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艺学复习

合集下载

制药工艺学期末复习题目及答案

制药工艺学期末复习题目及答案

《制药工艺学》习题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班级: 学号:学生姓名:任课教师:李谷才习题一(名词解释部分)1. 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化和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 制药工艺学:是研究各类药物生产制备的一门学科;它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药物工艺路线??: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药物的工艺路线或技术路线。

4. 类型反应法?? :是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药物合成设计的思考方法。

包括各类化学结构的有机合成物的通用合成法,功能基的形成、转换、保护的合成反应单元等等。

对于有明显类型结构特点和功能基的化合物,常常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设计。

5.追溯求源法? :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方法称为追溯求源法。

6.模拟类推法:对于化学结构复杂、合成路线设计困难的药物可以类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合成路线设计。

如杜鹃素可以模拟二氢黄酮的合成途径进行工艺路线设计。

7. 平行反应? :又称为竞争性反应,反应物同时进行几种不同的反应;在生产上将所需要的反应称为主反应,其余为副反应。

例如甲苯的硝化反应可以得到邻位和对位两种产物。

8. 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为一种常见的复杂反应,方向相反的反应同时进行,对于正反方向的反应质量作用定律都适用;例如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

9. “清污”分流:清污分流,是将高污染水和未污染或低污染水分开,分质处理,减少外排污染物量,降低水处理成本。

10.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时所需的氧量。

常用BOD5,即5日生化需氧量,表示在20 ℃下培养5日,1L水中溶解氧的减少量。

11.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K2Cr2O7? KMnO4)使污染物氧化所消耗的氧量12. 选择性?即各种主、副产物中,主产物所占的比率或百分数,可用符号φ表示。

制药工艺学复习

制药工艺学复习

制药工艺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工艺路线:一般情况下,一个化学合成药物往往可有多种合成途径。

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药物的工艺路线或技术路线。

2.半合成:由已知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

例:紫杉醇、头孢类抗生素。

3.全合成:化学合成药物一般由结构比较简单的化工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

例:磺胺嘧啶、阿司匹林。

4.类型反应法: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的合成设计。

主要包括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用合成方法,功能基的形成与转化的单元反应,人名反应等。

5.追溯求源法: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地逆向推导进行追溯寻源的方法,也称倒推法。

6.分子对称法:有许多具有分子对称性的药物可用分子中相同两个部分进行合成。

7.模拟类推法:对化学结构复杂的药物即合成路线不明显的各种化学结构只好揣测。

通过文献调研,改进他人尚不完善的概念来进行药物工艺路线设计。

可模拟类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故也称文献归纳法。

(注意:与文献中已有的路线对比,比较其差异。

)8.“一勺烩”工艺:在合成步骤改变中,若一个反应所用的溶剂和产生的副产物对下一步反应影响不大时,可将两步或几步反应按顺序,不经分离,在同一个反应罐中进行,习称“一勺烩”或“一锅合成”。

(one pot preparation)9.溶剂化效应:溶剂化效应指每一个溶解的分子或离子,被一层溶剂分子疏密程度不同地包围着的现象。

(这是溶质离子和溶剂偶极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该过程形成离子与溶剂分子的络合物,并放出大量的热而降低位能。

溶剂化作用改变了溶剂和离子的结构。

)10.催化剂的活性:就是催化剂的催化能力,是评价催化剂好坏的重要指标。

在工业上,催化剂的活性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或单位表面积)的催化剂在指定条件下所得的产品量来表示。

(催化剂的性能: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11.催化剂的选择性:就是催化剂对复杂反应有选择地发生催化作用的性能。

制药工艺学复习重点

制药工艺学复习重点

一、选择1、在合成药的工艺研究中,哪项不是中试放大为了进行物料衡算所采用的基准(B)A、每批操作B、每公斤原料C、单位时间2、下列选项中,哪些不是化学制药工业的清洁技术(C)A、原料的绿色化B、催化剂或溶剂的绝色化C、工厂环境的清洁卫生3、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外消旋体化合物的拆分(B)A、结晶拆分B、提取拆分C、动力学拆分D、色谱拆分4、(A)是非质子性溶剂A、醚类B、酸类C、水D、胺类5、反应冷却剂-10℃的介质是(B)A、冰/水B、冰/盐C、液氨D、冰/丙酮6、下列选项哪项不是GMP中规定药品生产管理文件包括(B)A、生产工艺过程B、原料采购过程C、岗位操作法D、标准操作规程7、乙酰基胺与氯磺酸发生磺化反应,乙酰基胺与氯磺酸的配料比(B)A、1.0:2.0B、1.0:4.0C、1.0:6.0D、1.0:0.58、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C)A、氮原B、碳源C、酸碱D、无机盐9、在均匀试验因素表示法中,符号U6(64)中4表示(C)A、试验次数B、因素数C、水平数D、以上都不对10、氢化可的松铵在三个C位置接上羟基,(A)不是接上羟基位置A、C-3B、C-11C、C-17D、C-2111、氯霉素生产工艺中,对硝基苯乙酮的溴化属于(A)A、离子型反应B、自由基反应C、两者都是12、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保存生物材料的常用方法(C)A、速冻法B、冻干法C、生物法D、有机溶剂法13、下列选项中,哪项参数不是表示溶剂的极性(B)A、偶极距B、密度C、介电常数D、溶剂极性参数14、下列选项中,哪项是工艺过程(A)A、后处理方法B、动力供应C、包装D、储运15、制药厂废水处理最多有(C)级A、一B、二C、三D、四16、新药的临床研究共分(D)A、ⅠB、ⅡC、ⅢD、Ⅳ17、微生物发酵培养中常用的PH控制手段是(A)A、缓冲液B、直接加酸或碱C、通入CO2D、加营养物质18、在相转移催化过程中,与水互溶的溶剂(D)A、苯B、二氯甲烷C、氯仿D、乙腈19、(D)是质子性溶剂A、醚类B、卤烷化合物C、酮类D、醇类20、在生产过程中,(C)是辅助过程A、配料比B、反应时间C、动力供应D、后处理方法21、(A)是生产技术经营指标A、劳动生产率B、工艺操作C、后处理方法D、原料比22、外消旋体具有(C)种类型A、1B、2C、3D、423、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化学制药工艺水平的影响因素(C)A、温度B、配料比C、投料量D、溶剂E、压力24、复杂反映不包括(A)A、基元反应B、可逆反应C、平行反映D、连续反应25、下列选项中,哪些不是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基本步骤(C)A、配体解溶或整合B、氢化加成C、自由基引发D、插移插入E、还原消除26、氯霉素的光学异构体有(D)种A、1B、2C、3D、427、下列生物大分子分离方法中,是根据分子大小不同分离方法是(B)A、电泳法B、凝胶过滤法C、重结晶D、溶剂萃取法E、分级沉淀法28、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废水处理常用方法(E)A、物理法B、化学法C、生物法D、物理化学法E、吸附法29、氢化可的松合成工艺中,氧化是指将(A)羟基化为酮基A、C-3B、C-11C、C-17D、C-2130、按酰化试剂的分类,下列哪项不是氨基乙酰化的常用方法(D)A、羧酸化B、酰氯化C、酸酐法D、醇解法二、填空1、制药工艺学是研究药的(工业生产过程的共性规律)及其(应用 )的一本学科。

制药工艺学资料

制药工艺学资料

制药工艺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发酵制药:利用制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通过发酵,代谢合成药物,然后从中分离提取,精制纯化,获得药品的过程。

2 干扰素: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避免细胞产生的一组机构类似物,功能接近的细胞因子。

3 CHO:中国仓鼠、卵巢上皮样细胞系。

4 EPO:红细胞生成素。

5 前体: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的某些化合物,被直接结合到目标产物分子中,而自身的结构无多大的变化。

6促进剂:促进产物生成的物质,但不是营养物,也不是前提的一类化合物。

7培养基: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所需要的按一定比例配置的多种营养物的混合物。

8生长因子:维持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微量有机物质,不起碳源和氮源作用。

9消泡剂:降低泡沫的液膜强度和表面黏度,是泡沫破裂的化合物。

10 泡沫:气体分散在少量液体中,气体与液体之间被一层液膜隔开就形成了泡沫。

11发酵终点:最低成本获得最大生产能力的时间。

12 分批灭菌操作:配置好培养基输入发酵罐内,直接蒸汽加热,达到灭菌要求的温度和压力后持续一段时间,再冷却至佛教要求温度。

13 连续灭菌操作:培养基在发酵罐外经过一套灭菌设备连续的加热灭菌,冷却后送入已灭菌的发酵罐内的工艺过程。

14基因工程菌:微生物为操作对象,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表达的外源基因或过量或抑制表达自身基因的工程生物体。

15天然培养基:直接取自于动物组织提取液或体液作为培养基。

16 合成培养基:用化学成分明确的试剂配制的培养基。

17 无血清培养基:全部用已知成份组配,不加血清的合成培养基。

18生长基质:改变生长表面特性,促进细胞贴附的物质。

19 接触抑制:细胞在生长基质上分裂增殖,逐渐汇集成片,当每个细胞与其周围的细胞相。

互接触时,细胞就停止增殖。

20贴壁依赖性细胞:需要有适量带电荷固体或半固体支持表面才能生长的细胞。

21非贴壁依赖性细胞:不依赖固体支持物表面生长的细胞,可在培养液中悬浮生长。

22兼性贴壁依赖性细胞:对支持无的依赖性不严格,即可贴壁生长,也可悬浮生长。

制药工艺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制药工艺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复习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5小题, 每题2分, 共30分。

每小题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化学合成药物的中试规模一般比实验室规模放大()倍。

A.1-5B.5-10C.10-50D.50-1002.()是质子性溶剂。

A.醚类B.卤烷化合物C.醇类D.酮类3、下列溶剂中, 不是生产中应避免使用的为()。

A.甲醇B.苯C.四氯化碳D.1,1,1-三氯乙烷4.SOP是指()。

A.生产工艺规程B.标准操作规程C.工艺流程框图D.生产周期5.溶剂对反应有显著影响的反应类型是()。

A.自由基反应B.离子型反应C.二者都是D.二者都不是6.药物工艺路线设计方法上没有()。

A.类型反应法 B、分子对称法 C、正交法 D、模拟类推法7、复杂反应不包括()。

A.可逆反应B.简单反应C.平行反应D.连续反应8、下面不属于Lewis酸催化剂的是()。

A.吡啶B.AlCl3C.FeCl3D.BF39、Vant Hoff规则:反应温度每升高10℃, 反应速度增加()倍。

A.0.5~1.5 B、1~2 C、2~3 D、3~410、放大系数比较的基准有()。

A.每小时投料量B.每批投料量C.原料间的比例D.年产量11.“me-too”是指()。

A.新化学实体B.模仿性新药C.生物制药D.合成药12.生产工艺规程的主要作用有()A.组织工业生产的指导性文件 B、生产准备工作的依据C.新建和扩建工厂的基本技术条件D.安全生产13.小试研究与工业化生产的主要不同点正确的是()。

A.工业生产规模大 B、工业上用工业级原料C.小试研究用工业级原料D.小试研究多为金属设备14.世界制药行业的特征为()。

A.主要针对癌症、心血管等重大疾病 B、研发投入加大C.企业并购与重组D.重磅炸弹药物数量增加15、图1表示的是温度对速度常数的影响关系图, 从图中 k可看出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类型为()。

制药工艺学的复习资料

制药工艺学的复习资料

绪论1、化学合成制药技术发展三种方法:全合成制药半合成制药手性制药P42、重磅炸弹药物是指年销售收入达到一定标准,对医药产业具有特殊贡献的人一类药物。

P11第二章1、药物工艺路线设计的基本内容P22主要是针对已经确定化学结构的药物或潜在药物,研究如何应用化学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出适合其生产的工艺路线。

药物工艺路线设计的意义:1)满足需求:具有生物活性和医疗价值的天然药物,由于它们在动植物体内含量太少,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全合成或半合成。

2)站住先机:根据现代医药科学理论找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必须及时申请专利和进行化学合成与工艺设计研究,以便经新药审批获得新药证书后,尽快进入规模生产。

3)引进的或正在生产的药物,由于生产条件或原辅材料变换或要提高医药品质量,需要在工艺路线上改进与革新。

2、药物结构的剖析方法:1)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整体及部位剖析时,应首先分清主环与侧链,基本骨架与功能基团,进而弄清这功能基以何种方式和位置同主环或基本骨架连接。

2)研究分子中各部分的结合情况,找出易拆键部位。

键易拆的部位也就是设计合成路线时的连接点以及与杂原子或极性功能基的连接部位。

3)考虑基本骨架的组合方式,形成方法;4)功能基的引入、变换、消除与保护;5)手性药物,需考虑手性拆分或不对称合成等。

3、药物工艺路线设计的主要方法有:利用类型反应法、分子对称法、追溯求源法、模拟类推法、光学异构体拆分法P224、抗霉菌药益康唑采用追溯求源法,还有比较两处断位:a法优于b法(具体P25)5、工艺路线的评价标准P261)化学合成途径简捷,即原辅材料转化为药物的路线要简短2)所需的原辅材料品种少且易得,并有足够数量的供应3)中间体容易提纯,质量符合要求,最好是多步反应连续操作4)反应在易于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如安全、无毒5)设备条件要求不苛刻6)“三废”少且易于治理7)操作简便,经分离、纯化易达到药用标准8)收率最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

制药工艺学复习重点

制药工艺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一.①半合成: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复杂化合物的过程。

②全合成:以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复杂化合物的过程。

二.①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物分子的反应。

②非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经过若干步,即若干个基元反应才能转化为生成物的反应。

三.①简单反应:由一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反应。

②复杂反应:由两个以上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反应,又可分为可逆反应、平行反应和连续反应。

四.①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时所需的氧量。

②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使污染物氧化所消耗的氧量,单位mg/L. 五.①临界菌体浓度:是氧传递速率随菌体浓度变化曲线和摄氧速率随菌体浓度变化曲线的交叉点处的菌体浓度。

②临界氧浓度:是不影响呼吸或产物合成的最低溶解氧浓度。

一般在0.02到0.005m mol/L之间,发酵液的溶解氧浓度大于比浓度。

可能的简答题:一.反应浓度与配料比的确定:①可逆反应可采取增加反应物之一的浓度,或从反应系统中不断除去生成物之一的办法,以提高反应速度和增加产物的收率;②当反应生成物的生成量取决于反应液中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时,则增加其配料比。

最适合的配料比应是收率较高,同时又是单耗较低的某一范围内;③若反应中,有一反应不稳定,则可增加其用量,以保证有足够的量参与主反应;④当参与主、副反应的反应物不尽相同时,应利用这一差异,增加某一反应的用量,以增加主反应的竞争力。

二.温度对速率的影响:①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他们之间是指数关系,这类反应最常见;②有爆炸极限的化学反应,反应开始时温度影响小,当达到一定温度极限时,反应即以爆炸速度进行;③温度不高时k随T的增高而加速,但达到某一高温以后,再生高温度,反应速度反而下降。

④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反而下降。

三.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因素:①温度: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影响较大,温度太低,催化剂的活性很小,反应速度很慢;②助催化剂:是一类能改善活性组分的催化性能的物质;③载体:在多数情况下,常常把催化剂负载于某种惰性物质上,这种惰性物质称为载体;④催化剂中毒: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因某些物理和化学作用破坏了催化剂原有的组织和构造,催化剂会降低或丧失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催化剂衰退或催化剂失活。

重庆大学制药工程《制药工艺学》复习提纲

重庆大学制药工程《制药工艺学》复习提纲

制药工艺思考题第一章绪论化学制药工艺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新药的定义是什么?NCE,New Chemical Entity, 新化学实体“me-too”模仿性新药创制IND,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申请作为临床研究用新药NGA, New Drug Application,申请作为注册新药什么是GMP, GLP,GCP,GSPGMP的中心指导思想是什么?GMP的实质: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GMP意味着不给任何偶然发生的事件以机会”。

第二章药物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什么是工艺路线?全合成药和半合成药?药物研究的一般过程是什么?药物工艺路线设计的意义是什么?克霉唑的生产为什么选路线3?布洛芬、克霉唑、益康唑、5-氟嘧啶分子式?什么是类型反应法、分子对称法、追溯求源法、模拟类推法?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RS,(+) (-) ,D L、syn/anti、苏式和赤式手性碳原子和手性分子之间的关系?光学异构体的药性有几种情况,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什么是手性药物与受体的三点契合模型?沙利度胺(反应停)的应用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立体化学结构的药物合成,其原料选择原则是什么?什么是不对称合成?什么是外消旋混合物、外消旋化合物和外消旋固体溶液?其作用力如何?如何分别? 外消旋拆分法常见的有哪几种方法,各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拆分剂的要求是什么?什么是“平顶型”反应,什么是“尖顶型”反应?什么是“一勺烩”工艺?什么是药物合成反应的“直线方式装配”?什么是药物合成反应的“汇聚方式装配”?,一般宜采用哪种装配方式,为什么?盐酸普鲁卡因的工艺选择相关的化学反应式第三章合成药物工艺研究根据毒性大小,中国药典如何对溶剂进行分类?药物生产工艺研究的八个重大课题是什么?如何根据反应过程的类型来考虑配料比?溶剂的作用?反应物、反应过渡状态、及生成物溶剂化,如何影响反应速度?溶剂对反应速度、反应方向、产品构型及互变异构体平衡如何影响如何,请各举一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药工艺学复习1.制药工艺学是研究药物的工业生产过程的共性规律及其应用,包括制备原理、工艺路线、质量控制。

2.制药工艺研究的分类:实验室工艺研究(小试)(工艺路线选择与设计反应与产物合成的动力学及影响因素;质量控制标准与方法学)、中试放大研究(放大技术及其影响因素;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与优化)和工业生产工艺研究(制定或修订生产工艺规程;工艺验证药品的安全有效生产制造)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3.药物种类(按照制造技术):化学合成药物(synthetic drug);生物合成药物(biosynthetic drug);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4.制药工艺过程分类(根据典型的药物生产过程):化学制药工艺(生产小分子量的化学合成药物为主,连续多步化学合成反应,然后分离纯化。

);生物技术制药工艺(生产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核酸等及化学难以合成的或高成本的小分子量等生物合成药物,一步生物合成反应生成产物,随后生物分离纯化。

);中药制药工艺(生产中药,以提取、化工分离纯化多步单元操作组合为主。

);制剂工艺(生产最终的临床使用剂型,制剂专用设备(制剂工程技术)使原料药剂型化。

)。

5.化学药物合成可以分为全合成(由简单的化工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合成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和半合成(由已知的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过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两种。

6.化学制药工艺路线的设计方法:类型反应法、分子对称法、追溯求源法、模拟类推法。

追溯求源法中常见的切断部位:药物分子中C-N、C-S、C-O等碳-杂键的部位,通常是该分子的首先选择切断部位。

在C-C的切断时,通常选择与某些基团相邻或相近的部位作为切断部位,由于该基团的活化作用,是合成反应容易进行。

7.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评价标准:理想工艺路线的特点:①化学合成途径简洁,即原辅材料转化为药物的路线要简短;②所需的原辅材料品种少且易得,并有足够数量的供应;③中间体容易提纯,质量符合要求,最好是多步反应连续操作;④反应在易于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如安全、无毒;⑤设备条件要求不苛刻;⑥“三废”少且易于治理;⑦操作简便,经分离、纯化易达到药用标准;⑧收率最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

8.化学反应类型选择:对于尖顶型反应来说,反应条件要求苛刻,稍有变化就会使收率下降,副反应增多;尖顶型反应往往与安全生产技术、“三废”防治、设备条件等密切相关。

工业生产倾向采用“平顶型”类型反应,工艺操作条件要求不甚严格,稍有差异也不至于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收率,可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因此,在初步确定合成路线和制定实验室工艺研究方案时,还必须作必要的实际考察,有时还需要设计极端性或破坏性实验,以阐明化学反应类型到底属于“平顶型”还是属于“尖顶型”,为工艺设备设计积累必要的实验数据。

9.化学反应的内因:主要是指反应物和反应试剂分子中原子的结合状态、键的性质、立体结构、官能团的活性,各种原子和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物化性质等,是设计和选择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理论依据。

10.化学反应的外因:即反应条件,也就是各种化学反应的一些共同点:配料比、反应物的浓度与纯度、加料次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与压力、溶剂、催化剂、pH值、设备条件,以及反应终点控制、产物分离与精制、产物质量监控等等。

在各种化学反应中,反应条件变化很多,千差万别,但又相辅相成或相互制约。

有机反应大多比较缓慢,且副反应很多,因此,反应速率和生成物的分离、纯化等常常成为化学合成药物工艺研究中的难题。

11.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7个方面):(1)配料比:参与反应的各物料之间物质量的比例称为配料比(也称投料比)。

通常物料量以摩尔为单位,则称为物料的摩尔比。

(2)溶剂:溶剂主要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反应溶剂性质和用量直接影响反应物的浓度、溶剂化作用、加料次序、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等。

(3)温度和压力:化学反应需要光和热的传输和转换,在化学合成药物工艺研究中要注意考察反应温度和压力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搅拌器和搅拌速度。

(4)催化剂:现代化学工业中,80%以上的反应涉及催化过程。

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路线中也常见催化反应,如酸碱催化,金属催化,相转移催化,生物酶催化等,来加速化学反应、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的纯度和收率。

(5)反应时间及其监控: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产物,与化学反应时间有关。

有效地控制反应终点,力图以高收率获得高纯度的产物。

(6)后处理:由于药物合成反应常伴随着副反应,因此反应完成后,需要从副产物和未反应的原辅材料及溶剂中分离出主产物;分离方法基本上与实验室所用的方法类似,如蒸馏、过滤、萃取、干燥等技术等。

(7)产品的纯化和检验: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所有中间体都必须有一定的质量标准,最终产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药品标准。

化学原料药生产的最后工序(精制,干燥和包装)必须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12.常用溶剂的性质和分类(1) 溶剂的极性溶剂的极性常用偶极矩(m)、介电常数(e)等参数表示。

由于偶极矩(m)和介电常数(e)具有重要的互补的性质,根据有机溶剂的静电因素EF(electrostatic factor),即e和m的乘积,对溶剂进行分类颇有道理。

根据溶剂的EF值和溶剂的结构类型,可以把有机溶剂分为四类:烃类溶剂(EF = 0~2)、电子供体溶剂(EF = 2~20)、羟基类溶剂(EF = 15~50)和偶极性非质子溶剂(EF≥50)(2) 溶剂的分类按溶剂发挥氢键给体作用的能力,可将溶剂分为质子性溶剂(protic solvent)(含有易取代氢原子,可与含负离子的反应物发生氢键结合,发生溶剂化作用,也可与正离子的孤对电子进行配位结合,或与中性分子中的氧原子或氮原子形成氢键,或由于偶极矩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溶剂化作用)和非质子性溶剂(aprotic solvent)(不含易取代的氢原子,主要是靠偶极矩或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溶剂化作用)两大类。

13.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有机化学反应按其反应机理来说,大体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游离基反应,另一类是离子型反应。

在游离基反应中,溶剂对反应无显著影响;然而在离子型反应中,溶剂对反应影响很大。

这是因为离子或极性分子在极性溶剂中,溶质和溶剂之间能发生溶剂化作用;在溶剂化过程中,放出热量而降低溶质的位能。

化学反应速率决定于反应物和过渡态之间的能量差即活化能E,一般说来,如果反应物比过渡态更容易发生溶剂化,则反应物位能降低△H,相当于活化能增高△H,降低反应速率。

当过渡态更容易发生溶剂化时,随着过渡态位能下降,反应活化能降低△H,故反应加速,溶剂的极性越大,对反应越有利。

13.重结晶溶剂的选择应用重结晶法精制最终产物,即原料药时,一方面要除去由原辅材料和副反应带来的杂质;另一方面要注意重结晶过程对精制品结晶大小、晶型和溶剂化等的影响。

14.药物微晶化(micronization )可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加快药物的溶解速度;对于水溶性差的药物,微晶化处理很有意义。

某些药物在临床应用初期剂量较大,逐步了解其结晶大小与水溶性的关系后,实现微晶化,可显著降低剂量。

15.根据《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第一类溶剂是指人体致癌物、疑为人体致癌物或环境危害物的有机溶剂。

因其具有不可接受的毒性或对环境造成公害,在原料药、辅料以及制剂生产中应该避免使用。

第二类溶剂(如乙腈、氯仿、二氯甲烷、环己烷、N,N-二甲基甲酰胺等)是指有非遗传毒性致癌(动物实验)、或可能导致其他不可逆毒性(如神经毒性或致畸性)、或可能具有其他严重的但可逆毒性的有机溶剂。

此类溶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和第一类溶剂相比毒性较小,建议限制使用,以防止对病人潜在的不良影响。

如在工艺中使用这类溶剂,应在质量研究中注意检测其残留量,待工艺稳定后再根据实测情况决定是否将该项检查订入质量标准。

第三类溶剂是GMP或其他质量要求限制使用,对人体低毒的溶剂。

第三类溶剂属于低毒性溶剂,对人体或环境的危害较小,人体可接受的粗略浓度限度为0.5%,因此建议可仅对在终产品精制过程中使用的第三类溶剂进行残留量研究。

16.Van't Hoff经验规则:即反应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大约提高1~2倍。

如以k t表示t o C 时的速度常数,k t+10表示t+10 ℃时的速度常数,则k t+10/k t = γ,γ为反应速率的温度系数,其值约为1~2。

17.催化作用的机理:①催化剂能使反应活化能降低,反应速率增大。

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允许的化学反应,提高达到平衡状态的速率,但不能改变化学平衡。

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是通过改变反应历程得以实现的,催化剂使反应沿着一条新途径进行,该途径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每个基元反应的活化能都很小,通常加入催化剂可使反应活化能降低40 kJ/mol,可使反应速率增加万倍以上。

②催化剂具有特殊的选择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各有其适宜的催化剂。

二是对于同样的反应物系统,应用不同的催化剂,可以获得不同的产物。

18.工业上对催化剂的要求主要有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19.工艺研究中的特殊试验①工艺研究中的过渡试验在工艺路线考察中,起始阶段常使用试剂规格的原辅材料(原料、试剂、溶剂等),目的是排除原辅材料中所含杂质的不良影响,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当工艺路线确定后,在进一步考察工艺条件时,应尽量改用生产上足量供应的原辅材料,进行过渡试验,考察某些工业规格的原辅材料所含杂质对反应收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制定原辅材料的规格标准,规定各种杂质的最高允许限度。

特别是在原辅材料来源改变或规格更换时,必须进行过渡试验并及时制定新的原辅材料规格标准和检验方法。

②反应条件极限试验经过详细的工艺研究,可以找到最适宜的工艺条件,如配料比、温度、酸碱度、反应时间、溶剂等,它们往往不是单一的点,而是一个许可范围。

有些尖顶型化学反应对工艺条件要求很严,超过某一极限后,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进行工艺条件的极限试验,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破坏性试验,以便更全面地掌握该反应的规律,为确保生产安全提供必要的数据。

如氯霉素的生产中,乙苯的硝化和对硝基乙苯的空气氧化等工艺都是尖顶型化学反应,因此,对催化剂、温度、配料比和加料速度等都必须进行极限试验。

③设备因素和设备材质实验室研究阶段,大部分的试验是在小型的玻璃仪器中进行,化学反应过程的传质和传热都比较简单。

在工业化生产时,传热、传质以及化学反应过程都要受流动形式和状况的影响,因此,设备条件是化学原料药生产中的重要因素。

各种化学反应对设备的要求不同,反应条件与设备条件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