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考点

宏观经济学考点

宏观经济学考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变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宏观经济学考点:一、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它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总量。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核心的指标。

GDP 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核算: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支出法是从需求的角度,计算经济中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收入法是从生产要素的收入角度,计算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总和。

在核算 GDP 时,需要注意区分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名义 GDP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 GDP,实际 GDP 则是用基期价格计算的 GDP,通过计算实际 GDP 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实际产出变化。

此外,还需要了解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等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探讨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进步。

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会限制经济的长期增长,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则强调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并且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由经济系统内部的因素决定的。

在分析经济增长时,还需要考虑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教育水平、制度因素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 GDP 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的成因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因素等。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则是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引起的。

宏观经济学中的五个问题

宏观经济学中的五个问题

4. 财政决策者应该减少政府债务吗 (美国 财政决策者应该减少政府债务吗? 1999年国债为3.7万亿美元, 占GDP的44%) •应该 --政府债务把负担加在后代纳税人身上 --预算赤字减少国民储蓄, 提高实际利率,减 少投资, 降低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减少产 出
•不应该 --政府债务对年轻一代的税收负担可能被夸大 --预算赢余的用途不光是可以用来减少政府债 务,也可以用来增加教育的投入 --经济活动下降或有战争时政府预算有赤字能 刺激总需求或为战争作物质准备 --只要政府的债务增加慢于国民收入的增加, 政 府就有能力通过税收偿还债务
2.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 --相机抉择没有限制无能和权利的滥用(政治性 经济周期) --相机抉择引起的通货膨胀会高于合意的水平: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使预期的通货膨胀调高, 短 期菲利普曲线上升 --固定增长率, 比如3%增长率
• 相机抉择的优势:
--灵活性 --相机抉择的问题大多为假想的, 比如中央银行 可以通过行为赢得信任 --经济学家对于什么是好的增长率没有共识
3. 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 应该为零 --通货膨胀带来的额外成本 (菜单成本,皮鞋成本, 税收负担变动, 财富任意分配等) --降低通货膨胀是一项短期有成本但长期有好处 的政策
•不应该为零 --牺牲率可以高达5% --通货膨胀的成本大小不肯定, 有些成本可以通 过政策来减少(改变税制, 指数化债券) --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率而不是货币政策 --降低通货膨胀并不使实际收入增长加快
宏观经济的五个争论问题
1. 货币和财政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 • 赞成: 赞成 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 如果放任不管, 经济就倾向于发生波动(悲观 如果放任不管 经济就倾向于发生波动 悲观 情绪—消减支出 减少总需求—失业上升 消减支出—减少总需求 失业上升— 情绪 消减支出 减少总需求 失业上升 经济下降…) 经济下降 •币与财政政策的作用有很长的时滞 可能扩大经济波动的程度

政 府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应对经济波动

政 府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应对经济波动

政府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应对经济波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经济有时繁荣,有时衰退,这种周期性的变化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诸多挑战。

政府作为经济的重要调控者,需要运用财政政策这一有力工具来应对经济波动,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经济波动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由于总需求或总供给的变化、外部冲击、技术进步的不均衡、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等。

当经济出现波动时,政府需要迅速且准确地判断形势,并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这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直接刺激总需求。

例如,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修建公路、桥梁、铁路等。

这些项目不仅能在建设过程中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能改善交通条件,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此外,政府还可以增加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

减少税收也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

降低个人所得税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

降低企业所得税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

此外,政府还可以对特定行业或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需要注意财政赤字和债务的问题。

过度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可能会引发财政风险,影响政府的信用和未来的财政可持续性。

因此,政府需要合理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政府则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这包括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减少政府支出可以降低总需求,抑制经济过热。

例如,政府可以削减不必要的公共投资项目,降低行政开支等。

增加税收可以减少居民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

提高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或者开征新的税种,都可以达到增加税收的目的。

但在增加税收时,政府需要考虑税收政策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大的冲击。

M2对宏观经济的时滞效应及时变弹性分析

M2对宏观经济的时滞效应及时变弹性分析
第 1 9卷 第 5期
21 0 0年 1 0月
运 筹 与 管 理
OPERATI ONS RESEARCH AND ANAGEM ENT S ENCE M CI
Vo . 9, 1 1 No. 5
0c . 01 t2 0
M2对 宏 观经 济 的时滞 效应 及 时变 弹性 分 析
tel gs lgi Q , u ei pc o f t ni s a e a drah s h ai u efs 56 u  ̄ r n h reta 2 b t h at nil i m l r n ece em xm m i t r —q a e.I a n t m n ao s l t n h it
a d to d iin, we e tb ih afe i l y sa i — a i g a a y i de o a ay et e ea t i o fiintc a g s sa ls x b eBa e in t l me v r n n lssmo lt n l z h l si t c efce h n e y cy
5~ 6个 季 度 才 能 达 到 最 大 。另 外 , 了分 析 宏 观经 济指 标 对 M2的 弹性 系数 在 不 同历 史 时 期 的变 化 , 立 了 时 为 建 变 B ys n弹性 分 析 模 型 测 算 M aei a 2对 宏 观 经 济 影 响 效应 的变 动 状 况 ; 果 表 明 : D 、 P 对 M 结 G PCI 2的 弹性 系 数具 有 时 变 性 , M2拉 动 经 济 增 长 的作 用 效 果 自 19 而 98年 以来 呈 逐 年下 降趋 势 。 关 键 词 : 观 经 济 ; 变 弹性 分 析 ; A B ys n MC ; 宏 时 V R;aei ; MC M2 a 中 图 分 类 号 :80 3 F 2 . 文章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0 73 2 (00 0 —0 10 10 — 1 2 1 )5 00 —8 2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圣才出品】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圣才出品】

第16章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1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消极的经济政策★★★1.积极的经济政策(1)观点当经济遭受冲击时,运用经济政策在能够稳定经济,防止产出和就业的不必要波动,进而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具体含义积极政策的支持者认为经济经常遭受冲击,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说明了经济冲击可能引起衰退,衰退是高失业、低收入和经济困苦增加的时期。

经济政策在稳定经济上是成功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逆风而上”,即当经济萧条时刺激经济,而当经济过热时抑制经济。

凯恩斯是积极政策的最主要代表。

2.消极的经济政策(1)观点当经济遭受冲击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运用经济政策可能会最终破坏经济的稳定,支持无为而治。

(2)不主张用政策干预经济的理由(见表16-1)表16-1不主张用政策干预经济的理由图16-1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的区分3.预期和卢卡斯批判(1)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见表16-2)表16-2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2)卢卡斯批判(见表16-3)表16-3卢卡斯批判考点二:斟酌处置政策与固定政策规则★★★★1.斟酌处置政策(见表16-4)表16-4斟酌处置政策2.固定政策规则(见表16-5)表16-5固定政策规则3.时间不一致性和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1)假设①假定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失业可表示为:u=u n-α(π-Eπ)。

参数α决定了失业对出乎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反应程度。

②假定中央银行选择通货膨胀率。

中央银行想要低失业与低通货膨胀,但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成本表示为:L(u,π)=u+γπ2。

式中,参数γ为相对于失业而言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厌恶程度。

L(u,π)被称为损失函数,中央银行的目标是最小化损失。

(2)考虑固定政策规则的货币政策固定政策规则要求中央银行把通货膨胀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只要私人主体相信中央银行对这个规则作出的承诺,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就将是中央银行所承诺的水平。

考研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考研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流动性偏好: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永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谨慎动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价格指数:反映不同时期商品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均衡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储蓄函数:储蓄和收入的这种关系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储蓄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自主投资:利率为0时的投资量引致投资:是指有经济中的内生变量引起的投资,即为适应某些现有产品或整个经济的开支的实际或预期增加而发生的投资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比率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化比率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有效需求:指预期可给雇主(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

萨伊定律: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指利用社会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短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示范效应:消费者的行为要受到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加速原理:产量水平的变动与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投资抵免税政策: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以从他们的所得税中扣除其投资总值得一定百分比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表示投资与利率关系的曲线机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动机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太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可能再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之为“凯恩斯陷阱”狭义的货币供给: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额广义的货币供给:加上定期存款更广义的货币供给:加个人和企业所持有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LM也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与利率关系的曲线IS-LM模型:IS-LM模型是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我国财政政策时滞的测算与分析

我国财政政策时滞的测算与分析

我国财政政策时滞的测算与分析自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提出之后,IS-LM模型就一直是传统凯恩斯学派分析财政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相对有效性的主要工具。

但由于IS-LM模型总是假定经济系统的变化是瞬间完成的,忽视了经济政策时滞对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使得依据IS-LM模型得出的许多结论缺乏实践意义。

实际上,宏观经济政策总是存在或长或短的时滞,这不仅是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时间,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也需要时间。

就前者而言,从经济系统发生变化到经济政策被付出实施中间所花费的时间。

被称为经济政策的内在时滞。

其内在时滞越长,经济政策与经济状态的匹配效果就会越差,进而意味着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就会越低。

就后者而言,从经济政策被付出实施到对经济系统产生影响中间所花费的时间,被称为经济政策的外在时滞。

要通过一系列中间变量才能最终作用于经济系统,而且因为一系列制度约束、交易习惯以及转换成本,使得经济主体经济决策的调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由于存在经济系统的反应时滞,所以预期的政策效果与实际的政策效果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时滞越长,则两者的差异就会越大,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会越低。

正因为经济政策上述时滞的存在,使得基于静态IS-LM模型的分析难以对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作出准确预测。

上述分析意味着,准确测定经济政策的时滞,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经济政策作用效果事前预测的准确性,而且对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政策出台的时机同样非常重要。

和其他经济政策一样,财政政策也会存在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

那么我国财政政策的内外时滞有多长,在国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鉴于时滞因素的重要性,本文将利用我国1992年以来相关变量的季度数据对我国财政政策的时滞效应进行分析,以此来推定我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系统相互影响的时间结构。

不仅如此,在时滞效应分析中,为考察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在财政政策时滞效应分析的同时,还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进行了分析。

山东省委党校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及答案

山东省委党校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及答案

⼭东省委党校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及答案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第⼀专题⼀、宏观经济管理局限性的成因主要有哪些⽅⾯?答:宏观经济管理作为⼀种政府⾏为,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克服市场⾃发运⾏的上述缺陷。

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

这种约束主要来⾃于信息缺⼝和信息失真。

⼀是由于各⽅⾯因素的制约,受到收集信息的成本限制,政府难以掌握全部信息。

⼆是信息失真。

原因,由于技术和体制原因,存在许多⾮真实信息。

这种情况同样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少数⼈集中决策的⽅式,其过程和结果受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

(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扰。

任何⼀项决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

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式影响宏观政策的⾛向。

宏观决策的形成及其变化,在⼀定程度上是这些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博弈均衡的结果。

(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

⼀是从出现问题到决策者制定出政策并付诸实施有⼀个过程,存在时间间隔;⼆是从实施到政策见效也存在时间间隔,也就是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影响到政策的准确率。

(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他们会分析研究政府政策变化的动态和规律,根据⾃⼰的预期采取相应的对策或者防范措施。

这种市场主体对宏观决策进⾏的合理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得宏观决策的效⼒⼤打折扣甚⾄失败。

⼆、论述宏观经济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配市场经济运⾏的是市场规律。

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并充分发挥其效率,不能⼲扰市场正常运⾏,更不能代替市场,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把政府作⽤和市场作⽤都发挥好。

(⼆)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定的法律规范下进⾏。

两个⽅⾯:⼀是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是⽤法律⼿段规范政府⾏为,包括政府管理的范围、途径、⽅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了调控整个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
价水平、促进就业等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然而,这些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体现在经济周期的影响下。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
展过程中波动的周期性变动。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但在经济繁荣期,过度的扩张性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还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会
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例如,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这时政府需要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

另外,国内外贸易关系的变化、政治局势的动荡等因素也会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产生影响。

此外,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还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经济结构的变化
包括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变动。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手段也需要相应调整。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政府需要加大对创新型产业的支持力度,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最后,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还体现在政策效果的滞后性上。

宏观经济政策的
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效果,并且这种效果的传导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例如,货币政策的影响通常需要几个季度才能显现,而财政政策的影响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

因此,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到这种滞后性,避免过度调整政策导致反效果。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经济周期、国内外环境、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政策效果的滞后性等因素,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些时滞性的基础上,政府才能更好地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