国三大鬼节禁忌事项有哪些中国三大鬼节分别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在三大鬼节中分别有哪些禁忌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三大鬼节禁忌,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鬼节禁忌清明节,扫墓祭祖是最主要的活动内容。
在外出拜祭的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少,做好一切的准备,才能万无一失,过个安全的清明节。
扫墓时的风水注意事项1、清明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可以往坟上添些新土陪护,再烧些纸或香酒供奉。
2、扫墓也是观察先人坟风水是否受到压制的好时机,一个基本合格的风水要是坟前宽阔,后背有靠,前低后高,且不能有东西来冲射坟方可,如后山被人挖断,则主后人有灾,可以早日搬迁或想法把挖断之处填补好,则可避免不利。
3、清明扫墓时要牢记在阳光充足时去为好,切不可傍晚时分去,最佳的选择时间是上午9点后到下午3点间。
如果先天体质比较弱的人最好是结伴同行,另在扫墓之时要多注意脚下,以免踩踏到别人家的坟头,切勿用脚去碰别人家的墓碑,这样会对自己不利,同时扫墓时要多有恭敬之语,切勿嘻笑。
建议在行走路线上要多选择熟路,不要试图走偏僻的道路,一来是不安全,二来是容易有不利的气场近身。
4、清明节也是可以修坟动土或者移坟的时间,正常情况下都是不可以在坟上动土的,否则会造成不利的风水,而清明节是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的时间段,所以此时如果坟上动土可以把不利降低到最小程度。
七月半鬼节禁忌中元节各地风俗禁忌大致相同,在中国习俗中,并不仅仅是7月十五这天需要避忌,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
虽然与清明、重阳一样,同为冥节,但民间在鬼节期间的禁忌明显比其他节日多。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靠墙鬼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4、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春节初一风俗与禁忌大全

春节初一风俗与禁忌大全(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春节初一风俗与禁忌大全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还没到来之前,我们就会提前做很多的准备,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初一风俗与禁忌介绍大全,欢迎阅读!春节初一风俗与禁忌一忌催人起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销礼仪1、春节习俗和禁忌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
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今年公历二月六日),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禳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其中最有特点的还是守岁。
春节五天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一般意义的春节的正节,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在这五天中充分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就分几个方面来介绍。
饮食习惯:春节的饮食却实很有讲究,北方民谚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之说。
饺子是春节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吃饺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饺子,但这三天吃饺子的讲法就大不一样了。
除夕吃的饺子必是素馅,取来年平安,素素净净之意,而且饺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饺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没煮完剩下的,取吉庆有余之意;初五吃饺子则一定要做成“花边形”,俗称“捏小人嘴”,目的是为了防止来年小人拨弄是非,图个吉利。
春节的另一种传统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两种,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多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等作法,味道也是甜咸皆有。
由于年与粘谐音,高与糕谐音,故吃粘糕即包含着年年高,即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变成了年糕。
居室布置:传统上,春节的居室布置要四贴: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贴窗花。
贴春联:起源于民间为驱鬼避邪而在门两侧悬挂的桃木板,(古人认为桃木有驱邪之功效),后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于春节张贴对联歌颂天下统一国泰民安,乃有此俗。
《宋史*蜀世家》记载了历史上最早的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新春"贴年画:从内容上看,多迎合广大群众的求吉庆心理,以丰收,多子,多福,多寿为题材常见的有"麻姑献寿","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钟馗卫福"等。
我国著名的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山东潍坊等地。
贴福字:俗称迎春贴福,是祈求新的一年丰调雨顺,人寿年丰,贴福字时还要把福字倒过来,谐音"福倒(道)了"。
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贴窗花:窗花来布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门笺","墙花","灯花"等,形状不一,创作自由,其题材也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肥猪拱门","老鼠娶亲","连年有余"。
但所用材料却十分统一,大红纸配少量金铂,彩光纸,此俗在广大农村历经百代,至今不衰……春节的团拜活动:按传统习惯春节的团拜有一定时序,大年初一通常是邻居或自家亲戚之间相互拜年,初二出嫁子女携带夫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则是姑表亲以下的子侄相互拜年,对于那些不在本地或难于见面的亲朋故旧,还可以寄送贺年片,此俗起于汉代,至清康熙年间定制,称"年贴,年片",上写节日祝词,寄送亲朋,以增进友谊。
亲朋之间相互走动时,长辈对未成年而又未工作的小孩还要给压岁钱,通常压岁钱是逢五逢十,以取吉利。
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
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语言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
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
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
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
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
因为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
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
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
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
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
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
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利。
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
这一天甚至忌杀生。
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
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
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1、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
2、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
4、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
5、忌吃药。
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6、忌动针钱。
7、忌斧子劈木柴。
8、忌借钱。
9、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
10、白天不可午睡。
11、忌倒污水、垃圾、扫地。
12、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
13、忌向人讨债。
14、忌洗衣。
此外,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来劝说制止。
大年初二风俗禁忌:女儿回娘家礼物忌讳是单数,要好事成双。
有送财神者不可说“不要”,要说“已有”。
大年初三风俗禁忌:初一到初三都是岁首,禁忌与初一基本相同,参照初一的忌讳。
大年初四风俗禁忌:禁忌出门,都在家,因为民间说灶王爷来查户口,不可外出。
大年初五风俗禁忌:民间称“破五”“五穷”忌走亲访友、可以打扫卫生、将垃圾送走称为“送穷出门”。
吃水饺、忌讳吃藕,忌梳头。
大年初七风俗禁忌:称“人日”,忌讳动针线,不用刑法,不罚孩子等。
大年初八风俗禁忌:称“谷日”丰收之日,大家年假结束,都来上班互相送吉语吉言,大吉大利,恭喜发财。
俗言多变,物随人意,各地风俗不同,但是无非是讨个口彩,图个吉利。
东方朔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羊、四日猪、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
是说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
为此又有“正月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羊、四日不杀猪、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用刑”之说。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吉辟邪祈福。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谷子生日”,祭田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谷“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五路财神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店铺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2、元宵节习俗和禁忌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舞龙灯舞龙灯,也称龙舞。
在古人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古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舞龙灯也就成了一项元宵节的活动。
踩高跷、舞狮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舞狮,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相传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送孩儿灯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灯”与“丁”谐音)。
迎紫姑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