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1)

合集下载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
蔡方鹿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年(卷),期】1995()3
【摘要】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蔡方鹿过去学术界在对宋明
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的研究中,一种观点认为,二程哲学没有什么分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程哲学有同有异,存在着区别,但未注意探讨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即二程哲学由相同到相异的转化,因此不能说明...
【总页数】5页(P25-29)
【关键词】二程哲学;异同变化;陆王心学;影响;程颢;程颐;宋明理学;哲学思想;陆九渊;王守仁
【作者】蔡方鹿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B248.2
【相关文献】
1.程敏政、程曈关于“朱、陆异同”的对立及其影响 [J], 解光宇
2.心学释义--道教哲学之于陆王心学的一种考察 [J], 强昱
3.易哲学发展史之一嬗变--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探析 [J], 杨月清
4.陆王心学异同辨 [J], 王伟民
5.陆王心学异同辨 [J], 王伟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探究天理的途径 D.发明本心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分析能力。在
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
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 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A、B、D属于程朱 理学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 之处,故C正确。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也”。
(2)认识论:“致良知”或“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以求理。
视角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总之,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
想的继承与发展。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由客观唯心 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转变。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 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天理
”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程朱 ②求理方法:“ 理学 基本主张 ①天地万物的始源:“理” 格物致知 ”
二程(北宋)朱熹(南宋)
③个人修养准则:“存天理,灭人欲” ④集结四书 发明本心
陆王 心学
①核心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②求理方法:“ 陆九渊 (南宋)

渊源
①思想核心:
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 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 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作者:吴仲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格物”、“致知”,这两词来源于《礼记》,《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此书却只提及了“格物”与“致知”,并未做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为后世提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宋以来作为儒学两大派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也对“格物致知”作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关键词: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格物致知一自东汉郑玄到明末,有大量的文人为“格物”、“致知”作注解,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也感叹“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①”之多。

宋明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年代,其中注解影响最大的便是朱熹与王守仁。

朱熹的思想继承于二程,二程道“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

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②”,又道“格尤穷也,物尤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

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二程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即是要穷尽天下之理,物并不是唯物主义所指的物体,而是“天理”。

二程格物致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达到真知,而是为了修养道德,维护封建统治。

二程的学说深深地影响了朱熹,朱熹训“格”为“至”,训“物”为“事”。

所以“格物”便是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

朱熹又将“致”理解为“推极”,“知”理解为“识”,意思就是接触事物,即物穷理,并且把这个理究到极致,要想“致知”就必须先要“格物”,并且要把这个理给穷透了才行。

至于如何格物,朱熹的看法与程颐基本一致,双方都主张穷理,但都认为格物不必格尽天下之物。

二程道“格物穷理,非是要穷尽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③”。

朱熹认为天下万物其中都蕴含了无穷道理,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

国学经典解读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6)

国学经典解读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6)

国学经典解读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6)陆王对程颢思想的发展创新具体表现在,陆王心学把程颢心理合一的以天理为最高原则发展为陆九渊“心即理”的以心为最高原则,又发展为王守仁“心之本体即良知”的以良知为最高原则。

程颢的心学倾向经陆王的两次发展,大大丰富了宋明理学的心学理论,使之成为能够与程颐、朱熹的“天理论”相抗衡的思想流派。

程颢虽然提出“心是理,理是心”和“道在己”(《程氏遗书》卷一)等命题,具有明显的心学倾向,但其哲学仍强调天理至上,以理而不是以心为最高原则。

这是因为,二程创立理学之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儒家伦理提高到本体的高度,以抗衡佛教精致的思辨哲学。

而天理论是统一儒家伦理学与哲学本体论的最直接、最好的理论形态。

由此,程颢通过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自家体贴出天理来,以天理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完成了时代所赋予的创建天理论的历史任务。

所以尽管程颢哲学有心理合一的倾向,但尚未把心作为其哲学的最高原则。

陆王则不同,由时代发展所决定,他们创立心学思想体系是为了纠正天理论哲学高度成熟和流行后出现的弊端。

而能够与天理相抗衡的只是包容了天理的内心和良知。

于是陆九渊在南宋朱学盛行之时提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从“先立乎其大”和“尊德性”入手,强调一个心字,把天理纳入心中,以心统一整个世界,从而以心为最高原则,建立起与程朱的天理论相抗衡的心学思想体系,把程颢的心学倾向加以创新发展,变天理至上为吾心至上。

尽管陆九渊创心学思想体系,以图纠正朱学的流弊,但随着程朱道学被定为官学,成为学术界的定论。

王守仁为了纠正靠记诵程朱词章来猎取功名利禄和朱学繁琐空疏的弊端,在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说,以良知为心之本体,把心、良知、天理等同,而突出心之良知的能动作用。

认为良知是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是先验的认识主体和道德原则,是知善知恶的是非之心,运用之妙,存乎良知,只要致其良知,不论愚夫愚妇,个个做得圣人。

陆王心学的影响及评价

陆王心学的影响及评价

陆王心学的影响及评价王心学(1032—1085),字元谦,号梦阁,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八子,京口(今江苏南京)人。

他深研究儒家学说,尤其是墨家学说,受到孙思邈、程颐等儒家大家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说,与王安石的儒家学说形成了宋朝哲学思想的双重主流。

王心学坚持“以后入先”的思想,强调“以后取先”,主张回归古典,全面发展儒学,开展深入的哲学研究。

他认为,“前后之道,同而异也”,“以后入先,方可满足”。

他的思想是一种反思和自省的思想,认为“今虽有道,不可不问先”,“今虽有言,不可不从先”,因此他主张“以后入先”,即以后时代的思想追溯到古代的思想,在古代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自省,从而发展和深化儒家思想。

王心学认为,“知行合一”是实现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实践的关键,他强调“致志于行”,即理论必须以实践为根本,只有实践才能实现理论。

他也认为,“忠为先”,即首先要做到忠诚,能够坚守仰,而不是把理论变成脆弱的虚无;其次,要做到诚实,以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是把实践变成腐朽的腐败。

王心学的思想对宋朝政治及文学、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正名》和《正义》极大地激励了宋朝文人致力于改革,发扬传统,抵制外来文化,推动宋朝社会文化的发展。

此外,他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宋朝哲学家李、陆九渊及北宋的两宋思想家。

王心学的思想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

王心学的思想不仅被广泛认可,而且也在民间流传甚广,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等人士的重视,他们认为王心学的思想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综上所述,王心学的思想对宋朝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众多群众的认同,被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等人士所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南宋至明代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陆九渊继承了程颢的思想,这就诞生了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即程颐、朱熹;陆王即陆九渊、王阳明。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

南宋朱熹理学的修养方法是以读经书和持敬为主。

所谓持敬,就是统一自己的精神,抑制人欲,经常自觉天理。

其践行方法就是静坐。

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定为标准科举教科书,将“读经书”定位知性修养法,而将“持敬”定为实践修养法。

朱熹认为,这两者必须互相帮助、互相依存,才能达到幡然领悟天下事物之理的境界。

朱熹将理学构造成为一个完美、严密的体系。

到了明朝,朱元璋把理学列为明帝国的唯一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明朝捧儒家的朱熹,犹如唐朝捧道家的老子,因为唐朝皇帝姓李,明朝皇帝姓朱。

南宋陆九渊心学在修养上特别重视静坐,主张直观性的感悟真理。

明代思想家陈白沙研究陆九渊心学,在教学中是先静坐后读书,编有《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奠定了他明代第一位心学家的地位,有“广东第一大儒”盛誉。

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将陆九渊心学进一步发扬光大。

其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比如见到美色和闻到臭味这是知,而心生欢喜或心生厌恶这是行,知与行不可分也。

他说,“知”是“良知”,是“天理”,是“人之良性本质”。

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致良知”就是要用“良知”去为人处世,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其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

王阳明提出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他有四句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提出要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修炼强大内心,达到“万物一体" 的境界,解决一切问题。

比较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三者之异同,三者目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

国学经典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5)

国学经典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5)

国学经典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5)程颐既讲心与天的联系,又讲心与天的区别。

指出:“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

”(《程氏经说》卷一,《易说》)认为天地无心,圣人之心也是自然无为,与天地变化无关。

并指出:“圣人本天,释氏本心。

”(《程氏遗书》卷二十一下)从而表明心与天存在着区别。

王守仁则从心一元论哲学出发,强调心即天,扬弃了程颐心天有别的观点。

他说:“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季明德》)认为心即是天,心把宇宙万物囊括在内。

此天实际上是指天理,心即天,天理便具有了主体的意义。

从而本体与主体融合为一。

这是对程颐以及朱熹思想的扬弃。

陆王心学对程颐思想的扬弃还表现在,陆九渊从批评程颐天理人欲之分入手,提出了心学的存心去欲的思想。

他说:“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论。

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

此其原盖出于老氏。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认为天人同一,本之于心,反对天理人欲相分的观点。

指出:“天理人欲之分论极有病。

”(同上卷三十五,《语录下》)陆九渊之所以批评程颐天理人欲之分的观点,是因为天理人欲之分有导致天人相离的倾向。

这是他心一元论哲学的逻辑所不允许的。

由此,陆九渊把天理人欲之分改造为存心去欲。

他说:“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

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

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

”(同上卷三十二,《养心莫善于寡欲》)由心本论哲学导出存心去欲的理论,以修正程颐存理去欲的思想。

(二)对程颢思想的丰富和创新陆王心学的思想源头出自于二程思想中的心学因素,尤其出自于程颢的心学倾向。

但陆王,尤其是王守仁又大大发展了程颢的心学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把程颢以及程颐思想中的心学成分发展为完整的心学体系。

如果说,在二程的思想体系里,程颢的心理合一、守约内求、不讲体用之分,程颐的心性一元等思想只是一些心学因素、成分和倾向的话,那么,经陆王的丰富和创新,这些心学因素、成分和倾向则发展成为完整的心学思想体系,并风靡于明中叶时的学术界,打破了朱熹道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二程的天理论程颢,程颐两个亲兄弟被称作“二程”,二程的著作和言论,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其中包括《二程遗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式经说》、《二程粹言》二程提出了以“理”为中心概念的体系,为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程颢哲学的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程颐则是客观唯心主义。

二程认为世界的根源是“理”,也叫做“道”,“天理”。

他们提出“理”来把封建的伦理道德普遍化永恒化,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官僚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制造理论依据。

一、“理”一元论1、程颢的“天即时理”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所谓“天”,指最高实体,认为“天即是理”,就是认为“理”是最高实体,他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客观存在的,个人行为的好坏不影响天理的变化,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这理的一个是重要含义是指伦理纲常。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里“理”的内容就是社会关系、人伦关系的伦理准则。

程颢的“天即是理”的学说的意义之一是把封建伦理关系神圣化,把维护封建君权和父权统治的道德法则看成恒的绝对的真理,看成是世界的唯一来源。

2、程颐“理一分殊”“理”是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但根本上,万物之理就是一个“理”,“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提出“理一分殊”,认为万物之理是一个,而没一物又彼此不同,互有分别,特别强调万物一理。

这个统一的理就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

认为阴阳之气也有其所以然,这就是最高的“理”,就是世界的最高根源。

认为世界是以“理”为依据,“理”是宇宙的最高实体。

3、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1)释义形而下即是物质世界,他们认为这不是根本的;形而上的是“道”和“理”,他们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反对张载的气一元论说,程颢认为,“太虚”是物质性的事物,不足为根本。

2)上是形而下的根本认为理是气的根本,理士第一性的,气从属于理4、反对气一元论1)程颢的理一元论程颢认为气有生有灭,而理则是永恒的,气被产生出来时出于理的作用,理是自然界最高原则,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他把封建的伦理观念绝对化永恒化了,认为万物的普遍的理士世界的最高实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1)过去学术界在对宋明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的研究中,一种观点认为,二程哲学没有什么分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程哲学有同有异,存在着区别,但未注意探讨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即二程哲学由相同到相异的转化,因此不能说明程颐思想前后的矛盾之处。

此外,过去学术界及历史上对二程与朱熹一派关系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未注意研究二程与陆王心学一派的关系,尤其未注意联系二程哲学的同异变化来论述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

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作一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二程哲学的同异变化
程颢、程颐哲学的相同处是主要的,尤其在元丰八年(1085)程颢逝世以前。

二程哲学的最大相同是程颢、程颐共同创立了天理论的哲学体系,这对中国哲学及宋明理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后世理学或以性为理、或以心为理的不同流派,都从二程天理论的哲学体系里吸取其基本的思想理论,在二程天理论哲学体系的基础上,或加以继承、发展,或加以扬弃、创新,都没有脱离天理论的价
值思想体系。

这说明二程作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哲学的相同方面是主要的和基本的。

然而,二程哲学又存在着相异处。

这个相异处主要表现在程颢的融通合一、守约内求与程颐的体用二分、知识积累、内外结合之间的差异。

这不仅体现为程颢的心一元论哲学与程颐体用二分哲学之间的矛盾,而且表现为程颐后期思想与前期思想的矛盾,正由于程颐后期思想发生了变化,倾向于体用二分,才与程颢及自己早期所持的心学观点产生矛盾。

(一)心、性、理为一程颢以及程颐早期均持心、性、理为一的心学观点。

程颐指出:“心即性也。

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

”(《程氏遗书》卷十八)认为心性相通为一。

程颢在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时,提出了“性无内外”的思想。

其性即指心,性无内外也就是心无内外,取消主观与客观的差别,把客观归之于主观。

对此,朱熹指出,程颢所谓“定性”中的性即是心。

他说:“‘定性’字,说得也诧异。

此‘性’字,是个‘心’字意。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二程论心性关系,均强调心性等同,混淆二者的区别,这不仅表现在对心性关系字面的叙述上,而且对心性范畴各自内涵的规定也是相同的。

心、性均具有宇宙本体和儒家伦理的涵义,在本体论和伦理学方面,心性具有相同的意义,故心性一元。

不仅心性一元,而且心与理也是为一的。

程颐指出:“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程氏遗书》卷十八)认为心、性、理等都是相通为一的。

程颐进而提出“理与心一”的命题。

他说:“理与心一,而人不能会为一者,有己则喜自私,私则万殊,宜其难一也。

”(《程氏粹言》卷二)程颢也在“理与心一”的基础上,强调心理就是一物,开陆王心学“心即理”思想之先河。

他说:“心是理,理是心。

”(《程氏遗书》卷十三)认为二者是一回事,不必区分它们。

这就把本体范畴主体化了。

需要指出,二程在提出“理与心一”,“心是理,理是心”的命题时,仅是一般性的叙述,还没有展开论证,但到了陆九渊心学那里,则发展成为“心即理”这种带普遍性的心学原理了。

一般说,程颢的心学思想一以贯之,而程颐到后来则发生了变化,但在程颐思想未发生变化之前,他与程颢的心学思想是一致的,均主张心、性、理为一。

(二)融通合一与体用二分如果说,二程哲学的相同处是主要方面的话,那么,当程颐思想发生转变后,二程思想的歧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体现了程颢、
程颐各自哲学的特点。

程颢哲学的特点是讲融通合一,不讲体用之分。

其心一元论哲学比较纯正,贯彻始终。

心与性、理、道等本体范畴直接合一,本体范畴以主体的形式出现,心把整个宇宙囊括在内,天下无心性以外的事物。

由心性一元出发,程颢对气、情等物范畴不予重视,不注意区分性气二者,强调“性即气,气即性”(《程氏遗书》卷一),把性与气、本体范畴与物范畴直接合一。

这与程颐注重性与气、性与情的区别,在区别的前提下把二者结合起来的思路不同。

而程颢对陆九渊不专论事论末的心本论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程颐思想发生变化后,其哲学的特点是讲体用二分。

他不仅以体用言性气、言性情,而且以体用论理气及道气关系。

指出理是本体,“气,形而下者”(同上卷三),理决定气,气从属于理,“有理则有气”(《程氏粹言》卷二),理与气的这种形而上下的体用关系不能颠倒。

在道气关系上,程颐也以道为形而上之本体,以气为形而下的事物。

指出:“阴阳,气也。

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程氏遗书》卷十五)认为道比气更为根本,是阴阳之气之所以存在的根据。

以上可见,程颐以性、理、道等为本体,以情、气、阴阳等为本体的作用,注意区分二
者,讲体用的分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