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经说内容
第八章 第四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二程

二程所以提出天理说,和他们在思想方法上注 重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系辞》 重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系辞》 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国哲学的发展中,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岁这两句话 给以了不同的解释.二程认为,凡是物质的东西, 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的,是" 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的,是"器";凡 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而上" 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而上"的, 是"道".感性地存在的东西是形而下的,只有 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天地,万物, 阴阳都是形而下的器,事物的规律,本质,共相 才是形而上的道.程颢认为区分普遍与特殊,区 分理和物,道和器,是哲学的重要方法.
(二)理与气
1,所以然为理 程颐认为,道不能离开阴阳,形上性下不 是空间上分别的不同实体;气的往来运动 中,有一种支配它如此运动的规律作为内 在根据,即是道这思想与张载接近,但以 道为第一性的东西,所以边县出对理的认 识和规定的一源, 程颐进一步发展张载的观点,认为周易深奥的义理存在 于纷然错综的卦象之中,理在象中,即象识理,离象无 理,理是象的理,象是理的象.而这种象也泛指一切现 象,一切具体事物.它们之间是微与显之间的关系.理 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是理的表现,两者不是截然对立, 而是相互统一的. 这里说的体,是指事物内部深微的原理和根源,用是指 世界的各种现象.其中体是第一性的用以来于体.故有 唯理论的倾向.这与印度佛学中所讲的现象虚幻不实, 本体超越现象而真实存在观点不同.
《周易程氏传恒卦》:"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 周易程氏传恒卦》 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 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 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二程集》第 二程集》 862页) 862页) 《程氏经说》卷1:"动静相因而成变化."(《二程 程氏经说》 动静相因而成变化." 集》第1029页) 1029页) 《周易程氏传复卦》:"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 周易程氏传复卦》 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 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819页) 二程集》 819页) 《二程遗书》卷15:"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 二程遗书》 15: 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 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二程集》 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二程集》 第167页) 167页)
1儒家篇之3二程理本论

人心,私欲也;道心,正心也。
危言不安,微言精微。 惟其如此,所以要精一。 惟精惟一者,专要精一之也。 精之一之,始能允执厥中。中是极至处。 (《遗书》) 2、灭人欲则天理明
天命之性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程遗书》卷 1 ) “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二程遗书》卷 22 上) ¡°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
——《遗书》二十五. “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又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 《二程遗书》卷 1 ) “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精惟一,所以至之。允执厥中,所以行也。”( 《二 程遗书》卷 11 ) 3、气禀善恶无损于天理圆满
二程时期针对经学的文章、训诂学风和佛老之学,更多围绕“经”与“道”的关系,提出“经所以 载道” ,将自己“体贴”出来的“天理”标为“实理”: 理分四种 天道:自然法则 “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知识以生为道。”(《二程遗书》二上) 物理:事物的具体规律和性质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 ( 《二程遗书》十一) 义理:社会的道德原则 “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 (《二程遗书》卷四) 性理:人的道德本质 人禀受的天地之理 天理说提出的方法论依据 程颢认为《周易·系辞》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哲学的重要方法,他由此区分普遍与特殊、理和物、 道和器。 天理说提出的初衷 “今之为学者歧而为三,能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泥为讲师,惟知道者乃儒学也。”( 《二程遗 书》卷 6 )
二程全集(全2册)

卷第一伊川先生 卷第二伊川先生 卷第三伊川先生 卷第四伊川先生 卷第五二先生 卷第六伊川先生 卷第七伊川先生 卷第八
卷第一 卷第二
《朱子语类》论二程子(卷九十三节选) 《宋史•道学一》(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宋元学案·明道学案》(卷十三节选) 《宋元学案·伊川学案》(卷十五节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程子诸书提要
二程全集(全2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成果
案卷
校勘
标点
全集
学案
四库全书
二程
全集
订正伊川
前言
全集
先生
重校
河南
全书
程氏
语类
内容摘要
宋明理学开山巨著,首次简体横排全集版!此次整理校勘《二程全集》(全2册),是在清同治年间涂朗轩宗 瀛刻本基础上整理而成,参考了前辈的标点和校勘成果,做了必要的订正和调整,又搜罗了一些资料作为附录, 以存后人反观二程子之大意。
作者介绍
这是《二程全集(全2册)》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二程全集(全2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二程全集(全2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卷第一明道先生文一 卷第二明道先生文二 卷第三明道先生文三 卷第四明道先生文四 卷第五伊川先生文一 卷第六伊川先生文二 卷第七伊川先生文三 卷第八伊川先生文四 卷第九伊川先生文五
周易程氏传 河南程氏经说
河南程氏粹言 二程全集附录
国学经典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5)

国学经典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5)程颐既讲心与天的联系,又讲心与天的区别。
指出:“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
”(《程氏经说》卷一,《易说》)认为天地无心,圣人之心也是自然无为,与天地变化无关。
并指出:“圣人本天,释氏本心。
”(《程氏遗书》卷二十一下)从而表明心与天存在着区别。
王守仁则从心一元论哲学出发,强调心即天,扬弃了程颐心天有别的观点。
他说:“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季明德》)认为心即是天,心把宇宙万物囊括在内。
此天实际上是指天理,心即天,天理便具有了主体的意义。
从而本体与主体融合为一。
这是对程颐以及朱熹思想的扬弃。
陆王心学对程颐思想的扬弃还表现在,陆九渊从批评程颐天理人欲之分入手,提出了心学的存心去欲的思想。
他说:“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论。
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
此其原盖出于老氏。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认为天人同一,本之于心,反对天理人欲相分的观点。
指出:“天理人欲之分论极有病。
”(同上卷三十五,《语录下》)陆九渊之所以批评程颐天理人欲之分的观点,是因为天理人欲之分有导致天人相离的倾向。
这是他心一元论哲学的逻辑所不允许的。
由此,陆九渊把天理人欲之分改造为存心去欲。
他说:“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
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
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
”(同上卷三十二,《养心莫善于寡欲》)由心本论哲学导出存心去欲的理论,以修正程颐存理去欲的思想。
(二)对程颢思想的丰富和创新陆王心学的思想源头出自于二程思想中的心学因素,尤其出自于程颢的心学倾向。
但陆王,尤其是王守仁又大大发展了程颢的心学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把程颢以及程颐思想中的心学成分发展为完整的心学体系。
如果说,在二程的思想体系里,程颢的心理合一、守约内求、不讲体用之分,程颐的心性一元等思想只是一些心学因素、成分和倾向的话,那么,经陆王的丰富和创新,这些心学因素、成分和倾向则发展成为完整的心学思想体系,并风靡于明中叶时的学术界,打破了朱熹道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转禅宗与宋明理学2

转禅宗与宋明理学2南宋朱熹(1130--1200年)在这一方面也不亚于二程。
他曾参学于"看话禅"的创始人径山宗杲(1098--1163年)及其徒谦开善等高僧。
《宋元学案·卷四十八》云:"(朱)熹旧日无所不学,禅道文章…事事要学。
"明清学者说他"凡诸子、佛老…无不涉及讲究也"。
朱熹本人也说:"少年亦曾学禅","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求之切至矣。
"关于"理"的学说,可上溯到先秦诸子的著作。
《管子·心术》云:"理也者,明分以喻义之意也"。
《孟子·告子上》云:"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这里的"理",均是指作为社会规范的礼义。
《荀子·正名》之"形体色理以目异",《易传·系辞上》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之"理"均是指事物的形式。
《庄子·养生主》之"依乎天理"即依乎自然之规律。
《庄子·天下》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韩非子·解老》之"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中的"理",均是指事物变化的特殊规律。
他们都未把"理"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体现了早期儒家不重本体的探讨。
而程朱则把"理"作为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这一发展,既有儒学自身演变的因素,也是受佛学影响的结果。
唐代华严宗提出了"四法界"的观点,作为其理论核心,对程朱理学影响较大。
圭峰宗密曾批评儒家在穷理尽情方面不及佛家。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梁武帝不识正理"(见《坛经》),这里的"正理",依慧能弟子永嘉玄觉(665--713年)的解释,乃真如佛性也。
程朱理学

——《语类》卷一
◆理主气从: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语类》卷一
“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 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 人跨马相似。” ——《语类》卷九十四
4.理一分殊: ◆来源: “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 发,与孟子性善养气论同功,二者 亦前圣所 未发,岂墨氏之比哉? 西铭明理一而分殊, 墨氏则二本而无 分,老幼及人,理一也,爱 无等差本二也,分殊之藏,殊胜而失仁, 无 分之罪,兼爱而无义。 分立而推理一,以止 私胜之流,仁之方也。 无别而迷兼爱,至于 无父之极,义之贼也,子比而同之,过矣。 且谓 言体而不及用,彼欲使人推而行之,本 为用也,反谓不及,不亦异乎 ?” ——《河南程氏文集》卷九
分殊中事事物物,头头项项,理会得其当然,
然后方知理本一贯。不知万殊各有一理,而徒
言理一,不知理一在何处。
——《语类》卷二十七
二、格物致知
1.格物致知的意义: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
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
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
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 也。”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 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 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 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 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 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 《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 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 《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四书论孟大中

四书论孟大中《四书》是主要讲价值的学说,这是《四书》能够成立的重要的原因。
《四书》是对于《六经》的一个继承。
关于《四书》和《六经》的关系,学术界有很多的讨论,按照朱子的说法,《四书》是对《六经》的一个非常自然的接续。
朱子说《六经》非常繁重,《四书》比较简约。
学习《六经》就像到田里去割稻子,割下来再舂成米,再经过筛捡、打磨,再做成饭。
而学习《四书》就像直接拿米来做饭。
从繁重到简约,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这四部典籍,以前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四书》成立以后那么强。
比如《论语》,在汉代时虽然也比较受重视,但是它的地位不能同五经相比。
《孟子》,西汉时也曾经立传记博士,但是很快就罢去了。
最后只剩五经博士。
《大学》和《中庸》,它们受人重视就更晚。
南朝梁代的时候,梁武帝他自己写了一个《中庸解》,这说明在梁代的时候,《中庸》才从《礼记》里面独立出来,单独成书。
再如唐代的大思想家李翱,他也非常重视《中庸》,他把《中庸》作为他的复性说的基本前提。
《大学》,韩愈非常重视。
北宋的一些思想家也比较重视《大学》。
《四书》有一个慢慢被发现和被重视的过程。
到了北宋二程,他们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南宋朱子把四者合在一起作了注。
《四书》这个学问,到朱子这里就正式成立了。
《四书》这套学问之所以能成立,就是人们想把经学里面已经表现的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以浓缩的形式特别提出来。
朱子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元朝明确以朱子的《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的范本。
当时的考生不但要背诵《四书》的本文,而且最好还要把朱子的注背下来。
元明两代,《四书》是士子家弦户诵之书,读书人必读。
《四书》既把《五经》的内容包在里面,又以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五经》的内容提揭出来,这就是所谓“五经繁重,四书简易”。
朱子和南宋的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吕祖谦合编了一本书——《近思录》,《近思录》里明确提出:学《四书》是学《六经》的阶梯,学《近思录》又是学《四书》的阶梯。
二程哲学思想

二、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三)知行观 1、知本行末
“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 者出,彼将流宕而不知反。” (遗二五)
“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终之,须以知为本。”
(遗十五)
2、知先行后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明” (遗三)
“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 心。其将何之?” (遗十八)
穷物理者,穷其所以然也。天之高,地之厚,鬼神之幽显,必有所以然者。苟 曰天惟高耳,地惟厚耳,鬼神惟幽显耳,是则辞而已,尚何有哉?”
2、穷理的第二方面内容即穷究天地人物共同的本性。
“理则须穷,性则须尽,命则不可言穷与尽,只是至于命也。横渠昔尝譬命是源, 穷理与尽性如穿渠引源。然则渠与源是两物,后来此议必改来。”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才穷理, 便尽性;才尽性,便至命。”
伊川先生
政治上,二程反对王安石变法,学术上也反对荆公新学, 与邵雍,周敦颐同是理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遗书》, 《易传》、《经说》、《粹言》等。
一、唯心主义天理观
(一)理的涵义和性质 1、理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规律。
“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 “无往不复……屈伸往来之常理也。” (《程氏易传》) (《程氏易传》)
天命之性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本体之理在人的本质中的体现。 就其道德价值而言,天命之性纯善无恶,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 二程以气质之性分别人的社会等级,并把气质之性视为人性恶的 根源。
三、人性论及伦理思想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思想。 1、二程认为,气质之性是恶的根源。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人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 理而不知反。” “惟蔽于人欲,则亡天理也。”“人于天理昏者,只为嗜欲乱着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程经说内容主要包括《易传》、《诗经》、《尚书》等经典的研究和解释。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内容:
1.《易传》:二程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撰写了《易传》。
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括了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阐述。
2.《诗经》:二程对《诗经》也有所涉猎,他们认为《诗经》是一本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诗歌总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尚书》:二程对《尚书》的理解主要是以政治思想为主线,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总之,二程经说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经典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